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沈阳师范大学

中文系

08 汉语言

王仝

08241007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摘要:都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意识、政治意识和一个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白鹿原》所展示的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关键词:民族史家族史女性史文化史

Abstract:The fiction is the art of time,and chen zhongshi’s “Bailuyuan”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deduces a rationtional unique way of thinking of thinking. it reflects a nation’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the tenacity of a nation’s vitality. “Bailuyuan” displays a 50-year’s changes’ great epic in Weihe plain, it is a gorgeous and colorful, startling picture of the long rate in China’s rural areas. “Bailuyuan”, on the set of the Guanzhong Plain in Shanxi Province is known as “the village of virtue”, reflects the delicate of three generations between “Bai” family and “Lu” family. All of the book condenses the national deeping meaning of the history, the shocking realism and the thick epic style.

Keywords: nation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 a family female history cultrue history

《白鹿原》这部小说叙述了渭河平原20世纪上半叶50多年的历史变化。外来侵略、国共矛盾、家族纠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为了争夺白鹿原的统治地位,一个家族的两房子孙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闹剧:巧取风水地,恶施善人计,嗣子为匪,亲翁杀媳,情人反目,兄弟相煎……一位老人曾经像陈忠实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族长在家族中很有威信,当他从街上走过时,在门前给小孩喂奶的妇人都要进屋子里站。作者塑造白嘉轩这个形象,很大程度受到这件事的启发。①

一、《白鹿原》所体现的民族史

正如作家在作品扉页上写的那样:“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2]。历史自然都是由人来创造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却只是那些普普通通允许让全社会人看的一部分,然而民族的秘史却隐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历史的另一面:即那些民间的、乡野的的东西。它们隐藏于历史斗争的背后,只有通过生活在那

片土地的人们的一切活动才能够真真切切的反映出来。

(一)整个“白鹿原”所透视的民族性

在《白鹿原》中,许多过去不曾被了解的、不让人知道的甚至有点神秘的东西终于被作家挖掘出来了。白嘉轩、朱先生、黑娃、白孝文等这群生长在白鹿原上的人们,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民族历史中的悲怆国史、隐秘心史。这些精心刻画的灵魂,无论是白嘉轩的“族长”形象,还是白孝文的“逆子”形象,“都有着很深的文化象征意味,都是民间文化积淀的产物,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深邃与厚重”。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民间文化里积极的一面,也看到他们身上固有的劣根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美与丑,善与恶,在民间里从来就是对立又并行出现的,即使是白嘉轩这个仁义的化身,也有着法海形象的一面。作家虽然在他的身上赋予了几近完美的的民族道德,但还是以理智的态度审视了他固有的劣根性。作家用毫不讳避的笔直戳民族灵魂的核心,借以表达了他对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的关切和批判。

如果说民族灵魂是一部充满奥秘的大书,那么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诗化的民族灵魂画卷。面对复杂的民族灵魂,如何去继承与发扬、摒弃与超越,《白鹿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很好的“镜子”。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还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也有以鹿兆谦(黑娃),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也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二)从主要人物身上透视民族性

在小说的众多人物形象中,作家倾注笔墨最多的是白嘉轩与鹿子霖,其他形象或为二者衍生,或不同程度与之相互牵联。白嘉轩做为一族之长,具有宗法家族制度所赋予的有形无形的至高权力,小说展示出白嘉轩以一种超出常人的意志力与使命感坚守白家的社会地位。换地迁坟、种植鸦片、兴办学堂送子女进学堂读书,躬身劳作。目光炯炯、智力超群,善行恶举莫不为白家生存着眼;神机妙算,悉为白家子嗣昌荣。值得一提的是,做为一族之长,他在竭力维护宗法制度存在、家族利益的同时,又奇异而微妙地与现实政治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似有意传达出民间文化与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距离与矛盾的复杂状况。白嘉轩多次拒绝田福贤、岳维山、鹿子霖多次让他出任乡约的请求,出于关心乡民的利益的愤怒,曾发动大规模的鸡毛传贴和交农事件,宽恕黑娃的暴力侵害。在白鹿原上阶级之间的搏斗白热化之时,竟当田福贤的面说:“白鹿原成了鏊子”,显然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疯狂的阶级复怀有强烈不满。说白鹿原是翻煎饼的“鏊子”,意为翻来翻去,民不聊生。这绝非冷眼观潮者语,而是一种历史态度,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白嘉轩倾向于革命与共产党。

而鹿子霖则是一个阴鸷、孱弱的人。鹿家祖辈以卧心尝胆,定要出人头地的欲望与决心,攒下可以炫耀于世的产业家财。积淀于鹿家血脉传统之中的个人奋斗因素也就成了鹿家在白鹿原得以生存的壁上观,时时警醒鹿子霖的家训信条。

可惜,鹿家到鹿子霖这一辈并不如意。实际证实,鹿子霖已使祖宗的宏图大愿归于空想。客观复杂的环境因素是一方面,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至关重要。从小说叙述的故事看,祖宗昔日忍辱含垢的韧性与毅力在鹿子霖这里变相化为凌驾弱人之上的恣肆欺虐;产业家财的优越感则蜕变为维护权力欲望的奸作狡黠。在与白氏家族的纠葛矛盾中,处心积虑地以阴毒的手段与白家抗衡。最令人齿冷的是唆使小娥拉白孝文下水的阴谋以及俨然厚道长者的跪谏。鹿子霖身上体现出的这种腐朽堕落的人格特征,显然代表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劣质因素;投井下石、背信弃义、“窝里斗”……。意图将之与向嘉轩所具有的那种正直、刚毅以及多数情况下的磊落人格相映衬,不时传达出对这一人物的贬斥与鄙夷。

二、《白鹿原》所体现的家族史

(一)《白鹿原》中的宗法观念

宗法观念。这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沉积于民间构成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其主要内涵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的行为规范。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文明禁忌。其不仅在长期的民族文化生活中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巨大作用;而且,久而久之对社会心理产生一种威压与禁锢。小说虽然客观地展示出这一观念的文化意义,但实际上的民族秘史除依循于这一观念之外,现实状况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于“客观”的反讽。朱先生以《乡约》呈给白嘉轩,与鹿子霖带乡民诵读,期待一种稳定安宁的生存平衡。朱先生、徐先生及白嘉轩等这一善良愿望,每每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碰壁。平衡是暂时的,这一文化环境中所固有的阶级矛盾,政治冲突并非能由“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所能避免的。阶级利益之间的争斗也非“能御童仆”的宽仁忍耐所能消弥的。白灵、鹿兆鹏等人的革命意愿也非应“能敬长上”所能放弃的。白嘉轩隐瞒动机,对朱先生不讲诚信,迁坟换地;鹿子霖霸占小娥,当许多有姿色女人子女的“干大”,似乎在嘲笑乡约的堂皇存在。尤其是在阶级斗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搏斗中更显出乡约的苍白与虚伪。宗法观念随封建制度的灭亡其稳定的作用也就愈来愈弱。不过,作者似乎有意推崇这种观念的趋善力量,或者是觉得宗法观念许多内涵有利于社会及个体人生。最后,让“土匪”黑蛋皈依于朱先生,文明起来。似乎宗法观念的教化力量,浸染人性的作用使阶级意识相形见绌。如何将阶级觉悟、革命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相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人物塑造所面临的艰难问题。作者在此点上不算很成功,倒显出一种“拼凑的无奈。”②不仅国民党反动势力与“乡约”,宗法观念发生冲突,共产党革命力量也同样与其发生抵捂。愤怒的乡民砸碎刻有“乡约”的石碑以及后来的红卫兵小将掘开朱先生的墓穴,似乎是形式上的胜利,实际上反映出宗法观念与阶级观念的矛盾。革命进程中的非理性暴力因素、自我否定因素也就成为作者意图超越政治倾向的理由。

(二)《白鹿原》中人性的多样化

性。小说中描写性的文字颇多,可以看出近年来以性的角度审视社会人生的文学倾向对作者的影响。诚如孟繁华所言“:性,在这里已不仅仅是感官刺激的手段,同时它是驱动小说“秘史”情节发展的主要缘由”、“白鹿原陷入了巨大的性的情结之中,性成了一个伟大的神话,逃出劫数的人在白鹿原已屈指可数了。③西

方社会生物学家莫里斯将人类的性行为归纳为13种功能:生殖、爱情、欢愉、交流、游戏、认证、征服、炫耀、麻醉、逃避、商业、政治、升华。见鲁枢元著《隐匿的城堡》④。白鹿原上性爱带有“前技术时代”的特点。生殖功能在白氏家族展示得最为充分。白嘉轩连娶七房老婆,是想向世人证明传宗接代的使命感。“无后为大”成为白嘉轩的道德律令,不仅自己墨守蹈距,而且现实一旦与此律令发生冲突;血缘的纯洁性,对宗法观念坚守也即显得微不足道。他让三子孝义借助免娃的“牛牛”怀孕生子,也许是忘记了“乡约”颁布之时指责白满仓之妻扯襟坦脯的义正辞严。不仅白嘉轩的性意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他的这种专注于性的生殖功能的特征在后辈身上不仅仅是弱化,也开始显示出拓展的特征。这想必是作者依循人物性格在特定环境下必然由之的规律精心设置的情节。小娥抑制不住性的躁动,竭力体现性的欢愉功能;白孝文甘为后成乞丐沉溺于小娥的性爱体现在是性的麻醉功能;白灵毅然挣脱婚约的束缚与鹿兆鹏同居则向世人昭示出性的爱情功能。而鹿子霖倚仗乡约的威严、霸占小娥,坦然地实践了性的征服功能,并通过小娥诱惑白孝父创造性设计了性的政治功能。心机巨测,非同一般,使贪求占有欢愉的“老和尚”、“碗客”丑所难及。

(三)《白鹿原》中的家族斗争

权势。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对权势的热衷和执着不仅构成小说或明或暗的线索,也是白鹿两家赖以生存的心理动因。白嘉轩迁坟换地,机心深匿是由于白家权势的需要;鹿子霖居心叵测,陷白孝文于淫乱同样出自对权势的欲望。白孝文审时变势,翻然投机革命,终于将“革命功臣”黑娃送进法场,潜在原因人是对权势的响往和维护。鹿子霖出狱后发现祖宗坟上有狗屎,所发感慨及继任乡约仍是权势的作用。对权势的热衷是“官本位”文化的集中表现。这种刻画,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无奈与怨艾,反衬出作者渴望宽仁大度宽人容物的感伤情怀。冒昧地说,作者这种情怀,是由自于对永恒人道主义的幻想。可惜,这种幻想在“民族秘史”面前显得茫然无措,难以自主。

(四)《白鹿原》中的谶纬文化

谶兆预言。这是常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因素。集中表现于白鹿原上的智者圣者朱先生的行为言语之中。朱先生既是宗法家族观念的维护者,又是充满禅机妙心的社会文化危机的预言家,也是伦理道德观念的美质的象征。每当白鹿原陷入生存的劫难危机,他却以少有的精英姿态化解之。劝张督督退兵是大壮举,使白鹿原免遭生灵涂炭;窥透人性、阶级斗争本相,送田福贤一车银元,救鹿兆鹏于水深火热更显大智非凡。宛如白鹿原那只似有似无的神鹿,一种精灵韵味氤氲而生。他跳闪腾挪,跃过重峦叠嶂,躲过灾难的降临;踱 于山巅之上,俯视滚滚红尘,眈睽后世,竟毫发不爽。几十年后,墓穴中“折腾到何日为止”语已超出写实的范畴,带有一种宿命的魔幻色彩。“折腾”即争斗、矛盾冲突,是对永恒秩序的破坏,是对安宁祥和的否定。不要再“折腾”这种谶兆预言以作者在80年代对历史的反省反思为潜在前提,以当代眼光审视历史为旨归,既是白鹿原的心愿,亦是作者的祈祷。但以“折腾”来概括白鹿原的“民族秘史”,不只是一种贬义的讽谕,还有一种将历史简单化的幼稚涵义。

三、《白鹿原》中的女性史

(一)《白鹿原》中的女性,是男权阴影下的附庸。

白鹿原》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风波突起的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 , 原上发生的一幕幕活剧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化角度看 , 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 , 有以鹿兆鹏、韩裁缝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 , 有以鹿兆谦 ( 黑娃 ), 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化角度看 , 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 , 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 相互融汇交织, 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在这个恢弘的如史诗般的著作中,在宗法制传统精神的浸淫下,众多的男性形象被人们广泛关注,往往忽视了与男人共同构筑世界的另一半——女性。一如王安忆所说:“对母系世序的追寻会在活人的记忆与口头传说消失的地方的终结,延伸到文字——到文明的断篇残简之中的寻找,其发现只能是男性祖先的身影。”⑤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小说里女性的功绩与故事始终在历史的“背后”,点缀在男性故事富丽的画屏之上,成为一个遥远而朦胧的底景。她们在白鹿原这个男性历史画卷上瞬间显现,却永远而无言地陷入了她们试图逃离的悲剧命运。

(二)《白鹿原》中的女人们是男权文化的受害者

最典型的形象,便是在白鹿原上最无辜的女性形象——鹿家大儿媳,一个连名字也不曾留下的女人。虽然是原上名医冷先生的大女儿,嫁入了门当户对的鹿家,但怎料鹿家长子兆鹏一心要与封建包办婚姻说“不”。除了公公的三个巴掌打出来的新婚之夜她就再也没有见着自己的丈夫。在人类生活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社会长期进化而产生的“文明的奇迹”,是男女异性心灵碰撞的绚丽火花和爱的升华。“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她正值青春,正值生命的花季,有着对幸福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求,却被残酷地拒在这至善至美的爱情世界门外,情感世界一片荒芜,苍白冷寂。没有卿卿我我、缠绵缱绻的柔情,缺乏铭心刻骨、摄人心魄的炽情,曾经的望眼欲穿、急切企盼和魂牵梦萦都在可怕的岁月之刀下消磨殆尽。这个洋溢着青春活力和生命活力的姑娘被生生逼疯了!

纵观《白鹿原》全书,男性中心立场依然制约着女性的生命价值。书中女性之大多数,仍无法以获得男性世界的认同,被赋予悲剧命运。在漫长的男权统治历史中,女性总是作为男性视野中的自然存在物而在生生死死、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层面上沉浮,难以超越自然存在而成为自主的群体。中国现代男性叙事在进行人生价值的终极的探寻时,一方面既从男性精神共鸣的角度揭示、批判奴性女性的精神贫乏,另一方面往往又不合理地把女性在现实日常人生层面上舒展人性、追求人性、超越人性,争得做人甚至不过是“做稳了‘女奴’”的人生努力予以压制。其中实际上潜藏着男性强势性别群体压制女性弱势性别群体的霸权意识、封建糟粕。男性叙事对女性性格主体性的描述,也同样倾注着作者自我的人格倾向、心理需求。男性作家借助女性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倾向、心理需求。男性以领路人自居,往往就对自我缺乏反思,所以他们替妇女控诉封建礼

教的同时往往忘了两点:一点是文化有承传性,他们在激烈反封建的同时往往并没有警惕到自己也可能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封建男权传统。第二点是他们没有警惕到他们所建构的新的意识形态中可能暗含着新式的男权意识。这就造成中国现代男性作家在心理上普遍地存在着显层性别理念与深层性别潜意识分裂的状况。作品中所体现的性别意识,既有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同时又相当普遍地承传着中外性别等级权力思维,还有在新意识形态理念遮蔽下的新的性别权利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背叛了他们解放妇女、尊重女性主体性的初衷。

四、《白鹿原》中的文化史

(一)《白鹿原》中的道德约束

我们以黑娃对白、鹿两家的态度为例。鹿黑娃还很小时,就说:嘉轩叔的腰挺的太直了。白家待鹿三一家绝对无可挑剔,但黑娃自小便跟白家不亲,从上一辈的白嘉轩,到同辈的白孝文、孝武,他都心有隔阂,走不近。

但是鹿子霖家也是大富,却不给黑娃陌生感。他对鹿家的男人,上至子霖下至兆鹏兆海兄弟,都不由得心生好感。他自己说不出这种好感的具体由来,只是觉得深眼窝长睫毛的鹿家人都看着亲切,不像白家人都是一本正经,腰杆儿挺的笔直。后来故事慢慢铺开,确实,鹿子霖的腰杆儿挺得不直。腰挺的不直,对人的姿态便低。人要往上够,总是不容易的,但是往下趴,是轻而易举的事。对于黑娃来说,白嘉轩是需要他踮着脚往上够的,他够不着,就觉得有某种压迫,让他心生自卑。但是鹿子霖是待他亲近的,他无需费力,平身就可触摸。

白嘉轩是白鹿原上道德的典范与表率。除了用计换了鹿子霖家的那块白鹿出没的坡地,他自认一生未做任何亏己心损人利的事。他的腰挺的笔直,直到后来被黑娃吩咐人戳瘫了,他道德的骨架反而挺的更直。正是这种笔直,给黑娃造成了道德压迫。白家的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是一副道德正然的样子。这也是黑娃跟白家不亲的另一个原因:白家给他道德压迫,让他总不自在,让他简直生恨人的心性有天生的成分,也有后来打磨的原因。黑娃是书里打磨心性最明显的一个角色。而打磨的方式和表现,便是道德上的认知改变。黑娃最后回到了白鹿原,拜了朱先生为师,认真的“学为好人”。到那时,白嘉轩已对他不存在压迫了。在这书里,白嘉轩是一杆旗,始终挺得笔直。他的身上有作者着墨很多的特性,是最朴质的道德。

(二)《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

作者在第二十三章中是这样写的:“她(白灵)进入教会女子学校第一次听到一个陌生的名字——上帝时,就同时想起了白鹿。上帝其实就是白鹿,奶奶的白鹿。”所以,白鹿显然是一个超越一切文化局限、统摄所有的形象,它是人类一切爱的精神和幸福理想的象征。朱先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超越了具体的道德实践层面的局限性而具有世界大同意识和博爱精神的道德精神,而白灵的形象则代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有怀着争取美好、幸福未来的理想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仁人志士,他们怀着一颗颗最纯洁的心灵,在中国命运生死未卜的大动荡年月里,毅然投身革命,本想能在未来的地球上出现一个自由、富强、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但是换来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历史局面,这显然与他们的初衷是相

违背的——白灵的死正是对此一意义的象征,这一形象的涵括性是极大的。黑娃归附于朱先生,也属于这个层面,他代表所有那些追求美好、具有道德自新力量的人。这个层面的人的特点是所有的人都以死亡为结局,表明理想人格与正义气质在现代中国逐渐失落的过程,他们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所必然经受的挫折与曲途。

由于作品的落脚点主要还是述写20世纪最初50年间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命运,所以,作者的主要笔墨放在了传统文化精神在农村的具体表现上,并形成了歌颂传统文化之嫌。也可以说作者在反映中国历史的时候,出于对中国道德和理想主义精神历史状况的总体考察,构思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东西,但是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又只能从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所以,更为宏大的意义便无法通过更为宏大的场景体现出来,而只能通过象征寓意系统给予暗示。传统与现代交汇过程中所产生的剥离之痛,腐朽与优秀并存的现象,历史的曲折,理想精神所遭到的扭曲与失落,一种更为宏大的精神的呼唤与弘扬,这也许就是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

①常振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1993年5月1日《文艺报》

②张颐武《〈白鹿原〉断裂的挣扎》,《文艺争鸣》1993年6期

③《〈白鹿原〉》隐秘的消闲之旅》,《文艺争鸣》1993年第6期

④鲁枢元《隐匿的城堡》

⑤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

参考文献: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下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修订本。

2)王仲生《人与历史,历史与人——再评陈忠实的〈白鹿原〉》,《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

年第6期

3)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二十世纪末中国家族小说的叙事特征》

5)郑万鹏《东西文化冲突中的 < 白鹿原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7 年

第 1 期

6)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评〈白鹿原〉评论集》,《小说评论》 2000 年第

5 期

7)唐云《觅我所失——论〈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和留连》,《小说论坛》 1995 年第

1 期

8)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沈阳师范大学 中文系 08 汉语言 王仝 08241007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摘要:都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意识、政治意识和一个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白鹿原》所展示的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关键词:民族史家族史女性史文化史 Abstract:The fiction is the art of time,and chen zhongshi’s “Bailuyuan”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deduces a rationtional unique way of thinking of thinking. it reflects a nation’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the tenacity of a nation’s vitality. “Bailuyuan” displays a 50-year’s changes’ great epic in Weihe plain, it is a gorgeous and colorful, startling picture of the long rate in China’s rural areas. “Bailuyuan”, on the set of the Guanzhong Plain in Shanxi Province is known as “the village of virtue”, reflects the delicate of three generations between “Bai” family and “Lu” family. All of the book condenses the national deeping meaning of the history, the shocking realism and the thick epic style. Keywords: nation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 a family female history cultrue history 《白鹿原》这部小说叙述了渭河平原20世纪上半叶50多年的历史变化。外来侵略、国共矛盾、家族纠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为了争夺白鹿原的统治地位,一个家族的两房子孙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闹剧:巧取风水地,恶施善人计,嗣子为匪,亲翁杀媳,情人反目,兄弟相煎……一位老人曾经像陈忠实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族长在家族中很有威信,当他从街上走过时,在门前给小孩喂奶的妇人都要进屋子里站。作者塑造白嘉轩这个形象,很大程度受到这件事的启发。① 一、《白鹿原》所体现的民族史 正如作家在作品扉页上写的那样:“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2]。历史自然都是由人来创造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却只是那些普普通通允许让全社会人看的一部分,然而民族的秘史却隐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历史的另一面:即那些民间的、乡野的的东西。它们隐藏于历史斗争的背后,只有通过生活在那

白鹿原人物形象分析

白鹿原人物形象分析 《白鹿原》讲的是渭河平原50年的变迁史,一轴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画卷,一个家庭的两代子孙争夺白鹿原统治争斗不已。争天下仿佛是男人们的事情,但是,男人站在背后的女人却无人提及。偌大宽阔的白鹿原上只有四个女人,四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女人,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女人。她们有的传统、勤劳,有的大胆、叛逆,更有的或许放荡、不堪,但是,他们是有自己的名字。 《白鹿原》的开篇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读过白鹿原的人都知道,白嘉轩娶过七个女人,而鹿子霖有许多个相好的。这许许多多的女人里只有四个女人用自己的一生换的一个名字。而开篇的头一句话就统领了全文,他告诉我们这是男人们的故事,女人就靠边站吧,站在男人身后,默默无闻的吧,就这样一辈子吧! 白鹿原上有名姓的四个女人,她们分别是:吴仙草、田小娥、百灵、高玉凤。总体上来说她们有名字也是因为男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自古以来,都有许多规范是专为女子设立的:三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些道德准则在建立之初就是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进行设定的。这是儒家的思想,并在历代的统治中占有绝对的、正统的地位。它们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了女人的身上,让他们在世世代代的大事中站在男人的背后沉浮,在死后也没有博得身后名。

那么,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白鹿原上的这四个女人是怎样这一部关中大戏中为自己博得了一个名字呢?是因为男人吧? 吴仙草——最后的传统 开篇说过,白嘉轩七娶六殇,而他娶的第七个女人——第七个娶回来并且活下来的女人。作为这样的一个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白家这个活下来的女人是在原上对白嘉轩的“妖怪”的谣言中活下来的,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 身体,她带来的也是白家的“面子”“荣誉”。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为白嘉轩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她完成一个女人的最基本的三种身份。 在历来的传统里,女人只是生殖工具,在其本质上只是工具,而不是一个人。这就是女性的悲哀。她的到来也为白家带来了新的财富,这是她对白家额外的贡献,在某种意义层面上,她就是白家的功臣。 在那场“人们悄悄算计的已经不是谁家死过人,而是还有谁家没有死过人”的瘟疫里,白吴氏——吴仙草也表现出了一个传统女人的“风范”。在人们都躲避瘟疫的时候,她留了下来,她说:“要是这屋里非走一个人不可,只有走我好”,这是一个拥有最传统的所谓的美德的女人,纵使她身体健全,纵使她对这个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需要人去牺牲,她一定是义无反顾的那一个。在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她就表现出了平静。文中这样说“她便断定了自己走向死亡的无可更改的结局,从最初的慌乱中很快沉静下来”,还有后来丈夫为她哭泣,“她大为感动”。一个女人的一辈子仅仅只是得到丈

浅谈《白鹿原》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技巧

浅谈《白鹿原》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技巧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当时逐渐消弭的文学界掀起了一股洪流,各界媒体、期刊以及出版社纷纷连载、出版,《白鹿原》一度成为诸位学者和文学评论者的研究对象。翻开《白鹿原》,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初建,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一幅广阔的历史画面,带着黄土高原丰厚传统的文化内涵,向读者缓缓展开。 《白鹿原》虽然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又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陈忠实在对《白鹿原》的现实描写中掺杂了神话、魔幻的元素,他借鉴和吸收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这不仅仅在于挖掘关中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在于通过白鹿原上近百年历史风云变幻展现儒家传统文化行将没落的悲剧命运,并在总体写实的基础上,对作品本身进行艺术上的创新,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技巧渗透进来,巧妙地融为一体,在当代文坛显得不同凡响。而本文将就《白鹿原》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技巧做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利用各种魔幻的意象表达深刻的寓意 在《白鹿原》中,最深刻而复杂的意象便为“白鹿”,对于“白鹿”,小说描写道:“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疬廓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太平盛世!”在本文中,“白鹿”成为了白鹿原居民的命运之神,是真善美的化身,寄托着世代白鹿原居民的美好理想与愿望。而与“白鹿”寓意恰好相反的则是“白狼”,白狼吸了猪血却不留痕迹,任何障碍都不能阻止它的攻击,揭示了社会动荡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在白鹿原居民当中,白狼象征着永无止境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战争、瘟疫和死亡。 “白鹿“、“白狼”这些隐忍的象征,作者通过荒诞而魔幻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白鹿原居民祈求白鹿使万物复苏),使得悲壮与苍凉的白鹿原的现实生活多了一份诗意化的神秘美。 二、将现实生活与人物神话化、魔幻化 在《白鹿原》中的一些民间传说,作者赋予了一些神话的色彩。例如祈雨仪式。当地人将飞升上天的关羽奉为掌管人间风雨的神,在干旱之时,居民便会去关帝庙祈雨,其中白嘉轩作为在太阳暴晒下跪倒在庙前等待神灵恩泽的一名男性,被神灵选中,附在身上为人们祈雨。 在这场仪式中,关羽作为历史人物变成了神灵,祈雨变成了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仪式,民间风俗上升到神话、传说的概念,使书中所描绘的现实生活及人物更加魔幻化。 三、打破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描写死而复生、亡灵再现、人鬼对话等情节,来表达更为实际而深刻的文化内容。例如在《白鹿原》中,田小娥败坏门风被鹿三刺死,她的灵魂和怨恨之气结成了各色蛾子给白鹿原带来了灾难,她附身于婆婆,告知自己被杀的过程;附身于鹿三,哭诉白鹿原的无情和专制。

电影《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鹿原》上的人格类型 ——守成者,投机者和本能者 真实的白鹿原在古长安之侧,2000多年前,刘邦兵屯灞上的遗址就在这里,唐代的诸多诗人在此行吟或者隐居,这块京畿之地在缓慢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乡约族规家法和民俗,渗透到每个平民的血液中。直到清末民初,遭遇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旧有的乡村结构才在现代化的残酷剥离中崩溃。 小说中的白嘉轩是族长,他是典型的“守成者”,在他看来,乡约就是天经地义的乡村规范,他是怀抱着田园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而他的对手鹿子霖,是标准的“投机者”,抓住新时代所带来的一切机会,他们才是白鹿原真正的主宰。白嘉轩的感召力只能停留在昔日的荣耀里,他维护的是过去的尊严,而现实中,贪婪人格的鹿子霖往往能获取最大的利益。 以身体原始欲望行走的黑娃和田小娥是白鹿原上的异端,他们是“本能者”,他们的生命如电闪雷鸣。活得虽然短暂,可是那种轰轰烈烈活法,却是惹人瞩目的。这些人物,在这片土地上,按照陈忠实的话说:“得意着或又失意了,欢笑了旋即又痛不欲生了,刚站起来快活地走了几步又闪跌下去了……” 白嘉轩:时代的守成者 白嘉轩:族长的没落 很多人觉得白嘉轩的塑造,是陈忠实唱给白鹿原的一曲挽歌。作为一个胸怀仁义、心有大志的族长,最后被社会浪潮挤落在社会角落,家业和族事都趋于没落。这是他人生和他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没落。 浓缩了传统文化负荷的白嘉轩所面对的,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乡村的衰落,是晚清至民国以来的趋势;而基层政权的不断整合,使得宗族和他所代表的儒家正统观念更无容身之所。 白嘉轩的人格 白鹿原上有两个代表白鹿精魂的人物,一个是白嘉轩的精神偶像朱先生,另外一个是他的女儿白灵。实际上,这两个人物的不断启示和关联,使得白嘉轩在尘世间的挣扎,不脱离正道。 陈忠实在村里做调查的时候,听老人们讲故事,说到他的某位长辈,从村落里走过的时候,腰永远是挺得笔直的,个子很高,从村里走过去的时候,那些在村落街巷旁喂奶的女人们,都会吓得躲回自己家的院落。这就是白嘉轩的起源点,陈忠实说,族长的禀赋、气性,在那一刻他有了鼻息可感的生动和具体了。加上他从“蓝田县志”上抄下来的北宋年间吕氏大儒所制定的“乡约”,自然就融进了这位族长的血液。白嘉轩的人生故事和际遇,开始不断延展开来。 白嘉轩是依照祖宗规矩定下来的族长,可是他在小说开篇就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他的历任妻子的死亡,使他面临着无后的恐惧,也面临着族长在他家断绝的可能性。他“六娶六亡”的故事已经成为乡村的传奇,性在白嘉轩这里,脱离了欢悦的主题,而变成了只有传宗接代的唯一功能。即使是如此,白嘉轩巨大的雄性力量,还是通过小说开篇而传播开来,特别是

《白鹿原》中的陕西方言解析

《白鹿原》中的陕西方言解析 《白鹿原》是陈忠实奉献给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十六年间关于它的新闻从未间断,自1998年获茅盾文学奖之后,改编此长篇著作的风潮“暴热”,秦腔版、话剧版、舞剧版接踵而至,电影版的搁浅、电视版的筹谋都成为观众与作者陈忠实再度等待中的期盼。全书写得深沉而凝练,酣畅而严谨。小说以其史诗品格及独特的形象系列引人注目,全书生活内容厚重、思想力度深远,特别是方言俚语的使用,使人物形象真实、亲切、自然,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魅力、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内容,下面对书中的陕西方言进行解读。 1.把白鹿村挨家挨户捋码一遍,有力量一次买走这二亩 水地的除非鹿子霖再数不出第二家来。(第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同) 捋码:(lǚmǎ)梳理;整理归类。 2.白嘉轩在铡墩前蹲下来,把青草一把一把扯过来,在膝 头下捋码整齐再塞到铡口里去。(第63页) 捋码:(lǚmǎ)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不顺之物顺直。 3.鹿子霖说:“倒不在乎李家寡妇那六分地。这是白嘉轩给我跷尿骚哩!”(第54页)

跷尿骚:(qiāo niāo sao)比喻轻视或把人不放在眼里,有 胯下之辱之意。 4.鹿三说:“快?J草!甭只顾了说话手下停了?J草。(第63页) ?J草:(rǔcǎo)铡草时一人将双手所揽持之草一次接一次塞入铡口以内。 5.白嘉轩说:“三哥,你看我那个小女儿灵灵心疼不心疼?”( 第74页) 心疼:(xīn téng) 指小孩不仅指长得好看,还惹人疼爱、亲昵。 6.鹿三一般不参与白家家庭内部的事务,不像有些浅薄 势利之徒,主家待他好了自个就掂不来轻重也沉不住气了,骚情得恨不能长出个尾巴来摇。(第75页) 骚情:(sáo qíng)用轻佻的语言举动取悦于人,或指男女之间的挑逗、戏谑,卖弄风情。 7.鹿子霖虽然被这话噎得难受,却只能是玩笑且当它玩笑:“嘉轩兄谝什么闲传,这是史县长的命令。”(第92页) 谝闲传:(piǎn xián chuán)白费唾沫说一些没有用处的空话,或说一些虚假动听的大话。 8.不过那主儿有点啬皮,年长人罢咧,年轻人怕受不下。(第132页) 罢咧:(bàlie)不要紧;不怎么样。

《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的传统文化特征浅析

《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的传统文化特征浅析 六仁义后面的虚伪 单说种“罂粟”。他对鹿三隐瞒了真相,这说明白嘉轩知道那就是“鸦片”,但他又好像没有骗鹿三,对,是药材,罂粟这东西可以入药,止疼镇静,可吸噬过多会上隐,最终会使人没命,他为什么瞒着人们种罂粟,讲仁义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反映出他的仁义背后的虚伪。他隐瞒种“罂粟”真相,其实质在自欺。这说明他的仁爱,善良是局限于白鹿村的范围之内,他没有一种大爱,没有民族意识,只有宗族观念。白嘉轩的仁、善、爱是具有狭隘性的,没有以整个华夏民族为关注点。他想发财,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仁义道德构建起的威严背后隐藏着险恶的一面。也告诉了农村的一个现象:在一个地方当最先发展某一项经济作物时,最早的实践者,收获最大。如果说白嘉轩是一个杀人犯,用“鸦片杀人”。我认为他还没有达到那样的认识高度,作为一个“小地主”他那样做仅仅是为了挣钱养家。如果说他财迷心窍的话,为什么又听先生的话犁掉自己家的罂粟地,又兴办学堂、修祠堂。这不只是为了自己,他也有宗族观念,爱民之情的。因此他的良知是没有泯灭的。白嘉轩种植罂粟发了家,抱上了两个孙子,仙草学会了纺线织布。这时白赵氏才发现自己的儿子能力,才将权力全部下放开始隐退。这时白嘉轩正式成为这个家庭的主宰。再没有来自家庭的力量阻碍他。接下来白嘉轩更加自信更有雄心地去更上一个台阶。 七外在的刚强,灵魂深处的脆弱 白嘉轩为“求雨”当马脚体现出了他的牺牲精神。在紧要的关头能挺身而出,按常人他不会这么干,只要自己有粮吃。可他并没有因此卸掉身上的责任。假如你我是上帝的话,也会赐于白嘉轩神力的。这些情节使我们想起“夸夫逐日,大禹治水。”在这种场面中,没有人不为之感动的。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多么震撼人心,体现出了悲壮之美。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不得不臣服于神灵。 当瘟疫在白鹿原上蔓延时,白嘉轩在妻子仙草面前暴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身上有神性,但还是人性占主宰地位。书中写道白嘉轩结婚时与妻之在新婚之夜有性描写。而后来的生活中对“性”描写根本没有。这表现出白嘉轩对婚姻的态度:夫妻婚后除了生子之外,不是整天沉迷在“性”中而是如何构建这个家庭,创造幸福。有些人认为白嘉轩没有“性”从而得出白嘉轩毫无人性的谬论。他们的家族从担任族长那一天就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家族。他的情感是不轻易外显的,这也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无情的封建“仁义”守护者。尤其是在“妻子”仙草将被病魔带走之前,他真正露出了一个男人的柔情与脆弱,正当他准备让妻子出去避瘟疫时,瘟神抢先抓住了仙草的头发,他“双手抓住仙草的胳膊呜哇一声哭了。仙草自进这个屋院以来,还没见过丈夫哭泣时会是什么样子,……像个孩子一样可怜地问:…啊呀天呀,你走了丢下我咋活呀……[①]?”这个细节展现了一个自然的人白嘉轩,这哭声是惊天动地的,是从生命深处发出的。他真正体验到了“仙草”对他生命的重要,只到这一刻他才说出口,他才哭出声。以前他是将眼泪流到心中,这时他心里再也装不下这来自灵魂的悲伤之泪。接着他拉着仙草去看医生,又为他煎药,至于叫孝文和白灵回来见母亲一面,白嘉轩这样做其实心里还在赌气,那个面子他拉不下来。如果说仙草想见这两个孩子一面,还不如说仙草想为两个娃求情,希望得到丈夫的原谅。瘟疫侵袭白鹿原。这反映出了村民对待病魔的态度。他们大多数人是先不在乎,小病不治,直到病情恶化,无可救药的时候把这一切都归于神灵。体现了人们在病魔死神面前的恐惧,生命的脆弱。他在处理小娥的鬼魂的态度上,他去请教朱生,一切可以说是先生计划,白嘉轩只不过实施罢了。先生去世了他“双手撑住大门门扇放开悲声。[②]”他的悲声除了对先生的死表示悲痛,悲痛的也是白鹿原上不再会出现象先生这样的人了。他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一生而哭泣呢。正如费秉勋说:“白轩的悲剧性就在于,作为一个封建性人物,虽然到了反封建的历史时代,他身上许多东西仍呈现出充分的精神价值,而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却要为时代所革除,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就显出浓厚的悲剧性。[③]”他先生的作用对村民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他意识到他们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也不能挽回那美好的回忆。就像老舍笔下的“沙子龙”一样只能将“镖局”改为“客栈”了。他其实为自己先生悲哀,为埋葬他们那个时代嚎出了最后的哭声。后来因黑娃的死气瞎了一只眼睛。这在暗示将来的日子里命运只能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活着。

关于《白鹿原》的鉴赏

关于《白鹿原》的鉴赏 关键词:传统儒学文化阶级本位背离 《白鹿原》是一部描写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变迁的史诗巨著。其中人物较多,形象各异,且彼此关系密切。其中鹿兆鹏和黑娃在下一辈人中曾一度被认为是正面和反面的代表,二者曾有着多次合作共事的经历,但结局却是鹿兆鹏投入到了革命的大潮中,黑娃最终“跪倒在”象征传统封建儒家思想的、他早年激烈批判的“祠堂里头”。二者的彻底告别,体现了儒学在20世纪的中国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挑战”的漫长历程,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激烈较量的中外文化和阶级本位文化深深的影响了鹿兆鹏和黑娃的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命运的转变。 最初,鹿兆鹏和黑娃同样反对封建婚姻,一个是“有家不回”,一个是带着“偷来的”媳妇在村外窑洞过活。他们一起策划在白鹿原上掀起一场“风搅雪”,一起烧粮台打富豪,一同闹革命。仔细品味他们的成长历程,却可以发现,这对貌似志同道合的战友,自始至终就有着不同的信仰。他们接受的教育和经历代表的是各自坚守的文化和理想,同时他们的行为也表明,他们乐于为各自的坚守所服务。 因此,笔者认为对鹿兆鹏和黑娃的最终背离是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文化”导致,这一“文化”既体现在那个特定时代中互

相冲撞融合的传统儒学与外来文化,也体现在不同阶级人心底的阶级本位文化。 一.传统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激烈较量 鹿兆鹏小时候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年龄不算最大,书却读的最高”,但是他随着“新文化运动”大潮,中止了传统儒家教育,进城“念新书”,学“西学”,完全接受了西方解放思想,纯熟的掌握了革命理论,并从此坚定了终身的信仰。他自觉意识到自己属于带有外来性质的“新思潮”,他大胆质疑早年所接受的儒学启蒙教育,对“白鹿原”——自己的母体文化也进行了革命,他所体现的文化心理结构其实是建立在自身所信仰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之上,而这理论体系是经过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理念与新思潮的激烈碰撞之后,其精髓深深植入鹿兆鹏心里的。他说拜祭祠堂纯属“封建礼仪”,宣称白鹿村是原上最顽固的“封建堡垒”——理由是知县亲自给挂过“仁义白鹿村”的金匾。鹿兆鹏是白鹿镇上显眼的“洋装洋人”,有名的“洋党”。鹿兆鹏是彻底的反传统。 黑娃接受的完全是儒家教育,不论是他在为日不多的学堂学到的,还是生活中鹿三的指教。孝悌,伦理多是在耳濡目染,代代相传中形成。黑娃生长于“农耕”,同样有着“耕读传家”的思想,他满意于和田小娥过的恬淡的“日月”,他要“蒙着头,闷住声下几年苦,买二亩地再盖两间夏房,保不准过两年添个娃娃……”甚至遵循“耕读传家”的传统计划将来让孩子去读书,给祖上争光。他相信通过劳

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嘉轩,白鹿原的族长,为人耿直厚道,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心胸宽广,“腰杆挺的很直”,他做事有原则,募捐苛捐杂税的官员来了让他敲锣通知族人,他坚决不从;他是中国封建家长中最理想最完美的一个代表,“一生没有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可以说是光明磊落,他体察民情,事无巨细地为族人服务,在族里德高望重。但还是不无遗憾地留下了了“以卖地形式为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他在这块地里发现了白鹿精灵)做坟园”这唯一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这也恰好证明:白嘉轩也是人,他不是圣人,他也会又不完美之处。这一点在结尾时指出可以说是画龙点睛,堪称完美之笔。其实还有一件是他悄悄做下的, 白孝文,白家长子,新一代的族长,但由于中了鹿子霖和田小娥布下的圈套而身败名裂,继而卖房卖田,甚至落到沿街乞讨、被恶狗追食的地步。但他经过自己努力最终得以出人头地并且当上了县长。他能够忍辱负重,

讨饭的时候被作为反面教材给孩子们展示,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可饥饿使他对饭食以外的一切熟视无睹,于是他活过来了。虽然浪子回头,可他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残余势力附身的代表。他心胸狭窄,容不下黑娃这位解放滋水的功臣;他不讲义气,为了功名利禄可以出卖儿时最铁的玩伴,黑娃杀害游击队员的罪名就是身为县长的孝文提供的,他甚至不给父亲面子,见到父亲佝偻着身躯只身来到县城为黑娃求情,他狡猾地把责任和决定权推到了县委和人民的身上;他见风使舵,当黑娃(三营长)和二营长被兆鹏策反之后,孝文已是势单力薄,作为张团长心腹的他惊魂未定,当即当着兆鹏的面表示愿意起义,“其实我早就琢磨着想找你商量这事了”,因为他认为自己如果不同意起义的话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他翻脸不认人,而且心狠手辣,身为张团长的心腹,为了消除兆鹏和黑娃的猜疑保全自己,他毫不犹豫地向张团长开了枪,而且把致命的一枪补在了脸上!甚至没有一点起码的尊重!何况要杀死的是自己曾经的上级!可见其手段非同一般! 白孝武,白家次子,白嘉轩最合适的继承人,坚定地秉承父亲传承下来的家族规矩。在哥哥孝文违反族规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孝武果敢冷静和大公无私的表现让父亲下定了决心把族长一任交给他。 田小娥,这是一个封建思想禁锢下的牺牲品,是原上的人鄙视的对象,死了之后则变成了邪恶势力的代表,面对原上村民、白家鹿家的坚决反对以及父亲以断绝父子关系的威胁,族长白嘉轩甚至不让他们进祠堂拜

浅析白鹿原

浅析《白鹿原》 摘要:《白鹿原》以其丰厚的内涵与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不仅向世人显示出这是作家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现实主义巨著。作品恢弘的规模,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刻画,尤其是白嘉轩等典型想想的塑造,使它成为当代小说中大气磅礴的佳作。 关键字:现实主义;人物形象;艺术价值 正文: 现实主义使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白鹿原》问世后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与缜密的写作技巧,以及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引发的评论如潮涌般出现。因此,本文将以写作的时代大环境,典型人物形象分析及作品的艺术价值来浅析这部作品。 一、写作的时代大环境——“现实主义的复兴” 在从清末民元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界里,一阵阵飓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而每一次的变动都震动着它的内在结构:打乱了再恢复,恢复了再打乱。在这里,人物的命运是纵线,百回千转,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横面,越拓越宽,传统文化的兴衰史全书的精神主体,以致人、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作品的时空,在我们眼前铺开了一轴恢弘的、动态的、极富纵深感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画卷。 现实主义使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潮,也是当代文学理论争辩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说新时期以前,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常受政治等因素的干扰而浅藏辄止,那么,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的研究大大深入了,现实主义文学主潮得意持续健康的发展,尤其是新写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启示,并且有意通过对生存意义的空缺表现达到对存在的追问和诘责,90年代“现实主义的复兴”使它在众生喧哗中仍然成为主体性声音。 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形态是不断发展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核是“现实精神”。从整个世界的文学格局看,现实主义虽然受到多种思潮,特别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但它并没有因此退出文学舞台,只不过是改变了以前那样的确定形态,以新的发展状态同现代主义彼此消长,汇成两股并行不悖的文学潮流。从现实主义本身特点来看,它无疑是和现实生活最为贴近的一种文学形态。只要我们还承认文学与现实密切相关,只要人们的艺术需求还有反映和认识现实这一方面的目的,那么,现实主义就无疑是最直接实现这一要求的文学主潮。 在90年代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多种文体创作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尤其是出现了长篇小说热。90年代一直到今天中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出现的又一高潮,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继50年代繁荣期后的又一个活跃时期,作家纷纷写作长篇,长篇小说每年以上百部的数量出版。 二、典型人物分析——浅谈白嘉轩的形象 《白鹿原》描写了白、鹿两家三代人的人生历程,既体现了原上人们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又向人们暗示了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命运的关注再现了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民族心路历程,以及发生在白鹿原上的事情对民族生存走向的影响。

中国小说欣赏知识点

1.《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 2.《水浒传》是英雄传奇的经典之篇 3.《三国演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书中的“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其中的诸葛亮、曹操、关羽被称为“三绝”。 4.《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反映当时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一个是歌颂敢于追逐自己利益的起义农民。 5.在梁山义军内部,始终存在着反对招安的力量,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李逵。 6.《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很多情节有如独立的故事。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醉打山门、倒拔垂杨柳、。林冲的故事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的故事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 7.中国古代的神鬼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搜神记》为代表的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另一类是以《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为代表的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志怪小说”发展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使这种题材的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8.由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来源共有三类。第一类取材于里巷所流传;第二类是根据同人之籍录;第三类是随笔撰次。 9. 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时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形成了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大传统。《西游记》开创了神魔小说的空间,《红楼梦》描写凡人的故事。 10.有明一代的“四大奇书”指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11.“三言”指的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其作者是明朝的冯梦龙。其作品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另一类是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12.可以代表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的《红楼梦》又称《石头记》,作者是曹雪芹。故事中的主线有以下几条:一是荣国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的兴衰;二是宝玉与众女儿的聚散。三是宝玉“情悟”。 13.请你写出《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的名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浅析《白鹿原》人物形象的对比

浅析《白鹿原》中人物形象的对比 这是我第二次翻开《白鹿原》,朴实的写作风格,纯朴的民族风气、敢作敢为的行事作风,连同白鹿镇再简单不过的风景再次给予我震撼,且不去理会陈忠实在小说中所倾注的伦理感情因素,《白鹿原》展现的是以白家和鹿家为代表的生活在白鹿镇上的几代人在封建观念仍旧残留之际的不同的生活轨迹,讲述了渭河平原50年代变迁的一部乡村史诗。她,气势磅礴,渗透着时代变迁的点点滴滴;她,让人荡气回肠,整个50年代的动荡浓缩在白鹿两家不断地明争暗斗中,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纠缠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不得不为自己建筑一个可以避风的港湾,理想永远是美好的,想想,在解放之前的中国,在五十年代的农村土地上,国共不和,土改停滞、饥饿仍旧、封建伦理观念人占据着人民的头脑、有着为逃离桎梏而挣扎的人……他们,白鹿原上最勤拙的农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中国现状。于是,摆在面前只有选择,白嘉轩,选择了固守封建观念,执着一位族长的权威和尊严;鹿子霖,选择在封建思想中尝试接受新的改革和新的思想,常常动摇在封建和新思潮中;白孝文,选择承继父亲所谓的族长之位;鹿兆鹏,一位忠诚革命和热忱革命,极力反对封建势力的共产党知识分子;

鹿兆海,选择了由“共”向“国”的过渡,有着对爱情的忠贞,但却无法认清时事的发展趋势;鹿三,永远是一个充满感激和无法忍受违背礼教的长工;……或许,在《白鹿原》中,他们都代表着男性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中不同的道路。一部史诗,除却男性,当然,男性的力量在50年代这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撼动的主角地位,但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在时代变迁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这部史诗中,女性形象总是在男性权利的遮蔽下挣扎着,或顺应现状、或循规蹈矩、或无可奈何,她们总是在封建伦理道德中挣扎,却永远无法承受男性主导的时代中寻找到一丝可逃脱的可能性,她们对伦理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男性的权势当中,甚至于连死亡也无法弥补她们所需要的欲望,在她们身上,有欲望、有情欲、有着对平淡生活的渴求,于是,她们试图解脱自己,唯一路就是挣脱封建的缠绕,学会跟封建势力代表做斗争,不退让,这种种的渴求,在她们身上映照着理想总是美好的影子,理想终归是理想,她们总是没有办法挣脱种种的桎梏,仍旧被困在所谓的伦理道德的深渊,即使是抗争的厉害的白灵,或许我们可以理解,白灵其实是逃出了封建伦理的枷锁,但道路也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她所追随的革命道路上,她走得也是磕磕碰碰的。理想虽美,但现实却有着更大的说话权和决定权。在《白鹿原》中,塑造的种种不同的人物,串联成了革命潮流摇曳的50年代,他们身上,无疑都成为了时代最好的代言人,集中笔墨叙写男性人物和发展道路,遮蔽之下,看似露骨的笔锋记录着女性

鉴赏散文标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鉴赏散文标题 考纲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学习目标 ①分析标题的含义、作用。 ②通过鉴赏、思考归纳“分析文章的标题”类题型的答题思路。 ③学以致用,通过高考题目,巩固此类题目的做题技巧。 1、小试牛刀 自主分析下列标题的好处: ①《背影》 ②《变色龙》 ③《荷塘月色》 ④《故都的秋》 2、大展身手 枣香醉人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靜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額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白鹿原的文化魅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作业 题目:浅析《白鹿原》的文化魄力 学号:1143001202784 姓名:胡小会 分校:株洲电大 教学点:茶陵工作站 指导教师:谭军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 1、浓郁的地域方言 (4) 2、性文化 (4) 3、传统的儒家文化 (5)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5) 1、白灵——“白鹿精魂”的化身 (5) 2、朱先生——关中大儒 (6) 3、白嘉轩——传统文化的维护者 (6) 4、黑娃——封建文化的反抗者 (7) 三、深厚的语言艺术 (7) 四、小结 (7) 参考文献 (8)

内容摘要:《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文化魄力,是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白鹿原》的文化魄力: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深厚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白鹿原》艺术魅力文化魄力

《白鹿原》以渭河平原上白鹿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夺和冲突,全方位地展示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存状态。作为一部民族的“秘史”,小说较少正面触及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而是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将政治意识形态、革命历史与儒家文化、宗法礼仪、民情风俗以及性与暴力结合在一起,以文化史诗的框架,完成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政治风云演变史的叙述。其中白嘉轩这一典型形象作为民族文化的人格代表被着力塑造的,在他身上复杂地凝聚着民族文化的温情与乖谬。作为白鹿村的一族之长,其道德人品完全符合宗法家长的规范,耕读持家,行善积德,就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也不忘修祠堂、立族规、办学校、兴家业,使衬里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作为长者,白嘉轩又大有忠孝仁义、温柔敦厚的懦者风范。但是他性格中也有保守、虚伪、专断乃至残酷的一面,俨然一个卫道者形象,这在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蛾等人所遭遇的家法族规中可见一斑。通过这一人物,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糟粕相生相克的状态,并寄托了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深沉思考和探索。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白鹿原》这部小说是由三种文化,即地域文化、性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 (一)浓郁的地域方言 陈忠实是从关中平原走出来的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从小就受着关中文化的滋养,这样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与生育他的这片平原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他热爱这片平原,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使用了大量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方言土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地域特色,充分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 鹿贺氏白眨白眨着眼说:“药轻不治病!(《白鹿原)450页,以下只标页码[1] 陈忠实说:“我是关中人,也素以关中生活为写作题材,我更关注关中这块土地的兴衰史。”[2]可见,关中这块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故土是陈忠实文学创作的艺术源泉,他从中不断的汲取营养。《白鹿原》中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本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两者的交相辉映却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道历久不衰的风景。 (二)性文化 性。小说中描写性的文字颇多,可以看出近年来以性的角度审视社会人生的文学倾向对作者的影响。诚如孟繁华所言“:性,在这里已不仅仅是感官刺激的手段,同时它是驱动小说“秘史”情节发展的主要缘由”、“白鹿原陷入了巨大的性的情结之中,性成了一个伟大的神话,逃出劫数的人在白鹿原已屈指可数了。i西方社会生物学家莫里斯将人类的性行为归纳为13种功能:生殖、爱情、欢愉、交流、游戏、认证、征服、炫耀、麻醉、逃避、商业、政治、升华。见鲁枢元著《隐匿的城堡》[3]。白鹿原上性爱带有“前技术时代”的特点。生殖功能在白氏家族展示得最为充分。白嘉轩连娶七房老婆,是想向世人证明传宗接代的使命感。“无后为大”成为白嘉轩的道德律令,不仅自己墨守蹈距,而且现实一旦与此律令发生冲突;血缘的纯洁性,对宗法观念坚守也即显得微不足道。他让三子孝义借助免娃的“牛牛”怀孕生子,也许是忘记了“乡约”颁布之时指责白满仓之妻扯襟坦脯的义正辞严。不仅白嘉轩的性意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他的这种专注于性的生殖功能的特征在后辈身上不仅仅是弱化,也开始显示出拓展的特征。这想必是作者依循人物性格在特定环境下必然由之的规律精心设置的情节。小娥抑制不住性的躁动,竭力体现性的欢愉功能;白孝文甘为后成乞丐沉溺于小娥的性爱体现在是性的麻醉功能;白灵毅然挣脱婚约的束缚与鹿兆鹏同居则向世人昭示出性的

高中语文10《白鹿原》家族的学堂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10课《白鹿原》 ——家族的学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料峭.(qiào) 衣襟.(jīn) 炮.制(pào) 茅塞.顿开(sè) B.规矩.(ju) 坍圮.(pǐ) 打诨.(hún) 乳臭.未干(xiù) C.考妣.(bǐ) 红苕.(sháo) 熨.帖(yù) 感慨系.之(xì) D.繁衍.(yǎn) 椽.子(chuán) 缱绻.(juān) 身陷囹圄.(yǔ) 答案 C 解析A.炮páo;B.诨hùn;D.绻qu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摧毁瞻仰报不平不容置疑 B.檩条嘻戏烂裆裤面面相觑 C.繁衍踊跃照像机荒诞不经 D.竣工孱弱钓鱼竿治国安邦 答案 D 解析A.报-抱;B.嘻-嬉;C.像-相。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我将冷静地________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 (2)孩子,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________地对 父母下评判。 (3)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________考虑而选定的职业, 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 A.检点草率细密 B.检点轻率周密

C.检查轻率细密 D.检查草率周密 答案 B 解析“检查”指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点”有逐一检查的意思。“轻率”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思考;“草率”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周密”指周到而细密;“细密”指不疏忽大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有话好好说》是一部以北京青年赵小帅为主人公的城市荒诞轻喜剧,节奏明快,通 过简单的吵架冲突发展到一个荒诞不经 ....的境地的故事,表现了人在社会上难免有些矛盾冲突,影片的拍摄风格十分独特。 B.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把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 ....,集中带到山下,然后进行分类处理。 C.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 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 ....吧。 D.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 不慎丢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 答案 A 解析A.荒诞不经: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引申为对不可理解的荒唐话的主观描述。B.信手拈来:意思是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C.姑妄言之:意思是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表示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一般作谦词。D.纸上谈兵: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白鹿原,是一个深情而神秘的地方,闻名遐迩。“白鹿原民俗风情旅游区”地处西安市东南,白鹿原腹地,鲸鱼沟中上游,大约距西安20公里左右。 B.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 C.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D.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答案 D 解析A.语意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B.“扫除……法律空白”搭配不当;

电影《白鹿原》赏析

以民族文艺史诗大片《白鹿原》为例,观中国影视作品审查 制度及导演定位 《白鹿原》小说虽早有耳闻,但一直只停留在只闻其名,未闻其实的阶段,直到这学期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白鹿原》纪录片,这才让我对原著乃至电影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想法。 纪录片中,我了解到该部电影为拍到真正符合小说地理环境及社会背景的白鹿村,以及村外一望无际的麦田,王全安导演及其团队早几年开始就处处选点;为配合拍摄季节,种植特选小麦,建设主要场景白鹿村祠堂;为符合原著定位,演员均使用陕西方言,甚至群众演员也是当地农民。看着演员们的辛苦付出,带着对制作团队的敬佩,以及原著的认真阅读,对于电影《白鹿原》我更是期许满满。 前些天,终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电影《白鹿原》,先前看过原著和纪录片的我,对这部电影没有了陌生之感,然而150分钟的电影我左等右等也没看到百灵、冷先生等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人物们出现,就连我最为期待的鹿三被田小娥传奇附身的这一经典情节也未能寻到。整部影片看完,应该说是将我曾看过的小说、纪录片人物进行了一一对应,细想下来,电影中人物最符合心中小说人物形象的要数田小娥和鹿三了,作为主要人物的白嘉轩电影中正直、老谋深算的形象,让我看不到人物心理的一点起伏,作为先进代表的鹿兆鹏电影中的他看起来楞头、生猛全然没有了小说中该有的坚定、沉着、睿智。似乎因为缺少了小说中众多细节,电影中的人物整体都缺少了些血肉,鹿子霖、白孝文、黑娃和鹿兆鹏的人物形象都不够鲜明,性格也不够饱满,

没能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电影结局更是仓促结束,众多人物的命运结局却全都成了谜。 带着些许遗憾,好奇起为何精心准备的一部电影最后却落得个骂声一片、评分颇低的结果呢!点开《白鹿原》贴吧,看到的是众多有关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的犀利点评。有说导演没看懂《白鹿原》的,有说拍成了《田小娥传》的,有说全说陕西话听不懂的,甚至还有的说是王全安导演和老板定位出了问题的……大家谈论的热 火朝天,而其中在我看来关键所在确实中国影视作品的审查制度。 众所周知,《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然而正是这部获奖众多,出版多次的原著小说,改编成电影却遭到了严格审查,同样的情节为何却是不一样的际遇。 通过贴吧我了解到,电影完成时长310分钟,精简到后来的210分钟,而到真正上映却只剩下150分钟。网友甚至无奈的这么说:“你说你看到的还是白鹿原吗?恐怕看的是广电总局发布的片花吧?连 一部完整的电影都没有看到却要评价电影的好坏,不合情理啊,怨谁??再回头想想,多少电影拍出来连跟本土观众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压根就不叫你看,看你还说拍的好了坏了的不?怨不得演员,怨不得制片,也怨不得导演,大陆不缺好导演,但观众总是缺好电影看。一切尽在不言……”,“中国电影目前还没有分级制度,广电局要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