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五 单元
古代诗歌五首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 元700),唐代文学家,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 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 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 遗。其诗风骨峥嵘,寓 意深远,苍劲有力,有 《陈伯玉集》传世。
作者·简介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
赏析一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
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
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新课·讲解
赏析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 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 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 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 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


问题·探究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课堂·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总结
• 陈子昂压卷之作。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 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导入新课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 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 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 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 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 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 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讲授新课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 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 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他心情非常苦闷。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异曲同工之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题: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 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代爱国诗人。存诗九千多首。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 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 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朗读诗歌莫笑/农家游/腊山酒西浑,村丰(年七/律留)客/
足鸡豚。 陆游
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xiāo
guān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
古风存。
kòu
朗读赏析
农村明媚秀丽、变化万
游山西村(七绝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
陆游
丰收的喜悦
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 工部。有“诗圣”之称。其诗被喻为“诗 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 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 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这吏首》诗《是新现婚存别杜》诗《中垂年老代别最》早《的无一家 别首》。)唐。玄诗宗歌开风元格二沉十郁四顿年挫(。736),年轻的 诗人离开了长安,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 游生活。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 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 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刻于碑
龚自珍
朗读诗歌
龚自珍
hài
浩荡/离愁/白日/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 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 安市城北。 •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夫如何:怎么样 •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 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 5.青:指山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向前看不
张 前
不见
古人,
见古之贤 君
爱 后 不见 来者。 玲
向后望不 见当今明

千金买马 骨?
不出!名这要叫趁 一诺早千啊金!!
你傻吧?
登幽州台歌
一想到天 地无穷无
念 天地 之 悠悠, 尽
独 怆然 而 涕下! 我倍感凄
凉独自落 泪
登幽州台歌
小结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人,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即浙江
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 有应天塔,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 武县(现在山东 诸城)飞来,故 名。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 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 策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5张PPT)

3.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 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 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 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联:农家——丰年足食
游 山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无喜 限庆
西 村
颈联:村内——民风古朴
向欢 往悦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色彩 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了农 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 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主线突出,层次分明。这首七言律诗 结构严谨,主线突出。诗人紧扣“游”字, 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 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 来体现,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 写“游”,层次分明。
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 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 前的利益,应该放 眼大局和长远。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峰 议论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胸高 怀瞻 抱远 负瞩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哲理 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 躇满志,表现了他不畏困难、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怀。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4.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77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77张PPT)

贤明的君主又会在哪里
深层探究
2、“念天地之悠悠”一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空 间观念?
这两句是承接上两句“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而来的。前两句表现了两个时 间的交汇,而这一句则给我们一个空间广 阔感。两者结合,表明诗人心中的茫然与 无奈:在这广阔的时空之中,竟然没有一 个可以让自己为之效力的贤明君主!
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 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 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深层探究
3、颈联的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
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
中,使人眼眶欲裂。诗人通过心中所感、眼 中所见,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壮丽。
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
面明亮一面昏暗。远望层云生起,不禁心胸 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 上泰山的顶峰,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顶都显 得很小。
深层探究
1、诗歌首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的重视,激起读者对泰 山的敬意;同时,借齐鲁大地无边无际来 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诗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整体感知
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 加点字注音。 怆然(chuàng) 涕下(tì) 悠悠( yōu)
整体感知
2、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 前 / 不见 / 古人, 后 / 不见 / 来者。
念 / 天地之悠悠, 独 / 怆然而涕下!
走近作者
基本信息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 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
整体感知
2、根据你听到的朗读,正确划分朗读节奏。 望岳 ( 杜甫 ) 岱宗 / 夫如何,齐鲁 / 青未了。 造化 / 钟神秀,阴阳 / 割昏晓。 荡胸 / 生曾云,决眦 / 入归鸟。 会当 / 凌绝顶,一览 / 众山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24张ppt)
______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诗中的“不畏” 我们读出了诗人自信向 上、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陆贾《新语》 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曹植《杂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中的“不是”, 我们读出了诗人甘愿奉 献的肝胆忠心。
小结:
我们从“不见”中读出了陈子昂怀才不遇的悲叹, 从“不畏”中读出了王安石不惧困难的远大抱负,从 “不是”中读出了龚自珍不甘沉沦、为国效力的执着奉 献。一样的“不”字,不一样的情怀。
3.读《望岳》和《游山西村》原文及注释,发现“不”字, 体会情感。
“未了”“无时” 《望岳》中“末了”即不尽,不尽的还有什么? 《游山西村》中“无时”即随时,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痴 迷,以至于要不定时而且晚上也要来拜访呢?
四、精读《望岳》《游山西村》
1.读诗有感情
音乐美: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读出重音、读好韵脚
诗情美:慷慨激昂、赞美之情\赞 美之情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 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 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 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古体诗:《登幽州台歌》
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 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富于变化。我们熟悉的有《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助读材料: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 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 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 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 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 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 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 幽州台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诗五首》
-韵律规律:通过举例、练习,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平仄、对仗等韵律特点,学会模仿创作,加深理解。
-意象与隐喻:教师需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寓意孤独与超然。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将古诗中的情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展示了诗人王之涣的博大胸怀,通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突显了时光流转与人生短暂的哲理,这是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感悟的内容。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把握古诗的韵律规律,如平仄、对仗等。
-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古诗的意象和隐喻时,往往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多提供一些关于古诗背景和诗人生活的资料,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尝试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古诗创作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创意性的环节,如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品读诗歌,赏析作品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其中“夫”字怎么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明确:“夫”是虚词,与“岱宗如何”相比,那种惊奇、赞叹之情 更明朗。这是作者远望所见,作者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的高大和 历史悠久。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写近望之景,有两个字用得 非常好,请你找出来并分析好在哪里。
品读诗歌,赏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品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 和不畏艰难、立志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
研读诗歌,分析写作特色
与一般的登高诗不 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 写眼前之景,只写 了塔高,重点是写 自己登临高处的感 受,寄寓“站得高 才能望得远”的哲
理。
第一句 “千寻”夸语,写出自己的立足 点之高。 第二句 虚写旭日东升,表现了胸怀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三句 “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第四句 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 高瞻远瞩的气概。
中山大学教授罗常培 王安石在立志改革的同时,
也看到儒家顽固派必然会拼死反对。他在诗中把
那些顽固派比作“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
三首诗中以窥见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其中有一点始终是相同 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
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 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 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改革家。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课堂·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满 一眼腔河君山国,,大草地堂早犹非 是唐杜李陵有春;。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 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新课·讲解
赏析一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 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 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问题·探究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新课·讲解
赏析三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 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 景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 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 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 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人教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尘,只有香如故。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 (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 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的 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 “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 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 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jì ]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1.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 向后望不见求才的明君。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 我倍感悲伤独自落泪。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 后不见来者。 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楼远眺,写出宇宙之广阔, 表现诗人不被赏识的孤单寂寞、悲愤苦闷情 绪(大悲怆、大寂寞)。
3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
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 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 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 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悲凉孤寂的感情。
3.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2.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 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 的孤独感。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制作:彭祺晟 闫斐迪
(衍生意义)现在多指:
活动三:自学《登飞来峰》
• 抓住本诗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 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 公。宋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被列宁誉为是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

描绘了山西村的优美景象,山重峦叠嶂,水迂回
曲折,正怀疑前面无路可走,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柳绿花
红的小山村,怎不让人喜形于色?
• 既表达了作者对山西村优美环境的热爱,又表达了诗人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对未来
寄予希望的心境。
• 衍生意义:“山重水复”喻困难重重,“柳暗花明” 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
用“浩荡”一词修饰离愁,愁,广大无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天涯:仗剑走天涯,又有豪放洒脱的豪情, 回归的喜悦
叙事抒情 : 离愁深重,忧国忧民又有回归的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这句诗的“意象”是什么? • 想象描绘“落红化成春泥护花”的情景,体会
诗人的感情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 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 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 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 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提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的形象与意境: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每首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意境。例如,《登鹳雀楼》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阔景象,《望庐山瀑布》中瀑布的雄伟气势,《夜宿山寺》中寺庙的宁静与神秘等。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中的景象和意境,降低理解难度。
2.适当补充与诗歌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诗歌的情感表达:五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如《江雪》中柳宗元借雪景抒发孤独之情,《元日》中王安石对新年的喜悦和期望等。
(3)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引导学生关注五首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如《登鹳雀楼》的平仄对仗,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知人论世,品读诗歌
1.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 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英国 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 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仵其长官”,辞官回 乡。
2.被迫辞官的龚自珍的心情,我们通过哪两句可 以读出来?
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同时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衬托离愁之深。 吟鞭东指即天涯 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足见作者离京 的决绝。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 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
2.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3.自由朗读。
品读——绘景悟理,学习手法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具体描述一下作者望见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 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汇聚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割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 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 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 一览无遗!
过去
贤下士的圣君 未来
才的贤明君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惦记,常常想
2.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什么陈子昂却“独怆然而涕下”
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 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 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 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 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 这首传世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 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 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 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 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 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 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 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 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 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 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 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 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 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 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 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作者·简介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知识·链接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
游景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 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 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 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 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
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 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 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 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课堂·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Nhomakorabea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 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 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 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 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 为“诗史”。
赏析一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
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
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新课·讲解
赏析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 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 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 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 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
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 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 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 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 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 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 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 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 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 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五 单元
古代诗歌五首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 元700),唐代文学家,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 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 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 遗。其诗风骨峥嵘,寓 意深远,苍劲有力,有 《陈伯玉集》传世。
作者·简介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
新课·讲解
赏析三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 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 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 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 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 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 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知识·链接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 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 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 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字·词·音
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
大。
2、怆然:悲伤,凄恻。
3、涕:古时指眼泪。
4、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新课·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