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一生活动可分作四个时期: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126年为第一时期。

司马迁自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降生后,度过了“耕牧河山之阳”的童年。

年十岁即开始诵读古文,后来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董仲舒研习《公羊春秋》。

他在这二十年间刻苦攻读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为后来的撰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至公元前108年为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司马迁主要过着游历生活。

二十岁那一年,他踏上了漫长的旅途,曾经到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史记·屈原列传》),凭吊屈子的遗迹;浮于沅湘,上九嶷山,调查舜帝南巡的传说;“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史记·河渠书》),游会稽,探禹穴,考察大禹治水的功业;访姑苏,“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史记·春申君列传》),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至淮阴,寻访韩信的故里;“北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史记·太史公自序》),访问孔孟二圣的故乡遗俗;到彭城,参观项羽的故都;过薛,观看孟尝君的封邑;游丰、沛,巡视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故宅;适大梁,访夷门,收集信陵君的故事,考察秦魏作战的史迹。

这次漫游结束后,回到长安任职郎中。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知识扩展:司马迁简介

知识扩展: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生平经历PPT

司马迁生平经历PPT
年)23岁,为郎中。以考试成绩优异 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司马迁侍 从武帝巡视至雍,祭祀五。获白麟。司马谈始修《太史公 书》。《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史记》《太史公自 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后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 于太初末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亦曾猎获麒麟,孔子听说
后,停止了《春秋》的写作,后人称之为“绝笔于获麟”。《史记》写 到捕获白麟为止,是有意仿效孔子作《春秋》的意思。 )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岁,为郎中。汉武帝游鼎湖, 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随汉武帝 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 北)。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 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 汾阴”,司马迁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游历各地。司马迁 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 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今山东滕县东南)、 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 安,历时数年,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 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最南到了昆明。“南 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 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为 协助父亲著作史记做准备。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 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 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 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 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 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岁,为郎中。春,司马 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 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 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 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 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 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中国第一部 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司马迁起于东南成于西北的故事

司马迁起于东南成于西北的故事

司马迁起于东南成于西北的故事摘要:一、司马迁的生平简介二、司马迁起于东南的原因和影响三、司马迁成于西北的历程与贡献四、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正文:【一、司马迁的生平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秉承家学,年少时跟随父亲司马谈学习黄帝历法、天文、五行等学问。

成年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任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馆和天文观测。

【二、司马迁起于东南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司马谈在东南地区担任官职,司马迁随父亲赴任,得以接触到当地的民间风情、历史典故,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

2.影响:在东南地区的生活经历为司马迁后来的学术研究和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司马迁成于西北的历程与贡献】1.历程: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受命跟随汉武帝西征匈奴,担任郎中一职。

在此过程中,他亲身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民间的疾苦。

2.贡献:司马迁将西北地区的战争、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历史事件详细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四、故事对我们的启示】1.坚持与毅力:司马迁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亲身经历战争与民间生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实资料。

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勇往直前。

2.兼容并蓄:司马迁在西北地区见证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过程,他将在东南地区所学到的知识与西北的实地考察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吸取他人的优点,兼容并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为民请命:司马迁关注民间疾苦,将百姓的生活状况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真实的历史画卷。

我们应当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现象,为人民群众发声。

通过司马迁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敬业、坚持、兼容并蓄、为民请命的杰出历史人物。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司马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

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

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司马迁介绍

司马迁介绍
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寄寓自己的褒贬、 爱憎。
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 也!”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2、艺术手法 • 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
要性格特征。
“互见法”把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 不放在本传中写,移置其他人物传记中写。
•琐事展示性格,使形象丰满、个性更鲜明。 •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 •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生动传神,抒情、叙事 极富表现力。
《汉书· 匈奴传》
天汉二年(B.C 99),因“沮贰师”罪名受宫刑。 “沮贰师”
贰师将军李广利,三万骑兵,出酒泉抗击匈奴 (太初元年,B.C104年) 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遭遇匈奴主力,被俘而降
“诬上”:失败的责任 为李陵游说
贰师将军李广利
《资治通鉴》: 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 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 宛王……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 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 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 于是天子大怒,……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 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 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 公元前90年,李广利也为匈奴所败,投降。 宛:古代中亚国家,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
“祸莫憯(cǎn 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 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最下腐刑,极矣”。 书》 ——《报任安
锥心刺骨、痛不欲生。
发愤著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 所以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生平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文名司马迁别名:司马子长国, 民族:汉族出生地:龙门出生日期:公元前145年逝世日期:不可考职业:史学家,文学家主要成就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代表作品《史记》《报任少卿书》官职:太史令.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人物简介

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人物简介
01
司马迁的生平与历史背景
司马迁的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司马迁出生在中国西汉时期
• 出生于公元前145年 • 属于汉景帝时期
司马迁的出生地是陕 County(今陕西省韩城市)
• 位于黄河流域 -在当时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区
04
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与启示
司马迁的品行与道德观
司马迁的品行
• 忠诚正直,敢于直言 • 勤奋刻苦,治学严谨 •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
司马迁的道德观
• 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 倡导以史为鉴,警示后人 • 体现了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观念
司马迁的治学与创作精神
司马迁的治学精神
• 勤奋刻苦,治学严谨 • 广泛搜集史料,注重实证 • 体现了司马迁的治学精神和学术素养
司马迁的文学观念
• 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教育意义 • 倡导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价值 • 体现了司马迁的文学观念和价值观
司马迁的文学风格
• 采用了许多生动的叙事手法 • 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 体现了司马迁的文学才华和创造力
司马迁对后世文学的 影响
• 司马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对后世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体现了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
司马迁的历史观念
• 强调历史的前后相承 • 重视历史人物的品性 • 倡导以史为鉴,警示后人
《史记》的历史价值
• 为后世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 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体现了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和影响力
司马迁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 司马迁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 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 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历史叙事的典范 • 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两司马

西汉两司马

人物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以其“究天人 之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 成 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主要 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物生平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 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 (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 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 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 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 ???),字长卿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字长卿,汉 年 ???),字长卿, 族,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其 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 为《子虚赋》 作品词藻富丽, 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 汉赋的代表作家 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 他与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 他与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 文学史纲要》 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 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 :「武帝时文人 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 莫若司马迁」 莫若司马迁」
人物简介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他是蜀郡(今南充蓬安) 人,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叫“武骑常侍”, 不过他却因不受重用而有不遇知音之叹。景帝不好辞赋,待梁孝王刘武来朝时,司马相 如才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后来他因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志趣相投 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时他为梁王写了那篇著名的《子虚赋》。后来这篇文章被汉武帝看 到并大为赞赏,还以为是古人的文章,经人奏报才知道是出于一个当代的年轻才子之笔, 惊喜之余马上召他进京。司马相如向武帝表示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打猎的事, 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 《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文字辞藻也都更华美壮丽。好大喜功的武帝读毕非 常高兴,立刻封他为侍从郎。建元六年(西元前135年)武帝派大将军唐蒙征南越,通 夜郎,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他在那儿发布了一张《谕巴 蜀檄》的公告,并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二度他又奉命出使巴蜀, 这一次回到成都他受到当地士绅的热烈欢迎,他的一篇《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 阐明了和少数民族相处的道理,其文苍劲优美,说理透彻,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 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可惜好景不常,有人告发他接受贿赂, 遂遭免官。 相如晚年出任「孝文园令」,这是管理皇帝墓园的闲差事,但是他对朝廷 大事仍然关心,他见到武帝喜好神仙之术,就写了《大人赋》欲以讽谏,想不到却适得 其反,而在《长门赋》中则可窥见他对自己际遇不幸的感叹,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 遗有《封禅文》一卷,这就成了司马相如的绝笔。

司马迁的诗句

司马迁的诗句

司马迁的诗句一、司马迁的生平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汉族,司马相如之后代,东汉末年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司马迁以他的巨著《史记》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之父。

二、司马迁的诗句司马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也以他的诗句展现了他的才华与智慧。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司马迁诗句: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这句诗意味着自满和安逸会带来人的堕落与灭亡,而危难和艰辛则培养人的意志与才华。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这句诗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兴衰负责,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平凡百姓。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在诗中,司马迁鼓励有坚定志向的人永不言败,只要付出努力和冒险,即使面对困境也能最终获得胜利。

4.“鸟穷则啄,人穷则学。

” 司马迁通过这句诗表达了人陷入困境时应该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的观点。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这句诗道出司马迁在那个混乱时期,保持与众不同的独立思考和清醒认识。

三、司马迁的诗句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1.对于个人奋斗:司马迁的诗句激励了人们在面对逆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这一思想对于个人的奋斗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对于社会责任:司马迁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负责。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革和建设中去。

3.对于独立思考:司马迁在混乱的时期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为后世人树立了榜样。

这种思想教导人们要勇敢地表达独立的意见,并不随波逐流。

4.对于学习进取:司马迁的诗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放弃追求知识和进步。

四、司马迁的诗句在当代的启示1.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司马迁的诗句提醒人们不能陷入安逸和自满,应时刻保持危机感和警惕。

2.司马迁的思想教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负责。

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司马迁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审视和分析信息,不盲目跟随大众舆论。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

以下是关于司马迁的详细人物资料简介。

一、生平经历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陕西韩城人。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负责掌管国家的历史记录和编纂。

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自幼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曾在全国各地游历,考察历史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日后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征召司马迁为郎中令,命其陪同将军李陵出征匈奴。

在此期间,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被判入狱。

在狱中,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刑罚,包括宫刑和死刑。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编写《史记》。

最终,他在公元前91年成功出狱,并继续担任太史令一职。

二、历史贡献1.创立纪传体通史的写作方式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种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开创了中国史学的纪传体传统。

在此之后,历代的正史、野史和地方志等都采用了这种写作方式。

2.提出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以人的活动和遭遇来展现历史的进程。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推崇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注重经世致用,即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变革。

他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

这些见解和建议对于当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作为中国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影响和评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史学观和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评价司马迁时,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的历史贡献和学术成就。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家谱世系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祖先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超完整】司马迁生平及作品介绍ppt

【超完整】司马迁生平及作品介绍ppt

成书——纂修动机
• 一、秉承先父遗志 • 二、继承《春秋》精神 • 三、肩负史家职责
获罪和《史记》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 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 仗,可是杀了这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 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 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武帝听了,认为 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 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便勃然大怒, 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叛徒强辩,是不是存 心反对朝廷?”便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 处理。 •
历史评价【明清】
•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 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 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 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然后一代君 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 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信史家之极则也。”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 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纵观廿四 史,无一例外。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 可谓精当之至。
获罪和《史记》
•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 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 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 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 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 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 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 此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 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 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 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 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 错呀!我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史记》
霸 王 别 姬
一、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生于 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 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司马 迁十岁以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 父亲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 古文”,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 学习《公羊春秋》。他的一生,据王国维 《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 始终”
《史记》的文学成就

成熟的叙事技巧 成功的人物刻画


自如的语言运用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宏伟画面意蕴深邃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传主地位的安排 传记次序的安排 人物合传的设立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重视对因果关系的探究
• 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 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 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 取称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注意 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 证法思想。 • 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 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 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 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 写《史记》,窃比《春秋》寄寓理想 于其中,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 叙述来体现的。
互见法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
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 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 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 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 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 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 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 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 二、《史记》创作的动机

司马迁的生平简介

司马迁的生平简介

司马迁字号:字子长生卒:前145或前135—前87?朝代:西汉籍贯: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简评: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尊称“史圣”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司马迁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司马迁回朝为官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

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

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

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

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四、太史公评价:
失败原因:
(1)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自立,失人心。 (2)自矜功伐,愤私智而不师古。力征 天下,不用人,不觉悟。
五、性格: 力拔山,气盖世——有勇有智。 垓下之围——有情有义。 失败的结果——有弱点:
残暴——失民心;不善用人; 背关怀楚。
下 课 啦!
4、 乌江自刎
(1) 拒绝东渡:勇者性格,敢于接受失败的结果。 (与刘邦比较,举例刘邦的三次自私逃生) (2)赠马:粗疏残暴,有恩必报,——矛盾性 格的统一。 (3)自刎:对吕马童的蔑视,以及汉军争项王 头,自相蹂践的丑态描写——铁骨铮 铮,惟我独尊,雄霸天下,而又豪迈悲 壮,目中无人的英雄形象。
1、“破釜沉舟”——善战之智; “沉舟”——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 破 釜 ” —— 速 战 速 决 , 弥 补 劳 师 远 征 之 不 足 2、 尽破秦军-——善战之勇。 “虏王离、杀苏角、逼涉间”——以战果表其勇。 “一以当十”“呼声动天”——以场面证其勇。 诸侯“从壁上观”“人人惴恐”——从侧面衬其勇。 3、为诸侯冠——善战之威。 “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情态衬其威。 “诸侯皆属”——以结果壮其威。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夏阳人(陕西韩城)人。汉武帝同时 代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
读万卷书:
他博学多才,兼采众家,雅好道家, 对司马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少 年时代曾学书于汉大儒家董仲舒、孔安 国,受到过儒家思想的熏染。
行万里路:
在司马迁二十岁的时侯,他开始漫游四 方,东南到绍兴;南到浙江;北到曲阜, 最后经河南回到了长安。 回京后担任郎中一职直到三十五岁,受 武帝 之 命, 他 被派 遣 视察 安 抚西 南 夷人 (四川云南等地),遍游名胜古迹,名山 大川,了解了民情民意,民俗民疾。掌握 了史地知识,奠定了他伟大创作的基础。

司马迁生平大事年表_中国历史朝代

司马迁生平大事年表_中国历史朝代

司马迁生平大事年表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在故乡,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岁,司马迁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岁,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

一说司马迁出生于这一年。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元年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根据主父偃的建议从茂陵迁民。

司马迁随家迁到京城,跟随侍中孔安《尚书》,跟随董仲舒学《春秋》。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司马迁开始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在鲁地观礼,向南过薛(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回到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著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岁,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岁,为郎中。

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

司马迁侍从武帝巡视到雍地,祭祀五帝,获白麟。

司马谈开始编修《太史公书》。

《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到甘泉(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陕西凤翔县),到河东(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

始立后土祠于汾阴(山西万荣县)。

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岁,为郎中。

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分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

太史公谈、词官宽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坛。

太史公谈议泰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岁,为郎中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文名司马迁别名:司马子长国, 民族:汉族出生地:龙门出生日期:公元前145年逝世日期:不可考职业:史学家,文学家主要成就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代表作品《史记》《报任少卿书》官职:太史令.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
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15-16]
回朝为官: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父授遗命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洛阳)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

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

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

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着啊。

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

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遣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

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

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

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私淑古今贤
讨论改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自建立以来已经102年了。

汉室建立之初,诸事草创,大部分都沿袭了秦朝的制作。

历法则采用了较为贴近的《颛顼历》。

尽管如此,《颛顼历》对朔、晦的计算亦与实际情况相异。

[35] 于是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和大中大夫公孙卿以及壶遂等人向汉武帝进言说:“《颛顼历》已
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因该重新定制历法。

”。

而御史大夫儿宽恰好懂得经学,汉武帝便命令儿宽去与众博士商议修改历法等事情[36] 。

并于同年,命令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人讨论定制《汉历》。

[37] 遭受腐刑
史记得传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

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官至宰相。

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

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

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

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

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46] 主要成就编辑
文史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47]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思想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天文
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

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

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名言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家族世系编辑
历史评价编辑
汉代: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

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

《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