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1、时间:17世纪以前

2、特征:

(1)、人们还没有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的现象来加以研究;

(2)、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3)、还没有形成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教育概念体系。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时间:17——19世纪

2、特征

(1)、教育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领域

(2)、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概念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5)、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1、发展动力: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斗争

2、重要的教育学流派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体系

提倡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用于教育研究

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将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检验实研结果

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是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主张用实验、统计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主要观点: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

教育对象是人,因此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的过程

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过程,因此应该用思辩的方法研究

教育目的是将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转变为主观文化,培养完整人格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经验不断的改造

第三、学校即社会

第四、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第六、教学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

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既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迪斯、吉鲁、阿普尔、布迪厄

主要观点

当代资本主义学是维护社会不平等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与对立的根源

教育与社会是对应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制约教育目的

人们已经对这种不公平麻木了

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教育背后的利益纷争对人们进行启蒙

批判教育学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

四、课程名称与历史

(一)、课程名称

《教育学》、《公共教与学》、《教育原理》、《教育通论》

(二)、课程历史

1、起源

(1)、最早出现在普鲁士,康德曾四次主讲此课程,其讲义以《康德论教育》为题出版(2)、在清末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教育学》首先在京师大学堂开设

2、演变

原先是关于教育的所有知识的总称。后来,随着学科发展和分化,《教育学》就作为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而出现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给教育下定义的角度:社会角度与个体角度

(二)、教育的概念

1、社会角度的教育概念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个体角度的教育概念

将教育定义为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特朗里将教育界定为“成功的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二、教育系统的结构

(一)、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由于教育对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同,对教育者外延的理解也不同。

(二)、学习者:相对于教育者而言的。

1、不同于受教育者和学生

2、与教育者相比,学习者的特征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并由此引起学习兴趣、能力和风格的不同

(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需要

(4)、不同的人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有不同的管理与反思意识,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与学习效率

(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教育内容、教材;从形式上看,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功能

(一)、何谓教育功能

1、何谓“功能”

(1)、哲学上,功能是指由事物的结构所决定的该事物的特性和能力

(2)、社会学上,功能是指某种活动或社会系统所发挥的作用。

综合哲学与社会学功能的定义,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

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2、何谓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1、按照作用对象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构成教育的个体功能,这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这种功能并不是教育自身的功能,

而是教育培养的人参加社会生活而发生的功能,因而是教育派生的功能,也称

教育的工具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按照作用的呈现形式分为教育的显性与隐性功能

(1)、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教育目的相符的结果。

(2)、教育的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等。

四、我国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一)、上层建筑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它是一种专事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二)、生产力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其联系的着重点在于生产劳动经验的传递及劳动力本身的再生产,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

(三)、双重属性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既不能把它简单的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

(四)、社会实践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