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程纲要.doc
人教版化学学科九年级下学期第十一单元《课程纲要》
人教版化学学科九年级下学期第十一单元《课程纲要》学校名称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教师适用年级九年级总课时课时 5课时设计日期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1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课题2通过介绍化肥拓展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两课题都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实际例子展现化学的魅力。
本单元还是初中阶段无机化学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盐和化肥的同时,也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供选学)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高、延伸。
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课程目标1、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认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初步学会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4、通过本课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气息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课程内容实施内容课时安排生活中常见的盐2课时左右化学肥料1课时左右复习、测试2课时左右课程实施(一)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探究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对策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在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2024版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用天平称量所需溶质,用量筒量取所需溶剂;将 溶质加入溶剂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 贴上标签。
注意事项
在配制过程中,要保证所用仪器干净、干燥;称量溶质时要准确至0.1g;量取 溶剂时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溶解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加速溶解。
费方式。
能源效率
了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和方法,如节能技术、能源回
收等。
实践活动:调查当地环境问题
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问
题作为调查主题。
制定调查计划
明确调查目的、对象、 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确 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施调查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 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掌握吸热 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溶液与溶解度
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性质,掌握溶 解度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解析
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及复分解反应条件
01
重点掌握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应
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及置换反应
02
深入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置换反应中的应用,掌握相关反
典型例题剖析与解题思路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
如历年中考真题、模拟试题中的经典题目等。
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从题目信息提取、知识点运用、解题步骤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
如排除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等。
模拟试题演练与评估
选择适合自己的模拟试题
根据备考进度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试题进行演练。
限时完成试卷并评估成绩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课程纲要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课程纲要教学材料:九年级《化学》下册课本和《说明与检测》授课时间:64课时(2.8-6.15)授课老师:九年级化学老师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一、九年级《化学》下册课本授课时间:32课时(2.8-4.13)授课类型:新授课课程总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会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了解固体物质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会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3、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初步学会粗盐提纯,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初步学会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4、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第九单元溶液内容标准: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5、了解固体物质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6、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7、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8、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9、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安排:(第1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3课时)课题2 溶解度(第4、5课时)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6课时)第九单元复习(第7、8课时)第九单元综合检测题第十单元酸和碱内容标准:1、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程纲要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程纲要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10月第1版
◆适用年级:九年级
◆使用班级:三、四、五班
◆授课时间:26课时左右
◆设计者:荆亚伟
背景:
通过上册书的学习,学生已经基础认识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架构,并认识了解了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培养起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探究方法。
本册书将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学科的有关基础知识,同时通过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和重要的化学物质,如金属、溶液、酸、碱、盐等,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册书的学习重点在第十、十一单元,该单元知识点较多,前后关联复杂,难度较大。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探究等方法,认识身边常见的溶液、酸、碱、盐等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归纳、分析,形成化学反应类型、物质分类等基本的化学概念。
3.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4. 通过交流、讨论,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 通过交流、讨论,建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内容与实施:
◆评价
一、评价内容
1、过程性评价(30%)
2、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成绩(70%)
二、评价标准
三、评价结果
学期总评成绩(100分)=过程评价成绩(30分)+期末考试成绩(70分),总评成绩低于60分的学生申请补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一、绪论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旨在全面规划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中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九年级化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原理和知识,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结构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元素之间的周期性规律和特性。
3. 化学键讲解化学键的种类、成因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4.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习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和推理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结合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对化学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组织各类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评价标准1. 知识考核考察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2. 实验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综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打好化学基础。
2. 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实验教学。
3.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课程纲要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初中化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授课时间:26课时设计:孟凡胜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
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教材:对教材进行校本的二度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速。
2.练习:课本后的习题及配套练习册习题的整合。
3.实验设备: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发实用教具,以提高实验和探究性教学的效率。
二、实施手段1.学案:严格按照三效课堂基本式编制学案。
2.实验:按照中考实验操作要求完成规定的实验。
3.积极落实“四清”,以“四清”落实为保障,切实提高教学成绩。
三、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严格按照三效课堂基本式,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小课题的探究、调查、活动和实验等。
课堂外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培植合作的意识,习得合作的方法和技巧。
2.讲授和训练:精讲主干知识,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精练结构化知识,练习以节为单位,通过全批全改及面谈和笔谈,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
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素养,理解和掌握基本化学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以及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原子和分子结构1. 原子理论及元素周期表a. 还原分析和合成反应b.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以及电子能级的理解和运用2. 化学键和化合物a.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及性质b. 分子式和离子式的书写和理解c. 化学键选择性讲解及相关的应用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a. 熟悉质量百分比、摩尔百分比以及摩尔计算b. 具体质量的含义和计算二、化学反应和方程式1.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a. 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关系b.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常用判据2. 酸碱反应和盐的生成a.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b. 酸碱滴定过程和计算3. 氧化还原反应a.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b. 原子和离子的氧化还原数的计算方法三、物质及其性质1. 稳定性和放射性a. 化学反应的稳定性和反应条件b. 知识与近年来核能开发和核事故有关问题的探讨2. 酸碱性和pH值a. 酸碱性的判断和特性b. pH值的计算和应用3. 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a. 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b. 金属与非金属的离子化趋势和反应四、燃烧和氧化1. 燃烧反应和热能变化a. 燃烧的定义和类型b. 燃烧反应的热能变化及应用2. 碳的氧化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a. 碳的氧化反应及其环境和工业应用b.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性和分类3. 生物活性物质和化学反应a. 医药和生物科学中的化学反应b. 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和应用前景五、化学实验1. 实验操作和安全性a. 实验室基本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b. 安全操作和废弃物的处理2. 基本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a. 称量、稀释和加热等基本实验技巧b. 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和原则3. 实验报告和结果分析a. 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要求b. 结果的记录、分析和讨论总结: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旨在为学生提供基础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掌握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2)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用途第二单元:水的净化和软化第1课时:水的净化第2课时:水的软化第三单元: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第1课时:溶液的浓度第2课时:溶液的稀释第四单元:酸碱反应和酸碱中和第1课时:酸碱反应第2课时:酸碱中和第五单元:盐的溶解和沉淀第1课时:盐的溶解第2课时:盐的沉淀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
2. 运用实验、演示、讲解等教学方法,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和原理。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4. 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重点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
2. 实验器材: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试剂。
3.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动画等。
4. 教学辅助资料:教案、课件、习题等。
六、教学计划第一单元: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用途第二单元:水的净化和软化第1课时:水的净化第2课时:水的软化第三单元: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第1课时:溶液的浓度第2课时:溶液的稀释第四单元:酸碱反应和酸碱中和第1课时:酸碱反应第2课时:酸碱中和第五单元:盐的溶解和沉淀第1课时:盐的溶解第2课时:盐的沉淀第六单元: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第2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和判断第七单元: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第1课时:金属的腐蚀第2课时:金属的防护第八单元: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第九单元:生活中的化学第1课时:食物中的化学第2课时:生活中的环保化学第十单元:复习与探究第1课时: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的复习第2课时:化学实验探究七、教学措施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课程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有机化学与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属性、命名方法,以及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的掌握。
2.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1.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析与命名。
2.有机反应的类型及实例的掌握。
五、教学准备1.进行实验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2.教学课件和相关教辅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呈现一幅关于有机化合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接触到哪些有机化合物?2. 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的讲解与练习(20分钟)2.1 讲解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的基本原则,包括主链选择、编号原则、取代基命名等内容。
2.2 给出一些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讲解其命名过程。
2.3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巩固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的掌握。
3. 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的讲解(20分钟)3.1 介绍有机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3.2 介绍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置换反应等。
3.3 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4. 实验设计与操作(30分钟)4.1 分组进行实验设计,选择一种有机反应进行实验操作。
4.2 学生依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有机反应类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程纲要[1]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程纲要(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程纲要(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程纲要(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1——2012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编写人:九年级化学组全体教师课程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适用年级:九年级设计时间:2012.2.6一.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学习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学习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
二.课程目标要求1.扎实系统掌握初中化学下册的基础知识,并具备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简单化学问题的技能。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3。
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4.认识化学的社会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情感。
三.课程实施的对策措施1.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为突破口,以构建道德课堂,提升生命质量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实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权于学生。
2。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
3.加强化学用语教学,把化学用语的教学扎实贯穿于平时课堂教学中。
4.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及方法。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本学期课程内容共包含三个单元(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约需20教学课时.其中,第九单元约需8课时,第十单元约需5课时,第十一单元约需5课时,机动2课时。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57页).doc
8.1金属材料
8.2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1、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
8.3金属资;的利用和保护(两课时)
9.1溶液的形成
水水酒精
讨论、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内容,提
当然在教学设计
9.2溶解度(第一课时)
9.2溶解度(第二课时)
9.3溶质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10.1常见的酸和碱
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11.1生活中常见的盐(两课时完成)
溶洞大多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体中,石灰岩
11.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3课时:复分解反应)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10月5日授予了三位
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所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原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1.1 化学与物质1.2 原子、分子及其化学式1.3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1.4 常见物质的组成及混合物的分离1.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2. 元素与化合物2.1 元素的性质及其分类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2.3 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分类2.4 化学键的形成和化合物的命名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1 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分析3.2 元素周期表周围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3.3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趋势3.4 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键的性质4. 化学反应4.1 化学反应的条件和速率4.2 化学平衡4.3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5. 新材料与绿色环保5.1 新型材料及其应用5.2 能源与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验教学,提倡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物展示引发学生的兴趣。
3. 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考试和测试:通过笔试和实验操作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实验报告: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态度等,综合评估学生素养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图片、动画等。
3. 实验器材:提供适合该教学大纲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六、教学时数分配1. 化学的基本概念:12课时2. 元素与化合物:12课时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4课时4. 化学反应:20课时5. 新材料与绿色环保:6课时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与化合物、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程纲要
韩寺一中白永玲
一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学习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学习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重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课程目标要求
1.扎实系统掌握初中化学下册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简单化学问题的技能。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3.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4.认识化学的社会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课程实施的对策措施
1.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为突破口,以构建道德课堂,提升生命质量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实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权于学生。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
3.加强化学用语教学,把化学用语的教学切实贯穿于平时课堂教学中。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及方法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本学期课程内容共包含四个单元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大约需23教学课时。
其中,第九单元约需8课时,第十单元约需5课时,第十一单元约需5课时,机动2课时,第十二单元3课时。
五.课程内容及课标分析和课程实施
课题1溶液的形成
课程实施: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
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
课程实施: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在做活动探究一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就有一定的限度。
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
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
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课程实施
本课题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
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计算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课程实施:
第一课时:1、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
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再现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我们建议给学生讲清溶液的酸碱性与酸溶液、碱溶液的关系。
第二课时:1、从讨论实验室贮存浓酸好还是贮存稀酸好,这个问题引入新课,为了便于学生有条理的学习,我们建议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先学习浓硫酸稀释、腐蚀性,学生小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对比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将用途放到最后学习。
2、利用实验探究并归纳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分别书写化学方程式。
从金属与酸(盐酸和稀硫酸)、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充分讨论出反应后的生成物各有什么共同之处,为引出盐的概念打下伏笔。
第三课时:1、从学生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内的生石灰干燥剂的说明引入新课。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采用对比、推理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基于它们物理性质相异和化学性质相似。
这样学习既节省时间,又加深对碱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教材不从电离角度认识酸和碱,因此也未归纳概括酸、碱的“通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酸、碱的水溶液
导电性实验分析出导电的原因,再比较盐酸、硫酸化学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从而认识酸、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结构”的观念。
课题二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2课时)
课程实施:
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落在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在新课的导入上建议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视广告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所学知识的限制,建议从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讨论得出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本节课的重点落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上,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探究讨论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最后简述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做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实验时要让学生刚上课时就放进不同pH溶液中,以便于能在课堂上观察到现象。
课程实施: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象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石灰石等,特别是食盐,更是天天接触的东西。
课堂教学就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盐,再通过教材的阅读,使学生从盐的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由身边的化学物质学习化学科学知识。
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例子。
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多列举一些,如盐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等,以开扩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对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用途的教学,主要是把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从而由物质的性质去发散分析物质的用途,再由实践确认,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习惯与能力。
课题2 化学肥料(1课时)
课程实施:
化肥是农村学生常见的物质,其中无机肥料的有效成份都是盐类物质。
教学中可以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动机。
教材中安排了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的“活动与探究”;氮肥的简易鉴别资料的学习以及“调查与研究”家乡近几年来使用化肥的情况(包括品种和用量),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情况等,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对当地化肥使用是否合理提出看法和建议的活动。
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运用及价值。
结合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补充一些具体种类的化肥、农药的应用知识和技术,使学用结合。
也可以结合生物课的学习,开展化肥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课外探究活动。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采取平时学习表现评价和考试评价及实验技能测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共分四个等次:①优秀;②良好;③合格;④需努力。
1.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完成学案情况及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评价。
2.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3.通过实验操作练习及操作技能测试评价。
4.通过单元测试及小组竞赛评价。
5.通过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