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基于网络生物学的现代中药创制方法学
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摘要:传统中医药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是携带着中医传统理论信息的载体,也是现代科技最易介入的物质实体,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合作,对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物安全性和配伍规律进行研究,使传承与创新结合,将赋予中药全新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中药现代研究;中药药理;生物学理论和技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等重大科学项目的实施完成,人类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
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基因组的功能分析及其它组学上,包括研究RNA 转录过程的转录组学,研究某个过程中所有蛋白及其功能的蛋白组学,研究代谢产物的变化及代谢途径的代谢组学。
应用几个组学的理论与技术,可使中药的现代研究得以更加的深入。
本文将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对中药药物靶位的发现和鉴别, 代谢物组学对中药作用机理的阐明及中药的安全性和药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中药现代研究的探讨,望广大科研工作者指正。
1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基因芯片(DNA Chips)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由分子生物学、微电子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高新技术,是一种大规模集成的固相杂交,其基本原理是核酸分子杂交,即依据DNA 双链碱基互补配对、变性和复性的原理,以大量已知序列的寡核苷酸、cDNA或基因片段作探针,检测样品中哪些核酸序列互补,然后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待测样品的基因序列及表达的信息。
其突出的特点是集成化、微型化、自动化。
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药物具有活性多组分、作用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如何筛选出中药有效成分,并进行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是中药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有效成分复杂,不同成分影响不同的基因表达,根据我们对中药几千年临床应用的经验,结合功能基因组学,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中药中各个组分的基因表达谱,可瞬时、快速地筛选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三子养亲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
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风痰阻肺是其病机。
三子养亲汤来源于《韩氏医通》,具有祛风化痰、降气平喘的功效。
药理研究发现[1],三子养亲汤具有抗炎、止咳、平喘、祛痰的药理作用,作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方剂。
网络药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已被广泛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作用靶点的预测、中药作用机制及疾病发生机制的推测[2-4]。
分子对接技术被用于理论验证受体与药物分子之间结合模式和亲合力[5-8]。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三子养亲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潜在治疗作用,为三子养亲汤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材料与方法1.1三子养亲汤活性成分的搜集、筛选和成分靶点预测通过TCMSP数据库(http:///tcmsp.php)以“紫苏子”“莱菔子”“芥子”为关键词,检索各中药的化学成分,并以OB≥30%、DL≥0.18作为筛选条件,得到活性成分[5-8]。
同时,在TCMSP数据库TargetsInformation项下得到活性成分对应的靶标蛋白,并借助Uniprot(https:///)数据库转化为基因名。
1.2疾病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数据库(http:// /)和OMIM数据库(https:///),获取支气管哮喘的靶点基因。
1.3网络构建用R软件,获取疾病与成分的共同靶点。
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在线软件,物种选为homo sapiens,最高置信度设置为0.9,去掉游离节点,获得PPI网络图。
用Cytoscape3.7.2软件进行拓扑分析,以种节点度(degree)值大于中位数作为筛选条件,确定关键靶点,探讨三子养亲汤的潜在物质基础和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关键靶点,并建立三子养亲汤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1.4GO和KEGG分析使用David[9](https://david. /)对网络中的共同靶点进行GO和KEGG分析。
GO分析选择生物过程(BiologiclProcess,BP)、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和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3个模块绘制成条形图,并以P<0.05作为显著功能与通路的临界值。
医药行业智能化中药研发与生产方案
医药行业智能化中药研发与生产方案第一章智能化中药研发概述 (2)1.1 智能化中药研发背景 (2)1.2 智能化中药研发意义 (2)1.3 智能化中药研发发展趋势 (3)第二章中药资源数据库构建 (3)2.1 中药资源数据库建设 (3)2.2 数据采集与整理 (4)2.3 数据挖掘与分析 (4)第三章智能化中药成分分析 (5)3.1 中药成分分析技术 (5)3.1.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 (5)3.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5)3.1.3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 (5)3.2 智能化成分分析系统 (5)3.2.1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5)3.2.2 成分识别与分析模块 (5)3.2.3 结果展示与报告模块 (5)3.3 成分分析数据应用 (6)3.3.1 中药质量控制 (6)3.3.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6)3.3.3 中药新药研发 (6)3.3.4 中药生产过程优化 (6)3.3.5 中药临床应用 (6)第四章中药药效评估与优化 (6)4.1 中药药效评估方法 (6)4.2 智能化药效评估系统 (7)4.3 药效优化策略 (7)第五章智能化中药配方设计 (7)5.1 中药配方设计原则 (7)5.2 智能化配方设计方法 (8)5.3 配方优化与验证 (8)第六章中药生产工艺智能化 (9)6.1 中药生产工艺概述 (9)6.2 智能化生产工艺技术 (9)6.2.1 药材采集与处理智能化 (9)6.2.2 炮制工艺智能化 (9)6.2.3 提取与浓缩工艺智能化 (9)6.2.4 干燥与制剂工艺智能化 (9)6.3 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 (9)6.3.1 生产过程监控 (10)6.3.2 生产过程优化 (10)第七章智能化中药质量控制 (10)7.1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 (10)7.2 智能化质量控制技术 (11)7.3 质量追溯与监控 (11)第八章智能化中药生产设备与管理 (11)8.1 中药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 (11)8.2 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 (12)8.3 生产安全与环保 (12)第九章中药行业智能化政策与法规 (13)9.1 智能化中药政策环境 (13)9.1.1 国家层面政策环境 (13)9.1.2 地方层面政策环境 (13)9.2 智能化中药法规制定 (13)9.2.1 智能化中药法规体系 (13)9.2.2 智能化中药法规制定原则 (13)9.3 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督 (14)9.3.1 政策法规实施 (14)9.3.2 监督管理 (14)第十章智能化中药研发与生产案例 (14)10.1 智能化中药研发成功案例 (14)10.1.1 案例一:基于大数据的中药成分分析 (14)10.1.2 案例二: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药药效预测 (14)10.2 智能化中药生产应用案例 (14)10.2.1 案例一:智能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 (14)10.2.2 案例二: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优化库存管理 (15)10.3 案例分析与启示 (15)第一章智能化中药研发概述1.1 智能化中药研发背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智能化中药研发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附子多成分作用靶点预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_吴磊宏
除这 5 大 类 靶 点 外,钙 调 蛋 白、雌 激 素 受 体 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等其他一些出现频率相对较 低的附子潜在作用靶点也得到了相关文献验证。 如贾波 的 研 究 表 明[25],附 子 能 够 激 活 钠 通 道 及 降 低 阈 电 位,能 够 缩 短 心 肌 细 胞 的 恢 复 时 间,增 强心肌 细 胞 的 节 律 性。 林 有 矞 等[26] 研 究 表 明, 附子等温阳药能使下丘脑-垂 体-肾 上 腺 皮 质 轴 受 抑大鼠模型的血浆皮质酮和血浆雌二醇明显增 高,增加子宫 雌 激 素 含 量,且 提 高 了 雌 二 醇 和 ER 的亲和力。
上述文献验证结果表明,本文预测得到的附子 潜在作用靶点有较高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构建其多 成分-多靶点网络奠定了基础。
第 36 卷第 21 期 2011 年 11 月
Vol. 36,Issue 21 November,2011
图 1 附子的多成分-多靶点网络模型
2. 3 附 子 多 成 分-多 靶 点 网 络 分 析 从 图 1 可 见,附子所含化合物 与 靶 点 间 存 在 复 杂 的 网 络 关 系,网 络 模 型 中 每 个 化 合 物 的 平 均 靶 点 数 为 16. 3 ,平均每个靶点与 4. 77 个化合物 相 关 联,这 反映了中 药“多 成 分、多 靶 点 ”特 点。 而 且,去 甲 乌药 碱 ( higenamine) 、去 甲 猪 毛 菜 碱 ( salsolinol) 和川乌碱甲( isotalatizidine) 等成分在网络 中 连 接 度较高,提示其可能 是 附 子 发 挥 药 效 作 用 的 重 要 成分。 3 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研究及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探讨_辛卫云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研究及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探讨*辛卫云,白明,苗明三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网络药理学已用于药物、疾病以及药物-疾病网络的构建,并初步体现了网络药理学的独特优势。
但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①大部分图谱信息来源于不同的实验条件,网络药理学属于定量药理学或药物设计的学科范畴,其研究基础是从实验中获得的图谱数据,但由于目前用于网络计算的大部分图谱信息来源于不同的实验条件,在计算两个相似或相同的疾病时,具有很低的相关性,呈现出假阴性;②已经评价的小分子化合物及其作用靶点数量均有限,鉴于生物医学的发展进程,目前仅对部分小分子化合物在少数靶点蛋白上进行了筛选评价,因此不能揭示其完整的药理作用;③公用数据库的信息有限,目前国际上可以共享的数据库信息均倾向于某些热点研究领域,因此其信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文献引用:辛卫云,白明,苗明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研究及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探讨[J].中医学报,2016,31(1):92-95.关键词: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网络药理学;中药研究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16.01.026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999(2016)01-0092-04Chinese MedicineResearch and the Secondary Development Mode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XIN Weiyun,BAI Ming,MIAO Mingsan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Henan China450046Abstract:Network pharmacology has been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rugs,disease and drug-disease networks with unique advan-tages.However,currently many challenges exis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①Most of the map information are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experiment conditions.Belonging to the areas of quantitative pharmacology and drug design,research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is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Atlas experiment.However,as most of the network map calculation information ar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experiment conditions,very low correlation or even a false negative is present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two similar or identi-cal diseases.②There are limited number of small molecule compounds and their targets has been evaluated.Therefore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the small molecule compounds can not be fully revealed.③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public database is quite limited,and only the database information in some hot research field can be shared internationally.Reference citation:XIN Weiyun,BAI Ming,MIAO Mingsan.Chinese MedicineResearch and the Secondary Development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J].Acta Chinese Medicine,2016,31(1):92-95.Key words:Secondary development model of TCM;Network pharmacolo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y*基金项目:道地药材深加工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基金项目(2012-1431-10);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金项目(2012IRTSTHN011);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基金项目(131PCXTD612);河南中医学院中药新药创制与道地药材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基金项目{〔2012〕188-2}网络药理学是从系统生物学和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方剂到网络药物:基于系统&网络生物学与中医方剂学结合的新型药物研究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深入探索,中药网络药理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正逐渐展现出其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巨大潜力。
中药网络药理学以网络生物学为基础,通过构建生物网络模型,深入剖析药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传统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式,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其科学内涵的阐释和现代化发展一直面临诸多挑战。
网络药理学的出现,为中药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借助计算机技术、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网络药理学形成了以网络靶标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实现了成分靶标疾病的分子网络构建,为中药复杂作用模式的解析提供了有力工具。
近年来,中药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发现、作用机制解析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构建药物靶点网络,预测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揭示中药复杂组分与多重功效之间的交互规律,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筛选潜在的有效成分和靶点,为新药创制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网络模型的构建和数据分析带来了巨大困难中药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也对网络药理学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需要注重中药自身的特点,开发出适合中医药体系研究的网络药理学方法,同时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以推动中药研究的深入发展。
中药网络药理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通过深入研究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技术应用和创新发展,有望为中药的科学内涵阐释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认可。
1. 中药网络药理学的概念与特点中药网络药理学强调整体性。
传统中药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网络药理学则通过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从系统层面揭示中药的药效机制,体现了中药的整体性作用特点。
网络药理学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网络药理学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网络药理学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0141462 14硕士7班【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的科学概念,分析网络药理学的特点,以及中药的作用特征,阐释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优越性,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在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明分析,最后对网络药理学与中药研究相结合推动中药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字:网络药理学、中药研究、应用现状中医药具有几千年的用药经验及50年的现代研究基础,是发现和创制新药的重要源泉。
中药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传播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复杂作用特征,这种复杂性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中药和中药材质量难以控制、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体系,从整体到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都很难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1]。
这些大大限制了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但是近 10 年来,随着现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理论的发展,系统生物学视角的引入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应用[2-3]。
网络药理学应运而生。
1.网络药理学的科学理念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学科[4]。
网络药理学认为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体系,疾病是由多个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基因、蛋白引起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现象[5]。
网络药理学融合了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的思想,将生物学网络与药物作用网络整合,分析药物在网络中与节点或网络模块的关系,由传统寻找单一靶点转向综合网络分析[4]。
基于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的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
基本内容
首先,系统生物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机制。通 过基因组学研究,可以了解中药复方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而解析其抗肿瘤、抗 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机制。例如,通过对肿瘤细胞系进行中药复方处理,然后 对其基因表达进行测序,可以发现中药复方的抗肿瘤作用与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调 控有关。
基本内容
3、生物信息分析: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构建的网络,挖掘其中的关键节 点和信号通路。关键节点可能代表中药成分的作用靶点,而信号通路则可以揭示 中药成分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途径。
3、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网 络,提高了方法的系统性和可靠 性。
3、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网络,提高了方法的系统性和可靠性。
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基于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
2、基因表达谱分析基因表达谱分析是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全面检测中药 复方作用过程中人体内多种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通过对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可 以深入了解中药复方对机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而揭示其药效的作用机制。
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基于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是一种通过运用生物学、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生物系 统各个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揭示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网络生物学领域, 科学家们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等方法,深入研究生物系统中各种分子 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基于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
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药物成分分析中药复方中含有多种药物成分,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共同发挥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进行药物成分分析是研究中药复方的 第一步。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可以精确测定中药复方 中各种药物成分的种类、含量和结构。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策略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网络药理学以网络生物学为基础,通过构建生物网络模型,研究药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本文旨在综述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在中药药效物质发现、作用机制解析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网络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然后重点分析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包括中药药效物质的发现、中药作用机制的解析以及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
还将探讨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中药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参考,促进中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二、网络药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致力于整合生物网络、多组学数据以及计算生物学方法,以更全面、系统地理解药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中药研究领域,网络药理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策略,为深入探索中药的复杂作用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网络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在于,它认为药物与生物系统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过程,而非单一的线性关系。
这一网络由多个生物分子(如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
中药作为一种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杂体系,其药效往往是通过与生物网络中的多个节点(即靶点)进行交互,从而发挥其整体疗效。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通过高通量技术(如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等)获取生物网络中的多组学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识别出与药物作用相关的关键节点和通路;通过实验验证这些预测结果,从而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在中药研究中,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鉴定,通过构建药物-靶点网络,预测药物的可能作用靶点;二是中药作用机制的解析,通过分析药物对生物网络的影响,揭示中药发挥疗效的分子机制;三是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不同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机制;四是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优化,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预测和分析,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网络药理学
网络药理学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0141462 14硕士7班【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的科学概念,分析网络药理学的特点,以及中药的作用特征,阐释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优越性,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在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明分析,最后对网络药理学与中药研究相结合推动中药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字:网络药理学、中药研究、应用现状中医药具有几千年的用药经验及50年的现代研究基础,是发现和创制新药的重要源泉。
中药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传播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复杂作用特征,这种复杂性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中药和中药材质量难以控制、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体系,从整体到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都很难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1]。
这些大大限制了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但是近10 年来,随着现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理论的发展,系统生物学视角的引入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应用[2-3]。
网络药理学应运而生。
1.网络药理学的科学理念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学科[4]。
网络药理学认为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体系,疾病是由多个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基因、蛋白引起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现象[5]。
网络药理学融合了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的思想,将生物学网络与药物作用网络整合,分析药物在网络中与节点或网络模块的关系,由传统寻找单一靶点转向综合网络分析[4]。
目前,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公共数据库和公开发表的已有数据,建立特定药物作用机制网络预测模型,预测药物作用靶点,并从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解析药物作用机制。
如Gu J等[6]运用虚拟筛选和网络预测技术对大黄二蒽酮A、大黄二蒽酮C、番泻苷C等几种从未报道过具有抗2型糖尿病作用的成分进行预测并获得成功。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研究课题: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摘要:中药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其中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研究,以期挖掘中药的潜在价值,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通过分析大量的中药活性成分和靶点数据,结合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期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推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
一、研究方案1.1 数据收集收集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的数据,包括已发表的文献、中药数据库等,建立起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的数据库。
1.2 数据整理与标注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标注,对每个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质量评价和有效性判定。
1.3 网络构建根据整理的数据,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和靶点之间的网络关系,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中药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相关性分析。
1.4 机制解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分析中药活性成分对靶点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挖掘中药活性成分对靶点的调控关系,解析中药的作用机制。
二、方案实施情况2.1 数据收集通过搜索相关文献、查询中药数据库等途径,收集到了大量的中药活性成分和靶点数据。
2.2 数据整理与标注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去重和质量评价,并对每个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了有效性判定。
2.3 网络构建根据整理和标注后的数据,构建了中药活性成分和靶点之间的网络关系图,同时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2.4 机制解析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对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之间的调控关系进行了分析,初步探索了中药的作用机制。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3.1 数据采集针对中药活性成分和靶点的数据,进一步收集了相关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数据,并进行了整理和标注。
3.2 数据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挖掘中药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并对这些靶点进行系统的进一步分析。
《2024年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祖卡木颗粒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机制》范文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祖卡木颗粒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机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急性肺损伤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探讨有效治疗方法,现代医学正日益重视利用中药材开发药物,祖卡木颗粒便是一种由中药材精制而成的具有广阔前景的候选药物。
借助现代生物信息学手段,我们试图从多个角度探讨祖卡木颗粒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机制。
二、祖卡木颗粒概述祖卡木颗粒是一种由多种中药材精制而成的中成药,其成分包括羌活、金银花、甘草等。
在传统医学中,祖卡木颗粒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等。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研究的深入,发现祖卡木颗粒在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
三、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祖卡木颗粒的作用机制1. 基因表达谱分析:通过对比正常肺组织和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分析祖卡木颗粒治疗前后基因表达的变化,找出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和靶点。
2.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借助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构建急性肺损伤和祖卡木颗粒作用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找出关键蛋白质和调控因子。
3. 代谢组学分析:通过对祖卡木颗粒治疗前后患者的尿液或血液等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了解祖卡木颗粒对机体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
四、祖卡木颗粒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机制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祖卡木颗粒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炎作用:祖卡木颗粒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对肺组织的损伤。
2. 抗氧化作用:祖卡木颗粒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肺组织的损害。
3. 调节免疫功能:祖卡木颗粒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4. 促进修复:祖卡木颗粒能够促进肺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加速损伤组织的恢复。
五、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祖卡木颗粒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祖卡木颗粒具有多种保护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和促进修复等。
中药药物研发的创新策略与方法
中药药物研发的创新策略与方法中药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药药物的研发,以期发掘其更多的药理活性成分,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物研发的创新策略与方法,以期促进中药药物的转化与应用。
一、中药药物研发的背景中药药物研发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复杂的药理活性成分、不确定的药效评价方法以及缺乏科学化的研发模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药研发需要制定一套创新策略与方法。
二、中药药物研发的创新策略1. 复方中药研究:复方中药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具有多目标、多通路的特点。
研发复方中药可以采用系统药理学和网络药理学等方法,综合考虑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以及中药的整体效应。
2. 有效成分的筛选与优化:中药药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学成分,其中只有少部分具有药理活性。
通过现代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优化,以提高其活性和选择性。
3.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物技术在中药研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提高中药植物中特定活性成分的产量,或将其转移到易于培养和大规模生产的其他生物中。
4. 药效评价方法的创新:传统的药效评价方法主要基于动物模型,具有费时费力、成本高等问题。
应该加强对中药独特特性的考虑,结合现代技术,发展更适合中药的药效评价方法。
三、中药药物研发的创新方法1. 系统药理学方法:通过构建中药药物的系统药理学模型,可以揭示中药药物的多组分、多靶点作用机制,为中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2. 高通量筛选技术: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缩短中药研发的时间。
3. 化学生物学方法:通过化学生物学的手段,可以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明确靶点并寻找合适的药物载体。
4. 组学方法:通过分析中药药物对基因、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等的影响,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
基于网络环境的药用植物学学习实践与教学启示
基于网络环境的药用植物学学习实践与教学启示药用植物学是医学、药学和生物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学习药用植物学不仅可以增加对植物的认识,也能为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传统的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资源不足、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等。
基于网络环境的药用植物学学习实践是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药用植物学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以解决传统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药用植物资源信息,包括分类、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献和参与在线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增加实践环节。
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等工具,进行植物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物采集和标本制作等实地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接触和了解植物。
培养科研意识。
网络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例如植物数据库、科研文献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鼓励合作学习。
网络平台可以提供在线讨论和团队合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和学习。
这有利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提供个性化学习。
网络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计划。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基于网络环境的药用植物学学习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源和功能,设计优质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教师也应加强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网络教学能力。
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现代中药研究体系
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现代中药研究体系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现代中药研究体系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分支,它将药效学、药动学以及网络、组学以及系统分析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可供开展中药药理学、药效学的预测和验证研究的系统模型。
这个体系的目标是从系统水平研究和分析中药和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新药开发、靶点发现、新的治疗策略等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现代中药研究体系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点:1.整合药理学:整合药理学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将不— 1 —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如药效学、药动学、网络药理学以及系统生物学等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可供开展中药药理学和药效学预测和验证研究的系统模型。
2.中药系统药理学:中药系统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多成分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特别关注于构建和评估中药“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靶标-病症效应”等多维度关联模型以及“药动-药效”定性、定量关联。
3.中药整合药理学的“334”模型:中药整合药理学的基本研究模式为“334”模型,即三类活性成分、三条作用途径和四个研究步骤。
这种模型旨在全面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效的药物设计和开发。
4.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作用途径以及相关的生物活性。
其中,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它们是中药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效物质是指中药中对人体产生特定药效的化学物质。
作用途径是指中药中的药效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发挥药效。
生物活性则是指中药的化学成分在人体内的生物活性,即其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
— 2 —5.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药效学实验、药动学实验、系统生物学实验等。
这些方法旨在通过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作用途径以及生物活性,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特性,进而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 3 —。
基于生物技术的中药资源利用与质控新方法及应用
基于生物技术的中药资源利用与质控新方法及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摘要: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中药品种寻优与研制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中药品种寻优与研制第一章:引言中草药是中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具有长期历史和文化传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药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现在,人们不仅已经开始注重对中药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中草药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利用中草药的疗效,利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技术来对中草药种类进行寻优和研制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章:中药的种类和应用中药以其特有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药可以产生与现代化合物同等的药理学效应。
在中药治疗中,科学的使用方法和合理的搭配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中药种类众多,有些品种在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而有些种类则存在一些缺陷。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这些优势和缺陷,我们需要寻找和研制具备理想药理学效应的中药种类。
第三章: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中药品种寻优生物信息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用计算机手段对生物学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技术可以用来快速、准确地分析和筛选大量的基因和蛋白质序列。
在中药品种寻优中,我们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快速准确地分析传统中药药效物质的组成,并根据药理学效应研制新的中药品种和对现有中药品种进行优化。
此外,生物信息学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药中分离出具体物质,并进一步研究它们的药理学作用和机制。
第四章: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中药品种研制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技术帮助下,我们可以对中药品种进行研制和优化。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造中药的传统基因组,进一步提高其药理学效应和疗效。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来筛选出具有特定药理学效应的中药成分,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中药品种。
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来研究中药物质与其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改善中药的药物代谢和降低其毒副作用。
基于生物互作网络的药物研究
基于生物互作网络的药物研究药品的研制是一个非常繁琐和耗时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药品的筛选和优化。
在传统的药物研究中,科学家们倾向于采用试错法进行药物筛选和优化,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将最终研制出的药品推向市场,但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互作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药物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互作网络是对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调节的复杂网络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技术,它通常包括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蛋白质互作网络,代谢网络和信号传递网络。
这些生物互作网络的建立和分析,对于深入理解细胞内的生物调节机制和研究药物作用机制非常有帮助。
具体来说,基于生物互作网络的药物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生物互作网络的建立和分析生物互作网络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
建立一个完整的生物互作网络并分析其中的网络结构、拓扑特征和调节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细胞内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揭示生物系统的整体特征和复杂性。
2. 药物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生物互作网络的药物筛选,通常采用基于网络的方法,即先建立生物互作网络,然后将所有药物分子映射到该网络中,并找出所有与该药物有关的生物分子。
通过从整体上分析该生物分子的互联关系,以及它们在生物系统中的作用,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找到一个最可能在某种病理状态下发挥治疗效果的靶点。
3. 药物优化和副作用预测利用生物互作网络的相关技术,可以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预测。
同时,生物互作网络的建立和分析,还可以对药物的结构进行优化,并预测哪些结构对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和药效有影响。
4. 治疗效果预测和新药研制生物互作网络技术还可以用于预测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复杂疾病的治疗效果预测具有很大的潜力。
在已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生物互作网络的技术,可以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并预测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综上所述,生物互作网络技术在药物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大学创业:如何利用生物科技研发新型生物化妆品和生物医药中药?
大学创业:如何利用生物科技研发新型生物化妆品和生物医药中药?一、背景介绍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生物化妆品和生物医药中药在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学术背景和创新思维,他们可以通过创业的方式,利用生物科技研发新型的生物化妆品和生物医药中药,从而探索新的商业机会。
二、研发过程1.市场调研:通过调研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确定研发方向和定位。
2.团队建设:组建具有生物科技相关背景的团队,共同进行研究开发。
3.技术攻关:利用生物科技手段进行创新研发,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4.临床实验:对生物医药中药进行临床试验,验证疗效和安全性。
5.配方优化:不断优化生物化妆品和生物医药中药的配方,提升产品质量。
三、商业策略1.营销推广: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2.产品差异化:注重产品品质和独特性,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3.合作伙伴: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拓展市场渠道和资源共享。
4.网络销售: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
四、案例分享以某大学生物科技团队为例,他们利用生物科技研发出一款基于植物提取物的天然护肤品,受到消费者好评,取得一定市场份额。
同时,他们还在生物医药中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发出一种对某种疾病有效的中药新药,备受关注。
五、结语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勇气和实力的体现,利用生物科技研发新型生物化妆品和生物医药中药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尝试的领域。
希望更多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创业,为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操作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祝您的创业之路一帆风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 的创新发展, 人们对 生命活动 的分子机制研究逐步 深入, 研究焦点已 从单个分子 转向分子 间相互关系及其所 构成的 复杂网络 上 ( 包括 代谢 网络、基因 调控网络和 信号 转导 网络 等 ) 。 2004年, Barab si等首 次提
[ 摘要 ] 简要介绍网络生物学及网络药理学的概念与研究 方法, 进而提出建立基于网络生物 学的现代 中药创制方 法学, 并构思了网络中药药 理学, 最后对其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作 了展望。
[ 关键词 ] 网络生物学; 网络药理学; 多靶点药物设计; 网络中药药理学
中 医药 具有 几千 年的 用药 经验 及 50年 的现 代研 究基 础, 是发现和创制新药的重要源泉。中 药工业历经 多次技术 变革和跨越已跻身于现代制药 工业之列, 并成为国 家战略性 新兴产业。目前, 中药 新药 的研 发模式 存在 过于依 赖经 验、 现代科技基础薄 弱、缺乏药 物设 计手段、研 发水 平和质 控标 准较低、实验工作量 大等诸 多问 题, 所研制 的新 药往往 作用 靶点和作用机制不够 清楚明确。因此, 如何将中医 配伍理论 与现代科技 手段 相 结合, 创 新 发展 现代 中 药新 药创 制 方法 学, 已成为我国医药科技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e 2 January, 2011
学术探讨
论建立基于网络生物学的现代中药创制方法学
王毅 1, 高秀梅2, 张伯礼 2, 程翼宇1*
( 1 浙江大学 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58; 2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分 析生物 网络的 目的是 尽可能客 观准确 地找出 具有特 定生物功能的关键节点和子结 构。常用的 网络分析算 法有: 网络节点间最短 路径计 算、最大 节点流 量路 径搜寻 、节 点重 要性排序等。最初, 人们常根据联接数 目多少来判 定节点的 重要程度, 但随着对 网络结 构研 究的不 断深 入, 有学者 提出 了 中 间 态 集 中 度 ( betw eenness cen trality ) 和 联 接 集 中 度 ( b ridg ing centra lity) 等指标来 判定 关键 节点 [ 19]。此 外, 比较 分 析也是常 用的网 络分析 方法。它通 过对 2 个或多 个网络 进行比较, 以发现不同生理条件下或不 同时间点网 络结构的 差异, 从而找出相对稳定的结构与功能模块。 2 多靶点药物创制方法学
当代医学 研究发现, 肿瘤、糖 尿病、心血 管疾病等疾病是 由多个遗传与 非遗传 因素 共同 综合引 发 [ 1-2] 。因此 , 单 靶点 药物难以有效地治 疗这 类多 因素复 杂性 疾病 [ 3] 。由于 现行 的新药研发方法主要针对单一 靶点设计药物, 这就 导致临床 缺乏可治愈上述疾病 的药物。为此, 人 们开始反思 单分子单 靶点的新药研发模式是否存在 问题 [ 4-5] 。新近兴起 的网络生 物学 ( ne tw ork b io logy ) [ 6] 及 网络 药理 学 ( netwo rk pharm aco logy) [ 7]是生命科学领 域在研 究方 法学上 的一 次重大 突破, 为 多靶点药物发现和创制开辟了 新路, 并 为创制现代 中药提供 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
网络生物学研 究的 一般方 法是: 在 科学假 说的 基础 上, 从大量文献、数据库和实验数据中抽提多种性质 要素 ( 基因、 蛋白质、药理性质等 ); 以性 质要 素为节 点, 通过 计算节 点间 相互关系, 构建性质 相互关 联网 络模型, 从 而推 演各性 质要 素间未知 的相 互 联系。这 一 研究 方法 融 合了 生 命科 学、数 学、信息科学、药物化学等学科 知识, 形 成多学科和 多层次的 生物信息平台。
目前, 国外多靶点 药物 设计策 略有 两类: 一是 将多 个单 一成分药物 进行组 合, 设计 复方 制剂。如 Com binato rX 公司 对 1 000多个美国 FDA 已批准 上市 药物进 行大 规模 系统性 组合 筛选, 从中找 出了几 十对小 分子药 物组合 物, 现 有 3种 进入临床研究 [ 23] ; 另 一是 寻找 可选 择性 作用 于多 靶点 的小 分子 化合物, 通过 将 2个 配体分 子的药 效团进 行嫁接, 设计 多靶点药物。如有学 者设 计了 乙酰胆 碱酯 酶和 5-羟 色胺转 运体的双重抑 制剂, 表现出同时对 2个 靶蛋白良好 的抑制作 用 [ 24] 。
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网 络系统, 它通过层次 与层次之 间、网络与网络之间、系 统与系 统之 间的联 系和 整合来 产生
生物学功能 [ 20] 。人们已认识到, 肿瘤、糖尿病 等疾病 的发生 及发展涉及到 机体调控网络中多 个基因 和信号 通路 [ 21]。针 对这些 复 杂 多 因 素 疾 病, 国 际 上 近 年 出 现 了 多 组 分 治 疗 ( m ulticom ponent therapeu tics) [22] 和 多 靶 点 治 疗 ( m ult-i ta rget the rapeutics) [4] 等多 靶 点药 物 设计 理 念, 这 与 中药 的 多组 分、多靶点、多途径整合 调节 治病特色不谋而合。
一个典型的网络由许多节 点和联接节点 的边组成, 其中 节点表示研究体系中 不同的个体, 而边 用来表示个 体间的关 系。与互联网、社交网 络等 其他 网络类 似, 构建生 物网 络首 先需要确定节点 和联 接所 表达的 含义。通 常将 节点定 义为 药物分子、靶蛋白或 基因等, 而 节点 间的联 接反 映蛋白 质与 DNA 相互作用关 系 ( 转录调 控关 系 )、药 物分 子与 靶蛋 白相 互作用关系、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或药 物分子结构 间的相似 度等。例如, 在 Y ildir im 等构 建的 药物-靶 标网 络中, 节 点是 药物分子和靶 标, 而联 接则 是 D rugBank 数据 库中 描述 的药 物与靶标间 相互 关系 [16]。 生物 网络 构建 方式 目前 有 2 种: 一是利用公共数据 库中 提供的 代谢 网络和 基因 调控网 络图 等 ( 如 KEGG, http: / /www genome jp /kegg /) 进行 修 改; 另一 种是在获取节点间联接强度 数据后, 采用 Cytoscape, Pa jek等 生物网络绘图软 件构 建新 的网络 图。一些 常用 的相似 性度 量常被用来计算节点 间联接强度, 如采 用 T anim oto 系数来描 述药物分子结构的相 似性 [ 17] 。也有学 者提出 了一些 新的相 似性计算方法, 如 K e iser等提出基于化 学结构的靶 标相似性 算法 SEA ( sim ilar ity ensem ble approach) , 通过 配体 分子 间的 结构相似性来描述不 同靶点药理作用的相似性 [ 18] 。
中药蕴含着巨大的 新药创制潜力, 传统方剂是 发现多靶 点药物的不竭 源泉。运 用网络 药理 学方法 从传 统中 药中发 现药效物质组 , 进而针对多个靶标设计 治疗复杂多 因素疾病 的药物,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靶点药 物创制方法 学是中药 现代化研究领 域的崭新方向, 可望发展 形成基于网 络调控的 创新药物设计 理论。 3 基于网络生物学的现代中药创制方法学
第 36卷第 2期 2011年 1月
V ol 36, Issue 2 January, 2011
已被整理收录到 许多公 共数据 库中, 如 NCB I的 OM IM 数据 库 ( on line m ende lian inheritance in m an)已经收集了 众多疾病 的相关基因数据; UCLA 的 D IP数据 库 ( database of interac ting prote ins) 集 中 了 已 验 证 的 蛋 白 质-蛋 白 质 相 互 作 用 数 据; D rugbank数据库则提供包括 FDA 批 准的 1 350 个小分 子药 物在内的近 4 800个药物 分子及 其靶标 数据, 这些免 费或商 业数据库为开展网络 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z ju edu cn
228
出网络生物学 [ 6]。随后, H opk ins提出了网络药理 学 [ 8], 试图 通过网络方法分析药物 与靶点及疾病间的相 互关系, 进而设 计能够同时作 用于多个靶点的创新药物。从 广义上讲, 网络 生物学和网络 药理学的 基本思 想都 是用复 杂网 络模 型描述 研究对象的生 物学或药理学性质, 通过 网络模型分 析因果关 系, 从而认识生命活动规律或药物对 机体的作 用机制等。这 类方法使用海量计算来 虚拟筛选及设计新药 , 因此 可显著增 加多靶点药物 的筛选命 中率, 降 低实验 工作 量, 提高 新药研 发效率。 1 1 网 络生物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网络生物学 提供了从 网络角度研究复杂病理 进程的新思路, 因此在疾病 发生发展 机制研究方面 得到越 来越多 的应 用, 并可用 于发 现新药 靶。 Erg n等通过对基因网络的反向分析找出了与前列 腺癌迁移 和致死率相关 的关键基因 [ 9]; L im 等 通过系统 分析蛋 白交互 作用网络, 找到 了可 能导 致神 经退 行性 反 应的 蛋白 [ 10] ; M a ' ayan等建立了美国 FDA 批 准药 物与 靶点 间的 双向 网络, 并 将靶点放入蛋白交互作 用网络进行分析, 结果提示 药靶大都 分布在网络中 的 一些 特定 位置 [11]。 此外, 网 络生 物学 也为 研究药物毒性 作用提供了新途径, 如 X ie等通过分析蛋白-配 体网络, 揭示了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抑制 剂产生副作 用的分子 机制 [ 12] 。
中医治病 讲究辨证 论治, 注重 从整 体把握 病因、病 机以 及病症的系统变化, 以对机体功能状 态做出综 合判断。而方 剂配伍则注重 君臣佐使, 通过多味中药 的药性药味 相互配合 来实现对机体 失衡状 态的 承制调 平。这种 治病 理念 体现了 多成分、多靶点和网 络调控 治疗 策略, 可为 创制 基于 网络调 控的多靶点药 物提供启示和方法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