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_邬东璠

合集下载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提升西湖景观价值——以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申遗整治工程为例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提升西湖景观价值——以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申遗整治工程为例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提升西湖景观价值——以杭州西湖“三潭
印月”申遗整治工程为例
王华胜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2(028)002
【摘要】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历史形成、景观价值为依据,围绕西湖申遗的原则和理念,阐述对西湖三潭印月的保护整治.以尊重历史原貌、最小干扰为原则,通过梳理岛内建筑、恢复传统的空间关系与建筑格局,整合管理用房、减少游船码头,保护
历史文物、建立动态监测平台,修缮建筑,还原九曲桥与园路的村质和形式,保护古树、恢复特色植物等方法,对岛内建筑、曲桥与园路、植物景观,文物等进行保护与修缮.【总页数】5页(P71-75)
【作者】王华胜
【作者单位】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湖滨管理处,杭州310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浅议杭州西湖申遗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J], 王坚;刘世坤;倪圣武
2.杭州西湖后申遗时代的保护与管理 [J], 杨小茹;华芳;黄文柳;吕剑
3.论后申遗时代“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创意开发 [J], 王艳;翁亚斯;
4.“后申遗时代”杭州西湖的保护与管理 [J], 陆胜蓝;
5.后申遗时代加快洪泽湖旅游开发的思考r——以杭州西湖为参照 [J], 蒋晨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邬东璠副教授在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主旨演讲

邬东璠副教授在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主旨演讲

邬东璠副教授在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主旨演讲转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9.11.12019年10月31日,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召开,100多位来自全国长城沿线的相关领导、研究机构负责人、著名长城专家学者及相关媒体,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长城保护及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开展了长城文化精神、建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四个专题研讨和三场分论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邬东璠副教授,围绕长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表了题为“创新社会化服务,提升长城文化力——以山海关古城微更新为例”的主旨演讲,围绕“中心”作为高校科研机构,阐述了其在创新社会化服务和提升长城文化力方面所做的探索。

邬东璠副教授进行主旨发言邬东璠副教授认为,社会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自组织自服务相结合的一套系统。

为了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中心”将高校引入到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由高校牵头、政府支持,引领居民、商家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其中。

高校在其中的直接作用,一方面是产教结合,另一方面是产研结合。

第二,产研结合与创新性转化。

邬东璠副教授介绍了“中心”在长城信息化方面的探索,通过无人机技术对长城进行地形跟随摄影,再结合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技术,真实地还原长城外部和内部空间,把三维影像融合到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中,以此作为研究分析的基础,为预防性修缮方案的制定、长城开放游览区的选择等提供综合决策支撑。

同时,“中心”还基于这些基础数据进行了旅游产品转化的探索,在今年策划实施的“首届长城文化创意展”中,通过基础数据的转化形成“漫游古城”互动体验产品,游客面对大屏,通过摇杆操控,实现在古城中的“漫游”。

邬东璠副教授还提出,在提升长城文化力,亦即提升长城文化资源的转换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创意是关键、人才是核心。

围绕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中心”从培育聚力本土人才、招商引智两方面切入进行了实践探索。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发展建议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发展建议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发展建议花山岩画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灰岩岩画之一,位于中国湖北省利川市花山乡东南6公里处的花山峡。

花山岩画自2007年以来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二个以岩画遗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

花山岩画的发现,对世界岩画史、美术史和人类文化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岩画的丰富多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前往这里参观考察。

花山岩画目前的保护与开发依然存在不足,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世界遗产价值,推动其旅游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提出建议。

一、文化景观解读花山岩画遗址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是一座保存完好、数量多、资料丰富、时代跨度长、题材多样的文化遗产。

这些岩画在艺术手法、题材内容、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艺术手法。

花山岩画以石灰岩作为画布,使用器具原始,线条简练而富有生气,色彩鲜艳而不失质朴,形象生动而不失神秘。

代表了中国史前时期初期的岩画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是题材内容。

花山岩画的题材广泛,包括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以人物形象为主,其中许多岩画描绘出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是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最后是文化内涵。

花山岩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这些岩画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的人们对生活、自然的感受和认知,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旅游发展建议1. 加强保护工作。

花山岩画是世界文化遗产,应当加强对其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花山岩画的完好保存。

2. 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作为世界遗产,花山岩画应该向游客开放参观,但在接待游客的也要确保对遗址的保护。

可以通过提升导游和讲解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开发配套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3. 挖掘文化内涵。

花山岩画附近可以修建专门的博物馆或者文化展示馆,将岩画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陈列展示,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花山岩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高中地理 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保护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地理 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保护 新人教版选修3

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保护一、文化景观知识结构二、名词解释文化——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

文化景观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

文化源地——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什么地方出现的;文化生态——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是什么关系;文化景观——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的代表性形态是什么;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产生之后是怎样扩散到其他地方去的;文化区——一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某个扩散阶段分布在什么X围。

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2、有机进化的景观。

3、关联性文化景观。

三、世界遗产1概念:食街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的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2、为什么设有世界遗产为了保护和,于1972年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1976年,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接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组织游客进行游览。

由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国都积极申报“〞。

世界遗产包括:“〔含文化景观〕〞、“〞、“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

3、世界遗产的标准两个前提:①真实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1〕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保护自然景观传承优秀文化

保护自然景观传承优秀文化

保护自然景观传承优秀文化自然景观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同时又与优秀文化息息相关。

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并传承优秀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如何保护自然景观以及如何传承优秀文化,以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参与。

第一部分:保护自然景观保护自然景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应该努力确保这些自然景观能够被后代子孙继续欣赏。

以下是一些保护自然景观的方法:1. 加强法律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力度。

明确禁止破坏自然景观的行为,依法追究破坏者的责任。

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自然景观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重视。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

3. 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自然景观的巡查和监测。

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避免对自然景观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第二部分:传承优秀文化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智慧。

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对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传承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传承优秀文化的方法:1. 抓好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青年一代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通过学校课程、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

2. 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缮古建筑、维护文物收藏等,确保优秀文化能够延续下去。

同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3. 弘扬传统艺术:赋予传统艺术新的时代内涵,注重创新与传承相结合。

通过举办演出、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艺术,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学习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传承经验,促进本国优秀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结语保护自然景观并传承优秀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我们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延续。

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以长城为例

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以长城为例

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以长城
为例
周觅;邬东璠;吴晶巍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23(30)2
【摘要】【目的】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依托资源,长城等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需要实现整体统筹、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阐释目标。

【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法解析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的规划过程,提出构建遗产地阐释体系的工作方法。

【结果】总结了构建阐释框架的总体流程,包括前期调研、拟写草案、测试修改、发布实施、评估优化5个步骤,详述其内容与做法,辅以案例实践策略说明。

【结论】从构建阐释体系、提升阐释实践、转变从业者观念3个方面讨论了对中国长城遗产地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总页数】7页(P82-88)
【作者】周觅;邬东璠;吴晶巍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4;K878
【相关文献】
1.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晋蒙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区构建——以云石堡及周边遗存为例
2.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长征文旅空间的重构研究——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为例
3.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乡村改造策略研究——以延吉市小河龙村为例
4.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境门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研究
5.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清茶馆段延边边墙的保护利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_邬东璠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_邬东璠

1 中国文化景观遗产及其研究进展概述1.1 文化景观概念演变文化景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6世纪欧洲的风景画,至20世纪初期,被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Otto Schluter)作为正式的术语引入学界,而对于这一概念起到最大推动作用的当属索尔(Carl O. Sauer),他定义文化景观为:“由文化群体在自然景观中创建的样式,文化是动因,自然是载体,文化景观是结果①”,强调了自然与文化的互动。

其后,文化景观的概念在学术界被广泛地应用、发展、争论和重新定义,任何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结果都被称为文化景观,亦即所有人迹所至的地方都成为了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概念变得泛化而模糊不清。

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最终促使这一概念走进了国际公约。

1992年,《世界遗产公约》正式承认并开始保护文化景观,其《申报世界遗产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将文化景观分为“遗址化石类”和“持续发展类”2种,其后又增加了第3种“联想类”。

世界遗产框架下的文化景观有了更为明确的限定条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此在学界引发了极大的共鸣。

以意大利、德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是相应文化景观申报最为积极的力量。

《指南》对于文化景观遗产的分类与解释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执行的《指南》中,文化景观被分为3类:人类设计和创作的景观(landscape designed and created intentionally by man)、有机进化的景观(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和关联性文化景观(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

在中国风景园林体系中,风景名胜区与古典园林是2种主要的文化景观遗产形式,其中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大多与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相关,而古典园林则多与人类设计和创作的景观相关,它们在中国的文化景观中具有代表性。

1.2 国际上对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的关注虽然文化景观遗产的讨论与申报在西方世界如火如荼,但在本应是文化景观大国的中国却一度没有受到重视,在西方人已经开始认可自然文化有机融合的东方哲学时,中国人自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景以寄情文以代质--中国语文与传统园林创作

景以寄情文以代质--中国语文与传统园林创作

景以寄情文以代质--中国语文与传统园林创作
邬东璠;庄岳;王其亨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05(021)004
【摘要】语文现象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出现,一方面归因于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所具有的图画美,另一方面也由于汉语语言单位的单音节化和语义语法的多元互动性,使之在组合及表意上高度灵活,押韵、对仗、回文等语言技巧又使之具有超越形象美的音韵美.而中国古人特定的诗性思维方式与语文模式互为影响,则是语言、文字乃至文学融入园林的必然根源.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邬东璠;庄岳;王其亨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诗化自然寄情于景--浅淡水彩风景画的创作体会 [J], 杨特文
2.师法自然寄情于景--厦门南湖公园规划设计创作体会 [J], 刘长雄
3.古典园林要义是现代绿地造景的基石——解读传统园林造景技艺 [J], 章晓航
4.少年勤学标青史犹向幻音寄情深——20世纪50年代中国作曲家留苏期间音乐创作述评 [J], 王晔
5.油画风景写生创作中寄情于景、运笔于心的重要性 [J], 秦嗣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与利用

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与利用

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与利用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与利用近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不少古迹和文化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

然而,除了那些知名的文化景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被忽视的线性文化遗产。

其中,位于北京西山的永定河文化带被认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线性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线性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探讨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

北京西山位于北京市西南郊,是一座美丽的风景区,也是京郊十六景之一。

而永定河是西山文化的发展与延续的重要载体,通过这条河流,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永定河沿线分布着许多重要文化遗址和古迹,如昆明湖、颐和园、圆明园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西山地区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保护是保持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于永定河文化带而言,保护的重点在于保护其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

保护过程中应当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划定文化保护区域,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和管理制度。

同时,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此外,保护也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其次,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永定河文化带作为一个线性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因此,其利用潜力巨大。

可以开发建设文化遗产附属设施,如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以丰富游客的观光体验。

另外,可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养护的研究与培训,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到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中来。

此外,还可以开展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社区参与是保护和利用永定河文化带的关键。

社区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人,他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意义,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因此,需要加强社区居民的意识培养,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中。

文化景区的保护与发展——以诸葛八卦村为例

文化景区的保护与发展——以诸葛八卦村为例
l 总 第 差 盈踊圈 3 6 O 期- ■ ■ ■ — ■ ■
文化景区的保护与发展
— —
以诸葛八卦村为例
3 2 1 0 0 4 )
丁德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周立
(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 摘要 】随着社 会 的进 步,许 多文化 景 区得 到一 定 的保 护和 发展 ,但现有 的 方针和措 施 仍不 够健 全,有 许 多待 改善之处 。本 文通过对金 华市诸 葛八卦村和 黄 大仙 景 区发展现 状 的调 查 ,挖 掘黄 大仙景 区发展 的 闪光 点,用于诸 葛八卦 村的建设 。 [ 关键词] 诸 葛八 卦村 黄 大仙 保护 发展 [ 中图分类号 】F 5 9 2 . 7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5 3 4 9( 2 0 1 5 )0 6 —0 1 4 7 —0 1
3 . 黄大仙 发展亮点 。随着近 年旅游业 的发展 ,景 区不仅 增加 了众多新景 点,而且增设 了一些娱乐 设施 ,景 区交通得 到 较 大 改 善 ,较 往 年 吸 引 了更 多 的 游 客 。景 区 的 发 展 闪光 点 主要有 : ( 1 )景 点丰 富多样 。黄大仙 景 区有多个 ,在 金华就有 两个 ,每个景区 的景点都很丰 富,除 了主要寺庙 相 同外 ,各 个景 区特色鲜 明,专注道教养 生文化 ,着力打 造黄大仙 “ 非


调查现状分析
( 一 )诸葛八卦村发展现状 1 . 诸葛八卦村 简介 。诸葛八 卦村 ,位于浙 江兰溪市 ,为 全 国诸 葛亮后裔最 大聚居地 。历 史记载 ,诸葛 村整体结构 是 诸葛亮 第2 7 代裔诸 葛大狮按九 宫八卦设计布局 的,整个村落 以钟池 为核心 ,八条 小巷 向外辐射 ,形成 内八 卦,村外八座 小 山环抱构成外 八卦。 诸 葛八卦村属 村落文化 ,现 有保存完整 的明清古 民居及 厅堂2 0 0 多 处 。 如 今 已批 准 为 国家 级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和 国 家4 A 级旅游 区。 2 . 诸葛八卦村 发展瓶颈 。当代 ,诸葛八卦村 的旅游业得 到 了一 定进 展 ,但与其 他热 门景 区相 比,它 的发展 仍有诸多 不足之处 ,致使八卦村旅游 业停滞不 前,景区主要 存在 以下 问题 : ( 1 )景色 单一 ,神秘感 不够 。八卦 村 中的景色基 本是 几 百年前遗 留下来 的古建筑 ,较 为单调,缺乏神秘色彩 。 ( 2 )保护 力度不足 ,破 坏严 重 。八 卦村 古建筑在 自然 作用下本就 有损坏 ,加上游 客和 当地居 民的破坏 以及 保护措 施 欠缺 ,其遭受 的破坏程度 已经超 出了人们的意料 。 ( 3 )缺 乏和 其他景 点 的联合 。景区 的景 点较 少 ,实际 游 览时间不超过两小 时,很难 吸引远距离游客 。 ( 4 )交通条 件较差 。八 卦村 交通不够 便利 ,造成 游客 出行 不 便 。 ( 5 ) 旅 游 配 套 设 施 不 完 善 。八 卦 村 周 边 没 有 可 以 承 载 较 大 游 客 容 量 所 需 的 住 宿 、 餐饮 以及 娱 乐 等 设 施 ,无 法 满 足 游客 的消费需求 。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是古代建筑文化中最为醉人的一部分,其不仅凝聚着古代人对于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追求,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在整个世界的园林建筑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整个的古典园林文化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江南的私家园林以及北方的皇家园林,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其优秀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简单介绍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就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应用古典园林文化元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古典园林;园林文化;现代应用1 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因其追求人类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及“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理念惊叹着世界,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并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学习和模仿。

它不仅承载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追求自然和谐和生态发展的生动写照,在如今环境也生态严重破坏的今天,这一理念被再次印证了科学性与先进性,所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古典传统文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内涵。

2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介绍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介绍可以从意境和布局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从意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主要表现的是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进行完美统一及共鸣的美学追求和情感目标,在进行建园时将个人的情感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整体环境中,并引导和追求与置身于整个环境中的人产生情感共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的手法要数情景交融,它与我国的绘画以及文化艺术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关联,这一思想的转换要追溯到唐宋年间山水诗及山水游记的盛行。

随着这种文化的传播,园林创作由最初的关注建筑主体一味的夸豪显富逐步转变成通过文化素养进行自然表露的高度,最具代表性也是我们最为熟知的创始人物要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意境将整个园林带入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和高度。

我国古典园林在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时还关注着整个时序的变化并将其概括为四种,即随着朝暮变化的时相变换,随着年度更替的季相变化,随着风霜雨雪的气象变化以及随着万物生长的龄相变化等,对于这些变化的巧妙把握与合理应用使得园林的整体意境不再单一乏味而是进行着万千的变化。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面观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面观
倒塌 、技艺 失传 的困境 。
也不 是 为了冻 结建设 。 可持续 发展 才是文化 景观 遗产保 护 的 核心 ,也是 其最终 目标 。保证 城市 有机 更新 与保护文 化 景 观 遗 产之 间需 要 达成 平衡 ,这 是 实现 可 持 续 发展 的 关
键。
“ 我常 说, 一座城 市中 ,文 化 景观存在 的最 大意义 和
历 史 文 化 保 护
中国文化 存在 “ 自我参 照 ”的价值 研究 局限性 :根 据 近 几年 的文 本编 制实践 发现 ,我 国对文 化遗 产的价 值评 估
为目标 , 以延续保 护对 象生 命功 能为手 段。位 于贵 州省雷 山 县的 控拜村 ,是 传统 的苗族 农村 聚落 ,农业 景观 、聚落 景观 、服饰文 化 、传统 文化活 动空 间 、节 日文 化 、歌舞文 化 、制 度文化 、银 饰文 化等共 同组成 了一处文 化景观 ,就 以擅 长 打 制本 民族 不 同 支 系和 其 他 民族 的传 统 银 饰而 闻
作用 ,就体 现在 其对 于人 的关 爱和体恤 。 ”他说 ,现代 人
面临 的最 严重 的问题就 是 归属感 、安全 感 的缺失 ;而一 座 有文化 理想 追求 的城市 ,就 是要 努力创 造城 市良好 的文化 氛围 ,为人 们的 生活提 供安 定 、轻松 、和谐 的环境 :一座 拥有 良好文 化景 观的城 市 ,在各 个方 面也会 拥有和 谐良好 的关 系,使 城市 的各个 部分 能更 好地相 互协 作, 从而促进 城 市整体 可持续地发展。
单霁翔 表示 ,在 中国现 阶段 ,每个 城市都 要面 临现代
化进 程 的挑 战。文化 景观 遗产 的保护 不是 为 了阻碍发展 ,
述 、还是价 值的认 同上 ,东 、西方仍 然不 可避 免地存 在着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红山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之一,被称为“中华的摇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传承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如何保护与展示红山文化的珍贵遗产。

1. 概述红山文化的重要性与价值红山文化是指红山遗址和相关遗存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其时期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从早期红山时期到晚期红山时期。

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化的重要过程。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也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记忆。

2.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它不仅是保护过去的珍贵遗产,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红山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人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反映出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3. 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措施保护红山文化遗产需要面对不少挑战。

首先,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侵蚀等对遗址和文物造成的破坏是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人为因素如盗掘、破坏和非法贩运文物等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科学、严格的遗址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遗址和周边环境。

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强文物保护法律和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三是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文物珍视意识。

4. 红山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措施红山文化遗产传承是指通过教育、研究、展览等方式将红山文化的历史和价值传达给后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红山文化。

目前,红山文化遗产传承存在一些问题。

钟山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钟山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钟山文化景观保护策略作者:王君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10期摘要:钟山文化景观地处南京城市中心地带,风景优美,是南京最重要的风景区,目前在景区管理方面尚有许多问题,如景观内部存在与文化景观主旨不和谐的因素,行政机制缺乏统一管理。

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建议管理部门统筹规划钟山文化景观,从文化景观遗产的角度加强景区内人文与自然的相互联系,重视文化景观外部共生环境的保护,建立合理的游览线路,重组资源,整合优化,深入发掘钟山文化景观的内涵,实现整个文化景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文化齐进的多赢目标。

关键词:文化景观;共生环境;分级保护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钟山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估”(2018SJA0373)阶段性研究成果、南京艺术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钟山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估”(XJ2016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给钟山文化景观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虽然相关部门对钟山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规划,如《明孝陵保护规划》《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南京市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外围景区规划》等,对钟山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很多方面的保护效果还不是特别理想。

例如《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外围景区规划》中将钟山风景区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山顶及山岳生态保护区、紫金山名胜旅游区、紫金山南风景游憩区、紫金山沪宁高速以南城市景观改善区、紫金山北风景游憩区、玄武湖滨水区、明城墙景区,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的整体性。

文化景观既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同时也是一种文明、思想的记录。

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很重要的一点是真实、完整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

所谓真实性,即要保持文化景观遗产的现状及各个时期的时代烙印,以及文化景观在演变与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关系,避免“保护性破坏”。

所谓完整性,就是把文化景观遗产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考虑遗产内部与背景环境的统一关系。

浅议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存在的问题

浅议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存在的问题

浅议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存在的问题
郑伯红;姜秀娟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6(032)011
【摘要】就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从经济的过度追求、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认识不足、教育的失误、国民"媚外"情节的存在四方面对该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以对历史文化景观保护起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总页数】2页(P1-2)
【作者】郑伯红;姜秀娟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湖南长沙 410075;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J], 邱玉茜
2.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 [J], 代红阳
3.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J], 邱玉茜
4.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 [J], 代红阳
5.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 [J], 代红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景观:学术溯源与遗产保护实践

文化景观:学术溯源与遗产保护实践

文化景观:学术溯源与遗产保护实践
史艳慧;代莹;谢凝高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文化景观自1992年成为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的一个亚类以来,与其保护实践相关的若干问题出现了广泛的争论。

因此,有必要对文化景观的学术源流及其作为文化遗产亚类的确立和变化过程进行反思,以厘清文化景观学术概念和相关方法论的发展演变,进而为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等实践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借鉴。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史艳慧;代莹;谢凝高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1;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城市文化景观与老字号文化再生的构建研究*--以沈阳餐饮行业老字号店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为例 [J], 高莹;石华;彭凌玲;宋明亮
2.城市文化景观与老字号文化再生的构建研究——以沈阳餐饮行业老字号店铺文化
景观遗产保护为例 [J], 高莹;石华;彭凌玲;宋明亮;
3.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交流与探讨——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分论坛综述 [J], 李明超
4.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J], 单霁翔
5.文化景观视野下的历史校园保护历程探析——以世界遗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为例 [J], 张天洁;王凯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保护与发展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保护与发展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保护与发展
毛翔;李江海;高危言
【期刊名称】《五台山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介绍目前尚不为国人所熟悉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分析其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所符合的世界遗产评定标准,提出"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将文化景观遗产
归纳为人类长时间居住地,宗教、历史、园林建筑(群),农业、工业遗迹和人类迁徙、贸易等活动路线四种类型.此外,还分析了世界景观遗产应采取的保护方式,并认为文化景观遗产必将在世界遗产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后,指出了中国拥有更多文
化景观遗产的潜力十分巨大,应未雨绸缪,加强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规划和申请.【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毛翔;李江海;高危言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
【相关文献】
1.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研究 [J], 严国泰;马蕊;郑光强
2.活态宗教遗产地与宗教社区的认知与保护——以五台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例[J], 贾丽奇;邬东璠
3.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王靓
4.文化遗产的再生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的市民参与 [J], 阮云星
5.文化景观视野下的历史校园保护历程探析——以世界遗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为例 [J], 张天洁;王凯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与保护对策

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与保护对策

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与保护对策
王丹丹;郑庆荣;侯艳军;勾朝阳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3)004
【摘要】五台山以文化景观遗产形式申遗成功后,引起了人们对五台山自然与人文景观价值的关注和深入思考.文章在分析世界遗产多种类型的视角下,对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三点启示:一是文化景观遗产是自然与文化的整体价值表现,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二是文化景观遗产具有独特文化主题性;三是文化景观遗产受社会发展影响,具有动态性,为此提出保护文化景观遗产须遵循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并重,历史遗存与现实需求并重;文化传承与居民利益并重的保护原则.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王丹丹;郑庆荣;侯艳军;勾朝阳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6
【相关文献】
1.构建"五台山学"的新收获r——读崔玉卿新著《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J], 王志超
2.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学术结晶r——评《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J], 艾斐
3."申遗"成功以来的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r遗产研究r——兼评《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J], 景天星
4.进一步研究五台山文化保护和管理好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J], 张春
5.活态宗教遗产地与宗教社区的认知与保护——以五台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例[J], 贾丽奇;邬东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江西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以赣南地区为例

论江西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以赣南地区为例

论江西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以赣南地区为例
钟福民;李瑞英
【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为社会普遍关注.实际上,物质形态的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也迫在眉睫.赣南以其悠久历史、深厚人文积淀和优良革命传统,留存了丰富的文化景观遗产.赣南文化景观遗产的类型,在江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赣南的保护经验,对于江西其他地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页数】4页(P114-117)
【作者】钟福民;李瑞英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活态宗教遗产地与宗教社区的认知与保护——以五台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例[J], 贾丽奇;邬东璠
2.基于文化景观感知的分散型红色文化景观保护规划——以江西原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为例 [J], 杨昌鸣;赵真;成帅
3.城市文化景观与老字号文化再生的构建研究*--以沈阳餐饮行业老字号店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为例 [J], 高莹;石华;彭凌玲;宋明亮
4.城市文化景观与老字号文化再生的构建研究——以沈阳餐饮行业老字号店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为例 [J], 高莹;石华;彭凌玲;宋明亮;
5.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村落保护性改造试验——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阿者科村为例 [J], 程海帆; 张盼; 朱良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库哈斯:文化保护已成现代化一部分

库哈斯:文化保护已成现代化一部分

库哈斯:文化保护已成现代化一部分
佚名
【期刊名称】《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年(卷),期】2005()1
【摘要】狂热地通过不可思议的建筑变形来挑战地球引力的当今世界著名前卫派建筑大师、2000年普利茨克奖得主瑞姆·库哈斯,日前在北京令人意外地流露出他对老房子的温情。

【总页数】1页(P8-8)
【关键词】库哈斯;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化;视觉走廊式保护;北京;历史城市保护;建筑物保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G12
【相关文献】
1.“首届黄山生态养老智库高峰对话暨黄山龙骏家园奠基仪式”收官生态养老、文化养老已成主流 [J], 戚飞;姜朝洋;
2.国际智库对\"一带一路\"广泛研究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J], ;
3.福斯特和库哈斯公布为香港文化区设计的总体规划 [J],
4.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性研究
——以雷姆·库哈斯与藤本壮介的对比为基础 [J], 白效轩
5.摘要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过程中原有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城市的现代化改造之间存在的矛盾,指出当前名城保护过程某些不确切的处理方法,提出名城风貌保护的两种规划模式,以厦日项保护的原则。

[J], 阮仪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国文化景观遗产及其研究进展概述1.1 文化景观概念演变文化景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6世纪欧洲的风景画,至20世纪初期,被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Otto Schluter)作为正式的术语引入学界,而对于这一概念起到最大推动作用的当属索尔(Carl O. Sauer),他定义文化景观为:“由文化群体在自然景观中创建的样式,文化是动因,自然是载体,文化景观是结果①”,强调了自然与文化的互动。

其后,文化景观的概念在学术界被广泛地应用、发展、争论和重新定义,任何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结果都被称为文化景观,亦即所有人迹所至的地方都成为了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概念变得泛化而模糊不清。

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最终促使这一概念走进了国际公约。

1992年,《世界遗产公约》正式承认并开始保护文化景观,其《申报世界遗产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将文化景观分为“遗址化石类”和“持续发展类”2种,其后又增加了第3种“联想类”。

世界遗产框架下的文化景观有了更为明确的限定条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此在学界引发了极大的共鸣。

以意大利、德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是相应文化景观申报最为积极的力量。

《指南》对于文化景观遗产的分类与解释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执行的《指南》中,文化景观被分为3类:人类设计和创作的景观(landscape designed and created intentionally by man)、有机进化的景观(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和关联性文化景观(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

在中国风景园林体系中,风景名胜区与古典园林是2种主要的文化景观遗产形式,其中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大多与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相关,而古典园林则多与人类设计和创作的景观相关,它们在中国的文化景观中具有代表性。

1.2 国际上对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的关注虽然文化景观遗产的讨论与申报在西方世界如火如荼,但在本应是文化景观大国的中国却一度没有受到重视,在西方人已经开始认可自然文化有机融合的东方哲学时,中国人自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以至于在长达20多年的遗产申报历程中,直到2009五台山提名成功,中国才出现了真正为世界遗产中心(WHC)官方网站所全面认可的文化景观遗产,此前一直公认为应列入文化景观遗产行列的庐山,不知因何原因,并没有出现在WHC官网文化景观遗产的列表中。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Discussing on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and Its Landscape Culture's Conservation摘 要: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单位2套遗产保护体系中,许多遗产的文化景观价值日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但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远未形成体系。

简要追溯了文化景观遗产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提出景观文化是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保护的突破口,并在分析中国文化景观保护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对景观文化要素及其载体的分析,结合跨学科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对有物质载体的文化、非物质的文化以及自然三者进行综合的保护、修复和展示。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文化景观;景观文化;世界遗产 文章编号:1000-6664(2011)04-0001-03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03-16; 修回日期:2011-03-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008180;50908126)资助Abstract: Among the heritages protected under the national scenic area system and cultural relics system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cultural landscapes which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by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However the research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CLH) is far from being systematic nowadays in China. This thesis traces the summary history of CLH and its research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landscape culture is the key point on studying and protecting of CLH.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CLH protecting, this paper mentions the composite protection, renovation and exhibition of materialized culture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and natural heritage by analyzing the elements and its carriers of landscape culture, and integ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ing and new technologies.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ult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culture; world heritage邬东璠 / WU Dong-fan① Carl O. Sauer (1925).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Number 22. Pages 19-53。

原文为:The cultural landscape is fashioned from a natural landscape by a cultural group. Culture is the agent, the natural are the medium,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s the result.文化景观 本期主题Cultural Landscape2中国园林中国对文化景观的“缺席”,引发了不少西方学者的关注。

费勒教授(Fowler P J.)在2003年递交给WHC的《世界遗产文化景观(1992—2002)》报告中,对中国的文化景观价值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中国有很多本应被提名的文化景观都未被提名,而且泰山等10处已被提名为其他类别的世界遗产都有可能成为文化景观①。

他认为文化景观的概念最早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得以体现,中国是亚太地区对文化景观推进的希望[1]。

泰勒教授(Taylor K.)也在相关研究报告中,对亚洲的文化景观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亚洲的文化景观可以为世界遗产作出重要贡献,而中国应起到领导作用②[2]。

1.3 国内对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觉醒在2003年费勒报告之前,国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并不鲜见,但与世界遗产体系对接的文化景观研究却一直没有受到业界关注,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遭到忽视,截至2009年,中国申遗成功的单位在提交申报文本时均不是以文化景观的名义,甚至目前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被国内认可的庐山和五台山也是如此,它们的文化景观价值是被ICOMOS专家发掘出来的。

2003年之后,在高度的国际关注下,中国学者也纷纷醒悟,快速认识到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等体系中所具有的巨大文化景观遗产潜力。

作为ICOMOS-IFLA国际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专家的韩锋教授,近年来在文化景观领域撰写和翻译了多篇论文,对中国遗产界的文化景观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杨锐教授带领的遗产研究团队,近年来在遗产申报的实践中也总结了文化景观与风景名胜区以及混合遗产的关系,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

2009年,由单霁翔著写的《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文化景观,将文化景观分为8类,倡导从中国文化景观遗产资源特点出发进行创造性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论[3]。

还有很多学者也都纷纷开展研究并撰文,局部地推动了中国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展。

2010年初中国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西湖申报文化景观遗产的文本,是中国遗产界开始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相接轨的标志。

尽管国内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关注与日俱增,各种研讨活动相继开展,但对于文化景观遗产所特有的不同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乃至混合遗产的价值的认知和保护,目前尚存极大研究空白,尤其对于现存的文化景观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认识还存在误区,迫切需要做出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实践尝试。

2 景观文化是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保护的关键索尔在定义文化景观时认为非物质的“文化”是文化景观产生发展的原动力,它对自然载体产生作用从而形成了文化景观。

2005年ICOMOS 《西安宣言》中也认为遗产不能被孤立、物质地看待,必须纳入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整体的非物质环境中来加以定位和解读。

索尔和ICOMOS在肯定了物质载体的重要性基础上,都强调了与之相联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文化”等非物质要素的意义。

对于文化景观遗产而言,作为动因的“文化”在与自然相融之后,最终以“景观文化”的形式熔铸于文化景观之中,不再是单纯人文意义的“文化”,而是作为自然与文化的桥梁,集中体现了文化景观的核心价值,是文化景观研究和保护的重要着眼点。

ICOMOS遗产专家在对五台山进行遗产考察后,建议五台山应该“被作为文化景观进行保护”,这个评价发人深省:中国风景名胜区保护体系建立了近30年,文物保护单位体系更是施行了50年,其中不乏对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关注,我们认为已经保护了五台山的文化景观价值,但为什么仍然受到质疑?或许我们对景观文化的认知、保护和传承都还存在盲区,我们并不缺乏对单纯的自然与文化的保护能力,但对于二者的有机融合和联系却还认识不足。

文化遗产,譬如古代建筑,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保护其物质状态,从而使其建筑文化得以传承;而文化景观的自然载体却是不断生长变化的生命体,自然规律会改变载体的外在形态,那么传承其文化景观价值的核心就落在:如何在可接受的改变中保护和展示其景观文化的核心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