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天线综述
智能天线简介
![智能天线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4b30442a8956bec0975e34f.png)
智能天线技术简介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AAA,Adaptive Antenna Array),最初应用于雷达、声纳、军事方面,主要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大家熟悉的相控阵雷达就是一种较简单的自适应天线阵。
移动通信研究人员给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自适应天线阵起了一个较吸引人的名字:智能无线,英文名为smart antenna或Intelligent antenna。
1.基本结构顾名思义自适应天线阵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每一个天线后接一个加权器(即乘以某一个系数,这个系数通常是复数,既调节幅度又调节相位,而在相控阵雷达中只有相位可调),最后用相加器进行合并,这种结构的智能天线只能完成空域处理;同时具有空域、时域处理能力的智能天线在结构上相对复杂些,每个天线后接的是一个延时抽头加权网(结构上与时城FIR均衡器相同)。
自适应或智能的主要含义是指这些加权系数可以恰当改变和自适应调整。
上面介绍的是智能天线用作接收天线时的结构,当用它进行发射时结构稍有变化,加权器或加权网络置于天线之前,也没有相加合并器。
2.工作原理假设满足天线传输窄带条件,即某一入射信号在各天线单元的响应输出只有相位差异而没有幅度变化,这些相位差异由入射信号到达各天线所走路线的长度差决定。
若入射信号为平面波(只有一个入射方向),则这些相位差由载波波长、入射角度、天线位置分布唯一确定。
给出一组加权值,一定的入射信号强度,不同入射角度的信号由于在天线间的相位差不同,合并器后的输出信号强度也会不同。
以入射角为横坐标对应的智能无线输出增益(dB)为纵坐标所作的图被称为方向图(天线术语),智能天线的方向图不同于全向(omni)天线(理想时为一直线),而更接近方向(directional)天线的方向图,即有主瓣(main lobe)、副瓣(side lobe)等,但相比而言智能天线通常有较窄的主瓣,较灵活的主,副瓣大小、位置关系,和较大的天线增益(天线术语,天线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最强大向的增益与各方向平均增益之比),另外和固定天线的最大区别是:不同的权值通常对应不同的方向图,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权值来选择合适的方向图。
智能天线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智能天线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61b0e2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d.png)
智能天线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智能天线是一种新型的天线系统,它具有智能化、可控性和自适应性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领域。
本文将介绍智能天线的原理、特点和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智能天线的原理
智能天线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散射、反射等物理现象,通过控制天线发射和接收的信号相位和幅度,达到控制天线方向和波束形状的目的。
智能天线系统主要包括天线单元、射频前端控制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以及控制系统。
智能天线的特点
1. 可控性强:智能天线可以通过控制电路、软件等实现信号的精确定向、聚焦和扩散,从而实现不同方向和波束形状的信号发射和接收。
2. 自适应性好:智能天线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和通信需求动态调整波束方向和形状,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
3. 多功能性:智能天线可以实现多种通信功能,比如多天线、宽带、多频段等,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4. 集成化:智能天线可以集成在手机、车载通信系统、无人机等设备中,减小系统体积和功耗,提高通信效率。
智能天线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1. 4G/5G通信:智能天线可以实现空间分集、波束赋形和交叉极化等多个天线技术,提高系统容量和数据传输速率。
2. 雷达系统:智能天线可以实现多波束、多角度扫描和目标跟踪等功能,提高雷达探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3. 无人机通信:智能天线可以通过不同方向和波束形状的信号发射和接收,实现无人机的定位、导航和控制。
4.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天线可以实现车辆间通信和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提高路况监测、导航和安全管理等功能。
综上所述,智能天线系统具有可控性强、自适应性好、多功能性和集成化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G通信技术的智能天线技术
![5G通信技术的智能天线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6dbac8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6.png)
智能天线技术是5G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通过在通信系统中引入智能化的处理手段,实现对信号的精确跟踪、波束成型和辐射控制,进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围绕智能天线技术在5G通信技术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智能天线技术概述智能天线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在空间域内对信号进行自适应调整,将同频段或同信道上的信号进行聚合处理,形成一种波束,从而实现对特定信号的定向发射和接收。
这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容量和可靠性,降低干扰,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二、智能天线技术在5G通信技术中的应用1. 提高频谱效率智能天线技术通过将同频段或同信道上的信号进行聚合处理,形成波束,实现了频谱的高效利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降低干扰,还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为5G通信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增强信号稳定性智能天线技术可以实现对特定信号的定向发射和接收,这可以显著增强信号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场景的不同,灵活调整智能天线的方向图,从而实现定向传输和接收,确保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降低能耗智能天线技术通过减少干扰和提高频谱效率,可以实现能耗的有效降低。
在5G通信技术的应用中,智能天线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还可以为绿色通信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三、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5G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能天线技术也将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天线的性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应用范围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5G通信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智能天线技术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应用场景和更加严苛的性能要求,这将对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总之,智能天线技术是5G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通过在空间域内对信号进行自适应调整和处理,实现了对特定信号的定向发射和接收,进而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智能天线-综述PPt
![智能天线-综述PPt](https://img.taocdn.com/s3/m/1e24331ef12d2af90242e6ee.png)
七、研究简史
早期智能天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 尤其是雷达领域,目的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 有效地识别和跟踪目标。随后,智能天线在信 道扩容和提高通信质量等方面具备的独特优势 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日本、欧洲和美国的 许多研究机构都相继开展了针对智能天线的众 多研究计划,这也为智能天线的迅速发展奠定 了基础。
一组特定的权向量w可以形成特定的波束。若要形 成多个不同指向的波束,则可以采用多个不同权向量的 波束形成器。
图7 多波束的形成原理图
图8 利用多波束形成网络的切换波束系统
在120°扇区内,波束形 成网络预先形成了等间 距的4个固定波束照射整 个扇区,系统扫描每个 波束,检测输出信号强 度,当某个期望用户处 于如图9中的位置时,波 束2输出功率将最大,因 此系统选择波束2对准期 望用户。当用户移动到 其它位置时,系统将切 换到相应波束上。
结构
天线阵列 下变频器 模数转换 自适应处理器 波束成型网络
图6 自适应天线工作原理
波束切换智能天线
利用多个并行波束覆盖整个用户区,每个波 束的指向是固定的波束宽度也随阵元数目而确定。 随着用户在小区中移动,基站选择不同的相应波 束,使接收信号最强。用户信号并不总在固定波 束中心,当用户出于波束边缘,干扰信号位于波 束中央时,接收效果最差,不能实现最佳接收。
ESPRIT(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 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s、旋转不变技 术信号参数估计)算法
最大似然法。
自适应波束赋形的目的是通过自适应算法得到 最佳加权系数。采用何种算法首先需要考虑自 适应准则,主要有最大信噪比(SNR)、最小 均方误差(MMSE)、最小方差、最大似然等
智能天线论文
![智能天线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110c0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4.png)
智能天线论文1000字智能天线原理与应用分析智能天线是将微电子技术、电磁理论、信号处理等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物理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智能控制来实现射频参数的动态控制,从而实现天线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天线主要通过改变天线本身的位置、大小、形状等方式来实现模式的改变,这种方法虽然较为简单,但其控制范围较小,灵活性也不足,无法应对一些复杂的应用场景,比如复杂信道环境下的通信系统。
而智能天线通过加入控制单元,以及信号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可以通过软件控制来实现天线射频参数的实时调整,以达到理想的性能表现。
智能天线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对信道环境的适应性强,能够有效地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天线系统的带宽、增益等性能指标。
智能天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无线通信、雷达等领域,成为现代通信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天线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MEMS技术和微电子电路技术等方式来实现控制单元的设计,而天线的控制算法则可以采用神经网络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不同的实现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具体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在智能天线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天线的工作频段、控制单元的性能、信号处理技术的复杂度、天线的尺寸和制造成本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智能天线的性能表现和实际应用效果,需要在进行具体设计时进行考虑。
总之,智能天线是一项非常有前景和应用价值的新型物理技术,通过其先进的控制和信号处理技术,可以使天线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实现最优性能表现,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智能天线浅述
![智能天线浅述](https://img.taocdn.com/s3/m/6ab1e79451e79b89680226d1.png)
智能天线浅述1 绪论天线的作用是实现射频信号与电磁波之间的相互转换。
在移动通信中,天线是收发信机与用户终端的空间接口,其辖射特性对通信网络的容量和质量均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TD-SCDMA作为我国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移动通讯产业的竞争格局,带动和促进民族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TD-SCDMA通信系统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天线技术的发展。
3G时代的到来,用户对数据业务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能根据需求动态改变波束形状进而实现网络优化的智能天线技术成为移动通信天线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而TD-S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能实现波束形状及指向灵巧变化的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采用空分多址方式进行空间信号处理技术,利用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同时隙的用户区分开来,它的基础是用户信号的空间特征。
将其和其他多址技术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另外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复杂的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大量用户间的相互影响,产生时延扩散、瑞利衰落、多径、同信道干扰等,使通信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釆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智能天线是一种典型的相控阵天线,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幅度和相位的加权因子,使得天线的方向图可以在任意方向上具有尖峰或者四陷,将能量发送给指定方向的用户。
基站系统将高增益天线波束对准通信中的接收用户,这样既可以增大通信距离(若距离不变则可以降低发射功率,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对其他方向上接收用户的干扰。
接收时,基站系统将高增益天线波束对准通信中的用户发射端,可显著增大接收信号的强度,同时通过自适应置零实现照射零点对准其他干扰信号的入射方向,这样可以过滤通道干扰和多址千扰,从而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干比,进而能显著提高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
智能天线技术综述
![智能天线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58efccebb4cf7ec4afed0cd.png)
关键词 :
中图分类号 :N 2 T 8
文献标识码 : A
综合 、 详细地论述 了智能天线 工作原理 、 信号模 型 、 柬形 成算法和应用 智能天线 ; 波 信号模型 ;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盲波束算法
现状 , 并提出了目前在智能天线技术研究方面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
文 章 编 号 :0 7 3 4 ( 0 ) 7 0 5 — 5 10— 03 2 1 0 — 0 1 0 0
d t i t e d fiu t so ma t n e n e h o o y a e p e e t d f a l . e al h i c le ns , f i r a t n a t c n lg r r s n e i l n y
Ke wor s: y d
Ab ta t s rc :
Th p r t g p i cp e fs a ta t n a t e sg a mo e , e mf r i g ag r h s a d a p ia i n s a u x o n e n e o e a i r il s o m n e n s,h in l n n r d lb a o m n l o i m n p l t t t s a e e p u d d i t c o r
线 是 1 智 能 化 的 天 线 形 式 ,是 2 / 3 的 关 键 技 术 种 GB G
智 能 天线 由以下 天 线 阵列 、 数 或数/ 模/ 模转 换 、 自 适 应处 理 、 束形 成 网络等 4部分 组成 。 能天线 结构 波 智
示 意 见 图 1 。
之一 ’ 智能 天线可 以改 善通信 链路 性能 . 。 大大 提高 系
中讯 邮电 咨 询 设 计院 有 限 公 司 , 京 1 0 4 北 0 0 8)
智能天线介绍
![智能天线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99e3c3cf111f18583d05a37.png)
智能天线介绍技术室:李盼星摘要:智能天线是天线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了解智能天线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对以后的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智能天线、波束、阵元、端口第一章:引言1.1 智能天线的基本功能智能天线是N列取向相同的天线按照一定方式排列和激励,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形成预定波束的阵列结构天线。
智能天线可以通过镇原信号的加权幅度和香味来改变阵列的方向图形,即自适应或以预制方式控制波束宽度,指向和零点位置,使波束指向期望的方向,实现对移动用户的波束跟踪,并自动地一直干扰方向的副瓣电平。
1.2智能天线与GSM天线的区别1.2.1结构组成区别智能天线由两个以上天线阵列组成,而GSM系统天线只由一个天线阵列构成1.2.2功能区别智能天线可以通过改变对各天线阵列的激励(即权值)形成预定波束。
而GSM天线只有一个阵列,起波束在设计师已确定,出厂后不可改变。
在进行小区覆盖宽度调整是,GSM天线只能更换,TD-SCDMA智能天线可以通过软件改变预定波束的宽度(特指广播波束),灵活的调整覆盖范围。
第二章智能天线的分类2.1 全向天线在360°任意方位上均可进行波束扫描的智能天线阵列。
2.2定向单极化天线特指采用单极化辐射单元,组成定向阵列,可以在特定方向内进行波束扫面的天线阵列。
2.3定向双极化天线特指采用双极化辐射单元,组成定向阵列,可以在特定方向内进行波束扫描的天线阵列。
第三章:相关基本概念3.1单元波束、广播波束、业务波束单元波束定义为:智能天线单一阵列的接收或者发射的水平面辐射方向图。
即智能天线阵列中任意馈电端口在其他所有端口都接负载是发射或接收到的辐射方向图。
广播波束定义为:对智能天线阵列施加的幅度和相位激励所形成的全向覆盖或扇区覆盖的辐射方向图。
业务波束定义为:对智能天线阵列市价特定的幅度和相位激励所形成的在工作角域内具有任意波束指向扫描以及具有高增益窄束的方向图。
3.2波束宽度波束宽度值波束的主瓣中功率电平下降一半(3DB)的角度范围,如下图所示:横坐标是角度值,纵坐标-3db处的虚线与波束图相交叉的两个点之间的角度约为65°。
什么是智能天线概要
![什么是智能天线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b0159008cfc789eb172dc832.png)
什么是智能天线什么是智能天线智能天线是一种安装在基站现场的双向天线,通过一组带有可编程智能天线的原理是将目前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大部分是全向性的天线,在寻呼移动通信用户时是在覆盖的整个小区寻找,天线的功率和信号强度大部分消耗在传输之中。
新型的天线采取分区寻呼的方式,就是把天线的波束分成多个不同角度的分区。
智能天线就是在分区传输路径(sectorized transmission path)的概念上发展出来的。
智能天线应用了先进的技术,把无线电的信号导向具体的方向,使无线电频谱的利用和信号的传输更为有效。
使用的先进技术主要是波束转换技术(switched beam technology)和自适应空间数字处理技术(adaptive spatial digit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应用波束转换技术的智能天线是在分区的基础上向用户方向发送多个波束,根据测量各个波束的信号强度跟踪移动用户,能在移动用户移动时逐个转换波束。
因此也称为波束转换天线(switched beam antennas)。
把波束分成许多窄波束能使信号增强,并且能较好地抑制干扰,可以使干扰降低很多,提高服务质量。
——波束转换的智能天线系统主要用于——自适应数字处理技术的智能天线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的算法去测量不同波束的信号强度,因而能动态地改变波束使天线的传输功率集中。
应用空间处理技术(spatial processing technology)可以增强信号能力,使多个用户共同使用一个信道。
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 使用智能天线将在以下方面提高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3 ] : (1) 扩大系统的覆盖区域; (2) 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效率; (3) 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4) 降低基站发射功率,节省系统成本,减少信号间干扰与电磁环境污染.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分为两大类:多波束天线和自适应天线阵. 智能天线不同于常规的扇区天线和天线分集方法,通过在基站使用全向收发智能天线,为每个用户提供一个窄的定向波束,使信号在有限的方向区域发送和接收,充分利用了信号发射功率,降低了信号全向发射带来的电磁污染与相互干扰. 智能天线采用数字方法实现波束成形, 即数字波束形成DBF(DigitalBeam Forming) . 图1 为M 元智能天线的原理图:向形成天线主波束. 自适应天线阵根据用户信号的不同空间传播方向能够提供不同的空间信道,有效地克服了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将自适应天线阵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和合并,使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最大. 自适应天线阵的所有分支都应具有相近的方向图,而多波束天线的每个天线方向图都不相同. 自适应天线阵有M 重的天线增益而不受扇形失真的影响,并且其M 重的分集增益相关性也足够低. 这些阵列在理论上用M 个天线可完全消除N 个干扰源的影响( M > N) ,而获得M - N重的增益,对N > M 个干扰也能进行明显的抑制. 代价是每个天线需要一个接收机,并需要以衰落速率(在2GHz 下以60公里/ 小时移动时大于179Hz) 跟踪天线的加权.。
《智能天线》课件
![《智能天线》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33981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7.png)
通过自适应算法,智能天线能够优化波束形状、抑制干扰、 提高信噪比等,从而提升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
多天线协同工作
协同工作
智能天线系统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 这些天线单元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信 号的接收和发送任务。
分集技术
通过多天线协同工作,智能天线能够 利用分集技术提高信号的可靠性,降 低多径干扰和衰落影响。
05
智能天线的发展趋势与 未来展望
高频谱利用与高效传
总结词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频谱资源变 得越来越紧张。智能天线技术通过高效利用 频谱资源,提高了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 和可靠性。
详细描述
智能天线采用自适应算法,动态调整波束方 向和功率分配,有效避免了信号干扰和浪费 。同时,智能天线还能实现多用户同时通信 ,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智能天线》ppt课件
目录
• 智能天线概述 • 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 • 智能天线的应用场景 • 智能天线的优势与挑战 • 智能天线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 智能天线的实际案例与演示
01
智能天线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智能天线是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 术的自适应阵列天线,能够实现波束 赋形、跟踪和干扰抑制等功能。
• 尽管智能天线具有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智能天线的算法复杂度较高,需要高性能的处理 器才能实现实时运算。此外,由于智能天线的功能依赖于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其硬件实现难度也较大。然而,随着技 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这些问题已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采用高性能的处理器和优化算法可以降低算法复杂度;采 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硬件加速技术可以降低硬件实现难度。这些解决方案有助于 推动智能天线的更广泛应用和发展。
智能天线综述报告
![智能天线综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4b761c25fbfc77da269b15a.png)
智能天线综述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但是移动通信信道传输环境较恶劣,多径衰落、时延扩展造成的符号间干扰ISI(Inter-Symbol Interference),以及由于通信系统中频率复用引入的同信道干扰(CCI,Co-channel interference)、CDMA系统中的MAI(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等都会使链路性能、系统容量下降。
早期的移动通信中,运营商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总是希望用较少的基站覆盖尽可能大的区域,这就意味着用户的信号在到达BTS(基站收发信设备)之前可能有较大的路径损耗,为使接收到的有用信号不至于低于门限,可以采用增加移动台的发射功率或者基站天线的接收增益的办法,事实上由于移动台的发射功率是有限的,真正可行的是增加天线增益,相对而言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实现较大增益,且其方法比用单天线容易。
移动通信发展到现在,人们对通信容量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扩大系统容量,支持更多用户,通常采用的是小区分裂或者扇区化的方法来降低频率复用因子,提高频率的利用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干扰的增加。
原来借助路径损耗有效降低的CCI和MAI却较大比例的增加了。
而利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在空间方位上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合并权值,形成最优的天线接收模式,即将主瓣对准有用信号,低增益副瓣或者零陷对准主要的干扰信号,从而可更有效地抑制干扰,更大比例地降低频率复用因子,同时支持更多的用户。
智能天线技术能带来很多好处,如扩大系统覆盖区域、降低基站发射功率、节省系统成本、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提高系统容量、提高频谱效率、减少信号间干扰与电磁环境污染等。
二、智能天线的发展历史智能天线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但在这之前, 有关应用阵列天线改善无线电系统性能的努力是伴随着无线电的发明而开始的。
众所周知, 天线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辐射特性。
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https://img.taocdn.com/s3/m/9ae42aee5ef7ba0d4a733b7c.png)
智能天线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智能天线英文名称:smart antenna定义:采用天线阵列,根据信号的空间特性,能够自适应调整加权值,以调整其方向圆图,形成多个自适应波束,达到抑制干扰、提取信号目的的天线。
所属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移动通信(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智能天线智能天线是一种安装在基站现场的双向天线,通过一组带有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固定天线单元获取方向性,并可以同时获取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各个链路的方向特性。
智能天线的原理是将无线电的信号导向具体的方向,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DOA(Direction of Arrinal),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
目录类型智能天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交换波束天线和适应阵列。
交换波束交换波束使用许多窄波束天线,每个指向一个微有不同的方向,以此覆盖整个120度扇区。
当扇区内的移动用户移动时,系统内的智能天线从一个天线变换到另一个天线。
适应阵列适应阵列使用一个阵列天线和成熟的数字信号处理来从一个位置到下一个位置转换天线束。
发展历程90年代以来,阵列处理技术引入移动通信领域,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研智能天线原理图究热点-智能天线(SmartAntennas)?智能天线应用广泛,它在提高系统通信质量、缓解无线通信日益发展与频谱资源不足的矛盾、以及降低系统整体造价和改善系统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点。
最初的智能天线技术主要用于雷达、声纳、军事抗干扰通信,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等。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及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组网技术、天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迅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利用数字技术在基带形成天线波束成为可能,提高了天线系统的可靠性与灵活程度。
智能天线技术因此用于具有复杂电波传播环境的移动通信。
智能天线基本知识简介
![智能天线基本知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a7dbe5625c52cc58bd6be3a.png)
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AAA,Adaptive Antenna Array),最初应用于雷达、声纳、军事方面,主要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大家熟悉的相控阵雷达就是一种较简单的自适应天线阵。
移动通信研究者给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自适应天线阵起了一个较吸引人的名字:智能天线,英文名为smart antenna或intelligent antenna。
——1.基本结构——顾名思义自适应天线阵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每一个天线后接一个加权器(即乘以某一个系数,这个系数通常是复数,既调节幅度又调节相位,而在相控阵雷达中只有相位可调),最后用相加器进行合并。
这种结构的智能天线只能完成空域处理,同时具有空域、时域处理能力的智能天线在结构上相对复杂些,每个天线后接的是一个延时抽头加权网(结构上与时域FIR均衡器相同)。
自适应或智能的主要含义是指这些加权系数可以恰当改变、自适应调整。
上面介绍的其实是智能天线用作接收天线时的结构,当用它进行发射时结构稍有变化,加权器或加权网络置于天线之前,也没有相加合并器。
——2.工作原理——假设满足天线传输窄带条件,即某一入射信号在各天线单元的响应输出只有相位差异而没有幅度变化,这些相位差异由入射信号到达各天线所走路线的长度差决定。
若入射信号为平面波(只有一个入射方向),则这些相位差由载波波长、入射角度、天线位置分布唯一确定。
给定一组加权值,一定的入射信号强度,不同入射角度的信号由于在天线间的相位差不同,合并器后的输出信号强度也会不同。
——以入射角为横坐标,对应的智能天线输出增益(dB)为纵坐标所作的图被称为方向图(天线术语),智能天线的方向图不同于全向(omni-)天线(理想时为一直线),而更接近方向(directional)天线的方向图,即有主瓣(main lobe)、副瓣(side lobe)等,但相比而言智能天线通常有较窄的主瓣,较灵活的主、副瓣大小、位置关系,和较大的天线增益(天线术语,天线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最强方向的增益与各方向平均增益之比),另外和固定天线的最大区别是:不同的权值通常对应不同的方向图,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权值来选择合适的方向图,即天线模式(antenna pattern)。
TD智能天线综述
![TD智能天线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ce2df5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4.png)
TD智能天线综述智能天线是通信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它利用先进的信号处理和调节功能,有效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性能和覆盖范围。
而TD智能天线则是在TD-SCDMA网络中采用的一种创新型天线技术。
本文将对TD 智能天线的相关特点、应用前景等进行综述。
一、TD智能天线的技术原理TD-SCDMA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而TD智能天线则是在TD-SCDMA网络中实现更好通信性能的关键技术。
它通过优化信号处理、自适应调节以及智能选择天线传输方式等手段,实现了信号的增强和优化,从而提高了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容量。
在TD智能天线中,利用多个天线单元构成天线阵列,通过对每个天线单元的控制和优化,可以实现对信号的定向传输和接收。
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多径干扰,提高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信号的传输距离和覆盖范围,提高网络的容量和效率。
二、TD智能天线的特点1. 天线效果明显:TD智能天线在信号增强和优化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它能够对信号进行精确的控制和调节,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从而提升通信系统的性能和覆盖范围。
2. 自适应优化:TD智能天线具备自适应优化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通信环境和需求自动进行天线模式的切换和调整。
它可以识别并适应各种信噪比、干扰等因素,实现最佳的通信效果。
3. 网络容量提升:由于TD智能天线能够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使得网络的容量得到有效提升。
不仅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同时通信,还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通信延迟。
4. 节省资源成本:由于TD智能天线能够提高网络的容量和效率,因此可以节省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
通过对信号的优化和增强,可以减少设备数量和功率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三、TD智能天线的应用前景TD智能天线作为一项创新的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对通信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的要求将进一步增加,而TD智能天线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技术手段。
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https://img.taocdn.com/s3/m/e2bdd58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4.png)
智能天线
自适应天线阵列
01 研究简史
03 实现原理 05 技术分类
目录
02 天线结构 04 系统特点 06 应用领域
目录
07 研究趋势
09
对无线资源管理的影 响
08 的基本概念
基本信息
智能天线又称自适应天线阵列、可变天线阵列、多天线。智能天线指的是带有可以判定信号的空间信息(比 如传播方向)和跟踪、定位信号源的智能算法,并且可以根据此信息,进行空域滤波的天线阵列。
(4)抗衰落。采用智能天线控制接收方向,自适应地构成波束的方向性,可以使得延迟波方向的增益最小, 降低信号衰落的影响。智能天线还可用于分集,减少衰落。
(5)实现移动台定位。采用智能天线的基站可以获得接收信号空间特征矩阵,由此获得信号的功率估值 和到达方向。通过此方法,用两个基站就可将用户终端定位到一个较小区域。
欧洲研究简史
欧洲通信委员会(CEC)在RACE计划中实施了第一阶段智能天线技术研究,称为TSUNAMI。实验评测了采用 MU-SIC算法判别用户信号方向的能力,同时,通过现场测试,表明圆环和平面天线适于室内通信环境使用,而市 区环境则更适合采用简单的直线阵。
此后,欧洲通信委员会(CEC)又在ACTS计划中继续进行了第二阶段智能天线技术研究,即TSUNAMIⅡ,旨 在考察第三代移动通信中采用智能天线系统的可行性和具体优势。通过大量宏蜂窝和微蜂窝的实验,用以验证智 能天线系统在商用络中的工作情况。通过对两套系统收发性能的比较,证实了实际的智能天线方向图与理论方向 图的一致性,实际所能达到的干扰抑制能力与理想的干扰抑制能力相差通常在2dB以内。实验结果同时也说明, 智能天线系统在郊区宏蜂窝环境下的干扰抑制水平比较理想,而在市区微蜂窝环境下的干扰抑制能力则与环境杂 波有关。
无线通讯智能天线概要
![无线通讯智能天线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2c7b2511f12d2af90242e6a0.png)
智能天线技术随着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的急剧增加、个人移动通信的迅速普及,频谱已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
智能天线采用空分复用(SDMA,利用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
它可以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并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
另外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复杂的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大量用户间的相互影响,产生时延扩散、瑞利衰落、多径、共信道干扰等,使通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采用智能天线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基本介绍智能天线也叫自适应阵列天线它由天线阵、波束形成网络.波未形成算法三部分组成。
它通过满足某种准则的算法去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
从而调节天线阵列的方向图形状。
达到增强所需信号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
智能天线技术适宜于TDD 方式的CDMA 系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抑制多用户干扰提高系统容量。
但是由于存在多径效应,每个天线均需一个Rake 接收机,从而使基带处理单元复杂度明显提高。
起源发展智能天线通常包括多波束智能天线和自适应阵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最初广泛应用于雷达、声纳及军事通信领域,由于价格等因素一直未能普及到其它通信领域。
近年来,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迅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芯片价格已经可以为现代智能天线阵通信系统所接受。
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智能天线阵在基带形成天线波束成为可能,以此代替模拟电路形成天线波束的方法,提高了天线系统的可靠性与灵活程度,智能天线技术因此开始在移动通信中得到应用。
另一方面移动通信用户数增加迅速,人们对移动通话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要求蜂窝小区在大容量下仍有高的话音质量。
使用智能天线可以在不显著增加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满足服务质量和扩充容量的需要。
不同于常规的扇区天线和天线分集方法,通过在基站使用全向收发智能天线,可以为每个用户提供一个窄的定向波束,使信号在有限的方向区域发送和接收,充分利用了信号发射功率,降低了信号全向发射带来的电磁污染与相互干扰。
智能天线技术与应用的综述-推荐下载
![智能天线技术与应用的综述-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7767d5f38bd63186bcebbcdc.png)
2 智能天线的结构
2.1典型阵列 均匀线阵(如图1a); 随机分步线阵(如图1b); 十字阵(如图1c);
2.2 结构原理图
3 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天线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移动通 信系统,并通过对无线数字信号的高速时 空处理,极大地改善了频谱的使用效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各试时类卷,管调需路控要习试在题验最到;大位对限。设度在备内管进来路行确敷调保设整机过使组程其高1在中正资,常料要工试加况卷强下安看与全22过,2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智能天线综述
![智能天线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fea1e65caaedd3383c4d371.png)
文章编号:1006-7043(2000)06-0051-06智能天线综述肖炜丹,楼 吉吉,张 曙(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智能天线技术作为ITM -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phone -2000,2000年全球移动电话)的核心技术之一,受到国内外移动通信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综合论述,并讨论了其相关技术及应用和发展前景,最后对智能天线技术研究中的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发表了看法.①关 键 词: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移动通信;ITM -2000;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图分类号:TN911.25 文献标识码:ASumm arization of Sm art AntennasXIAO Wei-dan ,LOU Zhe ,ZAN G Shu(Dept.of Electronic Eng.,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 :Great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pplication of smart antennas by mobile communication trade both here and abroad as one of the key techniques for ITM -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phone -2000).The paper presented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the smart antennas ,including its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discussed cor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Finally ,the authors ’opinions were presented ab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research of smart antennas.K ey w ords :smart antenna ;software radio ;mobile communication ;ITM -2000;2G;3G 近年来全球通信事业飞速发展,通信业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概念的出现,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理想目标是有极大的通信容量,有极好的通信质量,有极高的频带利用率.在复杂的移动通信环境和频带资源受限的条件下达到这一目标,主要受3个因素的限制:1)多径衰落;2)时延扩展;3)多址干扰.为克服这些限制,仅仅采用目前的数字通信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开始研究的移动通信的智能技术,即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包括智能天线、智能传输、智能接收和智能化通信协议等,为克服和减轻这些限制,达到或接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理想目的,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持,已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重要的技术保证.而其中的智能天线技术以其独特的抗多址干扰和扩容能力,不仅是目前解决个人通信多址干扰、容量限制等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也被公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一种发展趋势,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为便于广大通信爱好者能够对智能天线技术有所了解,本文将从智能天线的概念、原理、相关技术及其应用做一简要介绍.①收稿日期:2000-06-01;修订日期:2000-11-15 作者简介:肖炜丹(197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第21卷第6期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Vol.21,№.62000年12月 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Dec.,20001 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及组成1.1 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1]的概念是90年代初由一些学者提出的.智能天线技术是在微波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自适应天线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 )技术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等多学科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技术.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是由于它具有自动地适应环境变化,增强系统有用信号的检测能力,优化天线方向图,并能有效地跟踪有用信号,抑制和消除干扰及噪声,而保持系统性能在某种准则下最佳的缘故.智能天线的特点是能够通过其自身的反馈控制系统以较低的代价换得天线覆盖范围、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业务质量和抗阻塞等性能的提高.智能天线,即具有一定程度智能性的自适应天线[9],自适应天线阵能够在干扰方向未知的情况下,自动调节阵列中各个阵元的信号加权值的大小,使阵列天线方向图的零点对准干扰方向而抑制干扰,即使在干扰和信号同频率的情况下,也能成功地抑制干扰.如果天线的阵元数增加,还可以增加零点数来同时抑制不同方向上的几个干扰源.实际干扰抑制的效果,一般可达25~30dB 以上.智能天线以多个高增益的动态窄波束分别跟踪多个移动用户,同时抑制来自窄波束以外的干扰信号和噪声,使系统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但智能天线的波束跟踪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高增益的窄波束指向移动用户的物理方向,实际在随机多径信道上,移动用户的物理方向是难以确定的,特别是在发射台至接收机的直射路径上存在阻挡物时,用户的物理方向并不一定是理想的波束方向.智能天线波束跟踪的真正含义是在最佳路径方向形成高增益窄波束并跟踪最佳路径的变化[22~25].1.2 智能天线的结构组成及关键技术智能天线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图1 自适应天线结构框图Fig.1 The structure of adaptive antenna・25・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第21卷 智能天线吸收了自适应天线的抗干扰原理,依靠阵列信号处理和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发展起来,它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对来自移动台发射的多径电波方向进行到达角(DOA)估计,并进行空间滤波,抑制其它移动台的干扰;二是对基站发送信号进行数字波束形成,使基站发送信号能够沿着移动电波的到达方向发送回移动台,从而降低发射功率,减少对其它移动台的干扰.由于天线有发射和接收两种工作状态,所以智能天线包括智能发射和智能接收两个部分,他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天线接收的信号经过高频/中频处理放大,以满足A/D变换的要求,然后进入专用数字处理器即数字调谐器,变换为窄带信道的零中频复包络信号,此信号经过数字波束形成器处理,计算出所需信号和干扰信号的到达时间(TOA)和角度,完成信号合成.发送信号可根据接收信号得到的参数,进行相反的处理[3,11].1)高频处理部分高频处理主要是将接收或发射的信号进行放大,满足A/D或发射功率的要求.其中天线单元的选择非常关键,不仅要满足系统提出的频带、驻波比、增益、极化等性能指标,而且还要使各单元之间的互耦小,保证各阵列天线元的幅度和相位一致.2)中频处理部分中频处理部分先利用变频器将高频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经混频后变成中频模拟信号,然后对它进行带通滤波和中频放大,最后进行采样变换成数字信号送入数字信号处理器[28].3)波束形成部分它包括数字处理器和波束形成器.前者对A/ D变换后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修正,使波束控制更精确,更易于实现低旁瓣、窄波束主瓣和宽频带.波束形成器对接收的数字信号作加权等处理,形成所需波束.2 智能天线的分类智能天线是通过反馈控制去自动调整自身天线波束的自适应天线,主要用途是自适应抗干扰.它是一种其它抗干扰方法不能取代的有效的空域抗干扰措施,只要干扰与有用信号来向有所不同,自适应天线系统就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有三种设计途径:第一种是在相干天线方向缝隙开口中增加天线增益.在干扰方向上的增益减少比接收信号的提高增益还要强;第二种是充分利用多径信号,减少多径干扰;第三种是辨别干扰信号并消除干扰.按实现形式分类,智能天线可分为3类.1)自适应调零智能天线.它是以自适应天线技术为基础,采用自适应算法来形成方向图.自适应调零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天线的输入、输出特性,按一定的算法准则,自动地调节天线阵元的幅度和相位加权,在干扰方向上形成零陷,而在信号入射方向上增益最大,从而大幅度降低干扰电平,提高系统的信噪比.从空间响应看,其自适应天线阵列是一个空间滤波器,在通信中,天线的物理位置不作改变,但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却可以判断出干扰与信号的来向,自适应地改变天线的方向图,并将零陷方向对准干扰,主瓣对准要接收信号.但由于系统方向图主瓣宽度是由天线阵列口径决定的,所以自适应智能天线对处于主瓣区域内干扰的抑制能力是很有限的.2)等旁瓣针状波束智能天线.它也是以自适应天线技术为基础,但与自适应智能天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天线方向图是等旁瓣方向图,且方向图的加权值是预先计算好的.系统工作时,首先通过测向确定移动用户信号的到达方向(DOA),选取合适的加权,然后将等旁瓣方向图的主瓣指向移动用户方向,从而提高用户的接收信噪比.这类智能天线对处于非主瓣区域的干扰,可以通过低的等旁瓣电平来确保抑制,但对处于主瓣区域内的干扰,采用此类智能天线将无法抑制,不及自适应智能天线.但等旁瓣智能天线无需迭代,而且响应速度快[15,16,23].3)数字波束形成智能天线.它运用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 Beamforming,简称DBF)技术,将其波束形成自适应天线阵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系统需要有一个基准信号,工作时,利用高分辨率的测向算法获得通信基准信号,当基准信号・35・第6期 肖炜丹,等:智能天线综述 到达波束形成自适应天线阵时,便给信号处理器提供一个方向信息,将各阵元的接收信号转换到基带,由A/D 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根据方向信息对数字信号进行加权处理,从而在此方向上形成所需的波束.智能天线按扩容原理分类,可以分为2类.1)软容量的扩容.如CDMA 系统,在这类系统中,由于可用信道数足够多,系统的容量决定于系统的信噪比.利用智能天线的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可以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对于给定的信噪比门限值,采用智能天线的系统可以容纳更多的用户,达到扩容的目的.2)硬容量的扩容.如FDMA ,TDMA 等系统,在这类系统中智能天线利用其空间分集的能力,使空间角度不同的多用户使用同一传统信道(频分信道、时分信道).硬容量扩容实际是将一个传统信道再分为若干个空分信道,从而成倍地提高系统容量[8,14,28].3 智能天线的相关技术及应用3.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 )的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尤其是在通信领域,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强有力的技术支持.DSP 产品的主要特点是:速度快、功耗低、集成度高.提高射频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是DSP 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它将接收机从接收混频直到零中频的电路尽可能设计在一个芯片上,并将射频信号处理技术融合其中,如I/O 调制解调、信道滤波等.这将大大改善智能天线射频部分的结构和性能,使其适用于更高的频率,能够更精确地接收、处理来自移动用户的信号,为波束形成部分提供了硬件支持,并使智能天线应用于移动用户端成为可能[23,24].3.2 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 )技术[10]是AMPS ,TACS ,GSM ,CDMA 等新技术和标准不断出现、DSP 处理速度不断提高和价格不断下降的产物.软件无线电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尽可能地接近天线,即将A/D 转换器尽量靠近RF射频前端,利用DSP 的强大处理能力和软件的灵活性实现信道分离、调制解调、信道编码译码等,从而为2G 系统向3G 系统过渡,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它是把硬件作为无线通信的基本平台,而把尽可能多的无线及个人通信功能用软件实现.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开放式结构,工作模式可由软件编程改变,业务升级便捷,技术实现模块化.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和实用完全依赖于高速芯片技术如DSP ,A/D 转换等的发展,其核心技术是构造软件无线电收发信机的总线结构和算法处理,它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智能天线系统.在传统的天线设计中,通过模拟加权来实现相位调整,但由于馈电布线复杂,实现起来较困难.而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天线采用软件方法实现波束形成.并使用软件设计完成自适应算法更新,可以在不改变系统硬件配置的前提下,改善和赋予系统新的功能[17,18].软件无线电技术对智能天线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软件无线电结构为智能天线的实现提供了方便.2)在天线确定以后,不同的准则或算法将导致不同的性能,软件无线电的开放式结构使得在硬件确定后还具有改善和更新系统的能力;3)在抑制干扰方面,难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算法,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集多种算法于同一系统,以便系统能够对抗各种干扰,提高系统性能.4)基于软件无线电结构的智能天线系统特别适用具有复杂的接收环境的CDMA 移动通信系统[4,31,32].3.3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DBF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5~7]是将天线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利用空间特性来改进接收系统输出信噪比的,通过软件编程在自适应信号处理器上实现的.它不用对硬件做任何操作,只需通过修改软件,就可以方便地更新系统,以适应不同环境和不同应用场合的要求.数字波束形成智能天线可通过自适应算法调整加权值,任意改变方向图,在有用信号方向形成主波束,而在其它用户方向增益较低或形成零陷,减少了其它用户所引起的多址干扰,同时还可以降低接收信号的衰落・45・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第21卷程度,提高系统性能.在DBF技术中权值更新所常用的自适应算法[21]主要有:(1)直接抽样协方差矩阵求逆算法(direct sample covariance matrix inversion,DM I);(2)各类最小均方算法(least mean squares,LMS);(3)递归最小二乘算法(re2 cursive least squares,RL S);(4)常数模件算法(constant modules algorithm);(5)共轭梯度算法(conjugate gradient algorithm,CG A);(6)Hopfield 神经网络算法(Hopfield neural network algo2 rithm,HNN)等.自适应算法的选取决定了在环境变化时,波束自适应控制能力和反应速度,以及实现算法所需硬件的复杂性.这些算法各有特点和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13,27,30].与固定波束天线相比,智能天线窄波束产生的增益不仅可以降低发射台的功率,还可以减小移动终端的体积和重量、延长终端电池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成本.4 国内外智能天线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我国未来的移动通信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第三代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以其大容量、个人化、综合化、智能化、网络化将成为未来世界移动通信业所追求的目标.在90年代中,伴随IM T-2000标准化工作的进行,我国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已于1998年6月向国际电信联盟(ITU-T)提交了我国的IM T-2000方案,此方案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智能天线技术[12,26].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特别是在一些无线接入系统中,智能天线已开始应用.我国大唐集团的信威通信公司推出的S-CDMA WLL系统[20],就是用了智能天线,是国内外成功应用智能天线的CDMA系统.国际方面,欧洲通信委员会(CEC)在RACE计划中,实施了第一阶段的智能天线研究,项目组在DECT基站上构造了智能天线模型.面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SUNAM I(Tech2 nology in Smart antennas for UNiversal Advanced Mobile Infra-structure,全球先进移动通信系统智能天线技术)演示系统[2]已进行了基于数字波束形成器的双向空分多址现场试验,而且欧洲与日本及美国已提出基于宽带CDMA,并采用智能天线的IM T-2000空中接口标准草案,可见智能天线的研究应用与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19,20].目前,由于DSP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之软件无线电技术刚刚起步,距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使智能天线还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实际应用较少.特别是频分双工(FDD)方式,应用智能天线还有好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的智能天线只能应用于基站,在进行多用户跟踪时,对天线主瓣区域内的干扰也无能为力.并且当移动用户运动速度过快、干扰过多时,需要增加天线阵元,使系统性能和分辨率受到限制,天线的响应速度和抗多径干扰的能力下降.智能天线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随着专用集成电路(ASIC)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不断完善,智能天线技术将发挥它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未来的智能天线将是软件无线电技术、空时处理(即矢量均衡)技术、高性能高集成度DSP技术和数字下变频(DDC)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它不仅可以取消上下变频器,采用高集成度射频集成处理器直接对天线阵元接收的高频信号进行采样处理,还可借助软件无线电技术集多种自适应算法于一身,使通信系统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通信环境,移动用户兼容各种不同的体制和标准,从而完全实现通信智能化.并使智能天线的应用从基站端转向移动用户端成为可能.参考文献:[1] WIN TERS J H.Smart antennas for wireless s ystems[J].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8,5(1):23-27.[2] TSOULOS G.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for21th century:european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adaptive antenna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2zine,1997,35(9):102-109.[3] Lu I Tai,JOON S C.S pace-time processing forbroadband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s usingsmart antennas at bot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C].・55・第6期 肖炜丹,等:智能天线综述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ICC ’99Vancouver ,1999.[4] JOSEPH K ,MAR K C S.Direction finding and smartantennas using software radio architecture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1995,33(5):62-68.[5] GEOR GE V T ,MAR K A B.Performance enhance 2ment of DS -CDMA PCS cellular networks with smart antennas [C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 2ence ,V TC ’95Piscataway ,NJ ,USA ,1995.[6] BIG L ER L ,L IN H P.Experimental direction of ar 2rival and spatial signature measurements at 900MHz for smart antenna systems[C].IEEE Vehicular Tech 2nology Conference ,V TC ’95Piscataway ,NJ ,USA 1995.[7] GIL HOSEN K S.On the capacity of a cellular CDMAsystem [J ].IEEE Trans on V T ,1991,40(2):303-312.[8] Erick Dahlman ,Bjorn Gudmundson ,Mats Nilsson etal.UM TS/IM T -2000,based on wideband CDMA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1998,36(9):70-80.[9] ANDERSON S ,MILL ERT M.An ada ptive array for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 ].IEEE Trans on V T ,1991,40(1):230-236.[10] JOE M.The software radio architecture [J ].IEEECommunications Magazine ,1995,33(5):26-38.[11] TA KEO OHG AN E.S pectr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by base station antenna pattern control for land mo 2bile cellular system [J ].IEICE trans on Communica 2tion 1994(5):589-605.[12] Wide band DS -CDMA for next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s system [J ].1998,36(9):56-69.[13] Fail e of antenna nulling with frequency -hopping against the following jammer [J ].IEEE Trans.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1991,39(9):1391-1397.[14] ASZETT Y D.On antenna arrays in mobile commu 2nication system [D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6.[15] L IU H.Blind equalization in antenna array CDMAsystems [J ].IEEE T -SP ,1997,45(1):161-171.[16] GRAN T P M ,JOHN S.Antenna arrays for cellularCDMA systems [J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ApplicationsISSSTA ’98,1998Vol.2/3:404-410.[17] J EFFER Y A W.Analog -to -digital and their ap 2plications in radio receivers [J ].IEEE Communica 2tions Magazine ,1995,33(5):39-45.[18] HU I L IU ,XIU G H.Smart antennas in wirelesssystem :uplink multiuser blind channel and sequence Detection [J ].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 ,1997,45(2):187-199.[19] MAR K D.Antenna system for multi -band satellitecommunications [C ].MILCOM ’97,1997,1(1):276-280.[20] 朱近康.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智能移动通信技术[J ].电子学报,1999(11):9-14.[21] 邱永红,甘仲民.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的抗干扰新技术[J ].电信快报,1999(7):22-25.[22] 林 敏,龚 峥.权智能天线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 ].电信快报,2000(3):22-24.[23] 李小强,胡建栋.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智能天线技术[J ].移动通信,1999,23(1):44-47.[24] 许爱装.DSP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 ].电信快报,1999(7):9-12.[25] 路 军,张效文,聂 涛,等.软件无线电结构的智能天线在CDMA 系统中的应用[J ].铁道学报,1999,21(2):50-53.[26] 方 敏,朱 健,王 京,等.天线阵CDMA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时空处理[J ].电子学报,1999(9):90-93.[27] 冯正和,张志军.不采用自适应算法的智能天线系统[J ].电子学报,1999(12):1-3.[28] 崔立伟,蒋 磊,汤汉屏.GSM 与宽带CDMA 频率重叠覆盖研究[J ].电子工程师,1999(12):23-27.[29] 徐建东,杨世泰,吴淑泉.无线电台中频数字化研究[J ].移动通信,2000(1):53-56.[30] 王大庆,张惠民,吴伟陵.CDMA 中智能天线的接收准则及自适应算法研究[J ].1998(6):33-39.[31] 肖维民,许希斌,朱 健,等.软件无线电综述[J ].电子学报,1998(2):65-70.[32] 张 睿,李建东.一种实用的软件无线电结构[J ].电子学报,1999(27):38-41.[33] 李建东.个人通信的现状及发展动态[J ].通信学报,1998,19(4):61-67.[责任编辑:刘玉明]・65・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第21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6-7043(2000)06-0051-06智能天线综述肖炜丹,楼 吉吉,张 曙(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智能天线技术作为ITM -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phone -2000,2000年全球移动电话)的核心技术之一,受到国内外移动通信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综合论述,并讨论了其相关技术及应用和发展前景,最后对智能天线技术研究中的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发表了看法.①关 键 词: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移动通信;ITM -2000;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图分类号:TN911.25 文献标识码:ASumm arization of Sm art AntennasXIAO Wei-dan ,LOU Zhe ,ZAN G Shu(Dept.of Electronic Eng.,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 :Great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pplication of smart antennas by mobile communication trade both here and abroad as one of the key techniques for ITM -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phone -2000).The paper presented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the smart antennas ,including its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discussed cor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Finally ,the authors ’opinions were presented ab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research of smart antennas.K ey w ords :smart antenna ;software radio ;mobile communication ;ITM -2000;2G;3G 近年来全球通信事业飞速发展,通信业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概念的出现,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理想目标是有极大的通信容量,有极好的通信质量,有极高的频带利用率.在复杂的移动通信环境和频带资源受限的条件下达到这一目标,主要受3个因素的限制:1)多径衰落;2)时延扩展;3)多址干扰.为克服这些限制,仅仅采用目前的数字通信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开始研究的移动通信的智能技术,即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包括智能天线、智能传输、智能接收和智能化通信协议等,为克服和减轻这些限制,达到或接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理想目的,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持,已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重要的技术保证.而其中的智能天线技术以其独特的抗多址干扰和扩容能力,不仅是目前解决个人通信多址干扰、容量限制等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也被公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一种发展趋势,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为便于广大通信爱好者能够对智能天线技术有所了解,本文将从智能天线的概念、原理、相关技术及其应用做一简要介绍.①收稿日期:2000-06-01;修订日期:2000-11-15 作者简介:肖炜丹(197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第21卷第6期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Vol.21,№.62000年12月 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Dec.,20001 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及组成1.1 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1]的概念是90年代初由一些学者提出的.智能天线技术是在微波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自适应天线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 )技术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等多学科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技术.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是由于它具有自动地适应环境变化,增强系统有用信号的检测能力,优化天线方向图,并能有效地跟踪有用信号,抑制和消除干扰及噪声,而保持系统性能在某种准则下最佳的缘故.智能天线的特点是能够通过其自身的反馈控制系统以较低的代价换得天线覆盖范围、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业务质量和抗阻塞等性能的提高.智能天线,即具有一定程度智能性的自适应天线[9],自适应天线阵能够在干扰方向未知的情况下,自动调节阵列中各个阵元的信号加权值的大小,使阵列天线方向图的零点对准干扰方向而抑制干扰,即使在干扰和信号同频率的情况下,也能成功地抑制干扰.如果天线的阵元数增加,还可以增加零点数来同时抑制不同方向上的几个干扰源.实际干扰抑制的效果,一般可达25~30dB 以上.智能天线以多个高增益的动态窄波束分别跟踪多个移动用户,同时抑制来自窄波束以外的干扰信号和噪声,使系统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但智能天线的波束跟踪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高增益的窄波束指向移动用户的物理方向,实际在随机多径信道上,移动用户的物理方向是难以确定的,特别是在发射台至接收机的直射路径上存在阻挡物时,用户的物理方向并不一定是理想的波束方向.智能天线波束跟踪的真正含义是在最佳路径方向形成高增益窄波束并跟踪最佳路径的变化[22~25].1.2 智能天线的结构组成及关键技术智能天线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图1 自适应天线结构框图Fig.1 The structure of adaptive antenna・25・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第21卷 智能天线吸收了自适应天线的抗干扰原理,依靠阵列信号处理和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发展起来,它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对来自移动台发射的多径电波方向进行到达角(DOA)估计,并进行空间滤波,抑制其它移动台的干扰;二是对基站发送信号进行数字波束形成,使基站发送信号能够沿着移动电波的到达方向发送回移动台,从而降低发射功率,减少对其它移动台的干扰.由于天线有发射和接收两种工作状态,所以智能天线包括智能发射和智能接收两个部分,他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天线接收的信号经过高频/中频处理放大,以满足A/D变换的要求,然后进入专用数字处理器即数字调谐器,变换为窄带信道的零中频复包络信号,此信号经过数字波束形成器处理,计算出所需信号和干扰信号的到达时间(TOA)和角度,完成信号合成.发送信号可根据接收信号得到的参数,进行相反的处理[3,11].1)高频处理部分高频处理主要是将接收或发射的信号进行放大,满足A/D或发射功率的要求.其中天线单元的选择非常关键,不仅要满足系统提出的频带、驻波比、增益、极化等性能指标,而且还要使各单元之间的互耦小,保证各阵列天线元的幅度和相位一致.2)中频处理部分中频处理部分先利用变频器将高频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经混频后变成中频模拟信号,然后对它进行带通滤波和中频放大,最后进行采样变换成数字信号送入数字信号处理器[28].3)波束形成部分它包括数字处理器和波束形成器.前者对A/ D变换后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修正,使波束控制更精确,更易于实现低旁瓣、窄波束主瓣和宽频带.波束形成器对接收的数字信号作加权等处理,形成所需波束.2 智能天线的分类智能天线是通过反馈控制去自动调整自身天线波束的自适应天线,主要用途是自适应抗干扰.它是一种其它抗干扰方法不能取代的有效的空域抗干扰措施,只要干扰与有用信号来向有所不同,自适应天线系统就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有三种设计途径:第一种是在相干天线方向缝隙开口中增加天线增益.在干扰方向上的增益减少比接收信号的提高增益还要强;第二种是充分利用多径信号,减少多径干扰;第三种是辨别干扰信号并消除干扰.按实现形式分类,智能天线可分为3类.1)自适应调零智能天线.它是以自适应天线技术为基础,采用自适应算法来形成方向图.自适应调零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天线的输入、输出特性,按一定的算法准则,自动地调节天线阵元的幅度和相位加权,在干扰方向上形成零陷,而在信号入射方向上增益最大,从而大幅度降低干扰电平,提高系统的信噪比.从空间响应看,其自适应天线阵列是一个空间滤波器,在通信中,天线的物理位置不作改变,但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却可以判断出干扰与信号的来向,自适应地改变天线的方向图,并将零陷方向对准干扰,主瓣对准要接收信号.但由于系统方向图主瓣宽度是由天线阵列口径决定的,所以自适应智能天线对处于主瓣区域内干扰的抑制能力是很有限的.2)等旁瓣针状波束智能天线.它也是以自适应天线技术为基础,但与自适应智能天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天线方向图是等旁瓣方向图,且方向图的加权值是预先计算好的.系统工作时,首先通过测向确定移动用户信号的到达方向(DOA),选取合适的加权,然后将等旁瓣方向图的主瓣指向移动用户方向,从而提高用户的接收信噪比.这类智能天线对处于非主瓣区域的干扰,可以通过低的等旁瓣电平来确保抑制,但对处于主瓣区域内的干扰,采用此类智能天线将无法抑制,不及自适应智能天线.但等旁瓣智能天线无需迭代,而且响应速度快[15,16,23].3)数字波束形成智能天线.它运用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 Beamforming,简称DBF)技术,将其波束形成自适应天线阵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系统需要有一个基准信号,工作时,利用高分辨率的测向算法获得通信基准信号,当基准信号・35・第6期 肖炜丹,等:智能天线综述 到达波束形成自适应天线阵时,便给信号处理器提供一个方向信息,将各阵元的接收信号转换到基带,由A/D 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根据方向信息对数字信号进行加权处理,从而在此方向上形成所需的波束.智能天线按扩容原理分类,可以分为2类.1)软容量的扩容.如CDMA 系统,在这类系统中,由于可用信道数足够多,系统的容量决定于系统的信噪比.利用智能天线的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可以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对于给定的信噪比门限值,采用智能天线的系统可以容纳更多的用户,达到扩容的目的.2)硬容量的扩容.如FDMA ,TDMA 等系统,在这类系统中智能天线利用其空间分集的能力,使空间角度不同的多用户使用同一传统信道(频分信道、时分信道).硬容量扩容实际是将一个传统信道再分为若干个空分信道,从而成倍地提高系统容量[8,14,28].3 智能天线的相关技术及应用3.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 )的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尤其是在通信领域,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强有力的技术支持.DSP 产品的主要特点是:速度快、功耗低、集成度高.提高射频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是DSP 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它将接收机从接收混频直到零中频的电路尽可能设计在一个芯片上,并将射频信号处理技术融合其中,如I/O 调制解调、信道滤波等.这将大大改善智能天线射频部分的结构和性能,使其适用于更高的频率,能够更精确地接收、处理来自移动用户的信号,为波束形成部分提供了硬件支持,并使智能天线应用于移动用户端成为可能[23,24].3.2 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 )技术[10]是AMPS ,TACS ,GSM ,CDMA 等新技术和标准不断出现、DSP 处理速度不断提高和价格不断下降的产物.软件无线电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尽可能地接近天线,即将A/D 转换器尽量靠近RF射频前端,利用DSP 的强大处理能力和软件的灵活性实现信道分离、调制解调、信道编码译码等,从而为2G 系统向3G 系统过渡,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它是把硬件作为无线通信的基本平台,而把尽可能多的无线及个人通信功能用软件实现.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开放式结构,工作模式可由软件编程改变,业务升级便捷,技术实现模块化.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和实用完全依赖于高速芯片技术如DSP ,A/D 转换等的发展,其核心技术是构造软件无线电收发信机的总线结构和算法处理,它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智能天线系统.在传统的天线设计中,通过模拟加权来实现相位调整,但由于馈电布线复杂,实现起来较困难.而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天线采用软件方法实现波束形成.并使用软件设计完成自适应算法更新,可以在不改变系统硬件配置的前提下,改善和赋予系统新的功能[17,18].软件无线电技术对智能天线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软件无线电结构为智能天线的实现提供了方便.2)在天线确定以后,不同的准则或算法将导致不同的性能,软件无线电的开放式结构使得在硬件确定后还具有改善和更新系统的能力;3)在抑制干扰方面,难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算法,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集多种算法于同一系统,以便系统能够对抗各种干扰,提高系统性能.4)基于软件无线电结构的智能天线系统特别适用具有复杂的接收环境的CDMA 移动通信系统[4,31,32].3.3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DBF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5~7]是将天线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利用空间特性来改进接收系统输出信噪比的,通过软件编程在自适应信号处理器上实现的.它不用对硬件做任何操作,只需通过修改软件,就可以方便地更新系统,以适应不同环境和不同应用场合的要求.数字波束形成智能天线可通过自适应算法调整加权值,任意改变方向图,在有用信号方向形成主波束,而在其它用户方向增益较低或形成零陷,减少了其它用户所引起的多址干扰,同时还可以降低接收信号的衰落・45・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第21卷程度,提高系统性能.在DBF技术中权值更新所常用的自适应算法[21]主要有:(1)直接抽样协方差矩阵求逆算法(direct sample covariance matrix inversion,DM I);(2)各类最小均方算法(least mean squares,LMS);(3)递归最小二乘算法(re2 cursive least squares,RL S);(4)常数模件算法(constant modules algorithm);(5)共轭梯度算法(conjugate gradient algorithm,CG A);(6)Hopfield 神经网络算法(Hopfield neural network algo2 rithm,HNN)等.自适应算法的选取决定了在环境变化时,波束自适应控制能力和反应速度,以及实现算法所需硬件的复杂性.这些算法各有特点和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13,27,30].与固定波束天线相比,智能天线窄波束产生的增益不仅可以降低发射台的功率,还可以减小移动终端的体积和重量、延长终端电池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成本.4 国内外智能天线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我国未来的移动通信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第三代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以其大容量、个人化、综合化、智能化、网络化将成为未来世界移动通信业所追求的目标.在90年代中,伴随IM T-2000标准化工作的进行,我国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已于1998年6月向国际电信联盟(ITU-T)提交了我国的IM T-2000方案,此方案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智能天线技术[12,26].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特别是在一些无线接入系统中,智能天线已开始应用.我国大唐集团的信威通信公司推出的S-CDMA WLL系统[20],就是用了智能天线,是国内外成功应用智能天线的CDMA系统.国际方面,欧洲通信委员会(CEC)在RACE计划中,实施了第一阶段的智能天线研究,项目组在DECT基站上构造了智能天线模型.面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SUNAM I(Tech2 nology in Smart antennas for UNiversal Advanced Mobile Infra-structure,全球先进移动通信系统智能天线技术)演示系统[2]已进行了基于数字波束形成器的双向空分多址现场试验,而且欧洲与日本及美国已提出基于宽带CDMA,并采用智能天线的IM T-2000空中接口标准草案,可见智能天线的研究应用与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19,20].目前,由于DSP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之软件无线电技术刚刚起步,距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使智能天线还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实际应用较少.特别是频分双工(FDD)方式,应用智能天线还有好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的智能天线只能应用于基站,在进行多用户跟踪时,对天线主瓣区域内的干扰也无能为力.并且当移动用户运动速度过快、干扰过多时,需要增加天线阵元,使系统性能和分辨率受到限制,天线的响应速度和抗多径干扰的能力下降.智能天线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随着专用集成电路(ASIC)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不断完善,智能天线技术将发挥它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未来的智能天线将是软件无线电技术、空时处理(即矢量均衡)技术、高性能高集成度DSP技术和数字下变频(DDC)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它不仅可以取消上下变频器,采用高集成度射频集成处理器直接对天线阵元接收的高频信号进行采样处理,还可借助软件无线电技术集多种自适应算法于一身,使通信系统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通信环境,移动用户兼容各种不同的体制和标准,从而完全实现通信智能化.并使智能天线的应用从基站端转向移动用户端成为可能.参考文献:[1] WIN TERS J H.Smart antennas for wireless s ystems[J].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8,5(1):23-27.[2] TSOULOS G.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for21th century:european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adaptive antenna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2zine,1997,35(9):102-109.[3] Lu I Tai,JOON S C.S pace-time processing forbroadband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s usingsmart antennas at bot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C].・55・第6期 肖炜丹,等:智能天线综述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ICC ’99Vancouver ,1999.[4] JOSEPH K ,MAR K C S.Direction finding and smartantennas using software radio architecture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1995,33(5):62-68.[5] GEOR GE V T ,MAR K A B.Performance enhance 2ment of DS -CDMA PCS cellular networks with smart antennas [C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 2ence ,V TC ’95Piscataway ,NJ ,USA ,1995.[6] BIG L ER L ,L IN H P.Experimental direction of ar 2rival and spatial signature measurements at 900MHz for smart antenna systems[C].IEEE Vehicular Tech 2nology Conference ,V TC ’95Piscataway ,NJ ,USA 1995.[7] GIL HOSEN K S.On the capacity of a cellular CDMAsystem [J ].IEEE Trans on V T ,1991,40(2):303-312.[8] Erick Dahlman ,Bjorn Gudmundson ,Mats Nilsson etal.UM TS/IM T -2000,based on wideband CDMA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1998,36(9):70-80.[9] ANDERSON S ,MILL ERT M.An ada ptive array for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 ].IEEE Trans on V T ,1991,40(1):230-236.[10] JOE M.The software radio architecture [J ].IEEECommunications Magazine ,1995,33(5):26-38.[11] TA KEO OHG AN E.S pectr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by base station antenna pattern control for land mo 2bile cellular system [J ].IEICE trans on Communica 2tion 1994(5):589-605.[12] Wide band DS -CDMA for next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s system [J ].1998,36(9):56-69.[13] Fail e of antenna nulling with frequency -hopping against the following jammer [J ].IEEE Trans.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1991,39(9):1391-1397.[14] ASZETT Y D.On antenna arrays in mobile commu 2nication system [D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6.[15] L IU H.Blind equalization in antenna array CDMAsystems [J ].IEEE T -SP ,1997,45(1):161-171.[16] GRAN T P M ,JOHN S.Antenna arrays for cellularCDMA systems [J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ApplicationsISSSTA ’98,1998Vol.2/3:404-410.[17] J EFFER Y A W.Analog -to -digital and their ap 2plications in radio receivers [J ].IEEE Communica 2tions Magazine ,1995,33(5):39-45.[18] HU I L IU ,XIU G H.Smart antennas in wirelesssystem :uplink multiuser blind channel and sequence Detection [J ].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 ,1997,45(2):187-199.[19] MAR K D.Antenna system for multi -band satellitecommunications [C ].MILCOM ’97,1997,1(1):276-280.[20] 朱近康.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智能移动通信技术[J ].电子学报,1999(11):9-14.[21] 邱永红,甘仲民.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的抗干扰新技术[J ].电信快报,1999(7):22-25.[22] 林 敏,龚 峥.权智能天线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 ].电信快报,2000(3):22-24.[23] 李小强,胡建栋.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智能天线技术[J ].移动通信,1999,23(1):44-47.[24] 许爱装.DSP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 ].电信快报,1999(7):9-12.[25] 路 军,张效文,聂 涛,等.软件无线电结构的智能天线在CDMA 系统中的应用[J ].铁道学报,1999,21(2):50-53.[26] 方 敏,朱 健,王 京,等.天线阵CDMA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时空处理[J ].电子学报,1999(9):90-93.[27] 冯正和,张志军.不采用自适应算法的智能天线系统[J ].电子学报,1999(12):1-3.[28] 崔立伟,蒋 磊,汤汉屏.GSM 与宽带CDMA 频率重叠覆盖研究[J ].电子工程师,1999(12):23-27.[29] 徐建东,杨世泰,吴淑泉.无线电台中频数字化研究[J ].移动通信,2000(1):53-56.[30] 王大庆,张惠民,吴伟陵.CDMA 中智能天线的接收准则及自适应算法研究[J ].1998(6):33-39.[31] 肖维民,许希斌,朱 健,等.软件无线电综述[J ].电子学报,1998(2):65-70.[32] 张 睿,李建东.一种实用的软件无线电结构[J ].电子学报,1999(27):38-41.[33] 李建东.个人通信的现状及发展动态[J ].通信学报,1998,19(4):61-67.[责任编辑:刘玉明]・65・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第2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