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一)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需要
2 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
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学
习动机。

4.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
1 认知内驱力
2 自我提高内驱力
3 附属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
一条件。

大多情况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但并不总是一致的
2.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
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 型曲线。

、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
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
二)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三)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1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2 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既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是50% 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4 避免失败者则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产生心里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四)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
归因分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又把上述六种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
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五)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
1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 替代经验
3 言语暗示
4 情绪唤醒
六)习得性无助..赛里格曼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简答、论述
一)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4.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5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 利用原有的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 设置合适的目标
3 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 有效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 设置合适的目标
3.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4.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四、学习动机培养的原则
1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2 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要
3 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
4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 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的士气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规则
方法
技巧
调控方式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包含:
1 认知策略
2 元认知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元认知策略是个体对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
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
1 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
2 强调过度学习
3 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4 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
2.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
1 记忆术
2 做笔记
3 提问
4 生成性学习
5 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1 归类策略
2 纲要策略(主题纲要法)(符号纲要法)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
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策略: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大致可分为三种:
1 计划策略
2 监控策略
3 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 时间管理策略
2. 环境管理策略
3. 努力管理策略
4. 学业求助策略
、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学习策略的原则⋯⋯简答题
1. 主体性原则
2. 内化性原则
3. 生成性原则
4. 特定性原则
5. 有效监控原则
6. 个人效能感原则
二)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
1)训练学习策略的一般要求
1. 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
2. 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3. 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2)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1 指导教学模式
2 程序化训练模式
3 完型训练模式
4 交互式教学模式
5 合作学习模式
第三节 学习迁移
一、 概述
(一) 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经验对 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1.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3.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4.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5. 根据迁移范围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

6. 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高路迁移。

例:1 学习了骑自行车有利于学习骑摩托车(顺向正迁移)
2 学习了骑自行车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顺向负迁移)
3 学习了骑三轮车之后,再骑自行车感觉不方便(逆向负迁移)
4 学习了骑摩托车之后,再骑自行车感觉更好了(逆向正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
二) 当代的迁移理论
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代表: 布鲁纳、奥苏贝尔 认识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
进知识的迁移
2. 产生式理论。

3. 情境性理论。

、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 早期的迁移理论
1.
形式训练说 2.
相同要素说 3.
概括化理论 4.
关系理论 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桑代克 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 贾德 提出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 苛勒
一)影响迁移的因素
1.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3.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 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5.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点
4. 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6. 学习策略的水平
二)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定势(既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含义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组织。

实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二)知识的分类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
陈述性知识
1 获得
2 保持
3 提取⋯⋯⋯.三个阶段。

程序性知识
1 陈述性阶段
2 程序化阶段
3 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构成
三)知识的表征
知识的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
命题
陈述性知识命题网络
表象
图示产生式
程序性知识。

产生式系统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1.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
1 符号学习(表征学习)
2 概念学习
3 命题学习
2.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
1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2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3 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传统教育心理学
1 知识的获得1 知识的理解(中心)
2 知识的保持(巩固)
3 知识的应用
一)知识的获得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二)知识的保持
记忆系统⋯⋯.
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第五节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概述
..含义: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如吹拉弹唱等。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如阅读技能、写作构思技能、观察技能等。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

高原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过
甚至学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 必要和适当的练习
1. 准确示范和讲解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 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1 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2 进程压缩
3 应用的高频率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
2
3
4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
(一)问题的含义所谓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分两类: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

问题的基本成分:
1 初始状态
2 目标状态
3 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解决具有以下特征:
1 目的性
2 认知性
3 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
1 发现问题
2 理解问题
3 提出假设
4 验证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
启发法
爬山发逆推法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情境
3. 原型启发
4. 已有知识经验
2. 定势与功能固着
5. 情绪与动机
五)如何培养学生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3.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创造性
一)名词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二)创造性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 流畅性
2 灵活性(变通性)
3 独创性(独特性)
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 环境
2 智力
3 个性
三)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 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1 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
2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心理学)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 保护好奇心
2 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 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1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4 ..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
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 发展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4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 开设具体的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6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 一、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1) 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核心)
行为成分
3) 品德的含义 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4) 品德的心理结构: 包括
道德认知(核心)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衡量标志)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转变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1) (2)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相对功力的道德定向阶段。

2.
习俗水平
(1)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2)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
后习俗水平:
(1) 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2)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学生
中学生
2) 态度的结构:
包括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
四、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亲历学习
品德学习的两种方式
观察学习
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 依从
2 认同
3 内化
二)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 有效地说服。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利用群体的约定。

4. 价值辨析。

5. 给予适当的奖惩。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
1 醒悟阶段
2 转变阶段
3 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