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片神奇的土地作文800字
这片神奇的土地作文800字这片神奇的土地作文800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上部,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
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
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
内蒙古,我的家乡,我热爱的这片土地。
喜欢内蒙古,是从呱呱落地开始的;爱上内蒙古,是从学会说话开始的;离不开内蒙古,是从有了理想开始的。
我热爱内蒙古辽阔的草原,豪爽的人民,醇香的烈酒,悠长的牧歌,温馨的蒙古包,飘香的手扒肉,成群的牛羊,矫健的骏马,湛蓝的天空,彤红的落日。
这一幅幅画面,是多么让人陶醉,用人间天堂来形容内蒙古,一点都奢侈。
说起它的美丽,没有领略过它的风光的人大概很难想象。
且不说那雄伟的大青山,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也不说那葱葱郁郁的林海,波光粼粼的湖泊,一望无垠的沙漠奇观;只看看那无边无际的草原的景色,就足以让你感叹不已,留连往返了。
如果你在夏天来到草原,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泻千里的绿野。
那平地是绿的,溪水是绿的,线条柔美的小丘也是绿的,在那片绿野上,间或点缀着一些野花,把草原装扮的更加美丽了。
老舍先生写过一篇<<草原>>,形容草原的蓝天比别处更可爱。
是啊,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像极了顽童手中的棉花糖。
草原上雪白的蒙古包升起的缕缕炊烟,彩云般流动着的马群、羊群,牛群,远处飘来的牧羊姑娘的阵阵歌声,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好客的蒙古人会像对待亲人一般招待远方的客人。
倒上热热的奶茶,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暖暖身子,顿时人们不再拘束;牵出漂亮的骏马,让客人在草原上愉快的奔驰,顿时人们的一身疲劳散去;端出香喷喷的手扒肉,让饥饿的客人品尝,顿时人们风卷残云般吃完。
当客人要离开时,献上洁白的哈达,表示对客人的喜爱。
虽然我是汉族人,但我深信我的血液中流着成吉思汗的子孙的豪爽,坦诚,质朴。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内蒙古,它的好并不是文字可以表达出来,因为美丽的内蒙古是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滋生着各种各样的惊奇
红的蓝的,方的圆的
可谓万物峥嵘,尽显生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闪烁出五光十色的壮丽
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总是让人难以抑制
天空的浩渺任雄鹰翱翔
大海的湛蓝为迎接小溪
盛开的花朵将招来彩蝶
枯萎的树下正藏着虫子
吸足了阳光和水分
岁月枯荣,生生不息
适应了风暴与严寒
顺势而起,逢凶化吉
古老的文化养育出性格
遗传的接力奠定了根基
就算有天崩地裂的那一刻也动摇不了流传下来的顽疾
有砍伐就会有播种
有美味就会有垃圾
总会有苍蝇在叮裂缝的蛋总会有老虎在森林里奔驰
新的物质正在孕育诞生
旧的尘埃相继悄然隐去
生死轮回的规则始终在延续科学的进步也无法解决问题
这世界永远都不会荒芜
微生物依然在不停繁殖
为何这土地可以生长万物就是因为它有无比的神奇
天生我才
2018年9月11日。
这片神奇的土地
我没有深入这片土地,我只是坐在破旧的小面包的里,灰尘扑扑一路颠簸地从它门隅边擦身而过,在它毫不知觉时我已远去,这片土地连尘烟都未曾被撩起。
春欲来冬未尽,河水欲流冰霜不舍,这样欲挣欲脱的一个时节,使我既没能领略这片土地裹着白雪银装的沧桑壮丽,也未能沐浴它油绿葱葱幸福花开的美丽。
然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神奇的力量,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被它深深感动。
借着冬日暖阳尽情绽放的银雪,温柔的俯贴在神山最高处,毫不掩饰它对高山的依恋,却又安祥而神圣。
清凛的爽风吹抚中,埋在枯黄冷土之下蠢蠢欲动的芽草,向徘徊在山脚的牦牛们低低吟唱着它们诱惑的招魂曲,使这些黑色幽灵忘却了高原雪山的美丽,迷恋于低头寻觅。
随处可见的白塔,布满山头的褪色经幡,耸立山顶的曼陀罗,一路相随的转经轮和玛尼桶,承载无数的祝福与祈祷,积聚无量的圆满和功德。
这里笼罩着的加持力,在严寒中温柔而霸道,让人不敢怀疑佛就是世间唯一的万能主宰,灵魂得到解脱的唯一彼岸。
当我们在城市熙攘的人群中众里寻他不见一喇嘛的时候,这里裹着红袍的僧侣与穿着藏袍的人家一样平常。
在围绕着坛城默默流动着的身影中,虔诚的经文念颂不断,殊胜的膜拜顶礼不绝。
那些日夜不停风雪无阻匍匐向前,为心中圣地和神灵献上最殊胜顶礼的朝圣者,虽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黝黑的脸上深深的眼眸里,清澈而闪亮的灵魂在颤动。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神奇的力量。
我无法用我所懂得的词汇来形容它。
这里雄浑苍凉却拥有最强壮的生命,赤裸热情又无比神圣庄重,这里孕育了最执着的灵魂、最虔诚的信仰,也滋润着最纯朴的欲望和最本能的梦想。
我没有深入这片土地,仍然想为它说些什么,贫瘠的语言却表示很无力,我想为之高歌却无从唱起,我想为之呐喊却无法吭声,它像随风而过的一股空气,我想闭目深情呼吸却还未来得及开始呼气,只能意犹未尽的回味那一掠而过的深刻印象。
从马尔康的市区贯穿而过,这被喻为“兴旺发达之地”的地方没有辜负他的名字,规划整齐的街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艳丽夺目,临街的酒店和店铺没有开张却可以让人从中一窥平日里的繁盛,只因临近春节,这本该热闹喧哗的下午,整个县城的街道一片寂静。
浅析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命运悲剧渲染
浅析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命运悲剧渲染作者:朱涛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讲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才俊们的命运和心路历程。
如果说悲剧是画家一幅骄傲、爱惜并用心描绘的油画,那么故事是浓郁的色彩、悲剧人物怎是精装的画笔,笔者从主要人物性格和最终命运、压抑的感情设置等方面来剖析文章的悲剧渲染。
关键词:悲剧色彩相似性知青小说是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当中的一棵硕果累累的树,是一种自叙性写作,都有写那个时代的青年代表者心路历程和命运的文学倾向,故而对于那个时代命运悲剧的渲染是自序的一个特点,本文就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浅谈下悲剧的渲染技巧。
一、悲剧的笔刷——人物性格金圣叹在评论《水浒》的时候说:“只是贪他三十六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人物性格”。
可看出人物的性格影响人物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决定了情节的发展。
故此人物性格在讨论悲剧性上重要性可见一斑:《土地》中姗姗是最令人痛心的一位柔弱女子,她就像羸弱的花蕾,对险恶世事的无知,对美好爱情的深埋。
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怀孕”是一件多么不能够令人容忍的事情,让一位弱女子来承担整个社会的冷眼和唾弃,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等。
况且从姗姗和我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当我要愤怒的去找那个败坏妹妹声誉的男人报仇时,她“坚决的摇摇头”,“‘你爱他?’妹妹无语的点了一下头。
”再到后来文章最后,当我“在一个黄昏默默地走到‘垦荒者’墓前凭吊的时候……发现墓碑上放着一束达子香花,那是妹妹生前最爱的花。
”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对青年的爱情是多么伟大。
而就是这样不为人理解的爱情却选择了一位弱女子承担了一切,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而作为亲哥哥的我,在最初得知她做出了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情之后,发了疯的去折磨她严惩她,而柔弱的姗姗却没有反抗,没有辩驳和祈求,“从始至终,一声没有吭,一声没有呻吟,一声没有哀求……那张泪水涟涟的脸,那忍辱吞声的深陷在眼窝中的大眼睛。
一片神奇的土地——小学作文
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1982年,在千年古城济南的东郊洪家楼东侧的一个矿坑上,耸立起一座工字形的教学大楼。
这地方曾是解放济南时的一个前沿营地。
60年代中期,一支矿工队开到这儿,扎下营寨,开起矿山。
然而10年过去了,20年过去了,矿山仍是荒凉一片,增加的只是一个巨大的矿坑和两排破工房。
它被人们遗忘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1989年,奇迹出现了。
《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登载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济南市历城县政府不盖办公楼,集资百万建学校。
这学校就定在矿坑上。
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精神大振:领导想的多长远哇,这是利国利民的大计啊! 然而,干起来谈何容易!在废墟上建学校,而且要建得现代化,在百业待兴的年代里,至少也得三年才能建成呀!怎么办?是建成之后再开学,还是一边办学一边开工?教育局领导一想到那些急等入学的学生没着落,一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们的心似乎都碎了。
不行!耽误下一代就是犯罪。
这里不是还有两排破工房吗?当年党中央能在延安的窑洞里办公,抗大能在石板上上课,我们怎么不能在工房里学习呢I 就这样,历城中学的牌子在开工之前就挂出来了。
10月,第一批学生入校了。
校舍就是那12间略加修整的旧工房。
每个教室的学生都多到六七十,连间厨房也没有,老师也只好带干粮。
师生除了教与学,还要一起垫矿坑、除杂草、搬石头。
那时不分前勤和后勤,学习劳动交相进行,大家只有个念头:赶快把大楼盖起来,纵然自己来不及享用,毕业时也能够在楼前留个影。
1986年,送走了第一批毕业生,大概是天道酬勤吧,这些创业者虽然耽误了那么多课,升学成绩却排在全县中学的前列。
高初中各一个毕业班,初中生大都升上高中,高中生升入大学和中专的有十几名。
1987年,5层的主楼拔地而起。
淡绿色,工字形,它与周围的青山和蓝天、白云相映衬,那么和谐而雄伟,使用面积达500平方米。
上级决定正式更名为历城第五中学,并特请本县早年的县委书记,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了校名。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读《寻路中国》何剑芳如果说一两百年前中国在西方人眼里的典型形象是“停滞的帝国”,那么现在大概就趋于另一极端:一个不停快速变化的国度。
悖论的是,可能由于生活在其中,或过于热爱速度,中国人自己对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有时看得还不如外国人清楚。
和他的前两本著作《江城》、《甲骨文》一样,彼得〃海斯勒在《寻路中国》中贯彻了他一贯的观察中国的态度:接触最普通的中国人,从他们的变化和视角来体会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
大概也因此,这个精通汉语的美国记者的中文名字取得极其普通:何伟。
他似乎有一种本能的平民取向,在他的中国故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名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对的,因为只有普通人的变化最能说明中国是否真的改变了,又是什么样的改变。
虽然他自嘲是“蹩脚的期刊记者”,但看来却是一个天生的社会人类学家——他的外国人身份和细腻的内心使他能够批判性地进行体验,敏感地觉察到一种异文化的特别之处,其中有许多是中国人自己太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意的。
中国农村地区将谷物晒在公路上(“用别人的轮胎完成脱粒工作是最简便的方法”)、司机们像赌气和比赛一样惊悚地在各种路段(即便是在弯道和隧道里)相互超车的习惯、“国际宾馆”在多数城镇都有……这些中国人早已习惯的现象,在他笔下都显示出一种异常、神奇和魔幻的色彩,有时让人啼笑皆非,但不能不承认,这确实是那个在不断动荡变化的中国真实的现实场景。
在这里,现实就很魔幻。
这倒并不是基于肤浅恶俗的好奇心,也不是为了对浮躁和怪异的现象进行讥讽,他只是说明了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独有的特点:不同时代的观念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一个经商成功的京郊农民,对孩子健康问题的反应,竟是把名字改掉);相互矛盾的现象彼此相邻;在看似没有任何变化的表面下事物却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很多事物似是而非,人们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却仿佛这根本天经地义。
他不是为了谴责和嘲笑,他只是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个动荡和浮躁的变迁过程中,人们常常必须同时过两种以上不同的生活,正如他所言:“有时候,他们似乎是本能地抓住了两个世界里最糟糕的东西:最糟糕的现代生活,最糟糕的传统观念。
06记叙文阅读《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
(1)小分队在向‚满盖①荒原‛进发。
副指导员、‚摩尔人‛王志刚和我同坐在一辆车上。
副指导员是我们全团知识青年扎根边疆的光荣榜样。
‚摩尔人‛曾在宿舍里公开承认他爱副指导员,这使我很嫉妒,因为我也暗暗地爱着她。
(2)我们的拖拉机像远迁的鄂伦春部落,在茫茫的草原上奔驶了整整两天两夜。
当我们打开地图,一致确信拖拉机履带已经碾在积雪覆盖的‚鬼沼‛的冰面上时,正是荒原庄严而肃穆的黎明时分。
(3)呵!‚鬼沼‛!它并非像传说中那么恐怖,也许因为它处在冬眠状态,雪被罩住了它那狰狞的真实面目吧。
我们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世界最大的湖泊被冰结在眼前,‚满盖荒原‛——它平坦得令我们这批垦荒者难以置信,直铺到遥远的地平线。
(4)‚魔王!你在哪里?你出来!‛我们的一个伙伴大声呼喊。
(5)传说中的‚魔王‛没有出现。
(6)‚摩尔人‛王志刚突然朝不远处一指:‚你们看!‛——一根从正中间劈开的圆木桩钉进土地,倾斜地立在那里。
(7)我们都好奇地走了过去。
副指导员拂掉木桩上的雪,我们看到了一块木碑,累累斧痕粗糙砍平的劈面上,刀刻的字迹被风雨所侵蚀,只能依稀认出‚死于此……‛三个歪扭的字。
(8)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当时都和我一样,倒吸了一口冷气。
(9)‚那里,还有一个!‛我的妹妹又发现了同样的不祥之物,她第一个朝拖拉机退去。
(10)副指导员低声说:‚我们走吧,别搅扰他们安息了。
‛(11)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艰苦的是什么?‛(12)我的回答是:‚垦荒。
‛(13)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自豪的是什么?‛(14)我的回答还是:‚垦荒。
‛(15)为了寻找有水源有林子的理想地点,我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满盖荒原‛。
我们发现了一条在地图上没有标出来的小河,它是‚满盖荒原‛上唯一洁净的水源,被我们命名为‚流浪者‛。
我们发现它之前,它像流浪汉在荒原上不知徘徊了多少岁月,现在我们在它身边扎下了帐篷。
(16)当冰雪消融的时候,当‚流浪者‛唱起了《拉兹之歌》②的时候,我们闪亮的犁头劈进了"满盖荒原"的胸膛。
2019-2020-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阅读附答案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小分队在向“满盖①荒原”进发。
副指导员、“摩尔人”王志刚和我同坐在一辆车上。
副指导员是我们全团知识青年扎根边疆的光荣榜样。
“摩尔人”曾在宿舍里公开承认他爱副指导员,这使我很嫉妒,因为我也暗暗地爱着她。
我们的拖拉机像远迁的鄂伦春部落,在茫茫的草原上奔驶了整整两天两夜。
当我们打开地图,一致确信拖拉机履带已经碾在积雪覆盖的“鬼沼”的冰面上时,正是荒原庄严而肃穆的黎明时分。
呵!“鬼沼”!它并非像传说中那么恐怖,也许因为它处在冬眠状态,雪被罩住了它那狰狞的真实面目吧。
我们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世界最大的湖泊被冰结在眼前,“满盖荒原”——它平坦得令我们这批垦荒者难以置信,直铺到遥远的地平线。
“魔王!你在哪里?你出来!”我们的一个伙伴大声呼喊。
传说中的“魔王”没有出现。
“摩尔人”王志刚突然朝不远处一指:“你们看!”——一根从正中间劈开的圆木桩钉进土地,倾斜地立在那里。
我们都好奇地走了过去。
副指导员拂掉木桩上的雪,我们看到了一块木碑,累累斧痕粗糙砍平的劈面上,刀刻的字迹被风雨所侵蚀,只能依稀认出“死于此……”三个歪扭的字。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当时都和我一样,倒吸了一口冷气。
“那里,还有一个!”我的妹妹又发现了同样的不祥之物,她第一个朝拖拉机退去。
副指导员低声说:“我们走吧,别搅扰他们安息了。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艰苦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垦荒。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自豪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还是:“垦荒。
”为了寻找有水源有林子的理想地点,我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满盖荒原”。
我们发现了一条在地图上没有标出来的小河,它是“满盖荒原”上唯一洁净的水源,被我们命名为“流浪者”。
我们发现它之前,它像流浪汉在荒原上不知徘徊了多少岁月,现在我们在它身边扎下了帐篷。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那是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积年累月覆盖着枯枝、败叶、有毒的藻类。
暗褐色的凝滞的水面,呈现着虚伪的平静。
水面下淤泥的深渊,沤烂了熊的骨骸、猎人的枪、垦荒队的拖拉机……它在百里之内散发着死亡的气息。
人们叫它“鬼沼”。
我到北大荒后,听了许多关于“鬼沼”的传说: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的深夜,荒原在静谧的黑暗中沉睡的时候,可以看见那里有绿荧荧的忽闪的“鬼火”飘动,可以听到当年被“鬼沼”吞陷的熊的巨吼、猎人求救的枪声和其他不幸遇难者们绝望悲惨的哀呼……还可以听到一种怪异的鸟叫声,那声音仿佛一个女人在凄凉地哭嚎着:“多可怜、多可怜……”然而谁也没有见过这种鸟什么样子。
鄂伦春人把这种鸟叫做“收魂鸟”,说它们是大地之神变化的精灵,在深夜招收并抚慰那些丧命于“鬼沼”的人和动物的幽魂。
“鬼火”是它们打的灯笼。
“鬼沼”像希腊神话传说中令人恐怖的九头恶龙,霸占着它身后的万顷沃土。
一马平川,只要春天播下种子,秋天便能收回千万吨粮食。
然而没有人敢涉过“鬼沼”,去播下一粒种子。
据说当年日本关东军的一个大佐,对那片沃土发生了兴趣,幻想在那里创建个农场,将来做个大农场主,曾亲自率领一个勘查小队在冬季越过了“鬼沼”。
他们如泥牛入海,一去未返。
北大荒的老人们,有说他们被狼群吃掉了的,有说他们被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冻死了的,有说他们给养不足饿死了的,有说他们被鄂伦春部落消灭了的,也有的说他们春天回返时,连人带车陷没在沼底……鄂伦春人把那万顷沃土叫做“满盖荒原”。
“满盖”是鄂伦春语魔王的意思。
冬季他们偶尔也出现在那荒原上,但绝不猎杀那里任何一只动物,惧十白受到“满盖”的惩罚。
恐怖的“鬼沼”!神秘的“满盖荒原”!我到北大荒的第三年冬季,我们连队由十几个知识青年组成了一支垦荒先遣小队,向那里进发了!我们这个连队,由于当初选点错误,耕地有限,低洼,麦收时一碰上雨季,收割机就陷在麦地里,像一只只瘫痪的大蛤蟆,无法作业。
因此,连年歉收。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文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文
昔日,有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片土地上有许多神奇的事物,其中最为惊奇的是它拥有许多珍贵的药草。
每当季节一变,药草就会长出不同的叶子,比如乌草叶会变成绿色,松果叶会变成紫色,金银花叶会变成红色。
药草的滋味也十分独特。
有的有辛辣的味道,有的有汤的滋味,还有的有淡淡的甜味。
每一种药草都有独特的味道和功效,有的可以治疗疾病,有的可以延缓衰老,还有的有助于提高抵抗力。
此外,神奇的土地还有许多奇特的野生动物,给这片土地添上一份神秘的气息。
比如,森林里有一种叫做神奇鸟的鸟类,它能够唱出如歌一般的声音。
它的声音可以让人沉浸在一个神奇而充满希望的世界。
神奇的土地还有流水声,发出柔和的涟漪声。
声音没有过大,但却时刻提醒着人们,让人们沉浸在大自然的温暖里。
它的水清如明镜,活物繁多,更是一份美景。
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一份神秘的氛围,让人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落叶、阵阵药草香,野生动物的叫声,活水涟漪的声音,神奇鸟的歌声,让人们流连忘返。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有许多奇妙的事物,拥有许多珍贵的药草,拥有许多奇特的野生动物,还有那湛蓝的活水,它们给这片土地添上一份神奇的氛围,让人们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欢乐。
- 1 -。
26614615_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白雪135石膏山天竺景区的保安禅院(雷瑞明 摄) ▲石膏山红叶景区美景(乔晋灵 摄) ▲上车时还忍不住频频四顾。
不到9点钟,我们一行来到颁奖地。
一下车就被路旁一块巨型的招牌石头吸引,上面雕刻着“龙吟书院”,俊逸的大字敦厚、庄重。
石檐上有二龙戏珠的浮雕,栩栩如生。
引得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拍照。
进入龙吟书院大门后,一方展厅给我们带来几分意外的惊喜:赫然入目的是新中国我党杰出领导人的群体雕像,那一张张熟悉的容颜和伟岸的体魄,令人格外亲切和震撼!原来,这里还是太岳老区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我们走过展厅,进入依山势而建的另一个大厅,这是活动的主会场,已布置得井然有序。
三面墙上,挂满了字画和摄影作品。
获悉,不久前这里刚刚举办过“红色印记——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石膏山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龙吟虎啸的石膏山,以其自然天成的优质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新秀——纪实文学等文化元素,向所有来客亮出了一张含金量不轻的文化名片。
隆重而简短的颁奖仪式结束后,我们在景区导游的引领下,到紧挨着住所卧龙山庄的龙吟谷景点参观。
它是石膏山景区已经对外开放的几大景观之一。
沿着宽阔平整的山道,走进茂密丛生的原生林里。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个山西省旅游交通示意图上未曾标注过的石膏山,原生态资源如此茂盛。
据导游介绍才知,石膏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山林树木均为大自然所赐。
走进龙吟谷,淙淙溪流清澈见底,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石头和漂亮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澄澈的溪水中,它们倾听着山风弹奏的乐曲,望着从茂密叶片缝隙里投射进来的影影绰绰的阳光,年复一年,安详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
我好羡慕那些石头,吸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
在龙吟谷里时不时会与许多奇树、怪石不期而遇,其形与生活中的万象事态悄然吻合,或形似或神肖。
有的树根系穿岩破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绝世情侣,千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知青小说简介——特殊年代的记忆
知青小说是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 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 史岁月的真实面目。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 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知青 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 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 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奇特的 组成部分。
第一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 “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 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 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 晚霞消失的时候》。
2015-6-26
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 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 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 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 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 《本次列车终点》。
叙事艺术——在矛盾中重建统一
人与自然的冲突:作品中这群知青与他们将要开辟的“满盖荒 原”和“必然要面临的”鬼沼“之间的冲突。 人与人的冲突:如“我”和铁匠王志刚都爱上了副指导员李晓 燕, 这二位情敌之间展开了明里 暗里的较量,甚至副指导员 对成绩突出的王志刚钦点到自己的队里来,也使“我”嫉妒极 了 更加让“我”嫉妒的是在驱车前往待开发的荒原的途中, 李晓燕竟将头靠在王志刚宽厚的肩膀上,还居然似睡非睡地打 盹但在面对大是大非或政治信念时,“我”和情敌王志刚有相 同的革命信念, 面对集体利益是都有舍弃个人恩怨 自我牺牲 的品格。 作者通过重重矛盾冲突的设置与解决,同时又夹杂着一些细节 描写 对比描写等技法,使文章跌宕起伏。
理想 牺牲 开拓
质疑之声
人物形象单薄:英雄人物高大完美,人与自然也往往构成 一种对应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雷同化的悲剧结局:戏剧化的死亡,作家过于强硬地干预 了人物的归宿,可以明显看出是为了主题的需要而强化了 人物的悲剧性结局。他让人物死去的同时,也就中止了人 物若活着可能发展到极致的痛苦。梁珊珊、 李晓燕、王 志刚三人死于满盖荒原, 他们一律视死如归, 死得清醒、 坦然。作者也许是在极力歌颂那荒诞的岁月中值得歌颂的 东西,为了追求人性中的崇高 。为了表达这种以死亡为 代价的英雄主义的赞颂,故事又绘制了满盖荒原上第二年 又有几个连队建立的美满结局——死亡有了报偿。本该是 历史的悲剧,却成了革命先行者的赞歌。
浅析《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结业论文题目浅析《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姓名徐月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11月浅析《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摘要:《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让我知道了。
黑龙江北大荒那片神奇的土地。
那里有鄂伦春族人敬畏和恐惧的“满盖荒原”,他们把那万顷沃土叫做“满盖荒原”。
“满盖”是鄂伦春语魔王的意思。
还有荒原上那一片死寂无边的大泽,它在百里之内散发着死亡的气息。
人们叫它“鬼沼”。
”同时也知道了,知青们不畏惧“满盖”的惩罚,开垦那片荒芜的土地,在那乌油油的沃土上开恳、播种。
为开垦那片沃土,副指导员李晓燕,摩尔人王志刚,妹妹梁珊珊等人都付出了生命,用生命去开垦这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是位知青文学作家,他194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曾有知青经历。
原籍山东省荣城县。
1974年被推荐到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
他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作品以来,至今创作一千四五百万字,其名字也自80年代起被载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世界名人录》。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由》、《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
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梁晓声的成名之作。
不少作品被译为外文,收入中外大、中、小学教材,并拍成影视片。
从此,梁晓声这个名字被海内外众多读者所知晓。
他有知青经历,是个知青青年,他在黑龙江省北大荒这片荒芜而肥沃的土地上,经历了生活的苦辣酸甜,感情的美好辛酸。
在北大荒的风霜雨雪的洗礼中,铸就了他坚韧的素质、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梁晓声通过小说展现了生动、鲜活而泥土气息浓郁的现实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感染并感动、教育着读者,其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巨大的激励与鼓舞。
他塑造的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使人过目难忘,历久弥新—这是梁晓声作品给人最鲜明的印象,也是他最重要的特征。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夯实基础较快发展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到处荡漾着亘古美丽的传说,这是一片蕴藏着生机和活力的热土,不时演绎着一曲曲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动人篇章。
巍巍兴安作证,潺潺雪水融情。
回望林区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业绩,广大务林人无不欢欣鼓舞。
科学发展,这一蕴藏着丰富内涵的理念,如激越的战鼓,催动着林区跨越发展、昂首奋进的脚步。
这一切丰硕成果都是近几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目标,深化企业改革,林区森林面积蓄积量持续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这与森工集团创新管理体制,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密切相关的。
来到林区工作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树立生态文明新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双新”建设给林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落后的林区带来了勃勃生机,原来那些东倒西歪的防火检查站现在变成了形态各异、别具风格的林间别墅,镶嵌在碧水青山之中;以前的“水泥路”现在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原来光秃秃的路基上种满了树木和花草;过去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堆现在却成了人们散步、跳舞、扭秧歌的休闲广场,林区人们的业余生活日益丰富。
还有那些改建一新、宽敞明亮的场区办公楼;规划科学、绿色生态模式的场区环境;道路沿线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管护站;无不体现了“双新”建设的丰硕成果。
听老辈们讲,他们刚到林场工作的时候,吃的是冻馒头,喝的是河水,要是没有河流的话吃雪,住的是破帐篷,赶上下雨天到处就是泥泞的路......那时的林场还处在筹建阶段,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正是每个投身林区工作的年轻人都有着么那么一股热情,一份干劲儿,才有了林区的今天,这就是爬冰卧雪、奉献青春的“务林人”。
形象上具有的凝聚力,在体制上、发展上、民生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双新”建设使林区的发展面貌、职工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
林区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林业地位空前提高,林业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成为全球政治的重大议题,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政策投资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不断提高,林业税费政策得到重大调整,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天保工程政策将延续实施;林区的外部环境更加优化,林区发展边缘化的状况开始得到根本转变。
高中材料作文: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842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
”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
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
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
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
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答案】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无论丰饶还是贫瘠,无论开遍鲜花还是满目荒芜,这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因为她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养育了人们,因为她随时随地都在牵动人们的心魂和情思。
也许有人会像故事中脚踏实地的蚯蚓,始终不离不弃,守望着这片土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改变土地的面貌;也许有人要学展翅高飞的鸟儿,到远方去寻找资源和友伴,将希望的种子带回家乡,播撒在大地上;也许还有人和甲虫一样,怀抱同情心和同理心,帮助远方的伙伴建设他们的家园--路径可能不同,做法可能相异,共同的是对土地的热爱之心和感恩之情。
这片土地可能很小,小到只是我们足下的一乡一村。
但人们对土地最初的认识和情感,正是来自于这一片片乡村的土地。
对于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来说,乡村是很多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古代中国的诗人们以诗言志,乡思和乡愁是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精神母题之一。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今日中国的乡村建设者正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扌鲁起袖子加油干。
在江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领袖针对乡村片面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建设主张;15年来,浙江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外经商的生意人回乡担任村干部,远道而来的老外在莫干山开起了“洋家乐”,一个个生态村、民俗村、花园村、文化村次第建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鸿亮
《人民日报》(2015年07月30日24 版)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和交融,使得这片土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土文化。
正如贾平凹——这位黄土地滋养出的大作家所感叹的,“我也琢磨不透,陕西这地界为啥这么神奇”。
北京歌舞剧院作曲家廖勇、歌唱家王二妮等艺术家,就选择到这里采风。
走进黄土地,追寻黄土精神,是他们此行的重要目标,虽然短短的一周时间远远不够。
“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都是黄土山”。
出西安、过铜川之后,一座座土山扑面而来。
当然,由于近年来植树造林做得好,昔日的黄土山大都披上了绿装。
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连着山,沟连着沟,沟沟壑壑,像黄河的波浪一样连绵起伏,原始、苍劲、浑厚、广博之感不由得升腾而起。
走在黄土高原上,采风团时常会听到回荡在山里的或雄浑有力或悠扬动听的信天游,或欢快嘹亮或如泣如诉的唢呐声。
黄土高原贫瘠荒僻、干旱少雨,在黄土上耕耘,广种而薄收,人们容易产生力不从心之感。
但黄土地的儿女们没有屈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砺出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性格。
他们喝着黄河水,踩着坚实的黄土,吃着黄澄澄的小米,唱着黄土地的歌谣,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他们用信天游、用唢呐声抒发感情,诉说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听到这些歌声,你会体味到,所谓“黄土精神”,首先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采风团团员王二妮就是陕西人,在向音乐家赵季平取经时,赵季平特意叮嘱她,一个音乐人最重要的就是接地气,能够从自己生长的土地中找到灵感与活力。
黄土精神,是包容、吸纳的精神。
在黄土地上发祥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是善于容纳、协调各种文化因素的部落首领。
在黄土地上建都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正因为开放、包容的创造精神,才开创了各自的辉煌。
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黄土地上。
“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这里既是古代中西贸易的集散地,也是文化交流的集中地。
唐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东移,黄土地仍没有放弃包容、吸纳的特征。
历经千年发展,陕西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结构:商洛地区是黄河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处,汉中则是关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界地带,而陕北则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
走在这片黄土地上,透过一处处的历史遗存,我们不难发现渗透于其中的各种文化遗迹:儒家文化、边塞文化、游牧文化……正因此,八百里秦川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更被视为中国古风民俗的集中地。
这给采风团成员很大的启示:只有坚持包容、吸纳的精神,才能汲取多方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艺术继续发展。
黄土精神,还是扎根于人民的精神。
黄土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正是由于扎根于人民,我们党才发展壮大,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革命事业如此,文艺也一样,扎根大地,才能枝繁叶茂。
只有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才能使艺术作品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不变成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
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厚重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刘文西,这位“黄土画派”大家,结合自己扎根黄土50多年的经验告诫采风团成员:“我给人民画画,你们给人民唱歌,我们都要为人民创作,扎根于人民,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灵魂的作品。
”
一周来,采风团不仅向黄土地上成长出来的多位文化大家请教学习,观赏了秦腔、大秧歌、大唢呐、陕北说书等艺术表演,也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民间艺人,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信天游歌曲——这些都将成为滋养每个人创作的记忆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