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鹿原》赏析

合集下载

《白鹿原》影评

《白鹿原》影评

《白鹿原》影评
《白鹿原》是一部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山西省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个小村庄代表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电影通过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电影通过宏大的叙事和壮阔的画面,将观众带入到一个传统而神秘的世界。

电影中的画面非常出色,展现了中国山西的美丽和多样性,同时还有精湛的表演和音乐。

电影通过这些元素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完整的世界中,让观众深深地沉浸在这个小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中。

电影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小村庄的家族纷争展开,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命运和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非常真实和生动,让观众感受到了小村庄的生活和历史的变迁。

电影中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演员们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非常到位,他们的演技非常出色,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

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运用了传统的中国音乐,让观众深入到小村庄的生活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电影《白鹿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中国文艺
作品。

电影通过小村庄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还涉及到了家族纷争和历史变迁的话题,让观众思考现代社会中的家族和历史的关系。

电影中的画面、表演和音乐都非常出色,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完整而神秘的世界中。

这部电影是中国文艺作品中的佳作,值得一看。

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摘要】《白鹿原》是一部充满悲剧命运的电影,通过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演绎,展现出两兄弟的悲剧分离。

林世民经历了坎坷的人生,而刘豫山则承受着悲惨的命运。

这些人物在白鹿原上相聚,最终导致了悲情的结局。

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凸显出生活的残酷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通过分析这些角色的命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白鹿原》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共鸣。

每个人物的悲剧都有不同的原因和背景,但最终都体现出无法逃避命运的悲哀。

这部电影让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面对命运时应该如何选择和坚强。

【关键词】电影《白鹿原》、人物、悲剧命运、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兄弟、林世民、刘豫山、白鹿原、结局、总结。

1. 引言1.1 电影《白鹿原》简介电影《白鹿原》改编自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小说,由导演刘伟强执导,张艺谋监制,黄轩、张鲁一、何润东、苗苗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20世纪初民国时期山西农村的一幕幕生活画面,描绘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传奇命运。

故事以白鹿原为背景,讲述了因家族恩怨而导致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农村人物的真实生活和复杂情感。

该电影在2018年上映后获得了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白鹿原家族成员的塑造,影片探讨了人性、家族、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和解,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缤纷多彩和悲欢离合。

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坎坷,让观众在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人性的真谛和生命的真实。

2. 正文2.1 八千里路云和月之演绎在电影《白鹿原》中,八千里路云和月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片以20世纪初的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鹿村的一家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蜕变过程,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曲折离奇。

八千里路云和月扮演着电影中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演绎了一段悲壮的人生。

八千里是传统村庄中的头号人物,他是白鹿村的村长,为人豪爽正直。

而月则是八千里的妻子,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

电影《白鹿原》人物分析

电影《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鹿原》上的人格类型——守成者,投机者和本能者真实的白鹿原在古长安之侧,2000多年前,刘邦兵屯灞上的遗址就在这里,唐代的诸多诗人在此行吟或者隐居,这块京畿之地在缓慢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乡约族规家法和民俗,渗透到每个平民的血液中。

直到清末民初,遭遇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旧有的乡村结构才在现代化的残酷剥离中崩溃。

小说中的白嘉轩是族长,他是典型的“守成者”,在他看来,乡约就是天经地义的乡村规范,他是怀抱着田园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而他的对手鹿子霖,是标准的“投机者”,抓住新时代所带来的一切机会,他们才是白鹿原真正的主宰。

白嘉轩的感召力只能停留在昔日的荣耀里,他维护的是过去的尊严,而现实中,贪婪人格的鹿子霖往往能获取最大的利益。

以身体原始欲望行走的黑娃和田小娥是白鹿原上的异端,他们是“本能者”,他们的生命如电闪雷鸣。

活得虽然短暂,可是那种轰轰烈烈活法,却是惹人瞩目的。

这些人物,在这片土地上,按照陈忠实的话说:“得意着或又失意了,欢笑了旋即又痛不欲生了,刚站起来快活地走了几步又闪跌下去了……”白嘉轩:时代的守成者白嘉轩:族长的没落很多人觉得白嘉轩的塑造,是陈忠实唱给白鹿原的一曲挽歌。

作为一个胸怀仁义、心有大志的族长,最后被社会浪潮挤落在社会角落,家业和族事都趋于没落。

这是他人生和他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没落。

浓缩了传统文化负荷的白嘉轩所面对的,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乡村的衰落,是晚清至民国以来的趋势;而基层政权的不断整合,使得宗族和他所代表的儒家正统观念更无容身之所。

白嘉轩的人格白鹿原上有两个代表白鹿精魂的人物,一个是白嘉轩的精神偶像朱先生,另外一个是他的女儿白灵。

实际上,这两个人物的不断启示和关联,使得白嘉轩在尘世间的挣扎,不脱离正道。

陈忠实在村里做调查的时候,听老人们讲故事,说到他的某位长辈,从村落里走过的时候,腰永远是挺得笔直的,个子很高,从村里走过去的时候,那些在村落街巷旁喂奶的女人们,都会吓得躲回自己家的院落。

电影《白鹿原》与国家形象塑造问题

电影《白鹿原》与国家形象塑造问题

电影《白鹿原》与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摘要】电影《白鹿原》通过其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影片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

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影片通过场景和情节的展示,呈现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为国家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影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对国家形象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电影《白鹿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这引发我们对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深入思考,影片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使我们意识到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

电影《白鹿原》与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息息相关,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国家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电影《白鹿原》,国家形象塑造,历史文化元素,人物形象,场景,情节,价值观,重要性,启示,关联。

1. 引言1.1 介绍电影《白鹿原》电影《白鹿原》是一部由导演刘大翻执导,张涵予、冯绍峰、张艺兴等主演的中国大陆电影,于2017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期一个由白鹿原一族统治的山村的故事。

影片以白鹿原这片土地为背景,展现了百年间家族恩怨、生死离别、爱恨纠缠的故事。

在影片中,白鹿原这片土地承载着家族的荣辱,也象征着中国的乡村社会变迁和传统文化的冲突。

电影《白鹿原》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叙事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中国影坛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通过对家族、土地、传统文化的刻画,展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生活画卷,引人深思。

影片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文化内涵。

通过电影《白鹿原》,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感受中国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从而触及中国国家形象的深层次内涵。

1.2 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重要性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展示,更是该国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白鹿原》电影与小说的对比解读

《白鹿原》电影与小说的对比解读

电视电影论文《白鹿原》电影与小说的对比解读一.电影对小说的删减小说《白鹿原》的时间跨度为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两个家族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变迁为主线,将人物的悲欢离合与20世纪前半叶关中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从乡土民间和宗法家族的角度来折射中国近现代历史,以此来思考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的命运。

小说具有广阔的时空表现范围和复杂多样的人物图像以及大量神秘的民间神话与传说,被誉为一部民族心灵的秘史。

电影由于表现形式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也无必要表现如此多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因此,对小说进行删减是必然的选择。

对比而言,电影对小说最大的删减主要有两处,一是删去了小说中的核心人物朱先生、冷先生、白灵以及鹿兆海等人物,还有所有富有传奇性、神秘性的情节;二是删去了原著后半部分抗日战争以后的段落,把故事的结局提前到了1938年。

电影设定的主要角色是父辈人物白嘉轩、鹿子霖、鹿三和子辈人物白孝文、鹿兆鹏、黑娃以及外乡女子田小娥,主要表现父子之间的对立冲突以及田小娥与三个男性之间的爱欲情仇。

这样的删减使得电影讲述故事的线索更清晰,主题及矛盾更为集中,缺陷是丧失了小说对文化及历史呈现和反思的深度和力度。

小说中的朱先生和白灵被称为白鹿精魂,是小说中少有的有生活原型的人物,两个人物在小说中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

朱先生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的灵魂人物。

他的原型是清末举人,关中大儒牛兆濂,在小说中以智者、圣人和预言家的形象出现,是白鹿原的道德楷模和精神领袖,是作家心中理想文化人格的现实化身。

朱先生为老百姓免遭屠城之祸而只身义退20万清兵,为除烟害不顾众怒犁毁罂粟苗,教化乡民稳定乡村秩序,制定《乡约》,纯化民风。

他规约着白鹿原的生存走向,为白鹿原排除灾难,是统摄所有人物的核心和枢纽。

朱先生能参透历史,称国共之争是公婆之争,并说国共两党的成员都不是君子以及将天下大争概之为鏊子说等等观点,是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透视白鹿原上的革命运动和党派之争。

论电影《白鹿原》改编的艺术缺失

论电影《白鹿原》改编的艺术缺失

论电影《白鹿原》改编的艺术缺失论电影《白鹿原》改编的艺术缺失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的同名小说,于2012年上映,由著名导演蔡明亮执导,梁家辉、张涵予、杨采妮等演员出演。

该片以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山西白鹿原为背景,讲述了白氏家族矛盾纠葛的故事。

然而,对于这部改编自经典小说的电影,我认为存在着一些明显的艺术缺失。

首先,电影《白鹿原》在表达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小说《白鹿原》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思绪起伏,如光荣与耻辱、忍辱与反抗、爱与恨等。

然而,在电影中,这样复杂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被大量删减和简化,导致了角色的精神层面的贫乏和表演的不足。

例如,小说中宁采臣对母亲的深深怜爱和对白姑娘的爱恋,以及对懿姑娘的怀疑和痛苦,都未能在电影中得以充分展现,人物形象变得平面化和单一化。

这意味着观众很难通过电影感受到小说中那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共鸣。

其次,电影《白鹿原》在故事节奏和结构处理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小说《白鹿原》以其结构紧凑、节奏明快而闻名,故事发展起伏有致,悬念迭起,让读者难以放下。

然而,电影版《白鹿原》对故事的处理却显得松散和拖沓。

片中的情节跳跃不明,缺乏过渡和铺垫,导致人物行为和心理的转变显得仓促和突兀。

尤其是在白介甫被村民们驱逐出白鹿村后,电影将他的经历从山西坝上的散漫似的浏览扩散成为纷繁暗示的段落,无力传递小说中那种使人心酸和感动的力量。

此外,《白鹿原》电影还出现了些许角色定位和形象塑造上的缺失。

小说中的角色个性丰满,生动,各具特色,如白嘉轩正直而懦弱,白衣人阴险狡诈,白大佛子心思缜密等。

然而在电影版中,这些特色都被刻画得模糊和平庸,导致角色形象的平面化和单一化。

例如,白嘉轩在电影中被刻画成了一个毫无底线和原则的人物,破坏了小说中他原本的善良和正直的形象。

最后,电影《白鹿原》在艺术呈现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该片取景地和美术设计令人叹为观止,但在影像语言的运用上显得平淡无奇。

从改编到改变——浅评《白鹿原》

从改编到改变——浅评《白鹿原》

从改编到改变——浅评《白鹿原》电影版与原著的区别第一次听到《白鹿原》这部小说的时候正是同名电影《白鹿原》上映前,这部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最难拍的电影”终究还是上映了。

公映版被剪到只有156分钟,影片的匆匆结束让众多的原著读者感到十分的不满,可见,电影对于原著,除了改编之外还是有着不小的改变,在此次寒假中,我阅读了原著版的《白鹿原》,对照电影公映版的内容,对于电影与原著的区别,我个人也有着一些看法。

电影《白鹿原》上映前,无可否认,电影的宣传确实做得非常到位,从导演的编剧到演员的选拔,从电影的艰难拍摄到电影终于能够成功上映,电影《白鹿原》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或许在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哪一部电影会像《白鹿原》一样,为了改编剧本都大费周折。

从1993年确定将陈忠实的《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到2012年在全国上映,影片筹备9年,拍摄3年,整部影片历时12年才能够面向广大观众。

影片剧本8次易稿,3次更换导演,在导演王全安团队的努力下,剧本通过审核,确定可以投入拍摄。

为了让电影局通过剧本,编剧们也做出了不小的让步,将原著中的人物在影片中减少,是电影版与原著的第一个区别。

在电影里,白孝文与白孝武被合并成白孝文一个人,而白嘉轩的女儿百灵则根本没有在影片中出现。

鹿子霖的两个儿子鹿兆海和鹿兆鹏也被合并成鹿兆鹏一个人,黑娃的女人田小娥成为了影片中唯一的女主角。

甚至可以说在公映版中,剧情的发展都与影片中的女主角田小娥有关。

黑娃婚姻的“打破陈规”;白孝文从原本的“循规蹈矩”到认识田小娥后的“不成体统”;白嘉轩为了平复村民的的躁动而给死去的田小娥造塔;黑娃带领自己的土匪兄弟打入白家,都是为了田小娥。

这个在原著中并不是很出众的女子,在影片的公映版中却成为了整部电影的主线。

“一部电影不管再怎么弄都不可能容纳下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取舍是肯定的。

我们很难以小说为参照,这里边所有时间的罗列,可能更多的还是考虑能通过影像独立展现的空间。

白鹿原电影影评

白鹿原电影影评

白鹿原电影影评白鹿原电影影评3篇导语:改编自同名文学巨著的电影《白鹿原》是一次立足于人与土地的民族史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白鹿原电影影评1说起中国当代影响最大的小说,白鹿原绝对排在前三。

可惜我看过太久,对情节已经淡忘,好在有一部影片,不管它是否被删减,不管它和小说差距在哪,我不做比较,我把它当成一个我未看过的故事,我可以很自然地揣度那个故事和导演的心理。

一、土地当影片以大片的麦田开头的时候,我想起一句话:当你看到这片麦田,就明白为什么他们对土地爱的如此深沉。

土地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做的几件事情——收麦子,打麦子,磨面,煮面,大碗吃面,吃碗面了随时组band开唱……二、农民看着农民收麦子,一上一下,腰不好是不行的。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田小娥要田里看黑娃。

他们的生活状态比坐在办公室的我们要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可是命运却不然。

黑娃有句话说的,不过哪朝那代,最苦的永远都是农民。

当皇粮被抢后,得知清朝没了,白嘉轩第一句话是现在换谁当皇帝了,国号是啥?他不关心过的皇上,只在乎现在的皇上是谁,他的皇粮交给谁,谁能保护他的这片土地和族人。

这是一个农民的本分,千百年来如此。

三、女人影片里除了田小娥,没有其他女人正面的面孔和名字。

田小娥不属于这个村子,不属于这片土地上应该出产的东西,所以所有目光都被她吸走了,影片的视角就是村里所有男人的视角。

她追求的东西,比如生命的体验、对自由的追求等,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没有错。

在性这一方面,更是没有错了,何况还带着生存、报仇等因素。

可能有人会以为性泛滥是现在才有的事情,其实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残忍的手段来打击奸夫淫妇。

物产丰盛的土地,一如性欲旺盛的女人。

比起她的真我表达,那些虚伪的两面三刀的鹿子霖不是更可恨吗?对于阳痿的白孝文,她的治愈,他用生命来回报更是看到那个灰暗年代里真诚的一面。

四、戏台白鹿原有一个戏台,每逢有大事件发生,都在这个戏台子上演,颇有政治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

电影《白鹿原》评析

电影《白鹿原》评析

电影《白鹿原》评析作者:刘延东崔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6期摘要:电影《白鹿原》是根据同名长篇小说《白鹿原》改编的。

此小说是一直备受关注的著作,也曾经被多次改编成话剧、秦腔、舞剧等艺术形式,但大多未见成功。

如今,导演王全安大胆尝试,运用镜头画面等电影语言手法,对小说《白鹿原》进行了视听的展现。

本文试从开头结尾、故事叙述、人物塑造、中心主题等方面简要评析下影片。

关键词:开头结尾;故事;人物;主题[中图分类号]:I20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7--01一、影片的开场与结尾电影在伴随着富有秦汉文化色彩的唱腔声中,以一个全景式的镜头拉开了序幕。

一望无垠的麦田,波涛汹涌的金色麦浪,让人感受到视觉的震撼,这样的壮阔也暗含了故事时代背景与环境的孤寂渊远。

让人联想到了生命的悸动,引人入胜,让观众在广而美的视听的享受中将人们自然的带入了电影的情绪中。

电影以日本人侵华飞机轰炸白鹿原结束,画面里只剩下白嘉轩一人,手拄拐杖一脸迷茫地呼喊着鹿子霖,这样的结尾却让人不知所云,使影片电影缺失高潮,让人情感正要随影片达到突破时却戛然而止,有种意犹未尽的迷惑感。

然而,兴许这样的结尾是导演别有用心,是在暗示白鹿原经历一波波风雨后的平静再一次被打破了。

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以展现核心冲突而非最终解决核心冲突为目的,结局往往是一种新的悖论和两难境地。

所以历史还在继续,关于白鹿原的故事能讲得还有很多,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客观平静地看待那段历史和伤痛。

二、电影故事情节的叙述影片主要以白嘉轩在白鹿原的权威影响力和田小娥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来开展,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国、一直到日本侵华、抗战开始。

整个影片以陕西方言为主,你可以一览西北黄土高原的广阔,感受到关中秦腔的粗犷和豪迈,影片中出现的麦浪、秦腔、油泼面、大海碗,也向人们展现了美好的高原民俗文化特色。

但是这样的壮美视觉仅追求了画面和影像的质感,没有与叙事相融合,没能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白鹿原》:深刻揭示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人性悲剧

《白鹿原》:深刻揭示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人性悲剧

《白鹿原》:深刻揭示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人性悲剧
《白鹿原》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依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人性悲剧的故事,影片的深度和宽度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背景是中国民国时期的山西省白鹿原,它以讲述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纷争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和问题。

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各异,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变革的浪潮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挫折,不断地突破和重塑自己的命运和人生。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表现社会变革的作品,更是一部揭示人性悲剧的作品。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而这种利益的追求和人性的弱点又让每个人都深陷于自己的悲剧中。

家族之间的仇恨和斗争,是因为无法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固执,最终导致了无数的牺牲和伤痛。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善恶之分,他们的命运也受到了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的影响。

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是非常出色的,摄影和画面的表现手法极具中国文化特色,既细腻又深沉。

这种风格非常适合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深度,也为影片增添了许多艺术的魅力。

总的来说,电影《白鹿原》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作品,它不仅仅表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问题,更揭示了人性的悲剧和命运的选择。

影片的深度和宽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和文化。

《白鹿原》电影与小说的对比解读

《白鹿原》电影与小说的对比解读

《白鹿原》电影与小说的对比解读【摘要】《白鹿原》小说和电影在情节处理、人物塑造、历史背景呈现、文学语言转化和观影阅读体验等方面存在差异。

小说更注重思想深刻、情感细腻,而电影则强调视听效果和节奏感。

人物在小说中更加立体化,而电影则侧重于明星效应和形象塑造。

对历史背景的呈现上,小说更加详细和真实,电影则更加直观和具象化。

文学语言转化为视听语言时,小说的隐喻和象征被融入影像表现中。

观影和阅读的体验也各有特点,小说更注重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而电影则更容易带来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小说与电影各有千秋,能吸引不同类型的受众,展现了文学作品多样性的魅力。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 《白鹿原》小说, 对比解读, 情节处理, 人物塑造, 历史背景, 文学语言转化, 观影体验, 阅读体验, 各有千秋, 吸引不同受众, 多样性魅力.1. 引言1.1 介绍《白鹿原》小说和电影《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白鹿原这片土地上一家族的兴衰沉浮。

该小说于1993年出版后风靡一时,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而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在2017年上映,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小说《白鹿原》通过对白鹿村百年家族史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下农村家族的沉浮命运。

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画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而电影《白鹿原》则是将小说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改编,用画面来展现小说中的故事,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镜头的拍摄来呈现出小说中难以言表的情感。

小说和电影都在表现白鹿村家族的兴衰沉浮这一主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二者的表现形式和叙事手法有所不同,给观众和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和观影体验。

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对比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白鹿原》这个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1.2 阐述对比解读的重要性对比解读《白鹿原》这部小说和电影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读者和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个故事。

通过对比小说和电影在情节的处理,人物塑造,历史背景呈现,语言转化和体验方面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白鹿原》三个亮点和三点遗憾

《白鹿原》三个亮点和三点遗憾

《白鹿原》三个亮点和三点遗憾亮点一、影片很陕西、很地道,有着浓烈的陕西关中乡土气息。

这一点和原著的精神基本符合。

片中的田小娥、黑娃、鹿子霖、白嘉轩、白孝文等人物的扮相和表演也比较接近原著。

演员们的陕西话和所处的环境以及行为细节极具陕西风味。

除了陕西话,影片中时时出现的陕西景、陕西戏、陕西饭……总能无声提醒所有观众“请注意,这部电影来自陕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阴老腔是影片亮点之一当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老腔响起,和影片中人物故事极度贴合,这种很有历史价值却根植于陕西乡土的地方艺术形式非常有震撼力,成为电影特色的点睛之笔。

有意思的是,段奕宏饰演的黑娃数次端着大老碗大快朵颐吃油泼面的场景也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大老碗和油泼面也是地道的陕西关中文化符号,历史悠久。

亮点二、画面靓丽,麦田壮美,很有张艺谋风格。

《白鹿原》以一片金黄色的滚滚麦浪开场,在宽银幕的展示下十分震撼,随后多次出现壮阔麦浪,有观众迫不及待边看电影边发微博,“正在看《白鹿原》,场景震撼!镜头下关中大地的苍茫与力量让人心驰神往!”多次出现的麦田和符合历史时代的人物妆容造型,都和现代人所处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自然美和鲜明的民族风貌。

亮点三、演员表演可圈可点。

影院上映的《白鹿原》基本上是以女主人公田小娥为中心展开故事的。

张雨绮饰演的田小娥是全片灵魂人物。

她的扮相基本符合原著,表演这次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基本上做到了行止、语言、内心和心理都收放自然,鲜有败笔。

这将是奠定张雨绮演员地位的转型之作。

另外,段奕宏饰演的黑娃、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吴刚饰演的鹿子霖、成泰燊饰演的白孝文、刘威饰演的鹿三等主要角色都很出彩。

毕竟都是一帮实力派演员,且有文学原著撑底气,他们都圆满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

这部折腾十年之久的电影《白鹿原》不可能是部差片,但就是这三番五次的折腾,却也折腾出不少遗憾,最明显的有三处。

遗憾一、删减过度,支离破碎!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堪称史诗巨著,至今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电影_白鹿原_的两个缺憾

电影_白鹿原_的两个缺憾

中国艺术报/2012年/10月/26日/第003版文艺评论电影《白鹿原》的两个缺憾王文革讲述一个很好的故事,或很好地讲述一个故事,是一部小说或电影成功的必要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作品才谈得上进一步追求所谓的深度或高度。

人有情欲,但不是情欲主导人,而是人主导情欲。

文艺作品表现情欲并没有错,但更应表现的是人对情欲的主导,精神对肉体的统治。

只有突出了这一点,才能显示出人的高贵性,否则人就和一般的生命体没有差别了。

缺憾之一:叙事的碎片化电影《白鹿原》与小说《白鹿原》同名,但其内容远没有也不可能如小说《白鹿原》那样复杂、丰富。

电影似乎力图展示小说的那种复杂、丰富,也采用了历史性的视角,从清末一直演到了抗战(完整版演到了解放后、白孝文都有点老了的时候)。

这对于有时间限制的电影来说其实是力不从心的。

这部电影展示(更妥当的说法应当是“闪现”)了很多事情,但往往是前后难以搭界,一个事情刚刚提起就往往被放下,没有了下文。

如此一来,电影中的很多镜头、情节就显得既没有必要、也莫名其妙——如果你没有读过小说,你就不明白。

比如,白嘉轩、鹿子霖的关系。

小说《白鹿原》的一条主线,就是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这种争斗时起时伏,但又不是简单的争斗,而是有斗有和、又斗又和,那种争斗也始终没有公开也没有导致破裂。

这种争斗在白嘉轩与鹿子霖之间是“自觉”的,也是双方心知肚明的。

电影表现了白嘉轩的正直、仁义,也表现了鹿子霖的狡诈、阴险,但这不是他们关系的全部。

而电影恰恰拙于这种交待,以致人们看到电影中鹿子霖对白嘉轩的嫉恨、对白孝文的加害的时候就难以理解。

又如,电影开头白嘉轩抽打白孝文的镜头。

在小说里是把这一段写得颇为惊心动魄的,有点类似《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的拷打。

在电影中只是看到白嘉轩每抽打一下小白孝文就叫一下,没有哭喊。

而在小说中是有所交待的。

白孝文是白嘉轩娶了第七个妻子之后的第一个孩子,得来颇为不易。

白嘉轩对他的抽打就因此具有了不平凡的含义。

长篇小说影视改编的人物塑造探析--以电影《白鹿原》为例

长篇小说影视改编的人物塑造探析--以电影《白鹿原》为例

陈忠实的史诗 巨著 《 白鹿原 》通过描 写陕西白鹿原 上白家 与鹿家 两大家族 的情感纷 争,展现 了中国旧社会北方农 民的群 像,具有 强烈的 民族 内涵。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 有千秋 ,关系复杂,要将其 改编为 电影,在人物形 象塑造上 的难度 的确不容小觑 ,本文 旨在通过分析 电影 《 白鹿原 在对原著小说 改编中塑造 人物形 象的方法与技 巧来探 析长篇小说 改编 电影 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 ,展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0 5
作者简介 :武瑾 ,女 ,中国传媒大学新 闻传播学部 电视学院广播 电视 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视艺术理论研 究。
( 一 )电影 白鹿原 对原著中人物的忠实解读
分钟左右 的电影并完整地“ 忠于原著” 实属不易 。获“ 茅盾文学
原著 中的白嘉轩是 白鹿原 的“ 族长” ,白鹿原上大大 小小
他继承了几千年来由祖 先传 承下来的“ 传 奖” 的长篇 小说 《 自鹿原 》始终 围绕着 白姓与鹿性祖孙三代的 的事情都 由他承担 , ,在“ 集体无意识” 的影 响下 ,他 带领着全族人 一 纠葛上演 了一 幅中国旧社会 5 0年的风 雨画卷 , 成为了那个时 统仁义道德” 道德败坏之事” 隔 于“ 祠堂” 之外 , 代 中国北 方农民的真实写照 ,作家在小说 当中更 是倾 尽笔墨 起守着祖先 的规矩 ,将一切“ 去塑造了陕西关 中平原上不 同性格 的不 同思想的为数众多 的 电影 为了表现 白嘉轩的核心地位与其性格 ,在刚 开篇就展 示 鲜 活人物 形象,那么在改编 电影 的过程 当中,对 于人物形象 了白嘉轩 怒打 白孝文、其他人在 出事后都将 白嘉轩看作救 命 稻草等情节 ,而乌鸦军长来逼迫交粮时对于 白嘉轩和鹿子 霖 的塑造 问题就成 为了电影创作 的灵魂部分 。 白嘉轩 的族长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动 的, 长篇 小说作为叙事性作品 ,它 的人物作 为一个 发出动 作 不 同的态度可 以看 出, “ 乡约” 已经 成 为 领 导 者 , 的单位对整 个事件 的过程进 程起着推 力 ,这是 人物 的“ 行 动 这 也 从 侧 面 反 映 了虽 然 发 生 了革 命 , 但人们的思想仍然守 旧地保持在 以前对于族长 的崇敬 上。 电 元” 作用。“ 行动元” 理论来 自于法 国著名 的结构主义学家格雷 码斯的“ 结构主义理 论体系” ,所谓行动元 ,就 是指文学作 品 影对 于 白嘉 轩 阻 止 田晓 娥 进 祠 堂 这 一 情 节 进 行 了浓 墨 重 彩 的 中的主要行动因素 ,一般 为文 中的角色 ,也可 以些是某种抽 渲染,将其性格中刚硬 、守 旧、传统 的部分 鲜明生动地表现 邪” 象的力量或关系 。小说 中的行 动元 最大意义在于推动情节发 出来。而 白嘉轩在原著 中的对 手鹿子霖在 电影 中是作 为“ 他是 时代 的“ 投机者” l 2 ] , 为 了利益生存在时代 展 。主角和他 的配角构成相互 联系 的行 动元 ,通过他们一系 的一方出现 的, 列的行动推动了故事的发生、发展 、结 。而在电影当中, 的夹缝当中,他被儿子鹿兆鹏作为反面典型在众 目睽睽之下 人物是情节得 以发展 的核心 ,也是矛盾冲突 的核心 ,不难看 项上了反动派的帽子 ,教唆 田小娥勾 引 白孝 文让 白家丢脸 , 出 ,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 电影 ,塑造人物性格 ,展现鲜 明生

电影白鹿原影评

电影白鹿原影评

电影《白鹿原》以翻滚的麦地开场,大全景镜头,远方吹来令人不安的劲风,麦地簌簌动荡。

在历史的风暴来临前夜,白嘉轩带着长工鹿三收割丰收的麦穗。

随即,一系列稳定且构图方正的镜头,连续交待白嘉轩在祠堂里约定族规,孩子们在乡场上嬉笑玩闹,一个安稳有序的传统乡土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白鹿原》真正的主角。

用导演王全安的话说,《白鹿原》这部电影以“土地和农民的视角”来“谈点历史”。

“人”之含义的移动从辛亥革命开始,“历史”开始闯入白鹿原的世界,皇粮被劫,村民惶恐不安,纷纷传说换了皇帝了,这次叫“大总统”,年号“民国”。

镜头一摇,白鹿原大雪飞扬,一片沉郁哀戚的气氛。

以田福贤和鹿子霖为代表,民国的官员们摊派克扣,大吃大喝;与之对比,乡民们冒着大雪抗捐抗税,挥舞着锄头和军队冲突。

这第一幕历史剧,结束于一个仪式化的场景:鹿三从县衙大牢中放出来了,白嘉轩命令长子白孝文拜其为干爹。

在仪式结束后,白嘉轩和鹿三有一场值得玩味的对话,两个人聊起了辫子,鹿三硬气地表示坚决不剪,白嘉轩脱下帽子,露出光秃秃的头皮,感慨地对鹿三说:“三哥,你是人!”熟悉小说原文的观众会发现,这是一处有意味的改编。

查小说原文,找不到关于“剪辫子”的对话。

导演把小说中的“抗捐税”、“认干亲”(白嘉轩女儿白灵满月)两个情节捏在一起,同时添加了一段关于“辫子”的对话——“辫子”不露神色地移动了“你是人”的定义。

小说中,鹿三抗税归来,白嘉轩在村口迎接,深深一躬,“三哥!你是人!”;电影中,何谓“人”不再意味着反抗,而是尊重传统的秩序。

众所周知,《白鹿原》是一部坎坷的电影。

由于历史观与性描写,1993年西影筹拍时被叫停,一部电影从准备到公映长达二十年。

王全安版上映前做了大量删减,据说在9月15日这个156分钟公映版之外,还有五个小时粗剪版、220分钟导演版、177分钟电影节版。

然而,尖刻一点讲,禁片与禁书,从来不是艺术的借口。

因历史观被打压令人同情,但不等于说这个历史观因悲情而不容商榷。

电影《白鹿原》艺术表现手法简析

电影《白鹿原》艺术表现手法简析

电影《白鹿原》艺术表现手法简析
电影《白鹿原》自开篇则示人以唯美的画面,那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给人以强大的冲击所营造的特定情境当中。

其场景壮美,整体色调及画面采用土色系,色彩浓重而厚实,有尤其是大片麦田与远路牌坊的四季影观,令人印象深刻。

《白鹿原》中,关中原始的民俗漓尽致,粗犷有力的华阴老腔《将令》,独一无二的关中方言,以及那半米长的筷子,红使得影片在勾勒出剽悍的秦人风貌的同时,也为其整个叙事搭建了原生态的“场”,凸显本真。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电视电影论文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一、电影《白鹿原》简介电影《白鹿原》是改编自我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同名代表小说,在原著中,故事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整整达到半个世纪,但是电影为了能够控制其播放时间,则只选取了1912年到1938年间的一些动荡变迁事迹。

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155分钟的剪辑版。

电影讲述的是白鹿原上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人事纠葛,在一片由白鹿庇佑的白鹿原之上,世世代代居住着白、鹿两大姓氏家族的子子孙孙。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朝正式覆灭之后民国得以建立,现任的族长白嘉轩(由张丰毅饰)的儿子白孝文(由成泰?饰)、乡约鹿子霖(由吴刚饰)的儿子鹿兆鹏(由郭涛饰)和白家的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由段奕宏饰)情同手足,而三人成年之后则各赴前程。

电影中,黑娃和渭北郭举人家的田小娥(由张雨绮饰)发生私通行为并败露,于是田小娥便被族长驱逐到祠堂之外,而两人也被迫搬到慢坡窑洞里生活。

但是电影进行到一半,正式加入到共产党团队的鹿兆鹏将革命浪潮带回了白鹿原之上,而黑娃也逐渐发展成为革命行动中的中坚力量,在国共出现分裂之后两兄弟也被迫开始逃亡之行。

但是此时鹿子霖却乘机霸占了独自留在白鹿原的田小娥,并利用她设计陷害了白鹿原的下任族长,即白孝文,而这一行为则引起族内的轩然大波。

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情势之下,原本有“仁义”之称的白鹿村开始纠纷不断,而影片主要展现的便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之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事件和人物遭遇变化。

二、电影《白鹿原》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人物是电影的灵魂,尤其是影片中的主角,演员能否演好人物角色便是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小说《白鹿原》中,涉及的人物有很多,甚至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也非常多,书中的乡民、劣绅、大儒、英豪、政客、土匪、仁者以及烈女每一个人物角色在剧情的推进中粉墨登场,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映的“公映版”影片当中,贯穿整部电影的人物主要是白嘉轩和白孝文父子、鹿三和黑娃父子以及鹿子霖和鹿兆鹏父子再加上一个田小娥。

《白鹿原》影评:中国电影审查乱象的风暴眼

《白鹿原》影评:中国电影审查乱象的风暴眼

《白鹿原》影评:中国电影审查乱象的风暴眼多年前,第一次听说《白鹿原》要被改编成电影,我心里就咯噔一下,预感到这部电影将来在创作上可能遭受的的各种干涉与伤害。

时光如梭,几年来,我国的GDP和电影票房的增长像撸者难以停歇的指上芭蕾一样,不断加速,高潮在望,但电影的创作环境却依然如朔漠寒冬,气候恶劣,难以生人。

我当初假想的此片可能遭受的各种“酷刑”不仅完全“落实”,而且花样迭出,让人齿冷,教人心寒。

可以说,电影《白鹿原》就是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环境、解析电影创作权力斗争的风暴眼。

从这只看似和谐的眼儿里望进去,你能看见,你死我活、硝烟弥漫。

电影是以产业为基础的艺术,有发言权的无非创作者和投资者,但在中国,有最高发言权的是相关管理部门,或者说是艺术“管理”欲畸形发达的个别当权者,这就好比,对一个孩子未来前途,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孩子的父母,竟是不知从哪儿蹦出来指手画脚的糟老头!目下,围绕《白鹿原》最大的议题,自然是删减阉割与多个版本的迷雾。

这个话题,从拍摄之初的“白灵失踪”开始初露峥嵘,到柏林参赛时电影临阵挨刀(据小道消息,片方当时在柏林接到噩耗,只好现找机房,自我阉割,其苦痛之状,让人发指),成为一时话题,慢慢发酵,再到上映前夕,突现“技术原因”临时宣布延期,引发大众空前关注和广泛同情,最终到上映面世,因口碑分化,而进入“无序审查戕害创作自由”的核心议题。

因为当下传媒的空前发达,《白鹿原》的创作审查面世过程,不再是以往秘不宣人的密室动刑,而是几乎成为对公众透明的直播贴,其中凸显的各种矛盾和角力,堪称全民参与的审查与反审查的表演。

影院版《白鹿原》到底怎么样?相信每个人自有看法。

而220分钟导演剪辑版精彩绝伦,还是跟影院版大同小异只是长了些而已,相信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永远都会是一个谜。

作为媒体记者,我有幸看过220分钟的版本,个人感觉,除了解放后白孝文得道、枪毙黑娃这一段完整拿下众所周知外,其他十来分钟的技术性删减,其实对作品整体面貌影响并不大。

电影《白鹿原》评论

电影《白鹿原》评论

电影《白鹿原》评论
《白鹿原》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家人在草原上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历史进程,成为了一部备受称赞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部电影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中所展现的社会意义。

首先,电影《白鹿原》的制作非常出色。

导演陈凯歌通过独特的镜头运用和剧情安排,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农村社会。

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到位,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完美地呈现出来。

其次,该电影所展现的社会意义非常深刻。

电影中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历史进程,从封建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变革,这一过程中农村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和艰辛。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所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

最后,该电影还引发了社会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经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特别是男主角的家族,从家族的创立到发展,再到衰败和灭亡,它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人性的体现。

这让观众深刻地反思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通过真实
而残酷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引发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和人性的作品,它为人们传递了珍视历史、关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民族文艺史诗大片《白鹿原》为例,观中国影视作品审查
制度及导演定位
《白鹿原》小说虽早有耳闻,但一直只停留在只闻其名,未闻其实的阶段,直到这学期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白鹿原》纪录片,这才让我对原著乃至电影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想法。

纪录片中,我了解到该部电影为拍到真正符合小说地理环境及社会背景的白鹿村,以及村外一望无际的麦田,王全安导演及其团队早几年开始就处处选点;为配合拍摄季节,种植特选小麦,建设主要场景白鹿村祠堂;为符合原著定位,演员均使用陕西方言,甚至群众演员也是当地农民。

看着演员们的辛苦付出,带着对制作团队的敬佩,以及原著的认真阅读,对于电影《白鹿原》我更是期许满满。

前些天,终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电影《白鹿原》,先前看过原著和纪录片的我,对这部电影没有了陌生之感,然而150分钟的电影我左等右等也没看到百灵、冷先生等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人物们出现,就连我最为期待的鹿三被田小娥传奇附身的这一经典情节也未能寻到。

整部影片看完,应该说是将我曾看过的小说、纪录片人物进行了一一对应,细想下来,电影中人物最符合心中小说人物形象的要数田小娥和鹿三了,作为主要人物的白嘉轩电影中正直、老谋深算的形象,让我看不到人物心理的一点起伏,作为先进代表的鹿兆鹏电影中的他看起来楞头、生猛全然没有了小说中该有的坚定、沉着、睿智。

似乎因为缺少了小说中众多细节,电影中的人物整体都缺少了些血肉,鹿子霖、白孝文、黑娃和鹿兆鹏的人物形象都不够鲜明,性格也不够饱满,
没能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电影结局更是仓促结束,众多人物的命运结局却全都成了谜。

带着些许遗憾,好奇起为何精心准备的一部电影最后却落得个骂声一片、评分颇低的结果呢!点开《白鹿原》贴吧,看到的是众多有关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的犀利点评。

有说导演没看懂《白鹿原》的,有说拍成了《田小娥传》的,有说全说陕西话听不懂的,甚至还有的说是王全安导演和老板定位出了问题的……大家谈论的热
火朝天,而其中在我看来关键所在确实中国影视作品的审查制度。

众所周知,《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然而正是这部获奖众多,出版多次的原著小说,改编成电影却遭到了严格审查,同样的情节为何却是不一样的际遇。

通过贴吧我了解到,电影完成时长310分钟,精简到后来的210分钟,而到真正上映却只剩下150分钟。

网友甚至无奈的这么说:“你说你看到的还是白鹿原吗?恐怕看的是广电总局发布的片花吧?连
一部完整的电影都没有看到却要评价电影的好坏,不合情理啊,怨谁??再回头想想,多少电影拍出来连跟本土观众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压根就不叫你看,看你还说拍的好了坏了的不?怨不得演员,怨不得制片,也怨不得导演,大陆不缺好导演,但观众总是缺好电影看。

一切尽在不言……”,“中国电影目前还没有分级制度,广电局要我们
和孩子看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看到被阉割掉的作品……”“大陆的电影目前还没有分级制度,只有主旋律的影视作品才能迎合审查制度!”。

《白鹿原》的公映版时长为156分钟,完整版是210分钟。

王全安透露,删去的54分钟,主要集中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我们细看电影《白鹿原》被删减部分内容:1、仁义白鹿村上匾,涉及旧时乡绅文化;2、晒枣和泡枣,涉及阴阳房事;3、田小娥抽大烟,涉及鸦片习俗;4、完全删除的女主角白灵,涉及陕北肃反错杀;5、枪毙土匪黑娃,涉及解放后镇反;6、解放白鹿原,抗日开始的1小时剧情全部被删,白孝文、黑娃、鹿兆鹏各自命运中断无结局。

公映版的故事到日军敌机向白鹿原空投炸弹一幕就结束了,完整版的故事则一直讲述到解放后。

所以,在公映版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命运都没有交代。

如果说对于一部好电影来说,好的内容加上好的质量一定能喜获佳绩,那么经典著作改编而成的《白鹿原》电影其内容本身已无可非议,但为何小说中情节搬上荧幕就会重重受阻呢?“弘扬主旋律”作为一名观众我并不认为肃反错杀、解放镇压有非删不可的必要,任何人或物都有其历史,都有其不完美的瑕疵,只有勇于承认、勇于面对,才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健康有利的发展起来,而不是企图用严格的审查制度来遮遮掩掩、蒙蔽视听。

经过后期审核肢解的电影其本身已没有了被全面认识,公正评判的权利,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只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甚至是不被“尊重”。

这样的断章取义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致命的,对中国电影也是
不利的。

当然,如果仅把《白鹿原》电影的失败归咎于电影审查的大幅度删减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为例,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为何该片能够横扫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全球大大小小43项大奖。

伊朗电影曾是中国电影学习的榜样,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以简单写实、质朴纯净的风格,深受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导演推崇。

当国产电影近年来迷失在商业化、娱乐化浪潮中时,《一次别离》再次成为国产电影面向现实的一本“绝佳教材”。

当年陆川曾说,面对《阿凡达》,中国电影人应该感到羞愧。

这其实很矫情,真正让中国电影人感到羞愧的是《一次别离》。

它给中国电影人带来关于如何讲好故事的反思。

就如编剧芦苇所说,“当下中国电影已经步入"赤金时代",满眼望去尽是钞票乱飞,票房为王。

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已被抛弃到九霄云外。

”电影导演纷纷变身老板,当然《白鹿原》导演王全安也不例外,导演身份的多重性,使其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就变成"私产"。

因为他有这么多的身份、这么多的利益在里边,他的角色就已经发生变化。

他不完全是个艺术家,他还是个商人。

在《白鹿原》中,王全安的身份就非常复杂。

他是导演、丈夫、他还是半个老板。

而导演变老板这样的现象,在商业电影最发达的美国,反而没有中国这么多。

比如费里尼,他一生坚持只做导演,不做老板,不做制片人。

这样他在创作
上,就只需要对电影艺术负责任。

他不会为附加的商业后果负责任。

中国当下影视剧的公司化、私有化,使众多优秀导演脱离了其本职,诸多“副业”搞得他们狼狈不堪,而真正需要沉下心下工夫的创作阶段却被挤得少只有少。

而在整天谈商业化、市场化的中国电影的现实情况下。

中国电影文化品质上就已严重萎缩和退化。

《一次别离》影片没有大场面商业噱头,但真挚的情感以及影片匪夷所思的剧情发展,却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

《一次别离》用事实告诉我们:在当下相当浮躁的创作环境中,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真诚地关注社会与人生才是电影生命之源。

《让子弹飞》,看着很热闹,《画皮》也很好“看”,但是中国电影真正的要走向电影强国,它最终还得靠更有艺术追求和美学品质的好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