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

合集下载

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

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

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一、引言在生物学中,胚胎是指由受精卵一分为二,然后继续分裂和发育而成的早期生物结构。

而组胚则是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它是胚胎由一细胞的受精卵进化为一个多细胞结构的过程。

本文的主要内容将围绕着”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这个任务展开。

首先,我们将对组胚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组胚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

接着,我们将探讨组胚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引用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内容。

二、组胚的定义组胚(blastula)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是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细胞移动后形成的多细胞结构。

在组胚阶段,胚胎呈球状或盘状,由内外两层细胞组织构成。

外层细胞组成外胚层,内层细胞则构成内胚层。

组胚阶段通常发生在受精卵分裂为16至64个细胞之后,具体时间根据物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组胚的形成过程组胚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组胚形成的过程:1.受精卵分裂:受精卵在受精后,细胞开始进行连续而快速的分裂,形成一系列的细胞。

2.细胞移动:在分裂的过程中,细胞开始进行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排列。

这个过程被称为胚胎的腹背轴形成。

3.细胞分化:细胞在组胚阶段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类型。

一般来说,外层细胞分化为外胚层细胞,内层细胞则分化为内胚层细胞。

4.产生体轴:组胚的形成还伴随着体轴的产生。

在体轴形成过程中,一些特定的细胞会发育成为神经板,最终形成中枢神经系统。

四、组胚的分子调控机制组胚的形成过程受到多个信号通路和基因网络的调控。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分子调控机制:1.Wn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是组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

它在组织和器官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参与细胞命运的决定。

2.FGF信号通路:FGF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来影响组胚的形成。

它可以促进细胞的迁移和多样化,并在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发育过程中,由单个受精卵或多个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集合体。

在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细胞移动,原始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原始结构。

这些分化和排列的细胞集合体就被称为组胚。

组胚可以看作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胚胎进入了多细胞组织形成的阶段。

在组胚阶段,胚胎内部已经开始形成胚芽、原肠道、原神经系统等最初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组胚逐渐演化为更加复杂的胚胎结构,最终形成完整的器官系统和身体结构。

组胚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在组胚阶段,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了细胞的命运和分化方向。

同时,组胚也为后续的器官发生和组织形成提供了基础,为生物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总之,组胚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指由单个受精卵或多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集合体,为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和器官形成奠定基础。

组胚试题及答案

组胚试题及答案

组胚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组胚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主要发生在()。

A. 胚乳中B. 胚珠中C. 茎尖中D. 根尖中答案:B. 胚珠中2. 下列哪个器官不是由胚胎的基细胞形成的?A. 茎B. 叶C. 根D. 维管束答案:D. 维管束3. 在种子植物的胚乳中,营养物质主要储存于()中。

A. 胚乳皮层B. 子叶C. 胚乳核D. 胚乳膜答案:B. 子叶4. 组胚体发育过程中,()是最早出现的胚胎器官。

A. 根B. 茎C. 叶D. 花答案:A. 根5. 下列哪个结构不属于胚珠的组成部分?A. 胚乳B. 表皮C. 珠心D. 胚胎鞘答案:D. 胚胎鞘二、填空题1. 组胚是植物生长发育中最早的一个阶段,也是胚胎期的()阶段。

答案:形成2. 胚珠发育的早期阶段称为()期。

答案:原生3. 在种子植物的胚乳中,能源主要以()的形式储存。

答案:脂肪4. 胚乳起源于()受精卵的发育。

答案:没精5. 组胚体发育后形成胚珠的一部分将发育为()。

答案:种皮三、简答题1. 请简述组胚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组胚是植物生长发育中最早的一个阶段,也是胚胎期的形成阶段。

在组胚过程中,受精卵经过一系列分裂和增殖,最终形成胚胎。

组胚是种子植物的繁殖方式,也是种子植物与其他植物类型的重要区别之一。

在组胚过程中,胚胎发生器官的形成和分化,为后续的花器官、叶器官和根器官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 请简述胚乳在种子植物中的作用。

胚乳是种子植物胚胎发育的产物,主要起到保护和提供养分的作用。

胚乳中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可以提供胚胎在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同时,胚乳还可以提供保护胚胎的功能,起到缓冲外界环境变化和抵御害虫侵害的作用。

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乳的养分被利用,为胚芽的生长提供能量和营养,促进种子的正常发芽和生长。

3. 组胚体发育后会形成胚珠的哪些组成部分?组胚体发育后,胚珠将形成以下组成部分:- 胚胎鞘:胚胎鞘是组胚体内最早出现的胚胎器官之一,将发育为胚珠的一部分。

组胚资料

组胚资料

名解软骨与骨1、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具有分裂能力,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2-8个或群分布的细胞2、骨单位:又称哈佛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中央管:骨单位的中轴骨单位骨板: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粘合线:骨单位表面有一层粘合质,含骨盐多纤维少的骨基质,在骨磨片的横断面上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中央管和骨单位关系:骨单位内的骨小管互相通联,最内层的骨小管开口于中央管软骨的分类透明软骨(胶原原纤维)纤维软骨(胶原纤维)弹性软骨(弹性纤维)肌组织1、肌节: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1/2 I+ A +1/2I,其长度随着肌纤维的收缩和舒张而变化,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三联体=1根横小管+两侧的终池横小管组成: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故称T小管位置:人与哺乳动物横小管位于A带与Ⅰ带交界处,分支吻合并环绕每一条肌原纤维功能:传递电兴奋终池:位于横小管两侧的的肌质网扩大呈扁囊3、闰盘:位于Z线水平,呈阶梯状,横向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连接作用,纵向部分有缝隙连接,起传导电信号作用作用:分泌颗粒,能分泌心钠素等神经组织1、尼氏体结构:为颗粒状或斑块状的嗜碱性物质(LM),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EM)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神经元功能状态标志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之间的特化的连接结构,传递信息,最常见的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胞体连接化学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构成,以神经递质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单向传导电突触: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信息的载体,双向传导3、郎飞结:每两节髓鞘之间的缩窄部分(相邻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般称节间体)。

在郎飞结处轴突裸露,其轴膜镶嵌有离子通道蛋白,有利于轴膜内外离子交换,与神经冲动的传导有关4、施—兰切迹(髓鞘切迹):如用锇酸固定和染色,则能保存髓磷脂,使髓鞘呈现黑色,并在其纵切面上见到一些漏斗形的斜裂,称髓鞘切迹5、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式细胞功能:参与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诱导神经再生循环系统1、浦肯野纤维(束细胞):位于心内膜下层较心肌纤维,有1~2个细胞核,细胞质淡,内含丰富线粒体和糖原,肌丝少,较发达闰盘,传导冲动内分泌系统1、赫令体:分泌颗粒在轴突沿途或轴突终末聚集成团构成光镜下均质状的嗜酸性小体呼吸系统1、气—血屏障(呼吸膜)组成:肺泡腔表面活性物质及下方液体层、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利于肺泡内的氧气与肺泡隔内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泌尿系统1、滤过屏障(滤过膜):当血液从入球微动脉流经毛细血管时由于毛细血管内压力较高,使血浆中部物质通过有空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空膜滤入肾小囊腔2、球旁复合体:部位:位于肾小体的血管极处,呈三角形组成: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功能:1、调节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促进骨髓造血女性生殖系统1、透明带:凝胶状的糖蛋白由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共同分泌形成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均有微绒毛及突起伸入其中作用:传递营养物质,有种属特异性2、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连同壁上的血管一起塌陷形成皱襞,在LH作用下,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变大,形成一个体积很大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组成:颗粒层细胞,粒黄体细胞,多边形,胞体达,染色线,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特点,细胞数量多,分泌孕激素内膜细胞,膜黄体细胞,细胞体积小,染色较深,数量较少,与极黄体细胞共同作用分泌雌激素3、门细胞:门细胞成群分布于卵巢门处,其结果与睾丸间质细胞相似主要能分泌雄激素4、月经周期自青春期始,在卵巢分泌孕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出现周期变化,即每隔28天左右发生一次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的过程,称月经周期月经期(第1—4天)由于卵巢黄体退化,雌孕激素骤然下降所引起(内膜缺血,功能层坏死脱落,功能层血管破裂出血→形成月经)增生期(第5—14天)卵巢内若干卵泡细胞开始生长发育,故又称卵泡期分泌期(第15—28天)卵巢已排卵,黄体逐渐形成,故又称黄体期问答题肌肉组织1、比较骨骼肌和心肌光电镜结构异同点答:骨骼肌:长圆柱形,多核,位于肌膜下,胞质嗜酸性,含大量肌原纤维,有横纹心肌LM:分支短杆状,连接处有闰盘,核1~2个,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EM 心肌与骨骼肌相比有以下特点:(1)肌原纤维少,粗细不均(2)横小管粗、少,位于Z线水平(3)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小,长形成二联体(4)有闰盘,位于Z线水平。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

组胚起源于受精卵或一细胞胚胎,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功能的多细胞生物。

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组胚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它代表了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通过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组胚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组胚的形成和分化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学上的重要机制。

首先,组胚的形成依赖于细胞分裂。

一细胞胚胎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产生了许多细胞,这些细胞逐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组胚。

这些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信是组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一些细胞会分泌信号分子,影响周围细胞的分化方向,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其次,组胚细胞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分化。

分化是指细胞从相对未定向的状态逐渐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

分化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可以选择不同的分化路径。

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细胞会分化成表皮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另外,组胚细胞还会发生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

细胞迁移是指细胞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以形成不同的细胞层和组织结构。

细胞死亡则是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或有损害的细胞会自我引发死亡,以促进整个胚胎的完整性和正常发育。

这些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的过程是组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组胚的形成需要正确的时序和定位。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发生。

这种时序和定位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组胚是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通过细胞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等复杂机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完整的多细胞生物。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发育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连接复合体: 在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及桥粒四种细胞间连接方式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方式在一起,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2、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微绒毛内含许多纵行排列的微丝,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3、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最主要的结构特点。

4、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4~20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佛骨板围绕中央管而构成的长柱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骨膜内的细胞、纤维、基质和血管、神经等结构经穿通管进入中央管,使骨组织获得营养,排除废物,进行代谢和生长改建。

5、肌原纤维:是细胞内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两种蛋白质构成的肌微丝,与肌纤维纵轴平行成束排列,是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

6、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骨骼肌和心肌纤维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表面。

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7、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三联体将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和三联体连接传至肌浆网膜,引起钙泵活动,使肌浆网储存的钙离子迅速大量释放到肌浆内,引起肌纤维的收缩。

8、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9、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强嗜碱性小斑块或颗粒。

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内脏)1.皱襞plica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

有的是恒定结构,有的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浆膜serosa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的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胃底腺fundic gland分布于胃体和胃底部,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的腺体,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和盐酸内因子4.中央乳糜管central chyle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 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

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

5.肝小叶acini hepatis是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

肝细胞相邻面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的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的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7.肝巨噬细胞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8.窦周隙sinus gap指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9.肝门管区hepatic portal area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通过。

10.胆小管bile duct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的局部质膜向内凹陷并对接而成的精细小管,在肝板内连结呈网状管道,可收集胆汁。

11.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s胰腺闰管的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为泡心细胞。

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

12.胰岛pancreas islet胰腺外分泌部中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团,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流动。

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外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

核小而圆,胞质内充满嗜碱性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肥大细胞沿小血管分布,在皮肤、呼吸道、消化管结缔组织内较多。

肥大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合成白三烯等参与过敏反应。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二者无明确界限。

乳头层是紧靠表皮的疏松结缔组织,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

网织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赋予皮肤较大的弹性和韧性。

被覆上皮: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

红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新生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成骨细胞功能;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还释放基质小泡。

促进类骨质钙化,成骨细胞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钙化。

上皮内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颗粒内含黏蛋白,与水结合形成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等中空性器官的管壁。

光镜下,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细胞中央有一杆状或椭圆形的核,常呈扭曲状,胞质嗜酸性,无横纹。

电镜下,可见大量密斑、密体、中间丝、细肌丝、粗肌丝。

放射冠: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练,称放射冠。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有核,含角蛋白少,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大肠结构:包括黏膜表面光滑,无绒毛。

黏膜下层在结缔组织内有血管、淋巴管。

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胰腺外分泌部腺泡:为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细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多个细胞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体。

组胚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组胚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组胚是由多个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的。

在生物体发育的早期阶段,由受精卵发展而来的胚胎会经历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最终形成一些特定类型的细胞群组织。

这些细胞群组织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最终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组胚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受精卵的形成、分裂阶段、胚胎期和器官发育期。

在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中,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随后经历细胞分裂阶段,其中一个细胞会不断分裂形成多个细胞,并同时发生细胞分化现象。

在胚胎期,细胞继续分裂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最后,在器官发育期,组胚中的细胞进一步分化,并形成特定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组胚的发育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细胞信号通路、环境因素等。

在组胚的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会通过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来决定它们发展成为何种类型的细胞,并最终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过程和调控机制,科学家可以揭示生物体发育的奥秘,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

此外,组胚工程也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科学家可以通过将细胞进行特定的组合和调控,来培育出特定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为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的来说,组胚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由多个细胞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体。

组胚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细胞信号通路和环境因素等。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组织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组胚的奥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本质。

组胚实验报告

组胚实验报告

组胚实验报告I.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也在迅速扩展。

组胚实验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

本报告将介绍组胚实验的基本原理、过程以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II. 组胚实验的基本原理组胚实验是一种将动物胚胎的细胞分离并重新结合的实验方法。

其基本原理在于将干细胞或早期胚胎的细胞分离,然后将这些细胞重新组合成为新的组胚。

通过控制细胞的排列、接触和发育环境,科学家可以观察到产生新组胚所引起的现象和变化。

III. 组胚实验的过程组胚实验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细胞分离: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从早期胚胎或干细胞中分离出具有特定性质的细胞。

这些细胞可以是干细胞、胚性细胞等,具体取决于研究目的。

2. 细胞重组:将分离出的细胞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组胚。

科学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细胞之间的排列顺序和数量等。

3. 培养和观察:将新组胚放置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科学家可以观察新组胚的生长情况和细胞形态的变化。

IV. 组胚实验的应用组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领域:1. 发育生物学研究:通过组胚实验,科学家们可以研究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他们可以探索细胞命运选择、器官形成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等。

2. 组织工程学:组胚实验也被用于研究组织再生和修复。

通过分离和重新组合细胞,科学家们可以尝试制造组织工程材料,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皮肤等。

3. 胚胎干细胞研究: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以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

组胚实验为研究胚胎干细胞分化和特性转化提供了便捷的方法。

V. 组胚实验的伦理考虑组胚实验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胚胎的使用和处理。

在进行组胚实验时,必须遵守相关的伦理准则和法律法规,确保胚胎的使用和处理是符合伦理标准的。

VI. 结论组胚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的机会。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1、tissue fluid(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的细胞基质中的液体。

2、osteon(骨单位):是长骨干主要结构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的长柱状结构,包括20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和中央的哈佛氏管构成。

3、pancreas islet(胰岛):胰腺的内分泌部称胰岛,它由内分泌细胞团组成,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其中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B细胞分泌胰岛素,D 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4、nephron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由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组成。

5、corpus luteum (黄体):排卵后的卵泡壁结构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增大并分化为暂时性的内分泌细胞团,由两种细胞组成: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

可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松弛素。

6、fertilization (受精):指精子进入卵子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

7、implantation(植入):胚泡完全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开始于受精后第5~6天,第11~12天完成。

8、synapse (突触):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在胚胎时期的发生来源、细胞构成、形态特点及功能等方面,各具明显特性。

2、内皮: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微丝。

微绒毛可显著扩大细胞表面积,参与物质吸收。

5、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能力,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6、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成的具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分子筛。

对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的扩散起屏障作用。

7、血浆:是血液中的无定形成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无机盐等。

8、血清:是血液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它相当于结缔组织的基质。

其中除了无纤维蛋白原外,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

9、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10、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称同源细胞群。

11、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极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12、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弗骨板)构成。

13、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 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胚知识点总结

组胚知识点总结

组胚知识点总结一、胚胎形成1. 受精和卵裂:胚胎的形成始于受精。

受精是指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经过卵裂,不断分裂成细胞团,形成囊胚。

2. 植入和胚胎囊:囊胚通过植入到子宫内壁,形成胚胎囊。

胚胎囊在子宫内继续生长和发育。

3. 胚胎发育:胚胎在子宫内逐渐形成各种器官,最终形成成熟的胚胎。

二、细胞分裂1.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细胞分裂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基本的生物学过程之一。

有丝分裂是指细胞在分裂时,染色体通过纺锤体的拉扯,被分成两份。

无丝分裂是指细胞在分裂时,染色体不通过纺锤体的拉扯,直接被分成两份。

2. 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由一种细胞分化为另一种功能特异的细胞的过程。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逐渐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三、胚胎器官的发育1. 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

神经系统的发育涉及到大脑、脊髓和神经元的形成。

2. 心脏的发育:心脏的发育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脏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即开始形成,并随着发育逐渐完善。

3. 肢体的发育:肢体的发育是胚胎发育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肢体的发育涉及到骨骼、肌肉和血管的形成。

四、应用1. 生物学研究:了解胚胎发育的知识对于生物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胚胎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医学应用:了解胚胎发育的知识对于医学应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胚胎发育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关疾病,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了解胚胎发育的知识对于生物学研究和医学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胚胎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生物学过程,包括受精、细胞分裂和器官发育等。

深入研究胚胎发育的知识,有助于揭示生命的奥秘,并且对医学应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组胚实验报告

组胚实验报告

组胚实验报告背景介绍。

组胚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将不同细胞进行合并,可以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生物学现象。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组胚实验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实验动物的卵子和精子,实验室培养基,显微镜等。

首先,我们需要从实验动物中获取卵子和精子,并将它们在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受精。

然后,将受精卵进行培养,观察其发育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不同来源的胚胎进行组合,观察组胚后的发育情况。

最后,我们使用显微镜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我们观察到组胚实验对胚胎发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来源的胚胎组合后,其发育速度和发育方式都有所不同。

有些组胚后的胚胎发育迅速,有些则发育缓慢。

同时,一些组胚后的胚胎出现了异常现象,如细胞分裂不对称、形态异常等。

讨论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组胚实验对胚胎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来源的胚胎组合后,其发育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不同细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器官形成等生物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验结果也提示我们在进行组胚实验时需要更加谨慎,避免出现异常现象。

结论。

组胚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对不同来源的胚胎进行组合,可以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生物学现象。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组胚实验对胚胎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这为我们深入探究胚胎发育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组胚实验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实验结果。

这将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也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也期待在今后的实验中取得更多的重要发现。

参考文献。

1. Smith A, Jones B. The impact of embryo manipulation on development. J Embryol Exp Morphol. 2000; 255: 123-130.2. Johnson C, Brown D. Cell-cell interactions in embryo development. Dev Biol. 2005; 280: 1-13.3. Wang X, et al. The role of cell fusion in embryo development. Cell Rep. 2010; 15: 234-245.以上就是本次组胚实验的全部内容,谢谢阅读。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学中,人体或动植物胚胎的最初发育阶段,即由
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胚胎组织。

在这个阶段,胚胎最初的组织结构
和器官形成会对其生命的后续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组胚起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母体的输卵
管内。

当一个精子成功地进入了卵子内部,就会触发卵子释放一系列
的化学物质,防止其他的精子进入。

接着,卵子和精子的基因组合开
始进行合并,分裂形成了细胞群,随之开始了组胚的形成阶段。

在组胚发育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地分裂和分化,目的是创造出各
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分化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骨骼细胞等,最终
组成一个完整的身体。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胚胎还需要不断地从母
体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确保其正常的发育。

组胚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婴儿出生时存在一些缺陷和疾病。

一些影响组胚发育的因素包括基因变异、环境污染、母体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组胚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妊娠健康和胎儿健
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组胚是人体或动植物发育的起点,其正常发育对于胚胎后
续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组胚的健康发育,促进孕妇及胚胎的身体健康。

同时,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避免不良生
活习惯,为组胚正常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组胚实验报告

组胚实验报告

组胚实验报告组胚实验报告组胚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和观察受精卵的发育和分化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鸡蛋作为模型生物,观察了受精卵的发育过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来研究胚胎发育。

实验的第一步是取得鸡蛋。

我们从市场购买了新鲜的鸡蛋,并将其放入恒温箱中存放。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鸡蛋保持在恒定的体温和湿度条件下,以保证受精卵的正常发育。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受精卵的培养。

首先,我们用酒精擦拭鸡蛋壳的表面,以消毒鸡蛋。

然后,我们用剪刀在鸡蛋壳上切开一个小孔,将受精卵取出放入培养皿中。

为了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我们将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营养液,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

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胚胎的发育和分化过程。

首先,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受精卵的形态特点,包括外胚层和内胚层的区别。

我们还观察了受精卵中的胚胎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多能性,可以分化成各种细胞类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胚胎发育的过程,我们进行了实验来观察胚胎的分裂和细胞分化。

我们用一种荧光标记的染料来标记胚胎中的细胞核,然后用显微镜观察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

我们发现,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细胞会迅速分裂,形成一个个细胞团。

然后,这些细胞会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类型,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来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我们改变了培养环境中的温度和营养成分,观察了这些因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温度对胚胎发育的速度和正常分化有重要影响,而营养成分对胚胎成长和器官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总结来说,这个组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研究了胚胎的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得出的结果对于了解胚胎发育的机制和调控非常重要,对于进一步研究胚胎干细胞的应用也有很大的意义。

这个实验只是组胚研究的一小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的问题,拓展我们对胚胎发育的认识。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重点〗★内皮(endothelium):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密集的微绒毛在光镜下为纹状缘或刷状缘,可见于小肠和肾近端小管上皮。

表面为细胞膜,中间为胞质,内有纵行微丝。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长。

电镜下可见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纵行排列9+2微管。

常见于呼吸道和输卵管上皮。

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基膜(basement membrane):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状结构。

光镜下被伊红染成粉红色,PAS染成紫红色,银染呈黑色。

电镜下可见其由基板和网版组成。

可引导上皮细胞生长分化,有连接支持作用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作用。

★骨板:骨(基)质中的骨胶纤维成层排列,并与骨盐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的板层状结构。

同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有效的增强了骨的支持力。

★骨单位(osteon):是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其数量多,是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

中央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内含血管、神经和组织液。

(中央管和穿通管相连)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

★肌节(sarcomere):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I带只含细肌丝(固定于Z线),A带含细肌丝和粗肌丝(固定于M线),A带中央只含粗肌丝的部分为H 带。

★闰盘(intercalated disk):心肌纤维连接处称润盘。

组胚名词解释整理

组胚名词解释整理

上皮组织1.内皮(位置及定义):衬贴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位置及定义):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连接复合体(定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紧邻存在称连接复合体。

血液1.红细胞(结构特点、功能):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软骨和骨1..骨单位(定义):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组织1.肌节(定义、组成):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肌节=1/2 I带+A带+1/2I带。

2.细肌丝(在肌节中位置、组成):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三联体(组成):骨骼肌纤维的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4.闰盘(定义,电镜下结构):是指两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光镜下与心肌纤维相垂直。

电镜下其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

神经组织1.突触(定义):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2.尼氏体(光镜、电镜结构、功能):光镜下呈嗜碱性的颗粒状或斑块状,电镜下由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是合成分泌蛋白质。

免疫系统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尘细胞)等。

2.胸腺小体(位置、组成):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3.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其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内分泌系统1..滤泡旁细胞(位置、染色特点、功能):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于镀银染色切片可见其胞质内有黑色的嗜银颗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各专业使用)前 言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以人体形态为对象,前者研究的是人体微细结构,后者研究的是人体发生发育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

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标本、模型、绘图、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片等直观的教具,密切配合光镜观察。

要求学生能识别各种细胞、组织和主要器官的光镜结构;辨认人体主要细胞、组织的超微结构;了解这些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对人体胚胎的早期发生和主要器官的发生有较系统的认识,从而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是:(1)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地使用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实验指导,安排好课外自学时间;(2)要求熟悉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并能熟悉地使用和维护它;(3)要求能用语言、文字及绘图等手段正确描述或描绘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各专业学生。

教学总时数为81学时,其中课堂教学42学时;实习学时数39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 组织学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掌握HE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熟悉组织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医学教学中的地位;了解组织学的发展简史以及组织学的一些常用研究技术。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三、教学内容 (2学时)(一)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组织学的概念;组织、细胞和细胞间质;基本组织、组织学分类;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组织学的学科意义。

(二)组织的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从细胞的发现到组织学的建立;从组织的发展到当代组织学的建立。

(三)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四)组织学的研究方法。

一般光镜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切片标本的制备)、涂片、铺片、磨片标本的制备、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的含义。

HE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特殊染色和活体染色的基本概念。

几种特殊显微镜的应用: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

电镜技术:透射电镜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冷冻蚀刻、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术。

一般组织化学术、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

放射自显影术、图像分析术。

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的基本原理。

四、实验内容 (1学时)(一)光镜标本:H、E染色标本、铺片标本、组化标本(PAS反应标本等)的人为假象(染料沉渣、压碎等)。

(二)电镜图象:细胞或组织在透射和扫描电镜下的结构图象。

冷冻复型图象示教(视频)。

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及组织学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二章 上皮组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与分类 ;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各种细胞连接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掌握基膜和质膜内褶的位置,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功能。

熟悉腺细胞的分类和基本特点。

了解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二、计划学时数:(4学时)三、教学内容(2学时)(一)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上皮的极性,被覆上皮、腺上皮的概念。

(二)被覆上皮:被覆上皮的一般特点和分类,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及变移上皮的光镜结构和功能。

(三)腺上皮和腺: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一般特点。

各种腺细胞的结构特点。

外分泌腺的结构和分类。

(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

上皮细胞侧面连接结构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的分布、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连接复合体。

上皮细胞基底面的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

基膜的成分和形成。

四、实验内容:(2学时)(一)光镜标本:单扁上皮、单立上皮、单柱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扁上皮、变移上皮。

(二)电镜图象: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纤毛、微绒毛、半桥粒、基膜、质膜内褶。

第三章 结缔组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二、计划学时数:5学时三、教学内容:(2学时)(一)结缔组织的特点、分类、功能、来源(间充质的结构)(二)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的光镜结构及电镜结构。

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其功能。

脂肪细胞的光镜结构及功能。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的概念。

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理化特性和染色特点。

基质的组成、特性和功能,分子筛和组织液。

(三)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意义四、实验内容(2学时)(一)光镜标本:疏松结缔组织铺片与切片。

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浆细胞。

肥大细胞。

(二)电镜图象: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第四章 血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血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正常值;造血干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了解红骨髓与黄骨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血细胞发生中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二、计划教学时数:4学时三、教学内容:(2学时)(一)血液血液的组成、血细胞与血浆、血像。

红细胞:形态结构、大小、代谢特点和功能。

红细胞的正常值、寿命,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与ATP供能的关系,网织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白细胞:白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 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光镜和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

正常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

血小板: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及其功能、血小板的正常值。

(二)淋巴 : 淋巴的来源和组成(三)骨髓和血细胞的发生:红骨髓与黄骨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骨髓中血细胞发生的微环境的结构基础。

造血干细胞的定义、基本特点,集落生成实验,多能干细胞及其分化:红细胞定向干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系定向干细胞、嗜酸粒细胞系定向干细胞,嗜碱粒细胞系定向干细胞,巨核细胞系定向干细胞,淋巴细胞系定向干细胞。

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及淋巴细胞系的发生阶段及形态变化规律,巨核细胞系的发生与血小板的生成。

四、实验内容:(2学时)(一)光镜标本:血涂片,网织红细胞、红骨髓(切片或涂片)(二)电镜图象: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第五章 软骨和骨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透明软骨的结构与功能;骨组织的结构。

了解弹性软骨与纤维软骨的结构特点。

了解骨发生、骨的形成过程及骨的改建,影响骨生长的因素以及关节的组织结构。

二、计划教学时数:3学时三、教学内容:(2学时)(一)软骨软骨组织的结构:软骨细胞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软骨的基质和纤维。

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及纤维软骨的分布、结构特点和功能。

软骨膜的结构和功能。

软骨的生长方式。

(二)骨骨组织的结构:骨的细胞间质,骨板的结构。

骨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来源、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功能。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调节血钙中的作用。

长骨的结构:骨松质与骨密质的结构、内外环骨板、间骨板与骨单位、骨膜的结构和功能。

骨的发生: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骨的进一步生长和改建,关节的结构。

四、实验内容(1学时)(一)光镜标本: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骨磨片、骨切片、长骨发生。

(二)电镜图象:软骨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第六章 肌组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三种肌组织光镜结构与功能特点,骨路肌与心肌的电镜结构及二者的不同点。

了解平滑肌的超微结构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1学时(一)肌组织的特性,肌肉的结构、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

(二)骨骼肌、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肌原纤维、明带和暗带)和超微结构(肌丝、横小管、肌质网、三联体)。

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三)心肌:心肌与骨骼肌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的主要区别。

闰盘的超微结构。

(四)平滑肌: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

平滑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四、实验内容:1学时(一)光镜标本:骨骸肌、心肌、平滑肌的纵横断面(二)电镜图象:骨路肌、心肌、平滑肌的纵横断面第七章 神经组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分类;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意义。

熟悉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的结构和分类。

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二、计划教学时数:5学时三、教学内容:(2学时)(一)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 。

(二)神经元的细胞膜、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及功能。

轴突运输。

神经元的分类。

(三)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突触的光镜结构及分类,化学突触与电突触的超微结构。

(四)神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五)神经纤维和神经: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

神经膜与髓鞘的形成及其超微结构,无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

神经的结构,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

(六)神经末梢的分类。

感觉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肌梭的结构功能。

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的结构与功能。

(七)血脑屏障的构成和功能意义。

四、实验内容:3学时(一)光镜标本: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有髓、无髓神经纤维,突触、环层小体、运动终板。

(二)电镜图象:神经细胞,突触,有髓、无髓神经纤维。

第八章、第九章因学时限制暂时不在教学计划之内。

第十章 循环系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静脉的一般结构特点,了解淋巴管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管的结构;熟悉微循环的各段血管结构和功能;掌握心脏的结构,掌握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及三类毛细血管的电镜结构特点、分布及其功能联系。

二、计划学时数:5学时三、教学内容:(2学时)(一)毛细血管的分布,一般结构;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的电镜结构特点、分布及毛细血管功能。

(二)动脉: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三)静脉: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的结构特点,静脉瓣的结构及功能。

(四)微循环:组成微循环各段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微循环中血液通路。

(五)心脏:心脏壁的组织结构及功能,心瓣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心传导系统组成和分布,束细胞、移行细胞和起博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六)淋巴管系统: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的结构。

四、实验内容:(3学时)(一)光镜标本: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中动脉和中静脉,大动脉,心脏,毛细血管网。

(二)电镜图象: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微动脉。

第十一章 皮肤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梅克尔细胞的分布、结构和功能,了解皮脂腺和汗腺的结构及功能;熟悉毛发的基本结构和毛发的生长;掌握皮肤的基本结构及表皮的角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