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答案
《登幽州台歌》阅读答案
《登幽州台歌》阅读答案《登幽州台歌》阅读答案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无奈的心情,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宽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改变,具有韵律美。
10.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2分〕【解答】〔1〕此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的推断。
ACD.正确;B.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应选:B。
〔2〕此题考查诗歌中关键字的赏析。
解答时要读懂句子,结合诗歌表达的主旨去分析理解。
诗句意思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孤独,悲从中来,怆然泪流。
很明显,这里的“独〞是孤独之意,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
再联系自身遭受,报国无门,满腹才华没有可用之机,他们面对理想的破灭难免心生孤寂郁闷。
答案:〔1〕B〔2〕示例:独:单独,诗中有孤独之意。
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表达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言有理即可〕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单独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登幽州台歌》阅读答案2三、阅读〔本大题含9~24题,共40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
〔4分〕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9。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
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无奈的心情,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宽阔图景。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幽州台歌》《夏日绝句》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幽州台歌》《夏日绝句》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8.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一样的,都属于绝句。
B.【甲】诗借“燕昭王筑幽州台招揽贤士”的典故,表达了渴望得到赏识的心愿。
C.【乙】诗借历史人物项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君臣苟且偷生的谴责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D.这两首诗都属于怀古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29.【甲】诗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28.A 29.诗人独自登上幽州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表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解析】28.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两首诗歌体裁不同:甲为古体诗,五言和七言兼用,诗歌的格律自由,且长短不限。
乙为七言绝句诗,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与选项中“体裁是一样的”说法不符,故选A。
29.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可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及人生经历来理解。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大地苍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没有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人,怀才不遇,内心满怀悲愤。
表达了对不被理解、孤寂郁闷的悲叹之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6.下面诗句中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A.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无题》)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5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短短十字,连用两个“不见”,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6.D 57.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由古及今,在重复中,使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怆之情抒发得更强烈。
【解析】56.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A.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B.抒发了诗人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和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C.抒发了天涯游子羁旅异乡、倦于漂泊的惆怅、凄楚之情;
D.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故选D。
5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可见,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由古及今,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阅读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阅读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慷慨悲凉,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其间,引人共鸣。
前两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第三句俯仰天地,神骛八级;最后一句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2分)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幺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全文翻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经典中考考题及标准答案】
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字词解释。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
一、词语解释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2、前:过去。
3、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后来5、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念:想到。
7、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8、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9、涕:眼泪。
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分)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教学教材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一、词语解释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2、前:过去。
3、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后来5、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念:想到。
7、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8、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9、涕:眼泪。
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分)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登幽州台歌》答案
诗人借助草木零落的景象,以象征手法抒发其怀才不遇、美好愿望不得实现的感慨。表现了内心的苦闷之情。陈子昂也感悟人生、体认哲理,但他在这些思想后面,隐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如《感遇》之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悠。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
——读《登幽州台歌》兼论子昂
陈子昂一曲《登幽州台歌》,以短短二十二字,长吟浩叹,雄沉悲凉,蕴含哲理,回荡着郁勃之气,激起遐思,令人震撼。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评赞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神。”为什么陈子昂的这首诗,能成为千古绝唱,引起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共鸣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8.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9.①抒发情感上:这首诗表现的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失意境地中孤单寂寞的情怀,在封建社会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中是十分普遍的,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②慷慨豪气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为人知孤独感使他内心异常苦闷,但既使如此,他的悲伤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他在感悟人生、体认哲理这些思想后面,隐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符合儒家“才为世用”“自强不息”的精神)③质朴刚健的诗风: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质朴刚健的风格。④宏大的宇宙历史意识:他认识到天地悠悠、宇宙无穷,而人类的任何事功都会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如烟消散,无法与天地日月同寿齐光,故而涔然泪下。人类的渺小远不能与宇宙的浩大相比,人类的历史远不能同时间的长河相始终,这一点也正是引起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共鸣的地方。因此众人感之而颂子昂之先知先觉。
《登幽州台歌》题集及答案
《登幽州台歌》题集及答案一、解释字词1. 请解释以下字词在诗中的含义:- 幽州台- 悠悠- 怆然- 涕二、句子翻译1. 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三、默写填空1. 请根据诗句内容,完成以下默写填空:- __________不见古人,__________不见来者。
- 念__________之悠悠,独__________然而涕下!四、内容理解概括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 诗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五、描写手法分析1. 请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2. 诗中的“念天地之悠悠”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六、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 请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处的环境。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体现的?七、综合分析1.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慨的。
2. 请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一、解释字词1. 幽州台:古代边防要地,位于今北京市。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
怆然:形容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二、句子翻译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看不见过去的英雄人物,也看不见未来的杰出人才。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慨天地的广阔无边,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三、默写填空1. 前、后不见、不见天地、怆然四、内容理解概括1.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人生短暂的感慨。
2. 感慨: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物更迭的无奈与感叹。
五、描写手法分析1. 描写手法:对比、夸张、抒情。
举例:通过对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夸张地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悲伤。
六、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 人物形象:诗人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感慨万千。
环境:广阔的天地之间,历史的长河之中。
2. 情感:孤独、悲伤、感慨。
通过诗句中的“独怆然而涕下”体现。
七、综合分析1. 诗人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抒发了对历史沧桑、人生短暂的感慨。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和“来者”指的是什么人?( )A.像陈子昂一样直言进谏的人B.像武则天一样不听忠言的人C.像燕昭王一样礼遇贤士的人D.像陈子昂一样游山玩水的人3.“独怆然而涕下”的“涕”,与以下哪个“涕”,意思相同?( )A.痛哭流涕.B.涕.泪交加C.感激涕.零D.泣涕.涟涟4.“幽州台”在战国时期,又名什么?( )A.梳妆台B.黄金台C.元宝台D.断头台5.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来者指的是作者自己。
B.全诗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C.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D.“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E.全诗句式长短结合,前两句短平急促,后两句增加了虚词“之”“而”,音节一样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答案1.B (文人,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2.C(礼遇贤士的人,正确)3.C(眼泪)4.B(黄金台)5.A D (A. 来者指的是作者自己。
错。
D. 采用间接抒情的,错,直接抒情)试题2: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0课第一课时答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参考答案: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境遇,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诗人想到宇宙浩大,个人渺小,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内心无限感慨,涕泪纵横。
“独”字,正是诗人寂寞、凄凉、苦闷的心境。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
2、独怆然而涕下。
3、 C4、 A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__《望岳》参考答案二、课堂研讨1、(“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2、神奇秀丽高大雄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广阔、景色秀美、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4、品味语言(1)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或高大雄伟)(1分),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2分)。
(2)"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详解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详解与练习(附参考答案)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译诗】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练习与答案一、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3.这是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答案: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二、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爱国情感。
答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古诗《登幽州台歌》练习附答案
古诗《登幽州台歌》练习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课后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B.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C.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D.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愤世嫉俗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2.说说你对此诗主旨理解。
课后练习答案
1.D “愤世嫉俗”改为“孤单悲苦”。
2. 写诗人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七年级下册古诗《登幽州台歌》鉴赏练习及部分参考答案
部分参考答案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原文
译文
赏析
前不见古
人,
后不见来 者。
往前望,望 不见古代的贤 君,往后看,看 不到后世的英 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像燕昭王那样 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土的 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
情感: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1、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情感、哲理:通过“天地悠悠”与“独”的 对比,感受到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营造了 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 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 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整体感知:诗人登楼远眺,俯仰古今,感慨无限,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 苦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联想:大地苍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没有遇到一个赏识自 己的人,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 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3.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 悲壮。
哲理:通过“前” “后” “古” “今”的对 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念天地之悠
悠,
独怆然而涕工!
想到时间的 久远和天地空间 的广大,我不禁 黯然神伤,眼泪 纵横!
炼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纵横宇宙 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悠”意指辽阔 深远,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一个“独”字, 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 独、悲凉之感。
登幽州台歌_陈子昂阅读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阅读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慷慨悲凉,明珠暗投的苦闷寄寓此间,引人共识。
前两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第三句俯仰天地,神骛八级;最后一句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明珠暗投、孤单苦闷的思想感情。
(2分)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建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意境。
请扼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藐小孤寂,从而发生一种苍莽的孤傲感。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甚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之后的贤明君主。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雁门太守行》《登幽州台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雁门太守行》《登幽州台歌》含答案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相关题目。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幽州台,又名“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61.《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颔联用“”一词勾画出战争规模之大,用“燕脂”“凝夜紫”表现战争之惨烈;颈联用“霜重鼓寒”写出。
62.上面的两首古诗都提到了“黄金台”,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黄金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3.下面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易水”既点明了交战的地点,又让人联想到“风游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
D.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答案】61.满天战争的艰苦(环境的恶劣)62.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陈子昂登“黄金台”,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63.B【解析】6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颔联中“满天”一词,描绘出号角声的响亮和广布,强调了战斗的激烈和紧张。
通过使用“满天”这个词,李贺成功地描绘出号角声无处不在,弥漫整个战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无情。
“满天”还象征着战士们的勇气和力量,暗示他们面对困境时无所畏惧,能够坚持到底。
这个词语的使用,既是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也是对他们坚定信念的肯定。
颈联中“霜重鼓寒”,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霜重”和“鼓寒”分别描绘了寒冷和严酷的战场环境。
《登幽州台歌》带答案
登幽州台歌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
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神态描写。
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习题及答案
《登幽州台歌》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陈子昂是武后时期崭露头角并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的诗人,他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传统。
2、代表陈子昂诗歌创作最杰出成就的诗歌是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即为其中的一首。
3、《登幽州台歌》含有的与本诗主旨表达有关的一个典故是()4、与《登幽州台歌》所含孤独之叹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有()5、《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6、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起到了振起一代诗风的作用,所以他被后人誉为()7、《登幽州台歌》语言风格是()二、简答1、为什么说《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内涵丰厚?2、《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主旨在封建社会有何普遍意义?三、论述1、试述《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2、学了《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思想得到了丰富,你认为该怎样对待人生的孤独与渺小?3、为什么说《登幽州台歌》的风格是“沉郁悲壮”的?一、填空1、风雅2、感遇诗3、燕昭王纳贤4、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等5、直接抒情6、唐诗之祖7.苍凉二、简答1、因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命运之叹,又含人生孤独渺小的哲思2、反应出大多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因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压抑人才,有远大抱负的士子们没有更多的途径实现人生价值,只能通过仕途实现人生之价值,而此又是险途,故多坠入怀才不遇之境遇三、论述1、景藏情中、沉郁悲壮、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意象对比强烈。
2、积极进取的精神、善良的情怀追求人生的成功、应对一切,化解孤独与渺小,不等而已。
3、所取“时空”意象宏大,所发感慨人生孤独渺小是超越时空的千古之叹,表现的是博大的情怀。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6.下列对以上(甲)(乙)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中“古人”指古代爱才惜才的贤明君主。
B.(甲)诗后两句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写出了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C.(乙)诗“飞来山上千寻塔”中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暗示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即景说理,实则以“浮云”借代奸邪小人,通过用典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27.(甲)(乙)两诗同是写登高,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诗结尾两句简要分析。
【答案】26.D 27.《登幽州台歌》的后两句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的孤寂郁闷的心情。
《登飞来峰》的后两句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展抱负的豪情壮志;(意思对即可)【解析】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通过用典直接抒发了自己变法革新的决心;故选D。
2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登幽州台歌》结尾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为: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却看不到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壮志难酬,孤独寂寞,因而悲从中来,怆然泪下,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悲愤的情感。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自己的视线,只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处。
这体现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迈气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他借登高表达了自己立志革新、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
中考语文诗词文言文阅读《登幽州台歌》《爱莲说》《谒王公廷相》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文言文阅读《登幽州台歌》《爱莲说》《谒王公廷相》含答案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甲】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谒王公廷相王公廷相①,道艺纯备②,为时名臣。
余谒公私第。
公延入坐,语之日:“昨雨后出街衢,一舆人蹑新履③,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
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④,更不复顾惜。
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注释] ①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
②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
③一舆人蹑新履:一位职位低微的官吏穿着新鞋。
④沾濡:浸湿。
47.甲诗作者是,乙文作者朝代是。
4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香远益.清( )(2)下列选项中,对【丙】文“皆择地而蹈”中“蹈”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A.踩,踏B.顿足C.遵循,实行D.舞蹈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濯清涟而不妖50.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中的“古人”和“来者”指的是古往今来文采斐然、才华卓越之人。
B.【乙】文中,暗示了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原因是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
C.【乙】文“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了作者对隐逸者越来越少的感慨之情。
D.【丙】文中,王廷相告诉作者:一个人走路千万要当心,否则摔倒会造成终身遗憾。
51.【甲】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和【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2.【乙】文【丙】文都告诉我们:做人要。
但两文的说理方式有所不同,【乙】文说理方式是: ;【丙】文说理方式则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①抒发情感上:这首诗表现的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失意境地中孤单寂寞的情怀,在封建社会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中是十分普遍的,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②慷慨豪气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为人知孤独感使他内心异常苦闷,但既使如此,他的悲伤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他在感悟人生、体认哲理这些思想后面,隐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符合儒家“才为世用”“自强不息”的精神)③质朴刚健的诗风: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质朴刚健的风格。④宏大的宇宙历史意识:他认识到天地悠悠、宇宙无穷,而人类的任何事功都会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如烟消散,无法与天地日月同寿齐光,故而涔然泪下。人类的渺小远不能与宇宙的浩大相比,人类的历史远不能同时间的长河相始终,这一点也正是引起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共鸣的地方。因此众人感之而颂子昂之先知先觉。
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
——读《登幽州台歌》兼论子昂
陈子昂一曲《登幽州台歌》,以短短二十二字,长吟浩叹,雄沉悲凉,蕴含哲理,回荡着郁勃之气,激起遐思,令人震撼。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评赞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神。”为什么陈子昂的这首诗,能成为千古绝唱,引起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共鸣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中便有一首《燕昭王》,缅怀了燕昭王礼贤下士的事迹,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登幽州台歌》与之做于同时同地。陈子昂因与建安王武攸宜不合,不为其所用,故而“登蓟北楼,感昔乐毅、燕尾服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泣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卢藏用《陈氏别传》)诗人情感压抑,悲愤至极而以豪语出之,运用了全景式扫描的手法,极目驰骋于天地古今之间。能任用贤能的“古人”,如燕昭王已成为过去;能任用贤能的“来者”尚未到来。二者皆不可见,可见的是今朝,而无识才的伯乐,也无任用贤能的“今人”。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沉痛感情。他身处高台,眺望茫茫辽阔的大地,缅怀远古人物的事功,想到历史的悠久无穷,感到个人生命的短暂和自己的无所建树只能与草木同朽,困而觉得无限凄怆。这后面两句,作者以通感的手法感悟宇宙人生,“思接千载,神游万里”,而呈现给读者的意境,则是透过字里行间见到的一幅时间悠久、空间辽阔的画面,和诗人昂首独立高台苍茫悲怆的孤寂形象。
陈诗的风格是着眼现实,又超脱现实,他的想象力从现实膨胀到历史和宇宙的意识中去。因此,他的《登幽州台歌》才会苍茫悲凉,成为把历史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慷慨悲歌。
三、壮志未酬叹天地悠悠
经过魏晋以来个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陈子昂即使在追求功业时,也不甘把自己视为君权的附属品,而要求获得相当的尊重,以某种带有平等性的君臣知遇为理想。所以他的诗中,反复咏唱燕昭王礼贤下士,使得郭隗、乐毅等英才得以大展智能的故事。
陈子昂胸怀大志,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他“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之三十五),“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然而当他在仕途上饱受挫折后,又以诗寄兴,抒发其抱负不展的悲愤,《感遇诗》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落,芳意竟何成。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真正代表陈子昂创作主流的是其《感遇诗》。而《登幽州台歌》以其空旷、高远,超脱现实体现了陈子昂的革新实践,唱出了千古仁人志士殊途同归的无奈。
二、诗人气质酿慷慨悲歌
陈子昂(659?——702?)字伯玉,梓州(今四川)射洪人。出身豪富,早年“驰侠使气”,后览经史百家。24岁中进士,曾任麟台正字和右拾遗。先后两次从军西域幽燕,屡次上书揭露时弊,陈述民疾,议论军务,都因“言多切直”(卢藏用《陈氏别传》)未被采纳,还受到排挤、打击,于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害死狱中,年仅42岁。
10.(1)异乡孤征。(2)D(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这些,与笔法粗犷并以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
11.C(本题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①句写怀古抚今,面对眼前景致,感慨颇多,且应该是一个四字短语,要与上句韵脚“光”相押,所以选“蒹葭苍苍”;②句回顾历史、发“思古幽情”,想到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有“念天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句,该选“幽州台上的感慨”一项。另外从“音节和谐”的角度考虑,也应该选这个七字短语。)
《登幽州台歌》答案
1.(1)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怆(chuànɡ)然:悲伤的样子。涕(tì):眼泪。
2.(1)燕昭王招纳天下贤士(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3)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4)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古人”和“来者”分别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古代明君和后来的贤明之主。两个“不见”一个是感怀历史,一个是对将来提出希望,但两者都不能实现;面对“山河依旧,人物不同”的眼前苍茫的幽燕之地,只能哀叹自己“生不逢辰”。由古及今,悲怆之情递进,表现出作者的感慨。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借登楼地点,暗用典故,将历史、现实、未来连在一起,时间久远,意境苍凉,引发了诗人感喟历史、感伤现实,羡慕古人、悲叹自身的复杂情怀,为全诗创设意境、奠定基调。
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目的在于恢复和发扬文学中的英雄性格,以矫正诗界软弱柔靡的倾向。但这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为了激发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黄钟大吕之声。
陈子昂是开启唐代诗风的第一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中、晚唐诸多诗人无不把他看作前驱来敬重。杜甫在《陈拾遗故宅》中咏叹道:“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元好问的《论诗绝句》:“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陈子昂不仅有理论上的革新,而且在创作上也能做到有所寄托并摒弃繁丽的词藻。其中《感遇诗》三十八首是他诗歌革新实践的成果。卢藏用说他“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韩愈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
诗人借助草木零落的景象,以象征手法抒发其怀才不遇、美好愿望不得实现的感慨。表现了内心的苦闷之情。陈子昂也感悟人生、体认哲理,但他在这些思想后面,隐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如《感遇》之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悠。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一、 革新诗歌筚路蓝缕功
从唐初至陈子昂的数十年间,人们一直在呼唤文学新潮的到来,但却未能把握问题的关键。魏征曾提出合南北文学之长的目标,但他认为只要“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就能“尽善尽美”(《隋书。文学传序》)。他认为文学变革主要是通过既有风格的调和综合。初唐四杰的出现打破了诗坛的沉寂,揭开了唐诗变革的序幕,对当时宫廷诗风的批判也很有力,然而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理论表述,却仍然是陈旧而空洞的。与前人相比,陈子昂的观点真正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他提出的文学变革理论主张既清晰又透辟。他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性顿挫,光荣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矣。”(陈子昂《修竹篇序》)
诗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与抨击,他的诗歌也成了现实生活的干预者。
陈子昂渴望乘时代风云而大展宏图,却重蹈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慷慨之士在官场中难以逃脱的厄运,陷没于险恶的政治漩涡。他自视甚高,却壮志难酬,直言诤谏,每忤权贵,先后两度受诬陷入狱。这些身世际遇自然也投影在他的诗中,最明显的,是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知的强烈孤独感。但既使如此,他的孤独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谲,孤鳞安得宁”(《感遇》之二十五)。
总的说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在其壮志难酬、抱负未展、怀才不遇而经历种种仕途风雨和官场挫折后,悲愤至极而以豪语道出的无奈。当他渴望建功立业以求与天地同垂不朽的愿望落空以后,这才认识到天地悠悠、宇宙无穷,而人类的任何事功都会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如烟消散,无法与天地日月同寿齐光,故而涔然泪下。这一点也正是引起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共鸣的地方。人类的渺小远不能与宇宙的浩大相比,人类的历史远不能同时间的长河相始终,因此众人感之而颂子昂之先知先觉。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
5.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独”字在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和连接古代和未来的时间久远为背景的反衬下,愈发显得渺小而孤单,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情感愈发显得孤苦悲痛、苍凉悲壮。
6.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7.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