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一生活动可分作四个时期: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126年为第一时期。
司马迁自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降生后,度过了“耕牧河山之阳”的童年。
年十岁即开始诵读古文,后来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董仲舒研习《公羊春秋》。
他在这二十年间刻苦攻读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为后来的撰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至公元前108年为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司马迁主要过着游历生活。
二十岁那一年,他踏上了漫长的旅途,曾经到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史记·屈原列传》),凭吊屈子的遗迹;浮于沅湘,上九嶷山,调查舜帝南巡的传说;“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史记·河渠书》),游会稽,探禹穴,考察大禹治水的功业;访姑苏,“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史记·春申君列传》),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至淮阴,寻访韩信的故里;“北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史记·太史公自序》),访问孔孟二圣的故乡遗俗;到彭城,参观项羽的故都;过薛,观看孟尝君的封邑;游丰、沛,巡视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故宅;适大梁,访夷门,收集信陵君的故事,考察秦魏作战的史迹。
这次漫游结束后,回到长安任职郎中。
文档: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简短介绍
司马迁简短介绍1.司马迁的简单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又称司马季,汉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之魁。
他是《史记》的主要撰写者,被后人尊称为“史家之祖”。
司马迁出生在汉朝初期,他的家族世代都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访过当时著名的学者马融,向他学习文学和历史知识。
后来,司马迁进入宫廷担任宦官,但因为拒绝为宦官效劳,遭受了酷刑和羞辱。
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痛苦的经历中,司马迁开始着手撰写《史记》,这部巨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先河。
他在撰写《史记》时,秉承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不偏不倚地反映历史真相。
他在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分为纪、传两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先秦历史、秦汉历史以及历代帝王的传记。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经过,还对历史人物的品德和才能进行了评价,形成了独特的史传结合的叙述风格。
司马迁的《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历史学家学习的范本。
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对后世史学理论和史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史家之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鼻祖,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司马迁诗人简介
司马迁诗人简介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司马迁历史评价
司马迁历史评价汉代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扬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元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
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
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
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
以下是关于司马迁的详细人物资料简介。
一、生平经历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陕西韩城人。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负责掌管国家的历史记录和编纂。
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自幼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曾在全国各地游历,考察历史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日后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征召司马迁为郎中令,命其陪同将军李陵出征匈奴。
在此期间,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被判入狱。
在狱中,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刑罚,包括宫刑和死刑。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编写《史记》。
最终,他在公元前91年成功出狱,并继续担任太史令一职。
二、历史贡献1.创立纪传体通史的写作方式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种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开创了中国史学的纪传体传统。
在此之后,历代的正史、野史和地方志等都采用了这种写作方式。
2.提出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以人的活动和遭遇来展现历史的进程。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推崇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注重经世致用,即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变革。
他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
这些见解和建议对于当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作为中国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影响和评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史学观和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评价司马迁时,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的历史贡献和学术成就。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导读: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与《史记》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
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
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
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
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
司马迁介绍
公元前123年(元封六年) 41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 土祠。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太初元年) 42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告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 太初历对后裔有极大影响。
司马迁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 公元前123年(太初二年) 43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用心著述。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开汉元年) 46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 47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史记》 《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扣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 年。 公元前123年(元狩五年) 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中年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 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企业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 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家乡。 公元前123年(元鼎五年) 34岁,为郎中。
公元前123年(元封四年) 39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 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23年(元封五年) 40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 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 其深。 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不知其人,视其友。
司马迁的生平简介
司马迁字号:字子长生卒:前145或前135—前87?朝代:西汉籍贯: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简评: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尊称“史圣”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司马迁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司马迁回朝为官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
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
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
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
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文化常识: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人,生于公元前145年,即汉景帝中元五年;卒年大约在公元前87年,即汉武帝后元二年。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活在汉武帝时代。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管历史和天文的官),又是当时卓越的思想家。
司马迁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所受的影响自然不小。
他从小就阅读了很多书籍,又跟随有名学者学习,学问大有进步;他二十岁左右时,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史迹,探访传闻,了解人民的生活和各地的风物。
他登上万里长城,体验到了先民的伟大和秦朝使用民力的残暴。
他渡黄河、过长江、访问都江堰,考察了水利和民生的关系。
他去过孔子的故乡,参观了孔子的庙堂和“车服礼器”等遗物。
他到过今天的四川、云南一带,采访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民情与习俗。
后来,他做了太史令,又阅读和整理了官家收藏的各种图书资料。
公元前104年,他开始写《史记》(实际上整理史料的工作在公元前108年便已开始)。
这年,他四十二岁,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
不料,在他进行著述的第七年,在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触怒了汉武帝,得了欺骗皇上的罪名,被下到狱中受了“腐刑”(阉割)。
这对他是极大的侮辱。
他受到这样巨大的打击,非常痛苦,几乎痛不欲生。
但是,他一想到自己所要完成的伟大著作时,就又坚持着活了下来。
他发愤继续写他的《史记》。
到了公元前93年,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巨著的初稿。
从这以后,直到他死,他还对他的著作做了不断的加工和修补。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朝末年灵帝、献帝以后,大家才习惯地称呼其为《史记》。
这是一部包括从黄帝起到汉武帝后期止,长达三千多年的纪传体历史书。
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十二篇,是以帝王世系为中心,按年月顺序,列举历代的人事,好像全书的总纲,使人读了能够了解每一朝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
“表”十篇,分为“世表”“年表”“月表”(以“年表”为主)三种,是排列帝王、诸侯、将相的年代及爵位的。
高中素材司马迁人生简介
司马迁人生简介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西汉二司马人物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西汉二司马人物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回朝为官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
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
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
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
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父授遗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司马迁介绍
司马迁介绍:1、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55岁。
2、陕西韩城人。
这里有一个中国著名神话《鲤鱼跳龙门》-在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的交汇处的黄河口处。
3、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名史官),做太史令(皇帝的史官,跟随皇帝做一些记录)4、司马迁的成长:(1)9岁可以背古代史书,10岁背四书五经。
(2)当时西汉的都城在长安(西安),之后父亲从韩城到长安去做官。
而汉武帝的陵修在茂陵(离长安较近),汉武帝动员全国的富商迁茂陵,于是司马谈借机让全家迁至茂陵,这样有时间私下可以教育司马迁。
(3)司马谈给司马迁请了两个老师:一位:孔安国,教《尚书》一位:董仲舒,教《春秋公羊传》(4)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多次。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35岁时)回。
而这时:汉武帝“封禅”(古代帝王祭天,祭地)祭天:封祭地:禅。
古代皇帝封禅一般去泰山,带谁去是荣耀的事。
而由于司马谈这时生病不能去,他自己非常上火,懊恼,自此一病不起。
正好司马迁回来了,司马谈在病床前对司马迁说:“我的理想就是在我活着的时候写一本史书”这个任务就交给司马迁了。
司马迁说:“小儿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不敢有一点倦怠)于是司马迁尊父遗愿,开始整理资料。
5、直到公元前104年(42岁时)开始写史记,司马迁漫游时去过大禹治水的家乡(会稽山),去吊念屈原……所有他写到史书里的地方,人物他都一一拜访。
6、到了公元前99年,发生了一件事。
匈奴来进犯大汉,派两支部队李广利(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五万骑兵李陵(李广的孙子)——5000步兵李陵最后投降匈奴,传到汉武帝耳朵里,大臣都说李陵……,只有司马迁说李陵是暂时投降,权宜之计。
7、汉武帝生气,把司马迁关进大牢,定罪死刑。
一是诬上(欺骗皇上)二是诅贰师(李广利叫贰师将军)判死刑,若免罪,可以(1)交50万钱(相当于中产阶级5个家庭的收入)(2)宫刑这时司马迁已经47岁了,他选了生。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生平简介司马迁(负于145 / 135-86 BCE)是一位宫廷隶,占星家和历史学家的汉代-古代(公元前202 220 CE)中国,他的成名作历史著作史记为此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之父。
他在武帝统治期间生活和写作(也被称为吴、吴迪和吴大帝,公元前 141-87 年)。
他是司马坦(公元前 165-110 年)的儿子,司马坦也是宫廷占星家和历史学家。
当时的“历史学家”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
当时中国的一位宫廷历史学家被期望使他的皇帝的统治和王朝永垂不朽,通常包括神话和寓言的元素。
司马坦构想了历史的新用途——真实地记录和保存整个民族的过去——并在他的儿子身上激发了同样的愿景。
司马坦开始着手他认为伟大的项目,但在他去世前只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司马迁承继父业,完成了巨著《史记》。
公元前 94 年,为此忍受了巨大的个人痛苦。
《史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书写方式和理解方式。
中国后来的任何历史著作都遵循同样的范式,借鉴司马迁的著作作为历史写作的范本。
它原本有两份——一份在皇家档案馆,另一份在司马迁家中——其中一部分可能在完成后不久就出版了。
房子复制发表,想必满,司马迁的孙子,杨筠,宣帝(74-48 BCE)谁鼓励文化和艺术的统治时期。
如何工作的最初收到的,但它是由历史学家班彪(负于3-54 CE)和他在工作的儿子班固(负于32-92 CE)了解和使用目前还不清楚汉书(在书汉)。
中国后来的任何历史著作都遵循同样的范式,借鉴司马迁的著作作为历史写作的典范。
《史记》确立了司马迁身后作为中国杰出历史学家的声誉,正如他所知道的那样,即使受到现代主义批评,该作品及其作者仍继续受到钦佩。
早年生活和麻烦司马迁生于公元前 145 年或公元前 135 年的陕西省一个富裕但并非上流社会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宫廷占星家,拥有“大史学家”的称号,但其主要职能是基于观察年历和撰写皇帝事迹、宫廷生活和国家事务的记录来占卜。
司马对他的父亲很忠诚,并获得了与他相同的学术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