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必知的文学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共2篇)
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共2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文学常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文学常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文学常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有很多,具体什么意思呢?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7岁。
始龀、龆年:男孩8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指数之年:9岁。
10岁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一、单选题1.(2024·岳池模拟)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全书130篇。
B.总角、豆蔻、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都属于年龄的称谓。
C.《变色龙》的作者是茨威格,他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林徽因,我国建筑学家、文学家,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答案】C【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外国文学;其他常识;名人事迹【解析】【分析】A项: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细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因此,A项的描述是准确的。
B项:关于年龄的称谓,这些词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明确的含义和用法。
总角通常指幼年期;豆蔻通常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弱冠指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因此,B项的描述也是准确的。
C项:这里的错误在于将《变色龙》的作者误认为是茨威格。
实际上,《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而茨威格(Stefan Zweig)是奥地利作家,与《变色龙》无关。
莫泊桑、欧·亨利与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而非茨威格。
因此,C项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D项: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她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在建筑学和文学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
因此,D项的描述是准确的。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历史常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平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在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认真比对选项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因为细节上的疏忽而导致错误。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 B【解析】【分析】A.从小到大依次是:垂髫(童年)、束发(男子十五岁)、而立(三十),知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
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称呼上很是讲究,“君”“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C. 古人会以籍贯称呼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慢慢整理出来的精华)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古代文学常识汇总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文学常识之古代别称
文学常识之古代别称1.桑梓:家乡2.巾帼:妇女3.须眉:男子4.鸿雁:书信5.社稷:国家6.汗青:史册7.轩辕:祖国8.“三尺”:法律9.谦称:①自称:愚、鄙、敝、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孤、寡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称太子:殿下③称将军:麾下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又称“泰水”。
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代称):①垂髫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④束发:男子十五岁。
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是六十岁。
⑩古稀:是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是一百岁。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中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愚公移山》)如:有遗男,始龀。
4.总角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记》)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如:三十而立。
(《论语》)10.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指六十岁13.耆艾qíàì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ídié指高寿、年老。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耋màodié指高寿、年老。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指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学文化常识(有答案)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文学文化常识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如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耄耋指八十九十岁的老人。
B.“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杰出的文人。
C.《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本文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等手法生动描绘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2. 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A.1987年出生的丁俊晖是中国优秀的斯诺克球手,今年4月1日,他就到了而立之年B.古代文人“四艺”是指:琴、棋、书、画,其中“琴”指的是钢琴C.“高山流水遇知音”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钟子期和俞伯牙两人之间的动人故事D.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指半夜11点到1点这段时间3.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无题》作者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作品还有《泊秦淮》。
B.《行路难》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土,唐代大诗人。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创作了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D.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4. 下列关于温州美食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温州菜自成一派,称为“越菜”,选料以海鲜为主,强调鲜活生猛;烹饪讲究重油轻芡,菜品口味鲜美。
B.温州传统的点心小吃有:楠溪麦饼、白象香糕、莘塍五香干、泰顺婆饼、洞头猫耳朵、虹桥绿豆糕、清江三鲜面等等,富有地方风味。
C.温州百姓有家酿米酒的习俗。
文学常识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之文学常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抄录)第一天1. 《读书示小妹十八岁生日书》的作者是贾平凹,代表作有《浮躁》、《秦腔》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等。
2.《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是赫尔曼•黑塞。
3.在古代年龄称谓中,襁褓是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是指2~3岁的儿童;垂髫是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是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是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是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是指五十岁(又叫“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是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是指八、九十岁;期颐是指一百岁。
4.明清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
其等级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其中院试又叫“童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第三级考试又叫“春闹”,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由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其中“连中三元”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第二天1.我们在高中课本学习过于是之的《幼学纪事》,他是话剧表演艺术家。
2.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3.元日(旦)是正月初一,表示一年的开始;元宵是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寒食是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伍子胥);端午是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七夕是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国的情人节;中秋是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是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除旧迎新。
语文文学常识积累-年龄称谓
语文文学常识积累-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
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
年的人。
)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五六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
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
◆二八年华:16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
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年龄的称谓:垂髫:三四岁八九岁;“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80岁、90岁;期颐:100岁。
所以从小到大的排列应该是:“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古代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3)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5)(知天命)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6)(耳顺)花甲之年: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7)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80~90岁——耄耋之年。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9)90岁鲐背之年,“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10)期颐:指百岁。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语言得体之谦辞敬辞一、敬辞辑录二、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中考在语言得体的考查中也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
三、“令”字一族。
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另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四、“拜”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五、“奉”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最新高考语文必备文学常识归纳
最新⾼考语⽂必备⽂学常识归纳在第⼀轮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第⼆轮的深⼊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考语⽂有什么必看知识点,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考语⽂必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家阅读参考学习!⾼考语⽂必备⽂学常识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童。
2.垂髫:三四岁⾄⼋九岁的⼉童。
(髫指古代⼉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九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个结,形如两个⽺⾓,故称。
)4.黄⼝:⼗岁以下。
5.⾖蔻:指⼥⼦⼗三四岁⾄⼗五六岁。
6.束发:男⼦⼗五岁。
(⼗五岁,男⼦要把原先的总⾓解散,扎成⼀束)7.及笄:指⼥⼦15岁。
(笄,谓结发⽽⽤笄贯之,表⽰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岁。
(古⼈⼆⼗岁⾏冠礼,以⽰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男⼦三⼗岁。
(⽴,即“⽴⾝、⽴志”)10.不惑:男⼦四⼗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五⼗岁。
12.花甲:六⼗岁。
13.古稀:七⼗岁。
14.耄耋:⼋⼗岁。
语⽂关于地理的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四⾯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以东为左,故⼜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中岳嵩⼭。
9.南京,⼜称建康、⾦陵、江宁、⽩下等。
10.扬州,⼜称⼴陵、维扬。
11.杭州,⼜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称姑苏、平江等。
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
“遣使者持黄⾦印、⾚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 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 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 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 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 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知天命)、艾服 之年、大衍之年;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 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 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 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 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 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 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 朝),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一、人的称谓谦称: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单幼亲属,前者如塞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2、自称:愚、敝、卑、臣、仆3、帝王自称:孤、寡人、朕4、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5、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称:妾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叫做“尊称”。
(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通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三种: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2020江西省考行测文学常识知识点:年龄称谓
2020江西省考行测文学常识知识点:年龄称谓在行测考试常识部分题干描述和选项描述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年龄称谓,如果不知道对应的年龄可能就没法理解题干或者选项,从而影响我们的正确率。
掌握年龄描述如果死记硬背会比较困难,还容易混淆,接下来中公教育带大家一起来学习下如何通过这些特殊年龄称谓的来历来理解记忆这些年龄称谓。
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除了这样的总体分类之外,古代还有一些特殊年龄的对于的具体称谓,考察的频率也会高一些。
一、具体年龄对应称谓及其来源和含义: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常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有很多,具体什么意思呢?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
始龀、髫年:女孩7岁。
始龀、龆年:男孩8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指数之年:9岁。
10岁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古代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
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
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