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带答案讲课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
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
而教师那么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基此,我把本课的教法定为:一读书指导法二点拨质疑法学法定为:一朗读法二练习法三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1、导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件

2.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前”、“后”,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 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为下 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3、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独”具体的写出了诗人不可名状的
孤独,“怆然而涕下”,从神态上,形象逼真 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5、《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 满怀悲愤。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译文
• 前不见古人,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 后不见来者。
• 看不到后世求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 独怆然而涕下。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人生感慨?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件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 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 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 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 《陈伯玉集》传世。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 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 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 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 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 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 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登幽州台歌》试讲稿(逐字稿)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登幽州台歌》试讲稿【试讲课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试讲稿件】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XX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他难寻知音,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
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对,就是陈子昂,相信大家通过课前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自告奋勇说一说。
我们的课代表举起了手,请你。
你说,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人。
看来你预习了课本,从课本中找到了答案。
还有吗?同桌举起了手,你来说吧。
哦,陈子昂还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看来他很有才啊。
那这样一位才子写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起感受一下。
二、初读课文谁能根据课前预习,来说说从题目《登幽州台歌》中你都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看起来准备的很充分,请你说说。
嗯,你为大家解释了“幽州”和“幽州台”。
没错,幽州是古十二州之一。
而这“幽州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你读书细致认真,看来预习的很有成果,请坐。
除此之外,大家还获取到什么信息呢?请你。
你说,这里的“歌”是古体诗的一种。
如果把题目连起来,意思就是诗人登上幽州台作了一首诗。
大家赞同她的说法吗?回答的既精彩又全面,请坐。
下面老师将为大家播放名家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想想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好,名家范读播放完毕。
咱们先请同学试着读一读。
最后排的男同学,请你来读一读。
吐字很清晰,就是读得不够有气势,声音大一点,要读准重音。
再来读一遍。
嗯,这次有点味道了,请坐。
古诗读完了,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呢?我们班的智多星上线了,你来说吧。
你预习的也很充分,请坐。
大家再结合老师多媒体上出示的内容来了解一下。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教学教材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一、词语解释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2、前:过去。
3、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后来5、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念:想到。
7、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8、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9、涕:眼泪。
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分)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意象、表达技巧,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历史与文化认同:了解陈子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文化认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演绎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登幽州台歌》中的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时代背景,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重点词语的含义、以及诗歌意境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意境相关的主题,如“诗中的英雄形象”或“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2.朗读与演绎:为了加深理解,每个小组将选取诗歌中的某几句进行朗读和演绎,体验诗人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6

1.古代诗歌五首1.登幽州台歌教课目的:体会诗的阔大凄凉的境界之美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愁闷诗人的形象教课过程:导语: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今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唐朝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知识:这是一首古诗,极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巧。
陈子昂:字伯玉,唐朝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脑筋和军事目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发兵抗敌,任陈子昂为从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搭理,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改过,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心里非常难过,他单独一人到达邻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先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如何的境遇?——不时角度(前、后)。
先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功业未成,空老一世。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襟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发挥)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心里的愁苦之情。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何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穷辽远。
在无穷的时间与空间眼前,诗人感觉孤单,孤独,凄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世,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
登到高处面对宽阔的光景,人的气度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好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穷的时空,难免产生一种孤寂凄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经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生者怀才不遇、孤独无聊的愁苦情怀。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北朝时期文学家陈子昂的作品,诗歌通过描绘登上幽州台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内容的理解。
2.难点:诗人的情感把握,对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的朗读、翻译、背景介绍等。
2.参考资料:关于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幽州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站在幽州台,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从而引出诗歌的内容。
2.呈现(5分钟)展示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进行朗读,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和语气变化,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诗歌,解释生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展示关于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写出这样的诗歌?诗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色?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李贵冬 20170141123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中的一首诗歌。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2.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诗歌鉴赏能力还不足,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加之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结合诗歌注释,掌握如“怆(chuàng)然、涕(tì)”等重点字词。
②了解古诗几种体裁,学习并掌握本诗的“歌”这种体裁。
③分析诗歌中“古人”、“来者”、“天”、“地”、“幽州台”意象。
④学习并掌握寓情于景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体会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以及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孤独寂寞的抑郁悲愤之情,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单元目标重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要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相关经历以感受诗歌悲怆意境和诗人的悲叹。
2.教学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对本诗旷世孤独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不足的学情,我将教学难点设置为:领悟诗中蕴含的悲伤抑郁的情感;掌握寓情于景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和学生实际情况,力求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征。
登幽州台歌_陈子昂阅读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阅读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慷慨悲凉,明珠暗投的苦闷寄寓此间,引人共识。
前两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第三句俯仰天地,神骛八级;最后一句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明珠暗投、孤单苦闷的思想感情。
(2分)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建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意境。
请扼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藐小孤寂,从而发生一种苍莽的孤傲感。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甚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之后的贤明君主。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讲析课件

–2、“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 朗练”的诗美理想。
•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 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 瑰丽的文学。
–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 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 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 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 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 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 三、讲析诗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 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
•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 昭王与乐毅。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 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 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 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 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 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空有乐 毅之才,却不可能成就乐毅之功,真可 谓生不逢时。
• 二、解题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据 陈子昂的好友卢臧用的《陈氏别传》记载,这一年子 昂从武攸宜征讨契丹,在军中任参谋。当时战争形势 对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前军惨败,大营震动,人心 惶惶。子昂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 了不同的作战策略。出身亲贵而不懂军事的武攸宜非 但不纳谏,反而恼羞成怒,给了子昂以降职为军曹的 无理处分,“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 而已。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 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 人孤独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 外动人。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 天长地久,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 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 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 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将与英 雄业绩同其长久;而人生有限,一旦抱 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于是产生了怆 然涕下的巨大悲哀。这种一己的悲哀里, 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 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 慨悲歌的豪侠气概。壮伟之情和豪侠之 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 是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登幽州台歌》ppt课件(含详案)

悲从何来?
登高之旨,睹物兴情(再读 读出情感)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无景 心中有境(三读 读出特色)
谢谢大家,下次再见
结束语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古人往往于登临时感慨万千,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一首登临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在诗歌中,或表现人生哲思、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实,或在山长水阔之间思乡怀人。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祖国有大好的山川河流等着你去探幽寻径,书中有灿若繁星的诗篇等着你英华并咀。
登高之旨 睹物兴情(再读 读出情感)
怆:悲伤
登高之旨 睹物兴情(再读 读出情感)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任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军谋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古人
古人不仅指古代之人,更是专指特定的古代人物,这可以从陈子昂同一时期的作品中得到印证。在《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陈子昂登临览古,想起了燕国大地上曾经的那些风流人物:燕昭王、乐毅、邹衍、郭隗;燕太子、田光的故事。
相对于古人来说,指的就是未来的明主贤才。
来者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辛弃疾之“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登幽州台歌》带答案

登幽州台歌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
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神态描写。
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一、背景《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之一,该诗共分为十二首,讲述了作者南渡后思念北国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怀念。
此诗语言简练明了,婉转优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诗歌结构《登幽州台歌》全诗共计五百四十字,系七绝诗,全诗共十二首,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在南方无法忘怀北方家乡的深情感受。
前六首描写的是幽州台的景色和作者在其上的所见所想,后六首则是回忆故乡及其变迁。
三、诗歌分析1. 天高云淡此行首先描述的是所在地的大气环境,以时空交错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在异乡的感受。
天空蓝色的淡薄和云彩飘散的感觉,大概象征着作为难民的诗人保有着一份心灵的领域,而包容着他清冷、安静的思考。
2. 望断南飞雁南飞的候鸟似乎向诗人传达了诉说,诗人思念的故乡在南方的“天涯”,在高空中被愁云笼罩,对于他的表示是自由和冷酷,它对自己的离家之苦并不感同身受,依旧自在的南飞。
3. 不到长城非好汉插在这儿的这句很熟悉,可以看出作者对古代名胜古迹和军事、文化背景的熟知。
不到长城非好汉,每个中国人都有的明确的文化符号,显现,这里主要是鲜明地表达出了诗人的忠肝义胆和满腔热血。
4. 屈原无话下江南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爱国者,与陈子昂同在一个年代,而下江南则是言及屈原身亡后,在南方无望的境遇下所表达出的失望之声。
5. 红旗半卷出长城前五句述说一切具备出击南征北战的联想,而这句表达着士兵们齐心领命广开来路,慷慨赴义,显示出民族士气的昂扬与融合。
6. 快哉,快哉,四马蹄蕴含着历史幻象的搭配,展现出五胡乱华之时各种战争烽或风或火的行进情形。
四匹马疾驰出壮阔的气魄,尽管起伏不定的犬牙交错之地所受的摧残和考验,始终是为了寻回那南方的岁月。
7. 离离、原上草原上草,愁眉珠翠。
作者向香炉峰指指伏波山、断龙山、流星岭等处的著名山峦,而心中却是跨越了多少时空将人们同故园连在了一起。
8. 羽书何处达羽书传递快的,快于快,只不过作为诗人的陈子昂却总是得不到讯息。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及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诗歌,感受意境美,培养读诗兴趣。
2.合作探究,把握诗歌主旨,理解吊古伤今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直面挫折,学会排遣内心的压抑,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探究诗歌主旨。
2.感受意境,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法: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和谐和凝练的语言。
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
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象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揭课题修筑黄金台的故事燕昭王初当国君,他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
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
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
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
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
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
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尸骨,回去献给国君。
国君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故事,就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
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
"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
《登幽州台歌》讲课稿

陈子昂评论资料
杜甫:“千古立忠义, 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 遗》:“杜甫陈子昂, 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 高蹈。”
本诗的时空背景:幽州台
•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 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 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 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 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 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 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 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 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 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 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 良好声誉。
情和孤独之感 。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天 地 人——孤独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 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
思想感情:
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寂寞孤独的情绪。
登幽州台歌——总结
• 陈子昂压卷之作。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 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因曾任右拾遗(以谏为职的官员 称作谏官,专挑皇帝的毛病) 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 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 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 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 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 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 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 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 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第21课《登幽州台歌》课件

作品简介·背景介绍
696年,契丹族的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 (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 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 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 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 (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诗句解释
【诗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这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我独自悲伤流下了眼泪。
பைடு நூலகம்
诗句解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写作手法: 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
逝,无法回返;未来渺远,不可触及。
【示例】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 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 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作品精析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为什么能引起士大夫的共 鸣?
本诗以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 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常常是许多怀才不 遇的士大夫所共有的,因而能引起士大夫的共鸣。
不同的题材,内容自然 不一样。如边塞诗以描 写边塞风光,反映将士 生活及报国情怀为主; 田园诗往往描写美丽的 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热 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 的情感。
课后作业
1.有感情熟读本篇诗歌,并背诵默写; 2.掌握关键字词使用及表达含义; 3.搜集与本篇诗歌相同风格的诗歌1首。
古代的一 种诗歌体 裁,属于 古体诗中 的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带答
案
登幽州台歌
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
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
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