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优质ppt课件
合集下载
登幽州台歌课件
诗的主题和意义
总结词
怀古、忧国忧民
详细描述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的怀古之情, 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诗人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现 实社会的关切和思考。
03
《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简练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语言简练,用词精准,没 有过多的修饰和冗余,给 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个人背景
陈子昂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和打压,被贬至边疆幽州,这使得他对人生和社会的 思考更加深刻,创作了《登幽州台歌》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诗歌赏析的重要性
01
02
03
理解诗歌的内涵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可以 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思 想,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 和情感表达。
领略诗歌的美感
赏析诗歌可以领略其语言 美、意境美和韵律美,提 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 平。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建诗歌时,我们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以 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建议二
广泛阅读不同风格的诗歌。通过阅读不同风格的诗歌,我们可以拓展视野,提高对诗歌的 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借鉴不同诗人的创作手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抑扬顿挫
诗歌的语调抑扬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歌的形象和象征
形象生动
诗歌中的形象生动鲜明,具有很强的 视觉效果,让人仿佛置身于幽州台之 上。
象征深远
寓意丰富
诗歌中的寓意丰富多样,引人深思,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深远,表达了作者 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04
《登幽州台歌》的影响和评价
登幽州台歌ppt课件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 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浪潮 的先驱者之一。
24岁时举进士出身,任麟台正字,后 迁殿内供奉。因父名居丧,辞官归乡 。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 长写作。
作者简介
38岁时再次入京,官拜右拾遗 ,次年升为秘书进士。
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不仅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 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的价值
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审美性,更在于其思想性和人文性。它们能够引导人 们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等问题,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
文学作品的启示
文学作品能够启示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 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文学作品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 人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情景交融的描写
诗人通过对幽州台周围景色的描 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达
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独特的艺术构思
诗人通过登高远眺的场景,巧妙 地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报国 无门的苦闷,这种独特的艺术构 思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诗歌情感表达
悲愤之情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这种 情感贯穿了整首诗歌。
怀才不遇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3
人生思考
诗歌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描绘人生的 无常和孤独,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和关注人生。
诗歌社会价值
《登幽州台歌》课件精品PPT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答案 (1)空间角度(天、地)。 (2)空间无限辽远,把个人置于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显得渺小孤寂,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诗人生不逢时 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 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小结
《登幽州台歌》通过写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深刻地揭示了 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 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1.背诵古诗。
作
2.完成晚练。
业
本课结束
2.古今异义。 独怆然而涕下 古义:_眼__泪__ 今义:_鼻__涕__ 3.词类活用。 (1)前不见古人: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前__ (2)后不见来者: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后__
【三】
初读感知
朗读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诗歌的字音和节奏韵律。
理解内容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①, 后不见来者②。 念③天地之悠悠④, 独怆然⑤而涕⑥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①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②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 ③念:想到。 ④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⑤怆然:悲伤的样子。 ⑥涕:眼泪。
朗读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 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 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PPT优秀课件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
作者简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武则天赞赏,拜麟台正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朗读
《登幽州台歌》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朗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 诗句赏析
1、说说你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的理解。
①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②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 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2、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诗人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 个人便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幽州 台,孑然一身,怀才不遇的苦闷涌上 心头,不禁悲从中来。
译文: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写作背景 696年,契丹族的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 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 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 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chuàng t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鉴赏 过去
未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唐·陈子昂
-.
作者简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武则天赞赏,拜麟台正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朗读
《登幽州台歌》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朗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 诗句赏析
1、说说你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的理解。
①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②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 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2、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诗人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 个人便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幽州 台,孑然一身,怀才不遇的苦闷涌上 心头,不禁悲从中来。
译文: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写作背景 696年,契丹族的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 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 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 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chuàng t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鉴赏 过去
未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登幽州台歌优质ppt课件
8
3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
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
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
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
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
译文
• 前不见古人,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 后不见来者。
•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 念天地之悠悠,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 独怆然而涕下。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5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人生感慨?
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6
3、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独”具体的写出了诗人不可名状的
孤独,“怆然而涕下”,从神态上,形象逼真 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7
5、《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 满怀悲愤。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
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 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 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 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3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
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
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
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
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
译文
• 前不见古人,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 后不见来者。
•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 念天地之悠悠,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 独怆然而涕下。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5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人生感慨?
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6
3、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独”具体的写出了诗人不可名状的
孤独,“怆然而涕下”,从神态上,形象逼真 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7
5、《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 满怀悲愤。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
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 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 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 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登幽州台歌优质PPT
我从
这句诗句中,
感受到了作者
的
。
台远眺时,只见茫茫
宇宙,天长地久,悲
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读古诗,联系译文,描 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 象。
我从
这句诗句中,
感受到了作者的源自。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 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 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 的感想呢?
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指诗人怀才 不遇、壮志 难酬的感慨 以及对赏贤 任能的英明 君王的渴盼, 也表达了人 生的孤独感
了解作者: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 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 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 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 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 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 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 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 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 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 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文, 画出疑难,然后小组合作解疑。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 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 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再读古诗,联系译文,
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
形象。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 见,后来的贤明之主 也来不及见到,自己 真是生不逢时;当登
朗读古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背景解读: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 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 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 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 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 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 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 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ppt优秀课件
VS
文学价值
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和艺术表现力,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
《登幽州台歌》对后世的影响
启发灵感
这首诗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诗人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推动文学发展
《登幽州台歌》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
01
02
03
唐诗的国际影响力
唐代诗歌不仅是中华文化 的瑰宝,还对世界文学产 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人类 共同的文化遗产。
唐诗的创新与突破
唐代诗歌在形式、内容、 风格等方面不断创新,突 破了传统束缚,展现了独 特的艺术魅力。
唐诗的历史地位
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程
01
02
03
04
初唐
唐诗的起源,以唐太宗和上官 婉儿的宫廷诗为代表。
盛唐
唐诗的鼎盛时期,以李白、杜 甫等大诗人的作品为代表。
中唐
唐诗的变革时期,以白居易、 元稹等人的新乐府运动为代表
。
晚唐
唐诗的衰落时期,以杜牧、李 商隐等人的婉约派和豪放派为
代表。
唐代诗歌的特点
内容广泛
唐代诗歌涵盖了政治、 历史、哲学、人生等多 个领域,具有广泛的主
登幽州台歌ppt优秀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唐代诗歌概述 • 《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 《登幽州台歌》的诗歌赏析 • 《登幽州台歌》的影响与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登幽州台歌》
主题内容
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作品,描述了作者在幽州 台上俯瞰四周,感慨万千的情境。
《登幽州台歌》ppt课件(含详案)
登高之旨 睹物兴情(再读 读出情感)
悲从何来?
登高之旨,睹物兴情(再读 读出情感)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无景 心中有境(三读 读出特色)
谢谢大家,下次再见
结束语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古人往往于登临时感慨万千,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一首登临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在诗歌中,或表现人生哲思、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实,或在山长水阔之间思乡怀人。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祖国有大好的山川河流等着你去探幽寻径,书中有灿若繁星的诗篇等着你英华并咀。
登高之旨 睹物兴情(再读 读出情感)
怆:悲伤
登高之旨 睹物兴情(再读 读出情感)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任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军谋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古人
古人不仅指古代之人,更是专指特定的古代人物,这可以从陈子昂同一时期的作品中得到印证。在《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陈子昂登临览古,想起了燕国大地上曾经的那些风流人物:燕昭王、乐毅、邹衍、郭隗;燕太子、田光的故事。
相对于古人来说,指的就是未来的明主贤才。
来者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辛弃疾之“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悲从何来?
登高之旨,睹物兴情(再读 读出情感)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无景 心中有境(三读 读出特色)
谢谢大家,下次再见
结束语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古人往往于登临时感慨万千,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一首登临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在诗歌中,或表现人生哲思、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实,或在山长水阔之间思乡怀人。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祖国有大好的山川河流等着你去探幽寻径,书中有灿若繁星的诗篇等着你英华并咀。
登高之旨 睹物兴情(再读 读出情感)
怆:悲伤
登高之旨 睹物兴情(再读 读出情感)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任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军谋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古人
古人不仅指古代之人,更是专指特定的古代人物,这可以从陈子昂同一时期的作品中得到印证。在《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陈子昂登临览古,想起了燕国大地上曾经的那些风流人物:燕昭王、乐毅、邹衍、郭隗;燕太子、田光的故事。
相对于古人来说,指的就是未来的明主贤才。
来者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辛弃疾之“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怀才不遇的惆怅跃然纸上!
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
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 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 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两个 “不见”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幽
州
登楼眺望——空间辽阔
台
独自凭吊——心绪孤苦
歌
前后映照,格外动人
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 悲壮的阳刚之气。
感谢聆听!
小故事
伯玉毁琴
营销 鬼才
陈子昂第二次落第,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 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缙(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并 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 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 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日:"此人必为海内文宗 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
燕国当时被齐国侵略,差点灭国。燕昭王想要报仇雪耻,他部下的一个叫做郭隗的 人说,如果你要兴盛燕国,就要以我为师;如果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当你的老师,那么 天下有贤的人就能都来到燕国。当时燕昭王把君王的姿态放低,然后建黄金台。黄金 台上放了很多黄金,为的是优待这些人。比如,乐毅。他来了以后,就攻下齐国70 个城池,差点把齐国灭掉了;还有邹衍,邹衍是阴阳家的创始人。
②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
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我独 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
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 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 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两个 “不见”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幽
州
登楼眺望——空间辽阔
台
独自凭吊——心绪孤苦
歌
前后映照,格外动人
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 悲壮的阳刚之气。
感谢聆听!
小故事
伯玉毁琴
营销 鬼才
陈子昂第二次落第,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 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缙(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并 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 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 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日:"此人必为海内文宗 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
燕国当时被齐国侵略,差点灭国。燕昭王想要报仇雪耻,他部下的一个叫做郭隗的 人说,如果你要兴盛燕国,就要以我为师;如果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当你的老师,那么 天下有贤的人就能都来到燕国。当时燕昭王把君王的姿态放低,然后建黄金台。黄金 台上放了很多黄金,为的是优待这些人。比如,乐毅。他来了以后,就攻下齐国70 个城池,差点把齐国灭掉了;还有邹衍,邹衍是阴阳家的创始人。
②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
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我独 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登幽州台歌》优质PPT课件
16
•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 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 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 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 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 望的“眼前”与“身后”, 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 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 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 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 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 的表现。
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 间,我独自忧伤啊,让 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了衣襟!
8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 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 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 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 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 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 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 过去,是见不着的。
6
诗歌大意
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 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 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 贤君。
后两句:当登台远眺时, 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 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 怅然泪下.
7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 意译
• 直译
•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 •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14
•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 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 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 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 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 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 动人形象。全诗的语句长短 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 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 叹之情。
•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 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 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 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 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 望的“眼前”与“身后”, 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 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 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 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 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 的表现。
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 间,我独自忧伤啊,让 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了衣襟!
8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 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 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 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 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 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 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 过去,是见不着的。
6
诗歌大意
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 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 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 贤君。
后两句:当登台远眺时, 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 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 怅然泪下.
7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 意译
• 直译
•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 •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14
•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 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 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 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 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 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 动人形象。全诗的语句长短 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 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 叹之情。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19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疏通诗意:
向前看不见古代贤德的君主, 向后看不见后代圣明的君主。
想到天地的广大和时间的久远, 独自悲伤而潸然泪下。
后面两句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 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 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 怆然涕下。
情感:
登
幽 登幽州台歌 州
台 歌
陈 子
昂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并能准确背诵、 默写古诗。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能疏 通诗意。
3、体会作者情感。
本诗的时空背景
• 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
遗,后世称陈拾遗。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 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 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 “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 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 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 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 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 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把个人置于 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 显得渺小孤寂,自己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 能不“怆然涕下”。
赏析“悠悠”: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 的广大。把个人放到广阔无边的 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 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 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 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三、深受《楚辞》的影响 。
1、《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
及兮,来者吾不闻。
天 地 人——孤独
12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 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
13
•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 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 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 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 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 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 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 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 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 “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 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 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 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 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6
诗歌大意
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 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 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 贤君。
后两句:当登台远眺时, 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 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 怅然泪下.
7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 意译
• 直译
•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 •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5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 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 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 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 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 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 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 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 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
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 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 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 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 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 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4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 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 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他心情非常苦闷。
17Βιβλιοθήκη 思想感情: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 绪。
18
登幽州台歌——总结
• 陈子昂压卷之作。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
情和孤独之感 。
19
艺术特色:
一、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 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2、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20
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 间,我独自忧伤啊,让 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了衣襟!
8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 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 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 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 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 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 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 过去,是见不着的。
16
•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 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 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 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 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 望的“眼前”与“身后”, 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 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 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 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 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 的表现。
9
•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 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 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 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 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 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 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 的事情啊!
10
内容解析:
} 1、孤独
2、生之短促 3、怀才不遇
封 建 士 子 共 同 的 命 运
人 类 摆 脱 不 了 的 命 运11
14
•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 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 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 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 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 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 动人形象。全诗的语句长短 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 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 叹之情。
15
•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 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 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 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它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