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州探秘】穿越千年的西陵疑云(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睢州探秘】穿越千年的西陵疑云(一)

【阅读提示】商丘西部自古多岭岗,主要表现在民权、睢县、柘城与杞县交界的地方,自北而南有一系列的以“岭、岗”命名的古村落遗存。无疑,当年被称作“东南岗”,如今被称为“西陵寺”的古村,作为睢县的“西大门”,正是这“一岭十

八岗”中的一分子。东南岗,对于睢县的一些行政工作人员却并不熟悉,毕竟这是汉代时的村名,他们只对“西陵寺”这

个现名熟悉。“东南岗”的古名当地老百姓和地方文史研究者

却很熟悉。笔者在西陵寺村采访时,询问村民们知不知道这个古名?他们的回答爽朗而干脆:“我们这以前就叫东南岗啊,老少都知道!”再问如何知道的,他们笑着说:“老辈人传下

来的呗。” 除了对于古村名的认知,这里还广泛流传着刘秀、华佗、苍棺墓、扳倒井等一系列的传说故事。即使对于村落现名“西陵”的由来,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因为后

汉皇帝刘知远葬此得名,一说因为远古西陵氏在此居住缫丝而得名。穿越千年的疑云,探寻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也是笔者三下西陵采访的动力和缘由。睢县西大门西陵故事

村民马炳生在介绍西陵苍棺墓西陵寺镇,是睢县的“西大门”,也是商丘市辖域最西部的一个乡镇,东距县城16公里。西与杞县交界,北与蓼堤镇、东与尚屯镇、南与匡城乡接壤。

郑永、马开两条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明属锦翠乡,清筑寨置西陵社,民国属五区(榆厢),新中国成立初属八区(尚屯),1958年置西陵公社,1984年更名为西陵乡,1986年更名为西陵镇,2005年年底原西陵镇、榆厢乡合并,称西陵寺镇。镇政府驻西陵寺村。西陵寺村的历史可谓久远,在西汉时期已经建村。据《河南省睢县地名志》载:“西汉末年,此地为岗,名东南岗。岗上建寺,名南大寺。据传西汉末,刘秀兵败逃此,宿于寺内,名宿龙寺。又传后汉高祖刘知远葬此,更为今名。”南大寺据传为三国名医华佗学医处,寺内有透龙碑,高9米,碑底有龟,碑首有龙凤图案,光明照人(20世纪90年代尚存);寺前有汉墓群遗址。笔者在西陵寺村探访,发现昔日的东南岗和南大寺遗址处已成水坑。究其原因,65岁的乡村医生马培方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还是高岗地,只是后来随着村民不断在此拉土,逐渐如此。此间,在遗址处还挖出很多绳纹古砖、铜镜、古钱、陶罐等物品。在80岁的村民杨云姿家,笔者看到了从古寺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

建于东南岗的南大寺,为何后来又改名宿龙寺了呢?据传这和东汉光武帝刘秀避难居住于此,并化险为夷有关。如今,西陵寺村仍流传着“村南鸡叫比村北早”的故事。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到处追杀刘秀。这天,王莽追杀刘秀到此村庄。当天晚上,刘秀住村南南大寺内,王莽

住村北,双方都下令鸡叫时赶路。刘秀派密探探得王莽军居村北,出发时间也与自己相同,不免忐忑不安。他喃喃自语道:“这村南的公鸡打鸣时间,要是能比村北的早就好了。”谁知,刘秀乃真龙天子,金口玉言,第二天凌晨,村南的公鸡为提前叫醒刘秀,果然比村北的早打鸣半个时辰。听到鸡叫,刘秀就急忙打点行装,带着他的军队出发了,这时,王莽的军队还在酣睡之中,做着美梦。天快亮时,村北的鸡才叫起来,王莽便带兵追杀刘秀。此时,刘秀已不知去向,所以刘秀就在此村北化险为夷了。据村民们讲,直到现在,西陵寺村南和村北的鸡叫,仍是一早一晚。也因刘秀曾住南大寺,他登基为帝后,村人将寺名改为宿龙寺。在南大寺的旁边原来有口歪脖子井,当地俗称扳倒井,据说也和刘秀有关。传说,刘秀逃亡至南大寺时,跑得人困马乏,来到寺旁的一口水井旁,饥渴难耐的他却没有办法从井中取水。刘秀自言自语地说:“这口井要是歪点该多好啊!”刘秀话未说完,水井果真歪斜了,刘秀于是喝到了水。63岁的西陵南村村民马炳生告诉笔者,这口井在上世纪80年代村民还在使用,井水清澈甘甜,且烧出的开水没有茶碱。井如今仍存,因长期不用被村民封了起来。

西陵对东陵后汉皇帝冢处。这时大臣中的一位襄邑人向皇帝跪禀:“万岁,襄邑县城西32里处有一村庄,乃是风水宝地,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避难化险为夷,后人给这个

村庄起名叫宿龙寺。我们刘姓本是大汉的后代,虽中途衰落,但光武帝刘秀雄才大略,气吞山河,又恢复了我们的汉室,臣认为宿龙寺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墓地选在此处最好。”刘知远听说刘秀在此避难,很感兴趣,又听了村南鸡叫比村北早和扳倒井的故事后,龙颜大悦,于是降旨在襄邑县东南岗宿龙寺选择墓地。当时,群雄竟起,南北混乱的局面已经形成,刘知远唯恐死后坟墓被人挖掘,故要求陵墓规模要小,陪葬品要少,安葬时要密秘行事。不久,刘知远驾崩,葬在了宿龙寺。由于襄邑城湖岛上有东陵宋襄公墓,于是后人把与之相对应的刘知远墓叫做西陵,把宿龙寺也改叫成了西陵寺。对于西陵,睢县地方志资料记载颇丰。明嘉靖《睢州志·陵墓》载:“东陵西陵:二陵对峙,在州之西南。”该志《坛祠》载:“西陵寺:在西陵集。”《里甲》部分又载:“西陵里:在郡城西南,属锦翠乡。”清光绪《睢州志·陵墓》载:“东陵西陵:在州西三十里,二陵对峙。”该志《寨工》部分载:“西陵寨:清咸丰三年(1853年)筑,距城三十五里,为城西四寨之一。置西陵社。”明代吏部左侍郎崐山人叶盛亦有《睢州怀古》诗:“西陵行尽复东陵,懒向征夫说废兴。几阵晚风沙浩浩,一川寒月树层层。种桃洞口将残雪,濯锦池边未泮冰。下马行台宵柝起,坐穷今古自挑灯。”基于此诗,睢县文史学者皇甫琛琳曾专文考析《东陵与西陵》,认为西陵即在今西陵寺,东陵即是襄陵,并以地推地、以时推地、以名证地详加论述

(《中州今古》1985年第4期)。

关于刘知远墓在西陵的考古材料,《河南省睢县古今地名荟萃》一书引用地名普查资料(地名卡)载,1958年西陵寺村发掘出一座石碑,碑文记载:后汉皇帝刘知远葬此。这就是西陵的由来。现残碑尚存,碑额有“皇帝万岁”四字。又因该村有两座大寺院,故又称为西陵寺。而笔者在西陵寺村探访的过程中,镇干部和村民并不能说清楚墓的准确位置,有说在村西南的两河叉之间,有说在宿龙寺遗址处,也有的说在寺北附近的苍棺墓大坑处。村民马炳生说,苍棺墓当地也叫苍老墓,原来是高岗,1958年生产队用岗上的黑土积肥,而逐渐成大坑。挖土的过程中,曾出土多座古墓以及陶罐、坛子等陪葬品。在引领笔者坑内考察时,他指着坑内一道坍塌的土壁讲:“在下雨前土未坍塌时,这里尚能看到一座古墓墓墙。”问起此处是否刘知远墓时,他却不置可否。再者,在禹州苌庄乡也有后汉高祖刘知远睿陵,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来,睢县西陵刘知远陵墓的确定尚需文物部门进一步考证。

从南大寺到宿龙寺的更名,是因东汉光武帝刘秀;而从宿龙寺到西陵寺的更名,则是因后汉皇帝刘知远。《商丘地区地名荟萃》载:“西陵寺:原名宿龙寺,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葬此改今名。”古寺不断改名,古村名也因此由“东南岗”依寺名而更为“西陵寺”。古寺古村的更名,每一次都和皇帝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