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处理与处置工程内容与要求

合集下载

清淤工程技术交底

清淤工程技术交底

清淤工程技术交底一、背景介绍清淤工程是指对河道、湖泊、水库等水体进行淤泥清理和底泥清除的工作。

通过清淤工程可以有效提高水体的通水能力,维护水体生态环境,预防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对清淤工程的技术交底进行详细介绍。

二、清淤工程的目标和要求1. 目标:清除水体中的淤泥和底泥,恢复水体的正常流动能力,提高水质。

2. 要求:确保施工安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清淤材料。

三、清淤工程的准备工作1. 现场勘测:对清淤工程的施工区域进行详细勘测,确定淤泥和底泥的分布情况、厚度和性质。

2. 施工方案制定:根据勘测结果,制定清淤工程的施工方案,包括清淤方式、清淤量、清淤周期等。

3. 设备准备:根据施工方案,准备必要的清淤设备,如挖掘机、抽水泵等。

4. 施工人员培训:对参与清淤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四、清淤工程的施工步骤1. 施工准备:搭建施工现场,确保施工区域的安全和通畅。

2. 淤泥清理:使用挖掘机等设备将淤泥从水体中清理出来,注意控制施工深度,避免对水体造成损害。

3. 底泥清除:对水体底部的底泥进行清除,可以采用抽水泵将底泥抽出。

4. 清淤材料处理:对清理出的淤泥和底泥进行处理,可以选择填埋、堆放或利用等方式。

5. 施工质量检查:对清淤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确保符合要求。

6. 施工记录和报告:对施工过程进行记录,编写施工报告,以备后续工作参考。

五、清淤工程的安全注意事项1. 施工现场安全:搭建施工现场时,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保证施工区域的安全通畅。

2. 设备操作安全:清淤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操作规程,严禁非专业人员操作设备。

3. 淤泥处理安全:对清理出的淤泥和底泥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对周围环境和水体造成污染。

4. 施工期间的安全防护: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服等,确保施工期间的人身安全。

六、清淤工程的效果评估1. 水体通水能力:通过对清淤工程后的水体进行流速测量,评估清淤效果。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背景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源不断增加,河道水质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一个河道的健康状况除受污染源影响外,还受到其底泥的影响。

底泥是河道中重要的物质补给和营养底层,同时也是吸附、转移和释放污染物的主要场所。

如果不及时处理,河道底泥会对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产生严重的威胁。

因此,河道底泥处置成了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针对河道底泥处置问题,提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处置施工方案。

方案描述1. 初步调查和采样处置底泥必须在做好底泥的初步调查和采样工作后进行。

采样工作应清楚准确进行底泥的分层采样,并测试河流水质。

测试结果可以表现出河流水体和底泥的污染状态,能为底泥处置作出更科学的决策。

2. 底泥分级处理底泥分为粗沙、细沙和粘土三种类型的底泥。

对于不同种类的底泥,我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粗沙,采用现场堆存干燥,适量添加腐烧石灰、水泥及其它物料,重新稳定强化后,用于城市绿化、覆盖工程等;对于细沙,采用非机械化除沙、深度掘泥、填埋固化等方式,使得底泥中的有机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降低,达到环保标准后,可以再次利用举办园林绿化或道路绿化等工程;对于粘土,采用生物修复,注入活性细菌、植物种子等,改变底泥中有机质和重金属的状况,使其得到减缓,并促进河流自净能力。

经过处理后的粘土进行垫层覆盖,使其得到固化和稳定。

3. 处置过程的监测底泥处置需要在现场进行密切监测,以保证所有底泥得到好的处理效果,并对底泥处置过程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要求。

4. 资源化利用处置后的底泥可以经过处理后,资源化利用。

可以将底泥经过简单的处理后用于绿地建设、花坛修建、灌溉用水等,进一步提升了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率。

实施效果实施本方案后,能达到以下效果:1.底泥去除率高,环境指标得到良好改善;2.使用环保型处理方法,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损害;3.底泥处置后,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效果;4.实现了精准的过程监控,确保处置质量。

河道底泥清淤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清淤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清淤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清淤是指对河道底部淤积的泥沙进行清理和清除的工作。

由于底泥的积聚会导致河道水深减少,阻碍水流通畅,甚至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因此,进行河道底泥清淤施工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一份针对河道底泥清淤的施工方案: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a.制定施工计划,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b.清理施工区域周围的杂物,保证施工区域的安全;
c.确定施工队伍和分工,确保人员安全;
d.确定清淤工具和设备,包括挖泥船、挖掘机、输送设备等;
e.尽可能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清淤工具和设备。

2.底泥清理工作:
a.首先,使用挖泥船或挖掘机等工具将河道中的泥沙挖掘出来;
b.将挖掘的泥沙运输到临近的指定地点。

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可以将泥沙进行处理,如沉淀、沉积等;
c.清理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垃圾和杂物。

3.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a.工作人员必须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好头盔、安全靴、手套等;
b.施工过程中注意安全距离和交通秩序,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c.遵守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质量。

4.施工后的清理工作:
a.保持施工区域整洁,清理残留的泥沙和垃圾;
b.检查施工设备和工具,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
c.做好施工记录和总结,以备后续工作参考。

以上是一份针对河道底泥清淤施工的方案。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达到。

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河道底泥清淤技术规程

城市河道底泥清淤技术规程

城市河道底泥清淤技术规程城市河道底泥清淤技术规程是指清理城市河道底泥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城市河道底泥清淤技术规程的内容:一、总则1.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城市河道底泥清淤工作。

2.底泥清淤工作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进行,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保护。

二、前期准备1.制定底泥清淤工作方案,明确清淤区域和清淤目标。

2.进行现场勘察,确定清淤工艺和清淤施工设备。

3.依法取得相关审批手续,确保施工合法。

三、清淤工艺1.选择合适的清淤工艺,包括机械清淤、人工清淤、生物清淤等。

2.机械清淤时,应选用适合的挖泥机械,确保清淤效果和施工安全。

四、清淤施工1.施工前应对清淤区域进行必要的隔离和警示,确保施工安全。

2.底泥清淤时,应注意不破坏河道生态系统和水生物。

3.清淤过程中,应及时清理和处理产生的废泥和废水,确保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清淤结束后,应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和回填,确保施工区域恢复原貌。

五、评估和监测1.清淤结束后,应进行底泥质量评估,确保达到相关标准。

2.对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确保清淤工作对环境的影响符合要求。

六、安全防护1.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和现场设备安全。

2.落实现场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区域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七、清淤记录与总结1.施工单位应做好相关施工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

2.总结清淤施工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以上只是一个可能的城市河道底泥清淤技术规程的内容,具体规程的制定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规范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底泥治理方案

底泥治理方案

底泥治理方案底泥是水体中沉积的泥沙颗粒,经常会积聚在湖泊、河流和水库的底部,导致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底泥问题,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底泥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底泥治理方案,旨在提供对底泥治理工作的实施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

一、底泥调查和监测在制定底泥治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水体中的底泥进行调查和监测。

通过采集底泥样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底泥的组成、含量以及可能的污染源。

同时,监测底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浓度,评估治理效果和风险。

二、底泥处理技术选择根据底泥的性质和污染情况,选择相应的底泥处理技术。

常见的底泥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1. 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利用物理方法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

例如,利用沉淀和过滤等过程将底泥中的固体颗粒和悬浮物分离出来。

这些方法通常适用于颗粒较大的底泥和浓度较高的污染物。

2. 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底泥中污染物的性质,从而使其转化为易于去除的形式。

例如,利用絮凝剂将底泥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聚集成较大的颗粒,通过沉降或过滤将其去除。

3.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基于生物学原理,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例如,利用特定的细菌和藻类可以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和一些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三、底泥处理工程操作在确定了底泥处理技术之后,需要进行底泥处理工程的实施。

以下是底泥处理工程的具体操作步骤:1. 底泥挖掘和清理首先,需要对水体中的底泥进行挖掘和清理。

可以利用挖掘机和吸泥船等设备将底泥抽取到岸边,并进行初步的分离和过滤。

2. 底泥处理设施建设根据选择的底泥处理技术,建设相应的处理设施。

例如,如果采用物理处理技术,需要建设沉淀池和过滤装置;如果采用化学处理技术,需要建设加药系统和絮凝池;如果采用生物处理技术,需要建设生物反应器和氧化池等。

3. 底泥处理过程将挖掘清理得到的底泥送入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清淤和底泥处置工程方案

清淤和底泥处置工程方案

清淤和底泥处置工程方案1. 背景介绍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过程中,水体的淤积和底泥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淤积和底泥会导致水体的容积减小,水体流动性变差,甚至可能影响水质。

因此,进行清淤和底泥处置工程是保护水环境、维护城市水体功能的重要措施。

2. 清淤工程方案清淤工程主要是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将水体中的淤浆、淤泥进行清除,以恢复水体的正常容积和流动导航能力。

具体的清淤工程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调研与测量在清淤工程开始之前,需要先进行调研和测量,确定淤积程度和底泥的性质。

调研和测量的结果将为后续的清淤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2. 淤泥清除淤泥清除是清淤工程的核心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人工清淤:通过人工使用工具如铲子、铲斗等,对淤泥进行清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浅水区域的淤泥清除。

- 机械清淤:使用专业的清淤机械如挖掘机、吸泥船等,对大面积、深水区域的淤泥进行清除。

这种方法效率较高,可以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

2.3. 淤泥运输与处置清除的淤泥需要进行运输和处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 再利用:将清除的淤泥进行处理和固化,可以用于土地复垦或建筑材料制备等领域。

- 堆放:将清除的淤泥进行暂时堆放,等待后续的处理和运输。

- 处理:对底泥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然后将处理后的底泥进行合理处置。

3. 底泥处理工程方案底泥处理工程主要是对清除的底泥进行处理和处置,以达到环保要求。

具体的底泥处理工程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底泥分析与评估底泥的性质和分析结果将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对底泥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处置。

3.2. 底泥处理方法选择根据底泥的性质和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底泥处理方法。

主要的底泥处理方法包括: - 筛选:使用筛网将底泥中的大颗粒物质进行筛选,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 沉淀:通过沉淀方法将底泥中的悬浮物质沉淀下来,以净化底泥。

清淤底泥处置方案

清淤底泥处置方案

清淤底泥处置方案概述底泥是水体中沉淀形成的含有有机物和矿质物的淤泥状沉积物。

底泥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影响水体的生态和环境质量。

清淤底泥是指将淤积在水体底部的底泥通过各种方法清除,使水体恢复到清洁状态。

本文将介绍清淤底泥的常用方法和处置方案。

底泥清理方法机械清淤机械清淤是指通过各种机械设备(如挖泥船、挖掘机、吸泥船等)对底泥进行清理。

机械清淤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大面积的底泥清理。

但是,机械清淤有可能带来次生污染,如底泥搅拌、扬尘等。

高压水道清淤高压水道清淤是指通过高压水流将底泥冲刷到水面上,再通过船只或其他设备将底泥清除。

相对于机械清淤,高压水道清淤具有清洁度高、对生态的影响小等优点。

但是,高压水道清淤的清理效果可能不如机械清淤,而且会增加水电能耗。

沉淀法清淤沉淀法清淤是指将底泥浇注到大型池子中,通过化学药剂等的作用使其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沉淀到底部,再排放水体。

这种方法对水质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但是却需要大型池子和大量化学药剂,成本过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比较大。

底泥处置方案底泥填埋底泥填埋是将清淤出的底泥运到专门的输送管道中,输送到安全填埋场进行填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底泥可以快速而安全地被处理掉,同时传统填埋场的防渗措施已经比较成熟,不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但填埋后的底泥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如果填埋场不合理设计的话,可能会对地下水条件造成污染。

底泥投资复肥底泥投资复肥是将清淤出的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再作为耕地肥料。

这种方法可以将底泥转化为有机肥料,从而节约资源,降低底泥对环境的影响。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底泥和处理设备,并且处理难度较大,在时效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面临很多挑战。

底泥焚烧底泥焚烧是将可燃的有机底泥进行热解处理,通过火化和气化等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更安全的形式。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底泥,并且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由于火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质,因此容易加剧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河道底泥清淤处置方案

河道底泥清淤处置方案

河道底泥清淤处置方案背景河道底泥是指河床底部淤积的含泥沙的物质,也是水域环境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底泥中富含有腐烂植物、动物残体和污染物等,如果不及时处理,在雨水冲刷和水流作用下会被搬运到下游水域,对下游水域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河道底泥清淤是水域环境管理的重点难点之一。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有效的河道底泥清淤处置方案,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方案进行介绍和比较。

方案一:机械清淤机械清淤是一种常见的底泥清淤方式。

它利用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对河道进行清淤作业,将淤积在河底的底泥挖掘出来,然后运到指定场地进行处理。

机械清淤具有清淤面积大、作业速度快、处理成本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机械清淤会破坏河底的生态环境,对水生生物等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如果没有妥善处理,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方案二:生物清淤生物清淤又称为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因素对河道底泥进行治理的方法。

生物清淤的原理是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将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分解掉,以达到净化河道水体的目的。

生物清淤具有治理效果好、不会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等优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首先,生物清淤只适用于底泥中含有易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情况下;其次,治理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方案三:化学清淤化学清淤是一种利用化学物质对河道底泥进行治理的方法。

它常用的化学清淤剂包括氯化铁、硫酸铬等,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将底泥中的有机物质氧化分解,达到清淤的效果。

化学清淤的优点是作用快、清淤效率高,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化学清淤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对周边水生生物造成损害;其次,需要使用较多的化学药剂,费用较高。

方案四:物理清淤物理清淤是一种对河道底泥进行物理处理的方法,其具体操作方式包括刮、拖、抽等方法,主要适用于浅水区和平缓的河段。

物理清淤的优点是不会对河床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可重复利用处理后的底泥;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例如清淤效率较低、仅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河道等。

底泥清淤工程方案

底泥清淤工程方案

底泥清淤工程方案一、工程背景水体底泥清淤是指对水体底部的沉积物进行清除和处理的过程。

底泥积聚是由于水体内悬浮物质的沉降、水流的冲刷作用形成的,长期积聚下来会导致水体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水质和水生物的生存环境。

悬浮物与底泥的积聚使水体富营养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同时也会使水深、水量减少,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和运输能力。

因此,对于水体底泥进行清淤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二、工程目标本次底泥清淤工程的主要目标包括:1. 清除水体底部积聚的有机和无机底泥,保持水清底洁;2. 改善水体的生物栖息环境,促进水生物资源的恢复和繁衍;3. 提高水体的水质,净化水体环境;4. 改善水流条件,防止水体发生淤积。

三、工程实施方案1. 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底泥清淤工程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对水体进行测量,测定水深和水质状况;对底泥进行取样分析,了解底泥的成分和积聚程度;确定底泥清淤的范围和深度;制定施工计划和方案。

2. 清淤工程技术方案(1)机械清淤利用挖掘机、吸泥船等机械设备对水体底部的底泥进行清淤。

首先,根据前期准备工作中确定的深度和范围,在水体周围搭建工作平台,安装围堰以防止清淤作业时底泥再次淤积。

然后,利用挖掘机等设备在水中清理底泥,并使用吸泥船将底泥抽离到固体脱水设备中,使其脱水干燥后,再将干燥的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

(2)生物修复在机械清淤的基础上,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引入活性生物菌剂,利用自然生物活性对水体底泥进行深度分解和降解。

生物修复是一种生态友好、无公害的处理方法,通过微生物菌剂的作用,可以将水体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分解为无害物质,加速水体底泥的降解和净化。

(3)化学清淤采用化学物质对底泥进行清淤处理。

化学清淤一般采用聚合氯化铝、聚合硅酸铝等聚合物凝聚剂,将底泥中的悬浮物质和重金属离子固化成固体颗粒,使其沉降与水体分离,从而实现底泥的清理和处理。

(4)综合利用技术在底泥清淤过程中,可以将清淤后的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如用于农田施肥、土地回填等,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中河道底泥的处理技术及处置途径简述

水利工程中河道底泥的处理技术及处置途径简述
建筑技术
Constructio底泥的处理技术及处置途径简述
笪贤梅 安徽泰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的作业规模以及质量要求在不断提升,施工环节的必要性辅助工作技术也在不断优 化。在此情况之下,本文聚焦于水利工程的河道底泥清理问题,分析了开展河道底泥清理工作的必要性,并且对水 利工程中河道底泥的清理技术以及处置途径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关键词 水利工程;河道底泥;处理技术
情况下将严重威胁河道安全和周边环境。而且,在许多临近工 业区的河道底泥中都包含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十分容易造成水 体或土壤污染。河道底泥的淤积与污水排放作业不利相关,污 水中的污泥在河道汇总大量沉积,对河水的正常流动造成了严 重干扰,若长此以往不仅容易造成河水污染,影响周边环境, 更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2)抛泥法。顾名思义,抛泥法就是将河道底泥抛送至 指定区域堆积,备选地区大多为海洋或陆地上的特定区域。这 种方法对于清理河道底泥而言十分有效,可以水利工程的顺利 开展提供极大便利。抛泥法虽然具备操作简单、作业成本地的 优点,但是这种方法极容易为污泥堆积位置造成环境污染,还 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3)吹填法。河道底泥并非全无用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填 土材料来使用。在国外,以疏浚泥推填和地基加固方法而开展的 人工岛施工十分常见。不过,疏浚泥中包含大量的水分,所以要 使用吹填法作业就必须降低含水量,并且做好地基加固工作。在 利用河底淤泥吹填以后,该区域将在一定时间内呈现泥沼状态, 此时施工人员和设备都不能正常进入,所以必须在其表面干化以 后再行作业。比如,以铺砂、扎篱笆等表面处理方法处理淤泥的
2 河道底泥的处理技术和处置方法 2.1 处理技术 在水利工程中,河道底泥处理工作十分重要,在实践工作

底泥 规程

底泥 规程

底泥规程底泥底泥是指水体底部的沉积物,主要由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组成。

它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非常大。

底泥来源1.自然形成:如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由于天然的地质作用或者植被枯萎等因素而形成的底泥。

2.人为输入:如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泥、农业面源污染等造成的人为输入。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和强风暴潮,导致了海岸线侵蚀和沉积物运动,从而加速了底泥堆积。

底泥对环境的影响1.影响水质: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无机盐分,会对水体中溶解氧、pH值等参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水质。

2.影响生态系统:底泥是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微生物、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等生态系统的基础。

如果底泥受到污染,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3.影响渔业资源:底泥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从而影响渔业资源的安全和质量。

底泥治理1.物理治理:如淤泥清淤、人工湖清淤等。

2.化学治理:如添加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污染物分解和去除。

3.生物治理: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等。

4.综合治理:以上三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规程底泥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程来保证处理效果和安全。

以下是底泥处理规程的主要内容:1.前期调查与评估:对底泥来源、性质、含量等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处理方案和措施。

2.现场施工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监测与评估:对处理后的底泥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程,确保处理过程中不会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造成危害。

5.后期维护与管理:对处理后的底泥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长期效果和环境安全。

总结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底泥治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程来保证处理效果和安全。

未来应该加强对底泥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保障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

污染底泥清理施工方案

污染底泥清理施工方案

污染底泥清理施工方案1. 引言底泥是指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底部积淀的泥土,它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各种环境污染物。

底泥的污染会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清理和治理。

本文档将介绍一套污染底泥清理施工方案。

2. 底泥清理施工前准备工作在进行底泥清理施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2.1 环境评估在施工前,需要进行环境评估,评估底泥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种类。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清理施工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并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

• 2.2 施工区域界定与隔离根据环境评估结果确定施工区域的范围,对施工区域进行隔离,以防止底泥的二次扩散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 2.3 安全措施在施工前,需要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设置警示标志和施工现场的安全警戒线等。

3. 底泥清理施工流程底泥清理施工包括底泥的清理、运输和处置等环节。

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施工:• 3.1 底泥的清理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对底泥进行清理。

清理过程中,应避免进一步搅动水体,以减少底泥中的污染物的二次扩散。

• 3.2 底泥的装运将清理出来的底泥装入合适的容器进行运输。

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底泥的稳定性,防止底泥中的污染物再次释放。

• 3.3 底泥处置底泥的处置需要根据底泥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种类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常见的底泥处置方法包括固化、填埋和焚烧等。

4. 施工后处理工作底泥清理施工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工作,以确保施工效果和环境安全。

• 4.1 施工效果评估对施工后的水体进行监测和评估,评估施工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 4.2 施工现场的恢复与修复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恢复施工前的自然景观,并进行必要的修复工作,如植被恢复和土壤修复等。

5. 污染底泥清理施工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污染底泥清理施工时,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5.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施工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防护服等,以保护自身安全。

底泥处置的专项方案

底泥处置的专项方案

底泥处置的专项方案底泥处理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因为底泥着生着大量生物,也汇集了海洋中的许多物质,因此底泥处置涉及到海洋保护、生态安全等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底泥处置的专项方案,从底泥来源、处置方式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讨论。

底泥来源底泥主要来源于海洋中的剧毒、有毒物质以及废水排放等。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是底泥的主要源头,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底泥处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此外,海洋中各种生物的死亡和自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也会逐渐降解形成底泥,这些底泥也需要得到合理的处理。

底泥处置的方法底泥的处理主要可以采取化学处理、物理处理以及生物处理等方法,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主要是使用化学药品处理底泥,例如氢氧化钙、硫酸钙等。

这种方法能够较快地分解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药品也有一定的毒性,需要进行合理的防护措施。

物理处理物理处理主要是采用物理手段将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分离出来。

例如采用离心机将底泥中的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分离,可以有效地去除底泥中的有毒物质和其它危险化学物质。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将底泥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

这种方法对于处理工业废水中的底泥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是一种相对环保的方法。

底泥处置的效果底泥处置的效果取决于底泥处置的方式以及底泥本身的性质。

目前,在化学处理、物理处理及生物处理等方法中,化学处理是最快捷的方法,也能够较大程度上去除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

物理处理虽然效率较低,但相对而言是一种更环保的处理底泥的方法。

对于工业废水中的底泥,生物处理方法虽然效果不如化学处理,但也是一种较为环保的底泥处理方式。

在底泥处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于处理底泥中的化学物质的毒性和危险性,同时也要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教育,让大众意识到底泥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结论综上所述,底泥处置是维护海洋生态资源、保障海洋健康和提高海洋环境品质的重要措施。

处理底泥需要综合考虑底泥来源、处置方法以及处理效果等问题,选择适当的处置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

污染底泥处理工程技术施工方案

污染底泥处理工程技术施工方案

2.5.3 污染底泥治理工程施工方案(1)原则河道底泥内的污染物引发的内源污染是成为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污染底泥治理工程施工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

减量化—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前提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使处理相同量污水时,产生的污泥减少。

无害化—降解污泥中的有机物质,进一步减少污泥含水量,杀灭污泥污泥中的细菌、病原体等,消除臭味,降解污泥中的有机物质,进一步减少污泥含水量,杀灭污泥污泥中的细菌、病原体等,消除臭味。

资源化—是指将污泥进行适当的处理后,从废弃物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

(2)工程规模及建设内容污染底泥的处理技术包括环保清淤和原位处理两种方式。

由于长期污水输送,孝义河底部积累大量淤积,灰黑~灰色,流塑状,局部段有臭味,淤泥厚度多在20cm~70cm 之间。

本次清淤类型为环保清淤,清淤厚度为20cm~70cm,按综合坡比缓于现状进行清淤,输油管线上下游各 15m 范围及现状边坡较陡的本工程孝义河终点河段不做清淤而采用原位处理修复。

原位处理工程是指采用专用工作船进行施工作业,使用专用投加设备投加复合优势外源微生物生态基包埋菌至底泥中,借助外源微生物种群达到增强净化效果和速度的目的。

(3)施工方案1)污染底泥环保清淤工程施工方案①工艺流程施工准备→工程测量→疏浚设备调遣→排泥管布置→临时堆场布置→污染底泥清淤→土工管袋脱水→余水净化→底泥资源利用②施工方法1、施工准备(1)施工前期对河道清淤的标准断面参数进行确定,本次河道清淤设计采用折坡复式断面,由护岸后退宽度、开挖边坡和河底高程三要素组成,这三者主要根据期望淤泥的沉积标高、护岸的稳定程度、景观水深等因素确定。

图2.5.3-1 清淤典型横断面图(2)多功能环保挖泥船型号选择由于河道水系自身的特殊性,且河道地处白洋淀区,加上周边有多处村庄,可知河道底泥杂质多,河道内还容有大量的建筑垃圾,无法通过绞吸设备进行清理,因此清淤机械设备要求高;清淤时环境要求高,需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设备;且淤泥运转出口相对单一用于孝义河并不通航;且本次清淤类型为环保清淤,厚度为 50cm。

河道底泥清淤方案

河道底泥清淤方案

目录1河道底泥清淤施工 (1)2 某污染底泥疏浚工程 (4)3 生态塘、湿地等清淤 (14)本项目清淤工程内容主要为河道底泥清淤,生态塘库容清淤,前后置库泥沙拦截,某一片区底泥清淤等。

工程的实施后将有效清除某及出入河流河道、湖泊堆积的底泥,内源污染物得到有效削减、同时某湖泊库容将增大、防止湖区水域面积萎缩。

本项目清淤工程主要含四部分工程,施工工艺拟以绞吸式挖泥船绞吸、管道输送(泵加压)的疏浚方式为主,辅以泥浆泵干湖清淤的方案。

其中,绞吸式挖泥船绞吸作为某底泥的主要疏浚方式;生态塘拟采用小型绞吸式挖泥船清淤或“干塘清淤”;河道按河道宽度、河道流速等选择泥浆泵或挖泥船清淤方式。

1河道底泥清淤施工河道底泥施工工艺拟采用泥浆泵泵吸清淤。

水力冲挖为主,人工开挖相结合的方案进行。

水力冲挖机组由高压泵、立式泥浆泵和配电系统三部分组成,设备质量轻,组装简单,人工即可完成装拆及搬运。

水力充挖的原理是模拟自然界的水流冲刷现象,借水力的作用来完成土方工程的施工作业。

水流由高压泵产生压力,经输水软管输送,通过水枪喷射出密集的高压、高速柱状水流,对要开挖的土体进行切割、粉碎,使之湿化、崩解,形成泥浆和泥块的混合液,再由泥浆泵及其输泥管输送到弃土区进行沉积,从而完成了土方工程挖、装、运、卸的各道施工工序。

图2-19 河道施工图泥浆泵泵吸施工工序如下:图 2-20 泥浆泵泵吸施工工序开工前,施工测量人员对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导线桩、断面控制桩和水准点的书面资料,按照规范要求的测绘等级标准进行现场复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监理单位;确认资料和控制点位置无误后,即作为定位放线、施工检查和监理工程师验收的依据,并依此增设、加密控制点。

依照复测过的断面桩,沿断面方向进行原始断面复测,陆上部分用水准仪测量,水下部分用测锤、皮尺复测,校核招标文件提供的原始断面图是否与实际相符,如误差较大,则会同监理工程师核实,核实后即作为土方平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

底泥处置监理方案

底泥处置监理方案

底泥处置监理方案一、背景及目的底泥是指水体底部的泥沙和有机物质,不同水体底泥的性质和组成成分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水体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因此,底泥最终处置必须符合环保标准。

本监理方案旨在确保底泥处置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监理,保证底泥处置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二、监理工作内容底泥处置监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监理方案的审查监理机构需要对底泥处置方案进行审查,并对方案中的技术参数、处理工艺、施工方案等内容进行评估。

2.工程施工的监理监理机构需要对底泥处置工程的开工、施工等环节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质,不影响周边环境和生态。

3.处理效果的监测监理机构需要对处理过程中,底泥处理的质量进行现场监测,确保处理后的水质已达到环境保护标准,重金属和有机物质的含量达到国家相关要求。

4.监理报告的撰写监理机构需要及时编写监理报告,对监理现场情况、处理效果、操作方法、环保要求等进行详细说明,对于需要整改的地方,提出具体意见和改进措施。

三、监理标准与要求底泥处置工程的监理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1.监理人员资质要求底泥处置监理人员应具有有关环境保护相关专业背景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规定,不得违反监理要求。

2.监理实验室要求监理实验室应具有合法资质和相应的实验设备,能够对底泥处置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测和监测。

3.监理方案要求底泥处置监理方案应符合有关环保标准和要求,采用先进的底泥处理技术,并保证处理后的水质及有害物质的含量都符合相关标准。

4.监理记录要求监理人员应在现场对底泥处置过程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记录,监管机构也应对监理工作进行跟踪和检查,确保监理工作真实、可信。

四、监理成果考核底泥处置监理成果应由当地环保管理部门对监理方案进行审核和考核。

监理机构需对监管部门进行工作汇报,将监理报告和监督记录送审,以最终确认底泥处置监理工作的效果及监理的合格性。

污染底泥清淤工程施工规范

污染底泥清淤工程施工规范

污染底泥清淤工程施工规范一、施工前准备1.1 环境评估在进行污染底泥清淤工程之前,需要进行相关环境评估工作。

环境评估的内容应包括底泥的污染程度、清淤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清淤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等。

只有在充分了解了环境状况之后,才能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控制措施。

1.2 施工计划根据环境评估的结果,制定清淤工程的施工计划。

清淤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施工时间、施工区域、施工方法等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工程方案和操作流程。

1.3 安全规范施工前需制定清淤作业的安全规范,包括施工过程中的人员防护、安全设施、应急预案等内容。

施工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并严格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办法。

1.4 环保考虑清淤工程可能会产生大量废渣和废水,需要考虑废物的处理和排放问题。

施工前应明确废物处理的方案,保证废物的处理符合环保要求,不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二、施工技术2.1 施工方法清淤工程的施工方法应根据水体属性、污染程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见的施工方法包括机械清淤、人工清淤、化学清淤等。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单一的清淤方法,也可以组合多种方法进行清淤作业。

2.2 工具设备清淤作业所需的工具设备应具备一定的作业能力和环保要求。

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计划确定清淤作业所需的具体工具设备,并确保其运行正常、安全可靠。

2.3 操作规范清淤作业的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

施工单位应制定清淤作业的操作规范,明确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安全规定,保证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作业。

2.4 环境监测施工过程中需对水体的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包括水质、底泥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水中生物的生存情况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法,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水体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5 废物处理清淤作业产生的废渣和废水需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排放。

废物处理应符合环保法规的要求,废渣要妥善处置,废水要经过相应的处理后再排放。

三、施工后整改3.1 环境恢复清淤工程完成后,应对施工区域进行环境恢复工作。

底泥处理与处置工程内容与要求

底泥处理与处置工程内容与要求

底泥处理与处置工程6.1 一般规定1.1底泥进行处理及处置前,浸出毒性鉴别应按GB 5085的规定执行。

经鉴别为危险废物,应按国家现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及处置。

1.2底泥处理宜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及“精细管理、源头减量、远近结合、统筹安排”处理的原则,并实施顺应环保、经济、安全、综合利用要求的全过程管理。

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要求,进行专项设计,科学制定处理方案,合理确定处理规模及处理工艺,确保处理效果。

1.3 余土处置应按照“全面检测、分类处置、风险管控、安全利用”及“处置单位负责”的原则。

应根据余土检测指标进行分类,科学确定余土处置工艺及途径,确保处置效果。

1.4 识别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明晰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1.5底泥处理过程产生的垃圾以及无害化处理产生的余土、余砂、余水的排放与利用,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项目和限值要求,并符合国家地方环境保护相关规定。

1.6底泥处理过程应参照工程所在地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落实施工单位自查、第三方监督、监管部门督查和项目业主巡查的工作机制,收集和保存底泥处理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对处理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过程监测控管。

1.7严格执行底泥处理过程余水(含渗滤液)检验,根据处理过程目标要求确定污染物成分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符合相关指标要求,经验收后方可处置或排放。

1.8应对底泥处理及处置环节影响区域进行环境评价。

要求环保监测指标项目齐全、检测检验方法得当、数据记录完整,环境评价适宜科学。

2 处理工艺2.1底泥处理应根据底泥污染物成分、性质及处置方式等因素,按下列要求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1 底泥进行处理前,应结合余土处置方式,对底泥污染物成分、性质进行检测分析,其污染物检测含量等于或低于表4中对应余土类别污染物控制指标及限值,可采用自然脱水、真空预压、机械脱水、土工管袋等处理工艺直接进行脱水处理;2 污染物检测含量高于表4中对应余土类别污染物控制指标及限值的,应在进行脱水处理之余,适度选用固化工艺进行处理。

底泥 施工方案

底泥 施工方案

底泥施工方案1. 引言底泥施工是指在水域中覆盖一层底泥,用于改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

底泥施工方案包括底泥选址、底泥采集、底泥处理和底泥施工等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底泥施工方案的具体步骤和要点。

2. 底泥选址底泥选址是底泥施工的第一步,选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选址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水质状况:选择水质较差的水域,以提高水质。

•水生态环境:选择水生态环境受损的区域,以恢复水生态系统。

•平坦度:选择底部平坦的水域,方便施工。

•水深:选择水深适宜的区域,以便于施工人员操作。

3. 底泥采集底泥采集是底泥施工的关键步骤。

底泥采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工具准备:准备好专用的底泥采集工具,如底泥采集器、底泥捞网等。

•采集方法:采用分层采集的方法,先采集表层底泥,再逐层采集下层底泥。

•采集数量:根据施工需要,采集足够数量的底泥,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需采集10-15千克底泥。

4. 底泥处理底泥采集完成后,需要对采集到的底泥进行处理,以确保其质量符合施工要求。

底泥处理步骤如下:•底泥筛选:将采集到的底泥进行筛分,去除杂质和大颗粒底泥。

•底泥消毒: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底泥进行消毒,以杀灭有害微生物。

•底泥调理:根据施工需要,调整底泥的水分含量和PH值,以保证施工效果。

•底泥质量检测:对处理后的底泥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符合施工标准。

5. 底泥施工底泥处理完成后,即可开始底泥施工。

底泥施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底泥运输:将处理后的底泥运输到施工现场,确保底泥质量不受损。

•底泥均匀覆盖:将底泥均匀地覆盖在选定的水域底部,确保覆盖厚度均匀。

•底泥压实:使用专用的设备对覆盖的底泥进行压实,以增强底泥的稳定性。

•底泥养护:在施工完成后,对覆盖的底泥进行养护,保持湿润状态,促进底泥生态恢复。

6. 结论底泥施工方案的实施是改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选址、科学采集、有效处理和规范施工,可以达到改善水质和恢复水生态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泥处理与处置工程
6.1 一般规定
1.1底泥进行处理及处置前,浸出毒性鉴别应按GB 5085的规定执行。

经鉴别为危险废物,
应按国家现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及处置。

1.2底泥处理宜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及“精细管理、源头减量、远近结合、统筹安排”处理的原则,并实施顺应环保、经济、安全、综合利用要求的全过程管理。

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要求,进行专项设计,科学制定处理方案,合理
确定处理规模及处理工艺,确保处理效果。

1.3余土处置应按照“全面检测、分类处置、风险管控、安全利用”及“处置单位负责”的原则。

应根据余土检测指标进行分类,科学确定余土处置工艺及途径,确保处置效果。

1.4识别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明晰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1.5底泥处理过程产生的垃圾以及无害化处理产生的余土、余砂、余水的排放与利用,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项目和限值要求,并符合国家地方环境保护相关规定。

1.6底泥处理过程应参照工程所在地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落实施工单位自查、第三方监督、
监管部门督查和项目业主巡查的工作机制,收集和保存底泥处理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对处理
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过程监测控管。

1.7严格执行底泥处理过程余水(含渗滤液)检验,根据处理过程目标要求确定污染物成分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符合相关指标要求,经验收后方可处置或排放。

1.8应对底泥处理及处置环节影响区域进行环境评价。

要求环保监测指标项目齐全、检测检验方法得当、数据记录完整,环境评价适宜科学。

2处理工艺
2.1底泥处理应根据底泥污染物成分、性质及处置方式等因素,按下列要求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
1底泥进行处理前,应结合余土处置方式,对底泥污染物成分、性质进行检测分析,其
污染物检测含量等于或低于表4中对应余土类别污染物控制指标及限值,可采用自然脱水、
真空预压、机械脱水、土工管袋等处理工艺直接进行脱水处理;
2污染物检测含量高于表4中对应余土类别污染物控制指标及限值的,应在进行脱水处
理之余,适度选用固化工艺进行处理。

3处理环节
3.1底泥处理环节宜分为底泥筛分、底泥预处理、底泥固化、底泥脱水和余水处理。

3.2底泥筛分环节宜选用格栅机、振筛机、洗砂机等分离设备对底泥中有机类垃圾、无机类垃圾以及余砂进行分选处理。

该环节主要分离分选垃圾和余砂、余土。

3.3底泥预处理环节宜选用曝气、搅拌、絮凝沉淀或自然沉降等方法,为满足后续深度处理要求,初步适度调整底泥特性,预处理后的检测指标应满足所选用工艺设备的要求。

底泥预
处理后的检验项目和方法宜符合表 3.3要求。

表3.3底泥预处理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钝化、生物修复等方法。

该环节主要降低底泥污染物水平,对污染物检测含量等于或低于当
地土壤环境背景值水平的,可无需进行。

3.5底泥脱水环节应结合底泥的处理量、处理工期,因地制宜的选用自然干晒、真空预压、
土工管袋、管道挤压和机械分离等工艺技术进行底泥脱水,以降低余土含水率,并满足后续
处置工序要求。

4垃圾处置
4.1垃圾宜按照组分依据表4.1分为两类。

4.3A类垃圾应交予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置,或交予工程所在当地的环卫部门进行安全处置。

4.4B类垃圾应依照工程所在当地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进行综合利用或处置,可经当地主管部门核准后,用作一般场地、堤防、道路、公园、绿地、商用建筑、公用建筑、市政公用建筑等基础回填原料,或破碎用作混凝土再生骨料、石粉渣回填材料等。

5余砂处置
5.1余砂含泥量应<10%,如含泥量》10%应按余土处置。

5.2余砂用于混凝土及砂浆骨料、制砖原料、建材集料和园林绿化、施工用砂、建筑回填等用途时,应符合GB/T 14684等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5.3余砂根据相关成分含量及性能指标进行分类,具体分级指标与限值见表 5.3。

表5.3余砂分类指标与限值
5.4余砂应按表5.3中的分级指标进行处置。

5.5 一级余砂可用于结构混凝土骨料,二级余砂可用于建筑砂浆骨料。

5.6其他余砂经检测符合GB 36600相关规定后,可用于场馆用地、绿化用地、商业用地、公共市政用地基础用土,一般公路、等级公路路基用土,市政管道工程沟槽回填用土,堤防排水反滤、陆域形成用土,海绵城市设施用土等。

6余土处置
1余土处置应采用园林绿化、制砖、工程用土、回填土和填埋等处置方式,并应满足下列要
求:
1余土用于园林绿化、制砖、施工用土、回填土等资源化用途时,应满足相应技术标准要求。

2处理后的余土达不到资源化利用要求的,应进行单独填埋或卫生填埋。

余土进行单独填埋处置时,应符合GB 18599的有关规定;余土进行卫生填埋处置时,应符合GB 16889等的有关规定。

3达到危废类标准的余土,应交给具有相应许可资质的单位处置。

2余土分类应同时符合物理控制指标和污染物控制指标的相关规定。

3余土的物理控制指标应按GB/T 50145的规定执行,且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余土污染物控制指标与限值
4余土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应按GB 36600及GB/T 14848的规定执行,具体分级指标与限值见
表4。

表4余土污染物控制指标与限值
注:表中数值为上限值。

5 I类余土可用于建材原料利用,以及包括GB 50137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R), 公共管理与公众服务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A33)、医疗卫生用地(A5)和社会福利设施用
地(A6),以及公园绿地(G1)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等。

6 II类余土可用于包括GB 50137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M ),物流仓储用地(W),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A33、A5、A6 除外),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G)(G1 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除外)等。

7 III类余土可用于GB 5137规定的区域交通设施用地(H2),非城市建设用地(E)中的其
他非建设用地(E9),并应进行覆盖,且覆盖土层厚度不可小于50cm。

8 IV类余土应进行单独填埋、卫生填埋处置。

单独填埋处置时,应符合GB 18599的有关规定;卫生填埋处置时,应符合GB 16889的有关规定。

7 余水处理与排放
7.1 余水应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7.2 余水处理量应结合底泥处理工艺、堆场停留时间等,根据底泥处理的产水率确定。

7.3 对于排入正在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的河湖水域内的余水:
1 其pH 指标值不得超过原河湖水体的pH 指标值;
2其悬浮物(SS指标值不得超过原河湖水体的悬浮物(SS指标值;
3 当河湖底泥存在重金属污染时,余水的溶解态重金属浓度应不得超过原河湖水体的重金属浓
度。

7.4 对于排入已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的河湖水域内的余水,其水质不低于该河湖水质后可排入河湖。

7.5 对于排入功能水体的余水,其排放标准应符合相应标准规定。

根据改善受纳水体水质或生态补水需要等,可相应提高余水排放的执行标准。

7.6 余水作为再生水资源用于农业、工业、市政等方面用途时,还应满足相应的用水水质要求。

7.7 根据余水特征及排放要求,余水一级处理可采用气浮、沉淀和过滤技术;二级处理可结合余水特征,参考污水处理工艺流程,采取适宜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