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及无机化合物中毒知识2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161802014)说课讲解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16180-2014) 2014年版GB/T16180—2014《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已经发行,从2015年1月1日开始执行。
附件新老《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调整情况汇总表现将GB/T16180—2014与GB/T16180—2006相比有关调整情况汇总如下:一、主要技术变化情况⑴将总则中的分级原则写入相应等级标准头条;⑵对总则中4.1.4护理依赖的分级进一步予以明确;⑶删除总则4.1.5心理障碍的描述;⑷将附录中有明确定义的内容直接写进标准条款;⑸在具体条款中取消年龄和是否生育的表述;⑹附录B中增加手、足功能缺损评估参考图表;⑺附录A 中增加视力减弱补偿率的使用说明;⑻对附录中外伤性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求做了调整;⑼完善了对癫痫和智能障碍的综合评判要求;⑽归并胸、腹腔脏器损伤部分条款;⑾增加系统治疗的界定;⑿增加四肢长管状骨的界定;⒀增加了脊椎骨折的分型界定;⒁增加了关节功能障碍的量化判定基准;⒂增加“髌骨、跟骨、距骨、下颌骨或骨盆骨折内固定术后”条款;⒃增加“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内固定术或外固定支架术后”条款;⒄增加“四肢大关节肌腱及韧带撕裂伤术后遗留轻度功能障碍”条款;⒅完善、调整或删除了部分不规范、不合理甚至矛盾的条款;⒆取消了部分条款后缀中易造成歧义的“无功能障碍”表述;⒇伤残条目由572条调整为530条。
二、具体条款调整情况一级:原共24款调整为新共23款。
其中增加0款,删除1款,合并0款,更改4款;二级:原共42款调整为新共39款。
其中增加0款,删除2款,合并2款,更改5款;三级:原共49款调整为新共47款。
其中增加1款,删除2款,合并2款,更改7款;四级:原共57款调整为新共55款。
其中增加2款,删除4款,合并0款,更改4款;五级:原共73款调整为新共65款。
其中增加2款,删除9款,合并2款,更改12款;六级:原共73款调整为新共76款。
地方病氟中毒宣传知识
地方病氟中毒宣传知识
地方病氟中毒是一种由环境中氟含量过高引起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引发。
在儿童中,氟斑牙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牙齿表面粗糙、没有光泽,出现白垩、缺损、着色,并呈现出浅黄、黄褐、深褐或黑色等不同程度的颜色。
在成人中,氟骨症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四肢、脊柱关节持续性酸痛,功能障碍,即氟骨症,俗称“糠骨症”、“大黄牙”或“干勾牙”。
地方病氟中毒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1. 改换水源:如果更换水源有困难,可采用饮用水除氟的方法来降低氟的摄入量。
集中式供水可用混凝沉淀法和活性氧化铝法,分散式供水可直接加入碱式氯化铝0.5g/L,其它明矾法、骨灰法、电渗法也可以降低水中氟含量。
2. 改良炉灶:少用或不用含氟高的煤作为室内燃料,改进室内燃煤方式,加强排烟措施,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3. 控制食物氟污染:改良食物干燥方法,避免烟气直接接触食物。
4. 综合措施:改造盐碱土壤、疏通河道、植树造林,减少氟化物积蓄。
改善饮食结构,多摄入蛋白质和新鲜蔬菜,增强体质和抗氟能力。
化学危害因素简介——氟化物
1、氟及其化合物氟为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元素之一,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各种组织和体液含氟,人体每日需摄入1~1.5mg,最多不超过4mg。
过量的氟进入人体是有害的。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氟气体或粉尘可引起慢性氟中毒(工业性氟病)。
(1)理化性质元素氟(F)为黄色气体,一种强氧化剂。
分子量38,密度1.318g/L,熔点-219℃,沸点-188.1℃。
气态氟具有高度化学活性,能与大量的物质发生强烈反应。
遇水产生臭氧和氢氟酸,与氢接触发生爆炸,能与氯、溴、碘发生反应形成含这些卤素的氟化物,能使溴、碘、硫、晶体硅、碱金属和大量的有机物质(如苯和乙醇)着火燃烧。
(2)主要毒作用侵入途径氟的无机化合物以气体、蒸气或粉尘形式经呼吸道或胃肠道进入人体,吸收的速度和程度随各种氟化物的水溶性而不同。
气态的氟化氢、四氟化硅,以及氟化钾、氟化钠等水溶性氟化物在呼吸道吸收很快而完全。
氟化钙、磷灰石及冰晶石等水巍性差的物质吸入其粉尘也能经呼吸道吸收在消化道中,水溶性的氟化物,如氟化钾氟化钠、氟硅酸、氟硅酸钠等几乎全被吸收(吸收摄入量的93%~97%)。
溶解性差的氟化钙、冰晶石、磷灰石约吸收摄入量睁60%。
大多数氟化物不易经完整的皮肤吸收,但氟化物经被灼伤的皮肤可大量被吸收。
分布、蓄积和排泄正常情况下,进入体内的氟量不大时,大部分很快通过肾脏排泄。
氟与骨骼有亲和性,当大量的氟进入人体后,有50%沉积于骨骼,以这种方式清除血氟的半减期是30min,另约50%通过肾脏排泄。
在稳定状态下,身体负荷的氟化物,99%是在骨骼系统和牙齿。
由于饮水、食物或接触等因素摄入的氟化物不断地蓄积于骨骼内,因此,人体内氟化物的总负荷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但是,过多的氟化物在骨骼的沉积是可逆性的,当氟吸收减少时,或工人终止接触氟后,蓄积于骨骼的氟可缓慢排出,在数周或更长时间内尿氟排泄超过摄入量,直到骨氟的负荷达到一定水平,排泄和摄入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过量吸收氟化物就会发生骨骼氟化物的超负荷沉积。
职业禁忌症
职业禁忌症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禁忌证1.贫血:铅及其无机化合物铅中毒会导致贫血。
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应该避免接触四乙基铅等铅化合物。
2.卟啉病和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铅及其无机化合物除了贫血,铅中毒还会导致卟啉病和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应该避免接触四乙基铅等铅化合物。
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和各种精神疾病也是职业禁忌证。
3.汞及其无机化合物:各种精神病和慢性口腔炎、肾脏疾病汞中毒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应该避免接触汞及其无机化合物。
除了各种精神病,汞中毒还会导致慢性口腔炎和肾脏疾病。
4.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各种精神病和严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除了导致各种精神病,锰中毒还会导致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
活动性肺结核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也是职业禁忌证。
5.铍及其无机化合物: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间质性肺病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应该避免接触铍及其无机化合物。
除了导致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间质性肺病,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也是职业禁忌证。
6.镉及其无机化合物:支气管哮喘、慢性间质性肺病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应该避免接触镉及其无机化合物。
慢性皮炎和慢性肾炎也是职业禁忌证。
7.铬及其无机化合物:慢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间质性肺病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应该避免接触铬及其无机化合物。
8.氧化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肝炎也是职业禁忌证。
9.砷:周围神经病和严重慢性皮肤病除了贫血,砷中毒还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和严重慢性皮肤病。
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应该避免接触砷。
10.胂/砷化氢: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牙周炎和牙本质病变也是职业禁忌证。
11.磷及其无机化合物:下颌骨疾病和慢性肝炎、肾炎除了导致下颌骨疾病,磷中毒还会导致慢性肝炎和肾炎。
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也是职业禁忌证。
12.磷化氢:慢性间质性肺病、心肌病和慢性肝炎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应该避免接触磷化氢。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一)尘肺病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碳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铝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过敏性肺炎2.棉尘病3.哮喘4.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5.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硬金属肺病[1]职业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2.光接触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化学性皮肤灼伤8.白斑9.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1]职业性眼病1.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眼炎3.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1]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噪声聋2.铬鼻病3.牙酸蚀病4.爆震聋[1]职业性化学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铀及其化合物中毒12.砷化氢中毒13.氯气中毒14.二氧化硫中毒15.光气中毒16.氨中毒17.偏二甲基肼中毒18.氮氧化合物中毒19.一氧化碳中毒20.二硫化碳中毒21.硫化氢中毒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23.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5.四乙基铅中毒26.有机锡中毒27.羰基镍中毒28.苯中毒29.甲苯中毒30.二甲苯中毒31.正己烷中毒32.汽油中毒33.一甲胺中毒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5.二氯乙烷中毒36.四氯化碳中毒37.氯乙烯中毒38.三氯乙烯中毒39.氯丙烯中毒40.氯丁二烯中毒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42.三硝基甲苯中毒43.甲醇中毒44.酚中毒45.五氯酚(钠)中毒46.甲醛中毒47.硫酸二甲酯中毒48.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50.有机磷中毒51.氨基甲酸酯类中毒52.杀虫脒中毒53.溴甲烷中毒54.拟除虫菊酯类中毒55.铟及其化合物中毒56.溴丙烷中毒57.碘甲烷中毒58.氯乙酸中毒59.环氧乙烷中毒60.上述条目未提及的与职业有害因素接触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联系的其他化学中毒[1]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中暑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5.手臂振动病6.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7.冻伤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4.内照射放射病5.放射性皮肤疾病6.放射性肿瘤(含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7.放射性骨损伤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9.放射性性腺疾病10.放射复合伤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1]职业性传染病1.炭疽2.森林脑炎3.布鲁氏菌病4.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5.莱姆病[1]职业性肿瘤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7.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8.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9.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10.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11.β-萘胺所致膀胱癌[1]其他职业病1.金属烟热2.滑囊炎(限于井下工人)3.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1]。
常见职业危害与职业禁忌症(二)毒物2
常见职业危害与职业禁忌症|(二)毒物2接上篇《常见职业危害与职业禁忌症|(二)毒物1》。
本篇主要讲述了常见粉尘、毒物、物理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中的毒物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以及与之对应的国家法定职业病和职业禁忌症是什么。
6.二硫化碳可经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神经系统。
表现为头痛、头晕、进而出现酒醉样感、步态不稳、意识不清、抽搐甚至昏迷,长期过量接触可有神经衰弱、四肢远端麻木、无力、小腿肌肉疼痛、走路困难。
法定职业病: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职业禁忌症:①周围神经病;②糖尿病;③视网膜病变。
7.二氧化硫轻度中毒: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全身症状;眼结膜、鼻粘膜及咽喉部充血水肿。
中度中毒:除轻度中毒临床表现加重外,尚有胸闷、剧咳、痰多、呼吸困难等;并有气促、轻度紫绀等。
重度中毒:可引起肺泡性肺水肿、突发呼吸急促、较重程度气胸、纵膈气肿等并发症、窒息或昏迷。
法定职业病:急性二氧化硫中毒、化学性眼部灼伤。
职业禁忌症:①慢性阻塞性肺病;②支气管哮喘;③支气管扩张;④慢性间质性肺病。
8.二氧化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接触后主要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
吸入高浓度可发生肺水肿,能致死。
对呼吸道产生严重损伤作用浓度的该物质气体,可能对皮肤有刺激性。
皮肤接触或摄入本品的高浓度溶液,也可能引起强烈的刺激和腐蚀。
长期接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
职业禁忌症: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轻度肺功能减退;②器质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9.氟及其化合物可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
主要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腐蚀作用。
表现为流泪、咳嗽、胸闷、气急、头痛、头晕等。
可引起皮炎、角膜溃疡。
长期过量接触可致骨关节活动限制、骨骼畸形。
法定职业病:工业性氟病职业禁忌症:①地方性氟病;②骨关节疾病。
10.氟化氢可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
主要对皮肤、黏膜有刺激、腐蚀作用。
表现为鼻、咽喉等烧灼感、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
预防氟中毒教案
预防氟中毒教案标题:预防氟中毒教案引言概述:氟中毒是一种常见的中毒症状,主要是由于摄入过量氟化物所致。
为了预防氟中毒的发生,特别是在儿童和老年人群体中,建立一套有效的预防教案至关重要。
一、认识氟中毒1.1 氟中毒的症状:氟中毒主要表现为牙齿变色、骨骼畸形、神经系统症状等。
1.2 氟中毒的危害:氟中毒会影响牙齿和骨骼的正常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
1.3 氟中毒的原因:氟中毒主要是由于长期摄入过量氟化物,如饮用水中氟含量过高、过量服用氟化钠等。
二、预防氟中毒的重要性2.1 保护牙齿和骨骼健康:预防氟中毒可以有效保护牙齿和骨骼的健康,减少氟中毒对身体的危害。
2.2 促进健康发展:预防氟中毒可以促进儿童和老年人的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2.3 减少医疗费用:预防氟中毒可以减少治疗氟中毒所需的医疗费用,降低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三、预防氟中毒的方法3.1 控制摄入氟化物的量:合理控制饮用水中氟的含量,避免过量服用氟化钠等。
3.2 增加钙质摄入:增加钙质的摄入可以减少氟在体内的吸收,降低氟中毒的风险。
3.3 定期检查牙齿和骨骼:定期检查牙齿和骨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教育宣传预防氟中毒4.1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氟中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4.2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和政策法规,规范氟化物的使用和摄入量。
4.3 加强媒体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氟中毒的预防知识,提高社会关注度。
五、建立氟中毒防治机制5.1 建立氟中毒监测系统:建立氟中毒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氟中毒的发生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5.2 加强科研力量:加强氟中毒的科研工作,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5.3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氟中毒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氟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结语:预防氟中毒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科学的预防教案和加强宣传教育,相信氟中毒的发生率将会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的健康水平将会得到提升。
防治氟中毒措施
防治氟中毒措施氟是化学元素,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它具有杀菌消毒、防蛀等功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接触高浓度的氟会引起氟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预防和治疗氟中毒,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饮水质量。
氟中毒最常见的途径是通过水源摄入过量的氟。
因此,我们应该确保饮用的水源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水质监测和处理工作,确保饮用水中的氟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工作环境的安全。
很多从事与氟相关工作的人员,比如从事挥发性氟化物生产的工人,容易暴露在高浓度氟化物的环境中。
他们应该戴上防护口罩、手套等必要的防护装备,避免过量的氟吸入体内。
此外,应该定期进行工作场所的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氟化物的积聚。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卫生。
许多食物中都含有一定的氟化物,如茶叶、海产品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均衡饮食,注意食物的多样性,避免过量摄入含氟食物。
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身体对氟的耐受性较低,更容易受到氟中毒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对孩子的饮食进行科学的搭配。
此外,体检也是防治氟中毒的重要手段之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了解体内氟的含量,对于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氟中毒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从事含氟工作的人员来说,他们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积极参加体检,及早发现氟中毒的征兆。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也是防治氟中毒的关键。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公众普及有关氟中毒的知识。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健康讲座、举办健康活动等形式,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使大家了解氟中毒的危害,掌握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综上所述,预防和治疗氟中毒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从水源、工作环境、饮食、体检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氟中毒的发生。
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减少氟中毒带来的危害,保障人民的健康。
2017注安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五章职业病危害预防和管理
第五章职业病危害预防和管理第一节职业卫生概述二、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分为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
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2、物理因素。
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
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②精神性职业紧张。
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②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10类132种)①导致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危害因素粉尘类(13种);其他呼吸系统类(6种)②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9种)③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种)④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4种)⑤化学因素(60种)⑥物理因素(7种)⑦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等11种);⑧生物因素(5种);⑨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1种);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3种)。
四、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OEL)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四类。
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2.最高容许浓度(MAC)。
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
化学危害因素简介——氟化物(不含氟化氢,按F计)
103.氟化物(不含氟化氢,按F计)英文名称fluorides (except HF)其他中文名称氟及其他无机化合物PC-TW A 2mg/ m3理化性质氟(F2)属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能与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发生反应。
多以离子或各种化合物形式存在。
与钠、钾等金属离子形成金属氟化物。
如氟化钠(NaF)、氟化钾(KF)、氟硅酸钠(Na2SiF6)等,多数易溶于水。
与锂、铝、锯、铅、镁、钙、锰形成的化合物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如萤石(CaF2)、冰晶石(3NaF.AlF3)和磷灰石[CaF2.3Ca3(PO4)2]等。
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供价化合物,如一氧化氟(FO)、四氟化硅(SiF4)、六氟化硫(SF6)等,多为低凝点,高挥发性。
侵入途径可以气体、蒸气或粉尘形态经呼吸道或胃肠道进入人体,吸收速度与水溶性有关。
毒理学简介(1)IDLH 氟化物,以氟计250mgF/ m3(2)无机氟化物接触对人的急性效应0.03~0.30mg/ m3,嗅觉阈;2.10mg/ m3,无即刻局部不适感觉;7.00mg/ m3,部分接触者感到不适,21.0~26.0mg/ m3,全部接触者难以忍受;42.0~50.0mg/ m3,短暂接触即出现眼结膜、鼻刺激、皮肤刺痛,咽喉、器官发痒和不适;84.0~100mg/ m3,能耐受的最高浓度,人仅能耐受1min;400~430mg/ m3,可引起急性中毒或死亡。
(3)中毒机理氟化物除引起对黏膜、皮肤的刺激或腐蚀作用外,在体内可干扰多种酶的活性。
能抑制烯醇化酶,影响糖代谢,并能抑制琥珀酸脱氢酶,影响细胞呼吸功能。
尚能抑制胆碱酯酶,引起乙酰胆碱蓄积。
还可促进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激活腺甘酸环化酶。
上述酶的抑制,影响糖代谢和能量供应,可引起中枢神经、胆碱能神经、心脏、肾脏的功能性紊乱和器质性损害。
可与骨组织的羟基交换,抑制骨磷酸化酶,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难溶性氟化钙,从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起低血钙症、氟斑牙及氟骨症等一系列改变。
氟中毒的成因是什么
氟中毒的成因是什么
氟中毒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长期摄入过量的氟:长期摄入过量的氟主要来自饮用水、空气、食物等介质。
饮用水中的氟含量超标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对于一些高氟地区,人们长期饮用高氟水,会导致体内氟摄入量过高。
此外,在高氟污染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也会使人们长期接触过量的氟,如工业生产中的含氟烟尘、含氟化合物等。
使用含氟药物:某些含氟药物如氟化钠、氟化亚锡等,如果长期或过量使用,也可能导致氟中毒。
饮食因素: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对氟的耐受性下降,也可能导致氟中毒。
职业因素:某些职业如冶炼、焊接、玻璃、陶瓷、农药、化工等行业,由于长期接触含氟的烟雾或化合物,也可能导致职业性氟中毒。
总之,氟中毒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与长期摄入过量的氟有关。
在高氟地区生活或从事相关行业的人群,应注意防范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和定期检查。
同时,也需要注意特殊人群的口腔护理需求,遵循使用指导和控制使用量。
氟及其化合物中毒救治方法及要点
氟及其化合物中毒救治方法及要点氟为无色或淡绿色气体,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很快变为氟化合物,广泛用于工、农业,用于农业杀虫剂有剧毒。
常用的氟无机化合物有氟化钠、氟硅酸钠、氢氟酸等。
【毒理】1.体内吸收的氟化物主要贮存于骨、软骨及牙齿中,小部分蓄积在肾、脾、心、肺、肝等处,并能通过胎盘屏障。
体风氟及氟化物,约50%从尿中排出,肠道、唾液、汗腺及乳液中都可排出少量。
2.氢氟酸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刺激,浓度高时能引起腐蚀。
浓度低的氟化物粉尘或蒸气对黏膜有刺激作用。
汗液中的氟化物对皮肤亦有刺激作用。
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氟化物,除引起黏膜充血、肿胀、出血,甚至坏死以外,还可发生骨的病变及肝、肾变性。
3•由于氟离子的亲钙性,能大量夺取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为比较稳定难溶解的氟化钙而沉淀,产生血钙降低,血磷增加,因而出现神经应激性增加,骨骼及牙齿的变化(氟斑牙和氟骨症)。
这是无机氟化物中毒时对人体最主要的毒性作用。
4.氟化物可与磷酸葡萄糖变位酶或焦磷酸酶和烯醇化酶作用时所需镁离子结合,阻碍它们在糖原合成和三竣酸循环中的作用。
部分氟形成氢氟酸与草酰乙酸起作用,生成氟柠檬酸,使三竣酸循环不能继续进行,糖类代谢紊乱,细胞和组织能量供应不足。
5.氟可以抑制胆碱酯酶,使组织中乙酰胆碱增高,可出现有机磷中毒症状。
6.氟化物对心肌有直接损害作用,并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7.本类药物对中枢神经有损害作用,脑部可有脑软化,胶质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及脑炎等改变。
8.氟离子阻碍凝血酶的形成,故可影响凝血功能。
9.由于氟血色素的形成,而致组织缺氧,出现发给。
【中毒症状】1.急性中毒(1)内服中毒:多出现流涎、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呕血、便血,亦可有眼结膜充血、怕光、流泪等。
(2)吸入中毒:多见鼻黏膜出血、溃疡、支气管炎及肺炎的表现。
(3)神经系统症状:①肢体痉挛、肌肉震颤、手足抽搐或癫痛样惊厥、眼球震颤;②四肢蚁走感、肌肉无力、步行困难、吞咽肌麻痹、语言障碍等;③循环系统症状: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可发生室颤)、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四肢发凉及脉弱等;④呼吸系统症状:毒物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及变性血色素(氟血色素)的形成,故有缺氧、呼吸浅快、发缙,以至呼吸衰竭等;⑤肝损害:出现黄疸、血尿、无尿等;⑥皮肤损害:皮肤接触氢氟酸数小时后,疼痛逐渐加重,皮肤发白或发红,形成水疱、坏死、溃疡等。
氟及其无机化合物
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表现:一、急性中毒生产中吸入较高浓度的氟化物气体或蒸气,立即引起眼、鼻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症状,有咳嗽、咽部灼痛、胸部紧束感等。
重者可发生化学性肺炎、肺水肿或反射性窒息等。
皮肤或粘膜接触氢氟酸则致灼伤。
也有过敏性皮炎的报告。
口服氟盐中毒者,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抽搐、休克及急性心力衰竭等。
二、慢性影响工作中长期接触过量无机氟化物,可引起以骨骼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病损,这称为工业性氟病。
临床上,眼、上呼吸道、皮肤出现刺激症状和慢性炎症;腰背、四肢酸痛,神经衰弱综合征,食欲不振、恶心、上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较常见。
尿氟量常超过当地居民的正常值。
骨骼的改变最有意义,可由X线摄片检查发现。
最先出现于躯干骨,尤其是骨盆和腰椎,继之桡骨、尺骨和胫骨、腓骨也可累及。
骨密增高,骨小梁增粗、增浓,交叉呈网织状,似"纱布样"或"麻袋纹样",严重者如"大理石样"。
上述骨膜、骨间膜、肌腱和韧带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萌芽状、玫瑰刺状或烛泪状等)的钙化或骨化等骨周改变。
严重者可致关节运动受限、骨骼畸形和神经受压症状。
尚未见长期接触氟化物的致癌性研究报告,也无氟化物与癌症死亡率间相关的论证。
三、地方性氟病这是长期饮用含氟高的饮水后所致的一种地方性疾病。
受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的地区,也常可发现这类病变。
患者诉剧烈头痛、无力、食欲不振、腹胀,尚伴有四肢麻木感、肌肉酸痛、腰背钝痛、关节活动受限等。
典型所见为氟斑牙及氟骨症。
氟斑牙:初期,牙面无光泽,偶见苍白色斑点,随后呈淡棕色至深棕色斑点或斑块,分布面扩大。
齿质脆弱,易被磨损。
本症主要是幼年牙生长期受到氟的影响所致。
当成年后再移居高氟饮水区域,可免受侵害。
氟骨症:长期吸收多量氟化物,可引起特有的骨质硬化症,个别也见骨质疏松症。
患者常诉腰酸背痛。
至后期,其关节活动,特别是弯腰动作明显受限,甚至行动困难。
氟中毒的防治措施
氟中毒的防治措施氟中毒是由于人体长期摄入或吸入过量氟化物而引起的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骨骼和牙齿异常。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氟中毒,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相关的防治建议:1. 饮水控制:了解当地水源中的氟含量,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在高氟地区,可以考虑使用含氟水的逆渗透或其他水处理方法,以减少氟的摄入。
2. 膳食调整:控制高氟含量的食物摄入,避免长时间食用富含氟的食物,如茶叶、海产品等。
增加富含钙、镁、维生素C等的食物,有助于减轻氟的毒性作用。
3. 牙齿保健:定期检查口腔健康,使用含氟牙膏和漱口水,以维护口腔卫生。
同时,避免使用高氟含量的口腔护理产品。
4. 饮食补充:补充富含钙、镁等矿物质的食品或营养补充剂,有助于减缓氟对骨骼的损害。
5. 空气质量控制:对于有氟中毒风险的职业场所,应该采取有效的通风设备,减少空气中氟的浓度,保障工作者的呼吸健康。
6. 教育宣传:对于高氟地区的居民,进行相关的氟中毒防治宣传,提高公众对氟中毒的认识,指导大家合理饮水、饮食,降低患病风险。
7. 医学治疗:对于确诊患有氟中毒的个体,应及时寻求医疗建议。
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和病情采用一些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骨密度检查等。
8. 政策和监管: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对高氟地区的水源和食品进行监测,确保氟的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同时,对有关行业进行监管,控制氟排放,减少环境中的氟污染。
氟中毒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防治更注重于长期的饮食、生活和环境的综合管理。
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缓氟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关于发布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性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的通告
关于发布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性氟及其无机化合物
中毒的诊断》的通告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国卫通[2016]1号现发布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性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Z 5-2016职业性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代替GBZ 5-2002)该标准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GBZ 5-2002同时废止。
特此通告。
【总页数】1页(P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35.1
【相关文献】
1.关于发布《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等2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通告 [J], ;
2.卫生部通告13项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6项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J],
3.《职业性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解读 [J],
4.卫生计生委发布《职业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等7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J],
5.卫生部发布《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等12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及无机化合物中毒知识
●氟的理化特性
氟气是一种浅黄绿色的、有强烈腐蚀性和刺激性毒气, 与氨、金属等反应剧烈。
自然界中常以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存在,氟化物主要来源于萤石、冰晶石、磷灰石。
●职业接触
氟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的用途很广,化学工业中用于制造药物、农药、冷冻剂、有机反应催化剂、木材防腐剂、氟塑料和氟橡胶等;轻工业中用于制造玻璃、搪瓷和釉料、建筑材料、蚀刻玻璃;冶金工业中用于有色金属提炼、钢铁冶炼,生产特殊焊药、焊条外层;国防工业中用于制造火箭系统的高能燃料。
●氟中毒
急性中毒:生产中吸入较高浓度的氟化物气体或蒸气,立即引起眼、鼻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症状,有咳嗽、咽部灼痛、胸部紧束感等。
重者可发生化学性肺炎、肺水肿或反射性窒息等。
皮肤或粘膜接触氢氟酸则致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大量接触氟化物可引起工业性氟病,早期出现腰、腿、脊椎关节和膝关节疼痛,伴头晕、耳鸣、上腹胀等症状,随后,脊椎、关节疼痛加剧,严重者骨关节活动受限、骨骼畸形。
经常接触低浓度氟化物,可发生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及牙酸蚀症,氢氟酸可引起皮肤灼伤。
●急救治疗
1.急性氟中毒吸人中毒者,立即移离空气污染现场,吸氧、休息和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防治喉水肿和肺水肿的发生。
口服中毒者,及时催吐、洗胃,然后口服牛奶、豆浆以保护胃粘膜。
可早期、足量、短程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继发感染。
及时、反复、足量补钙至为重要,可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ml~20ml 静脉注射,每日2次~3次,同时适当补镁。
2.工业性氟病可适当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类,并给予对症治疗。
3.氢氟酸灼伤皮肤灼伤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一般不少于30min。
可使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或氯化钙溶液局部浸泡、湿敷、注射。
疼痛剧烈者,可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出现水疱、坏死等,及时给予外科处理。
眼灼伤应及时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15min以上,0.5%~1%可卡因滴眼以减轻疼痛,然后用抗生素眼药水和地塞米松眼药水交替滴眼。
根据血钙情况补钙,一般多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静脉注射。
轻型患者可口服强的松10mg,一日三次,连用3d~5d;重者,每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