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火生态与管理》
复习课件
课 程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林火基础理论
第三章 林火与环境
第四章 林火与生态系统
第五章 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六章 森林火灾的扑救
第七章 火的应用
第八章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评价
一、森林火
(一)森林火灾的定义
森林火灾(Forest fire)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区的森林中和草地上自由蔓延和扩展,达到一定的面积,对森林生态系统及人类造成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地和草地起火。如果在草原上发生火灾则应称为草原火灾(grassland fire)
(二)森林火灾级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中规定,我国的森林火灾根据受害森林面积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第四十条 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一)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
(二)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三)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四)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本条第一款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二、计划火烧
计划火烧(prescribed burning)是指按照预定方案有计划地在指定地点或地段上,在人为控制下,为达到某种经营目的而对森林可燃物进行的火烧。
如果计划火烧经营森林为目的,则可称营林用火。
三、森林防火和森林消防
森林防火(forest fire prevention)是指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和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一系列的行政工作和专业技术措施。这个工作包括两大方面:
⒈森林火灾的预防:森林防火灾的发生规律;火源管理;群众工作;森林防火的基础设施;森林火灾预报等。
⒉森林火灾的扑救:林火探测;森林防火通讯;航空灭火;地面灭火等。
森林消防(forest fire control)是森林防火的同义词。森林消防是国家公安消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火生态学与林火管理
林火生态(Forest fire ecology)是研究火与生物群体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是在广泛用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林火管理的基础理论。
林火管理(forest fire managemen

t)运用林火原理和火生态学的理论,着眼于火的两重性,为控制森林火灾,同时发挥火的效益而采取的一系列防火、灭火、用火措施。
五、林火生态与管理
林火生态与管理(Wildfire Ecology and Management)是研究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原理),系统阐述森林防火、灭火、用火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是进行森林防火或林火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专业基础。
又称森林防火学(The science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
(一)特点
⒈ 是一个年轻的新学科
⒉ 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也是生物科学和工程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⒊ 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
(二)内容
1.林火原理:是阐明森林燃烧机制、林火行为特性以及林火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它是森林防火、灭火、用火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森林燃烧机理、林火种类、森林可燃物种类和类型、森林火源、火环境、林火行为等。
2.林火生态:是研究林火对环境、植物、动物、森林群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的规律。林火生态是营林用火的基础。
3.计划火烧:是在人为控制下,在特定地点进行安全用火并达到预期经营目的和效果的一种森林经营措施。
4.森林火灾的预防:是在森林火灾季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主要内容有火源管理、林火预报、林火监测、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森林防火规划、森林防火通讯等。
5.森林火灾的扑救:是研究森林火灾扑救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技术措施。主要的灭火技术措施有常规灭火方法、化学灭火、以火灭火、航空灭火、人工催化降雨灭火等。
6.森林防火评估:是研究对森林火灾损失、林火控制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内容有森林火灾档案、森林火灾直接损失的估算、森林火灾间接损失的评估等。
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一、森林防火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需要
二、森林防火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三、森林防火是保护林区人民生命财产的需要
四、森林防火是社会安定的需要
五、森林防火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近代和现代森林防火发展概况
我国近代(公元1840~1949年),从清朝鸦片战争开始,经历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现代森林防火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世纪我国的森林防火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森林防火前期、森林防火全面开展与建设时期和森林防火专业化时期。
我国林火管理的目标和对策
我国林火管理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充分发挥林火的生态效

益.既从生态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技术的理论水平,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采用人为和天然的多种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将森林火灾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充分发挥火的有益的生态效益,以维护生态平衡,繁荣林区经济.
世界森林火灾特点和对策
目前,全世界每年发生森林火灾约22万次以上,烧毁森林面积640万公顷以上,约占世界森林覆盖率的2.3‰以上,世界每年森林火灾损失木材3亿m3。
从森林火灾面积占森林面积的%,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森林火灾的严重程度;
从平均每次火烧面积,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防火能力;
从单位森林面积(10万公顷)年火灾发生次数,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火源的管理水平。
一、世界森林防火的特点
1. 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烧毁的森林面积大,损失严重。
2. 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森林火灾严重。
3. 世界各地的森林火灾分布不均。
4. 世界各国的森林火灾总的趋势是在下降,但不稳定。
5. 森林火灾随气候变化而波动。
6. 对于一般性的森林火灾,目前可以预防和扑救;但对于特大森林火灾各国都无能为力。
二、世界林火管理模式(控制对策)
(一)北欧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
北欧的森林以人工林为主,经营年代长,经营水平高。对森林火灾的防治主要采取“绿色防火工程”和地面道路工程措施。
⒈“绿色防火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①及时地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荒山荒地进行人工造林,尽快形成森林环境,将容易燃烧的地带变为不易燃烧的地带;②加强森林抚育间伐和卫生伐,清除拼死木、倒木,并加以利用,即改善了森林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又大大减少可燃物的累积;③调整林分结构,营造针阔混交林,降低林分的燃烧性;④在易燃的针叶林内营造抗火的防火林带。
⒉地面道路工程,要保证林区公路修建成网,畅通无阻,有利于灭火机械化的实施。
(二)北美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
北美的森林有两大特点:一是原始林面积大,二是雷击火多。
北美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主要采取空中优势,进行航空巡逻和航空灭火;利用卫星红外线探测和远程雷电探测等手段,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此外,通讯畅通无阻,林区交通发达,林火预报技术先进,配有地面和空中快速扑火队伍,扑灭森林火灾十分迅速。
例如,美国在发现火灾后5 10分钟就能通知到扑火队伍,半小时左右到达火场,力争在1小时内将火扑灭。一般不超过三小时。在三小时内扑灭火灾的次数占火灾总次数的89%。
(三)澳大利亚控

制森林火灾的对策
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为季雨林气候。森林以桉树林为主,桉树枝叶含油脂多,特别易燃。在干旱季节,气温高,湿度小,风大,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形成狂燃大火,并产生大量飞火形成多个新火场,使火场面积迅速扩大,很难扑救,森林损失十分严重。对于这种大火,采取地面或空中扑救都无济于事。
经多年研究试验,找到一种以火防火的办法,即在火险天气等级不高的时期,有计划地烧除林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而不损害林木,以避免在高火险天气时期狂燃大火的发生。这种方法称为林下低强度计划烧除。林下计划烧除的办法是由地面人工点烧发展成用飞机空投燃烧丸点燃,点燃速度可达3000公顷/小时。
(四)综合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
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匮乏又比较分散.
以群众防火为主. 开展营林用火和生物防火.
综合森林防火.
三、世界林火管理存在的问题
1.林火机理仍没有完全搞清楚
2.世界上森林火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森林减少,人口增加,林区火源增多,森林火险增加。
3.环境恶化对林火的影响
①“温室效应”
②厄尔尼诺现象
4.世界各国的森林防火工作仍处于被动局面
5.缺乏森林防火的专门人才
四、我国森林火灾特点
⒈我国森林火灾严重,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大森林火灾较多
从1950 1987年,我国森林火灾的累计面积3621万公顷,占全国现有森林面积的31.4%。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15838.1次,年平均受害面积95.3万公顷,森林受害率8.3‰。森林受害率居世界首位。我国森林火灾每年直接经济损失70 100亿元人民币。
41年共发生特大森林火灾470次,占总次数的0.0735%,占总受害面积的33.6%。近年来,重大和特大森林火灾年年都有发生,损失较大。
⒉我国南方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我国北方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大
南方区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14359次,占全国森林火灾面积的90.77%,以云南森林火灾次数最多;北方区森林受害面积占全国的57.2%,以东北地区受害最重,占全国39.1%。
⒊森林火灾多集中于少数省和地区
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以黑龙江省最大,占全国37.88%,其次是内蒙古和云南。森林火灾有多集中在少数地区,如黑龙江的大兴安岭、黑河地区;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兴安盟;云南的思茅、临沧地区、大理白族自治洲、丽江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广西的百色、河池、南宁等。
⒋引起森林火灾主要是人为火源
根据1982年统计,全国发生的森林火灾中,已查原因的人为火源

占99.4%。
⒌我国森林火灾具有周期性变化,总的趋势在逐年下降
我国森林火灾具有5年或10年的发生周期。从受害面积看,我国的森林火灾出现的高峰其是1956 1957年、1961 1962年、1972年、1977年、1987年。但总的趋势是逐年下降,特别是1987年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以后,下降幅度较大。
第二章 林火原理
第一节 森林燃烧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森林可燃物与可燃物类型
第三节 森林火源
第四节 林火环境
第五节 林火行为
第一节 森林燃烧的基本规律
一、森林燃烧及其条件
二、森林燃烧的基本过程
四、森林燃烧环
一、森林燃烧及其条件
(一)燃烧及燃烧三要素
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可燃物与氧化合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见图2 1),又称燃烧三要素或燃烧三角形。
(二)森林燃烧
森林燃烧是森林植物体强烈氧化放热发光的反应,是自然界燃烧现象的一种。
森林燃烧的条件是森林可燃物、火源和一定的气象条件。
森林燃烧除具有一般的燃烧学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森林燃烧属于固体可燃物燃烧,一般要经过液化、汽化过程。燃烧作用释放出的热量传递给火头前沿的可燃物,使燃烧作用向前推进。
2.森林燃烧是在大自然的开放系统内进行的燃烧,不仅有常见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还有第四种热量传递方式,即通过飞火传递热量。
3.森林燃烧由于森林植被的变化和环境的左右,经常处于千变万化之中,其发生发展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4.森林燃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即有破坏、毁灭作用,也有促进作用。两重性取决于火释放能量的大小,关键是燃烧强度。
二、森林燃烧的基本过程
(一)热量传播
热量传播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1.热传导
在相同条件下(加热相同,范围相同),温度上升的速度取决于物体的导热系数,导热系数越大,则加热越快。但森林可燃物(如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系数小,传热缓慢。
林地内的地上可燃物之间排列疏松、空隙很大,所以燃烧时,热传导不是主要的传热方式。但是大的枝条、站杆、地下可燃物(如腐殖质层,泥炭层)排列紧密,热传导是主要传热方式。
2.热对流
在森林燃烧过程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了局部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在浮力的作用下热空气垂直地向上运动,造成四周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内补充,形成热对流。这是一种自然对流。这种对流热与森林可燃物接触时,把热传给

可燃物,使其升温。因此,热的对流作用在针叶林内,特别是针叶幼林和复层针叶林内,把热传给林冠,引起树冠着火。
有时在强风的作用下近地面发生水平方向的热对流,又称热平流。这是一种外力作用下的强制对流。热平流使火焰前方的可燃物迅速增温、干燥,进而燃烧,使火向前蔓延。
3.热辐射
森林可燃物的表面,其颜色深,粗糙,具有吸收辐射热量的条件。因此,处于火焰推进前方的可燃物,在热辐射作用下,迅速地被预热,脱水而点燃。
(二)森林燃烧过程
森林燃烧从燃烧学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剧烈的氧化反应,伴随着放出大量的热与光。有人把森林燃烧称为可燃物内部贮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实际上,它是物理和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能量交换、质量传递等均属于物理学范畴,火焰中各种反应属于化学范畴。
1.燃烧的三个阶段
预热阶段: 是燃烧前的物理学过程,包括可燃物自身温度的升高和水分的蒸发。由于水分蒸发消耗了大量的热量,而减慢了可燃物的升温过程。
炭化阶段: 是燃烧前的化学过程(热分解过程)。可燃物热分解产生三大类产物:气体(包括可燃性气体,如H2、CO、烃类化合物等;不燃性气体,如CO2、H2O等;助燃性气体,如O2等)、液体(如木焦油、甲醇、丙醇、酸类、酮类、醛类等)和固体(如木炭等)。
燃烧阶段: 任何可燃物的燃烧都可以细分为着火和燃烧两个阶段。
2.森林可燃物的基本组成
森林可燃物有多种,最主要的是枯枝落叶和林木。森林可燃物的化学组成与木材的化学组成十分相近,所以,着重讨论木材的化学组成。
木材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组成有三种: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次要组成有二种:抽提物和灰分。
各组成成分的化学结构、在木材中的含量、燃点各不相同。次要组成虽然含量较少,但对可燃物的燃烧影响很大。
四、森林燃烧环
㈠森林燃烧环的概念
森林燃烧环(forest burning cycle)是指在同一生态系统内,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的可燃复合体,是林火管理(森林防火)的基本单位。
森林燃烧环是我国著名森林防火专家郑焕能教授全面解析森林燃烧现象,在燃烧三要素的基础上于1987年提出的,现已经成为森林防火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并在林火预报、林火扑救、森林防火规划等工作中得到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㈡森林燃烧环的基本结构
森林燃烧环由森林可燃物类型、火源条件、火环境和火行为四个部分构成,其基本结构见图2 2。三角形和其内切圆构成了森林燃烧环,

其中三边分别为可燃物类型、火环境和火源条件,内切圆为火行为。
第二节 森林可燃物与可燃物类型
森林可燃物(forest fuel)是指森林和林地上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如树木的干、枝、叶、树皮;灌木、草本、苔藓、地表枯落物、土壤中的腐殖质、泥炭等。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火灾发生的物质基础。
本节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一、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性质
二、可燃物种类
三、森林燃烧性
四、可燃物类型
一、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性质
可燃物的燃烧性质是由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决定的。物理性质有:可燃物的结构、含水率、发热量等;化学性质有:油脂含量、可燃气体含量、灰分含量等。
(一)可燃物床层的结构
可燃物床层(fuel bed)是指从土壤下层的矿质层起,上至植被顶端(树冠)之间的各种可燃物的综合体。可燃物床层中即有活可燃物、枯死可燃物,也包括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腐殖质、泥炭、树根及各种小动物和微生物)。通常是指土壤表面以上的可燃物总体。
可燃物结构主要是指可燃物床层中可燃物负荷量、大小、紧密度、连续性等。
1.可燃物负荷量
可燃物负荷量(fuel loading)是指单位面积上可燃物的绝干重量,单位是kg/m2、t/ha。
可燃物负荷量又可分
①总可燃物负荷量
②潜在可燃物负荷量
②有效可燃物负荷量
2.可燃物的大小(粗细)
可燃物的大小(粗细)影响可燃物对外来热量的吸收。对于单位质量的可燃物来说,可燃物越小,表面积越大,受热面积大,接收热量多,水分蒸发快,可燃物越容易燃烧。
常用表面积与体积比(surface area to volume ratio or surface/volume ratio)来衡量可燃物的粗细度。可燃物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越容易燃烧。
我们可以根据可燃物颗粒的形状,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对各种可燃物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进行估测。
2.可燃物的紧密度
可燃物床层中可燃物颗粒自然状态下堆放的紧密程度称为紧密度(compactness)。
紧密度影响着可燃物床层中空气的供应,同时也影响火焰在可燃物颗粒间的热量传递。
4.可燃物的连续性
可燃物床层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的连续性(continuity)对火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①垂直连续性
各层次之间的连接:地下可燃物(腐殖质、泥炭、根系等)、地表可燃物(枯枝落叶)、草本可燃物(草类、蕨类等)、中间可燃物(灌木、幼树等)、上层树冠可燃物(枝叶)
②水平连续性
各层次自身的水平各方向上的连接:如树间有100m的空隙,树冠火可下落成为地表火。
(二)可燃物的含水量

可燃物含水量(fuel moisture content,FMC)的度量方法可分为相对含水量和绝对含水量:
1.可燃物含水量与易燃性
可燃物含水量与可燃物的易燃性(combustibility,inflammability)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FMC是影响可燃物燃烧的重要指标。
枯死可燃物(dead fuel)和活可燃物(live fuel)的FMC差异很大,对燃烧的影响也不一样。
枯死可燃物的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它们可吸收超过本身重量1倍以上的水,其变化范围为2 250%。一般情况下,当FMC超过35%时,不燃;25 35%时,难燃;17 25%时,可燃;10 16%时,易燃;小于10%时,极易燃。
活可燃物的含水量变化幅度不大,在75 250%之间。在干旱季节,为75 150%。活可燃物与树冠火的发生有关。当针叶FMC低于100%,常绿灌木叶丛FMC低于75%时,可发生猛烈的树冠火。
(三)热值(发热量)
可燃物热值(Calorific Value,Heat Yield,)是指在绝干状态下单位重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是所放出的热量,单位有cal/g、kcal/kg、kJ/kg、J/g。确切定义:热值为1克物质,在1个大气压、25℃下,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
(四)抽提物(油脂)含量
抽提物是粗脂肪,它包括脂肪、游离脂肪酸、蜡、磷酸脂、芳香油、色素等脂溶性物质的总称。油脂含量越高的树种越易燃,特别是含挥发油的植物更易燃。
一般来说,针叶树含脂量较高,阔叶树含脂量较少;树叶含脂量较高,枝条的含脂量较少;木本植物含脂量较高,草本植物含脂量较少。
(五)粗灰分物质和SiO2的含量
粗灰分物质含量是指可燃物中的矿物质的含量。增加木炭的生成和减少焦油的形成,可大大降低火焰的活动。
(六)可燃气体含量
森林可燃物可燃气体是有焰燃烧的源泉。可燃气体充足,火焰高,火强度大。
一般乔木树种的可燃性气体总量为最高,在20 50%;其次是草本可燃物,含量在10 30%;最小是灌木可燃物,在10 20%;地衣和苔藓在7 20%。
二、可燃物种类
可燃物种类的不同,着火的难易程度不一样。
细小可燃物(如枯落叶、枯草等)容易干燥易于引燃,成为森林火灾的引火物,森林火灾大多是森林火源引燃细小枯死可燃物从而引发森林火灾。
体积较大的可燃物(如树木、灌木、采伐剩余物等)含有较多的水分,不易引燃,但被引燃后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森林火灾的主要能量来源。
可燃物的种类、配置、结构不同,发生火灾后的林火种类也不一样。
草地、灌丛、落叶阔叶林一般发生地表火;
常绿针叶林、个别常绿阔叶林(桉树林)由于叶富含油脂易燃常常发生树冠火;
在天气极端干旱的条件下,土壤中的腐殖质和

泥炭燃烧而形成地下火。
(一)根据地被物的种类划分
⒈地表枯枝落叶层(litter):
①上层:当年的落叶
②下层:一年以前的落叶
⒉地衣(lichen)
易燃
⒊苔藓(mosses)
难燃
⒋草本植物(herb)
①易燃草本:禾本科、莎草科、及部分菊科等阳性杂草。
②难燃草本:毛茛科、百合科、酱草科、虎耳草科等。
⒌灌木(bush,shrubs)
①易燃灌木:胡枝子、绣线菊、偃松、兴安、西伯利亚等。
②难燃灌木:鸭脚木、越桔、接骨木、榛子、白丁香等。
⒍乔木(trees)
①易燃乔木:针叶树和带油脂的阔叶树(如桉树)
②难燃乔木:阔叶树(落叶、常绿)和落叶松
⒎林地杂乱物(slash)
易燃
(三)根据可燃物在林内的位置划分
⒈地下可燃物(ground fuel)
⒉地表可燃物(surface fuel,1.5米以内)
⒊空中可燃物(aerial fuel,aboveground fuel,1.5米以上)
(四)按可燃物含水率的变化性质划分
⒈活可燃物(Live Fuel)
⒉死可燃物(Dead Fuel)
三、森林燃烧性
(一)森林燃烧性的概念
森林燃烧性(Forest Combustibility)是指在有利于森林燃烧的条件下,森林被引燃着火的难易程度以及着火后所表现出的燃烧状态(火种类)和燃烧速度(火强度)的综合。
森林燃烧性可作为森林发生火灾难易的指标。
一般说来,可定性划分为三个易燃性等级,即易燃、可燃、难燃。这是对森林燃烧性的定性的、简单的、相对的描述。
(二)森林特性与森林燃烧性
森林不是可燃物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可燃物集合。每一个森林群落是由多种植物所构成的,因而形成不同的森林特性。这些特性与森林燃烧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⒈林木组成
由于树种的易燃性各不相同,同时影响着林下死、活地被物的数量、组成及其性质。这样,由不同树种构成的森林,燃烧性也不一样。
⒉林分郁闭度
林分郁闭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林内的光照条件,进而影响林内小气候(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也就影响到林下可燃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含水率。
⒊林分年龄
①同龄林;②异龄林
⒋林木的层次结构
林木的层次结构可分单层林和复层林。
⒌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
主要指可燃物如地表、林冠的水平连续性,影响树冠火的蔓延。
㈠可燃物类型的概念
可燃物类型(fuel type)是指具有明显的代表植物种、可燃物种类、形状、大小、组成以及其它一些对林火蔓延和控制难易有影响的特征相似或相同的同质复合体。
简言之,可燃物类型是占据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燃烧性的可燃物复合体。
㈡可燃物

类型的划分
加拿大林火行为预报系统(1992)中划分16个可燃物类型;美国国家火险等级系统(1978)中划分20个可燃物模型。我国分别对每个区域划分12个可燃物类型(郑焕能,1993)。
1.依据
主要依据下列因素:
①主要可燃物种类的易燃性
②林分的立地条件(水分、地形)
2.加拿大的可燃物类型(16个类型)
3.美国的可燃物类型(20个类型)
4.我国的可燃物类型研究
㈢可燃物类型图的绘制
用红、黄、绿三种颜色分别表示易燃、可燃、难燃三个易燃性等级。
㈣可燃物模型
可燃物模型(fuelmodel)是可燃物类型的定量描述。依据的指标有:可燃物种类、可燃物的大小、紧密度、负荷量、可燃物床层深度、含水量、灰分含量、灭火含水量等,详见美国可燃物模型及其参数表(表2 17)
第三节 森林火源
一、森林火源的概念及类型(The Conception and Types of Forest Fire Cause)
二、天然火源(Natural Fire Cause)
三、人为火源(Man Fire Cause)
四、森林火源的分布规律(The Distributions of Forest Fire Cause)
这种来自于森林外界,能够为林火发生提供最低能源的现象和行为,我们统称为火源(fire cause)。
天然火源
火源 火源生产性用火
人为火源 生活用火
其它火源
第四节 林火环境
火环境(Fire environment)是森林燃烧的重要条件之一。森林中积累有大量的可燃物,有时虽有火源却不能发生火灾,其原因是没有适宜燃烧的火环境。
2.火灾季节与防火期
火灾季节(fire season)是指某一个地区在一年中森林火灾出现的季节或时期。我们也可以这样定义火灾季节:细小枯死可燃物大量产生,且火险天气经常出现的季节。
火灾季节的主要特征是降雨量很少、空气湿度低、干燥、风大,极易发生森林火灾。一般来讲,这个时期是植物的非生长季节,如东北的春秋两季、华北和华中的冬春季、南方的干季等。
根据火灾季节可以划定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戒严期。
森林防火期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而规定的实施森林防火措施、禁止野外用火的期限。
森林防火戒严期是在森林防火期内,根据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出现的规律而划定的杜绝一切野外用火的期限。
(二)火险天气要素
影响林火发生的气象要素有:
⒈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
相对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可燃物水分蒸发的快慢。RH越大,水分蒸发越慢,反之,则水分蒸发越

快。当RH=100%时,空气中水汽饱和,可燃物水分蒸发停止。
⒉降水(rainfall,precipitation)
降水直接影响可燃物紧密度含水量,特别是枯死可燃物。降水也使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到最大值。
3.温度(temperature)
由于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使相对湿度变小,直接影响着相对湿度的变化。
同时,气温升高,可提高可燃物自身的温度,使可燃物达到燃点所需的热量大大减少。
这样,就从两个方面增加了森林着火的几率。所以,温度越高,火险越大。
4.云量(Cloudiness)
云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影响到气温的变化,也影响到可燃物自身的温度变化。
地表可燃物在阳光下,温度可比气温高10℃以上。地表温度的升高,使近地层的相对湿度降低,加速了可燃物水分的蒸发,减少了含水量。
云量的多少影响到可燃物温度与气温差值的大小。云量越多,差值越小。所以,云量多,降低了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火险。
⒌风速(Wind speed)
风能加快可燃物水分的蒸发,使其快速干燥而易燃;能不断补充氧气,增加助燃条件,加速燃烧过程;能改变热对流,增加热平流,缩短热辐射的距离,加快了林火向前蔓延的速度。所以,风是森林火灾发生的最主要因子。
一般来说,平均风力三级以下时,用火和扑火都比较安全;平均风力在四级以上时,危险性加大。据大兴安岭林区15年的资料统计,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大森林火灾的80%以上是在5级以上大风天气下发生的。
风速越大,火灾次数越多,火烧面积越大。在连旱、高温的天气条件下,风是决定发生森林火灾多少和大小的重要因子。
⒍气压(Atmospheric Pressure)
气压的变化直接影响气温、相对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的变化。
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温高、相对湿度小、森林容易着火。
低气压能形成云雾和降水天气,不易或很少发生森林火灾。
三、气候、大气环流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㈠气候
1.气候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①决定特定地区的火灾季节长度和周期
②决定特定地区可燃物状况(森林,草原等)
③决定特定地区的森林火灾的严重程度
第五节 林火行为
火行为(fire behavior)是森林燃烧环的重要指标。
火行为是指森林可燃物被点燃后,火在蔓延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现象和特征。它受可燃物类型、火环境和火源条件的制约和控制。火行为也是火的瞬时特征和火灾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特征的描述指标。
二、火行为指标
(一)蔓延速度(Rate of Spread)
蔓延速度是在单位时间内,火向前移动的距离,单位是m/min、ft/

min、km/hr等。
1.王正非林火蔓延速度
式中:R 林火蔓延速度(m/min)
R0 水平无风时火的初始蔓延速度(m/min)
KW 风速更正系数
KS 可燃物配置格局更正系数
θ 地面平均坡度
2.罗森迈尔(Rothermel)林火蔓延速度模型
(二)火强度(Fire Indensity)
火强度一般是指火线强度(fireline indensity),是指单位火线长度,单位时间内释放的热量,单位是Btu/ft.s 1、kw/m等。早在50年代,美国的物理学家拜拉姆提出了火线强度的计算公式:
式中:I fire indensity in Btu per second per foot of fire front
H heat yield in Btu per pound of fuel
W weight of available fuel in pounds per square foot
R rate of spread in feet per second
火强度的公制公式:
式中:I kw/m H J/g
W t/ha R m/min
(三)火焰高(长)度(Flame Height,Flame Length)
英制:
式中:h=ft,I=Btu/ft.s 1
公制:
式中:h=m,I=kw/m
(四)火烧持续时间
火烧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火的温度高低对于活的可燃物的影响是不同的。火峰持续时间由下式计算:

式中:S=火持续时间(h)
D=火纵深度(m)
R=火蔓延速度(m/min)
(五)火场面积模型和周长
1.前苏联阿莫索夫的林火蔓延面积公式
式中:V1、V2、V3分别是顺风、侧风、逆风火的蔓延速度(m/min);t是火发生后的时间(min)。
(六)火烈度
火烈度是指火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程度,是王正非先生在80年代提出来的。他以烧死林木的百分数划分火烈度的级别:
0级:林木死亡0 5%
1级:林木死亡6 20%
2级:林木死亡21 40%
3级:林木死亡41 80%
4级:林木死亡81 100%
王正非先生认为火烈度与火强度成正比,与火的蔓延速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式中:P(%)为树木损伤率;b为树种抗火能力系数;I是火强度;R为火曼延速度。
(一)树冠火
1.急进树冠火
2.稳进树冠火
(二)地表火
1.急进地表火
2.稳进地表火
(三)地下火
1.腐殖质火
2.泥炭火
五、影响火行为的因素
㈠大风
㈡天气条件
㈢地形
㈣可燃物类型
第三章 林火生态
林火生态 (Forest Fire Ecology)是研究火与森林环境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现代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森林防火、营林用火、生物防火的理论基础。
火生态学的内容包括:火对森林环境、野生动物、植物、植物群落、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动物、植物、林分、环境对火的制约作用;用火的理论和技术;等等。
第一节 火与森林环境
第二节 火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第三节 火与植物
第四节 火与植物群落
第五节 火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六

节 火与生物多样性
一、火对土壤的影响
几乎每一次火灾都燃烧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所以林火对土壤的影响很大。
火对土壤的影响首先是土壤温度的升高,进而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土壤微生物。
火对土壤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类型、土壤的含水率、火强度、火的持续时间等。
(一)土壤温度的变化
1.火对土壤温度的直接作用:火强度越大,土壤温度越高
①轻度火, 小于75KW/m, 土壤表层的温度在100℃以内,对下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②低度火, 75~750KW/m, 土壤表面100~200℃,距地表1cm深处小于106℃
③中度火, 750~3500KW/m, 土壤表面300~400℃,距地表1cm深处200~300℃;3cm深处60~80℃;5cm深处40~50℃。
④高度火, 3500~10000KW/m, 土壤表面500~750℃,距地表1cm深处350~450℃;3cm深处150~300℃;5cm深处小于100℃。
⑤强度火, 大于10000KW/m, 土壤表面温度大于750℃。
(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1.土壤质地
不同的土壤质地有不同的比热和导热率,从而影响土壤的热量的传递的数量和速度。
沙土和沙壤土比粘土的传热速度快三倍,所以沙土和沙壤土的土壤温度增加较快。
2.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能迅速向下层传递热量。
(三)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土壤酸碱度和物质循环是土壤化学的主要特性。
直接影响表现为土壤无机物的分解;间接影响表现为把复杂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并重新与土壤发生化学反应。
1.土壤pH值
①原土壤的pH值,降雨量;
②负荷量和火强度。
2.土壤有机质
火强度
3.养分循环
氮在火烧后极易挥发(温度、土壤湿度)
磷在土壤中速效磷增加(高温下挥发,全磷损失达46%)
钾在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增加
钙和镁有增加
(四)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森林生产力。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影响,火作为高温体直接作用于微生物,使其致死;
二是间接影响,火烧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间接对微生物产生影响。
火强度、土壤的通透性、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温度以及土壤中可利用营养等的变化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种群数量。
(五)火在改善土壤环境中的应用
1.在冷湿条件下,采用火烧能增加土壤温度,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2.对于一些不易分解的枯枝落叶,也可采用定期火烧加速其无机化过程。
3.在沼泽及高寒地区,如果定期火烧,可以

改变土壤的泥炭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4.在冻原地带,如果采用火烧会使永冻层下降,扩大森林的分布区。
一、火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火对野生动物(wildlife)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烧伤和致死两个方面。
(二)间接影响
1.火烧改变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2.火烧后的野生动物食源的改变影响野生动物的种类变化
3.火烧能改变野生动物的种间竞争关系
4.火烧还能影响野生动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四、野生动物对火行为的影响
野生动物的行为活动对林火的发生及火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昆虫的活动与林火的发生
害虫时很多或大片的林木死亡,留下大量的枯立木和病腐木,使森林的燃烧性增加
例如,在美国的80 150年的松林中,小蠹虫的大发生时林木大量死亡,从而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二)食草动物与森林燃烧性
森林中某些食草动物(鹿、麋、驼鹿等)及一些啮齿类动物(河狸),大量啃食草本植物,降低森林的燃烧性。
(三)啮齿类动物与雷击火发生
啮齿类动物在树木顶端取食果实,常使树木顶端形成干枯的枝条,容易引起雷击火的发生
一、火对植物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1.伤害作用:
①火烧使草本、灌木植物致死;
②火烧掉树木的叶和枝条;
③火烧伤树木,烧死树木
2.促进作用:
①火烧加速植物宿存种子的释放;
②火烧促进植物种子萌发;
③火烧促进迟开球果开裂
(二)间接影响
主要指火烧迹地上植物的变化。
⒈阳性植物增加,阴性植物减少
⒉固N植物增加,含N植物减少
⒊浆果类植物增加
(六)耐火树种和抗火树种
1.耐火树种
耐火树种是指树木遭火烧后仍具有生存能力的树种。一般耐火树种具有较强的萌芽更新的能力。如樟树、檫树、油茶、桉树、白桦等。
2.抗火树种
抗火树种是指对林火燃烧和蔓延有较强抵抗能力的树种,又称防火树种。是营造防火林带的组成树种。这种树木具有较厚的树皮、枝叶的油脂含量少、含水量大,因而抗火能力强。如
东北林区的水曲柳、黄菠萝等;
中南部地区的木荷、火力楠、木棉树等。
第四节 火与植物群落
火与植物群落的相互关系有哪些方面:
1.群落成层性与燃烧性的关系.
2.火对群落年龄结构的影响.
3.火对树种组成的影响.
4.火对群落更新方式的影响
5.火对森林群落高度的影响
6.火对森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1.群落成层性与燃烧性的关系
群落成层性与燃烧性的关系密切。群落成层性主要表现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方面。
一方面,层次

多的群落,则生产力高,可燃物多,燃烧时易形成树冠火。
另一方面,群落的成层性能影响群落内小气候的变化。层次多,透光性差,湿度大,温度低。造成不利于林火发生的环境条件。
可根据群落成层性与燃烧性的关系开展森林放火。
2.火对群落年龄结构的影响.
天然林多为异龄林,但高强度火烧后能导致同龄林的形成。因为,火烧迹地上最先入侵的是一些阳性喜光树种,种子小,易传播,生长快,竞争力强,常形成同龄或近似同龄的林分。
3.火对树种组成的影响.
群落中植物种类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高强度的火烧或火的多次作用,将使群落物种组成发生根本的改变。通常来讲,火烧后针叶树被阔叶树取代。
4.火对群落更新方式的影响
稳定森林群落的更新,都是通过有性繁殖(种子)来完成的。火烧后,群落常被一些具有无性(多为喜光树种)更新能力的树种取代。形成能通过有性繁殖,又能通过无性更新的群落。如果火烧频率大,常形成只靠无性更新的萌生林。
5.火对森林群落高度的影响
通常来讲,耐荫树种比喜光树种的林木高,实生的林木比萌生的高。因此,火烧后,群落的高度显著下降。
6.火对森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无论在演替任何阶段进行强度火烧,都会使群落的稳定性下降。主要表现在植物种类减少,环境单一,植物竞争激烈,抗干扰能力下降,火烧后演替起来的群落燃烧性加大。但是,低强度的营林用火可增加群落的稳定性。
第四章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发生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已经阐述了森林火灾发生与可燃物类型、火源条件和火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林火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
运用这些规律,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一、林火预报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林火预报的概念
林火预报(Forest Fire Prediction)是根据天气条件、可燃物状况、火源条件、地形等的变化规律,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及森林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预报的技术措施。
(二)根据输出的预报结果可划分为火险天气预报、火发生预报和火行为预报三个类型。
火险天气预报(fire weather prediction, FWP)是根据一个地区的前5~10年的火灾资料、天气要素和植被状况,通过一定的模型计算,预测火险天气出现的时间和发生森林火灾的危险程度并以五个火险等级发布预报结果。早期的林火预报属于这种类型,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多。
火发生预报(Fire occurrence prediction, FOP)是在火险天

气预测的基础上,加上火源出现的概率(人为火源出现的密度和雷击火出现的频率),预测在某一个地区或地点,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并以一定的可靠性发布预报结果。
火行为预报(Fire behavior prediction, FBP)是在火险天气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可燃物类型、地形条件和风向风速,预测火灾发生后的火行为指标(火场不同方向上的火线强度、蔓延速度、火焰长度或高度、火烈度等)及火场变化状况(火场形状、火场面积、火场周边长等),并可在火灾发生后的不同时间上发布预测结果和火行为等级。
㈢林火预报因子的选择与测定
⒈选择
①主要选择与可燃物含水率相关的因子
②在可燃物种类当中以易燃可燃物为主
⒉测定
①测定时间:在火灾季节内连续测定;在一天中主要在火险最高的时段(中午以后)测定。
②测定地点:在高火险地段。
第三节 林火监测
林火监测(Forest fire detection)是借助一定的设施、仪器,及时发现火情,准确探测起火地点、火的大小、动向的措施。及时发现火情是防止森林火灾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扑灭森林火灾的基础。
(一)了望台建设
1.了望台的规划设计:
选定;分布密度确定;台址选定;结构(木质、金属、砖石)和种类
总的原则:增大观测的覆盖面,减少盲区.
2.了望台设备:
了望;报警;扑火;观测;生活
3.了望员的配备和条件:
3 4人;身体健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二、森林防火通讯的方式与特点
(一)有线电话
(二)短波通讯
(三)超短波通讯
(四)微波接力通讯
(五)卫星通讯
(六)图像通讯
第五节 林火阻隔
一、林区公路
二、开设防火线
三、生物防火—绿色防火
四、以火防火—黑色防火
二、开设防火线
(一)种类和规格
1.国境防火线50—100米;
2.铁路和公路防火线50—100米;
3.林缘防火线30—100米;
4.居民点、储木场等重要设施防火线
(二)防火线的开设方法
1.机械法:机耕、人工割除;
2.化学除草
3.火烧法
三、生物防火—绿色防火
(一)生物防火的概念、意义和特点
1.概念:
生物防火(Biological Fire prevention)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上的差异,结合林业生产措施,营造防火林带,减少可燃物的积累,调节林分组成和结构,降低森林燃烧性,增强林分的抗火性和阻火能力,而达到控制林火目的的理论和技术措施。
(三)生物防火措施:
1.防火林带:防火林带是由防火树种和植物构成,具有阻火功能的林带。
⑴防火树种
防火树种是高含水率、低易燃性、较强抗火性

的树种
如北方的水曲柳、落叶松、柳树、榆树等;南方的木荷、火力楠、茴香树、杨梅等。
特性:
①抗火性:油脂含量、树皮厚度
– ②生物学特性:生长速度
– ③生态学特性:适应性强
– ④在火灾中的抗火能力
2.营林防火措施
运用营林措施可降低森林的燃烧性:
(1)幼林抚育,清除林地上的易燃杂草;
(2)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内和林缘修枝,防止发生树冠火;
(3)抚育间伐和卫生伐,伐去林内生长落后的林木、枯立木;
(4)清理采伐迹地上的采伐剩余物;
(5)控制间伐强度,保持较高的林分郁闭度,抑制林内杂草的生长。
四、以火防火—黑色防火
(一)概念
以火防火是指人们为了减少森林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和为了开设防火线而进行的林内计划烧除。
(二)特点
有效性;速效性;经济性;生态影响
(三)以火防火措施
1.火烧防火线
2.火烧沟塘草甸
3.火烧采伐剩余物
4.林内计划烧除
第六节 森林防火规划
森林防火规划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及社会因素,进行综合规划,实施多种森林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减少森林损失,维护森林生态平衡
一、森林防火规划的原则
二、森林防火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三、森林防火规划设计的内容
四、森林防火规划的评估
三、森林防火规划设计的内容
1.森林燃烧性确定与火险区划分
2.火源管理区划分
3.营林防火规划
4.生物防火规划
5.计划烧除规划
6.森林防火工程:
预报;监测;通讯网络;交通;航空护林;计算机网络;防火检查站;建立防火站和临时机降点
7.经费概算
第六章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法》第十七条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发生森林火灾,必须立即组织当地军民和有关部门扑救”。
《森林防火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森林火灾,必须立即扑救,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阻组织当地军民扑救,同时逐级上报省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
第一节 森林火灾的扑救原理
一、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
二、森林火灾的扑救原则
三、扑灭森林火灾的程序
一、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
二、森林火灾的扑救原则
(一)森林火灾的扑救原则
森林火灾的扑救原则是“打早、打小、打了”。
打早是前提,是行动快的问题;
打小是核心,是抓住时机的问题;
打了是目的,是迅速解决战斗,彻底清除余火的问题。

救森林火灾的关键是个“早”字。只有早,才能“小”,才易“了”。
三、扑灭森林火灾的程序
㈠初期灭火阶段
扑灭火头,限制火的发展。
㈡降低火势阶段
扑灭火翼和火尾,阻止火向两侧传播和发展,使火得到完全控制。
㈢熄灭余火阶段
火场控制住以后,要及时、彻底地扑灭余火。
㈣看守火场阶段
为了防止余火复燃,在扑灭森林火灾以后,要留下一定数量的扑火队员看守火场,继续检查清理余火,待两三天后没有火情,方可撤离火场。
二、间接灭火
(一)爆炸灭火法
灭火原理:隔离;稀释氧;冲击波
扑救方法:穴状爆炸;索状炸药;手投干粉灭火弹
(二)隔离带阻火法
隔离带有防火线(生土带、防火沟)、防火林带、公路、河流等。
第四节 航空灭火
航空灭火(Aerial control of forest fires)是运用飞机运载扑火队员、装备或直接进行灭火的扑火措施。是重点林区重要扑火方式之一。
航空灭火措施主要包括
空降(跳伞到火场)灭火、
机降(运送扑火队员到火场) 灭火、
航空喷洒(化学灭火剂和水)灭火、
空中催化降水灭火、
索降(扑火队员到火场)灭火、
吊桶(洒水)灭火、
空中火场扑火指挥等。
一、人身伤亡的原因
⒈烧伤烧死
⒉缺氧或CO中毒窒息死亡
⒊摔伤摔死
⒋滚石、倒木造成的伤亡
三、扑火安全措施
(一)扑救火灾安全措施要点
⒈加强组织领导
⒉加强安全教育
⒊坚持安全扑火作业方法
(二)紧急脱险措施
⒈火烧安全地带
⒉找空地避火
⒊逆风突围
第七章 火的应用
第一节 火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 计划火烧
第三节 用火后果评价
一、用火的理论基础
火的两重性
 林火不仅具有害的一面,而且具有有益的一面。单纯的防火是被动的,只有“防”和“用”结合,才是积极主动的且最为有效的措施。
用火条件和火行为的可控性
 森林火灾具有难控性,而用火的许多条件都是可控的。
火是一种快捷、高效、经济的工具
如何认识对火的利用?
火的利用,就是要利用火的有利一面,把火作为一个有利的工具,把火看成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从生态观点和经济利益出发,通过对火行为的深入研究,掌握利用其特性为人类经营活动服务。
一、火在林业中的应用
(一)用火防火
1.减少森林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
2.开设防火线。路边、林缘、林间火烧。
(二)在森林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
1.改善造林条件,提高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清理林内下木、杂草,防止或减少其与林木的竞争,起透光伐的作

用。
3.抑制次生树种,维护目的树种的生长。
4.清除林内站杆、倒杆、倒木和病腐木,改善林内卫生状况,起卫生伐的作用。
 (二)在森林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
5.营林安全用火在特定的林分内可起到疏伐
的作用。
6.火烧清理采伐迹地。
7.作为次生林改造的一种措施和手段。
(三)控制病、虫、鼠害
1. 火烧防病害: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落叶松褐锈病等
2. 火烧防虫害:松毛虫、小蠹虫、蚜虫等
3. 火烧防鼠害
(四)火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方面的应用
1. 促进死地被物、有机物的迅速分解,加速养分循环
2.火烧促进天然更新
3.火烧与森林演替
4.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6.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在改善野生动物的居住、生存、繁衍条件和饲料
方面的应用
三、营林安全用火
(一)概念
营林安全用火是指在人为控制下,在指定的地点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安全用火,并达到预期经营目的和效果,它是森林经营的一种措施和手段
(二)营林安全用火的方式
1.计划火烧
2.控制火烧
(三)营林用火的条件
(一)季节和时间
选择安全用火窗口
(二)用火天气条件
1.稳定的风向和风速:理想的风速是2 4m/s。1 3级
2.相对湿度:一般要求是30 60%
3.温度随不同的地区和时间而定:冬春季0 10℃;夏季小于20℃
4.少量的降雨或雪后2 3天内
5.可燃物含水量为10-20%
6.大气比较稳定
(四)营林用火的的点火技术
(一)平坦地段
1.点逆风火 2.点顺风火
3.点侧风火 4.棋盘式点火
5.中心点火法
(四)营林安全用火与森林火灾的区别:
1. 定义上的区别。森林火灾是失去人为控制的森林燃烧现象,火在森林中自由燃烧、蔓延和扩展;营林安全用火则是在人为的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用火,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取得一定的生态、经济效果。
2.对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不同。森林火灾是突然爆发式地大量释放能量,破坏森林生态的稳定;而营林安全用火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并可加速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两者的后果不同。森林火灾破坏森林结构和影响森林的正常生长发育,并给人类带来一定损失。营林安全用火则能为森林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是经营森林的工具和手段,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
第八章 林火评价
一场森林火灾发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损失是惨重的。所以,火灾过后要进行森林火灾的后果调查,并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科学评估。
并将所有的记录、调查、统计、分析等文字图表资料进行存档备案


森林火灾统计属国家自然灾害统计的一种,每年森林火灾损失等有关数据都要上报国家统计局。
一、火灾调查概述
1.火灾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调查内容:起火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和伤亡原因;
火灾损失。
2.火灾调查的组织领导:
 火灾调查的组织领导、组织分工、人员的职权和人员的素质。
3.森林火灾调查的基本原则
 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群众路线、实事求是、依法办事
4.火灾原因分类
 放火、失火、意外火灾。
三、林木损失调查
(一)林木烧伤程度分类
⒈烧毁木
树冠全部烧毁,树干严重被烧不能做用材
⒉烧死木
树冠2/3以上烧焦,树干形成层被烧,无恢复生长的可能
⒊烧伤木
树冠1/2烧焦,树干形成层烧伤不严重,有恢复生长的可能
⒋未伤木
树皮被熏黑,形成层未受伤害
第二节 森林火灾统计与档案
一、森林火灾统计的重要性
二、森林火灾统计制度化和正规化措施
三、森林火灾统计报表
一、森林火灾统计的重要性
(一)森林火灾统计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森林火灾统计是森林防火工作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
(三)森林火灾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四)森林火灾统计是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政绩记录
四、 森林火灾档案
(一)建立森林火灾档案的目的
1. 历史资料的累积
2. 总结森林火灾发生规律
3. 森林火灾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森林火灾档案的内容
⒈火灾档案表
⒉森林火灾调查报告
⒊火场示意图
一、森林火灾损失评估
(一)森林火灾损失分类
1.森林资源损失
立木、动物、植物、微生物
2.直接经济损失
烧毁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木材、木制品、农牧业产品
3.间接经济损失
停工停产损失;扑救费用;飞机、车辆等租赁费用;死亡人员的抚恤金;受伤人员的医疗费等
4.森林环境资源损失
火灾是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损失: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土地退化、水域污染、森林旅游损失等
三、森林火灾控制能力指标
㈠林火预报
1.精度;2.使用范围
㈡林火监测
1.覆盖面积;2.准确率;3.报警速度
㈢林火阻隔
1.公路网密度;2.人工阻火物(防火线、隔离带、林带、农田等);3.天然阻火物(河流、湖泊)
㈣林火扑救
1.发现火情后到达火场的时间;2.灭火时间的长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