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一、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1. 自然之景烘托人物之情。

- 在这折戏里,那长亭路上的景色可都是有大作用的。

你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几句那可真是绝了。

蓝天白云下,满地都是枯黄的花,西风呼呼地吹着,大雁往南飞。

这画面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凄凉劲儿。

- 还有那霜林,怎么就红得像醉了一样呢?莺莺说那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

这想象可太妙了,把无形的悲伤化作了能染红树林的眼泪,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着就觉得心里酸酸的。

2. 不同景色的层次变化。

- 从开始的长亭路上的秋景,到后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这景色是随着离别的进程在变化的。

刚开始是比较开阔的秋景,能看到蓝天、黄花、大雁这些,随着张生越走越远,视线就被青山、疏林、暮霭这些挡住了。

- 就好像莺莺的悲伤也越来越浓,开始还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周围的景色,还能把悲伤寄托在那些景色上,后来连看都看不清楚了,那悲伤就像被堵住了一样,在心里越积越多,这种景色的层次变化把莺莺的情感变化也表现得很细腻。

二、细腻生动的人物形象。

1. 莺莺的复杂情感。

- 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情感可复杂了。

她对张生那是满满的爱意,可又不得不面对离别。

她一方面担心张生此去考不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说明她对张生的感情有点不自信,毕竟古代男子中举后抛弃糟糠之妻的事儿可不少。

- 另一方面,她又舍不得张生走,“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就听到说要走了,手腕上的金钏都松了,远远看到长亭,人都瘦了。

这把她那种极度的不舍表现得特别生动,好像她的生命都随着张生的离去而消逝了一部分。

- 而且她还有点小埋怨,埋怨老夫人的逼迫,让他们不得不分离。

但她又不能公然反抗,只能把这些情感都揉进自己的悲伤里,通过唱词表达出来,真的是一个情感细腻又可怜的女子形象。

2. 张生的形象侧面烘托。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看尽王实甫的爱恨情愁原本道“有情人终成眷属”到这是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离别。

”莺莺与张生刚刚解了相思之苦却又来了离别之痛,又怎不“泪比江州司马青衫湿”。

虽然王实甫的《西厢记》终归是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一折“长亭送别”让有情人洒下多少“离人泪”?这一折作者不仅情景安排巧妙,人物动作刻画细腻而且是以词作曲用精彩的美语佳句写出了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绪。

首先作者情景安排的巧妙,将送别一折安排在暮秋时节。

“自古悲秋多寂寥”又加之情人别离,伤感的气氛油然而生。

本折开头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巧妙的化用了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成为千古名句。

将“黄叶”改成“黄花”,紧扣了这暮秋时节同时也道出了李清照那般的不尽愁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雁儿南飞归来而张生却要北上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的离别是短暂的——“悲欢聚散一杯酒”但是“南北东西万里程”即将而来的是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相思,又让她怎能不“险些化作望夫石”。

开头场景由静到动的描写,也是映照了本折离别情人的感情越来越激动的趋势,同时也果断的设定了本折的情感基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里的“霜林”不再是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恬静舒适而是饯别之酒浸入情人心中化作了离别的泪水,醉的是离别的人。

在本折的后面作者又再次提到“醉”——“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与此形成照应使文章连贯。

两个醉字形象的写出了莺莺的悲伤。

怕离别却不得不离别,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间旧啼痕,断肠人送断肠人。

莺莺怎不能不茶饭不思——“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一片痴情和不忍离别以及继之而来的相思之苦。

在“叨叨念”中作者用同一个句式列出了莺莺告之红娘自己不打扮的原因,情感越来越激动,同时读者也是不断深入的干搜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绪。

离愁满怀但二人也是情意缠绵——“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一、背景材料《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

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

”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

[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

[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

[叨叨令]一曲,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

[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

[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

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

[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

[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

西厢记

西厢记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快到长亭时,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端正 好”和“滚绣球”这两支曲子一个早上,一个晚上, 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十里长亭路,这 对儿小夫妻从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见难舍之情。
(2)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 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2、《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 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从时间上说 是从“晓来”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 最后至“残照”;就空间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 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最后 终于“残照”的天边。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 关联,所以既独立又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 成了秋的整体意境,又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 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 画了崔张二人。
长 亭 送 别
一、《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1、送别前: (1)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 从早晨开始的。“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 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 景色。这幅画面,色彩强烈。强烈的色彩下,一对 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与人物心 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这幅画面是西风,黄叶,寒烟,衰草。离别之时还 不能共桌而食,咫尺天涯。心中多少知心话,欲说还不 能,只能无语怨西风。
2、送别时: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 [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 堤。 “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 又不得不分手了。 [四煞]这个场景说不上新颖别致, 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十分真切地表现了莺莺的孤独思 念之情。一个女子,西楼独倚,怅望古道衰柳,心上人 迟迟不归。这个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弃妇。 [二煞]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 栖迟。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

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

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

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典丽又通俗生动。

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

《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

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
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作品思考领悟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作品思考领悟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王实甫的杂剧作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君瑞在长亭送别的情节,表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与离别的痛苦。

以下是关于该作品的思考领悟: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作品展示了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以及崔夫人对婚姻和礼教的坚持。

这种冲突体现了爱情与礼教的矛盾,是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崔莺莺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性,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展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

她不畏礼教的束缚,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幸福,表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地位。

离别的痛苦:作品通过长亭送别的情节,表现了离别的痛苦。

这种痛苦不仅体现在崔莺莺和张君瑞身上,还体现在其他人物身上。

离别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作品的艺术价值:《西厢记·长亭送别》作为一部经典的杂剧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通过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具有历史价值。

总之,《西厢记·长亭送别》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通过欣赏该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爱情、人性、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领悟人生的真谛。

《长亭送别》文本分析

《长亭送别》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结构分析:《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有的本子又题作《哭宴》或《伤离》,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

在上一折中,莺莺终于战胜自己,与张生私自结合。

老夫人知道后虽勉强答应了莺莺与张生的婚事,却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迫张生上朝取应,并说:“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因此张生和莺莺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不能不捏一把汗。

对莺莺来说则更多一重烦恼:张生若是考中得官,怕他“停妻再娶”,若是科场失意,又怕他真不敢回来。

再加上“昨日允婚,今日别离”,更增添别离的痛苦。

这折戏的男女主人公就是这样带着满腔的幽怨、重重的心事出场的。

元杂剧体制规定一折戏只能由一个角色演唱,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因此主要是通过莺莺的演唱来刻划莺莺和张生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戏中没有明显的正面冲突,但通过莺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剧中人对送别的不同态度,反映了现实的矛盾和性格的冲突。

这折戏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按时间顺序、场景转移和人物上下场,可分为三个段落:一赴亭;二饯宴;三亭别。

一、赴亭:在这个场景中,人物分两批,先写老夫人同法本上场。

交待规定情节。

莺莺因为不愿张生上朝取应,依依惜别,所以行动迟缓。

她一想到“南北东西万里程”,早已“离人伤感”;见到暮秋景物,便触景生情,唱了第一支曲子[正宫•端正好],这是莺莺的内心独白,曲词典雅华丽,委婉含蓄,想象丰富,感情深浓。

它选用的全是典型的暮秋景色,不仅起了戏曲布景作用,而且借景抒情,烘托气氛,传达出女主人公伤离怨别的感情,在“满地黄花堆积”的季节里,凄冷的西风吹送南行的大雁,这景象又怎能不动人离愁呢?“晓来”两句带上了更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

树叶经霜变红,这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一个早晨变红的,更不是离人的泪染红的。

用一个“晓”字,强调了变化的突然,用一个“染”字和“醉”字,将主客观融合为一。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彻夜流泪的莺莺看来,这些霜叶竟是她悲伤的眼泪染红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原创]《长亭送别》选自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元剧《西厢记》,这部著作是由王实甫创作的,描述的是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深刻的塑造了一群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红娘、崔莺莺、张生与崔老夫人!是一部经典的剧作!《长亭送别》的背景是张生和崔小姐在红娘的撮合下,冲破世俗理念从相互倾慕到相恋,而当崔老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之后为了阻挠他们,于是决定让张生进京赶考,考取功名,在做打算!也正是送别的这一场面更是把每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开场首先写了红娘与崔莺莺的一段对话,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第一个给人的感觉就是红娘的细心,第二个也说明了崔莺莺对张生的恋恋不舍!而夫人话中处处都有弦外之音,一方面说明崔府是官宦豪门,以张生今时今日的地位与她结亲实属高攀,所以此次赶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话语中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具体观念,言语刻薄没有一点亲近之感!张生局与人下,处事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回答也更是以谨慎为主,对夫人的回答不敢含糊,体现了他文弱的一面,把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抗争用无声而真诚的爱情表现出来了!崔莺莺身为大家闺秀,屈尊下嫁与张生,当分别时与他的情语为大家展示了她那种对爱情真挚的一面!红娘应该是本居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为这份冲破世俗的爱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尽管本文对她的刻画没有前几章生动,但是仍然能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本文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结构错落有致,利用大量篇幅来描写景色,其中又大量的利用诗歌的表现方法来把那种分别之情意会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剧作中人物的真实感情渲染的更加深刻,把一段看上去离奇的感情写的是那样的真实,为我们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结尾的这一句更是将全篇的感情汇于一语之中!把一份凄凄的离别之苦借用车马与山色更进一步的表现出来,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种惨淡之感,也达到了引起读者共鸣的最佳效果!其中还有多处这样的点睛之笔,在此不一一叙述!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不衰还与起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些精致的文字把人物内心最深层的东西揭示给了大家,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每个人身出的地位和内心的思想。

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不知道大家是否读过《长亭送别》?是否了解过其赏析?下面是带来的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小姐把盏者!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红娘把盏者![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一、背景材料《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

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

”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

[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

[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

[叨叨令]一曲,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

[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

[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

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

[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

[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

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所创作的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辞别诗。

它以丰富的意象和清新流畅的语言展示了王实甫独特的创作风格,蕴含了浓郁的南方文化特色。

首先,在语言上,《长亭送别》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意象。

例如,诗中提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寄彩笺兼尺素等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类情感的对比,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种手法运用恰到好处,使整首诗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长亭送别》采用了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了心中的离愁别绪。

诗中的行行重叠,意思却多变,让人读来有一种思绪万千的感觉。

王实甫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每个字、每个词都饱含深情,让读者情感激荡,回味无穷。

此外,《长亭送别》还具有浓厚的南方文化特色。

王实甫是元代南京人,他在诗中表现了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中所描绘的景致与江南水乡的风景相契合,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情趣和诗意的环境中。

这种融入地域文化的表现方式,使诗作更加具有魅力和亲近感。

《长亭送别》这首诗兼具了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的特色,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离愁别绪。

它的语言生动鲜活,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王实甫的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生动的意象;同时,要注重语
言的流畅与自然,使作品更具韵味;最重要的是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作品,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通过学习和借鉴《长亭送别》,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西厢记赏析长亭送别

西厢记赏析长亭送别

西厢记赏析长亭送别《西厢记》赏析,长亭送别。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而其中的“长亭送别”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这一段戏曲在表达人物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本文将从戏曲文化、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对《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西厢记》中的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而《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作之一,自然也承载着丰富的戏曲文化。

在“长亭送别”这一段戏曲中,音乐、舞蹈和表演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整个戏曲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观众在欣赏这一段戏曲时,不仅仅是在欣赏一个故事,更是在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长亭送别”这一段戏曲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

在《西厢记》中,“长亭送别”发生在张生和莺儿分别的时刻,两人在长亭相会,却又不得不分离。

这种别离之情在戏曲中被表现得深沉而真挚,张生和莺儿的爱情之苦、离别之痛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这一段戏曲中,张生和莺儿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出了他们对彼此的深情不舍,以及对分别的无奈和痛苦。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正是“长亭送别”这一段戏曲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来看看“长亭送别”这一段戏曲中的人物形象。

在《西厢记》中,张生和莺儿是这一段戏曲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形象被塑造得非常丰满和生动。

张生是一个才华横溢、义气凛然的青年才俊,他对莺儿的爱情表达得深沉而真挚;而莺儿则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女子,她对张生的爱情也是无比真挚和坚定。

两个人在“长亭送别”这一段戏曲中的形象被表现得十分饱满,使得整个戏曲更加生动和感人。

观众在欣赏这一段戏曲时,不仅仅是在欣赏一个故事,更是在感受这两个人物形象的魅力和魅力。

总之,《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是一段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戏曲,它在戏曲文化、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译文+注释+赏析):《长亭送别》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译文+注释+赏析):《长亭送别》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讲解:《长亭送别》《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

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1原文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原文: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注释:
碧云天黄花地:句本范文正《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黄花,指菊花,菊花秋天开放。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句:意谓是离人带血的泪,把深秋早晨的枫林染红了。

霜林醉,深秋的枫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酒脸色红晕一样。

赏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文正《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霜叶由青变红,故着一「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

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

董西厢中这两句作「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张生的唱词,而《长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词青出于蓝,也更加婉妙。

作者简介:
元大都人,字德信。

一说名德信。

生平事迹不详。

工乐府。

所作杂剧、散曲散佚甚多,据《录鬼簿》载,存《拜月亭》、《娇红记》等十四种。

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及散曲数套。

其中《西厢记》最为出名,被后人推为北曲第一。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笔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嘿,咱今儿来聊聊《西厢记》里那让人肝肠寸断的“长亭送别”呀!这可真是经典中的经典呢。

你瞧那崔莺莺和张生,一对有情人儿面临分别,那场面,哎呀,真叫一个揪人心呐!崔莺莺满心的不舍,满眼的情意,就跟那绵绵不断的丝线似的,扯也扯不断。

她那声声哀怨,句句断肠,可不就跟咱平日里舍不得亲朋好友时一个样嘛!张生呢,也是万般无奈,一步三回头,那模样真是让人看着心疼。

他们在长亭的这一别,可不就像是那被风吹散的花瓣儿,各自飘零。

这情景,就好比咱生活中那些不得不面对的离别,心里头那个难受劲儿哟!想想看,崔莺莺那眼泪汪汪的样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有时候因为舍不得而哭鼻子的时候?她嘴里说出的那些话,每一句都饱含着深情,就好像我们在离别时对在乎的人说的那些掏心窝子的话。

再看看那周围的景色,哎呀呀,那萧瑟的秋风,那飘落的树叶,可不就是在给他们的离别增添一份凄凉嘛。

这就跟咱心情低落的时候,看啥都觉得灰蒙蒙的一个道理呀。

这“长亭送别”啊,把那离别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

咱平时总说离别苦,可到底有多苦呢?看看崔莺莺和张生就知道啦!他们的爱情在这离别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又那么顽强。

就像咱自己的感情,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但还是想要坚持下去。

而且啊,这里面的词曲也是一绝!那词句写得太美太有意境啦,读起来就跟那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回荡似的。

每一个字都好像是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让人沉醉的曲子。

咱平时听歌不也会被那些感人的歌词打动嘛,这“长亭送别”里的词曲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呀!你说,这《西厢记》都这么多年了,为啥还能让咱这么着迷呢?还不是因为它写出了咱人类共有的那些情感,那些离别呀、爱情呀、思念呀。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呀,不管啥时候看,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反正我觉得呀,这“长亭送别”真的是太值得好好品味啦!每次看都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能让咱更深刻地体会到爱情和离别的滋味。

你们说呢?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呀?。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第一篇:《长亭送别》鉴赏长亭送别王实甫(供稿者:村夫)金章玉句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意。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中的第九支曲子。

前提是进入送别的亭子后,老夫人要红娘把盏,给张生斟酒送行。

崔莺莺希望能上前为张生把盏,在这离别的时刻夫妻相敬相爱。

可是她不得不遵守礼教,把夫妻恩爱之情埋藏在心里,因此十分痛苦。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唱词“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因此,“举案齐眉”这个词,须结合整支曲子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这个成语化用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相爱的典故,表达了崔莺莺对刚新婚就离别的丈夫的恩爱之情。

②离别之际,碍于封建礼教,崔莺莺不能与张生共话夫妻恩爱,心中无比悲伤。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的开篇,旦角(女主角)崔莺莺的一句念白。

它使用对偶的手法,既照应了《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的题目,又饱含着崔莺莺的哀怨,更有对未来的担忧。

【参考答案】深秋时节,在这十里长亭送别。

昔日的欢乐化作离别的悲伤,从此天南地北各自东西,相隔万里。

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啊,夫妻何日才能团聚!这个句子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分析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路点拨】开头化用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名句,唤起读者(观众)深秋的情思。

同时,前四句一句一景:天高云淡,一片蔚蓝;满地黄花,飘散零落;西风劲吹,寒气凛冽;北方的大雁南归,传来阵阵嘶哑的哀鸣。

这些萧瑟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崔莺莺因离愁别恨而痛苦压抑的心情。

于是自然导出了女主人公的落寞情怀。

【参考答案】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片树林染红了呢?那是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作者化客观为主观:因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整夜眼泪的崔莺莺,觉得眼前这片树林是被她的眼泪染成红色的。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名作,题目取自谭嗣同的诗句……“长亭外,古道边”。

诗歌中描述了远行送行中此去经年情怀激荡、心灵沉浮的感受。

作者以曲折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眷恋情怀,表达了它所承载的意义。

一、情思激荡《长亭送别》融入了诗人对送行对象的深深思念,抒发了诗人激动的心情:“柳色新、郊原苍、琴声悲、杏花风”;作者以激情的语言营造出一个激情无限的环境,诉说了一种百感交集的情思;二、心灵沉浮《长亭送别》是白居易送别亲友的最后凝视,心中不觉掩埋了亲切的思念:“缘愁拖泥带水,杳杳长亭两茫茫”,古道黯然,唯有长亭在夕阳下山峦耸立;此时,译者心中便潮起了沉浮的心灵;三、意义深邃白居易通过《长亭送别》,将挥手告别时伴随的思念之情赋予了包罗万象的哲理: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及时光逝去唯物主义的深刻怀念,注释着人对生活有限及百态多变的珍惜。

这就是白居易把《长亭送别》写出真正含义所在。

四、寄寓寂寞《长亭送别》将作者惋惜时光逝去的愁绪发泄得淋漓尽致,诗中也蕴藉着对被送离的客人的痛怨心情,但也把无尽的孤独深深的融入进去:朋友早已走远,诗者只有负负得很、更多地忍受离别的孤独。

五、思想感悟《长亭送别》可以说成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它蕴藉着对寂寞的深沉思索:时光流逝,一切皆只是繁华短暂。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用古道边、长亭外等元素,向我们表达了一种思想感悟,让我们走出无奈,理解人生荣辱。

六、永久难忘《长亭送别》让人流连忘返,依稀送行的情景浸染得甚是美妙。

这部作品的介绍对于白居易的友情和感情思念以及无限深邃的智性考量是永不逝去的,而白居易通过长亭送别这首诗来唤醒永恒的友谊,也让一切可唏嘘,也可嘉许。

试结合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段自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赏析不少于500

试结合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段自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赏析不少于500

试结合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段自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赏析不少于500内容摘要:离愁别恨是我国古代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

作为经典,《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表现这一主题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情景交融、结构绵密、手法丰富、意境优美,堪为承前启后的典范。

关键词:离愁别恨情景交融意境手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儿女多情,离愁别恨,是我国古典诗词、戏曲和传奇小说中经常表现的主题。

在这类作品中,芳草、杨柳、红叶、黄花、流云、西风,都是常见的景物;阳关、霸陵、南浦、埠头、长亭、短亭,更是常用的地点。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送别的场面,在古典戏曲中,是屡见不鲜的。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生死离别的场面,最能动人细腻情怀,刻画丰富性格。

《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就是一个写得非常成功的例子。

这一场戏,在《西厢记》里第四本第三折。

安排在此处,作者王实甫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在这之前,张生和莺莺的婚姻,已经过了许婚、赖婚、私定、拷红等波折。

老夫人在唯恐玷辱家门、辱没家谱的情况下,不得已当面将莺莺许给了张生,条件是“上朝取应”,并且“得官”。

如果“驳落”了,则“休来见我”!这是封建势力的进一步阻扰,也为后文老妇人的再死一次赖婚埋下了伏笔。

面对这一变卦,莺莺的内心是异常复杂的:听到准婚的喜,想到离别的恨,对母亲有意刁难的怒,对张生艰辛前途的愁,对自己无主命运的悲……可以说,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一齐都涌上了心头。

为此,作者特地安排了这一场戏,让莺莺倾吐内心的苦闷,发泄对母亲刁难的不满,表明对张生爱情的忠贞。

这是一次断肠的抒情,也是一次勇敢的抗争。

这一场戏按照时间先后,由长亭秋色、把酒惜别、两意徘徊和残照载愁等四个部分组成。

在这里,时时充溢着酒和泪,处处交织着爱和愁。

第一部分“长亭送别”,主要用来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一开头,就描绘了一片暮秋景色:[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端正好”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

“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

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

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

“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

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

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慰,没想到……她甚至更会想到,假如张生此时不是上京赶考,而是与她去郊外游玩,那该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啊!没想到母亲却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

”“母亲啊,你为什么要逼张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们为什么重利轻情?”这是此时此刻崔莺莺在心里的呐喊。

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枫林自然就洒满了离人的红泪。

这幅画面,色彩热烈。

热烈的色彩下,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

自然景境与人物心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正因为他们的“马儿迍迍的行”,因此,快到长亭时,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

“端正好”和“滚绣球”这两支曲子一个早上,一个晚上,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

十里长亭路,这对儿小夫妻从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见难舍之情。

当然这里面包含了夸张的成分。

景二: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这是第二幅画面:西风,黄叶,寒烟,衰草。

夕阳西下,西风渐紧,“黄叶纷飞”,叶子落得又多又急,不是“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的温柔状态,而是肃杀的,是秋风扫落叶,一股冷嗖嗖的感觉袭上身来。

再笼以寒烟、缀以衰草,一动一静,愈觉凄冷。

饯行之宴就在这样一个冷风冷色的场景中开始了。

这是通过莺莺眼看到的秋景。

这是一场沉默的晚餐,除了几个人物应酬性的对话外。

在即将分别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宽慰的话要向对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两个人的叹息声。

这沉默和叹息埋藏着莺莺心中无限的“怨”。

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风、黄叶、寒烟和衰草,莺莺的怨情滚滚涌出。

“幺篇”曲词怨张生“轻别离”“情薄”,甚至不希望他进京赶考。

“满庭芳”曲词怨母亲“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暂的饯行宴上居然还不肯回避,弄得莺莺和张生不能温存话别,只能“暗送秋波”。

“朝天子”曲词中莺莺痛斥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态,充分表现了她珍视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

极目是黄叶纷飞,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

西风瑟瑟之中一片沉寂。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这恰恰是莺莺怨极产生的幻觉。

“霎时间”言筵席时间很短,可是读者却同曲中二人一样感到这场沉默的饯行宴是那样地漫长。

而他们在赴长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却显得时间那么短,这也许就是情人心中的时间辨证法。

景三: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宴席结束,余人散去,唯有一对恋人和红娘。

“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又不得不分手了。

看到眼前的横山,又心里不禁一沉,因为没有山的阻挡,分手之后,还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莺莺再也无法沉默了,刚才筵席上被压抑的情感此时一下子释放了出来——用泪。

莺莺“把酒”向张生告别。

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不能在这即将分别的瞬间全部倾吐出来,一时语塞的莺莺有的就是泪。

一个“哭”字确实胜过千言万语。

“哭”中甚至有些绝望的成分,“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莺莺觉得自己剩下的只有梦,她寄希望在梦中与张生相见。

果然,下一折戏(第四折)就写了莺莺做梦追张生到草桥店要与其一起上京的情节。

然而,一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对即将远行的丈夫,确实是不能“一个哭字了得”,如此岂不太“低俗”了。

所以当莺莺心情平静下来时便有殷殷的嘱托。

尤其“五煞”曲词的嘱托,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情意切切,让人不忍卒读。

此时的莺莺,她是那么地软弱、孤独、无助、温柔又伤感,让人挥之不去。

而当她莺莺连梦也没有的时候,或曰梦也不能圆她见张生一面的时候,她就只有望眼欲穿了。

于是便有了“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的描写。

这个场景说不上新颖别致,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

可用在这里却化腐朽为神奇,十分真切地表现了莺莺的孤独思念之情,这是莺莺的大痛苦和大悲凉,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大痛苦和大悲凉。

一个女子,西楼独倚,怅望古道衰柳,心上人迟迟不归。

这个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弃妇。

从而自然带出“二煞”曲词中莺莺对张生些许的请求,或曰乞求。

莺莺害怕自己倾心的爱全部付出后被玩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身名门的崔莺莺未必不懂得这个道理,张崔的“两情”,在莺莺看来,就怕不是“久长时”,那么她就更要在乎朝朝暮暮。

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悲剧可见一斑。

景四:独自长徘徊,心愁车难载[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这是后两只曲子。

这个场景写莺莺送别张生后,迟迟不肯归去,怅然若失、徘徊反侧的情景。

精彩之处是情景交融,细腻地刻画了莺莺几起几伏的思念之情。

“青山”三句写莺莺刚刚送走张生后,始终目送他渐行渐远。

直到张生转过一片山,山、树和暮蔼淹没了张生。

此时莺莺转过眼睛,西风之下,她看到的是夕阳古道,只剩自己孤独地站着。

“无人语”有二说,一是古道无人,寂静荒凉;一说张生已去,再无人与莺莺知心相谈。

总之,这句是写莺莺思念的心情开始渐渐平缓下去了,就要回家了。

可就在这时,她却突然听到了一声“马嘶”。

这马嘶无疑告诉莺莺她的心上人此时就在路上,这使她已经平静了的心骤然又涌动起离别的悲苦之情。

她又不忍心马上回家了,这才有了“懒上车儿”的想法。

这是“一伏一起”。

随着马嘶声的渐渐远去,莺莺的心情又开始慢慢平静下来。

再加上红娘在一旁的催促,莺莺要动身走了。

当她就要抬脚登上车子时,下意识地再一次环顾四周,也许她在寻找什么,而她看到的只是四面暮蔼沉沉的青山。

她也下意识地望了一下张生离去的远方,那里是一轮如血的残阳即将没入山巅。

而突然间,“一鞭残照里”,这是莺莺万万想不到的。

残阳的余晖中瞬间出现了一个黑色的起马人的剪影。

他正跃马扬鞭,他是谁?是张生。

莺莺两度平静下去的心情再一次空前地激荡不已。

这是“再伏再起”。

本已相思之极的她此时真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眼前的车子是如何也载不起的了。

关于“一鞭残照里”,也有二解。

一说写实,即如上文所言;一说写虚,即莺莺幻觉。

二说均可,幻觉亦表明莺莺的思念之切。

或许,被莺莺误看成的残照中的“一鞭”,就是一头暮归的牛呢!结论:以景造境,情境交辉《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

从时间上说是从“晓来”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最后至“残照”;就空间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最后终于“残照”的天边。

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关联,所以既独立又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成了秋的整体意境,又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崔张二人尤其是莺莺依恋、哀伤、悲苦、关切、忧虑、孤独等复杂的心理。

这折戏把男女之情写到了极致,崔张二人就是在长亭这样的意境时空下“话别”,从而演绎了一曲“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在朝朝暮暮”的情爱恋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