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迁的历史评价
史记中的司马迁如何通过著作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
史记中的司马迁如何通过著作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司马迁,字子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他通过其著作《史记》,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评价和解读。
《史记》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被誉为史学的鼻祖之作。
本文将探讨司马迁如何通过《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的重要性。
首先,司马迁通过《史记》全面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历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系统地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西汉末年的历史。
司马迁严谨地收集了各种史书和传说,并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而准确的描述。
同时,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他还提供了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其次,司马迁通过《史记》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他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规律,善于分析各种历史事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并从中得出结论。
例如,在《本纪·孝文本始》中,司马迁对汉武帝的统治进行了深入的评价,指出他在经济发展、军事建设和文化繁荣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他的反面教材是秦始皇,通过对比评价展现了汉武帝的辉煌。
此外,司马迁还通过《史记》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和解读。
他注重揭示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解读,展示了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例如,在《本纪·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对黄帝、尧、舜等五帝进行了评价和解读,强调了他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后世的影响。
另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保留了各种历史资料和文献的原貌,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
他注重收集各种历史文献和史书,严格考证,并尽量还原历史人物的原貌。
通过《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司马迁起到了一种历史评判的作用。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传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立场和观点。
同时,他也提供了后世学者研究历史和尊重历史的范本,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和研究的方向。
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
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说起后世对我这司马迁的评价啊,嘿,那可真是一言难尽,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
有的夸我,说我写的《史记》那是杠杠的,简直就是历史界的“扛把子”;有的呢,就对我那点小癖好指指点点,说什么“受宫刑还坚持写书,不容易啊但也得注意点形象嘛”。
哈哈,其实吧,我这人挺豁达的,别人咋说咋看,咱自个儿心里得有杆秤。
想当年,我那是风华正茂,一心想在朝廷里混出个名堂来。
结果呢,一场飞来横祸,让我这身子骨儿受了不小的罪,还落了个“宫刑”的名声。
说实话,那会儿我真是心如刀绞,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
可转念一想,我这辈子总不能就这么完了吧?得,咱还有笔呢,还有满脑子的故事和历史等着我去记录呢!于是乎,我咬咬牙,硬是挺了过来。
白天黑夜地泡在书房里,翻资料、查典籍,跟那些古人较上了劲儿。
有时候累得头晕眼花的,但一想到能把那些精彩绝伦的故事留给后世,心里头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立马又来了精神。
《史记》这本书啊,可真是我心血的结晶。
里面那些英雄豪杰、奸臣小人,一个个都活灵活现的,就像是我亲手从过去拉过来的似的。
每当我写到激动处,那真是手舞足蹈,仿佛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些风风雨雨。
后世的人呢,对我评价最多的,还是这本《史记》。
有人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话我爱听,听得我心里美滋滋的。
不过也有人批评我太过于直白,有些事情写得太过露骨,不够委婉含蓄。
得嘞,这事儿我也得承认,我这人确实是直肠子,有啥说啥,不喜欢拐弯抹角。
但话说回来,历史不就是得求真务实嘛,咱不能为了讨好谁就瞎编乱造啊!至于我个人那点小癖好啥的,嘿嘿,咱也得承认,确实有那么点儿。
但话说回来,人无完人嘛,谁还没点缺点和爱好呢?关键是咱这心,得始终向着光明,向着真理,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啊,后世对我司马迁的评价,我听听也就罢了。
重要的是,我这辈子没白活,给后人留下了点儿东西,让他们能从我的书里看到过去的辉煌和教训,这就够了。
至于那些是是非非、指指点点,咱就一笑而过吧!。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司马迁历史评价
司马迁历史评价汉代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扬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元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
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
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
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对司马迁的评价
《对司马迁的评价》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司马迁这个人。
司马迁,那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他写的《史记》,那可是历史书里的瑰宝。
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勇气。
为了写出真实的历史,他不怕困难,不怕得罪人。
就像那次,他为李陵将军辩护,结果惹恼了皇上,被处以宫刑。
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啊!可是司马迁没有放弃,他忍辱负重,继续写他的《史记》。
他还特别勤奋。
为了收集历史资料,他跑了好多地方,访问了好多老人,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他把这些一点点都记下来,仔细研究,认真整理。
而且,司马迁很有智慧。
他写的历史故事,不光是简单地记录事情,还能从中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比如说项羽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骄傲自大的后果;刘邦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要善于用人。
司马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了解过去的道路。
他的坚持、勤奋和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对司马迁的评价》小朋友们,今天来和大家说一说司马迁。
司马迁呀,那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从来没有被打倒。
你们知道吗?他为了写《史记》,付出了太多太多。
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只为了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大家。
就像他在写汉武帝的一些事情时,一点儿都不害怕,坚持自己的看法。
还有哦,他走过很多很多的路,去过好多好多的地方。
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没有停下脚步。
有一次,他为了弄清楚一个历史事件,走了好几天的路,去拜访一位知道真相的老人。
他写的《史记》可有意思啦!里面的人物就像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一样。
比如说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要知错能改,要有宽容的心。
司马迁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那种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对司马迁的评价》同学们,咱们来谈谈司马迁这位伟大的人物。
司马迁,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哪怕面对巨大的挫折,他也没有退缩。
想想看,被处以宫刑,这是多么大的痛苦和耻辱啊!可他没有被这些打倒。
他心里想的,一直都是他的《史记》。
他要把历史的真相留给后人,这种决心让人感动。
关于司马迁的历史评价
关于司马迁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165年-公元前86年),字仲尼,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西汉末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春秋战国研究者。
现在被公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
司马迁的朝野生活、文学研究和思想活动,使他成为15世纪中国史学界的翘楚。
他
以其卓越的史学才能,创造了在历史研究发展史上的不朽功绩。
他的《史记》被认为是
《春秋》的继承者和写实史的开端,也成为古典史学五典之一。
司马迁要求一个史家必须首先搞清楚史实,而且以“宰辩有据”为指导原则,以此以
至于考证材料考证史实,推练其间的关系。
他曾说:“虚、实乃生史之始也,言有信而言
无实,乃伪物之首也”。
这里的虚指的是抽象的知识,而实指查好史实,用照实改变传统
的历史观点。
司马迁把史传集中在朝代编年上,即所谓“六朝编年”,重视历代政治史、政治和社
会变化,论述古代政治、军事、文学、宗教和文化现象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以史记为代表,支持立教、厉行格物和爱公佑民,为弘扬古代统治阶级贤能和政治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倡导建立民权士绅的宽厚社会环境,使治理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正确姿态得以被延续和
发挥至今。
《史记》当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体现,使得今
天我们能够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
总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学界伟大的创始人,他第一次运用实证阐释历史,以及通
过对古代政治、军事、文学、宗教和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为现代历史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他所创造的《史记》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古代历史研究。
司马迁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古代历史,也使我们今天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古代文明,并充分发展。
高考作文素材例文司马迁名家点评
高考作文素材例文司马迁名家点评司马迁(前 145或前 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1、人物事略少年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
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
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
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 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
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
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
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
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仗义执言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
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
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古人对史记的评价
古人对史记的评价
古人对《史记》的评价主要是肯定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第一”,其历史价值被广泛认可。
例如,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评价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认为,《史记》的写作风格直白而真实,其内容经过严谨的核实,既不虚夸赞美,也不隐晦贬低,因此称之为实录。
同时,《史记》的文学价值也得到了高度评价。
例如,唐代大文豪韩愈称赞司马迁的作品“雄深雅健”,柳宗元则认为司马迁的文章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遣词造句煞费苦心。
此外,古人也肯定了《史记》在编史方法和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例如,明代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
总的来说,古人对《史记》的评价主要是肯定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及其在编史方法和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历代名家评《史记》
历代名家评《史记》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
司马迁的人格名扬千古。
司马迁的文章为旷代雄文,备受推崇。
历人名人对司马迁多有赞语,介绍如下。
一、汉代汉代是《史记》的传播时期。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史记》向社会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研究者蜂起。
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前58~公元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
他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
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
《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二、唐代唐代《史记》研究的重要贡献在注释。
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加上南朝刘宋年间裴的《史记集解》,被后人称为“史记三家注”,成为史记注释的经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768~824),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学家。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三、宋、元宋代是《史记》大量刊刻印行,广为流传的时期,官私刻本达数十种之多。
现存《史记》最早最好的刻本为南宋黄善夫刻本。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司马迁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司马迁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
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 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
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
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
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
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之所以说司马迁是一位史学家,相信这里就不用再赘述了,司马迁在史学上的成就和造诣足以让他成为西汉乃至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
而之所以说司马迁是文学家,也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除了是一本史书之外,也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文学作品。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主要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作品,司马迁以自己高超的文学素养,以及生动的文笔描写,将许多事情都的叙述都描写的非常的传神,情感充沛。
而且对于事物的判断,司马迁也有自己的准则。
也可以说,《史记》中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为今后许多小说、戏剧都提供了重要的写作素材,不少的帝王、英雄、侠客也都由此演化出来。
而且后世的许多小说都以“传”为民,以传记的形式写作,这也都是《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所以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史记》对后世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司马迁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学家。
当然司马迁也是一位思想家,在《史记》中也出现过非常具有哲理意味的话,如“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等,其核心是天道自然,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永远闪耀着万丈光芒。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
历史上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有益的启示。
谈起我国历史上的史学家,首推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世尊称他为太史公。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这部书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鲁迅称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对司马迁的评价
我对司马迁的评价司马迁是一个历史学家,大文学家。
他和他的千秋名著《史记》是个庞大的存在。
耸立在中国历史和文学的道路上,没有谁能绕过去,也没有谁和谁的作品能取代。
他的伟业,他空前绝后的文采,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无人取代的卓越贡献。
还有作为男人的遭遇的旷世屈辱,既让人敬仰,诚服和击节,赞叹,又让人心生悲悯。
司马迁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上至汉武帝,下致平民百姓,举国上下没有人不喜爱《太史公记》,没有人不佩服司马迁的才华。
司马迁几次要死,但都有人出手相救,总也死不了。
汉武帝的舅舅田,几次想害死司马迁,最后却给司马迁送来了最好的竹简,老妻为司马迁做了最牢的棉线。
这两点就使得刘彻后来看到《武帝本纪》时怎么摔也不坏。
加剧了刘彻对司马迁的愤怒。
司马迁悲,本来想用自杀来挽回他自己所剩无几的尊严,无奈,那瓶毒药被讨好皇上的太监总管吴事换成了麻药。
被皇上指派杀司马迁的刘弗陵因敬仰司马迁,不忍心下手。
最后是杜周握着刘弗陵的手补上一剑,才使司马迁终于死去。
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死与死是不一样的。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普及的最为广泛的一句名言,然而在说出这句话时,他很可能远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从容,那么坦然。
因为他必须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在泰山与鸿毛之间作挣扎。
在这挣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比一次更重的自我伤害的过程,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为那部像泰山那样沉重的《史记》,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
但文人毕竟是文人,当他完成《史记》之后,他自认为的死重如泰山,而在汉武帝刘彻的心里,却依然轻如鸿毛。
因此刘彻把杀司马迁的任务留给他的孙子,有如给后人留下一件礼物。
我们必须感谢,感谢那个时代人对司马迁的宽容,对司马迁才华的敬重,才使我们看到了《史记》,知道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对司马迁的评论的800字作文
【 - 写作指导】篇一:《司马迁人物作文素材》司马迁人物生平两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难以企及更无法超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历史长河亘古不变地流着,带走了多少故事,留下了多少遗憾,还有一串一串再也解不开的疑团。
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司马迁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究竟在哪里?让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时光,沿着司马迁生命的轨迹走进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来解读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之谜。
龙门生史迁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3]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4]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5]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1] 宦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6]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司马迁的批评观
一般认为,司马迁敢于逆批龙鳞,针贬当世在于如下两点:一是他拥有进步的历史观和社会观,二是因为曾下狱受辱而生发愤报复之心。
班固作《汉书?司马迁传》称其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些都是对司马迁的批判精神的认识。
其实司马迁更多的批判精神来源于先秦士族的批判传统。
周朝尚未形成思想专制。
周公试图以天道来约束君王,为士大夫批判君王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它确认了君王地位是可上可下的,让君王时时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天道。
这一点正是士大夫们的责任,而君王也必须认可臣下这种责任。
《国语?周语上》记载了召公的话:“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师簇,叟赋,嚎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警史教诲,眷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诗的意义在于讽谏,书簇、诵、谏等都含有对时政的批评,“传语、尽规、补察、教诲”等,都是针对君王的过失而进行的舆论监督和批判。
士大夫作为民之一员,可以代天立言,他们对君王的批评是名正言顺的,士大夫可以直接就君王本身的品德以及政令进行批判,而不必通“诗”、“曲”、“簌”、“赋”等隐晦的形式晓谕君王,这使得士大夫的批判更加名符其实,更具威力“天、民、君”的理论却确立了士大夫的批判权力,并造就了一大批敢于抗颜犯上的士大夫。
如师旷评论“卫人出其君”,“若困民之主,匾神乏祀,百姓绝望,社视无主,将弗用之,弗去何为。
(左丘明《国语》)”晏婴对昏君之死也毫不同情,反而指责道:“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左丘明《国语》)”此外子产、叔向、孔子等都是这些士大夫的杰出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种变质了的夭人关系展开了无情的批判,试图从根本上动摇汉武帝时的极端专制政治。
一篇《伯夷叔齐列传》正是痛快淋漓地发泄了司马迁对“天道”的怀疑:“或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此下一大段议论在当时应是惊世骇俗的,它显露了对官定天人哲学的强烈不满。
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
五、结语
总结司马迁和《史记》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同时也可以提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感谢观看
这种理念不仅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道德标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解决 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路。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历史人物评价理念具有鲜明的特点。他注重证据的充分 性和可靠性,继承了《春秋》的笔法,推崇善恶褒贬,充分肯定事功但不将其作 为最高标准,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且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些理念背后有着“天人关 系”这一广阔视域。
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理念,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只看重其 成就和地位,更应注重其品质和价值观。
五、秉持公正和不朽理念,捍卫 世间正义
司马迁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秉持公正和不朽的理念。他认为,一个好的历史 学家不仅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要为捍卫正义和良知而努力。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刻画一系列正直、勇敢的历史人物形象,弘扬了正义 和良知的力量。例如,《魏公子列传》中的魏公子无忌,《留侯世家》中的张良 等人物形象,都展现了司马迁对公正和不朽理念的追求。
参考内容
司马迁和普鲁塔克是分别来自中国和罗马的伟大历史学家,他们的作品都以 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叙事技巧而闻名。然而,尽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 境大不相同,他们的作品却都展现了人类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次演示将探 讨司马迁和普鲁塔克在人物传记中的历史比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比较来揭示历 史的真相。
其次,司马迁和普鲁塔克都以比较的方式来揭示历史的真相。在《史记》中, 司马迁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 比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整体面貌和历史趋势。同样,在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 名人传》中,他也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历史变迁。这种比较方式使得两位历史学家能够更深入 地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赞美司马迁的一段话
赞美司马迁的一段话司马迁,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的著作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赞美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在著作中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的著作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的解读和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著作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对历史的思考和解读。
他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传承者。
他的著作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思考,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著作中充满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人类学家。
他的著作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更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思考,更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人】小谈太史公,我看司马迁 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600字
【写人】小谈太史公,我看司马迁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600字【写人】小谈太史公,我看司马迁-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600字太史公司马迁先辈多次衰败兴盛,或封王,或“失其守”,或为将,或为“市长”。
至其父司马谈时,担任了太史公的职务,负责掌管天官事务。
而后,振兴家族的使命便落在了司马迁身上。
司马迁自幼聪颖,游历山河,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厚积了生活学识。
“就是岁”,太史公随其天子举办封禅大典。
父亲司马谈论在司马迁回去后遗留下遗命,使司马迁顺利完成天下史事的记述。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如此,司马迁作为太史公,早已明了了他的将写的作品是一个历史的使命,他当仁不让,他想成为如孔子一般伟大的人,但却自谦“何敢”。
他如此的谦逊谨慎,以致壶遂的一番质问,并未让他自乱阵脚。
他从容应对,不骄不躁。
他想用《史记》来继承《春秋》,可迫于世俗的压力,他不能直言。
他“意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小,成一家之言”。
他“遭到李陵之祸,幽于缧绁,身毁不必”。
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完整察终,见到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发推三代”。
他不忘初心,牢记历史使命。
他用时光书写华章,用意志泼墨泼墨,撰成并无韵古诗。
《史记》就是司马迁的血汗,就是他美好的思想之花!他为兑现诺言,回了一封《报任安书》真正的吐露了他的心声。
他忍辱偷坐,是为发愤著书。
他的隐忍,他的苦衷,一一为世人所知,令人为之赞叹不已。
他写下屈原,却不仅仅就是在写下屈原,那里除了他自己的影子。
他为屈原痛心,也就是在为自己叹息。
太史公曰:“余念《古诗》、《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婉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记起其为人”。
如果此时,在他身毁坏不必之时,使他再次“婉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他与否可以挑选例如屈原通常一死了之呢?他不能的,这就是毫无疑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司马迁的历史评价
汉代
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扬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
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
《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元
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
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
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
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明清
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
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
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
他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
“《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列传。
”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可见《史记》对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
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
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
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司马迁
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
纵观廿四史,无一例外。
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至。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
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
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现代
鲁迅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
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
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
”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
”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
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郑振铎认为: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
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杜鹏程在《韩城市志》序中说:“韩城素称文史之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一向文化较为发达。
……历朝各代,名人辈出,其中以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最为著名,其宏伟巨著《史记》闻名中外,影响深远。
”
师哲说:“1940年3月,我从苏联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周恩来领我去见毛主席,他同我亲切握手之后,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韩城人。
”毛主席说:“喔,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你和司马迁是同乡。
”对此我惊诧,我想,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抗日,领导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昼夜操劳,日理万机,还不忘读《史记》,而且还能准确记住它的作者的籍贯,真了不起。
”“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
现在是人民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像他这样对人类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举世公认的人,历史文化名人,全国有几人?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其书,学其人,弘扬其精神。
” [9] 编辑本段纪念建筑
现在,司马迁墓与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
陕西韩城芝川镇南塬头上有司马迁祠和墓。
芝川镇西塬上徐村有司马迁故里、祖墓碑。
据载韩城“城内有太史公祠,年月邑人莫不祭之。
有孝廉徐氏携香火入试燕京,号称…助文‟。
”至今韩城人仍有每逢节日
就祭拜司马迁的习俗,传说可以保佑远行之人,尤其是远行的士人举子得到平安与功名。
司马迁墓、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涺水冲前,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气势雄伟、壮观。
词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最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墓前有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一1795年)毕沅题“汉太史公墓”墓碑一座,上有古柏五棵,蟠若蛟龙。
祠庙内外古碑林立,叙述自晋朝永嘉年间(公元307一313年)扩大修建后,历代修缮情况。
也有文人名士路过或者远道来此瞻仰凭吊后所留下的诗碑。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鬃,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
[10]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
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
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
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