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
(1)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
(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3)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
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
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
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
他们与行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例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学习者和一个没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学习者在同样的学习方式下进行学习.经验丰富的学习者肯定比一个没经验或经验不足者学习要学得好、学得快,因为现代的教学方式跟以前的大不一样。
教师不只单纯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主要是直根于学生的先前本有的经验去进行学习。
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外部的环境等也是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技术的角度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应该从学校抓起,从教育教学抓起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这是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本人浅谈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少先队活动、小学生活动、班会课、劳动课和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课等,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校规校纪,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把文明行为教育融入在课堂当中,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孝敬父母、说话文明等。
例如: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打赌”中,作者和他的父亲有不良的行为,爱吃零食,爱吸烟,通过学习课文,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说脏活、不讲卫生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是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是提高基本素质的要求。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与细心计算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例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让学生认真审题,看清数字,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细心计算,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作业整洁,有负责的精神;在教学平面图形时,细心画图,达到准确无误;在教学应用题时,要逐字逐句地读题,一字不漏,做到读准读好读懂,一丝不苟;在作业布置中让学生书写数学笔记,使他们养成总结,概括,归纳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的能力在解应用题中,审题是重点,运用对比分析、直观演示及画图示意等方法,让学生说出思路过程,动手操作,灵活运用解题方法来体会设想,通过思考,让学生以分析思路、自问自答、书信等多种形式来写数学笔记,写出解题过
程,写出本课学习的收获,也可以以意见建议,说出不成功之处,
比如有疏漏、失误、疑异之处,通过分析,找原因,及时补救,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小结,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特别是有关概念具有更强的“压缩性”,字里行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课后让学生归纳和概括数学概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圆的周长”教学中,我用铁丝围成一个圆形,然后拉直让学生量它的长度,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圆的周长定义。
通过写笔记,学生能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准确的概念。
4、培养学生观察与操作的能力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如圆桌、钟表、车轮等,并让他们观察这些实物的表面,亲手摸一摸,来认识圆形的特点,在操作中对圆形的特征进行探索,通过看、摸、折等操作活动,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丝不苟,认真审题、细心画图,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养成习惯的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当中只要依据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途径,并按照未成年人的思想任务的要求,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把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贯穿在课堂中,贯穿在各科中,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当中,落到实处,才能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功能,接着具体分析了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然后分析了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最后根据影响因素和动机特点着重阐述了如何有效激发、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
[关键词] 学习动机内驱力外在学习诱因一、引言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个人成材不仅受智力因素影响(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且越来越受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绪、意志等)。
在实际过程中,学习动机是最核心、最关键的。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比如,用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去吸取知识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和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力。
由此可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
二、学习动机的涵义和功能(一)学习动机的涵义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从学习动机的涵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学习动机的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即学习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学习活动。
如:儿童到学校来学习的动机,是希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或者是希望成为学生的动机驱使;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而又缺乏相关的知识无法解决时,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状态,为克服这种状态,学生就会采取各种行动。
2、指向功能:即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的行为指向某一学习目标。
如:在语文学习上,学生会上课认真听讲,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如遇到不懂问题,会请教老师或者翻阅有关的书和资料。
3、强化功能:即当学习活动产生以后,学习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学习活动。
当达到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就会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没有学习动机将驱使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者转换方式来达到。
学
习动机越高,效率也越高。
但动机过强,就会出现高度的紧张和焦虑,注意力与知觉的范围缩小,思维受到一定的抑制,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所以,应保持适中的动机强度,才会真正促进学习行为。
三、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学习动机作为一种过程和状态,它的形成不仅受内驱力的影响,还受到外在学习诱因的影响。
内驱力是武德沃斯提出的,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学习的内驱力包括心理内驱力和社会内驱力。
心理内驱力主要指求知欲、焦虑、自我有效感;社会内驱力包括:依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等。
外在学习诱因是指来源于学生个体外部,对学生的学习起刺激、强化作用的因素。
主要包括:期望、竞争、奖惩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学习动机的发展。
(一)心理内驱力1、求知
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求知欲来源于好奇心。
当新奇的刺激出现时,人们会引起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决“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学生的求知欲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来源于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也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
当然,教师高水平的教学,学生独立钻研精神的培养也是发展求知欲的必要条件。
2、焦虑焦虑主要通过对刺激的情绪反应而对学习起强化或弱化的作用。
当某一刺激对其自尊产生威胁,而个体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焦虑就产生了。
焦虑水平高的人比焦虑水平低的人具有更高的内驱力水平。
关于学习成绩与焦虑水平的实验证明:一个人如果焦虑水平适度(不很高也不很低)的话,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如果焦虑水平太高,学习成绩反而会下降(内驱力水平太高所致),这在考试中经常会遇到。
因而,对于一个长期焦虑水平较高的人,不应再给他增加压力,否则就会增强他的内驱力,导致他行动混乱,成绩下降;而对一个长期焦虑水平低的人,给他增加一点焦虑,就可能提高他的内驱力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他的学习成绩。
3自我有效感自我有效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
自我有效感的强弱,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结果紧密相联。
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较强的自我有效感,较强的自我有效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有效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自我有效感。
(二)社会内驱力1、依附内驱力依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大人(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工作搞好的一种需要。
这是学生在对长者和同伴在情感上具有依赖性。
2、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以自己的胜任力和学习成就而赢得相应学习地位作为学习动机,主要着眼于获得一定的学业成就以获得相应地位,并满足其自尊心。
自我提高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抱负水平有关。
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都不同。
两个学生考试成绩都是60分,对于抱负水平高的学生可能体验到惨败,甚至于痛哭流涕,而对抱负水平低的学生来说却可能体验到成功。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抱负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三)学习诱因1、期望期望是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一种预期的希望。
心理学和教育学都非常重视期望对
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里翁效应就很说明问题。
教师和家长若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孩子或学生的期望。
就有可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动力,对他们的学习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期望值不能太低或太高,太低起不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太高了又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使其焦虑水平过高,对某些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心理学家维果次基认为恰当的期望值应与学生的抱负水平相当。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理想、抱负和实际的智力、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于学生水平的期望,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即所归的“跳一跳,摘果子”。
2、竞争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自己的正当利益、要求和需要同他人(或群体)争胜的行为特征或心理倾向。
竞争包括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同龄人的竞争。
同学之间的竞争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对学生的自尊、荣誉构成威胁,因此是强化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
但是也不能过滥地使用这一手段,因为同学之间的竞争是以人际比较为前提,带来的厌力较大.对学习不好的学生会直接挫伤学习情绪和动机。
有些老师喜欢将全班学生的成绩张榜公布,排名次,虽然对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的确会起到促进作用,但也应认识到它的负面效应。
3、奖惩奖惩,奖是指用愉快的事件(或刺激)鼓励、激发个体正当行为的发生;惩是指用不愉快的事件和刺激抑制或消除个体不恰当的行为的发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就非常主张通过奖惩对学习行为起强化作用。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奖惩必须运用得当,否则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课堂教学关系的调查研究(摘要)经过对榜头中心的9000名1—至6年级
学生及350名教师进行学习兴趣与课堂教学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师关系密切,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正比;各年龄段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学习内容;教学态度一、问题的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
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改倡导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浓厚的兴趣、欲望,进而全身心地参与探索、研究等学习活动的全进程。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明确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选择了“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课堂教学关系”这一课题研究。
本研究考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旨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1、调查时间:2004年6月至2004年11月。
2、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榜头中心一至六年级1000名学生,50名教师。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本研究对榜头中心20所小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2000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992份。
三、现状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存在显著差异。
表一: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结果调查表调查内容选项与数据分析你对数学学习很感兴趣有点兴趣没有兴趣208份占21% 356份占36% 428份占43% 多么触目惊心的百分率!多么让人深思的事实!无独有偶,《江苏教育研究》2001年11月刊载的一则调查数据:某研究机构曾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20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学生不喜欢数学。
这一惊人数据警示我们,作为自然科学的支撑学科——数学,它应该呈现给学生的巨大魅力已丧失殆尽!(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教师关系密切。
表二: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师关系调查表教学态度上课形式和蔼散慢粗暴灌输式互动式自学式喜欢88.7% 17.2% 0% 15.7% 72.3% 18.4% 较喜欢9.1% 23.6% 4.1% 28.1% 19.6% 21.5% 不喜欢 2.2% 59.2% 95.9% 56.2% 8.1% 60.1%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正比,民主型的教师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欢。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教法单一、枯燥学生学而无味,影响学习兴趣;教师放任自流的“自学式”教学使60.1%的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引发多数学生的兴趣。
(三)、各年龄段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表三:各年龄段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情况调查表学习内容计算概念定义综合应用题几何图形一年级70% 5% 10% 15% 二年级67% 3.6% 13.4% 16% 三年级57.8% 4% 14.6% 23.6% 四年级41% 4.7% 27.8% 26.5% 五年级32% 5.6% 32.8% 29.6% 六年级23.2% 4% 39.5% 33.3% 从上表可以看出:刚刚入学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中的计算等过程感到新颖有趣,但还不去注意学习的内容和结果。
到了高年级以后学生开始追求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调查表明,从中年级起,学生就更加喜欢比较新颖、需要开动脑筋、有挑战性的学习作业。
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愿意去解答有实际意义的应用题,而不愿演算算式题。
学生对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定义不感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对学习越感兴趣,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有关生活现实和自身经验的知识较感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还在初步发展中,这正验证了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由于数学学科更多地涉及到抽象的逻辑关系,因此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它的不利之处,但是,如果能够在教学中注意数学的趣味性,多让学生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还是可以培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