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自然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原县自然概况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中部,处于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县域南临黄河(属黄河最北端),北有阴山横亘,东与乌拉特前旗毗邻;西与临河区接壤;南至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隔河相望;北靠阴山以乌加河为界与乌拉特中旗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30′-41°16″45′。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均长62.3公里,南北最宽55.5公里,均宽40公里。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4。总面积2493平方千米。至2005年底总人口271942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3.3%。汉族人口占96.46%,蒙古族人口占2.04%,其他民族人口占1.50%;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城镇人口30.51%,年龄及文化结构基本稳定,15周岁以下儿童占22.60%,65周岁以上老人占5.43%,中青年人口占71.97%;每十万人受教育人口:中专及以上文化1668人、高中和中专文化10015人、初中文化35263人、小学文化32236人。
县人民政府驻隆兴昌镇,邮编:015100。代码:150822。区号:0478。拼音:Wuyuan Xian。
【行政区划】五原县辖7个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新公中镇、天吉太镇、胜丰镇、巴音套海镇、银定图镇;国营建丰农场。
【历史沿革】1912年设县。因汉代五原郡得名。五原郡因地有原五所,即龙游原、乞地千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而得名。
五原历史悠久,史籍记载始于战国。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五原郡。隋置丰州五原郡。明时入于蒙古。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年)设大辞典五原厅。1912年改五原县。现在的五原县1958年4月由原五原县和原达拉特后旗合并而成。
2000年,五原县辖4个镇、1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908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隆兴昌镇 73445 塔尔湖镇 13484 巴彦套海镇 13676 复兴镇 12668 胜丰乡 11934 和胜乡 10970 向阳乡 12313 城南乡 8294 荣丰乡 8681 沙河乡10483 美林乡 9854 永利乡 10802 什巴圪图乡 9914 银定图乡9118 海子堰乡 10151 景阳林乡 5014 民族乡 8803 乃日拉图乡9511 丰裕乡 10021 锦旗乡 6465 巴盟建丰农场虚拟乡 2756 内蒙五原劳教所虚拟乡 725。
地势地形:本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并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内陆断陷盆地,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为第四纪松散的地层所覆盖,沉积了较厚的湖相地层。上部是冲积、风积层,主要岩性为细砂、粉砂和砂粘土互层。砂层层理清晰,厚度10-70米。中部为河湖交替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砂与粘土互层。下部为巨厚的新老第四纪湖相沉积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砂粘土。土质膏腴肥美,适于农作物及各种植被的生长。虽然有的土地呈盐碱化,但并不影响耐碱作物,如葵花、枸杞等作物的生长。
五原境内因黄河冲积层在长期风蚀作用下形成许多风蚀洼地和黄河改道时冲刷的天然壕沟。这些洼地与壕沟长年积水,形成大小不同的海子(湖泊,俗称泊尔洞)。全县有面积三亩以上的海子171个,总面积5.4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海子5个,总面积1.06万亩;百
亩以上的海子37个,总面积1.33万亩。海子水深大于1.5米的116个,面积2.71万亩。1986年已被利用的水面3.8万亩,占70%。这些海子大多分布在县境西部的塔尔湖镇、银定图镇、新公中镇,以及县境南部的套海镇、东部的胜丰镇、隆镇也有零星分布。
【气候资源】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
光能资源本县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439千卡/厘米2,仅次于西藏、青海,生理辐射总量75.185千卡/厘米2,≥1 O‴期间(作物生育期)辐射总量81.75千卡/厘米2,生理辐射总量为40.04千卡/厘米2,占全年辐射总量53.2%,占全年生理辐射总量55.7%。全年日照时效3230.9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73%,4—9月(作物生长期)日照时数1813.9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56%。本县光能资源丰富,但光、温不同步,利用率低。
热量资源本县年平均气温6.1‴,4--9月平均气温l7‴,极端最高气温36.4‴(1971年7月17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6.7‴(1967年12月27日),年极端气温较差73.1‴。≥1 O‴积温3362.5‴;无霜期117-136天。
地温:7月份地温最高,平均28.5‴,高于同期气温5.8‴;1月最低,平均零下12.3‴,高于同期气温O.9‴。
降水和蒸发年平均降水量177毫米,东西部略有差异,东部高于西部5.6毫米,降水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平均l52.8毫米,占年降水量86.3%。年蒸发量2039.2毫米,是降水的11.5倍。
本县光能资源丰富,潜力很大,但利用率低,本县是以小麦为主体发展种植业生产的,小麦约占粮豆而积70%,一季小麦一般在7月15日到12日收获,收获小麦后还有近60天的光热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一季小麦按生理辐射计算光能利用率仅O.5—O.6%。近年来广大农民采用了小麦套玉米、套葵花、套黄豆等套种形式,提高了单产和光能资源的利用率。
【水资源】河流水系:黄河由五、临交界处老楞河头入境,为东经107°37′,至五原前旗交界处的四科河头出境,为东经108°11′。此段河道是黄河干流在地球表面纬度最高的河段。五原境内的黄河流经天吉泰镇、套海镇。其北与之并行的是总干渠(二黄河),它由磴口、临河向东进入五原,又进入前旗而汇入三湖河,在五原境内长43.5公里。县内各干渠均由此渠引水灌溉。与黄河有关的是乌加河(旧时亦称五角河、五加河),它原是黄河的主流,是北河。1840年黄河改道后主流成为现在的南河,在改道的过程中使整个河套平原成为土质肥沃的冲积平原。乌加河现在是黄河的支流,由临河市的份子地进入五原,由建丰农场出界,泄入乌拉特前旗的三湖河,在五原地段为46公里长。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修浚成为灌区的总排水干沟。在五原境内除了二黄河之外与黄河有关的还有一些人工河,它们是:(一)丰济渠,又名天吉泰渠。它位于县境西部,以渠与临河分界。它又名中和渠,光绪三十一年更名丰济渠。初由黄河引水,1965年改由总干渠引水,全长41.7公里,正常流量48立方米/秒。(二)皂火渠,在县境西部。其进水闸在总干渠毛家桥。1966年又于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