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辩题的技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辩题的技巧

辩论技巧之分析辩题

分析辩题的目的有三:

第一,明确争论的问题。只有把辩题分析清楚,才能知道所争论的究竟是什么。

第二,确定辩论的范围。面对一个辩题,可以找到双方分歧的根本点,从而抓住要害,确定辩论的范围和中心,以防辩论不着边际或抓不住关键。例如:“多读课外书利大于弊”这一辩题,通过分析就可以发现,它所要辩论的是多读课外书的问题,既不是多读课外书

是否有利的问题,也不是是否有弊的问题,而是多读课外书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

这样一来,辩论的范围就明确了。

第三,根据辩论题目进行立论和辩论。辩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把辩题分析清,分析透,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才能预测对方的基本论点和

基本论据,从而设计出辩论的方案。由此可见,辩题是辩论的中心,要使自己准备充分,

对对方情况判断准确,首先得分析清楚辩题,只有这样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根据对辩题分析的着眼点不同,分析辩题包括分析辩题类型和分析辩题概念两种情况。

1 、分析辩题类型

对辩题类型的分析,对于我们准确把握辩题的逻辑含义,有针对性地运用辩论的技巧

和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表达形式上看,辩题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归根到底,都可以还原为“A 是

B ”或“A 不是B ”这种判断形式。乍看起来,有的辩题中并没有“是”这个系词,例如“大学生自主择业利大于弊”,但我们可以在保持愿意的情况下把这改写为“大学生自主

择业是利大于弊的”,所以仍然是“A 是B ”的判断形式。

沿着这个思路发展,辩题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判断形式:第一,等同型。如辩题“现代

化就是西方化”中“现代化”和“西方化”是等同的。第二,归属型。如辩题“艾滋病是

医学问题”中“艾滋病”是归属于“医学问题”的。第三,条件型。如辩题“提高人口素

质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中,或者A 是B 的条件,

或者B 是A

的条件,重要的是把握诸如“先决条件”“必要条件”“重要条件”“基本环

节”“前提”“基础”“核心”“关键”“根本原因”“重要因素”这类关键概念的逻辑

含义。比如,“根本”这个概念与“基本”“重要”比较起来,程度上要更深一些;又如,“环节”这一概念暗含着除了辩题中提到的“环节”外,还有其他的环节之意。由此可见,把握辩题中“是”的确切含义是十分重要的,对这个词的含义认识不清,就不可能吃透整

个辩题的基本精神。

此外,从A 到B 的模态关系入手,还可以从逻辑上把辩题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必然型。如在“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文化上的繁荣”这样的辩题中,直接提示了

A 与B

之间的必然性的逻辑关系,表现这种逻辑关系的词语除了“必然”外,还有“不可

避免”、“必定”、“无一例外”等词语或词组。应该提起注意的是,这种形式非常容易

遭到另一方的反驳,一般情况下,对方只要举一个实例就可以推翻这种形式的例题。例如:对于“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文化上的繁荣”这个辩题,只要另一方举一个例子“香港经济不

是发展很快吗?但为什么许多有识之士要称它为‘文化沙漠’呢?”这样的反驳就很有打击力,所以,为“必然型”例题辩护的一方要善于把逻辑上的劣势转化为事实上的优势,一

是通过不同的解释方法尽可能弱化乃至否定对方的实例;二是尽可能多举能阐明自己立场

的实例,虽然实例再多也跳跃不到“必然性”上去,但却能对听众的心理施加影响,好象

自己成功地谁了自己的辩题。

第二,利弊型。像“大学生自主择业利在于弊”、“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这样的辩

题都属于这种类型。“利”与“弊”完全是相对的概念在哪一方对对方的实例驳斥有力,

对自己一方实例的论述更为深刻,就容易占到优势。

第三,可能型。例如,“21 世纪将是华人的世纪”就属于这种类型。在这种类型的

辩题中,核心关系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从现实性出发去推

断可能性,但是现实性是多种多样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实性无法从根本上驳倒可能性。

2 、分析辩题概念

通过对辩题中每一概念的分析,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找出辩题中最关键、最要

害的词和词组,确定辩题的核心;第二,找出辩题中对已方有利或不利的方面,从而形成

周密的立论。分析的过程,可以把辩题分解成一个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小单位,对每一个小

单位进行研究,确定每一个概念在辩题中的意义和作用,找出关键的词或词组,从而明确

辩论的焦点。然后揭示概念间的有机联系,完成整体审题。例如,复旦大学对“温饱是谈

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分析:

温饱:饱食暖衣,即无衣食之困。我们大致可以把人类的生存理解为三种状态:每一

种是贫困,亦即勉强地能够维持生存;第二种是温饱,表明生存状态较好,已脱离受冻挨

饿的境地;第三种是富裕,指很优越的生存状态。

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

谈:提倡、宣扬

必要条件:其逻辑含义是“无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

作为反方的复旦大学队通过对这一辩题中四个概念的分析,发现正方在逻辑上最难

跨越的关键词是“必要条件”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蕴含着“无之必不然”的意思。也

就是说正方必须论证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基于这一认识,复旦大学把自己的立论

确定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首先的必要条件。温饱了

能谈道德,不温饱照样能谈道德,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中更要谈道德。并运用大量的理论和事实进行谁。由于紧紧抓住对方在:“必要条件”上陷入的逻辑困境,因而始终处在主动的位置上。

再如辩题“只追求金钱是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根本原因”,可以分解为“金钱”、“追求金钱”、“只追求金钱”、“社会风气”、“社会风气败坏”、“原因”、“根本原因”等许多意义单位,其中最关键的词是“根本”两字。这时,立论就可以准确地限定在社会风气败坏的各种原因中最根本的一个是什么。正方可以立论:在所有的原因中“只追求金钱”是最根本的,并列举大量事例进行论证,而反方可以相应提出,比“只追求金钱”更根本的其他原因,如错误的政策、舆论导向等。同样可以加以论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