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习俗与都市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习俗与都市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摘要路遥是当代著名的“农裔城籍”作家,是城乡交叉文化的首度发掘者。
作为徘徊于农村和城市边缘的“两栖人”,他对传统文化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民饱含着依恋和热爱,同时又对现代文明、城市文化充满着渴望与追求。
乡村习俗与都市文明的冲突与交融是城乡交叉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具体表现为“染缸效应”的递减、城风乡渐、城乡互补三个方面。
关键词:乡村都市冲突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路遥是中国当代著名“农裔城籍”作家,他立足于历史转型时期,以乡村为基点向城市进军,跨越农村和城市文明,充满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又难以割舍生他养他的黄土地,其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深刻、全面地揭示了城乡交叉文化中乡村习俗与都市文明的冲突与交融,路遥的人生价值取向也在创作过程中走向了理性和自觉。
这种冲突与交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染缸效应”的递减
城乡交融初期,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看不惯城市人的穿戴打扮,甚至认为那些学城市人烫发、穿高跟鞋、穿牛仔裤的年轻人是学坏了。
在《人生》中,路遥对待城市和农村的态度就存在孤立绝对的倾向,将城里人贬得一无是处,不够客观。
如黄亚萍是势利、薄情的,克南是软弱、优柔寡断的,克南母亲寄“匿名信”,是不
正义的。
人们把农村美化成为天堂,而将城市丑化为地狱,这种评价显得偏执而不公正,这也是许多农民出身的作家的通病。
随着城乡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城市生活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
因此,“染缸效应”正在渐次递减。
在《平凡的世界》中城里人不再以令人可憎的面目出现了,如聪颖上进、人格高洁的晓霞;德高望重、恪尽职守的田福军;热情、坦诚的贾冰等。
路遥的思想胸襟开阔起来,小说的评价也显得比较客观公正了。
当然,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中国进入80年代后,农村和城市不再壁垒分明,农村人开始涌入城市。
尤其是在城乡结合地带,这种交叉和融合体现得更加明显。
路遥作品中一些接受了城市文明的年轻人不仅没有“学坏”,反而变得更坚强、更有人格魅力了。
例如,孙少平本来在高中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对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人来说也算是一种慰藉。
但好景不长,他失掉了这份在家人和乡亲们看来非常体面的职业。
他没有像哥哥那样想一辈子守在农村,他说服家人决然地离开虽然贫穷却温暖的大家庭,赤手空拳,独自到黄原城揽小工,做了一个靠出卖体力赚钱的打工仔。
城市打工生活的经历让他尝尽了生存的艰辛,也承受了因贫穷而带来的屈辱。
但令读者感动的是孙少平不管个人经历怎样艰难和困苦,他一直保持着农民的底色,发扬着父辈的优良传统:善良、勤劳、质朴、重感情、热于助人。
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影响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社会地位的低下并没有降低他的人格魅力。
如在
洪水中奋不顾身地抢救曾伤害过自己的侯玉英而不求回报;对身陷窘境的昔日恋人郝红梅解囊相助而不乘机报复;在曹书记家的帮工和不接受主家多给的工钱;对师傅遗孀母子俩的无偿照顾;在自己手下工人兄弟面临生命毁灭的千钧一发之际,他挺身抢险而不幸负伤。
城市生活也让他较大程度地接受了现代意识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眼界和心胸变得开阔了,打破了固守的局限,对人生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领悟和追求。
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不幸,他总能理性思考,直面困境,并在战胜困难的经历中获取生存的智慧和前进的动力。
孙少平对苦难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虽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为了谋生,为了赚取少得可怜的血汗钱,常常要忍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但是,职业的高低贵贱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我很‘热爱’自己的苦难。
通过血与火般的劳苦和精神洗礼,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这段关于痛苦的见解全面展现了孙少平勇敢执着、艰苦奋斗、不屈服命运的顽强精神,也渗透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
孙少平正是凭着这种顽强不屈的毅力和拼搏向上的精神,在承受生活的困顿、工作的挫折、感情的失意后不悲观、不气馁,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热情。
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使他平凡的人生变得格外耀眼,使他坚强的人格富有强烈的感召力。
路遥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有城市情结。
如《平凡的世界》中金波听说他的好朋友孙少平能在黄原城边落户的消息,很羡慕,在他
们年轻人看来,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进入城市,做个城里人是许多农村青年的梦想,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他们无法跨越城乡的鸿沟。
为了实现“进城”的梦想,高加林背弃了巧珍真挚的爱情,利用“后门、关系”离开农村;金波只好委屈父亲早日退休,给自己进城的机会;少平则在田晓霞的帮助支持下,成了“梦寐以求的工作人”。
反思这种情结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传统意识和物质条件的落后,那些有思想、有知识、勇于奋斗的青年急于打破现状,冲破束缚,他们向往精彩诱人的城市生活。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文化水平、思想状态、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一提到农村,人们总会想到贫穷、落后、封闭等名词;一提到农民,就想到愚昧、狭隘、保守等特性。
于是,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逃离、抛弃生养自己的土地,而把城市看成了理想中的“天国”。
二城风乡渐
城市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仅影响着打工仔,也影响着农村人。
生活习性的根本转变是缩短农村人与城市人距离的关键,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生活习性是很难改变的,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从小形成的生活习惯无论离开农村多少年,生活环境有多大的变化都会记忆犹新,不离不弃。
即使明知它落后、不文明。
正如贾平凹说自己始终是一个生活在城里的农村人一样,路遥亦如此。
他深深地意识到农民与身俱来的一些习惯、传
统,恐怕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但必须在观念、思想上有清醒、理智的认识,这是缩短城乡距离、实现城乡融合最关键的一步。
如不少人认为不讲卫生、大大咧咧才是农民的本色,如果像城里人那样“穷讲究”“好干净”,就是对农民本性的背叛。
《人生》中写巧珍刷牙被村民们说成是“西洋景”,就生动地暴露了这种生活观念的陈旧和思想的愚味。
每天刷牙就与穿衣、吃饭一样,理应是最平常的事,不值得做饭后茶余谈论的话题。
但刘巧珍刷牙这件事却在村里相当于一颗定时炸弹,在地头村落、家家户户,广泛传播。
他们对高加林、高三星、巧玲刷牙默然接受,认为理所应当,唯独刘巧珍刷牙是大家没有想到,也不能接受的。
因为巧珍是不识字的女社员,男女老幼都认为这是一件让人新奇又极不习惯的大新闻。
高加林只是在村子的公用井里放了一些漂白粉,搞了一场“卫生革命”,结果却引发了一场风波,被村民们无情地指责、怒骂、诅咒。
但作家不是批判农村的陋习而是痛心农村生活方式的顽固和落后,农民思想的保守和狭隘。
他期望用城市的文明习惯逐渐更新人们落后的生活观念,让开阔的眼界、先进的思想改变村民的浅陋和狭隘。
因此,路遥作品中的农村知识青年,无论多么贫穷、不幸,都非常注意个人卫生,即使最终没有成为城里人,仍能保持文明的生活习惯。
如《人生》中的高加林、高三星;《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金波、田润生等。
孙少平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非常看不起那些“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几个褡裢,在石圪节上
瞅着买个便宜猪娃”的农村人,他也不会“为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更不会成为“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的老式农民。
他具有现代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向往城市文明和具有现代气息的生活,他恐怕自己会被农村狭隘、愚昧的思想同化,被传统、落后的意识淹没,于是决定离开家乡,离开农村安逸的生活,到社会上去享受“苦难”、独自奋斗。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对农村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那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景象在许多农村都已经从憧憬变成了现实,而农村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稳固习惯势力也开始发生了动摇。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愚昧被文明所取代将再也不会成为一种奢求。
三城乡互补
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先进与保守等各种矛盾层出不穷。
前进的脚步不能阻挡,先进的思想无法扼杀,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勤俭、善良、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也不能丢弃,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
农村城市化,其实就是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冲撞整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
城市社会中亲情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比较松散,生活方式复杂。
农村社会中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生活方式简单。
这两种文化各有优劣,只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取长补短,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变农村的面貌,改变农民的命运。
孙少安在办砖瓦厂的过程中改造了他封闭、狭隘的农民意
识,变得更加豁达、精明、有远见。
他不是把钱全部用来消费,而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后来又出资建小学,他在外出时也开始讲究起自己的衣着。
孙少平进城后,他的独立自主、自强奋进意识和乐于助人、关心社会民生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体现,能够以一个现代人的心态面对自己坎坷曲折的命运,勇敢执着地改变生活境遇,追求幸福。
孙少平在向城市进军、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被城市同化,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他一直保持着农民节俭的品质和正直、善良重情重义的美德,某些城市人的奢侈生活、冷漠的情感、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则被他深深鄙弃。
在农耕文化与工商文化的冲撞与整合的潮流中,孙少平和孙少安历经苦难,通过“城乡互补”“城乡融合”完成了思想的蜕变与升华,提高了生存的能力,完善了自我。
路遥在作品中精心塑造了一些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
她们都是有文化的女性,出身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有着农村女性特有的美德。
在经历了城市文明的洗礼,接受了先进的思想之后,她们扬弃了农村人的落后与蒙昧,但没有沾染城里人的恶习,而是变得更加完美。
她们自强、自立,有独立的个性意识、独立的爱情与事业追求,讲究谈吐穿戴,接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了具有都市色彩和传统美德的兼美形象。
《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叶和《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的大学生郑小芳是体现“城乡互补”的典型女性。
田润叶始终真诚爱着青梅竹
的恋人少安,尽管屡遭挫折、碰壁,她不顾家人反对,门第、世俗的偏见,执着于自己的爱情追求,体现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同时她内心善良、纯朴,富有同情心、责任感,为他人的幸福甘愿牺牲自我,保留了传统女性的美德。
为了二爸,她宁愿牺牲自我的独立和选择爱情的权力。
面对不幸的婚姻,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
当李向前因为婚姻的不幸苦恼,酗酒导致车祸,她为此自责,勇于承担作为妻子的责任,毅然回到向前身边照顾他。
郑小芳聪明、能干,成绩优秀,令同学们佩服。
但她不羡慕大城市舒适、繁华的生活,毅然放弃留城工作的机会和美好的前程,坚定地回到贫穷落后、急需建设的家乡,用青春的热情和先进的文化实现着治理沙漠的梦想。
她高尚执着的风格,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只考虑个人利益的男友和自私、势利的城市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家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也是对当时现实生活和思想现状的一种反观,因为在改革前进、建设国家的事业中,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实际利益而忽视理想的构建,重视自我享乐而忽视群体利益,为逐名逐利,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
作家呼吁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大路上心中都要有一个理想支撑,不能忘根忘本。
路遥钟爱的许多人物都是抛弃了农村保守、落后、狭隘的局限,接受了都市文明开放、先进、勇于创新的思想,成为人们追求向往的完美形象,体现了城乡互补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路遥:《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王西平、李星、李国平:《路遥评传》,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 李星:《论“农裔城籍”作家的心理世界》,《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
作者简介:劳丽蕊,女,1974—,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