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3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1)
图书: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作者:岩王萍主编更新时间:2016-08-16 14:39:03字数:4928
【本章学习提示】
随着新形势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处在教育第一线的班级管理者也需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班级运作和学生成长的诸多方面。如果我们将心理问题当作道德问题或其他问题对待,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当事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什么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途径?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章围绕这些容展开。
【本章学习目标】
1.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主要容。
2.当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5.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一般过程。
6.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师的作用。
第一节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即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或班级心育。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在关系协调一致,心理的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具备正确而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富有弹性的调控能力,并达到身心和谐状态,从而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在生活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能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并不断完善人格。
关于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综合起来,心理健康有如下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心理与行为与其年龄段相符;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自我观正确,了解并悦纳自己。
我们可以笼统地把心理健康的水平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心理异常、心理不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症[1]。心理不健康包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可疑性神经症。心理健康则包括适应良好和健全人格。适应良好指的是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尽管存在某些缺陷;健全人格即全面发展。其中心理异常是最不健康的,健全人格则是最健康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措施消除心理疾病,去除心理障碍,保持、维护受教育者的健康状态,激发其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以班级为背景的,为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心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任务是有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班级心育的目标与学校心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班级心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校学生,解决在全校具有共性的问题。比如,设定全校心理班会的主题,统筹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除了“以班级为背景”和“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这两个特征外,班级心育与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无二致。换句话说,班级心育可以借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为自己服务。
班级心育与德育也不一样。德育的目标是强制学生遵守道德规,养成良好品质;心育的目标则是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德育的工作方法是惩戒取向的;心育的工作方法则是共情取向的。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容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容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容有较大的交叉。在有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两者应该有所分工。中小学班级心育应该从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容中选取。
(一)从横向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容
按照我国教育部的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容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心理适应三个主要方面[3]。智力因素方面主要是学习;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是兴趣、性格、意志、自制力和责任心;心理适应方面主要有择业、交往等。每个方面又可分为常识了解、体验、分析、运用等不同的层次。
具体来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容有: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容。
(二)从纵向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容
从不同的年龄阶段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容有以下方面。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班级心育也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则[4]。
(一)合规律原则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根据这些规律制订相应的措施。要了解有关规律,除了多观察外,还需要多看书、多思考。之所以要读书,是因为我们通过个人观察所得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
(二)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班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全体参与。
(三)针对性原则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很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班级里的普遍问题,也需要把握学生的个别问题。
(四)非指导性原则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取非指导性原则。非指导性原则指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共情和。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要采用了这几点,就会开启当事人主动成长之阀门。需注意的是,非指导原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是放纵和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