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审计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效益审计办法
经济效益审计办法
建立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企业只有盈力才有存在的价值,而要使企业盈力就必须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即利润。
提高经济效益,既是现代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和核心内容,也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
正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逐渐由财务责任向经营责任、管理责任扩展,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合乎逻辑的必然产场。
经济效益审计,在审计的目的、职能、内容、方法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财务审计的范围,是用审计的特殊方法和技术对企业或项目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的一种审计活动。
本文主要通过从对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的认识出发,探讨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并结合公路施工企业工程成本和利润的审计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
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1)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2)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
(3)审计的性质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而不是结合业务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
(4)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除监督以外,更重要的是评价、监证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效益的优劣。
(5)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广,须要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与分析。
除了应用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广泛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而主要是为了取得审计证据。
(6)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促使被审单位、落实责任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外的三E(Economy经济、Effectiveness效率、
Efficieney效果)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价值为本审计尽管名称不同,各有重点,但也都属于经济效益审计范畴。
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标志,它出现之后,审计的范围扩大了,审计方法发展了,审计的目的由防护性、公证性、扩展到建设性了,使审计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及为什么要研究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
为了使审计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审计程序,选用一定的审计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对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表审计意见和作出审计结论。
经济效益的审计程序一般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
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具体工作内容。
在准备阶段的工作有,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事项,组织审计小组和指定审计人员,并由审计小组拟订具体的审计工作方案等。
在实施阶段的工作有,下达审计通知书,进驻被审单位,进行初步调查,审核检查有关资料和经济活动
并取得审计证据等。
在终结阶段的工作有,撰写和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将审计有关的资料整理归档,监督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执行,在必要的情况下,对被审单位进行后续审计等。
我们研究审计程序,就是为了建立起合理的审计程序,而合理的审计程序,有助于审计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达到审计目的,有助于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在我们了解了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以及为什么要研究审计程序时,更应该掌握在审计程序的各个阶段应做好哪些工作。
(一)审计准备阶段应做好哪些工作
审计准备阶段是审计程序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应该做好如下各项具体工作:
(1)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事项。
各级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国家政策以及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的要求,编制审计项目计划,也就是要确定本年度辖区内对哪些部门,哪些单位进行审计,并确定审查哪些审计事项。
(2)组织审计小组,指定审计人员。
确定审计事项后,
就要据以组织审计力量,安排一定数量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并由专人负责,通过组内成员的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承担具体工作。
(3)拟订审计工作方案。
建立审计小组后,应该以审计小组为单位,拟订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工作方案是实施审计的具体工作安排。
合理拟订审计工作方案可以使审计工作全过程受到有效的控制,保证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找出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
在准备阶段中大量使用调查方法,采取抽样技术,选取调查样本,对其采取邮寄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询问。
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税务、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同时,还要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都要予以关注。
(二)审计实施阶段应做好哪些工作
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程序的第二阶段。
各种审计准备工作完成以后,也就进入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1)下达审计通知书。
对审计小组制订的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机关批准之后,向被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
审计通知书是审计机关通知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的一种书面文件,是审计小组进驻被审单位执行审计任务的依据。
(2)进驻被审单位。
审计通知书发出后,审计小组就可以进驻被审单位。
进驻后的首要工作,就是与被审单位的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取得联系,向他们讲清执行审计的目的、内容、起讫时间,以及需要他们协助事项等,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进行初步调查。
进驻被审单位后,审计人员应当进行初步调查,以了解和掌握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调阅资料和查询走访等,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
通过查询走访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
(4)评审内部控制制度。
在进行初步调查基础上,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必要的测试,以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贯彻执行情况,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作为审计的重点。
(5)审核检查有关资料和经济活动。
这是审计实施阶段工作内容的主体部分。
主要根据审计工作方案进行。
对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必须做详细准确的记录,写明有关问题的内容、资料来源,提出纠正处理或进一步查证核实的意见。
被审计单位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如具有证据价值时,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复印、复制主现场拍照、录制并要求有关单位签证。
审计人员在审核检查过程中应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并需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系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记录、整理、综合分析与审计问题有关的书面材料。
(6)实施企业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
首先,开展成本费用效益审计,促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审查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等。
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审查销售活动效益性,促使企业增加收入增加利润。
从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的组织,到销售完成的全过程,审查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销售费用是否节约,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再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运用资金。
根据资金运动规律,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审查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提出合
理筹措和分配资金的建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后,审查企业投资情况,促使企业降低投入增加产出。
对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费用的发生情况。
竣工投产后,对工程效益和投产后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
(三)审计终结阶段应做好哪些工作
审计终结阶段是审计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应做好以下工作:
(1)撰写和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
审计报告由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结束以后撰写,撰写以前,首先要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由审计小组组长撰写,或由小组成员分头写出后,交组长汇总成稿。
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在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意见。
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2)将审计资料整理归档。
审计工作终结时,审计小组应将各种有关审计文件进行整理,建立审计文件档案,妥善保管。
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和决定的底稿。
后续审计资料,
与复审有关的资料都要及时归档,以便日后查考。
(3)监督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执行。
国家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结论和决定,有时还包括对被审单位的经济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可在一定期间派出原审计小组中的人员,检查和监督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执行过程及其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和措施。
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的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在收到审计结论和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复审。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在实施阶段,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单位或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
这些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似类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
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
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可运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有:
1.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是一种可以在具有确定目标,而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资源又有一定限制的条件下,从大量供选择的活动方案中求解出最优方案的数学运算方法。
它的运用能解决两类问题,一是在任务已定的情况下,如何统筹安排,用最少的资源去实现这一任务,二是在资源数量已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使完成的任务最多。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利用线性规划法,可以审查生产方案是否最优,运输方案是否最佳,作物布局是否合理等。
2.网络计划技术法。
网络计划技术是运用网络理论,通过绘制网络图从中确定关键路线,据以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控制任务进度和成本费用的一种统计方法。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用它来确定加快工程进度、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
3.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对具有相互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形式,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式,用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平均变动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利用回
归分析法,可以审查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等是否正确。
4.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常使用投入产出法寻找挖掘潜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各种具体因素,以揭示各因素对综合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6.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是假定在销售单价和费用耗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研究销售利润与销售数量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基本公式是:
固定成本(a)+利润(t)销售数量(V)= ——————————————————————
销售单价(p)—单位产品变动成本(b)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用它来找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主要是确定保本数量、确定目标利润和最优利润、确定目标成本、确定销售价格。
7.价值分析法。
价值分析法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和成本分析,力图用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借以提高产品价值的一种方法。
基本公式是:
功能(F)价值(V)= ——————
成本(C)在经济效益审计中,通常使用价值分析法来减少过剩成本,以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8.投资分析法。
投资分析法是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常使用投资分析法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再论证。
9.方案比较法。
方案比较法是借助于一组能够从各方面说明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
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最后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方法。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既可用于不同投资方案的比较,又可用于不同生产方案的比较;既可用于不同售价方案的比较,又可用于不同产品组合方案的比较。
四、如何对公路施工工程实际成本和利润进行审计
公路施工工程实际成本,是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并按规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汇集的实际生产费用。
它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管理费。
因此对工程实际成本审计的内容主要是:
1.人工费是否按照规定列支,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企业的外包工人员工资是否计入人工费,有无挤入其他费用而少计工资总额的情况。
2.有无乱挤材料费成本的情况,有无虚报三大主材(钢材、水泥、沥青)和装饰材料价格,材料价格差异是否按规定进行分配,有无把差价作为调节成本利润的情况。
3.施工机械费分配的依据和其他直接费分配的依据是否真实、合规。
4.施工管理费用中有无擅自提高标准,扩大开支范围和违反规定乱摊成本的现象。
公路施工企业的利润,是企业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示。
它包括:工程结算利润,产品销售和作业销售利润,材料销售利润和营业外收入、工资含量包干结余。
对利润审计的内容主要有:
1.工程结算利润、产品销售和作业利润、材料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工程价款收入有无高估冒算、多计工程量、高套预算定额单价和取费标准的情况。
3.与利润有关的帐户,有无虚列、冲转以及截留利润的情况。
4.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的收支范围和标准是否合规。
5.税前还贷是否合规,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及时、足额交纳税款。
6.税后利润分配比例是否符合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有无擅自改变分配比例的情况。
经济效益审计办法
(1)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涵义。
所谓标准就一般意义而言是用以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
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在经济效益中用来衡量、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高低、优劣的尺度。
从标准的一般概念来说,衡量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标准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①衡量经济活动效益的指标。
②确定经济活动效益水平的度。
经济效益指标和衡量度是构成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内在基本要素。
经济效益指标反映了经济活动效益质的规定性,即衡量经济活动效益的要点;经济活动效益的衡量度或者说经济效益指标的具体的值反应了经济活动效益所达到的水平。
(2)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特点。
①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层次性。
经济活动效益按经济活动范围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中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
经济活动效益的层次性决定了衡量不同范围经济活动效益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经济活动范围越大,层次越高,其审计标准的范围也就越宽。
②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动态性。
经济效益高低是以经济活动有效性为基础的,并随着经济活动效益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经济活动效益水平的这种动态性决定了衡量经济活动效益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
③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主要运用质量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作为衡量、评价经济效益的尺度必然要运用经济指标。
按照统计学原理,经济指标一般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
数量指标,指反映事物发展的规模或所达到的水平的指标,例如企业年获利润量、生产产值量,产品产量等指标。
质量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的指标,例如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材料利用率等指标。
”数量指标”一般由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则多采用相对数和平均数。
④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地区性。
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
一个地域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的现象是客观的。
因此,审计人员在确定经济效益标准时就要考虑根据经济活动效益的实际情况确定衡量水平。
(3)按标准的内容对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分类。
按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性质、内容和来源的分类,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可进一步分为多种类型。
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按其衡量和评价的内容分类可分为生产和经营效益标准、管理效率标准、资源利用效益标准、社会效益标准和生态效益标准。
①生产和经营效益标准。
主要反映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水平以及各项生产力要素的利用水平。
例如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原材料利用率等指标。
②管理效率标准。
衡量和评价企事业单位管理效率的各类指标。
例如各项工作的计划实现程度、内部控制完善程度、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程度以及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等指标。
目前对管理效率衡量还没有一套规范的数量化指标,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探索并形成一系列衡量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指标必然是向管理要效率的重要工作。
③资源利用效率标准。
衡量和评价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各类指标。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在衡量和评价经济活动效益时必然要考虑自然资源利用效益。
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不仅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益,更应当注重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前者包括原材料的利用率和回收率,后者包括原材料的深加工程度、废料利用率和材料综合利用水平。
④社会效益标准。
衡量和评价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指标,经济活动对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对社会道德的不良影响(例如企业的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中不良形象对道德观念、思想行为的影响),也包括经济活动对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正面影响。
目前这类指标尚未形成量化指标,多数靠定性描述。
⑤生态效益标准。
衡量和评价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
经济活动对社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衡量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必须包括对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益的评价。
反映生态效益的指标主要有污水、污气的控制标准,污水和污气的处理程度以及污水、污气的利用程度等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省教育系统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广东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试行)》, 结合我省教育系统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教育系统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以下简称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本部门、本单位或下属部门、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并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意见和建议的行为。
主要包括对各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所属独立核算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及校办产业的经济效益审计。
第三条经济效益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
(二)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
(三)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