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短介绍
司马迁简短介绍1.司马迁的简单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司马迁的简介范文
司马迁的简介范文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
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乱烂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保留
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
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哗租漏想。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
的典范。
扩展资料:
个人成就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后世纪念
陕西省韩城市以南,在俯视型举黄河的梁山北端有一座祭祀司马迁的
建筑。
建于此处的司马迁祠始于西晋永嘉四年(310),郡太守建石室、
立碑、植柏树。
西晋怀帝司马炽祭祀过同姓的司马迁。
北宋宣和七年
(1125)曾修缮墓垣,建寝宫、献殿、山门。
其后,元明清时期又不断修缮改筑,成为今天的祠堂。
司马迁 名词解释
司马迁名词解释摘要:一、司马迁简介二、司马迁的主要成就三、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四、司马迁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1世纪),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秉承家学,自幼嗜好史学,成年后游历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任太史令,负责整理和编纂国家历史,著有《太初历》。
二、司马迁的主要成就1.史记:司马迁最著名的成就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该书详细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太初历:司马迁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改革了原有的历法,制定出更加精确的太初历,为后世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地理学:司马迁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对地理地貌进行了深入考察,为后世地理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料。
三、司马迁的历史地位1.史学家: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成为后世史学家学习的典范,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思想家:司马迁倡导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启示。
四、司马迁的影响和启示1.勤奋好学:司马迁自幼嗜好史学,成年后游历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他的勤奋好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坚持真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地记载历史,勇于揭露统治者的弊端,展现了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3.创新精神:司马迁在天文历法、地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的创新精神为后世科学发展提供了榜样。
4.为国家繁荣作出贡献: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生平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文名司马迁别名:司马子长国, 民族:汉族出生地:龙门出生日期:公元前145年逝世日期:不可考职业:史学家,文学家主要成就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代表作品《史记》《报任少卿书》官职:太史令.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司马迁的诗句
司马迁的诗句一、司马迁的生平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汉族,司马相如之后代,东汉末年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司马迁以他的巨著《史记》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之父。
二、司马迁的诗句司马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也以他的诗句展现了他的才华与智慧。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司马迁诗句: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这句诗意味着自满和安逸会带来人的堕落与灭亡,而危难和艰辛则培养人的意志与才华。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这句诗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兴衰负责,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平凡百姓。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在诗中,司马迁鼓励有坚定志向的人永不言败,只要付出努力和冒险,即使面对困境也能最终获得胜利。
4.“鸟穷则啄,人穷则学。
” 司马迁通过这句诗表达了人陷入困境时应该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的观点。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这句诗道出司马迁在那个混乱时期,保持与众不同的独立思考和清醒认识。
三、司马迁的诗句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1.对于个人奋斗:司马迁的诗句激励了人们在面对逆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这一思想对于个人的奋斗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对于社会责任:司马迁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负责。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革和建设中去。
3.对于独立思考:司马迁在混乱的时期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为后世人树立了榜样。
这种思想教导人们要勇敢地表达独立的意见,并不随波逐流。
4.对于学习进取:司马迁的诗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放弃追求知识和进步。
四、司马迁的诗句在当代的启示1.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司马迁的诗句提醒人们不能陷入安逸和自满,应时刻保持危机感和警惕。
2.司马迁的思想教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负责。
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司马迁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审视和分析信息,不盲目跟随大众舆论。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司马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司马迁的人物生平事迹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
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
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
以下是关于司马迁的详细人物资料简介。
一、生平经历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陕西韩城人。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负责掌管国家的历史记录和编纂。
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自幼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曾在全国各地游历,考察历史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日后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征召司马迁为郎中令,命其陪同将军李陵出征匈奴。
在此期间,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被判入狱。
在狱中,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刑罚,包括宫刑和死刑。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编写《史记》。
最终,他在公元前91年成功出狱,并继续担任太史令一职。
二、历史贡献1.创立纪传体通史的写作方式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种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开创了中国史学的纪传体传统。
在此之后,历代的正史、野史和地方志等都采用了这种写作方式。
2.提出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以人的活动和遭遇来展现历史的进程。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推崇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注重经世致用,即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变革。
他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
这些见解和建议对于当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作为中国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影响和评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史学观和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评价司马迁时,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的历史贡献和学术成就。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导读: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的历史资料一、司马迁基本情况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被世人称为“历史之父”。
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曾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主持史书的编写工作,监管国家典籍,另外天文历法也是其职责,类似钦天监〕,司马谈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继承其父对《史记》的编纂。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含垢忍辱忍受“宫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
《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张良简介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
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司马迁古诗文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简介及小时候的故事
司马迁简介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所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于《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司马迁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
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2.司马迁小时候的故事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
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
司马迁史记写了13年类似事例
司马迁史记写了13年类似事例摘要:一、司马迁简介二、史记简介三、史记创作时间及意义四、类似事例概述五、创作过程及方法六、启示与借鉴正文:【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秉承家学,继承父业,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简介】《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史记创作时间及意义】史记历经13年创作完成,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司马迁在书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倡导了道家、儒家的道德观念,强调了历史的因果关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类似事例概述】在《史记》中,有许多类似的事例,如屈原投江、苏武牧羊、平原君荐贤等。
这些事例展现了人物在面对困境、道义抉择时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五、创作过程及方法】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采用了纪传体结构,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
他在书中大量引用文献资料,注重实地考察,同时也借鉴了先秦史书的写作方法。
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描绘、对比、讽刺等手法,使得《史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六、启示与借鉴】《史记》的创作过程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写作具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注重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其次,借鉴前人经验,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最后,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揭示历史真相,传承历史文化。
通过学习司马迁及其《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史书的撰写方法、历史观念以及道德价值观。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6:司马迁
话题 4: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 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内心澄澈如水, 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 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了伟人。我们不禁要反思他们对 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 们摈除外界的干扰,在他们心中白己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 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恃论中 走向辉煌。(2004 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节选) 话题 5:变通 材料加工: 司马迁着意讲“变”,可以说,他的《史记》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都在捕捉一个“变”字。他认为“天”是变的,称天变为“天运”。他认为“物”是变的, 说“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他称历史的变化为“古今之变”,特别重视历史的巨变,说: 秦楚的“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马迁十分重视“通古今之变”的“通”字,“通”即贯通,就是对古今之变作贯通 的思考。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作了“略协古今之变”“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等表述。“略协”、“厥协”、“整齐”均指综合。总结,就是通过综合、总结而把握全部 历史之变的大纲即规律的意思。 司马迁正是这样做的。他两次修正历史的断限,就是为了把握由黄帝到汉初的从统一 走向大一统的规律;就是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的真理。这两点把握雄辩地 证明了:古与今的阻隔是可以贯通的,人们是能够化古为今,化传统为现代的。由此我们看 到,“通古今之变”,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是卓越的历史智慧。(《论司马迁的“通变 思想”》节选) 话题 6:挑战 材料加工: 司马迁注意到物产分布在不同地区,那么依靠商人互通有无,增进物资交流,丰富人 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便非常重要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 而通之。”总结致富之术,还首创经济史传。更可贵的是,他还敢于反对正统的义利观。他 非但不认为逐利求富是耻辱的、非正义的,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他引用俗谚说:“天 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的“素封论”是他为商人辩护、鼓励百姓从商致富的思想。他引用《管子》“仓 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得出结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正统文人要求 百姓尊义耻利,认为趋利则失义。但司马迁却把利、义统一起来,为商人的趋利正了名。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发出了离经叛道的异响, 其光辉却仍然昭然于世。可贵可叹!(《司马迁经济思想初探》节选) 话题 7:买镜
一、司马迁简介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一定要一一面面特制的镜:一一面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一面面昏暗沉 寂,模糊朦胧。
用用一一面面特制的镜,照人人、照世、照史,既不不会让目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不会让湖北北高高考优秀作文文《买 镜,我要特制的》节选) (二二)一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里里斜射几几丝惨淡的光,一一个无无奈奈但又又沉重 的声音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行行清泪从脸颊滑落。 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大怒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儿耻辱 的刑罚。司⻢马迁是不不幸的,但更更不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手毁了了这面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 最终,一一片片惨像。(2004年年湖北北高高考优秀作文文《本期话题》节选)
一一、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文学家。字子子⻓长,左冯翊夏阳 (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人。太初元年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李陵辩护, 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了《史记》的撰写,人人称 其书为《太史公书》。
二二、素材运用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大痛苦 材料料加工工: 独自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而痛苦不不堪:徘徊于夜色色仍明的街头, 你是否在为生生活的不不顺而而将痛苦放大大?…¨其实人人生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心 态,以正确的方方法面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人生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生遭尽世人人的白白 眼,死无无颜面面对己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足可以放大大内心心痛苦郁郁而而终,但平静的心心境与坚 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臣站立立成一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 (2004年年黑黑⻰龙江高高考优秀作文文《一一蓑烟雨雨任平生生》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料加工工: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山峰 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更有那"山山重水水尽疑无无路路,柳柳岸花明又又一一村"带来的惊 喜与顿悟,也都是转折的妙处。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人生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人的不不仅仅是生生活状态的改变, 更更有对意志、生生命力力力和对真理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年的文文明,就是由无无数个转折谱写的。 中华五千年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履,丝毫没 有带着对那次人人生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耳语:"是转折赐予了了我勇气气。"有些惊讶, 那种肉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留下一一点痕迹?不不,留留下了了,留留下了了灿烂辉 煌的第一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白了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不知道自自己己修史的决心心 竟有如此之大大,是转折赐予了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年高高考北北京满分作文文《转 折》节选) 话题3:心心灵的选择 材料料加工工: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人,我们无无可避免地要面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一个人人成⻓长的过程,就是 一一个不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人李李太白白都得摇头叹气气道:"噫吁唏! 难于上⻘青天也!"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自下而而上的立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海中走走出一一位头发花白白而而嗓音音纤细如丝缕的老老老头子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老老司 ⻢马当年年不不过替李李陵说了了一一句句公道话,不不想拂了了圣听,挨了了武帝一一刀刀子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 说"每念及此,未尝不不发汗沾衣衣也。"他想到死,一一了了百了了,也想到老老老父父亲的临终遗言言。终 于,他选择了了含垢隐忍,写一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一家之言言"的大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
司马迁的简介范文
司马迁的简介范文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
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乱烂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保留
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
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哗租漏想。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
的典范。
扩展资料:
个人成就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后世纪念
陕西省韩城市以南,在俯视型举黄河的梁山北端有一座祭祀司马迁的
建筑。
建于此处的司马迁祠始于西晋永嘉四年(310),郡太守建石室、
立碑、植柏树。
西晋怀帝司马炽祭祀过同姓的司马迁。
北宋宣和七年
(1125)曾修缮墓垣,建寝宫、献殿、山门。
其后,元明清时期又不断修缮改筑,成为今天的祠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
《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张良简介
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
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