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共18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1张PPT)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 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 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 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诗绘景
小蜜蜂教育资源
《登幽州台歌》
1.诗人极目远眺,应见到山川、河流、宫殿、楼宇 等,可是诗人见到了吗?写下来了吗?
2.诗人眼前不见山川湖泊,他想见到什么?
登高的第二重意义
登高的主体可以是意气风发的得意人,也可以是 失魂落魄的伤心人,也可以是心有千千结的闺阁女子。
登高的地点可以是名山大川,也可以是城池关隘, 也可以是亭台楼阁。
登高可以书写豪情壮志,可以抒发家国忧思,可 以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
万类霜天竞自由 山登绝顶我为峰
小蜜蜂教育资源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 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 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小蜜蜂教育资源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 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 了艺术感染力。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 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 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 “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 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 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诗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 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
小蜜蜂教育资源
《登幽州台歌》
当时正值建安王武攸宜(武则天的侄子)讨伐契 丹,陈子昂为随军参军(相当于现在军队参谋)。武 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 被理睬,恳切规劝,反遭贬斥,降为军曹。茫茫宇宙 间,诗人更显孤独。不见古今,只见天地。孤独难解 和壮志难酬之感由此迸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共27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共27张PPT)

3、“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 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4、“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 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 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 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 看作者有怎样的境遇,又有怎样的感慨。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 能力。 2、体味诗歌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3、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 趣。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 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 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 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 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 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 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 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 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 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 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 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 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 《陈伯玉集》。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 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采纳,并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 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 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 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 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 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 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文言词语和文学常识;了解诗中典故和创作背景;了解律诗常识,掌握律诗诵读节奏;体会诗歌主旨;学会欣赏古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解读古诗的方法;学习通过不断吟诵理解诗歌所蕴的情感及其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怀,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品位。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律诗常识、律诗朗读节奏、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欣赏律诗方法,吟诵理解诗歌情感。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言词语。

解释并识记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查资料,识记文学常识。

上网查找有关杜甫生平及创作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三.了解《望岳》的创作背景。

继续上网查找《望岳》写作背景的资料,做好笔记。

四.了解律诗常识。

上网查找有关律诗常识的资料,做好笔记,并与《望岳》作对照,看看此诗是否符合律诗要求。

根据律诗的押韵要求,《望岳》押韵,韵脚分别是、、、。

课堂研讨活动一.探索五律的朗读节奏。

1.自由朗读下面三首五律,边读边想想五律每句诗的停顿规律,试着用“/”画出朗读节奏。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根据上述探索到的规律,先用“/”给《望岳》划分节奏,再加以朗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6)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6)
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 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1o9kaixin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9kaixin
•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
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 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
徒增苍凉之感。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1o2kaixin
• 千金买马的故事
• 古代的国君,有一个想用千金买千里马的,(寻求)了 三年也没有得到。
• (一个)近侍之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求千里 马吧。”国君派遣他去做这件事。过了三个月寻到了千 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近侍之臣)用五百金买 下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返回向国君报告。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பைடு நூலகம்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2o0kaixin
体会
• 1. 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 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课件(共1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课件(共15张PPT)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 他前敢两言 句,是对俯武仰后古朝今的,不写少出弊时政间,的常绵常长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诗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 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 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 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 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 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 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 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 安市城北。 •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夫如何:怎么样 •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 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 5.青:指山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向前看不
张 前
不见
古人,
见古之贤 君
爱 后 不见 来者。 玲
向后望不 见当今明

千金买马 骨?
不出!名这要叫趁 一诺早千啊金!!
你傻吧?
登幽州台歌
一想到天 地无穷无
念 天地 之 悠悠, 尽
独 怆然 而 涕下! 我倍感凄
凉独自落 泪
登幽州台歌
小结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人,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即浙江
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 有应天塔,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 武县(现在山东 诸城)飞来,故 名。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 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 策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课件(共31张PPT)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登临幽州台时所作。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 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 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 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 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 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作者是如何表现“登 ”这一题意的?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 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 ”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 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 沉的表现。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1. 根据日常文言词汇的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词的 主要内容。首先要通读诗词,从整体上去理解诗词内容。对于相 对较难理解的诗词,要耐心多读,反复推敲,以便将诗词的前后 内容联系起来理解。
2.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 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 他的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 懑情绪;陶渊明的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抒发隐逸情怀;陆游的 诗多与爱国有关,渴望朝廷收复失地。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登幽州台歌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 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登幽州台歌》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登幽州台歌》
悲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
1.感受品味本诗辽阔而悲凉的意 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全诗。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题目解析
• 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 土台。
•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 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 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 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 很快就招到了乐毅、剧辛、邹衍等贤能 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 (今比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今夭 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之地.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yōu chuànɡ t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各增加了 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 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 长叹的情景。
第二,要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 和教学方法。
同样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黄河颂》 《土地的誓言》侧重情感的抒发;《最后一 课》《木兰诗》则侧重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 象的塑造。
同样是侧重抒情的作品,《黄河颂》和《土 地的誓言》又有不同:前者更为直露,以气 势磅礴取胜;后者注重众多意象的排铺和抒 情性描写,更为深沉隽永。所以这两篇课文 可以落实抒情方式的学习重点。
布置作业
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 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 是未到伤心处”。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 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 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 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 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5)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5)

《登幽州台歌》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说明、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粗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难点: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露出来的孤单孤独悲痛的情绪。

教课过程:一、导语:“古来圣贤多孤独”。

孤单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辛酸;孤单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单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单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慨,也是一种超然。

此刻就让我们去感觉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单。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 , 梓州射洪 ( 现四川 ) 人。

唐朝诗人。

年青时性格豪迈。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弊端。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用,反而遇到贬职处罚。

三十八岁解职返乡,被县令段简诬陷,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 年契丹李效忠、孙万荣等攻下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 (y 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当顾问,随军出征。

武为人草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状况紧迫,陈子昂恳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遇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幽州台,大方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说明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当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期间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筑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 (wěi)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

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 chu àng 然:悲伤悲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纳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留,其式为:前──不见──先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留,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把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边塞诗的意境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来突破。
突破方法: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和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边塞风光和作者的情感。
(2)诗歌韵律的感知: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知能力有限,难以把握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脚。
突破方法:教师通过朗读、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感受和模仿诗歌的韵律,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3)典故与寓意的理解:学生对诗中的典故和寓意可能不够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引导。
突破方法:教师运用故事、图片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典故的来源和寓意。
(4)情感态度的领悟: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陈子昂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登幽州台歌》中的怀古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联系历史背景,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幽州台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登高远望,感叹时光荏苒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陈子昂是如何在《登幽州台歌》中抒发他的怀古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登幽州台歌》的全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幽、州、歌、涕、荆、轲等;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陈子昂的豪情壮志及怀古之情;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培养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握古代边塞诗的意境,了解作者陈子昂的文学成就,以及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详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详解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 盾心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自”用得更好,它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而“只”则过于绝对. 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四: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 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 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3、“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答: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 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陈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译⽂: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精美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精美课件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
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
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孤独 生之短促 怀才不遇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随堂练习
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写法探究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
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
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
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
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
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 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 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细读感悟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
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时间角度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 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感伤。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
登幽州台歌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表达的
情感。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 能力。
新课导入
诗歌发展简史
一、先秦诗歌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屈原《离骚》。
二、秦汉诗歌 乐府、汉乐府诗。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体、永嘉体、永明体等; 2.陶渊明田园诗。 四、唐代诗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0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0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36张PPT)

题 目解析

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 公元前312年执政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 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剧 辛、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今 比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今夭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 之地。 登幽州台:《登幽州台歌》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 十五岁。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武攸宜昏庸无 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 屡遭拒绝。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 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最后,陈子昂反因出 谋献策而被贬职。所以陈子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蓟 丘览古》7首诗,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朱自清
——朱自清《匆匆》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余光中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内容解析: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
—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
你曾经轻轻牵着我的手,
走过草地踏过山坡。
你说那青山永远挺立,
流水它永远无尽头。

文本解读



“前不见古人” 前面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 “后不见来者” 后面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好大臣; “念天地之悠悠” 感叹的是宇宙的无垠和人生的短促; “独怆然而涕下” 我独自忧伤,任泪水沾满我的衣襟;

那样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明主,羡慕乐毅、郭隗(音伟)幸运的知 遇,同时也咀嚼着那种宝马老死于厩中、良弓朽断于壁上的悲凉与孤 寂。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露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 也表露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的创作还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敢于尝试,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总结回顾环节,部分学生反馈对课堂所学内容记忆不够深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点,我计划在下节课开始时,进行一个简短的知识回顾,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复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感慨的诗歌。它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审美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理解诗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长远考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诗歌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来帮助大家理解。
-诗句的赏析方法: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领悟诗人表达意境的技巧。
-诗歌背景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国家命运主题。
-创作练习:运用所学句式、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
举例解释:
-朗读技巧:通过对比不同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朗读对表达诗歌情感的重要性。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5.主题思想: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万千的情感。
7.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登幽州台歌》的句式,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古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登幽州台歌》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登幽州台歌》精品课件

课堂作 业
悟诗 情
8、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D
项是:( )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 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 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 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 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 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司马法》
新知讲 解
登幽州台 歌
解诗题
诗题意思:“歌” 是古代的一种诗歌 体裁。题目不仅点 明了写诗的地点, 还暗含了诗歌的主 旨
新知讲 解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
悠, 独/怆然/而涕
下。
读诗句
新知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
记拼音
yōu yōu chuà tì
幽 悠 怆nɡ 涕
新知讲 解
陈子昂(约659— 700),字伯玉,梓州 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 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 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 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 巨大,有诗集《感遇诗》 《陈伯玉集》等传世。
知作者
新知讲解
知背景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 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 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 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 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 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 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 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 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 台歌》一诗。
新知讲解 读古诗赏佳句知
明诗
指古代贤明的今译指后世的贤

前/不君主见/古人,明后君/主不见/
来者。
今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作者轶事
• 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 文弱书生。然而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 非凡的武艺。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 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 金前线南郑。有一天,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 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猛然见袭来一阵 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额 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纷纷逃避;只 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 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游 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陆兄如此骁勇,怎不 令人咋舌!
• 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 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 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 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内容解
古人、来析者:时间概念

空间概念
天、地、 时空概念 悠悠
{无
统一的时空结 限



{客观所见 主观所感
{悠悠往古 遥遥未来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登幽州台歌——鉴赏
• 诗的前两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 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 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 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 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登幽州台歌——鉴赏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 选自《陈伯玉集》。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 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 ,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 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 中,时年四十一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惆怅
课堂巩固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字 伯玉 。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 ,凭今吊古 的感慨,抒发了 怀才不遇 的思想感情。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 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贤明 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朗读诗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出节奏与韵味
【交流点拨】 提示: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 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 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 “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 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情境导入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天退朝后,看见满天都是纷飞的雪花,引起了 他作诗的兴致。他慢慢地吟着:“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千万片……”当乾隆皇帝吟了三句诗后,他作诗的灵感突然消 失得不知所踪,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他身边的大臣中忽然有人接着皇 帝的诗,吟出了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 乾隆皇帝听了,赞赏不已,而这个帮他完成了诗作的大臣,正是纪 晓岚。 中国的古诗词大都因景生情,意趣盎然。就让我们品味中国古代经 典诗歌的深厚底蕴吧!
独立思考,体味诗人心境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诗句描绘了各自怎样的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点拨: “念天地之悠悠”写诗人登台远眺,描写出天地空间的辽阔无穷 “独怆然而涕下”描写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天地之“悠悠”与个人茕茕 “独影”,互为映照,诗人将个人的 存在置于广阔的天地空间下(空间角度)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诗人“独怆然而涕下”,是由个人遭遇联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 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感叹自己虽怀惊世才华,却壮志难酬,生不逢时 ,时不我待!
独立思考,体味诗人心境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遇? 点拨:两句诗是通过“前”与“后”、“古人”与“来者”的对比 ,从时间角度描写表明时间的无限绵长以及流逝不返。 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相遇 际会,却无缘相见,写出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 和孤寂。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 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 之气;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 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 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主旨归纳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聊的愁苦情怀
板书设计
古人、来者——时间角度 见 ——空间角度 前、后 ——时间角度 登幽州台歌 天地悠悠 ——客观所见——天地辽阔空旷 念:哀叹 怆然涕下 ——主观所感——志难酬不逢时 孤独 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学习目标导航
1、理解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意境及思想主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的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 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 川)人。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 ,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 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 述时弊。后解职回乡,为人所诬入 狱,忧愤而死。其诗标举汉魏风骨 ,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 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其诗现存100 多首,主要代表作为《感遇》诗38 首与《登幽州台歌》传世
诵读诗歌,掌握重点词语解释
幽州台: 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前: 过去 古人: 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 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 眼泪
结合翻译,理解诗句意义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翻译:(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 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 从中来,怅然泪下
课堂巩固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 意 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 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契丹李 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 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 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 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 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 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 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 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 《登幽州台歌》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平静心绪,设身 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接触到才华横溢的陈子昂,他站在幽州台上,寂 寞地独自登台远望、他正在向天地苍穹诉说内心的苦闷! 放飞想象:你能不能把陈子昂登台的情景详细的描述出来呢?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总是孤独的。只 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 的痛苦?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 觉自己是多么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 只有几十年罢了。我忍不住仰天长叹!我 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人们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只是未到伤心 时。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 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