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青岛版
五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 (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
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3. 除法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除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到分配物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除法的概念。
(2)教师讲解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3)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总结除法的概念、运算方法和应用。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除法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除法的概念、运算方法,并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和运算方法的掌握。
以下是对这一部分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到分配物品的问题。
例如,森林里的动物们要举行一场宴会,他们需要将有限的果实平均分给所有的动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的“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通过故事情景,学生将学习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简单的除法运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表内除法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通过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除法概念的理解。
2. 除法运算中余数的处理。
3. 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本、练习册。
2. 教学挂图或PPT。
3. 小组活动卡片。
4. 计算器(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森林里的故事”,引出除法的概念。
故事中,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平分食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分配。
2.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挂图,系统地讲解除法的定义、运算规则以及余数的概念。
4. 练习:学生在课本或练习册上做相关的除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除法来解决,如分配物品、计算时间等。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包括以下部分: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2. 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3. 余数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4. 几个典型的除法运算示例。
作业设计1. 课本练习题: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小组讨论:与家长或同学讨论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题:提出一个除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探究和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讲解除法运算规则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和消化。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森林聚会教案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森林聚会”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算式的结构。
2. 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三、教学重点:1. 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结构。
2. 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 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五、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森林聚会”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意义。
3. 采用口诀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教案内容:一、情境导入(5分钟)1. 讲述森林聚会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各种动物的数量。
二、探究除法的意义(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吃,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份?2.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感受除法的意义。
3. 教师总结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算式的结构。
三、学习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5分钟)1. 引导学生读写除法算式,注意除法算式的读写顺序。
2. 学生练习读写除法算式,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与除法的关系。
2. 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总结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意义。
采用口诀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 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分物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除法的故事情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分物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卡片、小礼物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算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讲述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有一片水果树,每棵树上结了5个水果,现在有20个水果,我们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水果呢?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把水果平均分给小动物。
3. 讲解除法:引导学生理解,把20个水果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就是用20除以4,得到的商就是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的水果数量。
4. 例题讲解:用PPT展示例题,讲解除法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除法计算一些简单的题目,如:30除以6等于多少?6. 实践应用:让学生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把24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糖果?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板书例题和随堂练习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a. 40除以8等于多少?b. 25除以5等于多少?c. 36除以9等于多少?2. 答案:a. 40除以8等于5。
b. 25除以5等于5。
c. 36除以9等于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完成课本第五单元练习题第1-3题,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注意计算过程的准确性。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编写一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出来。例如:“小明有15个糖果,他想平均分给他的3个好朋友,每个好朋友能分到多少个糖果?”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注明解题思路和步骤。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算式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知道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能够正确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平均分配、数量等分等问题。
3.学会使用除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能够运用除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培养初步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探究,发现规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除法运算的规律,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
3.实践操作,巩固提高: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除法运算,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森林里的小动物家做客。小动物们非常热情,准备了很多美味的食物要和我们分享。但是,小动物们不知道怎么分才公平,我们来帮帮它们吧!”
2.教师出示图片,呈现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看,这是小动物们准备的食物。它们有8个苹果,要分给4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能得到几个苹果呢?”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总结归纳,500字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青岛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青岛版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把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要紧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明白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要紧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材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存较丰富的感性体会。
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5的信息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明白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分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
教材结合例题和“自主练习”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显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从而从整体上初步明白得除法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明白得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明白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依照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摸索的适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究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1课时课时1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认识平均分,教科书48—50页教学目标:结合已有的生活体会,初步明白得平均分的含义。
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初步明白得平均分的含义。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 青岛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5、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创造情境,收集信息。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
师:恰巧,今天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正在举办一场丰盛的宴会,我们一起看看吧。
(稍作停顿,学生观察)大家知道这些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食物吗?谁能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出发,能够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动物举办的森林宴会,收集完整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讲授】探究体验,学习新知。
(一)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师:在分食物的过程中,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遇到了什么问题?生:怎样分竹笋?师: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完整叙述)生:2只熊猫分6个竹笋。
师:想一想,你想怎么分?1、学生动脑想一想。
2、指名让学生到台前摆一摆。
生1:熊猫哥哥分5个,熊猫弟弟分1个。
生2:熊猫哥哥分4个,熊猫弟弟分2个。
生3:熊猫哥哥分1个,熊猫弟弟分5个。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生3:因为熊猫哥哥大,让着熊猫弟弟。
师:真有礼让精神。
生4:熊猫哥哥分2个,熊猫弟弟分4个。
生5: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也分3个。
3、哪种分法最公平?(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分得同样多,只要学生能表达出意思即可)4、师小结:像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也分3个这样,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设计意图:通过帮熊猫兄弟分竹笋,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悟到分竹笋的方法有好几种,为分几份和怎样分做铺垫,其中也不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 《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到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 能力目标: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体会建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2、让学生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三、教具、学具课件、实物投影、任务单、棋子四、教学程序(一)唤醒经验,激趣导入导入语:小兔明明要请客,准备了12个萝卜,8个苹果。
想知道有几位客人吗?暂时保密。
不过我会告诉大家线索的。
让我们进入数学发现之旅吧!(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1.独立思考,尝试探索“求总数里面有几个几?”①由“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引入“除法运算”。
活动一:12个萝卜,如果每人分2个,能分给()人。
12里面有()个2。
活动要求:用学具分分看。
活动交流:请你来说怎么做的。
师:像这样,求12里面有几个2,能用新的运算“除法”来表示。
可以写成。
12÷2=6②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各部分的名称。
师:这个算式,谁会读?生:……师:这个符号叫除号,读的时候读作除以。
我怎么写除号的?生:……师:你看的真仔细。
伸出右手食指,一起写除号。
先写一横线,上一点,下一点。
师: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2等于6。
请同学们读一读。
(指着算式)众生:12除以2等于6。
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板书)③结合图,来讲除法运算的意义“求总数里面有几个几”。
师:12表示什么? 2表示什么? 6表示什么?生:……小结:12表示要分的总数;2表示每份2个,也就是每份的个数;6表示分的结果6份,也就是份数。
12÷2=6就表示12里面有几个2。
师:谁再来讲讲。
生:生:④根据新情景,尝试自己写除法算式。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使用计数棒、小卡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除法概念。
2.多媒体资源: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动态的除法运算过程,以及森林故事的动画片段,增强学生的学习解释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除法算式。
5.最后,我会介绍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实用价值。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设计一系列除法运算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升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森林故事,故事中涉及分配食物的场景,自然引出除法的概念。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例如:“小动物们应该如何公平地分食物?”、“每个人应该分到多少?”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除法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核心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后续学习除法运算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除法的定义: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份,求每份的数的运算。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如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困难、除法计算的错误、口诀记忆的混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对于除法概念的理解困难,我将通过更多实际操作和例子来解释和巩固;2.对于除法计算的错误,我将强调计算步骤,引导学生仔细检查;3.对于口诀记忆的混淆,我将设计一些记忆技巧和练习来帮助学生记忆。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增加练习量、改进板书设计等。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清晰、简洁、直观为原则,注重知识结构的呈现和学生的视觉体验。板书主要包括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及除法符号、除法口诀、除法计算步骤等关键知识点。布局上,我将板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标题和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抓住重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尽量减少文字,使用图示、符号等直观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巩固知识,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回顾和总结。为确保板书清晰易懂,我会注意字迹工整、颜色搭配、符号规范,并在必要时进行解释和补充。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简单的加减法和初步的数数能力。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1.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除法算式的构成,学生可能对除法符号及算式的读写存在困难;3.除法口诀的记忆,学生可能不易记忆口诀,特别是对于韵律感较强的口诀;4.除法计算的方法,学生可能对除法的计算步骤不熟悉,难以熟练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方式是通过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情境。故事中,小猴子要分苹果给小动物们,但它不知道怎么分才公平。这时,我提问学生:“你们说小猴子应该怎么分呢?”学生们会回答:“把它平均分给每个小动物。”接着,我引出除法的概念:“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帮助小猴子平均分苹果,那就是除法。”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我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3)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知识点。
(4)鼓励学生互相批改,相互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运算规则。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提高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五森林里的故事,引入除法概念。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五森林里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到动物们分享果实、平均分配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听故事后,讨论故事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尝试用已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除法算式的结构,能够正确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五森林里的故事”这一主题的探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除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方面:让学生认识除号,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组成,知道被除数、除数和商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实际意义,体会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进行除法运算,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4)教师总结除法运算的步骤,强调注意事项,如除数不能为0,被除数和除数要整数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除法问题,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四 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
四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及运用。
2. 平均分的含义及运用。
3. 森林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平均分的含义。
2. 教学难点:除法的运用,平均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森林故事视频、除法卡片。
2. 学具:计算器、剪刀、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森林故事视频,让学生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4.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平均分。
5. 小组讨论:讨论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和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的含义- 森林保护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除法和平均分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3. 写一篇关于森林保护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过程是否顺畅。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满意度。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森林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除法和平均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后反思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我的教学经验。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中的《除法的意义》教案,采用的是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材。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十二页至第三十四页的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除法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部分学习,学生能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除法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除法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思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分食物时遇到了问题,他们应该如何解决?2. 自主学习:学生们通过观察故事中的情景,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3. 合作探究: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4. 讲解演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具,讲解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性计算。
5. 练习巩固: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运用除法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6. 应用拓展: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主要包括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第32页至第34页的练习题。
2. 实际问题解决: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设计一个关于除法的实际问题,并解决。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森林里的故事__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课题1 认识平均分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教学目标: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二、探索新知: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2。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4。
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
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
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7。
二年级数学上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 森林聚会教案 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森林聚会教案青岛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意义,会使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参与森林聚会的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能够正确列出算式。
2. 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成分物的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森林聚会背景图、小动物卡片、实物水果等。
2. 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分物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森林聚会背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动物和水果。
2. 提问:如果你是主持人,你会怎么把这些水果分给小动物们呢?二、探索除法的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6个苹果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到几个苹果?2. 学生尝试用平均分的方法,将6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3个苹果。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算式:6 ÷2 = 3,并解释除法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体验除法(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分物的实践活动。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水果,按照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分物。
3. 学生记录下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与小组成员分享。
四、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的意义和平均分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妈妈买了5个橙子,你想把它分给你的5个朋友,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橙子?”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森林聚会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和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意义。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4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第48—4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教具:课件、大熊猫简笔画学具:学具盒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谈话:同学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
在这次聚会中,你会遇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森林之王狮子还会为你准备许多有趣的问题。
你看,小动物们多高兴啊!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有大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餐桌旁。
(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森林聚会。
)(板书:森林聚会)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活动一:分竹笋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你看,大熊猫欢欢和乐乐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贴在黑板上)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贴竹笋)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那你想怎样分?下面请你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现在开始。
(创设“请你帮助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学生动手操作,师转着看,你是怎样分的。
)4、谈话:谁分好了?你说我写。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为什么?(此处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5、谈话: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
那么,从这些不同的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6、小结:你看这一种,(用红笔描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活动二:巩固练习(动手实践二)1、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均分,让我们继续用这10个学具帮助熊猫平均分竹笋。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我教学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这是青岛版五四学制的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共有五个章节,分别是:1. 平均分;2. 除法;3. 除法的性质;4.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5. 除法的应用。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并能够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性质,以及如何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我将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糖果等,以及一些图片,如森林里的动物图片,来进行教学。
学生们需要准备一些练习本,用于记录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实物,如苹果、糖果等,然后将它们平均分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平均分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如“如果有6个苹果,你想把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苹果?”来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巩固他们对除法的理解和掌握。
4. 除法的性质:我会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们理解除法的性质,即“被除数乘以除数等于商”。
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会讲解如何进行一位数的除法运算,并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
6. 除法的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你有12个糖果,你想把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糖果?”让学生们应用除法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除法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除法的性质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一些巩固除法概念和运算的题目,如“如果有8个苹果,你想把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苹果?”答案是每个人会得到2个苹果。
四 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和意义2. 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3.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意义,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除法的实际应用,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森林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除法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巩固除法的读写方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和实际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1)除法的概念和意义(2)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3)除法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除法的基本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除法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 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
3. 教育学生养成礼貌待人和互帮互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方法教学过程:【导入】谈话导入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孩子们,想不想去森林里看看?(生:想)。
不过呀,在出发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小故事,想不想听?(生:想)。
(点击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片段约1分钟)师:融四岁,能让梨,谁来说孔融是如何分梨的?生1:哥哥比我大,把大的让给哥哥。
生2:弟弟比我小,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
师:说的真好。
可是呀,孔融的爸爸不忍心看着他每次都吃的最少,所以呀,有一天爸爸端出来一盘梨,一共十四个,他想让孔融公平的分一分,孩子们,孔融该如何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出发。
(电子白板出示森林聚会图)师:瞧瞧,森林里多热闹啊,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一起说。
生齐答:小兔子、熊猫、小猴子和小松鼠。
师:小动物们齐心合力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你知道这些食物分别是为谁准备的吗?生:熊猫吃竹笋,猴子吃桃,小兔子吃萝卜、小松鼠吃松果。
(学生边说,教师边用笔连线)师:哦,说的真好,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活动】自主探究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分竹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师:仔细看!从图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0个竹笋、20个桃子、12个萝卜、15个松果师:哦,你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发现了这多信息,咦?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好像有点不高兴,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指名学生回答)师评价:真是一只聪明的小熊猫。
对呀,10个竹笋,分给2只小熊猫该怎样分呢?孩子们,赶快帮帮忙,拿出10个小方块,代替10个竹笋,分给2只小熊猫。
看谁最聪明,分得办法最多?(学生分竹笋,教师巡回了解分得情况)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并说说这样分得理由。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1.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我设计了多个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在作业中运用除法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导入环节,我以“森林里的故事”为背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讲述小猴分桃子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入除法的概念。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森林里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森林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我还设计了一系列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除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对森林里故事的感悟,让学生懂得分享、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教育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森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我设计了一系列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例如,“如果有8个桃子,想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桃子?”
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的运算规律和方法。
3.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练习。
1、2个苹果,每只小熊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熊? 12÷□=□
2、老师手里拿着6支铅笔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支? 你是怎样算的?
要想知道每人分得几支,可以用6除以3。
写成:6÷3=2
3、 10 块砖,每人搬2块,几人能搬完? 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个筐里放几个?
4、写出除法算式。 (1)被除数是20,除数是5,商是4。
教师板书: 0 除以任何一个不是 0 的数都得 0。
6 / 15
三、想想做做。
1、自主练习一: 1-3 2、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题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 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
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巩固对除法的认识,通过练习体会乘、除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4 / 15
1、你能根据图片写出算式吗?
2、每个花坛栽 6 朵花, 3 个花坛共栽几棵花?每个花坛栽 6 朵花, 18 棵花栽了几个花坛?
3、3 个花坛载了 18 朵花,平均每个花坛载了几棵?
教材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在教学除法前先安
排了 5 的信息窗的操作活动, 使学生经历 “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 分成
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每分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 的过程。 教材结
合例题和“自主练习”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
然后仔细观察我们的计算成果,看看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三、活动二
1、其他小动物该怎样营救呢? 2、看谁能想出好办法? 教师提示:山羊和小鹿的体重差不多,每条船能坐 四、活动三
3、分一分,记录下来
4、观察图画,再填
5、摆一摆
6、计算
6× 2= 12÷ 6= 12÷ 2=
4× 4= 16÷ 4=
6× 3= 8÷ 6= 18÷ 3= 四、总结:
作业设计:和爸爸妈妈一起做除法算式
板书设计:
练习一
6× 2=12 12÷ 6=2 12÷ 2=6
4× 4=16 16÷ 4=4
课后反思:
4、每盘 4 个苹果, 2 盘有多少个? 有 8 个苹果,每盘放 4 个,放了几盘?
把 8 个苹果平均放在 2 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5、开放题: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 小组比赛,看哪一组说出的最多。
三、自主练习
1、看图列算。 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表示。
2、圈一圈,填一填 让学生体会“若干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的问题,可以用出发来计算。
均分的分法及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把 4 粒糖果分给 2 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每个小朋友每次分得糖一样多吗?
5 / 15
2、用小棒摆一摆,看 10 里面包含着几个 2?
想一想: 10 里面有几个 5?
二、练习
1、出示 你能说出下面的分法哪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先分一分,再填空。
5、根据图意列算式,你能列出几种算式?
6、△△△△△△△ 作业设计:和爸爸妈妈一起做除法算式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练习
2× 4=8
4× 2=8
8÷ 2=4
课后反思:
8÷ 4=2
课时 6 有关 0 的除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 0 除以任何一个不是 0 的数都得 0 ,并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熟练掌握 0 除以任何一个不是 0 的数都得 0
3、练习三
6 人,每组 3 人,分成了()组? 6 人,平均分成 2 组,每组()人? 四、总结
作业设计:把你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课时 3
认识除法算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1 页,第 52 页,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除法,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能够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列出除法算
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
重点是让学生在平
均分的活动中, 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 第一部
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认识平均分, 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第二部分内容主要
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4、口算比赛。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设计:在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能够用到 板书设计:
0 的除法?写数学日记
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0÷5=0(个) 0 除以任何一个不是 0 的数都得 0 课后反思:
课时 7 水中救
教学内容: 56 页信息窗 4 及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在编口诀、找规律的过程中,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研究问题 的本领学生熟练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除法的局限性, 产生
6 个桃,每个小朋友 2 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3、把 10 根小棒分一分,你能想出多少种分法?分分看。 如果要把这 10 根小棒平均分,你能想出几种分法?你能画图表示你想的这些分法吗?试一
试。
4、把 8 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10 根小棒,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根。
10 根小棒,每 5 根 1 份,可以分()份。 以上两题的分法相同吗?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听。
二自主练习
(1)观察题图,说说两幅画,哪幅图是平均分?(指生交流)
(2) 6 条鱼,平均分给 2 只小猫,每只分得几条?
(3)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
(4)指名回答。
(5)评析。(强调“平均分” )
2、第二题 (1)将石榴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样分?
2 / 15
(2)先数数有几个石榴,说说怎样分。
2、总结复习情况。 二、新授。
1、结合课件“森林聚会”
2、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提出各种有关数学的问题教师小结各种方法,潜移默化的认可 形象思维法。
3、这道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有同学会吗 ?
1)指名一优秀生上黑板列式子。
2)询问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及时做好指导工作。
4、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都代表什么吗? 教师总结( 30 代表总数, 6 代表相同加数, 5 代表相同加数的个数)
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 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1 课时
课时 1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认识平均分,教科书 48— 50 页
教学目标: 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师:通过分一分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现在你能用“平均分”
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
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吗?
四课堂总结:师: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呀?
作业设计:
你是怎样进行平均分的;在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能够用到平均分?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
课后反思:
课时 2 认识平均分练习
式,并了解求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个数的运算是除法。通过学习,
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将有所提高。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除法,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能够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列出除法
算式,并了解求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个数的运算是除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3 / 15
1、什么是“平均分” ,谁能出“平均分”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
件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 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
2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发现了这么多信息。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 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常生活的联系, 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
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
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 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 体
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 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初
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能
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 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感受数学与日
学习新知的积极愿望 教学重难点:在编口诀、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快看动物朋友被困在小岛上了,我们快去救救他们吧!
让我们一起到现场去看看,好吗? 仔细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说) 二、活动一
1、根据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引导:先用小棒摆一摆,可以怎样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