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数据报告图表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传承调查研究报告

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传承调查研究报告
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系统保护 和传承,通过多种方式如数字化 保存、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等, 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探索多元化的传承 方式
针对传统传承方式单一的问题, 可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传承方式 ,如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 结合、开展文化旅游等,让传统 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
提高年轻人的文化 认同感
促进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 多元格局。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汲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 元素,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05
结论和展望
研究结论
01
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传承状况较为完整
通过对多个农村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传承相对完
经济层面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传承 的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经费保 障。
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将农村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 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 游产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 进传统文化传承。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传统文化 领域,推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 局,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可持续 发展。
经济因素
经济转型压力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传统产业逐渐向现代 农业、旅游业等产业转型,导致传统文化 传承受到一定影响。
VS
资金缺乏
农村地区资金相对匮乏,难以投入大量资 金进行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社会因素
社会变迁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对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一定冲击。
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层面
加强乡土文化教育

”我们的节日.春节“传统文化调查记录表

”我们的节日.春节“传统文化调查记录表
你认知到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的寓意和根源?
我是家乡文化推广小博主。(一句话推广语)
【“节日里的年味”之新年习俗推广博主】
我的家乡在哪里?
在我的印象中每逢过年聚餐时与平时有哪些不一样?
我调查到过年聚餐用餐时有哪些文明礼仪需要注意和遵守?(向长辈请教、或查阅绘本资料等)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传统习俗和文化的寓意或根源)
我是家乡文化推广小博主。(一句话推广语)
【“我家里的年味”之餐桌礼仪推广博主】
我的家乡在哪里?
在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家乡美食?(通过观察、向长辈请教、或查阅资料等)
我最喜欢的一道家乡特色美食?(可贴图片)
它是怎么做的呢?有什么寓意吗?
我是家乡文化推广小博主。(一句话推广语)
【“味觉里的年味” 之家乡美食推广博主】
我的家乡在哪里?
在我的印象中每逢过年家乡都有哪些变化? Nhomakorabea们会做些什么呢?
在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哪些好玩的、热闹的集会活动?(多种方式开展调查拍照、或文字等方式记录春节习俗)

2023年中医文化了解度调查的数据表

2023年中医文化了解度调查的数据表

2023年,中医文化的了解度调查数据表是一项深入的研究,它揭示了人们对中医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这一数据表的结果对于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对该数据表的分析和解读,深入探讨人们对中医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中医文化。

让我们来看一下2023年中医文化了解度调查的数据表:1. 对中医的认知程度- 认为中医包括针灸、中药、气功等比较传统的治疗方法:65%- 认为中医还包括中医养生、按摩、拔罐等非常规疗法:30%- 对中医文化了解较少,仅知道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5%2. 对中医文化的了解来源- 通过传统媒体(书籍、电视、电台等)了解中医文化的比例:40% - 通过互联网(网络文章、博博博客、知识专题等)了解中医文化的比例:45%- 通过家人、朋友及亲身经历了解中医文化的比例:15%3. 对中医文化的信任程度- 对中医文化持肯定态度,愿意尝试中医疗法的比例:75%- 对中医文化持怀疑态度,对中医疗法持保留态度的比例:20%- 完全不信任中医文化,不接受中医疗法的比例:5%通过以上数据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于中医文化的了解程度,并对中医文化的信任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部分人对中医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而对于中医养生、按摩、拔罐等非常规疗法的了解相对较少。

这表明需要加强对中医文化更多元、更全面的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医文化的丰富内涵。

从数据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中医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占比高达45%,远超传统媒体的比例。

这意味着我们在推广中医文化时,应该更加注重互联网媒体的渠道建设和内容传播,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

数据表还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医文化持肯定态度,愿意尝试中医疗法。

这表明人们对中医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信任,也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仍有一部分人持怀疑态度,甚至完全不信任中医文化,对中医疗法持保留或抵触态度。

中学生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学生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学生传统文化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及对其价值的认可程度,以及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看法和参与度。

通过此次调研,可以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2. 调研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

我们共设计了10个问题,包括传统节日、传统乐器、传统剪纸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情况,并探究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 调研结果3.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共调查了100名中学生,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

调查范围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

3.2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6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不深,50%的被调查者对传统乐器认知有限。

3.3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认可程度尽管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传统文化仍然持有较高的认同度。

有85%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应该传承和发扬。

3.4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看法和参与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持有积极态度。

有70%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通过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然而,由于学业繁重和生活压力,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并不高,只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4. 结论与建议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积极的认同与认可态度,应该进一步推广传统文化的价值。

-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持有积极态度,但参与度不高,需要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活动机会。

- 将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可以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

针对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文化纳入学科课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 文化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活动机会,吸引中学生的参与。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数据报告图表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数据报告图表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数据报告图表篇一: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邱实学号:XX414339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邱实学号:XX414339一.调查地点——曲阜师范大学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三.调查时间——XX年6月10日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五.调查目的和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

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

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探寻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六.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七.调查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

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第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6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6%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第二题“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学看好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

而在稍后的有关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问题,各有56%,46%,56%的同学给予其较高评价,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度。

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调查目的: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调查对象:家乡居民。

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调查时间:2024年3月1日至5日。

一、背景信息1.受访者性别分布:男性:95人(52.8%)女性:85人(47.2%)2.受访者年龄分布:10-19岁:40人(22.2%)20-29岁:65人(36.1%)30-39岁:50人(27.8%)40岁以上:25人(13.9%)二、传统文化认知程度1.受访者是否了解家乡传统文化:了解:140人(77.8%)不了解:40人(22.2%)2.受访者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亲友传授:60人(42.9%)学校教育:45人(32.1%)传统节日庆祝活动:30人(21.4%)其他:5人(3.6%)3.受访者认为家乡传统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程度:非常大:70人(38.9%)较大:80人(44.4%)一般:25人(13.9%)较小:5人(2.8%)三、传统文化传承情况1.受访者是否积极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积极传承:110人(61.1%)不积极传承:70人(38.9%)2.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困难:缺乏时间:55人(40.1%)缺乏机会:45人(32.9%)缺乏兴趣:35人(25.6%)其他:5人(1.4%)四、传统文化活动开展情况1.受访者是否参与过家乡传统文化活动:参与过:150人(83.3%)未参与过:30人(16.7%)2.受访者参与家乡传统文化活动的频率:每年多次:75人(50%)每年1-2次:45人(30%)每年偶尔参与:30人(20%)五、传统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影响1.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程度:非常大:80人(44.4%)较大:70人(38.9%)一般:25人(13.9%)较小:5人(2.8%)2.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强文化认同感:90人(50.0%)提升精神境界:60人(33.3%)传承优秀价值观:20人(11.1%)促进社会和谐:10人(5.6%)六、传统文化保护现状1.受访者认为家乡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良好:90人(50.0%)一般:70人(38.9%)较差:20人(11.1%)2.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保护可以采取的措施:加强教育宣传:120人(66.7%)举办传统文化活动:50人(27.8%)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10人(5.6%)七、结论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家乡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普遍较高,大部分人通过亲友传授和学校教育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报告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报告圣诞将至无论是商业街还是校园社区写字楼都弥漫着深深的节日气息,商家打着节日的旗号进行促销,情侣们借助洋节日巩固感情......洋节日正在慢慢侵蚀传统节日的领地,传统节日正在逐渐被我们遗忘,节日被我们过的成了四不像,,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元宵节真正的成为了“汤圆节”洋节正在上位大有确立自己正统地位之势。

一、调查目的面对洋节的愈演愈烈,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之势,借助此次调查希望能更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现状,加深认识,挽救传统文化。

2、调查方法上网调查、查阅资料3、调查内容资料一:《新华网》报道:重庆渝中区临江门巧巧解放碑幼儿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的王老师给幼儿讲解经典文化课。

上课前,王老师拿出一幅彩绘孔子肖像悬于黑板上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孩子们好奇地盯着画像,犹豫了一下,然后30多人同时脆生生地回答:“圣诞老人。

”《南国都市报》报道:记者在海师附中、海口九中几所中学采访38名初中学生,调查题目有:你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知道圣诞节是为何而设吗?知道端午节、重阳节是为纪念谁吗?31名受访学生回答: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和圣诞节,理由是:过春节可收到红包,过圣诞节又好玩又有人请客吃洋快餐。

初中生们大都喜欢过圣诞节,多数学生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屈而立,没有人知道重阳节是为纪念谁而设。

相反,教师节,没有人会挂出孔子像;端午节,没有人会挂上屈原像;重阳节,没有几个家庭,会认真把节日的来历,结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美德传统好好地传授给孩子们。

恰恰是许多传统纪念日,往往流行于只做形式,不讲实效,象学雷锋,3月5日来了,3月6日走了。

资料二: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字的颠覆上世纪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商业文化不追求永恒、不负传承,只要谋利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缺乏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当前教育种种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资料三: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1.您以前了解多少的传统文化?A精通 B较多 C一般 D很少 E几乎不了解2.您从什么渠道来了解传统文化?A电视 B网络 C其他书刊 D学校教材E老师及长辈 F朋友 G其他3.您对下列哪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最感兴趣?A手工艺(包括刺绣等湖南特色手工艺品)B饮食文化(包括湖南各种特色菜系)C文学(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D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成就)5.您的家人对您了解或学习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A非常支持 B不制止,中立 C反对5.您支持发起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的运动吗?A支持并且愿意参与 B支持但不愿参与 C无所谓 D不是很赞同 E 极力反对6.您认为有什么因素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A近代西方的文化侵略 B文化大革命 C民间流传的局限性D国家保护措施的不足 E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10.您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形式怎么看?A无所谓 B应该对最重要的进行保存C尽可能的保存D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E其他11.您认为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使用什么方法?A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B在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C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D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E民间流传即可 12、您对保护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A非常支持,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非常急迫B应该保护但还不是时候C没必要,让社会竞争去淘汰那些落伍的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数据报告图表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数据报告图表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数据报告图表篇一: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邱实学号:XX414339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邱实学号:XX414339一.调查地点——曲阜师范大学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三.调查时间——XX年6月10日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五.调查目的和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

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

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探寻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六.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七.调查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

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第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6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6%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第二题“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学看好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

而在稍后的有关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问题,各有56%,46%,56%的同学给予其较高评价,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度。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11月20日-12月4日调查人:成媛大二英语一班前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

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

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调查报告: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

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

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

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调查2019年11月5日目录一、调查背景 (1)二、调查目的 (1)三、调查对象 (1)四、调查方法 (1)五、调查形式、步骤与过程 (1)六、调查统计与分析 (2)七、调查总结 (9)八、附录小班人员分工图组织者:问题收集问卷设计问卷发放和收集问卷分析记录本撰写报告撰写段若琪全体小班成员邹磊201806084钟心茹王银顺周戬201806081 问卷设计问题收集全体小班成员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调查摘要:本问卷主要通过收集到的113份问卷的分析从全面了解了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看法。

问卷调查对象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人组成。

能够相对全面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看法以及对日常生活的一些影响。

同时,也反应了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华文化有很多益处,但付出的行动却少之又少的问题。

希望通过此调查报告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以及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一、调查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时代新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发挥我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的效用,会对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用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调查目的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举步维艰,为了加深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我们小班进行了本次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三、调查对象XX大学大学生四、调查方法本次问卷全部通过问卷形式发放。

五、调查形式、步骤与过程本次问卷全部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发放。

本次调查的步骤分为:1、调查主题的讨论与确定;2、人员分工;3、问卷的设计与题型题量的确定;4、问卷的制作、发放与回收;5、数据统计与分析;6、调查报告的讨论与撰写;7、调查的收获、不足。

关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关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的‎人介绍我的‎家乡和我的‎民族。

蒙‎古族在中国‎来说算是少‎数民族里人‎数很多的一‎个民族,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有了蒙‎古族最初的‎祖先,匈奴‎人,在数千‎年的游牧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多专属‎的民族节日‎和习俗。

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人‎民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

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以‎表示对火的‎虔诚。

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

‎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从‎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鄂尔‎多斯蒙古族‎称正月为“‎察干萨日”‎。

‘察干”‎即白色,“‎萨日”即月‎。

他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吉‎祥,这种风‎俗在草原上‎流传很广。

‎据马可·波‎罗在他的<‎纪行>中记‎载:‎“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

‎正月初一开‎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以“白色‎为吉服”,‎白色为“吉‎祥纳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

“‎白月”的元‎旦,元朝国‎内各地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大汗献‎“九九”白‎色之马驼,‎友邻各国还‎要献“九九‎”白色之大‎象。

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各‎自的节日。

‎譬如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非遗调查报告数据分析

非遗调查报告数据分析

非遗调查报告数据分析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

0 女,57.14%(1)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对象男性占42.86%,女性占57.14%,被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相当,这对于本次调查排除了一些客观因素,让本次的调查更真实准确。

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了解程度1.调查对象男女比例2.调查对象性别比例AS- 42.86%lOO^n(1)统计结果:由图可见,有78.57%的人是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只有14.29%,是比较了解,没有人是非常了解的。

(2)统计结论:可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不是非常清楚,这也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现象。

4.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1)统计结果:在对于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甄别与保护的相关法律工作上有超过一半的人非常了解,。

(2)统计结论:由此可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视的,这也体现出法律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传承人文化权利的实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传承和发展。

5.对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灶头画,您了解多少?14.29%的人表示比较了解灶头画,28.57%则表示不太了解,而绝大部分的人完全不了解灶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统计结论:灶头画做为嘉兴的一种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消亡,人们对他的认识度偏低,政府需重视这一现象,采取一定措施,保护灶头画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6. 对灶头画的了解是通过什么途径用述络志醤他(1) 统计结果:对灶头画的了解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在本次调查中,14.29%的人是因为在家中使用过灶头画,所以才会对灶头画有一定的了解,与其有同等比例的则是通过他人讲述,50%勺人则选择了其他途径。

数据显示:⑵ 对比及建议: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强大的问题,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电视网络这一途径,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灶头画,加强民众的保护意识。

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调查报告

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调查报告

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调查报告一、前言民族传统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各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许多民族传统工艺逐渐衰落,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民族传统工艺现状与问题1.传承人群减少:在现代社会,年轻人更多关注新兴产业和文化,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掌握程度较低。

这导致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风险。

2.技艺传承中断:由于传承人减少,部分传统工艺的技艺传承出现断裂,原有的工艺技法和经验难以得到传承和发扬。

3.传统文化认知缺失: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传统工艺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导致传统工艺的地位日益边缘化。

4.市场竞争压力:传统工艺往往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尤其是在原材料、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竞争。

这使得许多传统工艺难以生存和发展。

5.保护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机制尚不健全,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等方面。

这导致传统工艺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三、保护与传承策略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力度,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建立传承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传承体系,选拔培养一批传统工艺传承人,确保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3.提高认知度: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等形式,提高人们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弘扬传统文化。

4.融入现代生活:创新传统工艺的设计和应用,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提高传统工艺的市场竞争力。

5.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机制,保障民族地区传统工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6.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推动传统工艺技术创新,提升传统工艺的品质和水平。

7.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投入,确保传统工艺得到实质性支持。

非遗调查报告数据分析

非遗调查报告数据分析

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

1.调查对象男女比例2. 调查对象性别比例(1)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对象男性占42.86%,女性占57.14%,被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相当,这对于本次调查排除了一些客观因素,让本次的调查更真实准确。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了解程度(1)统计结果:由图可见,有78.57%的人是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只有14.29%,是比较了解,没有人是非常了解的。

(2)统计结论:可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不是非常清楚,这也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现象。

4. 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1)统计结果:在对于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甄别与保护的相关法律工作上有超过一半的人非常了解,。

(2)统计结论:由此可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视的,这也体现出法律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传承人文化权利的实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传承和发展。

5.对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灶头画,您了解多少?(1)统计结果: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重点调查的是嘉兴的灶头画,数据显示:14.29%的人表示比较了解灶头画,28.57%则表示不太了解,而绝大部分的人完全不了解灶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统计结论:灶头画做为嘉兴的一种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消亡,人们对他的认识度偏低,政府需重视这一现象,采取一定措施,保护灶头画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6.对灶头画的了解是通过什么途径(1)统计结果:对灶头画的了解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在本次调查中,14.29%的人是因为在家中使用过灶头画,所以才会对灶头画有一定的了解,与其有同等比例的则是通过他人讲述,50%的人则选择了其他途径。

(2)对比及建议: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强大的问题,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电视网络这一途径,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灶头画,加强民众的保护意识。

端午节调查报告表格

端午节调查报告表格

端午节调查报告表格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庆祝,举行各种活动和仪式。

为了了解人们在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本次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地区的人群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以下报告表格。

一、年龄段年龄段节日庆祝方式常见习俗喜欢的食品20岁以下网络直播,吃粽子入手划龙舟,锣鼓喧天鲜肉粽,巧克力粽,水果粽20-40岁回家聚会,登高赛龙舟划龙舟比赛,饮雄黄酒端午粽,咸肉粽,五花肉粽40-60岁做手工艺品,道听途说传统故事赛龙舟比赛,穿菖蒲,吃茱萸肉粽,蛋黄粽,枣、核桃等果仁粽60岁以上自己包粽子,庭院开趴做艾草艺品,贴门神甜粽,腊肉粽,豆沙粽,桂花粽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和喜欢的食品有所不同。

2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在网上观看直播,吃一些奇特的粽子,而60岁以上的老人则更喜欢简单的甜粽和腊肉粽。

这说明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和文化追求,因此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被新一代人所接受。

二、职业职业节日庆祝方式常见习俗喜欢的食品农民穿五彩衣,划龙舟比赛毒酒驱瘟神咸肉粽,五花肉粽教师当地文化教育活动,学生创作节日手工教授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新米粽,肉粽,蛋黄粽上班族公司组织文化活动,自己包粽子赛龙舟比赛,吊艾草粽、茶、鸡蛋企业家赠送礼品给员工,参加慈善活动打鸡蛋赛,称刺犀粽子、酒、茶从职业维度来看,各行各业的人群对于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和食品的喜好也有所不同。

农民更倾向于传统的划龙舟比赛和吃咸肉粽等传统食品,教师则更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上班族和企业家则更加关注公司活动和企业社会责任。

这说明在城乡、职业差异等多元化背景下,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应当进行多样化的延伸和创新。

三、地区地区节日庆祝方式常见习俗喜欢的食品北京参观龙舟比赛,品尝糯米饭糕赏菖蒲花,喝雄黄酒五香牛肉、广式蛋黄酥、干贝粽上海吃粽子和饮食节,参加科技主题活动游轮示爱,入手燃香炉南乳肉、八宝粽、桃花酥、糕点广东参观龙舟比赛,饮茶用芦荟水洗脸,贴菖蒲叉烧肉、腊味粽、甜豆沙面包、凤凰卷四川买艾草洗澡,打叶竹箭赛龙舟,草坪野餐金华火腿肉、腊八粥、烧卖、五丰鱼由调查得知,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和喜欢的食品也不尽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数据报告图表篇一: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邱实学号:20xx414339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邱实学号:20xx414339一.调查地点——曲阜师范大学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三.调查时间——20xx年6月10日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五.调查目的和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

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

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探寻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六.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七.调查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

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第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6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6%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第二题“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学看好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

而在稍后的有关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问题,各有56%,46%,56%的同学给予其较高评价,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认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实际情况却更加感性,例如在问题“你会听一些民族音乐或者戏曲吗?”只有22%同学回答“很喜欢,听得很多。

”另外在问题“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没看过”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虽然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但是兴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们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

而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大家平日里看韩剧看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古今历史的时间已寥寥无几。

因此,我认为,“接触机会不足,热爱精神不够”,这是传统文化失宠的一大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弥补的地方。

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首先我们问到“你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选择了解很深的只有8%,绝大多数选择有些了解。

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很多不足。

随后的问题“你对下列那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同学们的选择不一,但56%的同学都选择“古典诗词赋或小说”,这肯能是由于中小学学科教材中古典诗词赋或小说占很大的比重。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四个关于具体文化知识的问题,以期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绘画的,当被问及“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样看待我们的国画”,有4%的大学生回答可以较为专业的评价,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46%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28%完全没有鉴赏能力。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当被问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6%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24%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两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书法的,当问及“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史也有些了解,22%可以区分,40%勉强可以,26%不能区分。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传统节日的,问题“你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吗?”16%几乎所有节日都知道,38%了解大部分节日,30%只了解常见节日,16%了解的很少。

八.意见与建议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而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体系。

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在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

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

政府部门在思想上重视、在经费上落实、在行动上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开展起来并持续下去,如近期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

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

再次,社会团体、公共部门应该最大可能地为青少年开放相关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篇二:关于文化传承调研报告关于大学生文化传承调研报告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随之不断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想很重,但是能够真正在现实生活中付诸行动的却很少,传承的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要牢记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给予其更活跃的生命力量,将其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目的意义,结果分析,解决办法正文:此次调研主要是为了了解在大学生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是有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学,传统饮食等。

尽管我们口头上呼吁大家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愿意花高价钱进入麦当劳,肯德基用餐;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外国人过的洋节,对于本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淡,就拿春节来说,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特别注重它,反而会更加注重洋人的圣诞节。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科技、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前人积累的优秀经验。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经验和良好的环境。

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仅可以用经验更好的应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诚信交易,从而为经济发展建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打造良好的经济秩序时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经济基础。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的经验。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完善我们的人格,提高名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更和谐的与人交往。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和传承非常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

但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有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即便是在大学的校园里面,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对此,我在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做了问卷调查,一共发放60份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59份。

男女性别各分一半,年龄主要在18到22周岁,主要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从我的问卷调查中来看,现如今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够,不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很端正。

问卷调查中第1—3题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很少有人能够精通传统文化,6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只是一般的了解,23%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较多,其余的了解程度是极少的,大家基本上都是在网络和学习教材两种渠道上了解传统文化,还有许多大学生了解的传统文化只是局限于传统文学和传统节日,对于中国其他的优秀传统文化关注较少甚至不关注不了解。

问卷调查中第4—7题是关于自己及家人对于文化传承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家人都是支持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只有极少数的家长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而反对学生文化传承,至于具体原因我们调查人就无从知道,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讲他们是有很大的兴趣去了解学习本地的民族文化,支持并愿意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运动,不过大多数同学只愿意以自学的形式去体验民族文化,并不愿意以更正式的形式去学习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

问卷调查中第8题是询问同学们认为有哪些因素会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承,20%的学生认为主要是近代西方的文化侵略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40%的学生认为是国家保护措施的不足,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的原因造成,其余的认为可能是民间流传的局限性。

问卷调查中第9-12题是关于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措施和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大多数同学认为国家应该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来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可以成立一些特殊的组织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多数学生认为对于外来文化和本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平时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社会中。

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兴趣的,但这种兴趣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没有把兴趣转化为行动。

这种状况令人担忧,与国家提倡对大学生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内在素质的初衷不相符。

保护传统文化必须要有选择性,传统文化不是自然而然的融入先进文化的,传统总是特定时代的反映,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必然具有局限性,从来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