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7万古情怀此登临——《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布置任务孔子曰:“古人登高必赋”。

万里江山登临见,无限情思涌心头,诗人们抒发万千感慨使得登高成为承载多层意蕴的文化符号。

我校文学社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寻登高的精神意义,特邀同学们以不同身份,参与“登高”主题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

情境任务: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二、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观察三首诗歌标题,勾画关键字,明确登临诗歌概念。

预设: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就是登临诗。

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三、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1、作为总导演,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向摄影制作组介绍拍摄地及其特点。

学生代表展示,预设:①幽州台: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

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黄金台”之名正式出现于南朝,以鲍照名句“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为首见。

②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50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

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一、构建动场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但人生坎坷,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他就是唐代诗人——陈子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些他的作品《登幽州台歌》。

二、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诗歌1.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展读:(1)指名读,学生评价;(2)男女生赛读;(3)齐读。

(二)疏通诗意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的意思。

译文: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四、交流探究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那作者为什么会“怆然”“涕下”呢?写作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典故: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

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平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习《幽州台歌》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

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2.学习《望岳》(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教学教材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教学教材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一、词语解释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2、前:过去。

3、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后来5、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念:想到。

7、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8、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9、涕:眼泪。

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分)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第1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了解背景,明晰方法1.导入新课“古来圣贤多寂寞”。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板书:登幽州台歌)2.了解幽州台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

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3.了解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诗骨”之称。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

陈子昂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4.明晰方法学生阅读“课前导读”,讨论阅读古诗的方法。

明晰读诗四步法: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诗意;联系作者和创作背景,读出情感;感悟妙处,入情入境,化诵为写。

◆活动二、朗诵诗歌,感知诗意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3篇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3篇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

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

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

——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

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

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

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

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

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

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

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时事导入:今年新冠肺炎抗疫期间,在日本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写下的几句诗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让人觉得美好又备受鼓舞,同时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诗歌的魅力!诗,就是这么一种飞翔的艺术,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民族的障碍,在拉近空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间心灵的距离。

既可以飞跃大洋,在心里落下美与爱的种子,也可以跨越千年,只一句,便动心动情,嵌入灵魂,深入骨髓。

而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诗歌,它曾让无数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哪怕只一首便可以奠定他千古的地位,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老师给它取了标题《古来圣贤皆寂寞——吟一曲生命的悲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二、示范朗读(配乐朗诵诗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解说: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范读,注意划好朗诵节奏,通过朗诵的节奏、语速语气、语调轻重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无论是从它字数还是韵脚都可以发现这首诗歌还没有发展到后来严于格律的近体诗。

三、理解诗意(一)词句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解说:现在你能翻译这首诗歌了吗?我们一起来!(二)白话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河北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和详细解析)word版

河北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和详细解析)word版

河北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

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祖的苍松直通天宫。

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

树皮在寒风中(chéng xiàn)出紫红色,像壮汉的脸。

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清静安闲,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

此时我只感到山的(wēi’é)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

(1)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别墅(______)②徘徊(______)(2)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chéng xiàn)________②(wēi é)________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2)为篱下,黄花开遍,____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3)____________________,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5)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6)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学记》)3.下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标语,请你选出最喜欢的一条,并说出理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

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

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

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

《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

七年级下册课内诗歌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课内诗歌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2017人教版七下课内诗歌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6、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二、望岳赏析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的气势和的景色;2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其中“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 ;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2.文学常识填空;选自杜少陵集;杜甫,字,自称、 ,世称 ; 诗人,尊称“”,与并称李杜,现代主义诗人;3.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6.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7.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9.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8.理解性默写;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 ;5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 ;9.选择题;1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三、登飞来峰赏析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1分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4.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5、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6、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9、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10、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1、1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13、14、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15、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16、四、游山西村阅读训练中考题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6.7.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8.9.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11.五、己亥杂诗赏析题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1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 ;2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 ;3“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 ;4“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的思想感情;5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方法和马致远的有异曲同工之妙;6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 ;7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的精神;2.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怎样的复杂心情3.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4.这首诗加线是怎样写“离愁”的5.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6.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8.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9.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10.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11.11.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12.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了怎样的深意1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15.15.选择题;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16.理解性默写;1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作者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是: , ;2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 , ;3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 ,”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4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 , ;5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 ,;参考答案一、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5、“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6、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7、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二、1.1望,高大雄伟,神奇秀丽;2参天耸立,对祖国山河的热爱;3由远望到近望;2.子美,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少陵,唐代,诗圣,李白;3.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对仗工整;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5.这两句诗的意义是: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观看那群山的矮小;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语义,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又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6.①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②“钟”是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6.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7.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8.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9.1D,2B三、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3.4.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5.,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6、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7、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8、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9、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0、当时的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1、“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12、千寻见日升,铺垫13、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四、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3.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4.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5.“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6.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7.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8.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五、1.1继续忠心报国的志愿或“志向”2诗人的马鞭3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比喻诗人自己4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6浩荡离愁7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2.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3.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4.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5.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6.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7.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8.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9.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10.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1.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12.答: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思想感情;13.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或者: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或者: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14.“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15.1B,2C;16.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浩荡。

2023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3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3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时间:2023年3月28日教学过程:一、导入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时间绵长、空间辽阔)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七、教师小结: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登幽州台歌(精选12篇)

登幽州台歌(精选12篇)

登幽州台歌(精选12篇)登幽州台歌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尝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

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

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见的代表作。

它的消失,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

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

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当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尝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心情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心情情感。

当然,诗无达诂,老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

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当留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宝,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班级的同学是有难度的。

老师适当讲解,让同学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预设同学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范读,或者放录音;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在朗读中沉醉。

带动同学乐观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同学沟通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共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当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行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解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

幽州台:即蓟丘、燕台。

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

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

③涕:眼泪。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对比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对比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高抒怀知人论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对比阅读教学【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韵味和诗意;2. 知人论世,赏析诗歌,分析诗中传递的情感;3. 对比阅读,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重难点】1.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韵味和诗意;2. 知人论世,赏析诗歌,分析诗中传递的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请同学们来看这两个题目,有何相似之处呢?“登”大家找得非常准确,(板书)“登”有“登临、登上”之意。

孔子曾说:“君子登高必赋。

”春秋佳日,古人特别喜欢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

李白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望着辽阔的美景,所有心绪涌上心头,那他们都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两首登高诗,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比较,读韵味1.播放音频,学生听音频正字音、划断句、标重音。

2.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给每首诗选择一个颜色作为背景,这两首分别适合什么颜色呢?灰白色,橘红色前:慷慨悲凉的基调后:豪情壮志的基调3.师范读。

4.生齐读。

明确:《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细读比较,读诗意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提示: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2.小组指定代表翻译,其余小组补充。

明确:《登幽州台歌》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看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登飞来峰》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我身在最高层。

3.这两首歌从题材上看有什么相似之处?“登高望远,抒情言志”4.同是登高之作,诗人目之所及都看到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呢?请以“陈子昂登幽州台,看到,感受到”或“王安石登飞来峰,看到,感受到”的句式回答。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两篇诗都是陆游的代表作。

它们都深受读者的喜爱,经常用作中小学生的语文课的阅读材料。

本文尝试以阅读教学为主线,运用直观比较、分析比较等方式,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两篇诗句之美,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情。

一、直观比较首先对学生进行直观比较,从诸多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这两篇诗歌的不同之处。

首先,用图片来对比诗歌中蕴含的景象,如《登飞来峰》描绘的:“碧峰如插入清云天,九重塞上一片空。

千里只垒剑阁,万里不曾见人迹。

”与《登幽州台歌》的景象比较:“丛飞远林湿,把底澄如镜。

碧空云横川,雪里日熹红。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觉察到两篇诗歌中景象的不同,《登飞来峰》更加荒无人烟,《登幽州台歌》拥有灿烂自然美景等。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背诵得出这些诗句的不同,如《登飞来峰》的三平七下,形成了一种“上下对照,上下转折,上下伴随”的对仗句结构;而《登幽州台歌》的前三句三平四仄和四平四仄的句式,为后面的内容创造了节奏感,更让人着迷。

二、分析比较其次,学生需要进行逻辑性深入的分析比较,从而深刻领略这两篇诗歌中蕴含的内容。

首先,学生需要加以比较理解陆游对飞来峰和幽州台的情感投射,因其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对于南梁群峰和桤林庄留下的记忆有着难以言表的感伤,如《登飞来峰》中:“双泪一夜雨,心如昨日月。

”和《登幽州台歌》:“不归沧海难,唯觉流星痕。

”都表达了其深沉的思绪,倾诉心中的苦闷。

再者,学生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探讨这两首诗歌中的情绪写照,如《登飞来峰》中对苍苍之势的赞美,抒发了失守感、忧国忧民之思;而《登幽州台歌》中却是对群峰如临其上的自豪感,以及思羡孤独的悲伤情绪等。

让学生能够欣赏到诗歌的优美句式,也能够有关的诗歌的精神内核。

三、综合性比较最后,学生可以对比观察这两篇诗歌所渗透的希望与迷失,对于人生苦闷的思考,前者抒发了追求自由、穷其心思、痛斥世俗之心;而后者则更多的表达着时代的愤懑、逃避社会,以及对幽篁栖栖的思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内容;2.掌握《登幽州台歌》的吟唱方式,表现出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现力,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登幽州台歌》的意义;2.掌握《登幽州台歌》的吟唱方式和诗歌的意境表现。

三、教学难点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本意和内涵;2.能够感性理解诗歌的意境,并准确表达出来。

四、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在进入正式课堂之前,我们需要让学生上网查找《登幽州台歌》的相关信息,了解其作者和实际情境。

同时,请学生家长协助,让学生家中准备一些相关道具和服饰,比如古装、扇子等。

2. 课堂内容2.1. 教学目标的再次强调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应该再次强调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程的主要目的。

2.2. 《登幽州台歌》课文的讲解首先,老师应该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诗歌的内容、背景、风格等方面。

同时,要着重强调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理解其在整首诗中的作用和贡献。

2.3. 诗歌的吟唱和表现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吟唱这首诗歌,并进行一些配合动作和表情,以形成更为生动的演绎和表现。

同时,要注意诗歌的语调和音乐节奏的掌握,并结合每个人的声音和气息特点,在吟唱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表现。

2.4. 优秀诗歌表现的分享和评价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优秀诗歌表现的分享和评价。

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并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审美评价和表现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其表现力和艺术水平。

五、教学方法1.讲解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登幽州台歌》的内容、背景、风格等方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吟唱演绎法:通过让学生一起吟唱《登幽州台歌》,并进行适当配合动作和表情,达到更好的营造氛围和表现效果。

3.评价分享法:通过让学生进行诗歌表演的分享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其表现力和艺术水平。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诗歌吟唱和演绎的效果、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程度和进度。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韩世坤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年(卷),期】2024()5
【摘要】【教学目标】1.学习用素读、联读、比读、拓读的方法阅读诗歌。

2.体验诗歌情感,感悟诗人的精神世界。

3.体悟诗歌“模糊”的艺术与“虚词”的情味。

4.了解诗人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教学准备】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大意,试着读出节奏、韵律、情味。

2.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体悟诗人的情感。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韩世坤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2.《登飞来峰》与《登幽州台歌》的比较阅读教学
3.《登幽州台歌》教学探究
4.品登临之诗,感家国之情——《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阅读
(含答案)
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分)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四、简答题
1、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人生的孤独感。

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5、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6、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8、“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9、“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答: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10、本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绝唱。

其原因是:
(1)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2)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