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意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文本特点,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九台师范附小
有一条微信相信大家都看过:春节激情已退,生活回到原位。过年吃喝很累,餐餐都是美味。还有这样的微信:年就是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一年又一年,期盼中载满祝福,愿望中满是平安。一年又一年,不必感慨也不必抱怨,最好的皆是顺其自然。我们,我们在微信中经常看到无论是百年微信、短信还有那些心灵鸡汤语言都非常经典。这样的人都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高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身边有许多新生事物。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进入了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在反思中,许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成果。说到语用意识,我们先要重新认识一下语文课程。
一、语文课程的再认识
2011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他有两层含义:一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二是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另外,课
标中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研究,是为了掌握学习生活有用的工具,为终生发展奠基,不是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
二、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
在什么背景下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首先: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缺少可操作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弱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能够促进语文运用实际需要的语文知识,以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了削弱;在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偏重于感悟,语言文字的体验与运用特性往往被忽视。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去知识”“去技能”“去训练”的现象。大家看到过造句笑话:(大屏幕)。六年级期末考试中踵事增华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很多同学选了贬义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界对“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
其次:《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仅在前言的“前言”和“课程性质”部分,就有六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这是因为
1、“语言文字运用”揭示了语文学科之特质
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
我们不难发现,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做了很大的改动,特别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做出了十分明晰的界定,即“语言文字运用”;接着,进一步指出,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是“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关于语文学科的特质,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这样的论述:“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语文学科就是为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奠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基础服务的。。所以,要从实践的角度科学界定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其最终目标落在“运用”上,一些基础性的语文知识的渗透,都是为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服务的。
2“语言文字运用”指明了语文能力之核心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
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这句话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等部分都提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也都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核心地位。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儿童是在逐步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具体而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指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基本的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运用,都必须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时下大家都在学开车,拿到驾照就会开车了吗?一定有实践的过程。学会了数学公式,要会用他来解题。同样,学习语文,只有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语文运用能力,才能确保学生更好地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动中提高实际生活的质量和品质。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去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尽量让学生
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才能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真谛,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指出了语文素养之根本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是语文课程实施的理想和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二是语文素养的获得和提升必须以“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基础和根本。
首先来看语文能力素养。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即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能力一旦形成,与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便处在积极的体验和建构中,知识和能力便整合为一种实践智慧。所以,已形成的语文能力便内化、沉淀为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文化学识素养即温教授所界定的“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培养学生的文化学识素养是语文教育本身的任务和要求之一。这是因为,其一,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主要以文本为学习载体的语文课程,文本本身具有文化性,而且大多是经典的文学文本,其中所蕴含的文学、文章的基本知识,具有鲜明的文化审美特质和汉语言的独特魅力。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和内容”部分,旗帜鲜明地表现出对文体意识的关注,也就是重视了文学教育的启蒙和奠基。
与文化学识素养紧密相关的是情感态度素养。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