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之袁州冬雪创作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想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诠释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教师中就包含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实际和先验范畴实际,都对舒茨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的角度来懂得边沿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批判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历”,构成了“对人类汗青的完全误解”,用适用于自然迷信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毫无意义”.这些思想和韦伯的诠释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舒茨懂得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对韦伯思想发生很大影响的德国汗青注意经济学派的观点各走各路.简言之,韦伯为了呵护汗青的详细性和特殊性甘愿牺牲理念感性的“纯洁”,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为了捍卫先验范畴的形式性而清洗掉汗青的观点,反对极端的汗青主义做法,认为始终存在先于汗青范畴的非时间范畴,而我们正是借助这些“类型”才干懂得汗青.这样在韦伯著作中占中心地位的比较汗青分析和对各种分歧汗青社会中的意义取向差别的强调,到了舒茨的诠释社会学这里,就骤然转变成对普遍性“类型”的分析.在舒茨对韦伯思想的这种“去汗青化”的“操纵”中,奥地利经济学派发挥了不成忽视的作用.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轫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终其一生,韦伯的诠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但是舒茨和韦伯的思想风格存在着根本的差别,他几乎是沿着根本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后者的观点.韦伯的社会学著述中充满了各种抵触和冲突,而韦伯在发展自己的学说时,也正是借助了这些思想上的张力,来充分掌控详细的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舒茨的著作中虽然同样存在抵触和含糊的地方,但他关注的是怎样了了地分析生活世界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布局.所以,舒茨在韦伯著作中发现的那些“问题”,在韦伯看来其实不是什么实质性的问题,真正的关键是如何用经历方式分析具有特殊的汗青现实.总的来讲,随着舒茨逐渐摆脱超验现象学的羁绊,致力于对生活世界的详细分析,他与韦伯的这种差别也在逐渐的减少.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想的不竭反思和批判,也就不会发生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在测验测验改造韦伯的诠释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但他发现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自己预想的方针,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思路.但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分析发生了长远的影响.舒茨最终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构成分析,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诠释社会学提供了更安稳的基础.不过,虽然舒茨对胡塞尔的著作停止了广泛的研究,但他却没有亦步亦趋地跟随胡塞尔的思想.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问题的深入研究,他开端逐渐摆脱胡塞尔哲学中的唯我论思想.在舒茨看来,许多胡塞尔学说中重要的概念,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不再从超验主体的角度出发,而是被他用来从详细的社会互动出发停止经历的分析和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讲,舒茨之所以对美国社会学界和现象学界发生持久的影响,正在于他操纵自己对“社会迷信和社会现实的熟悉”以颇有创见的方式发展了现象学的事业和社会学的研究,为现象学运动和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胡塞尔以外,詹姆斯大概是对舒茨影响对答的哲学家.如果说胡塞尔帮忙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动的意义停止构成分析的工具,促使舒茨关注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末詹姆斯的思想则引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停止深入思考,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分析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除了詹姆斯以外,米德对舒茨的影响也不成低估.米德对身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部分的重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历.而且,舒茨通过将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查,成功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题慎密接洽起来,构成了社会实际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对舒茨思想发生影响的两位朋友是考夫曼和古尔维奇.正是考夫曼建议舒茨通过研究胡塞尔的思想来澄清韦伯的实际问题.考夫曼依靠舒茨来懂得与社会学有关的问题,而在方法论方面,舒茨则主要依靠和考夫曼的对话来发展自己的观点.舒茨到了美国以后,与现象学家古尔维奇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学术接洽,可以说舒茨晚期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曾在与古尔维奇的交流中酝酿、发展、成熟.二、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一书是舒茨全部思想的出发点.舒茨对社会世界的意义问题的懂得是以对行动的意义分析为出发点,而对行动的意义问题的探讨则是建立在对韦伯的“细读”和批判的基础上.首先,舒茨必定韦伯的基本思路准确无误,他相信韦伯已经奠定了社会迷信哲学的出发点.无论是韦伯关于“超出价值断定”的阐述,“理念类型”的方法,还是他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舒茨都很赞赏.但是,舒茨认为,由于韦伯“过于偏爱处理详细问题”,因此只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去思索认识论问题,所以韦伯创始的诠释社会学的一项紧急任务,就是重新细致地考查社会行动的意义等问题,为诠释社会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韦伯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动停止诠释性懂得,并对其过程及后果说明的迷信.意义就是社会学在考查社会行动时的着手点,韦伯进一步将意义区分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他指出:当观察者试图掌控一个行动的意义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借助直接观察停止懂得,一是考查动机停止的说明性懂得.韦伯上述关于社会行动、意义、懂得的阐述视为诠释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但舒茨认为这个基础很不坚固,因为几乎所有的基础概念都含糊不清.(1)舒茨指出,韦伯在思索“社会行动”概念时,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但韦伯并没有充分思索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所发生的复杂影响.(2)舒茨认为,韦伯在思索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似乎只是把它们看做从分歧角度出发懂得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3)韦伯有关观察式懂得和动机性懂得之间的区别,更遭到了舒茨的强烈批判.韦伯认为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懂得一个行动的意义的过程中是否涉及到更为广泛的意义接洽.而舒茨认为应该扬弃韦伯对“观察式懂得”和“动机性懂得”的区分,代之以“直接经历世界”和“遥远世界”之间的区别.在前者的情况下,我们和他人之间发生关系,因此也可以对他们的行动停止观察和直接的懂得.而动机性懂得则不但限于这种情况,还可以适用于那些由同代人、前辈或后代构成的“遥远世界”.(4)舒茨指出,虽然韦伯一再提及动机是行动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他有关动机的阐述却含糊不清.在舒茨看来,韦伯这方面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一般所谓“动机”包含两种意义,舒茨称之为意图动机和原因动机.(5)韦伯有关意义和动机问题的含糊讨论,也使他有关社会行动的概念很不清楚.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使筹划.韦伯最关心那些“影响他人”的社会互动,却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们何谓“影响他人”.而在舒茨看来“影响他人”就是一个行动的筹划指向他人,也就是说这种筹划作为意图动机,在他人那边引发了某种有意义的经历.舒茨进而指出,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但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因为前者才是社会行动的样板.总之,在舒茨看来,社会世界中的意义问题要比韦伯设想的复杂得多.当人们使用意义或行动这个词时,实际上是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涵盖了高度复杂而又充满歧义的范畴.因此,又需要对意义的布局停止深入的研究.在舒茨看来,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涉及的是两个完全分歧的问题.前者是“我”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前者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而后者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相应地说,韦伯所谓“行动”实际上既可指正在发生、正在停止的过程,也可指业已完成的状态.前者舒茨称为“行动”,而后者舒茨称为“行事”.当“我”处于“行动”状态时,“我”就沉浸在连绵的时间流中.而一旦当“我”意识到这一连绵,这种意识自己就使我脱离了这种时间流,使我借助时间的回溯,通过反思的态度总结经历,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最后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通过反思构成的意义其实不是孤立的东西,这些经历会被进一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种经历构成的综合体实际上是“意义构造”,这些意义构造不竭的积累,就组成了舒茨所谓的“手头的库存知识”.借助这些库存知识普通人就将过去的经历获得了有序的摆列,而这些排序的基础就是各种意义构造形成的秩序形式.舒茨称这些形式为经历图式.普通人正是借助这些经历图式赋予行动以意义,所以舒茨又称经历图式为诠释图式.舒茨认为韦伯没有正确地认识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的不同,也没有恰当的区分观察式懂得和动机性懂得.而这些失误的关键在于韦伯没有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主观意想的意义,在实质上是他人无法进入的.但是舒茨其实不认为,这就意味着他人的体验对我来讲是完全封闭的,也不料味着他人的行为对我来讲毫无意义、不成懂得.这只是说明“我赋予你的经历意义,不成能与你在诠释这些经历时所赋予的意义完全一样”.那末分歧的人之间又是怎样沟通的呢?舒茨认为,当注意他人行动时,只有我们发现他人的意图时,才算真正的懂得.在这种真正的懂得里,在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我们还触及到语言所体现出来的言说者自己的主观经历,正是这种经历赋予语言以“概况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真正的主体间性的懂得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沟通意图,另外一种具有沟通意图,使用符号的懂得.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我们所掌控的意义都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相对的主观意义之间.一方面,我们既不成能到达他人意想的主观意义,因为我们不成能完全重现他人的意义构成过程;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成能停留在客观意义的概况上,因为不触及他人主体经历的意义懂得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懂得.舒茨认为,意义问题涉及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懂得一个人的主观意义时,我们尽量地追随其行动所涉及的各种经历的构成行为;而当我们懂得客观意义时,面对的实际上只是一个观念对象,是一种类型.因此,在懂得主观意义时,我们往往是和他人处在一个直接的世界中;而在懂得客观意义时,我们则处在一个匿名的世界中.舒茨正是以这种区分为基础,将社会世界描画成一个具有分歧条理布局的世界.直接经历的社会世界的核心是面对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和时间实质上都是直接的.参与互动的人会有意识地思索他面对的人,这种针对他人的态度,舒茨称为“你们取向”,而这种取向所形成的关系则被称为“你们关系”.而如果在这种面对面的关系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彼此相互察觉,并抱有同情的态度参与他人的生活,那末就被称为“纯粹的我们关系”.舒茨认为,只有处于“我们关系”的范围内,才干在特定的时刻,以详细的方式获得他人的经历.一旦我们从直接社会经历过度到间接的社会经历,他人的“生动性”就会不竭降低.与“你们关系”中的时空直接性相对,在这种情况下时空都是间接的,舒茨称这种关系为“他们关系”.在间接社会经历中,实际上是借助各种理念类型来懂得他人,把他们的行动当作是匿名的过程,这种类型化的诠释图式,构成了我的库存知识的重要内容.舒茨根据匿名性程度和理念类型的详细性能程度,将间接关系构成的同时代人的社会世界划分成分歧的条理.进一步探讨了在时间角度上与我们处于间接关系的前辈和后人的世界,分别称为前辈世界和后人世界.后来舒茨更明白地将这方面的问题称为,“社会世界的层化”.三、生活世界的布局舒茨对美国实用主义的思考,对美国社会学文献的研读,以及对现象学的继续反思,逐渐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人们生活世界基本构成的社会学分析.生活世界是舒茨晚期思想的主要着眼点.韦伯分析的社会世界是一种详细现实,但舒茨分析的则更多是这种现实的纯粹形式.随着他对胡塞尔超验哲学存在的问题认识加深,他开端关注胡塞尔晚年探讨的“生活世界”的问题,希望借助对生活世界的分析,处理超验性、他我、主体间性等现象学范围内难以处理的问题.自然态度和主体间性舒茨在使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时,仍然认为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文化世界,是日凡人们所作所为的基础,但放弃了生活世界的超验性这一观念,而且试图通过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生活世界的布局,以揭露超验性自己的生活世界基础.在舒茨的分析中,生活世界是与自然态度和主体间性这两个概念慎密接洽在一起的.处于生活世界中的人,其基本特点就是自然态度.它使人们认为生活世界是不言而明的现实,普通人的任何社会行动,对世俗“问题”的任何思索,却都是以这一不言而明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超验性、客观性等观念正是在这种自然态度中发生的.自然态度的内容普通人的社会行动之所以是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是因为社会行动就意味着和他人打交道,而生活世界正是我与他人的任何社会交往的前提.生活世界使我们相信,我们的视角是可以转换的,因为在社会世界中,根本的公理对他人和我是一样的.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舒茨提出,生活世界的“布局性”就体现在具有分歧视角的人可以相互懂得,行动的意义通过与特定社会场景的制度化接洽,使每一个人的社会行动成为可以懂得的.每一个正凡人都会根据一些日常生活原则来懂得他人的存在,而这些被普通人承受的自然态度包含:(1)他人是具有肉体的存在;(2)他人的身体具有和我自身在实质上一致的意识;(3)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讲是同质的,意义也基底细同;(4)我可以与他们打交道,并相互采纳行动;(5)我可使自己为他人所懂得;(6)一个已经层化的社会文化世界是作为一个参照框架被预先给予的,这种给予方式使普通人想当然地将其视为“自然世界”;(7)由于(6),我发现自己置身其中的情境只有一小部分是个人创造了.正是由于这些布局性的原则,在生活世界中,我于他人的社会交往才可以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舒茨的这种社会布局观在凡人方法学等后来的学者那边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是舒茨晚年的一项具有开辟性的工作,它体现了欧洲思想传统和美国实用主义传统的对话,哲学和社会学的对话.生活世界的层面舒茨明白指出,生活世界不但包含日常现实,还包含许多其他的世界,如幻想世界、梦的世界,因此生活世界是具有多重现实的世界.这些分歧世界在认识和体验风格是差别很大.舒茨将这些所谓现实的“亚世界”称为“有限意义域”,要从一个意义域过渡到另外一个意义域,就需要借助“跃迁”.虽然这些意义域的地位不尽相同,其中日常生活的现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生活世界的中心,其他现实区域相对于它来讲,都只是准现实,都可以看做是这个基本的现实的变样.现实感和超验感的发生舒茨通过对日常生活这个“至尊现实”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的分析,揭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感”和“超验感”都是怎样发生的.舒茨指出,日常生活的现实感体现在他可以直接触及那部分生活区域.而在这部分可以触及区域中,又有一部分是我可以通过直接行动来影响、改变的区域,舒茨称为“操纵区域”,它构成了全部现实的核心.从这个核心向外推就是为可以潜在触及的区域和不成触及的区域,但可以通过间接的行动影响的区域.这些区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我的工作世界.因此,从空间上看日常生活具有分歧的层,它的现实感就是通过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构成的.舒茨对生活世界的时间布局的分析揭露了超验感的发生.实际上我们可以触及的区域中,有一部分是我以往触及的,只是暂时不再触及它了,我们任何时候可以回过头来进入这个世界.世界的许多部分其实不因为我们不在场,没有我们的参与就不存在了.生活世界的这种时间布局正是普通人超验感的现实基础.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感和超验感是紧密亲密接洽的.二者体现了生活世界的两面性:一方面,生活世界是我们生活、履历或者说承受的现实;而另外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借助行动来节制、掌控或者未能节制的现实.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中,知识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探讨生活世界的布局的关键.他将对知识的社会构成和社会分配的分析与生活世界的布局放在一起思索,从而使知识社会学成为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手头库存知识舒茨认为,作为社会迷信分析对象的普通人,当他们面对外在世界、懂得世界时,其实不但仅在停止感知的活动.他们和迷信家一样,也是运用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抽象构造来懂得这些对象,舒茨称这些构造物为“手头库存知识”.他认为这些知识是普通人在主体间性的世界中逐渐形成的,正是这些以往的主观经历构成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情境时可以操纵的“手头知识”.舒茨还通过对“目生人”的分析指出,库存知识的一些特点是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的基础.库存知识往往是不连接的、恍惚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讲这就足够了.因为他们其实不需要象迷信家那样,要建立具有逻辑完备性、一致性的无抵触体系.当库存知识这些特点面对挑战时,普通人的这些知识不克不及再发挥作用时,就会发生“危机”,这就动摇了整个生活世界的现实感.因此,库存知识是普通人建立生活世界的社会现实的基础.类型化和关联性库存知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舒茨主要从类型化和关联性两个角度来懂得库存知识的.类型化有几个含义:首先,类型化强调库存知识不是迷信知识那样的体系布局,而是由一些处理分歧类型的情境的法子组成的.其次,舒茨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类型化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人与情境的某种现象社会学的性质.这种类型化知识是在充满目生人的世界中建立熟悉性的关键.最后,类型化的知识是和库存知识的习惯性接洽在一起的.面对类型化的情境,我们总是可以用习惯的方式来处理.舒茨探讨知识的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关联性的问题.在生活世界中,情境的构成,获取和运用知识,库存知识与详细情境之间的接洽都受到关联性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关联布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舒茨称之为三个关接洽统,即主题关联、动机关联和诠释关联.舒茨认为,事件的新颖性取决于行动者的主题关接洽统;另外一方面,事件的新颖性也取决于行动者自己的诠释关接洽统对这一事件的处理.而行动者之所以会对某些新问题感兴趣,对它停止独特的诠释,又往往取决于他的动机关接洽统.在舒茨看来,人们之所以对某些问题感兴趣,而对另外一些问题无动于衷,都是由动机关接洽统发生的.而一旦行动者对事件的新颖性进一步关注、诠释,它就会成为行动者新的主题关联,进一步改变原来的动机关接洽统和诠释关接洽统.4.在知识与迷信之间:舒茨的社会学方法论舒茨认为,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布局分析,不但为诠释社会学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社会学的方法论注入了新的洞察力.根据舒茨对多重现实的阐述,迷信世界也是生活世界中的一个“有限意义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
第二,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第三,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第四,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而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既延续了传统社会学特别是韦伯解释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又体现出超越传统社会学的崭新的变化,在现代社会学向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预示着社会学在当代的理论革命。
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他是一位犹太人,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其主要著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出版于1932年。
(四)美国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实用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从经验事实出发的主张,主张在经验中发现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但实用主义并没有在实证主义的经验论上停步,也不简单地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彻底的经验主义。
现象学认为哲学思考应该从这种生活世界出发,也就是要在互为主体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社会,坚持用一种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主体间的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去思考和透视一切,把科学、生产、政治等领域中的原则与结果都移到生活中来衡量、检视与评价。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交往人们可以彼此理解对方的行动的意义,舒茨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他的现象学社会学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二 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
➢ 舒茨的行动理论
➢ (一)舒茨对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批判
➢ 舒茨认为韦伯对“行动”概念界定是含糊的,对“行动”与 “行为”的区别是不够的。
➢ 舒茨对“行为”与“行动”的区别实际上是作为个体行动者 之意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行动”与“行事”。
➢ “行动”指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一个预先设 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的某一具体目标的人类行为, 它源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
第 二 节
(四)社会世界中的行动 1.理性行动 是指有道理的,合乎道理的,有意的,经过设计的或者有计划的, 可预期的,逻辑的行动等。 2.行动过程及设计 全部设计过程都存在于通过幻想对未来行为举止的预期之中,而 此设计的过程是在设计之前,心中要有所确立的结构的某种观念。 行动者的设计是建立在其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 3.自由、选择与兴趣 生活在社会世界中的个体是自由的,表现为在行动发生的过程中, 行动者可以根据他的兴趣、关联系统自发地进行选择。
第 二 节
(三)行动的意义和动机 舒茨区分了意义和动机,他认为意义可以分为“主观意义”和 “客观意义”,而动机可以分为“原因动机”和“目的动机”。 行动的“主观意义”是指行动者体格的意识流。而客观意义则 是事物所具有的约定俗成的含义。 原因动机是进行某一行动的理由,而此理由是由过去的事件历 史所决定的;目的动机是进行某一行动的理由,而此理由是由 行动未来要实现的目的所产生的。
第
四 节
理解的方法
舒茨将“理解”方法视为在社会科学中一种绝对重要的 和基本的方法。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理解不仅仅 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是社科区别与自然科学的一 种独特方法。
[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
• 舒茨构建理论的出发点:
• 1、韦伯和胡塞尔的基本出发点都是社 会个体的主观意识——在韦伯是由个体赋 予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在胡塞尔则是个 体发挥意识构造作用的纯粹自我;
• 2.韦伯和胡塞尔的基本意向都是追求科 学有效的解释与结论。
1.韦伯的影响
• 舒茨的整个理论是在继承和批判韦伯有关社会学 的方法的论述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在继承韦伯的 解释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 舒茨从 几个方面对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进行了批判。
• 我们关系是高度个人性的, 直接接触的, 他涵盖了参与者的意识, 以及那些 表现面对面互动的行动与互动模式。
• ②间接经验的世界
• 在这个世界里,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时间 和空间上都是间接的, 存在的是一种“他 们关系”。
• 时间共享 • 同间社时接会经代世验人界的的社会世界
空间共享 前辈人世界
不同时代人的社会世界
后辈人世界
2.生活世界的结构
(1)生活世界
• ①含义 • 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 是感觉、需求、幻想、
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将来的现象世 界。用舒茨的话, “包含人所牵连的种种日常事物 的总和”。
• ②在生活世界中, 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主体 间性上的。
• ③处在生活世界的人, 其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
现象学社会学
• 一、舒茨的学术生涯 • 二、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 • 三、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
一、阿尔弗雷德·舒茨的学术生涯
• 1899年4月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 • 1917年. 舒茨文科高中华业后应征入伍,作为奥
匈帝国军人,在意大利前线参加了第一次世 界 大战。 • 1932年出版《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 舒茨(1899-1959) • 1939年,舒茨一家移民美 国纽 • 约。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多重来源1.韦伯认同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理想类型”等概念的定义以及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宏伟目标赞同韦伯将“个体的行动”作为研究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最基本的起点主张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每一种意义结构进行化约和还原,而后才能巩固理解社会学2.柏格森之桥柏格森充当舒茨建构个体行动与个体意识间相连接的桥梁,是舒茨由柏格森走向胡塞尔、由意识心理学走向现象学的桥梁。
3.以现象学为工具舒茨通过对日常生活意义构成过程的澄清,做出了建立社会学基础的尝试,运用现象学方法来处理社会学问题,最先将现象学哲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使得胡塞尔现象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工具。
二.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1.舒茨的行动理论1)舒茨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韦伯理论的深挖和批判基础之上韦伯理论是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起点,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舒茨借助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和柏格森“内在时间意识”和“绵延”概念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标志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的初步形成。
2)认为韦伯对“行动”概念的界定相当模糊,“行为”较“行动”含义宽泛“行为”包括“行动”,有意义的行动属于行为,无意识的行动都属于行为范畴“行动”是明确指向他人的,行动对于行为者而言是有意义的,而行为则未必“接触他人”是行动成为“社会行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只有当行动者的行为有意义地指向他人时,“行为”才成为“社会行动”,而以“主观有意义”和“主观无意义”区分行动和行为是毫无作用的。
3)行为,是通过自发的活动赋予意义的意识经验,而在行为发生过程中的这种自发活动不过是使意义发挥构造作用的一种给定的意向性的方式。
行动不过是行为的一个子系统4)行动,指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预先设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某一具体目标的人类行为,来源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其突出特征是目的性、计划性。
5)行事,指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行动的结果”。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梳理
收稿日期:2008-05-20作者简介:禹红梅(1982-),女,四川江油人,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梳理禹红梅(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阿尔弗雷德・舒茨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引入社会学,并成功用于改造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从而开创了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理论流派。
由于方法论与方法不仅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建立的根本和基础,因此,作为对20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学理论影响很大的现象学社会学,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其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方法。
本文即对舒茨所创立的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论作一简单梳理。
关键词: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8)08-0022-03 阿尔弗雷德・舒茨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引入社会学,并成功改造了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开创了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理论流派。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属于解释学社会学这一流派,但又不同于韦伯意义上的传统的解释学社会学,它使传统的解释学社会学发生了转向,更加专注于对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这对后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影响很大,被誉为代表着“社会学研究的新方向”。
由于方法论与方法不仅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建立的根本和基础,所以,作为对20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学理论影响很大的现象学社会学,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其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方法。
本文即对舒茨所创立的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论作一简单梳理。
舒茨对社会学的兴趣最初源于韦伯在维也纳大学开设的社会学讲座,在经过几年集中精力钻研韦伯的社会学著作之后,他肯定了韦伯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正确无误的,接受了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的论述和理想类型的方法,以及个人主义的立场,并同韦伯一样强调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社会行动,认可意义在社会理论中的中心地位。
但肯定与倾慕之余,舒茨也深深地认识到韦伯的社会学著作中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之马矢奏春创作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惟渊源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惟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说明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美国的适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1.奥地利经济学派在舒茨的大学进修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师长教师中就包含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焦点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理论和先验范围理论,都对舒茨的思惟产生了主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不雅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边沿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为,批评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底子经验”,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完全误解”,用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熟悉论原则来阐发人的行为,“毫无意义”.这些思惟和韦伯的说明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舒茨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惟的桥梁之一.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对韦伯思惟产生很大影响的德国历史留心经济学派的不雅点各走各路.简言之,韦伯为了呵护历史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宁愿捐躯理念理性的“纯洁”,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为了保卫先验范围的形式性而清洗掉落落历史的不雅点,否决极端的历史主义做法,认为始终消掉先于历史范围的非时间范围,而我们恰是借助这些“类型”才干理解历史.这样在韦伯著作中占中央肠位的比较历史阐发和对各类不合历史社会中的意义取向差别的强调,到了舒茨的说明社会学这里,就骤然修改成对普遍性“类型”的阐发.在舒茨对韦伯思惟的这种“去历史化”的“操纵”中,奥地利经济学派阐扬了不成忽视的传染感动.2.韦伯的说明社会学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评性成长.终其生平,韦伯的说明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虑的出发点.但是舒茨和韦伯的思惟气势消掉着底子的差别,他几乎是沿着底子想不到的标的目的成长了后者的不雅点.韦伯的社会学著述中充满了各类抵触和冲突,而韦伯在成长本身的学说时,也恰是借助了这些思惟上的张力,来充分掌控具体的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舒茨的著作中尽管同样消掉抵触和暧昧的地方,但他存眷的是若何了了地阐产生活世界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关.所以,舒茨在韦伯著作中创造的那些“问题”,在韦伯看来其实不是什么本质性的问题,真正的关头是若何用经验方法阐发具有特殊的历史现实.总的来说,随着舒茨逐渐摆脱超验现象学的羁绊,致力于对生活世界的具体阐发,他与韦伯的这种差别也在逐渐的削减.3.胡塞尔的现象学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惟的不竭反思和批评,也就不会产生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在测验测验变革韦伯的说明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学思惟,但他创造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本身预想的目的,最终照样保持了这一思路.但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阐发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舒茨最终创造,胡塞尔的现象学,特殊是其组成阐发,可以用来阐发社会行为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说明社会学供应了更稳定的根本.不过,尽管舒茨对胡塞尔的著作进行了普遍的研究,但他却没有亦步亦趋地跟班胡塞尔的思惟.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问题的深入研究,他开始逐渐摆脱胡塞尔哲学中的唯我论思惟.在舒茨看来,许多胡塞尔学说中主要的概念,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不再从超验主体的角度出发,而是被他用来从具体的社会互动出发进行经验的阐发和磋商.从某种意义上讲,舒茨之所以对美国社会学界和现象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正在于他运用本身对“社会科学和社会现实的熟悉”以颇有创见的方法成长了现象学的事业和社会学的研究,为现象学运动和社会学的成长作出了主要的贡献.4.美国的适用主义除了胡塞尔以外,詹姆斯准确是对舒茨影响对答的哲学家.假如说胡塞尔帮忙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为的意义进行组成阐发的器械,促使舒茨存眷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么詹姆斯的思惟则激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虑,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阐发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除了詹姆斯以外,米德对舒茨的影响也不成低估.米德对身体行为的阐发,无疑是舒茨阐发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部分的主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惟来源.并且,舒茨经由进程将这些思惟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察,成功地摆脱了米德思惟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题慎密联系起来,组成了社会理论未来成长的一个主要基点.5.舒茨的学术对话者对舒茨思惟产生影响的两位同伙是考夫曼和古尔维奇.恰是考夫曼建议舒茨经由进程研究胡塞尔的思惟来澄清韦伯的理论问题.考夫曼依靠舒茨来理解与社会学有关的问题,而在方法论方面,舒茨则主要依拥护考夫曼的对话来成长本身的不雅点.舒茨到了美国往后,与现象学家古尔维奇建立深挚的友谊和学术联系,可以说舒茨晚期的绝大多半思惟都曾在与古尔维奇的交流中酝酿、成长、成熟.二、社会世界的意义机关《社会世界的意义机关》一书是舒茨全部思惟的出发点.1.舒茨对韦伯说明社会学的批评舒茨对社会世界的意义问题的理解是以对行为的意义阐发为出发点,而对行为的意义问题的磋商则是建立在对韦伯的“细读”和批评的根本上.首先,舒茨确定韦伯的底子思路准确无误,他信赖韦伯已经奠定了社会科学哲学的出发点.无论是韦伯关于“超出价值判断”的阐述,“理念类型”的方法,照样他的集团主义方法论,舒茨都很赞扬.但是,舒茨认为,因为韦伯“过于偏幸处理具体问题”,是以只是在必不得已时才去推敲熟悉论问题,所以韦伯开创的说明社会学的一项紧迫责任,就是从新细致地考察社会行为的意义等问题,为说明社会学奠定一个坚实的根本.韦伯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为进行说明性理解,并对其进程及后果说明的科学.意义就是社会学在考察社会行为时的着手点,韦伯进一步将意义区分为主不雅意义和客不雅意义.他指出:当不雅察者试图掌控一个行为的意义时,可以经由进程两种方法,一是借助直接不雅察进行理解,一是考察念头进行的说明性理解.韦伯上述关于社会行为、意义、理解的阐述视为说明社会学的“方法论”根本.但舒茨认为这个根本很不牢固,因为几乎所有的根本概念都暧昧不清.(1)舒茨指出,韦伯在推敲“社会行为”概念时,关头是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但韦伯并没有充分推敲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为的意义问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2)舒茨认为,韦伯在推敲主不雅意义和客不雅意义时,似乎只是把它们看作从不合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真正差别.(3)韦伯有关不雅察式理解和念头性理解之间的差别,更遭到了舒茨的强烈批评.韦伯认为两者的差别关头在于理解一个行为的意义的进程中是否涉及到加倍普遍的意义联系.而舒茨认为应该摈弃韦伯对“不雅察式理解”和“念头性理解”的区分,代之以“直接经验世界”和“遥远世界”之间的差别.在前者的情况下,我们和他人之间产生关系,是以也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不雅察和直接的理解.而念头性理解则不但限于这种情况,还可以适用于那些由同代人、前辈或后代组成的“遥远世界”.(4)舒茨指出,尽管韦伯几回再三说起念头是行为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他有关念头的阐述却暧昧不清.在舒茨看来,韦伯这方面的问题是没有熟悉到,一般所谓“念头”包含两种意义,舒茨称之为意图念头和原因念头.(5)韦伯有关意义和念头问题的暧昧谈论,也使他有关社会行为的概念很不清晰.舒茨认为社会行为的焦点使筹划.韦伯最关切那些“影响他人”的社会互动,却没有清晰地奉告我们何谓“影响他人”.而在舒茨看来“影响他人”就是一个行为的筹划指向他人,也就是说这种筹划作为意图念头,在他人那里激发了某种有意义的经验.舒茨进而指出,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但从“以他工资取向”的角度来阐发社会行为,因为前者才是社会行为的样板.总之,在舒茨看来,社会世界中的意义问题要比韦伯设想的复杂得多.当人们运用意义或行为这个词时,现实上是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涵盖了高度复杂而又充满歧义的范围.是以,又需要对意义的机关进行深入的研究.2.赋予行为以意义在舒茨看来,主不雅意义和客不雅意义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合的问题.前者是“我”若何确定意义的问题,此后者则涉及“我”与他人若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前者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此后者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中止的意识进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响应地说,韦伯所谓“行为”现实上既可赐正在产生、正在进行的进程,也可指业已完成的状态.前者舒茨称为“行为”,此后者舒茨称为“行事”.当“我”处于“行为”状态时,“我”就沉浸在绵延的时间流中.而一旦当“我”意识到这一绵延,这种意识本身就使我分开了这种时间流,使我借助时间的回溯,经由进程反思的立场总结经验,从而使中止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为”组成“行事”,最后从中组成行为的意义.经由进程反思组成的意义其实不是孤立的器械,这些经验会被进一步组成一个分化体.这种经验组成的分化表现实上是“意义机关”,这些意义机关不竭的积累,就组成了舒茨所谓的“手头的库存常识”.借助这些库存常识通俗人就将以前的经验获得了有序的排列,而这些排序的根本就是各类意义机关形成的秩序模式.舒茨称这些模式为经验图式.通俗人恰是借助这些经验图式赋予行为以意义,所以舒茨又称经验图式为说明图式.3.主体间性的理解舒茨认为韦伯没有准确地熟悉主不雅意义和客不雅意义的不同,也没有适当的区分不雅察式理解和念头性理解.而这些掉落误的关头在于韦伯没有熟悉到每集团的主不雅意想的意义,在本质上是他人无法进入的.但是舒茨其实不认为,这就意味着他人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完全封闭的,也不料味着他人的行为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不成理解.这只是说明“我赋予你的经验意义,不成能与你在说明这些经验时所赋予的意义完全一样”.那么不合的人之间又是若何沟通的呢?舒茨认为,当留心他人行为时,只有我们创造他人的意图时,才算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真正的理解里,在措辞的字面意义之外,我们还触及到措辞所表现出来的言说者本身的主不雅经验,恰是这种经验赋予措辞以“概略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真正的主体间性的理解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沟通意图,另一种具有沟通意图,运用符号的理解.但无论前者照样后者,我们所掌控的意义都介于纯粹的客不雅意义和绝对的主不雅意义之间.一方面,我们既不成能到达他人意想的主不雅意义,因为我们不成能完全重现他人的意义组成进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成能勾留在客不雅意义的概略上,因为不触及他人主体经验的意义理解底子算不上真正的理解.4.社会世界的机关舒茨认为,意义问题涉及到社会成分的影响.当理解一集团的主不雅意义时,我们尽可能地跟从其行为所涉及的各类经验的组成行为;而当我们理解客不雅意义时,面临的现实上只是一个不雅念对象,是一种类型.是以,在理解主不雅意义时,我们往往是和他人处在一个直接的世界中;而在理解客不雅意义时,我们则处在一个匿名的世界中.舒茨恰是以这种区分为根本,将社会世界描述成一个具有不合层次机关的世界.直接经验的社会世界的焦点是面临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和时间本质上都是直接的.介入互动的人会有意识地推敲他面临的人,这种针对他人的立场,舒茨称为“你们取向”,而这种取向所形成的关系则被称为“你们关系”.而假如在这种面临面的关系中,每个介入者都彼此互相觉察,并抱有同情的立场介入他人的生活,那么就被称为“纯粹的我们关系”.舒茨认为,只有处于“我们关系”的范围内,才干在特定的时刻,以具体的方法获得他人的经验.一旦我们从直接社会经验过度到间接的社会经验,他人的“生动性”就会不竭降低.与“你们关系”中的时空直接性相对,在这种情况下时空都是间接的,舒茨称这种关系为“他们关系”.在间接社会经验中,现实上是借助各类理念类型来理解他人,把他们的行为算作是匿名的进程,这种类型化的说明图式,组成了我的库存常识的主要内容.舒茨按照匿名性程度和理念类型的具体机能程度,将间接关系组成的同时期人的社会世界划分红不合的层次.进一步磋商了在时间角度上与我们处于间接关系的前辈和后人的世界,辨别称为前辈世界和后人世界.后来舒茨更明确地将这方面的问题称为,“社会世界的层化”.三、生活世界的机关舒茨对美国适用主义的思虑,对美国社会学文献的研读,以及对现象学的中止反思,逐渐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人们生活世界底子组成的社会学阐发.1.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舒茨晚期思惟的主要着眼点.韦伯阐发的社会世界是一种具表现实,但舒茨阐发的则更多是这种现实的纯粹形式.随着他对胡塞尔超验哲学消掉的问题熟悉加深,他开始存眷胡塞尔晚年磋商的“生活世界”的问题,欲望借助对生活世界的阐发,解决超验性、他我、主体间性等现象学范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自然立场和主体间性舒茨在运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时,仍然认为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文化世界,是日常人们所作所为的根本,但保持了生活世界的超验性这一不雅念,并且试图经由进程运用社会学方法阐产生活世界的机关,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根本.在舒茨的阐发中,生活世界是与自然立场和主体间性这两个概念慎密联系在一路的.处于生活世界中的人,其底子特点就是自然立场.它使人们认为生活世界是不言而明的现实,通俗人的任何社会行为,对世俗“问题”的任何推敲,却都是以这一不言而明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超验性、客不雅性等不雅念恰是在这种自然立场中产生的.自然立场的内容通俗人的社会行为之所所以以生活世界为根本的,是因为社会行为就意味着和他人打交道,而生活世界恰是我与他人的任何社会交往的前提.生活世界使我们信赖,我们的视角是可以转换的,因为在社会世界中,底子的公理对他人和我是一样的.在这一道理的根本上,舒茨提出,生活世界的“机关性”就表现在具有不合视角的人能够互相理解,行为的意义经由进程与特定社会场景的轨制化联系,使每集团的社会行为成为可以理解的.每个正常人都邑按照一些日常生活原则来理解他人的消掉,而这些被通俗人吸收的自然立场包含:(1)他人是具有肉体的消掉;(2)他人的身体具有和我自身在本质上一致的意识;(3)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同质的,意义也基底细同;(4)我可以与他们打交道,并互相采纳行为;(5)我可以使本身为他人所理解;(6)一个已经层化的社会文化世界是作为一个参照框架被预先赐与的,这种赐与方法使通俗人想当然地将其视为“自然世界”;(7)因为(6),我创造本身置身个中的情境只有一小部分是集团创造了.恰是因为这些机关性的原则,在生活世界中,我于他人的社会交往才可能在主体间性的根本上形成和成长.舒茨的这种社会机关不雅在常人方法学等后来的学者那里产生了主要的影响.2.社会现实问题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是舒茨晚年的一项具有开拓性的责任,它表现了欧洲思惟传统和美国适用主义传统的对话,哲学和社会学的对话.生活世界的层面舒茨明确指出,生活世界不但包含日常现实,还包含许多其他的世界,如幻想世界、梦的世界,是以生活世界是具有多重现实的世界.这些不合世界在熟悉和体验气势是差别很大.舒茨将这些所谓现实的“亚世界”称为“有限意义域”,要从一个意义域过渡到另一个意义域,就需要借助“跃迁”.当然这些意义域的地位不尽相同,个中日常生活的现实具有登峰造极的地位,它是生活世界的中央,其他现实区域相对于它来说,都只是准现实,都可以看作是这个底子的现实的变样.现实感和超验感的产生舒茨经由进程对日常生活这个“至尊现实”的空间机关和时间机关的阐发,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感”和“超验感”都是若何产生的.舒茨指出,日常生活的现实感表现在他可以直接触及那部分生活区域.而在这部分可以触及区域中,又有一部分是我可以经由进程直接行为来影响、修改的区域,舒茨称为“操纵区域”,它组成了全表现实的焦点.从这个焦点向外推就是为可以潜在触及的区域和不成触及的区域,但可以经由进程间接的行为影响的区域.这些区域加在一路就组成了我的责任世界.是以,从空间上看日常生活具有不合的层,它的现实感就是经由进程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组成的.舒茨对生活世界的时间机关的阐发揭示了超验感的产生.现实上我们可以触及的区域中,有一部分是我以往触及的,只是暂时不再触及它了,我们任何时刻可以回过分来进入这个世界.世界的许多部分其实不因为我们不在场,没有我们的介入就不消掉了.生活世界的这种时间机关恰是通俗人超验感的现实根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感和超验感是密切联系的.两者表现了生活世界的两面性:一方面,生活世界是我们生活、经历或者说辞谢的现实;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借助行为来控制、掌控或者未能控制的现实.3.生活世界的常识问题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中,常识问题是一个至关主要的问题,是磋商生活世界的机关的关头.他将对常识的社会组成和社会分拨的阐发与生活世界的机关放在一路推敲,从而使常识社会学成为现象学社会学的焦点组成部分.手头库存常识舒茨认为,作为社会科学阐发对象的通俗人,当他们面临外在世界、理解世界时,其实不但仅在进行感知的运动.他们和科学家一样,也是运用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抽象机关来理解这些对象,舒茨称这些机关物为“手头库存常识”.他认为这些常识是通俗人在主体间性的世界中逐渐形成的,恰是这些以往的主不雅经验组成了一个通俗人面临情境时可以运用的“手头常识”.舒茨还经由进程对“陌生人”的阐发指出,库存常识的一些特点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立场的根本.库存常识往往是不连贯的、模糊的,但对于通俗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他们其实不需要象科学家那样,要建立具有逻辑完全性、一致性的无抵触系统.当库存常识这些特点面临寻衅时,通俗人的这些常识不克不及再阐扬传染感动时,就会产生“危机”,这就动摇了全部生活世界的现实感.是以,库存常识是通俗人建立生活世界的社会现实的根本.类型化和联系关系性库存常识是若何阐扬传染感动的呢?舒茨主要从类型化和联系关系性两个角度来理解库存常识的.类型化有几个含义:首先,类型化强调库存常识不是科学常识那样的系统机关,而是由一些处理不合类型的情境的方法组成的.其次,舒茨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类型化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面临的人与情境的某种现象社会学的性质.这种类型化常识是在充满陌生人的世界中建立熟悉性的关头.最后,类型化的常识是和库存常识的习惯性联系在一路的.面临类型化的情境,我们老是可以用习惯的方法来处理.舒茨磋商常识的另一个角度就是联系关系性的问题.在生活世界中,情境的组成,获取和运用常识,库存常识与具体情境之间的联系都受到联系关系性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关系机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舒茨称之为三个联系关系系统,即主题联系关系、念头联系关系和解释联系关系.舒茨认为,事宜的新颖性取决于行为者的主题联系关系系统;另一方面,事宜的新颖性也取决于行为者本身的说明联系关系系统对这一事宜的处理.而行为者之所以会对某些新问题感兴趣,对它进行独特的说明,又往往取决于他的念头联系关系系统.在舒茨看来,人们之所以对某些问题感兴趣,而对另一些问题无动于衷,都是由念头联系关系系统产生的.而一旦行为者对事宜的新颖性进一步存眷、说明,它就会成为行为者新的主题联系关系,进一步修改本来的念头联系关系系统和解释联系关系系统.4.在常识与科学之间:舒茨的社会学方法论舒茨认为,经由进程对生活世界的机关阐发,不但为说明社会学供应了加倍坚实的根本,并且也为社会学的方法论注入了新的洞察力.按照舒茨对多重现实的阐述,科学世界也是生活世界中的一个“有限意义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采纳一些理论立场来看待一些问题,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理论沉思和科学世界中的沉思运动其实不一样,因为它要受到实践目的的安排,而科学理论责任则可以完全不为任何实践目的办事.是以,科学世界作为一个“准现实”,生活在个中的科学家就要采纳与日常生活中不合的气势,成为“超然的不雅察者”.舒茨进一步指出,通俗人对事实和事宜的常识机关是一阶机关,而社会学家的机关则是对社会行为者的机关的机关,属于是二阶机关.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难题就是,一方面要推敲社会科学的特点,在一阶机关的根本上建立二阶机关;另一方面又要遵照科学世界这个“准现实”的独特认知气势,使二阶机关不受一阶机关中。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舒茨(Alfred Schütz)是20世纪著名的奥地利社会学家和现象学家,他对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主要关注个体的主观意义构建和社会行动的理解,他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1. 主观意义的重要性:舒茨认为,人类行为的意义是通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解释和构建而产生的。
他强调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的主观意义与行为的关系,认为在解释社会行动和交互中,个体的主观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日常生活世界:舒茨提出了日常生活世界(lifeworld)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意义构建是在日常生活世界的背景中进行的,而这种背景包含了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习惯,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意义构建起着指导作用。
3. 符号和意义构建:舒茨强调符号在社会行动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来构建和传达意义,符号是人类交流和理解的基础。
符号的使用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象征意义,而是个体对符号的背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4. 社会行动的理解:舒茨关注个体对于社会行动的理解过程。
他提出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概念,认为理解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目的、动机和意义的主观解释过程。
个体通过理解他人的行动来预测其未来的行为,并在交互中作出反应。
5. 社会行动中的意义共享:舒茨认为,个体的行动和意义构建是在社会交互和共享的背景中进行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共享意义,从而形成共同的社会现实。
这种共享的意义构建是社会行动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维持所必需的。
6. 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关系:舒茨强调个体的内部意义构建是基于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感知的。
他认为,个体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官经验和行动经验进行内化,形成了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意义构建。
个体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通过意义的交流和共享相互联系。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观点深刻影响了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强调了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和社会行动的理解。
国社下第七讲——舒茨
2014.04.01 国社下——舒茨(Alfred Schutz,1899-1959)之现象学社会学(哲学家,社会学家)【胡塞尔,E.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现象学是理解现代社会学的一个维度,但是也是一个理解困难的维度。
舒茨是现象学之社会学的代表。
生平简介:维也纳大学经济系毕业,一生主要身份也是一个banker。
从维也纳流亡巴黎,39年至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
所以他本人即是世俗的人,也是一个研究学者。
著作:《社会实在现象学》、《文集》、《生活世界的结构》。
推荐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好兵帅克》舒茨的知识背景:现象学与社会学。
胡塞尔、韦伯等;美国的实用主义和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胡塞尔一次演讲指出:现代科学已经陷入一种意义遗忘的危机,伽利略和笛卡尔为代表的欧洲科学将世界和人简单地看成技术和勘探的对象,而遗忘了意义。
典型代表即是奥斯维辛集中营。
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舒茨批评韦伯:韦伯并未真正理解“意义”,因此其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来对意义彻底澄清。
韦伯是一个crazy baby,其观察式理解无法确认观察者的意义脉络与行动者自身的意义脉络之间的一致性。
行动(act)以过去时间背景经验的维度与行为(action)以当下的维度。
同时他也批评胡塞尔无法解决主体间性的问题。
社会世界的结构:我群群体(我与他人的关系是自然地,不需要客观反思而得到);他群群体。
至尊现实作为所有社会实在、多重现实的统领。
我群群体:你和我拥有同样的环境。
这才是理解的基础。
意义和主体间性关系:歌德说,我爱你,跟你有什么关系?引申出:知识社会学包含三方面:知识体系,问题化;类型化,制度化,匿名化(对应于我群群体的熟悉化);关联化,主题相关,动机相关,解释相关。
这就是日常生活之中的他者。
流亡者的主观社会舒茨与解释社会学的转向:从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意义解释转向对日常生活的结构性分析1、经典社会学的去历史化;2、从目的手段理性到实践理性的变化;3、从意义问题向知识问题的转变。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教材
典型
重难点
复习
题
社会学
第版
名校
理论 真题
年
教程
题 笔记 理论
社会
考研
详解
内容摘要
本书是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 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 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分章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 化读者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每章均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以及相关的典型题,并提 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典型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 热点。
0 5
第十一章舒 茨的现象学 社会学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目录分析
0.1复证主义社会 学的创始人
第二章涂尔干的社会 学理论
第三章社会学古典时 期的理解问题
第四章西美尔的社会 学理论
第五章韦伯 的理解社会
学
第六章曼海 姆与知识社 会学
意向、行动与情境——阿弗菜德·舒茨的社会现象世界
从 事 具体 的微 观 社 会 现 象 分 析 .而 是 建 立 了一 种 现 象学 的社 会 学 本 体 论 。在 他 的 《 会 世 界 的 现 象 学 》一 书 中 ,舒 茨 细 致 入 微地 社 从 韦 伯 的 “ 动 ”概 念 出发 ,对 行 动 与 行 为 、意 向与 意 义 、动 机 与 理 解 、情 境 与 自我 等 做 了鞭 辟 人 里 的 分 析 。他 所 提 出 的 目的 动 行 机 与 原 因 动 机 、 面 对 面 关 系 、 同 时 代 人 世 界 、 汝 取 向 、他 人 取 向 、 隐 匿化 等 概 念都 给 我们 带 来 了 深 刻 的 启 发 。 关键 词 :阿 弗 莱 德 ・舒 茨 ;现 象 学 ;客 观 化 ;行 动 ;情 境
J OURNAL OF JANGS P YTE I U OL CHNI C UNI RS TY VE I
意 向 、行 动 与 情 境
阿 弗菜德 ・ 茨 的社 会 现 象世 界 舒
张 中
( 旦 大 学 中文 系 ,上 海 2 0 3 复 04 3)
摘
要 : 于 对 马 克 斯 ・ 伯 的社 会 行 动 理 论有 许 多 不 满 意 ,阿 弗 莱德 ・ 茨 开 始 用 现 象学 的 方 法 进 行 社 会 学 的 研 究 。 他 不 是 基 韦 舒 但
学 必须 远离 价值 判 断 ) 他 认 为 , 过此 观念社会 科 。 通 学研 究将 会 是客 观 的 ,对 于客 观意 义 的取得将会 是 如探 囊取 物 。但 韦伯 又认 为人 是 主观 的 ,社会世 界 诸多 复杂 现象 都有 其 各 自的意义 ,而 这意 义就来 自 于人 —— 社会世 界 的行 动 者之 意 义 的赋 予 —— 这 就 造 成 了矛盾 。但总 的说 来 ,韦 伯虽 然并 没有拒 斥 主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是以德国社会学家舒茨(Alfred Schütz)为代表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舒茨通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行为的观察,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包括:1. 意义构建:舒茨认为,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应该从人们的意义构建过程开始。
他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会赋予事物以特定的意义。
人们的意义构建过程是基于他们的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因此,理解社会行为需要考虑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
2. 社会行动:舒茨将社会行动看作是人们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社会行动包括个体的行为和他人对该行为的反应。
他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他们的意义构建,同时也受到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行动的理解需要考虑到个体的意义构建和社会互动的因素。
3. 类型与意义结构:舒茨提出了“类型”和“意义结构”的概念,用于描述社会行动和意义构建的模式。
类型是指人们根据经验和背景知识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用于理解和解释特定的社会行为。
意义结构则是指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和其相互关系。
舒茨认为,通过研究类型和意义结构,可以揭示社会行动和意义构建的规律。
4. 社会互动:舒茨认为,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获得和分享关于社会行为和意义的信息。
社会互动是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的基础,它可以通过符号、语言和行为等方式进行。
舒茨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认为它对于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的理解至关重要。
5. 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舒茨认为,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是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结果。
主观意义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和意义的主观理解和解释,而客观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等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
舒茨强调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二者相互影响和塑造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强调了意义构建、社会行动、类型与意义结构、社会互动以及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8总学分数: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
在本门课程中将系统介绍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有代表性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和重要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思想,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最新开展,注重内容的逻辑性、规范性和联系实际。
具体说来,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从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开始,系统介绍自孔德、斯宾塞开始,到涂尔干、韦伯等形成阶段的社会学理论,经过当代前期的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互动论,到最后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的新开展。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有如下要求:1、系统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开展、分野与分期2、掌握重点社会学家和重要社会学流派的重要理论观点,并融会贯通3、能用某理论观点分析解释相关社会现象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导论1.1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2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分野与分期这一章从总体上介绍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以及从产生之初到今天这一整体过程中的理论流派和开展阶段。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从16世纪以来的社会史和思想史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2.1生平及理论倾向1.2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2.3实证主义的社会学学说孔德是“社会学之父。
他在社会学创立阶段做出了自己独特贡献。
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以及他的理论学说中核心局部: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并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3.1生平及理论倾向3.2个人主义社会观3.3社会有机论3.4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被誉为“社会学亚圣”,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具有非常高的声望。
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他的理论观点中的核心局部,即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另外,还要求学生比拟斯宾塞与孔德之间的异同,在比拟中更深刻地掌握二人的社会学理论观点。
第四章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4.1生平及理论倾向4.2社会学方法论4.3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4.4对自杀的实证研究4.5宗教和知识社会学涂尔干是社会学理论形成时期的重要经典理论家。
2.现象学社会学
四、二级构造过程必须遵守的原则
1.关联性假定; 2.适当性假定; 3.逻辑一贯性假定; 4.相容性假定。
18
五、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特征
1.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被舒茨称之为“自然 态度的悬置”所渗透的世界。 2.舒茨指出,行动者所指向的对象是在一经 验之流中通过一系列主体的操作而能动地 构成的; 3.社会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在一个为“现有 知识库”所提供的“熟识的或似曾相识” 的框架内被构成的;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 第二节 阿尔弗雷德· 舒茨的理论
1
第一节 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
一、产生的原因 1.现象学社会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与俗 民方法论产生于同一时期,且两者都在借 鉴欧洲大陆现象学哲学基础上发展而成。 2.其产生与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判有关。
2
二、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简介
1.胡塞尔(1859~1938),20世纪最有影 响的哲学家之一,书斋式,做纯思想领 域的研究。 2.1900年以后创立现象学哲学。认为“现 代科学正处于发展的危机中”,而他要 寻找摆脱这一“危机” 的出路。
3
3.科学危机的根源
撇开了一切主观的东西,撇开价值的观 点,以及任何关于意义、关于人的生存 价值和品格的判断,以致把人看成“纯 科学事实”、丧失真实生命内容的人。
19
五、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特征
4.这种社会知识库采取了类型化的形式。 5.通过行动者间的视角相互交换的能动过程, 就能达到对行动者的彼此主观状态的理解。
20
8
二、主体间的相互认识问题
1.主体间性 2.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是用主观的时空坐标 系来作为类型化基础。 主观时间观念; 主观空间观念; 3.主体间视角的互易 4.变形自我:他人的主观世界。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1)
没有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没有现象学社会学,正是舒茨把胡塞尔的现象学用来理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才产生了现象学社会学。在改造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时,舒茨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关于意识建构的分析,提供了比韦伯本人所运用的新康德主义更优越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
什么是实在(reality)?什么切实地存在于尘世间?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什么存在?现象学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他人、价值观、规范与物质客体,也必须以经验为中介才能进入人们的意识知觉中,人并非是直接地与实在相联系,而是以人类心智意识过程为中介的。意识过程如此重要,所以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运作的、是如何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等等,就是现象学的重要任务。
胡塞尔不赞同韦伯所说的研究者本人的移情法或同情内省法,他反对任何“他在的外部世界的预设”,创造了一种关于意识的抽象理论,舒茨正是借用了胡塞尔的这一理论,深化了韦伯对行动意义的解释。
胡塞尔主张在实在中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哲学的原初根据,他认为这个家园与根据就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又被称为周围世界,它是人与人日常交往、共处的互为主体的世界,在其中,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及选择,与其他和他同样具有这种自主性的他人交往。在生活世界中,人们展开的是主体间的关系,而不是生产世界与科学世界那样的人与物、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生活世界的提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世界中,人们的行动是通过主体之间的对话、交谈等沟通活动来实现的,人们的心理世界得以在主体性的交往中体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
二、理论概要
现象学社会学的内容主要啊包括对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即社会行动的意义理解、生活世界的结构、社会知识问题等几个紧密相关的部分。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PPT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理论和先验范畴理论,都对舒茨 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 的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乃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批判实证 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彻 底误解”,用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 “毫无意义”。这些思想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 处,是舒茨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
(1899-1959)
主要知识点:
一、思想渊源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三、影响与评价
一、思想渊源
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想深受奥 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胡塞尔的 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中就包括 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
3.胡塞尔的现象学
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想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也就不会产生现象学 社会学。
舒茨在尝试改造韦伯的解释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 学思想,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分析产生了长远的影 响。但他发现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自己预想的目标,最终还 是放弃了这一思路。
他最终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构成分析,可以用来分 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提供了更牢固的 基础。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问题的深入研究,他开始 逐渐摆脱胡塞尔哲学中的唯我论思想。在舒茨看来,许多胡塞尔学 说中重要的概念,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不再从超验主体的角度 出发,而是被他用来从具体的社会互动出发进行经验的分析和探讨。
第十三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4.美国的实用主义
除了胡塞尔以外,詹姆斯大概是对舒茨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如果说胡塞尔帮助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构成分 析的工具,促使舒茨关注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么詹 姆斯的思想则引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分析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 除了詹姆斯以外,米德对舒茨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米德对身 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 部分的重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而且,舒茨通 过将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察,成功 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 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理论
他人是具有肉体的存在; 他人的身体具有和我自身在本质上一样的意识; 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同质的,意义也基本相同; 我可以与他人打交道,并相互采取行动; 我可以使自己为他人所理解; 一个已经层化的社会文化世界是作为一个参照框架被预先给予的,这 种给予方式是普通人想当然地将其视为“自然世界”; 我发现自己置身其中的情境只有一小部分是个人创造的。
如果说胡塞尔帮助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构成分析的工具促使舒茨关注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么詹姆斯的思想则引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分析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
第十三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博士 副教授
主讲教师:牛喜霞
联系方式:nxnxx_2002@
现象学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是上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 的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国的奥地利哲学家和社 会学家A.舒茨和倡导常人方法学的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作为一种 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来源是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先验现 象学、M.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和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在理论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 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不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 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独特 性的基础,即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正是在 这一点上,现象学社会学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联系起 来。
舒茨现象社会学与胡塞尔现象学
作者: 谷雨;谢东伟
作者机构: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页码: 43-44页
主题词: 舒茨;胡塞尔现象学;社会学传统;现象社会学;宁夫;国外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事实;七期;社会世界
摘要:在一九九0年第七期《国外社会科学情况》中,我们着重介绍了日本学者横山宁夫
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与韦伯理解社会学'关系的研究。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产生,不仅受韦伯理解社会学的影响,而且还受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的影响。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哲学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他在胡塞尔现象学和韦伯理解社会学之间起着一种桥梁作用。
即他在吸收韦伯理解社会学的一些观点的同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要理论观点
1、日常生活世界 2、意义 3、自然态度 4、主体间性 5、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 6、在常识与科学之间:舒茨的社会学方法论
1、日常生活世界(everyday life world)
在舒茨看来,每个人都是日常生活事件构成的、不 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 所谓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由多重实在 构成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日常知 识从根本上就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 因此,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 生活构成的人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 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
(1899-1959)
主要知识点:
一、思想渊源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三、影响与评价
一、思想渊源
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想深受奥 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胡塞尔的 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中就包括 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理论和先验范畴理论,都对舒茨 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 的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乃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批判实证 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彻 底误解”,用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 “毫无意义”。这些思想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 处,是舒茨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
4.美国的实用主义
除了胡塞尔以外,詹姆斯大概是对舒茨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如果说胡塞尔帮助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构成分 析的工具,促使舒茨关注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么詹 姆斯的思想则引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分析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 除了詹姆斯以外,米德对舒茨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米德对身 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 部分的重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而且,舒茨通 过将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察,成功 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 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理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
日常生活世界的四个领域
直接经验的社会世界:行动者的自由度太大,具有广阔的创造空间,行 动者随时依照对方的行动而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对研究者来说,他是 一个无法预知的不确定行动者。(不适宜于科学研究) 间接经验的社会世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典型人群或 更大的社会结构。(研究的对象) 后人世界:对于完全未发生的世界,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科学法则 很难延伸到这个领域,我们只能大致地推测和描绘它。(不适宜于科学研 究) 前人世界:是已经发生并被确定下来,尘埃落定,行动已经产生,后果 已经出现。而研究和理解过去是相当困难的。只能冒险用今天的概念、 框架去研究过去世界,误读的可能性很高。(部分的研究对象)
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舒茨的整个理论是在继承和批判韦伯有关社会学方法的论述的基 础上建构起来的。他接受了韦伯为社会科学所建立的前提条件: 价值中立,还接受了韦伯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立场和社会现象只有 通过理想型才能把握的方法途径;他接受并强调社会学研究的逻 辑起点只能是社会行动。 但是舒茨和韦伯的思想风格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他几乎是沿着根 本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韦伯的观点。他认为,韦伯的不足之处在 于没有指出“行为”与“行动”、行动之“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 之间的区别。此外,韦伯对于“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意义过程” 也论述的不详细。因此,舒茨认为,首先应该对社会世界的现象 学进行科学地阐释,将每一种意义结构进行化约和还原。
手头库存知识
舒茨认为,作为社会科学分析对象的普通人,当他们面对外在 世界、理解世界时,并不仅仅在进行感知的活动。他们和科学 家一样,也是运用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抽象构造来理解这些对象, 舒茨称这些构造物为“手头库存知识”。 他认为这些知识是普通人在主体间性的世界中逐渐形成的,正 是这些以往的主观经验构成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情境时可以利用 的“手头知识”。 舒茨指出,库存知识的一些特点是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的基 础。库存知识往往是不连贯的、模糊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 就足够了。可见,库存知识是普通人建立生活世界的社会现实 的基础。
何谓日常生活世界?
日常生活世界指的是这样一个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 的世界,它在我们出生很久以前就存在,被其他人、被我们 的前辈们当作一个有组织的世界来经验和解释。现在,它对 我们的经验和解释来说是给定的。我们对他的全部解释都建 立在人们以前关于他的经验储备基础上,都建立在我们自己 的经验和由我们的父母与老师传给我们的经验基础上,这些 经验以‘现有的知识’的形式发挥参照图式的作用。 日常生活世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进行各种具体活动的社会 环境。
3.胡塞尔的现象学
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想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也就不会产生现象学 社会学。 舒茨在尝试改造韦伯的解释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 学思想,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分析产生了长远的影 响。但他发现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自己预想的目标,最终还 是放弃了这一思路。 他最终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构成分析,可以用来分 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提供了更牢固的 基础。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问题的深入研究,他开始 逐渐摆脱胡塞尔哲学中的唯我论思想。在舒茨看来,许多胡塞尔学 说中重要的概念,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不再从超验主体的角度 出发,而是被他用来从具体的社会互动出发进行经验的分析和探讨。
类型化和关联性
库存知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舒茨主要从类型化和关联性两个角度来理解。 (1)类型化 首先,类型化强调库存知识不是科学知识那样的体系结构,而是由一些处理不同类 型的情境的办法组成。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类型化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人与情境的某种现象社会 学的性质。这种类型化知识是在充满陌生人的世界中建立熟悉性的关键。 最后,类型化的知识是和库存知识的习惯性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类型化的情境,我 们总是可以用习惯的方式来处理。 (2)关联性 在生活世界中,库存知识与具体情境之间的联系都受到关联性的限制。在日常生活 中,关联结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舒茨称之为三个关联系统,即主题关联、动机关 联和解释关联。
2、“意义”
(1)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的区分
在舒茨看来,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 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主观意义是“我”如何确定意义的 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 客观意义则涉及“我”与他人如何 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 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
(2)对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的区分 舒茨认为动机应该分为“目的动机” 和“原因动机” 。 目的动机:是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 是“那些包含了人们所要得出的结果、 所要追求的目标的动机”。是一个主 观范畴,只有主观行动者才能理解。 原因动机:是促使一个人这样做的原因, 是“那些可以由人们根据行动者的背 景、环境或者心理倾向作出解释的动 机。”是一个客观范畴,可以借助反 思性活动来把握,对行动者主第一、个体与他人对于同一客体的相同理解如何可能?
第二、个体对“他我”—“变形自我”—及其行为的 理解如何可能? 第三、个体对特定同伴的理解如何可能?
5、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中,知识问题是一个至关重 要的问题,是探讨生活世界的结构的关键。他将 对知识的社会构成和社会分配的分析与生活世界 的结构放在一起考虑,从而使知识社会学成为现 象学社会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3、自然态度的悬置
按照胡塞尔的观点,自然态度是人们在常识世界和科学世界中自然而然地形 成的一种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态度。这种态度一般认为:世界是由实在的 物体组成的总体,实在的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意识的自在存有者。 为了给知识的永恒价值和必然性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胡提出了“面向事实 本身”的口号。即面向现象,返回到纯粹的意识领域。采取的方法就是彻底 改变我们的自然态度,把各种所谓的实体“悬置”起来。 舒则与胡不同,认为,对于自然态度我们应该采取与传统现象学不同的“悬 置”。人并不把他对外部世界及其客体的信仰存而不论。而是与此相反,是 把他对外部世界存在的怀疑存而不论。可见,是把“怀疑”悬置起来了。 舒茨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其用意并不是把对外部世界及其客体的 信念存而不论,而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 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 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
日常生活世界具有以下六种特征:
清醒:表示行动者了解而且注意到生活世界所发生的事情。行动者对日常 生活高度关注。 不怀疑:行动者悬置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怀疑。与此相反,社会科学家则要 对日常生活持怀疑态度。 工作: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工作世界,人们依照自己的设计或计划而行动。 感受完全的自我:在生活世界中,我们感受到完整的自我,即我们完全沉 浸于生活世界,而且我们也以该种方式感受自我。而在科学世界中行动者 则是一个抽象的个人。 主体间性: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性的世界,芸芸众生透过共同影 响和工作、了解他人与被他人了解而与他人保持密切联系。 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交汇:日常生活世界涉及人的内在意识流。
第十三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博士 副教授
主讲教师:牛喜霞
联系方式:nxnxx_2002@
现象学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是上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 的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国的奥地利哲学家和社 会学家A.舒茨和倡导常人方法学的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作为一种 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来源是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先验现 象学、M.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和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在理论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 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不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 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独特 性的基础,即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正是在 这一点上,现象学社会学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联系起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