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 论文
2024年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论文
2024年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论文一、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中,学生通过参与真实情景中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进行互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在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强调真实情景: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强调真实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真实情景的创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建构知识体系;在合作学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教师的角色转变:在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三、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语境,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具体的学科教学外,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还可以应用于跨学科的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中。
试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试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论文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代数学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数学知识的态度和数学知识应用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时的主动建构和合作学习;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各种派系的学习理论,就各派学习理论所阐述的主要思想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今的教育教学影响更大,受到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数学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不是被动的、简单的知识累积,此建构活动中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建构主义的理解从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观三个方面来阐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
1知识观1.2对数学知识应用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应用的情景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情景。
因此,教材不能只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多设置能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现实情景问题,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技能时,还应培养在情景中的应用能力,比如可以设置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的能源危机问题、环境保持问题、人口问题等等。
学生学习的应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数学,而不是枯燥单纯的数学符号。
例如,在讲函数时,有这样一道题: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依赖于老师引人概念和描述问题的时间,讲授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用f(x)表示学生掌握和接受概念的能力,x表示提出和讲授概念的时间(单位:min),可有以下公式:(1)开始后多少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能维持多少时间?(2)开始后Smin与开始后20min比较,学生的接受能力何时强一些?(3)一个数学难题,需要55的接受能力以及13min时间,老师能否及时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接受能力的状态下讲授完这个难题?砰)如果每隔5min测量一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吗?像这样的创新应用题,是讲学生接受能力及老师讲课的,题意很新,又运用了所学知识,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摘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其他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在物理性学习应用论文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建构主义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管理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管理论文建构主义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学说,它解释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是社会的建构者,社会又为个体提供了建构的基础。
在管理领域,建构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尤其在组织行为、领导和组织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并结合案例加以分析。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现实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个体和社会互动建构出来的。
个体参与到社会互动中,通过社会化过程和语言学习获得社会意义和价值观念,为构建社会现实提供了基础。
个体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我们从整体性、动态性、历史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野里,组织、文化、领导等都是建构出来的、动态变化的概念,需要基于不断调整与重构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1.组织行为在组织行为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与组织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体不是被组织所塑造,而是通过组织建构了自我认知和行为方式。
个体和组织的互动产生了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了组织文化,不断塑造和重构着组织结构和过程。
例如,许多组织都采取了“扁平化”管理的形式,在员工与管理层之间打通了沟通渠道,赋予员工更多的参与权力,使组织内部呈现出更加民主、开放、自主的特点。
2.领导建构主义理论对领导角色的理解是非常特别的,它提倡的是"领导者的情感能力与个性为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调整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倡导"。
领导者不是指导他人进入正确方向的英雄人物,而是与他他人同在,与他人共同构建着组织现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领导作为组织建构的参与者,应该注重个体的多样性和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到组织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促进组织发展的多元化和平衡性。
领导者应该关注组织文化和员工的情感层面,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互动,建立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
3.组织文化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组织文化概念,是一个由个体共同建构的集体认知,是一种共享的观念、价值、信仰和历史惯例。
哲学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分析论文
哲学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分析论文哲学国际关系建构主义是当今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则是在哲学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就从哲学国际关系建构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分析,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一、哲学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解析哲学国际关系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想,它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国际关系是由社会实践中的交互作用与建构过程所构成的。
其中,“交互作用”是指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交往;“建构过程”则是指为了维持各种国际制度和规则,国际社会共同约定的一系列常规和规定。
哲学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核心是“建构”,即建构国际关系的过程。
它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由人们共同创造的实践领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建构就是构成国际社会的基础。
建构不是某种物理现象的反映或发掘,它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实践背景下,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和交流而产生的。
二、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分析,指的是对国际关系中的各种规划和制度的研究,这些规划和制度不仅会受到政治、经济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各种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习惯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寻找这些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惯之间的交叉点,并分析这些交叉点是如何影响国际关系中的各种规划和制度的。
以北约这个组织为例,北约本身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不同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的交叉点上,北约的建构过程既受到欧美同盟国家民主制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又受到美国政府意殊政策的影响,同时北约也把自己建构成是保卫欧洲和西方世界的战斗组织,从而在各国之间形成共识和联合。
这一过程的继续,包括组织结构、战略目标和军事能力,都是进一步建构化和联合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分析还包括研究“建构因素”对国际关系中各种自主权的影响。
自主性权是指一个国家按照自己意愿来决定自己的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权利。
建构主义论文: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建模教学
建构主义论文: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建模教学摘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数学建模教学的论述,分析出两者的相通之处:二者强调的重点都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学生如何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利用情境中的信息,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鉴于此,认识与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建模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数学建模教学指导作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美国。
10多年来,倍受诸多学者研究之青睐。
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介绍、评价等问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已经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何与数学学科做到有机整合,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与此同时,数学建模竞赛近几年在全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以数学建模相关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建模的特点,我认为,认识与掌握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建模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早在五十年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
随后出现了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观。
概括起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观点:第一,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第二,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第三,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协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第四,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由于事物存在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的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也是不同的。
[1]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同时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论文•相关推荐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论文论文摘要:时代呼唤主体性教育,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是学生积极建构的过程,对学生的角色以及教师的作用都有崭新的定位,这对于教育改革,尤其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具有相当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主体性发展教育改革学习知识的积累、智能的开发与人格建构、个性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主体性形成的基础。
离开了知识的丰富,主体性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认知方式的丰富、完善与主体性发展是统一于同一过程之中的。
因此我们讨论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就必然关涉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生成知识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何种关系?建构主义学习观较有说服力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充分发掘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一、主体性教育,时代的呼唤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世界迎来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
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的主体性发展已不仅是衡量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
但传统的教育思想,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要求,因而促使人们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反思历史,变革现实。
可以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构建主体性教育已作为跨世纪的课题提上日程。
人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育来培养。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是一种培养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事实证明,主体性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
在日本,新教学大纲把原有的“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改为“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主体意识的日本人”。
韩国将“自由、自主、自律精神”等作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人的主体能力的发展已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
建构主义理在音乐教学应用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建构主义理论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经验为主,建构主义的音乐教学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将建构主义理论充分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是音乐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音乐教学应用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
其理论核心是: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
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其知识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动态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当代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不可能由他人替代的。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
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班级的管理者,是学生发言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
因此,学生对各种概念、观点进行检验、判断的权力被剥夺了,只能被动接受别人的观念来代替自己的见解。
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书本知识,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分析和批判。
而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课堂的重点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课堂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学生渴望投入学习的殿堂,师生互动的平台。
二、建构主义对音乐教学的启示我国音乐教学相对滞后,教育改革的步伐仍很缓慢,教学质量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培养出来的音乐师资无法胜任音乐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需要。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经验为主,师生之间是一种给予与接收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关系,重视知识的灌输。
建构主义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摘要: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重视情境的创设;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关键词:建构主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最新教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冯·格拉斯菲尔(voglasersfeld)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就明确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这也是建构主义最核心的内容。
一、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的意义在指导教育教学的众多理论中,建构主义恐怕是目前最流行的,对它的研究和应用也是最多的。
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热衷于行为主义的程序化教学,取而代之的是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课堂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改往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参与性有了明显提高。
而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科学、完整的建构主义观点为重要的理论支撑,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建构主义成为数学新课程实施的导向和依据。
因此,如何以建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索数学教学策略就非常重要,富有意义。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一)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应注意三点:1、关注学生基础和现状,应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所具备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还要了解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的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有哪些,进而设计引导学生的教学策略。
2、寻找新连接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推陈出新,激活旧知,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铺路。
3、进行意义建构.引导学生验证、探索与应用,使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建构起个性化的、有创见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即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干预或指挥学生的活动。在活动结束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总结、纠 错和鼓励。
2.教师备课的改革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只要按照教学大 纲的要求,将教师用书的内容整理即可。 殊不知教师备课除了要利用好教学大 纲、教师用书,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 为教师所教具体班级除了共性之外,还 有它的特性。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 心”就必须在执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对 教师用书有选择地使用,抛弃不适合班 级具体情况的材料,补充相应的资料。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 对教学大纲充分领悟,对教材全面理解,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要了解,对他们的水 平、兴趣,他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掌握 得一清二楚。并且,备课时要遵循启发 式、多样性、适应性等原则。多样性是成 功的课堂设计至关重要的元素。不同类 型的活动,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备课资 料,以及多种令人愉快的教学方式,能迎 合多种学习者的心理,满足学习者不同 层次的需要。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应把 整单元内容综合起来,优化组合,研究出 合理的教学方案,使课堂综合化。 3.课堂管理的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 学改革。在课堂上,改变原先的“填鸭式” 教学,采取开放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 策略,让学生自觉行动起来,师生组成一 个集体,相互交流,共同建构。教师不再 是“我教你学”,而是“我让你发展”;学生 也不再是“怎么教我怎么学”,而是“如何 学习与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提一些能够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思考问题及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同时发挥学 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之类的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动建 构是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环境 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 外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多媒体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运用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运用【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着眼于数学课堂教学,谈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认知的过程就是人们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既有“同化”的认识数量的扩充,也有“顺应”的认知性质的改变. 数学和语言学科一起堪称人类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问. 我们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最优化地学习数学知识,形成学生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显得尤其重要. 于我们教师的实际数学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思想,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1. 创造现实情境,设计问题所谓现实情境是指避免数学知识的抽象枯燥,让学生在具体事件的实践中感受、体会并获得数学知识,而人为创设出来的一件有关数学的实际事件. 在这样的具体事件中若能恰当地设计问题,对学生数学新知识的建构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如正负数的引入,如果我们只是“开门见山”式地直接引入,那么或许表面上学生很快学会了,其实学生也会很快忘记,从而不能建构知识.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时,展示两个同样大的箱子,分别起名为x箱、y箱,然后老师背着学生将五个苹果放入这两个箱子. 由于学生没看见老师是如何放入的,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结构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此较好地实现顺应呢?可这样设计问题:①如果x箱里放一个,那么y箱里放几个?②如果x箱里放个,那么y箱里放几个?由于第一个问题把x确定了,因而已不再是二元一次方程的问题了,而是一元一次方程,学生会很容易解得y=4. 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之后,因而学生就能轻松自行“顺应”,确定一个x值,再求出y值.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顺利地实现建构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这样就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假如我们直接就问:“你能知道x箱里放几个,y箱里放几个吗?”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显得很茫然,即使部分学生能够说出x,y的一些值,也很难在建构二元一次方程解的知识上“顺应”,当然就很难正确认识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与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区别.当然我们在设计现实情境时,一定要结合我们课堂教学对象的实际生活经历、学习经验,恰当选择,真正使所选情境具有现实性.2. 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恰当不仅有利于问题的产生,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很多. 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①提供需要解决的实际现象或事实、事件. 如“我们可以在地面上很容易地测出高楼的影子长度,而不容易测出高楼的高度,那么我们如何知道高楼的高度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一定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学生会有多种猜测和想法. 当然会有“楼高与影长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猜测. 再进行新知识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②演示实际生活中的场景. 如安排几名学生进行商场购物的表演,在其中设定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欲望当然会极大地得到激发. ③直接展示数学学习中的困惑. 如针对负数的引入,在学生的计算中肯定遇到过被减数小于减数的情况,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这方面的困惑后,我们再引入负数也显得自然顺畅.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较好地建构数学知识,运用建构主义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造现实情境、恰当设计问题是很有效的手段之一.3. 自主尝试,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自主尝试是指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获得新知识绝不可以是教师的“填鸭式”,也不能是“搀扶式”;而应该尽可能地放手于学生.建构主义认为,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搭积木”式的堆垒过程,而是需要“移花接木”式的培植过程. 那么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就必然存在由“排异”到“接受”,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 这一过程外界是无法参与的,因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他们对新问题进行自主解决尝试,从而建构知识.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可将问题展示如下:(1)x+2=3(2)x+5=8(3)x-2=3(4)x-5=8x =3-()x =3+()x =()你是根据什么完成以上方程求解的?解了这四题,你发现解的过程有什么规律?不难想到,学生在这样的放手中对过去已有的“和”、“加数”之间的关系及“差”“减数”“被减数”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其中的规律的探究又自然地“顺应”到“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新知识的形成. 也就会有对过去已有知识的“同化”,同时会更“顺应”地发现新规律,从而对新知识形成建构. 当然“放手”的情况还可以基于网络特殊功能而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尝试空间. 另外,由于学生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已有经验的差别,因而在独立应用自己已有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经验的缺失或错误的经验,而使新的问题不能“同化”或“顺应”地解决,最终也无法形成知识建构或形成错误的知识建构. 这当然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 如何减少直至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很好地弥补学生个体经验的不足,从而达到形成正确的知识建构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中. 可充分让学生进行交流解决. 三角形内角和一定吗?如果一定,那么是多少?我们如何确定这个数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用量角器测量的方法,用剪裁拼接的方法,当然也会有逻辑推理的方法. 不论是否能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值,还是用什么方法得到定值,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也相互得到经验的补充或纠正,从而共同形成正确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推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7篇)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篇1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为教育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营造了另一种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更好的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而创造有利的教学情景,促进其交流与合作。
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是教育教学所一直向往的境界。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20世纪8O年代建构主义兴起,并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哲学上,建构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知识社会以及科学史的影响。
因此正如斯拉文所说:“在教养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他叫法不一,但更多的称他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体学派学习理论在当今的进一步发展,其奠基人皮亚杰明确指出,人不是发端于主客体,而是发端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其核心主旨是知识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来的。
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心理中的图式理论等均对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理解来探思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且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于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而且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虽然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相同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人类认知活动构成了对经验和知识的解释、理解和发展”的观点,将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社交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为之提供有益的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提升和安全意识的增强。
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反思性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个体的认知活动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同样需要反思,不断探讨和改进教育过程,使其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特点。
2. 成果取向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育活动不应仅仅关注过程,实践成果更加重要。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也应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实际行动上,推动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提升。
3. 基于社交环境的教育建构主义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而社交环境往往对大学生安全行为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强社交技能和安全行为的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1. 强化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大学生认识到安全知识的重要性、遇到问题时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校内组织紧急灾难处置演练,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
2. 面向实践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引导大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以应对实际情况。
例如,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处理安全风险所需要的行动和方法。
3. 引领社交环境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当充分理解社交环境对大学生安全行为的关键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通过建立健康的社交环境来提升安全意识和素养。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宣传安全知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互相提醒的作用。
总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安全风险的增加,大学生安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建构主义论文六篇
建构主义论文六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2报刊英语具有题材新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语言贴近生活且短小精干等优势,很多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借助英语报刊阅读这一重要的辅工具,不仅能够扩大英语词汇量的收集,更能够激发同学的英语学习动机,培育同学的阅读力量。
然而,在英语报刊阅读过程中,假如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得同学们的阅读无效率加大。
对此,笔者认为老师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学方法:(一)实行开放式、阅读式教学模式老师可以从改革英语教学课堂着手,不要仅仅拘泥于僵化的、封闭的英语课堂学习,也可以通过开放式课堂淡化教本的样本性。
尤其是针对报刊这种非正式教学工具而言,更要注意英语学习的有用性,开放教与学的过程,创建适合同学主动参加英语学习的教学活动模式。
老师可以依据一周的教学方案,提前给同学布置报刊阅读任务,准时跟进和指导同学的阅读状况,并在课堂中留出固定时间用来探讨阅读心得,让同学们共同共享,从而真正实现让同学主动乐观的探究英语新学问。
(二)注意情景建构,全面提高听说读写力量英语学习要注意功效性,语言是用来应用的,往往应试教育更多是让大家学习哑巴英语。
在报刊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老师要留意避开连续这种教育方式,注意情景建构,针对阅读内容要设定肯定的情境,让同学乐观参加,并充当情境中的某一个角色,实行英语对话的模式进行戏剧化的仿照和再表现。
假如条件允许,更可以将场景模拟和英语对话内容拍成小视频,共享给大家以供学习沟通和消遣,从而激发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爱好。
(三)融入电子报刊阅读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同学拥有移动通信设备,且更多同学将精力运用到电子设备的游乐当中,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现代移动通信设备与传统纸质报刊进行结合,以电子报刊阅读的形式融入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
而且,英语电子报刊阅读教学可以实现授课多元化,包括争论法、练习法、问答法、合作学习法、演示法等,每天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上传电子报刊阅读内容,并告知同学阅读的主题及争论的话题,引起同学们的重视,更让他们能够在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教学环境中乐观开拓思维。
论文: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普通话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普通话教学随着普通话教学的普及和深入,人们对汉语普通话这门独特语言的知识性、功能性、审美性、价值性、实用性等全方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固然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方面功不可没,但由于其在灵活性、针对性、主动性、评估性等方面的局限,教学效果仍有不尽人意之处。
建构主义学习观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口语教学中的不足,已越来越多地引起教学者的关注。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它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上建构新的知识。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理解。
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不能把学习者看作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心理学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认为个体的经验背景和认知方式都存在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只是方式的不同,并无优劣之别。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③学习的情境性:在学习活动中应尽可能将真正的生活情景、真正的学习目的和真正的角色有效结合起来,使学习者感到自己是置身于现实的环境中,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普通话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开展交互式学习,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内容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和认识的主体。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获得,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只是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建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低好地表现出来,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将学生解放出来。
本文先介绍民建构主义的理论,然后,针对生物学的实际,对生物学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介绍了支架式教学等几种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思考了建构主义生物学教学模式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解决办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生物教学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经凯洛夫等人加以改造传人我国后,我国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对其加以调整,行成了今天所说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传授新的知识——巩固新知识——巩固应用——检查评价。
采用的教学法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的进度。
但这种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低好地表现出来。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课程,但在中学,教师以传统教学模式来教生物学,学生以被动的学习方式来学龄前习生物学,很明显这种教学与学习方式是不适合今天这个科技发展迅猛、新知识产出频繁、社会变革急剧的时代。
如何把学生从被动听、啃书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成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有新的创立开始,一场针对传统学习理论的革命就开始了,其中最有影剧力的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存在很多争议的地方,但它已经开始从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生物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的教学实际,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尽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建构主义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模式会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造。
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建构就是学习者通过对自己新旧经验进行的反复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要以自己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的知识为基础,但在运用这些经验时,不是简单的提取,个体会根据新的环境对经验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造,因此,这是“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
“同化”是指将新的知识整合到旧的经验中去,新的情景是旧知识的补充,“顺应”是新的经验打破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者对原有的经验结构进行重构。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问题一旦出现,他们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教学应该把儿童现角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转换。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生物学教学的启示(1)生物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出发点和核心。
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
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关键是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介入教学中。
在教学设计(方法的选定、过程的安排、媒体的运用)和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形成主动参与、积极协作、自主建构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2)重视教学的活动性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对于生物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对实验的进行、实验结果的解释,每个学生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4)重视教学活动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生物学习活动这一主动建构过程也必然受到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生物教学模式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即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
目前,已经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1、支架式教学的含义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所能达到的水平与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教学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对学生有意义,教学不能消极地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以有的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学生从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从维果茨基的思想同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用来形象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
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学生就能更多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
通过这种脚手加架的支撑作用,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学生在发展的前面。
最终使学生掌握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为: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生物学上的应用如在学习《呼吸系统》这一单元时,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组完成不同的任务,任务可以分为呼吸系统的结构组成、肺的形态结构、气体的交流过程、气体在体内的运输、实验证明等部分。
让学生自己选择,收集有关的资料并为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或者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
然后,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编入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每一类部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同学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搜索材料。
例如:去动物园相应展馆实地观察动物的呼吸过程、呼吸形态并拍摄录像;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图片和撰写说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即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
教师对于如何到图书馆和Intenet上搜集素材,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指导学生对搜集的素材重要性的大小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上升),并指导学生将材料制作进入网页。
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在网络教室通过局域网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能力连续提出问题,用这种支架式的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通过多媒体、图书馆等媒介创设学习情景,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协作关系,在教学中成功地使学生形成对“呼吸系统”这一知识的自主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不同动物呼吸系统的对比等知识以及一些和呼吸系统有关的生活常识的理解和提高。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1、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的含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又叫情境性教学(Situated instruction),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建构获得,因此,他们提倡情境性教学,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
在情境性教学中,教学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的任务和事件。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
教师提供问题的背景知识,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最后,情境性的教学也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因为问题解决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其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一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时候,教师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为什么老鼠会比猫多,学生会有一个小小的讨论,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校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作学习中心内容而“抛锚”;以校园生态系统各成分营养功能为“基础框架”;以生物群落食物关系画食物链作“提高框架”;最后回归到生物群落内多条食物链及无机环境构筑校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的“锚”中。
课前教师要学生观察记录校园的生物群落;调查不同生物问的食物关系;课前学生进行广泛的信息采集:有的观察生物种群,有的上图书馆查资料,有的去电化室、实验室看CAI课件和录像片,有的向花工师傅、生物组老师了解不同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课内教师先让学生交互观察到的生物种群,然后再与地球生态系统中食物网进行对比。
让学生总结食物网的特点。
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
最后还可以进行一个小小的讨论,从生态系的角度谈环境保护问题。
(三)随机通达教学模式(Randon Access Instruction)1、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根据认知灵活理论和知识网络特点提出,认知弹灵活理论认为,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的相互作用,而且同一概念里的事例也具有不同特点。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对同一内容的学习的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有所不同,目的也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对学习内容的反复进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该事物的全面理解与认识上飞跃。
其基本程序为: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不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2、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具体应用在学习减数分裂概念时,教师可设置多个实例或具体的情境,不仅要从减数分裂的过程、特点、精子与卵子的形成及两者的异同、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等角度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而且还要与其他分裂方式的联系区别,以及与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物育种的关系不同侧面来阐述减数分裂的概念,使学生最终在头脑中建构有关减数分裂及运用减数分裂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图式。
(四)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Top—Down)1、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的含义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往往采取自下而上的教学进程,即将知识分为一个个的小单元,让学生按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学习,最终掌握整体知识,或认为教学要从基本子概念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