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
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作者:罗素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3年第47期应考锦囊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种探究题,往往不设置唯一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探索和思辨精神。
考生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对此,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一般用于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类知识积淀式探究题。
要正确解答题目,需凭借平时积累的知识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
(1)从情节构思的角度分析是否运用了对比、悬念、伏笔等,以及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從人物塑造的角度探究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形象塑造,如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从时代背景考虑,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作品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作品本身能够提供相关背景。
2.按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考生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然后选准角度,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
对于文学类文本来说,文体不同,其特点也各异,如对小说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对散文则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解答时要注意条理性和答题的“创意”。
需要注意的是,“创意”要建立在对作者思想、手法理解准确的基础上,不能天马行空。
其次注意以下三个答题要点:(1)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中表现了什么内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作者:王玲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0年第07期2010年“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开始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对文本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包含两层内容:一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二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分,联系是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见解,提高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力。
区分是前者侧重“个性化”,力求独创性,展示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后者侧重“有创意”,力求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发现。
在考试中这两点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我们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解读。
这一类的题目往往是压轴大戏,分值较高。
看似探究,比较深奥,但若能掌握技巧,理解到位,答题完美,获得高分应该轻而易举。
如何答题?首先来看这一类题目的特点:其一,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考查我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
其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是不规定的,考查我们“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是否具有批判和质疑的能力”。
其三,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不可能是全开放性的,还是要扣住文本展开论述,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首先是哈姆雷特”,是“带着镣铐在跳舞”,不是完全自由让我们信口开河。
因此,答案尽管是多角度的,但绝不是漫无边际的,一定要贴近文章的主题或话题。
这一点是原则性的,必须遵从。
否则,无论回答得多么完美都是浪费,都是不能得分的。
回答这一类题目的基本思路是:说出自己认可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加以具体阐释。
这里有两点技巧可供参考:方法一:解读要立足文本,合理发挥,坚持“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
如何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如何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些建议:
•了解艺术背景: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生平、艺术流派等相关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意义。
•观察细节:仔细观察作品,注意其色彩、线条、构图和表现手法等细节,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阅读解说:如果有机会,可以阅读作品的相关解说或听取专业人士的讲解,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多角度欣赏: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如远观、近观、整体和局部等,以获得更全面的感受和理解。
•思考与反思:在欣赏作品后,进行思考和反思,探究作品的主题、意义和价值,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积累经验:多欣赏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积累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培养审美情感:尝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对美好事物保持敏感和好奇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总之,理解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积累。
通过了解背景、观察细节、阅读解说、多角度欣赏、思考与反思以及积累经验等方法,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探讨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探讨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47期阅读指要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探讨,就是要求考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包括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文本影响。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是要求考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调动自己的认识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
一、关注创作背景时代不同或作者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面对的社会问题和自身感受也不同,作者的创作背景就不相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创作意图。
1.注重文本内容考生要注意圈点勾画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点睛句、主旨句、背景介绍语段,以及含有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
这些信息的圈点勾画可以使考生有效地把握作者的创作背景。
如课文《祝福》里有大段对祝福场景的描写,有对鲁四老爷书房特定信息的含蓄透露,还有“捐门槛”这一情节设置,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
2.细审题干注释如果文本中的创作背景并不明显,出题者可能就会在题干中有意暗示,或者在选文之后对背景、经历作一定介绍。
考生如果审题不仔细,就可能忽略掉;或者因为平时阅读习惯所致,不作进一步思考,答题时就会理解偏差或遗漏要点。
二、探究创作意图考生需深入文本探究其创作意图。
创作意图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作者或者同一个作者不同的创作意图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具体有以下几种:1.具象表现形式即用写实的方法描摹现实,通过色彩、色调来传达作者的情绪。
2.意象表现形式主要侧重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想,通过对画面整体氛围的渲染来传达作者的意图,表达其情感。
3.讽刺手法分为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等。
如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评价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考生需仔细体会。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要带着感情去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心灵对话,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起阅读的直觉体验,体会自己在閱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解读文本,才能彰显阅读的个性。
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
有创意解读文章思想内容
探究题:“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 而死囚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回来, 从中你能够 得到什么启示?
• 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意性解读要有理有据,语 言表达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要做 到层次分明,立意明确。有创意的解读文章的思想 内容,应该做到三点:⑴观点正确而鲜明。最好能 在开头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要点齐全而 醒目。⑵结构清晰而有层次。行文结构一般由三部 分组成: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⑶语言 规范而流畅。
第一步 :提出正 确而鲜明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文 本进行论证
第三步:联系实 际,总结点题
• 信任,反映出高尚而伟大的人格 。鲁米斯选择了 相信死囚们,所以在监狱长的反对下,担起责任, 甚至不怕自己接受审判的命运。鲁米斯是高尚的。 他的信任使死囚们良心发现,在鲁米斯的刑场上选 择了回来,完成了心灵的救赎。死囚们也是高尚的。 因为信任打开了天堂之门,展示了美好的人性,高 尚的人格。 • 善良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善良的鲁米斯尊重 他们鲜活的生命,而不是让海水把他们淹没。他的 善良感动了那些丧心病狂的死囚们,在他被执行绞 刑时,死囚们请求“放下这个高尚的人 ”。纷纷 自首认罪。因此我们必须处处以善行事,感动人心, 营造和谐的社会。 层次分明,立意明确
示例:被谋杀的小天使 大画家惠斯勒年轻时曾被西点军校录取,那是十九 世纪五十年代,军校的教授为这个固执的“差等生”伤 透了脑筋。 有位工程学教授让同学们设计一座桥。惠斯勒的设 计图上是绿草如茵的河岸,一座充满浪漫色彩的小石桥, 还有两个儿童在桥上垂钓。教授命令惠斯勒重画, 几 天后,惠斯勒交回了作业。这次,钓鱼的孩子被从桥上 转移到了岸边。教授气急败坏地批示道:“我叫你把这 两个孩子去掉!否则你的成绩将是不及格。” 当天下午,修改过的图纸就出现在教授的办公桌上。 教授一看,图中果然不见了小孩的踪影,心里正高兴, 突然发现河岸边多了两个小坟头,墓碑上刻着:“永悼 被独裁者谋杀的小天使——吉姆和望背后又隐匿着 多少逃脱生活的懦 弱。 我们又有谁能够像 这花朵一样寂寞而 狂野地独自开放? 没人欣赏,没人赞 叹,甚至,没有姓 名。
知识点——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结合文本要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结合文本要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知识点解析】
(3)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 由于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考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 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决定了各个考生的阅读感受和欣赏 体验的不同。“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 阅读文本,考生要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可以 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唤起阅读的直觉经验,要珍视自 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解读文本,才 能彰显阅读的个性。 (4)多向思维,敢于质疑 要让自己的阅读更具个性化色彩,应力避单一思维,宜用多向思维, 展开多角度的阅读。不要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上对 文本作深入的解读。
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结合文本要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知识点解析】
4、批判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
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 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个性阅读活动中的批 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 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 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 流和讨论。
知识点——
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 读——结合文本要点
提出自己的见解
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结合文本要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知识点解析】
一、定义 (一)个性化阅读 1、自主性。个性化阅读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何谓自主?就 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 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 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 的基础上。 2、创造性。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 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 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 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所以,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
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篇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一规定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堂要加强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要使学生在富于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搜集处理信息,多元地感悟和思考问题,从中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阅读能力。
因此,要彻底改革传统阅读教学的思维和理念,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走出来,回归真正的阅读世界。
一、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智能、动能、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的过程。
因此它具有如下的特征:1.自主性特征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
阅读主体以阅读的文本为媒介,从而感悟发现文本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以及相关的信息。
这种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灵魂的拥抱与心灵的对话,是一种很强的个性化活动。
因此也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
教师的责任就是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专注地去读,兴味盎然地去读,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真正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使语文阅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
2.体验性特征阅读作为一种对话交流活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不断地丰富着文本和自我,文本中的世界成为读者的世界,成为读者生命意义的投射与揭示。
在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读者的独特体验。
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情感性。
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 个性化解读: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价值观去理解作品。
3. 解读方法:文本细读、主旨提炼、情感共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作品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文学作品引出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部作品,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进行解读。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读心得,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提交作业,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质量:是否能够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2.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3. 学生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能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和效果。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教材,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读视角。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等。
高三语文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问题描述: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定然不是随意的解读,如何选准角度呢?常见的解读的思路有哪些?【复习范围】1.知识回顾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具体内涵。
2.结合具体的文本简要说明探究文学作品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常见题型应试的技巧总结。
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探究题中比较难的一种,对考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一般文本中很少有现成的答案,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
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命题人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等提出问题,给出几种不同的理解,问你同意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或直接提供一种见解,问你这种见解是否合理。
还有的是阅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请谈谈你的一点体会……【方法指引】解答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试题必须要经过的步骤和解题的思路是:1.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性试题形式多样,散文往往涉及作品主题、艺术特色、材料组织、审美价值等的深层思考,小说则往往涉及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结构特点、艺术价值的多维解读。
对于这些题型,考生必须调动相应的知识储备,并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
2.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探究。
探究性试题提倡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但“个性化”和“有创意”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脱离文本。
文本是考生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任何一个探究性试题都源自文本,所以考生应结合全文来阐释。
如上题,试题考查的是对“人与自然”这一话题的探究,但事实上考生在答题时不是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依据文本内容去探究。
3.掌握解题要领,准确规范作答。
考生要牢记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模式:文本材料(观点)+自己的观点。
议论性、抒情性散文在议论和抒情中总有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因此,考生可以借助这些句子来明确文本材料的观点。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小说阅读探讨)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4.探讨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用意(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谓“探讨”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行,开放题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2.情节结构是不是合理;3.对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解答探讨题也必然要从文本起身,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
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用意,对某些问题做个性化解读。
探讨题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点,考查率达100%。
其考查形式一般为简答题。
探究题的命题形式多样,很难有一成不变的解题套路,因此试题难度较大。
做小说探讨题的注意事项1.明确任务。
即审明探讨任务,把握探讨的指向。
探讨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
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讨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
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讨意味。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按照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讨意味的观点。
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
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
即切近文本,尊重文本。
强调个性阅读,并非是能够离开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观点。
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样是个性阅读。
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离开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一样不能离开文本。
小说常见主题或小说意蕴探讨类的思考对象“不同角度”: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社会、政治、教育。
初三语文记叙类作品个性化解读方法例谈
记叙类作品个性化解读方法例谈王才防“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
如何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依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大命题。
下面,笔者就以记叙类作品为例,说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揣摩人物心理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分析感悟,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理解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因而,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领会,尤其是依附于叙事、写景的间接抒情,更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例如孙犁的《芦花荡》中有一段写道:“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此时的老头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后文接着写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此时的二菱会怎样想?通过对两人的心理活动的揣摩,能更深入地认识人物,把握主旨。
二、穿越时空对话放飞自己的思想,越过时空,和文本中的人物或作者交流对话,从深层次认识把握文本的内涵。
在阅读鲁迅的《藤野先生》时引导学生训练: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三、重设人物命运人物的命运往往暗含作者的感情倾向,暗示作品的主旨。
深入理解人物命运,对于理解文本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以“假如”重设人物命运,与文本形成对照,可以更深入理解文本。
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四、续写悬念故事续写故事要求在对原故事情节、原人物性格正确把握的前提下,展开想象,推测后面可能发生的故事。
这种想象是情节的推演,也是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创造性再发展。
所以,以情境作为读写结合点,能充分发挥情境对阅读和想象的双重促进作用。
如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和骗子的故事。
五、改换叙述视角叙述视角包括两方面含义:一、这个故事由谁来讲述?是用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还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二、这个叙述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是从什么位置(即视点)来看待他所讲述的故事?是讲自己的经历,还是叙述别人的事情?是进入到人物内心来展开剖析,还是不进入人物内心来客观叙述?是站在今天的立场来回溯过去,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步步展示故事的进程?是用全知全能的眼光来描述生活,还是用有限制的局部性眼光来描述生活?这是一个确立叙述视点的问题。
对小说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指导
对小说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指导阅读小说我们往往侧重于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对环境描写的研读,对主旨的归纳。
事实上,阅读小说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以上内容,还要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
下面介绍几种我个人认为有效的阅读方法:一、解读醒目的标题。
标题是一篇课文中最醒目、最传神之点。
常常被称为“文眼”、“题眼”,它以最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往往可以作为突破口来解读小说。
二、解读含蓄的结尾。
结尾常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含蓄、余味无穷的结尾,常常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
如《孔乙己》《项链》《祝福》等。
小说是情节因素较强的文学体裁,作者常常借助悬念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以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三、从精彩的高潮解读。
小说的高潮是文章最精彩、最动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也是矛盾最尖锐、最突出的地方,常常可以作为突破口来解读小说。
由此入题,逆向分析,理解人物的异常行为,找出他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人物形象分析及典型意义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抓住了高潮这个“大”,其他的“小”,诸如开端、发展之类的就迎刃而解了。
四、挖掘小说深层的内容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特别是其中较稳定部分的民族心理素质,是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的心理结晶或积淀,是整个文化圈的最深层的内容。
优秀的小说家往往以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支撑点,把创作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深入地指向文化传统所蕴含的美德,通过对生活的挖掘和人生意义的揭示,展现了民族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也传达着一个民族在同社会命运、个人命运搏斗中的力量和坚强。
阅读小说,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在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使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得以进一步深入。
五、小说中“伏笔”“悬念”解读。
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作者:莫尧道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08年第03期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板块中出现了不少开放性的“探究题”,要求考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在各类阅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的目的是鼓励考生拓展思维和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探究题”不设统一的标准答案,只提供几个符合文本意义的“参考答案”,或者是只定几条评分的“原则性要求”。
由于试题的开放性,作答的不确定性,给考生的临场发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掌握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方法,是突破“探究题”答题瓶颈的关键。
高考研究专家陈佳民教授指出,探究是由你发现,由你提出问题,由你解答问题的。
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要有价值性,不是要求任何环节都进行探究。
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一个质疑解难、探究发现的过程。
因为“探究题”具有开放性,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
这就给考生提供了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可能。
解答“探究题”,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就必须依靠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建立在对作品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文本,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
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会呢”,你是如何理解的?本题是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并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的基本内涵,才能解读“泥泞”特有的“丰富意蕴”。
文本一开始就提出“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雪因为寒冷而呈现着“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又因为春风,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教师)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解读】个性化阅读,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独特体验,把握文本所反映的客观意义,并有创造、有个性地解读其丰富内涵的阅读活动。
1.文章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的某些方面有多种理解看法,要求结合文本发表自己的看法。
2.文章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的某些方面给考生的启示,或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某一问题的理解。
例1选择武献卫海啸来得毫无征兆。
监狱长海尔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名囚犯,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将被葬身海底。
海尔默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
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海尔默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司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暂时逃生去吧……”海尔默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司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惟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里。
监狱长有些愤怒了:“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你的脑袋才清醒吗?”“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
海尔默变得声嘶力竭:“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杀人越货吗?”说完,海尔默激动地往门外跑。
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海尔默完全被这位平日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的话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室:“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钥匙就在我抽屉里!”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
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哐当”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死囚们带着生的渴望,呼啸着从老狱警身旁游过。
难点16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难点16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独特的读书方式,它不仅能够寻找到作品中的深层意义,还能够在读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背景中寻找到与之共鸣的点。
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同时也使读者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独特的连接。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在传统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它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字面意义进行理解,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解读。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时,读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首先,读者需要对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情感进行反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这些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读者可以回忆自己的过去,回忆与作品中类似的经历和情感,这样可以更好地与作品建立起共鸣,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其次,读者需要深入研究作品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作品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和意义。
读者可以仔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背景、象征意义等,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同时,读者可以运用创意思维,将自己的个人经验与作品细节相结合,提出独特且有创意的解读。
最后,读者可以将个人经验和创意解读与作品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是一种主观的阅读方式,它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解读。
通过将个人经验与作品相结合,读者可以形成独特的阅读理解,进而与作品建立起一种独特的连接。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时,读者需要注意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歪曲作品的意图和含义,而是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和创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因此,读者需要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同时还需要保持对作品本身的尊重和敬意。
难点16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难点 16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新课标《考试大纲》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之一。
该考点是新课标教学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具体体现,重点在于检验考生对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是否具有独特 的感受和体验。
在具体答题时,考生须要注意以下 4 点: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 的把握。
考生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确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 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
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 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作答时选取的角度小、 巧、新。
例如,就一篇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有创意的解读时,考生可以赏析其语言特色,分析文章在炼字、 造句、修辞手法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赏析其结构方面的特色,如文章在开头、结尾、过渡、 照应、层次段落、伏笔铺垫等方面的特点;可以赏析其表现手法,体会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虚 实相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的作用等。
3.紧扣文本,创新有“度” 。
“紧扣文本”是指根据不同文本,进行不同的创意解读。
如对于小说, 考生要重点分析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特点;而对于散文,考生则要重点分析其思 想内容、意境、选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
“创新有‘度’ ”一是指创意解读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 生在创意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做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 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考生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自己对该文的总体评价。
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介绍、复述、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完整。
考生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更新时间:xx-1-1912:46:43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板块中出现了不少开放性的“探究题”,要求考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如: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等。
在各类阅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和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探究题”不设统一的标准答案,只提供几个符合文本意义的“参考答案”,或者是只定几条评分的“原则性要求”。
由于试题的开放性,作答的不确定性,给考生的临场发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掌握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方法,是突破“探究题”答题瓶颈的关键。
高考命题专家陈佳民教授指出,探究是由你发现,由你提出问题,由你解答问题的。
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要有价值性,不是要求任何环节都进行探究。
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一个质疑解难、探究发现的过程。
因为“探究题”具有开放性,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
这就给考生提供了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可能。
解答“探究题”,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就必须依靠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笔者认为:1、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2、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3、多向思维,敢于质疑;4、必须依据答题要求(答题方向、指定角度、字数要求等)作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建立在对作品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文本,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
如xx年高考广东卷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会呢”,你是如何理解的?本题是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并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的基本内涵,才能解读“泥泞”特有的“丰富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英山一中聂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2007年高考考试说明新增加的内容,能力层级为F级,是阅读的最高层级。
该考点是新教材、新课标教学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具体体现,侧重检测学生是否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
具体题型如下例。
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调研题(B)第20题: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用有情有义的狼,对比无情无义的人,深刻。
但也有人质疑,赞美狼何必作践人,人捕杀狼无情,狼捕杀羊就有情?还有人质疑,文章开头结尾都说到自然生态,生态平衡是情感问题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四点。
1.总揽全文,整体把握。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
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
例如,就一篇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可以赏析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的炼字、选句、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赏析结构方面的特色,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伏笔铺垫等方面的匠心;可以赏析表现技法,体会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的作用。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
文体不同,其特点也各异。
如小说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特点,散文则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
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
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炼简明严谨。
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时,一般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如果自选角度,切入点宜小、巧、新。
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步中,最容易出现以下三种毛病:层次不清,泛泛而谈,以述代评。
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
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训练,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
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
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示例出租车司机王文献那一年秋天,我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城市公干,住在当地十分著名的龙城大酒店里。
我在城里奔波了一整天,黄昏时,终于将事情办得差不多了,我急于要拦一辆出租车,尽快回酒店休息。
可站在路边,拼命地挥手,也没有一辆出租车停下来。
正赶上下班时间,出租车太难拦。
终于,有一辆车缓缓地在我脚边停了下来。
我如遇救星,一个箭步冲上去,拉开车门,落座后对司机说:“龙城大酒店,请快点!”“龙城大酒店?”司机歪着头想了一下,“很远哪!”“这倒奇怪了,别处的出租车司机都希望越远越好,怎么你这里舍远求近啊?”我十分不解。
司机欲言又止,末了,他终于下定决心,发动车子说:“那就走吧。
”我庆幸自己碰到了一位温雅好说话的司机。
这位司机衣着整齐,藏青色的西装十分挺括,雪白的衬衫,淡蓝色的领带,搭配得相当得体,不像一般的出租车司机衣着随便、风尘仆仆的样子,倒像准备去赴一场豪门夜宴似的。
龙城大酒店果然很远,车子开得很快,半个钟头后终于抵达了。
这半个钟头里,我累得连一句话也不想说,只是闭上眼睛假寐。
车到目的地,我掏出钱包准备付钱,却发现这辆出租车没有计价器。
“我这辆出租车不仅没有计价器,而且是免费的。
”司机微笑着调侃。
“啊——?”我哪里肯信。
司机敏捷地跳下车,一边帮我拿东西,一边微笑着说:“亏你还戴着眼镜儿。
再仔细看看,这哪里是出租车,这是我的私家车呀!”“我原本要去你在门前等车的那家酒店吃晚饭,哪知道还没停稳,你就拉开车门进来了,命令我去龙城大酒店。
我看你实在太着急了,只好送你过来了。
今晚,看来我得在龙城大酒店吃晚饭了。
”天哪,这叫什么事,我想我实在是累昏了头,这辆车有没有出租车标志都没有辨识清楚,就不由分说地逼着人家当了一回出租车司机,还奚落人家。
天边的晚霞飘散着,我的脸一定红透了。
(选自《阅读与鉴赏》2006年第3期)题目:对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人很欣赏,有人觉得矫情。
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观点一(肯定本文结尾)我很欣赏本文的结尾,这样结尾并不存在矫情的问题。
其一,“我”遇到好心人后,“逼着人家当了一回出租车司机,还奚落人家”,可他为了送“我”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且不收一分钱。
作者因心怀愧疚而觉得自己“脸一定红透了”合情合理。
其二,“天边的晚霞飘散着”不仅巧妙照应了开头“黄昏时”,而且暗示人物心境(“我”感到温馨),渲染了气氛,使主旨更加突出。
总之,本文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别具匠心,值得赞赏。
观点二(否定本文结尾)这样结尾我不欣赏。
其一,该结尾显得矫情。
好心人的精神令人钦佩,因为他为送一个陌生人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且不收一分钱。
但因为这件事“脸一定红透了”明显不符合常理,这种寻常小事不至于让“我”如此感动。
“我”当时“事情办得差不多了”,只是“出租车太难拦”,回酒店不方便,再等等也可以拦上车,不存在不能回去的问题;一路上“我”“奚落人家”,属于误会所致,并非刻意如此,“我”不必心存愧疚。
其二,“天边的晚霞飘散着”来衬托人物心情落于俗套,了无新意。
其三,“我的脸一定红透了”过于武断,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总之,本文结尾是全文的败笔。
解题思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学作品,因个人喜好不同,鉴赏的角度有别,自然会有人褒扬,有人贬抑,所谓“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际上是让我们对作品发表个人见解,这一理解不是老师也不是专家的意见,而是你独立思考后的“一家之言”。
示例题目要求对这篇小说的结尾发表自己的意见。
探究的角度无外乎三个:欣赏,否定,部分欣赏部分否定。
我们可以在阅读全文后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确定一个探究角度。
确立观点后,要让自己的观点能被别人接受就得持之以据,解读文学作品,要善于运用自己所积淀的文学鉴赏知识,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
解答这道题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点:(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这样结尾能否突出主旨?(2)本文如何安排层次结构?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中起什么作用?(3)一个好的结尾常常能起到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本文有无这种效果?(4)本文结尾写到了“天边的晚霞”,有何用意?“我的脸一定红透了”是矫情还是真情所致?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恰当运用平时所学的文学鉴赏知识,对这篇小说的结尾发表自己的意见就不算一件很难的事。
例题精讲(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
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
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
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
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听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
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在哦铺到哪儿了。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事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修改)题: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此题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责任心、管理、平常处事等方面来谈,但不能离开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