从现有文献看中国出兵朝鲜决策过程

合集下载

徐焰 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徐焰 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徐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朝鲜战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朝鲜北南双方的内战。

若是回顾一下当初朝鲜民族的分裂,以至于演化为后来的内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和苏联两国二次大战以后划分势力范围种下的结果。

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北南分区而治并各自建国。

苏军于1948年末、美军于1949年夏从朝鲜撤军后,南北争端仍未能摆脱两大国在冷战中对峙和相争的影响。

当时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一直叫喊着要“北进统一”,金日成为领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要实现“祖国解放”,双方的军事冲突就很难避免。

90年代初俄罗斯解密了苏联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从中可以看出1949年末以前斯大林一直反对朝鲜北方南进,看到中国革命胜利以及美国并未干涉,便于1950年初改变了原先的态度。

金日成于1950年5月中旬访华时,将斯大林的意见通报了毛泽东,认为美国不会出兵干涉。

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解放台湾,出于本意并不希望在周边出现战争。

然而出于中苏结盟及中国共产党一直支持他国人民革命的传统信念,尤其是考虑到过去斯大林阻止中国革命已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对他国的统一事业也不便表示反对意见。

随后的事实却证明,此刻美国反动势力正为“丢失中国”而争吵,对于尚能控制的南朝鲜绝不肯放弃,因此出现了迅速干涉的军事行动。

朝鲜内战是国际冷战条件下的产物,却又加剧了冷战,并造成了小国把大国拖进战争的结局。

看一下历史事件的日期就能知道:1950年6月27日美国出兵台湾,其第七舰队马上控制了台湾海峡,同年10月志愿军才进入朝鲜。

美军进入台海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没有可用的海空军,怎么渡海攻台呢?当时中国要打击美国入侵台湾的侵略行为,只能选择在陆地战场,最好的战场又是朝鲜。

过去有人谈到中国的抗美援朝的决策,往往只谈朝鲜局势,这其实回避或者忽略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即台湾问题。

美国入侵台湾,是促使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的一个重要因素,把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只解释为援助朝鲜,这是不全面的。

抗美援朝决策的一波三折

抗美援朝决策的一波三折

l 月2 0 日,毛泽东给时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的高
岗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邓华发去
电报 ,请 高 岗同志来 京开会 ,请邓华 同志令 边防军 结束准
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与新的敌人作战。同时,电告斯 大林:用志愿军的名义援助朝鲜。 然而,在下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吃惊地
次会 议 。会 议 决定 ,立 即抽调 第十三 兵 团等 部 队北 上 ,
志愿军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 民解放战争,中国人 民志愿
在中朝边境地区集结,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东北边 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 防的任务。 四十二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一师、二师、八
关。看完 了斯大林和金目成的电报后,毛泽东临时召开紧 空军配合志愿军作战问题。在会谈中,斯大林表示:苏联
急会议。在会上 ,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这件事要管;不 完全可 以满足中国的飞机、大炮、坦克等项装备,但苏联
管,美国侵略者将更加猖獗,无论对朝鲜,对中国,对整 空军 目前尚未准备好,暂无法出动,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
没过几天 ,美国公然干涉 中国内政 ,派遣第七舰队 之不理,要积极支援朝鲜人 民反抗侵略者,帮助他们争取 入侵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 民解放军解放台湾。7 日下 独 立 自由和 解放 。 月7 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 的第

1月 8 0 日,毛泽 东正 式颁 布 关于 组建 中 国人 民解放 军
兰台内 0 外 ̄. 1 0 2
4 人 物 与历史 8
个东方 ,都 是不利 的。但 是 ,管 ,就要 冒风 险。要 冒多大 的风险成 为会议 争论 的焦点 。因 为, 同人 民解放 军相 比,

中国出兵朝鲜内幕

中国出兵朝鲜内幕

中国出兵朝鲜内幕作者:李海文来源:《晚晴》2018年第07期65年前——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朝鲜停战协定》是中朝两国军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鏖战三年后签署的一份极为重要的文献。

这项协定的背后,是当年成千上万军人和百姓的鲜血与生命。

1950年6月25日4时40分,朝鲜战争爆发。

刚成立的新中国起初不愿直接卷入,但随着战局的变化,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的咄咄逼人,在斯大林、金日成的催促、恳求下,毛泽东力排众议,做出了组建志愿军参战的决定。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了内战。

虽然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到北京征求毛泽东对统一朝鲜的意见,但是中共中央事先并不知道战争爆发。

师哲回忆,6月26日清晨他到丰泽园,见毛泽东正在院子里散步,毛泽东对他说:“昨天夜里看到了巴黎的报道,朝鲜战争爆发了。

”可见,毛泽东是从西方通讯社得知这一消息的。

当时人民解放军在福建沿海一带集结了大量兵力,积极准备解放台湾。

如果不是后来朝鲜战局的变化,解放台湾就势在必行了。

6月30日,杜鲁门下令美军参战。

周恩来做出的反应是决定派柴成文带几个军事干部以使馆名义到朝鲜观察战情,经过紧张的准备,柴成文一行7月8日离京赴朝。

中共中央一直密切注视朝鲜战局。

8月18日,毛泽东电告高岗,要东北边防军“务于9月30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

9月1日,苏联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提案,遭到否决。

外交部紧急召回柴成文,9月8日深夜,周恩来亲自听取他关于战况的汇报。

柴成文认为,现在人民军难以再进,又没有制空权、制海权,长期顶下去,十分不利。

周恩来问道:“万一情况有个突然变化,如果需要我们出兵入朝作战,你看会遇到什么困难?”周恩来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当时中央已有出兵的设想了。

出兵援朝问题提上日程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金日成派次帅朴一禹到安东向东北边防军负责人提出要中国出兵支援。

28日,南朝鲜军队占领汉城。

《抗美援朝》教学资源: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抗美援朝》教学资源: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抗美援朝》教学资源: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材料一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

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

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毛泽东:《关于决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问题》(1950年10月2日)材料二一九五〇年十月一日国庆节后,四日午,北京突然派来飞机,令我立即上飞机去北京开会,一分钟也不准停留。

当日午后四点左右到达北京中南海,中央正在开会,讨论出兵援助朝鲜问题。

听别的同志告我,当毛主席让大家着重摆摆出兵的不利情况以后主席讲了这样一段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我刚到,未发言,内心想是应该出兵,救援朝鲜。

……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

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

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

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

……第二天下午,中央又在颐年堂开会,在其他同志发言后,我讲了几句:“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主席决定我去朝鲜,我也没有推诿。

——《彭德怀自述》材料三(一)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

在第一时期可以专打伪军①,我军对付伪军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可以振奋朝鲜人民。

在第一时期,只要能歼灭几个伪军的师团,朝鲜局势即可起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变化。

(二)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②电力将被控制。

中国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中国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中国抗美援朝决策始末作者:赵袆楠来源:《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12期6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背负着中朝两国人民的重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炮火连天、疮痍满目的朝鲜国土,揭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幕。

在做出出兵朝鲜决定前,发生过哪些大事,中共中央又是如何做出这一决策的?本文按时序逐一进行回溯。

金日成分别致函苏联、中国要求军事援助朝鲜战争是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

战争开始后,北朝鲜方面打得很顺利,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已经推进到朝鲜半岛南部,眼看整个朝鲜半岛就要全部解放,这时,美国却插手进来。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军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纠集15个国家拼凑成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紧急入朝,支援南朝鲜李承晚政府。

朝鲜人民军统帅部对强敌估计不足,军事上也有疏忽。

9月15日,美军大部队在朝鲜的仁川登陆,分割切断了朝鲜人民军之间的联系。

金日成得知前方不利的消息后,于9月28日召集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

会上对目前军事形势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美国军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用逐步抵抗的办法拖住它,等南方战局稳定下来,即可将南进主力部队回师,对美军南北夹击,最终将美国军队消灭在朝鲜中部地区。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美军仁川登陆后,军事形势已经对我们十分不利,北方已经完全暴露在美军面前,南方主力又撤不回来,美国军队一直向北推进,朝鲜有亡国的危险。

金日成接受了后一种意见。

会议最终认定,由于大部分人民军主力未能撤回来,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在北方的人民军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朝鲜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因此,朝鲜面临十分严重的危险局面。

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领导人决定,由金日成出面,给苏联和中国最高领导人各写一封信,向苏联和中国要求直接的军事援助。

金日成立即命秘书起草了致苏联和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两封信的草稿,在会上读了一遍,并按会上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最后定稿。

中国出兵援朝决策始末

中国出兵援朝决策始末

中国出兵援朝决策始末作者:司马亮来源:《晚晴》2015年第10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不期而至的朝鲜战争,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就是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机考验。

出兵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次艰难决策,以至于他整整一个星期都无心刮胡子。

胡耀邦回忆当时情景说,“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

65年后,我们回头再看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时间跨度远远不止一个星期。

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9月15日仁川登陆,再到10月19日志愿军兵发鸭绿江,战局瞬息万变,敌我友各怀心思,杀机四伏,凶险莫测,整个决策过程远非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谁错过了出兵朝鲜的最佳时机1950年9月15日至16日,麦克阿瑟乘朝鲜人民军主力胶着于洛东江,后方空虚之际,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发生重大变化。

当人民军进攻洛东江一线受阻时,一直在关注朝鲜战局的中国领导人,分别于7月中旬、7月下旬和9月上旬,三次提醒朝鲜同志,要他们注意敌人从海上向仁川、汉城前进,切断人民军的后路。

中国领导人这时已很清楚地意识到,金日成若要取得胜利,必须要靠中国军队的援助。

9月初,在毛泽东的一再催促下,东北边防军的兵力计划增加到70万人,另有补充兵员20万人,同时加强了武器装备,为出兵援朝做好了准备。

8月26日,金日成在中国的提醒下,将美国人打算在仁川和水原地区实施登陆的情报通知苏联,拟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上述地区的防务,并“提出请中国同志派军队援助朝鲜的想法,因为人民军目前的前线状况太困难了”。

斯大林否决了金日成请求提供国际援助的要求。

他答应金日成,“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再向朝鲜空军提供强击机和歼击机。

”完全领会了斯大林的主张后,金日成便不再考虑请中国提供援助的问题,而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莫斯科身上。

中国出兵援朝的最佳时机,就这样错过了。

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逆转。

朝鲜战争的决策

朝鲜战争的决策

事实上当时除了毛泽东以外,几乎所有的政治 局成员都反对出兵即使彭德怀在开始时也对此 持有异议。据彭德怀回忆,毛泽东第一次征求 他的意见时,他说:“苏联完全洗手,而我们 装备差得很远。让朝鲜亡国,是很痛心的。”
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表示谨慎 是必要的。这对朝鲜固然是很不利的。但是 如果我们派去几个师,敌人又迫使我们后退 ,同时还导致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 我们的整个和平恢复计划就会遭到彻底毁灭 。
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顾虑麦克阿瑟是 否有可能在取得整个朝鲜半岛后继续向北 进军,威胁到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政权。
而中国派出志愿军参战的直接原因是 美国飞机轰炸辽宁丹东 ! 不论是否系误越国境线所导致的误炸 ,打到鸭绿江边的美军已使中国领土安全 受到严重威胁!!
强硬的声明
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强 硬讲话:“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 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 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出兵的不利条件
中国军队进入朝鲜与美国军队作战,从 军事角度讲,最不利的条件就是缺少空军。 当时中国还没有一支真正的空军部队,一旦 战争打起来,在空军方面只能依靠苏联。
中国对苏联所要求的条件
中国出兵朝鲜与美国作战有一个条件,即必须 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毛泽东决心出兵的基点在 于出战必胜,且必须速胜,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 中国的一切担忧和困难都可以化解。而要取得速胜 ,苏联就有义务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特别是保证 提供空军的支援。
幕后的推手——苏联
前苏联解密档案表明,斯大林作为社会主 义阵营的首脑曾指示中共派兵介入。仁川登陆 后,金日成不得不承认形势的危险,恳求苏联 方面的直接军事援助,同时要求斯大林向中国 施加压力。
斯大林对中国出兵朝鲜的要求
“如果您认为在紧急情况下有可能派部队支援 朝鲜人,那么您应该立即派出至少五六个师到三 八线,以便让我们的朝鲜同志有机会在你们的部 队的掩护下组织起保卫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战斗。 中国军队可以考虑作为志愿军,当然是由中国人 指挥。”

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导语: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国军队主动跨出国境,到国境外与美军打仗。

按照常规,强国侵略弱国,打到弱国的国土上,弱国能够不投降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国军队主动跨出国境,到国境外与美军打仗。

按照常规,强国侵略弱国,打到弱国的国土上,弱国能够不投降,奋起抗争,就非常不简单了。

而主动跨出国境,到异域去打强敌,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情啊!并且,这还是在共和国刚满一岁的时候;并且,还是与以世界老大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打仗;尤其是毛泽东坚持并推动中央作出这个决策,还是在中央高层开始内部意见不一、多数人不同意打的情况下,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才作出的决策。

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国人还沉浸在欢庆之中的时候,毛泽东就接到朝鲜首相金日成的紧急求援电,说“联合国军”已经越过三八线,正以极快的速度向中朝边境挺进,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毛泽东思考了一夜,2日下午,就召集中央政治局在京人员讨论是否出兵朝鲜问题。

后来又多次开会讨论,到19日正式作出了出兵的决策。

开始的两次会上,主张作战的是少数派,中央领导人多数表示了对出兵的担忧。

据时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回忆说,“大家发言的倾向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因为我们的国内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美国又这么强。

林彪的发言比较有代表性: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还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

这里,不能因为林彪后来叛党叛国了,就说林彪害怕美生活常识分享。

从现有文献看中国出兵朝鲜决策过程

从现有文献看中国出兵朝鲜决策过程

从现有⽂献看中国出兵朝鲜决策过程从现有⽂献看中国出兵朝鲜决策过程郭柱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0902 学号:20094209)摘要:1950年10⽉25⽇,中国政府宣布派出中国⼈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从⽽使中国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名义下参与了朝鲜战争。

从客观后果看,由于中国的参战,朝鲜战争实质上成为中美之间的⼀场⼤战,朝鲜半岛变成了世界两⼤阵营对抗和冲突的战场,⽽且最终确定了中美苏三⾓关系及远东国际局势的格局和⾛向。

因此,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及其原因,是战后国际关系史和冷战史中最令各国学者感兴趣的题⽬之⼀。

在此,我将以中国出兵朝鲜的部分⽂献为基础,阐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关键词:朝鲜;出兵;决策;⽑泽东;东北;⼀、中国⽆意介⼊朝鲜冲突有学者提到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把⼤量的朝鲜籍⼠兵送回国,从⽽说明中国参与或⾄少是⽀持了北朝鲜的军事⾏动。

关于这⽅⾯的情况⼤体是:早在1949年1⽉,李⽴三、周保中与崔庸健等⼈就在苏联顾问的参与下,在哈尔滨举⾏过⼀次会议,讨论中国军队中的朝鲜籍⼠兵回国的问题。

11950年1⽉,经聂荣臻请⽰中央,1⽉22⽇批复同意。

从客观上讲,这批朝鲜籍战⼠加⼊⼈民军,增强了北朝鲜发动军事进攻的实⼒,但是⽑泽东的主观意图却与此没有关系,因为在1949年底和1950年初他根本不同意⾦⽇成通过发动⼀场战争来解决朝鲜统⼀问题。

1949年3⽉⾦⽇成访问莫斯科时,提出了以武⼒解决统⼀问题的可能性。

但斯⼤林说“没有必要”进攻南朝鲜,只有在对南朝鲜军队进⾏反击时才可以越过三⼋线。

2遭到斯⼤林拒绝之后,⾦⽇成曾⼀度寄希望于得到中国的⽀持。

⽑泽东同意⾦⽇成关于南北冲突在所难免的看法,但表⽰对此不必担⼼,因为苏联和中国都站在北朝鲜⼀边,⼀旦情况需要,中国会派兵援助。

但是,⽑泽东并不⽀持⾦⽇成⽴即实⾏武⼒统⼀朝鲜的计划。

⽑泽东说问题要等到1陈兼:《中国通向朝鲜战争的道路:中美冲突的形成》(Chian'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纽约1994年版2青⽯:“⾦⽇成阻⽌了⽑泽东进攻台湾的计划”,载《明报⽉刊》1994年7⽉中国完全统⼀中国之后再解决。

抗美援朝决策-文档资料

抗美援朝决策-文档资料

抗美援朝决策继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无疑是战后国际关系中历史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作为冷战背景下的热战,中国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前提下,仍表现出国际共产主义者的牺牲精神,出兵朝鲜在挽救社会主义邻邦的同时也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式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环境,守住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大门。

尽管对抗美援朝决策的看法众说纷纭,文章将以外交决策战略视角对抗美援朝的决策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揭示该决策的具体运作过程。

一、抗美援朝战略目标的评估战略目标的评估涉及对决策主体自身及相关各方动机、利益和政策偏好等要素的认知和判断,其实质上是博弈各方战略目标的互动。

而在其中,又有基本的刚性的目标和具体的弹性的目标之分,前者是一国不容谈判的底线,后者是各方讨价还价的高频区。

(一)中国的战略目标国内外环境塑造下的主客观国家利益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在抗美援朝决策上的战略目标。

国际环境方面,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的对峙使中国必须“一边倒”。

在这里,政治性因素――对苏联和朝鲜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倾向的考虑――占有很大分量。

毛泽东认为“如果中国军队不打这一仗,必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甚多揣测,民主阵线各国亦必有些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①。

另一方面,当时本可在协调朝鲜战争和平解决的联合国也沦为美国的战争工具。

国内环境方面,“国家疲惫不堪、尚未统一、财政匮乏、经济崩溃”②,国内斗争明暗相间。

领导层担忧“美国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遭到破坏,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③。

此外,这一时期领导人的认知和判断对决策的影响尤为突出,于是便有了毛泽东认知条件下的主观国家利益,也即指毛泽东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国家利益认知特点下对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对立的敏感。

对毛泽东来说,“中国别无选择,必须参战,台湾是他最大的心病”④。

(二)相关各方的战略目标对相关各方的战略目标评估之于各国博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战略互动的必需。

兵发鸭绿江:抗美援朝决策的台前幕后

兵发鸭绿江:抗美援朝决策的台前幕后

[键入文字]兵发鸭绿江:抗美援朝决策的台前幕后朝鲜方面和斯大林的来信朝鲜战争是1950 年6 月25 日爆发的。

战争一开始,北朝鲜方面打得很顺利,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很快推进到朝鲜半岛南部,占领朝鲜南部重要城市汉城,眼看整个朝鲜半岛就要全部解放。

但是,美国却插一手进来,并且决定入侵朝鲜。

9 月15 日,美军的大部队在朝鲜的仁川登陆,这使朝鲜人民军最高统帅部意识到了所面临的危险局面。

美军在仁川成功登陆后,一开始,朝鲜人民军还打了几次硬仗,但渐渐地就支持不下去了。

金日成得知前方不利消息后,于9 月28 日召集了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

会上对目前军事形势进行了讨论,并最终认定,由于大部分人民军主力未能撤回来,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在北方的人民军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

因此,朝鲜面临十分严重的危险局面。

朝鲜党中央政治局领导人决定,由金日成出面,给苏联和中国最高领导人各写一封信,信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苏联和中国动用军事力量,直接支援朝鲜。

斯大林是在10 月1 日收到金日成的求援信的,当时,斯大林正在高加索黑海边阿德列尔休养所疗养。

当天凌晨,苏共中央给斯大林发来加急件,秘书打开后,见是一封急信,立即交给斯大林看,斯大林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封信。

这封信是由苏联驻朝鲜大使转来的,署着金日成和朴宪永的名字。

斯大林读罢信后,陷入了深思。

他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如果朝鲜人民军失败,北朝鲜就会落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手中,远东的政治、军事格局将立即改变,苏联的远东地区会直接受到威胁。

斯大林意识到,苏联是决不能让西方占领整个朝鲜的。

但是,苏联方面又不能和美国产生正面冲突。

因为苏联与美国有协议,苏联国内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如果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对苏联是十分不利的。

怎么办?斯大林想到了中国。

他知道,中国刚刚结束1。

中共中央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中共中央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作者: 石慧[1]
作者机构: [1]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周刊
页码: 73-7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历史虚无主义;解放台湾;决策过程;历史本来面目;党的领袖;抗美援朝;当代人;出兵
摘要: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在抗美援朝问题上诋毁党的领袖人物,否定抗美援朝的正当性,国内外一些学者也认为出兵朝鲜使"中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延缓了解放台湾的目标""中国被排除联合国之外达20年之久",这是用当代人的眼光挑剔历史问题,是对历史本来面目的曲解,是通过虚无历史来误导民众的主观好恶,容易否定和歪曲历史,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国际国内两大背景朝鲜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问题。

抗美援朝出兵决策

抗美援朝出兵决策

抗美援朝出兵决策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顷刻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东北亚的这个半岛上来。

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

70年前的那个10月,毛泽东经历了漫长的18天,曾四下决心作出抗美援朝出兵决策,揭开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这是一个需要有战略胆识和气魄的决策,是一个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奇观的决策,也是毛泽东一生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

一在1950年10月1日大批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当天的深夜,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紧急召见中国大使倪志亮,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请求。

同时,金日成与时任朝鲜外务相的朴宪永联名致信毛泽东,请求中国给予军事支援。

虽然毛泽东对出兵已有思想准备,但是要使一个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再次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同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强国决一雌雄,下这个决心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略!70年前,中美两国的国力相差悬殊。

美国钢产量达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达2800亿美元;而中国钢产量只有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

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

就连实力雄厚的苏联,也不愿因为援助朝鲜而冒与美国直接冲突的危险。

“中国出兵会不会导致同美国直接对峙?”“美国轰炸重工业基地东北和内地大城市怎么办?”……毛泽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的信息已是深夜,他紧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

与会同志畅所欲言,在出兵的问题上却意见不一,许多人提出:“不要因为援助朝鲜而引火烧身,去冒险跟美国发生冲突。

”并且分析了出国与美军打仗的各种困难。

毛泽东等大家把话说完,才缓缓地说道:“你们讲的都有道理,可是人家有危难,我们在一旁看着心里不好受呀!”“再说斯大林一直认为我们是民族主义者,说世界上有两个‘铁托,一个在南斯拉夫,一个在中国。

抗美援朝的决策是怎样做出的

抗美援朝的决策是怎样做出的

出版物刊名: 党建
页码: 48-48页
主题词: 彭德怀同志 朝鲜人民 战略决策 打得好 人的生命 杂式武器 中朝 空中掩护 坐视不顾 政治局扩大会议
摘要: 1950年,美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支援朝鲜人民反侵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立场,中朝人民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出兵入朝同美帝国主义作战,毛主席早有思想准备,但下最后的决心是很不容易的。

正如他对彭德怀同志所说: "我这个决心可不容易下哟!一声令下,三军出动,那就关系到数十万人的生命。

打得好没有可说的。

打不好,危及国内政局,甚至丢了江山,那我毛泽东对历史、。

中国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中国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中国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赵袆楠
【期刊名称】《党史纵览》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 6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背负着中朝两国人民的重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炮火连天、疮痍满目的朝鲜国土,揭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幕.在做出出兵朝鲜决定前,发生过哪些大事,中共中央又是如何做出这一决策的?本文将为您做一揭晓.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赵袆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抗美援朝战略决策探析
2.朝鲜战争的爆发与新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在突发事件的视角下
3.林彪的“出而不战”,或许是抗美援朝最佳方略中国出兵援朝决策始末
4.1953年中国抗美援朝停战决策再考察
5.中国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有文献看中国出兵朝鲜决策过程郭柱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0902 学号:20094209)摘要:1950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从而使中国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名义下参与了朝鲜战争。

从客观后果看,由于中国的参战,朝鲜战争实质上成为中美之间的一场大战,朝鲜半岛变成了世界两大阵营对抗和冲突的战场,而且最终确定了中美苏三角关系及远东国际局势的格局和走向。

因此,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及其原因,是战后国际关系史和冷战史中最令各国学者感兴趣的题目之一。

在此,我将以中国出兵朝鲜的部分文献为基础,阐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关键词:朝鲜;出兵;决策;毛泽东;东北;一、中国无意介入朝鲜冲突有学者提到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把大量的朝鲜籍士兵送回国,从而说明中国参与或至少是支持了北朝鲜的军事行动。

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大体是:早在1949年1月,李立三、周保中与崔庸健等人就在苏联顾问的参与下,在哈尔滨举行过一次会议,讨论中国军队中的朝鲜籍士兵回国的问题。

11950年1月,经聂荣臻请示中央,1月22日批复同意。

从客观上讲,这批朝鲜籍战士加入人民军,增强了北朝鲜发动军事进攻的实力,但是毛泽东的主观意图却与此没有关系,因为在1949年底和1950年初他根本不同意金日成通过发动一场战争来解决朝鲜统一问题。

1949年3月金日成访问莫斯科时,提出了以武力解决统一问题的可能性。

但斯大林说“没有必要”进攻南朝鲜,只有在对南朝鲜军队进行反击时才可以越过三八线。

2遭到斯大林拒绝之后,金日成曾一度寄希望于得到中国的支持。

毛泽东同意金日成关于南北冲突在所难免的看法,但表示对此不必担心,因为苏联和中国都站在北朝鲜一边,一旦情况需要,中国会派兵援助。

但是,毛泽东并不支持金日成立即实行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

毛泽东说问题要等到1陈兼:《中国通向朝鲜战争的道路:中美冲突的形成》(Chian'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纽约1994年版2青石:“金日成阻止了毛泽东进攻台湾的计划”,载《明报月刊》1994年7月中国完全统一中国之后再解决。

3在与金日成会谈时,斯大林虽然对武力解决朝鲜统一的计划表示认可和支持,但他决不愿对此承担责任。

斯大林在表示同意金日成的计划后接着说,朝鲜朋友应更多地和毛泽东商量,因为毛泽东对东方问题有很深刻的理解。

通过金日成在战争爆发前秘密访华以及毛泽东了解和同意金日成进攻计划的大体过程,我们可以做出的结论是:第一,金日成访问北京只是奉斯大林之命来要求中国同意他以武力解决朝鲜统一问题的计划,他并不需要中国的援助,因此没有向中国透露他的进攻计划。

第二,对于金日成的具体进攻计划,毛泽东既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他没有真正把朝鲜半岛即将发生的事情放在心上。

毛泽东提出援助北朝鲜,是以其领土受到侵犯为条件的,而这一点当时又根本不在金日成的考虑范围之内。

第三,从中国当时的国内状况和所处的国际环境看,毛泽东是不情愿看到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区爆发一场可能威胁到中国安全和稳定的战争的。

中国同意金日成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勉强的和被动的。

二、毛泽东四次下决心出兵9月15日美国在仁川登陆,并一举成功,朝鲜局势急转直下,出兵朝鲜问题也做为应急方案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

9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立即派遣一个五人先遣小组赴朝熟悉情况,勘察地形,作战场准备。

路过沈阳时,高岗给柴成文看了一封毛泽东的来信,信上说,“看来不出兵是不行了,必须抓紧准备”。

由于战场局势恶化,金日成不得不向苏联求救,并且通过苏联请求中国派兵赴朝作战。

金日成和朴宪永于9月29日联名给斯大林写信,恳求斯大林给予“特别援助”。

斯大林将金日成要求派军队援助的问题推到了中国身上:“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同中国同志商量”。

但10月2日下午中国中央书记处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商讨此事时,出现了意见分歧。

毛泽东拟派林彪率军入朝,但是林彪不赞成出兵,称病推辞。

于是中央书记处决定改派彭德怀挂帅。

4彭德怀于10月4日下午才飞抵北京,发言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

彭德怀的发言的确起了重要作用。

会议同意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出兵援朝。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做出派兵入朝的决定。

周恩来10月8日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双边会谈,会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3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4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几点:(1)斯大林解释苏联不能出兵的理由。

(2)斯大林劝中国出兵,如果中国出兵,苏联将供应武器和装备。

(3)周恩来阐明中国出兵的困难。

(4)斯大林建议,如果中国不出兵,就通知金日成早些撤过鸭绿江,保存有生力量。

会谈结果即苏联空军目前尚未准备好,暂时无法出动,“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才可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

5毛泽东得知苏联已确定暂不出动空军的消息后,紧急发出两封电报,指示东北的彭德怀、高岗以及华东的饶漱石、陈毅:“10月9日命令暂不实行”,“13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宋时轮兵团亦仍在原地整训”。

同时,请高岗和彭德怀赴京商谈。

最后决定,即使暂时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北进的情况下,必须立即出兵援朝。

6这是毛泽东第三次下决心出兵朝鲜。

然而,就在中国军队箭已上弦,不得不发之时,莫斯科方面的情况又有变化。

毛泽东虽然再次决定出兵,但是对于苏联援助中国军事装备是否能采用租借办法和两个半月内苏联空军是否能够出动心里没底,但这两件事又至关重要。

这时,斯大林却改变了主意,他给在莫斯科的莫洛托夫打电话说,苏联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不能配合志愿军入朝作战。

这不能不使中国重新考虑出兵问题。

于是,毛泽东在17日下午5时再次急电彭德怀和高岗改变计划,同时,要求彭、高二人再乘飞机回京商谈。

毛泽东最终决断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

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

”这是毛泽东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下定决心。

三、中国领导人的深层忧虑对以上中国介入朝鲜冲突并最终派出志愿军赴朝作战的过程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看出,中国出兵朝鲜确实是出于迫不得己,而毛泽东的忧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政治方面考虑,避免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孤立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前夕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和政治方针,即表明了在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中,新中国将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态度。

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曾在给中国的一封电报中说,中国是朝鲜的唯一希望。

中国共产党承受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中苏也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斯大林对毛泽东并不信任。

“只是到朝鲜战争时才改变了他的看法,也改变了东欧和其他各国兄弟党对我们的怀疑”。

其二,从军事方面考虑,避免在中国东北境内打一场无法避免的中美之战。

5王亚志:“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彭德怀、聂荣臻”,载《军事史林》1994年第1期6《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在毛泽东看来,美国越过三八线的目标决不仅仅是要消灭北朝鲜政权,而是要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向中国领土渗透,因此中美之战在所难免。

周恩来在8月26日国防会议上传达的毛泽东的指示,充分说明了毛泽东的这种忧虑:“很多迹象表明,美帝马上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不可能的,但其总的企图是不断地以一个一个局部战争推动为世界大战,我们就要将其发动的局部战争,一个一个地打下去。

”其三,避免苏联借美国把战火引向中国之机,利用中苏同盟条约派兵进入东北。

使毛泽东担心的不仅是美国,而且还有苏联。

毛泽东很有理由做这样的推理:既然美国继侵占北朝鲜后会进一步跨过鸭绿江,那么,战火一旦在中国东北境内燃起,苏联很可能会以中苏同盟条约为依据而出兵东北。

其结果,不是美国占领东北,就是苏联控制东北。

这就是说,无论未来东北战场鹿死谁手,中国都将失去在东北的主权。

通过对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中的部分文献回顾,我得出了以上结论,它表明了中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并充分考虑了各方因素而被迫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

参考文献:《朝鲜战争》[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朝鲜战争》[美]马修·李奇微《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贝文·亚历山大《漫长的战斗》[美]约翰·托兰《中共部队的攻击战斗》[美]S.L.A.Marshall《麦克阿瑟演讲录》[美]麦克阿瑟<节选>陈兼:《中国通向朝鲜战争的道路:中美冲突的形成》(Chian'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纽约1994年版青石:“金日成阻止了毛泽东进攻台湾的计划”,载《明报月刊》1994年7月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王亚志:“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彭德怀、聂荣臻”,载《军事史林》1994年第1期《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