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中国医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本文将从古代医学、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三个方面,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总结。
一、古代医学1.早期医学中国医学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逐渐掌握了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
例如,在《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关于药物、针灸和手术的记载。
2.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3.医学名著的出现在秦汉时期,中国医学名著开始出现。
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医学分科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学分科开始发展。
例如,针灸学、外科手术学等学科开始独立成科,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医学教育的兴起在隋唐时期,中国医学教育开始兴起。
政府设立了太医署,培养医学人才。
同时,佛教医学也开始兴起,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医学理论的发展在宋金元时期,中国医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医学分科的进一步发展在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分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温病学、药理学等学科开始独立成科,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近代医学1.西方医学的传入在明清时期,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医逐渐在中国普及。
2.医学教育的改革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医学教育开始改革。
政府设立了医学专门学校,培养西医人才。
同时,中医学也开始引入西医的一些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3.医学研究的兴起在民国时期,中国医学研究开始兴起。
政府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开展医学研究。
同时,一些医学家也开始进行医学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医学史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和剂局
(一)推广局方,流行成药
(二)若干制度
三、发展医学教育
宋 太医局
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一、医籍的整理
1057年 校正医书局
宋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三、外治法
1996年山东广饶出土开颅术头骨,距今50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开颅术成功的实例。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夏至春秋)
社 会 背 景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 卫生保健
衣、食、住、行、婚姻
一、住 有巢氏时代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
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二、衣 “衣其羽皮” 骨针
中国医学史
著名的医学家
伊尹,商代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
出生于奴隶阶层,善烹调技术,汤王用为厨师,后 为宰相。发明了汤药。医食同源的先驱。
医缓,春秋时期秦国名医。病入膏肓的典故,
《左传》记载,医缓为晋景公治病,诊断后说: “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太医署曾采用其为法定教科书。后世宋、金、元、明、清等朝重要的针灸
学理论基本上都是从此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皇甫谧 (公元285-282)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 甘肃平凉)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 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他 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 ,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 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皇甫谧生后遂丧 生母,家道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 (今河南浥池),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 贪玩不习上进,后在叔父婶母教导下20岁开始发奋读书; 二十六岁时(公元241年)著《帝王世纪》《年历》等; 四十二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 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公元260年)时已 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 作《释劝论》;五十一岁时(公元267年);五十三岁时 (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入仕,均辞仕;五十四岁时 (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 帝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 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 论》;六十八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 发经世,为我们留下了《针灸甲乙经》这样一部珍贵的医 学典籍。此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 的重视。公元七O一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 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
以下是对一些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也是对阴阳五行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一部经典。
该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医学理论和方法。
2.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和医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所构成的。
阴阳包括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而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 针灸: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方剂学:指中医药中药方的研究和应用。
方剂是指以中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药物组合,方剂学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应用范围等。
方剂学的发展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和中医药的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5.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中医临床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基础教材之一。
本书系统总结了许多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医学院: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教育机构。
医学院是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校,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学术交流平台。
7. 养生学:指中国古代关于保健养生的学说和方法。
养生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人们通过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度锻炼等来保持身心健康。
8. 医药辨证学:是指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病因病机的辨析,以确定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
9. 中药学:是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总结和整理的学科。
中药学包括对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0. 筋络学: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脉络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的走向、分布和作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中国医学史上的医疗技术和器械中国医学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contents
目录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
01
VS
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医疗活动,包括对伤口的包扎、骨折的固定以及对草药的尝试使用等。
专门性研究
在专门性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状况,如明清时期的医学思想、民国时期的医学教育等。
跨学科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对中国医学史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
医学史的研究现状
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研究
未来,中国医学史研究将更加注重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夏商周时期的医疗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专业的医务人员,如“巫医”。他们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进行医疗活动,同时也开始出现药物治疗。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早期的医疗活动
黄帝内经
古代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的成书时期。这部医书包括了针灸、药物治疗等多种内容,成为中医的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
挑战
随着生命科学、转化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也带来了诸多机遇,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机遇
现代医学的挑战和机遇
THANKS
感谢观看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则是古代医学的另一重要著作,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为中医治疗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学的起源
历代医学典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典籍,如《千金方》、《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这个长久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医学传统之一。
在中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这些重点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1. 黄帝内经和三绝灭症理论:黄帝内经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
该著作集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社会经验的集大成者。
它包括了许多医学理论和实践,被视为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三绝灭症理论是在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的。
它认为人体有三种害病的方式,即外感、内伤和情志三绝。
这个理论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论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医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宇宙和人体的运行都受到阴阳和五行元素的影响。
阴阳学说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而五行学说则将人体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经络学说是在古代医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
它认为人体有许多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经络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3. 针灸和草药: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最为著名和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整和平衡体内的能量流动。
它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痛,是中国古代医学最独特的疗法之一。
草药也是中国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许多植物被用于制作草药。
通过不同植物的配方和煎煮,可以制作出特定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4. 医家经典和名医传承:中国医学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和名医,他们的贡献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撰写的一本经典医学著作,被中国医学界广泛传承和应用。
名医传承是中国医学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许多名医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他们的治疗经验被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医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医学历史中的这些重点里程碑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2023-11-05CATALOGUE目录•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传统医学•中国近代医学•中国现代医学•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流派与传承•中国医学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01中国医学史概述起源中国医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
在古代,医学与巫术密不可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要点一要点二发展中国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药学巨著。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流派与思想主要流派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流派,如伤寒派、温病派、寒凉派、补土派等。
这些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中国医学史上的主要思想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藏象学说则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国医学在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医学在理论上提出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医学在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按摩等。
此外,中国医学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参考。
贡献中国医学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理论和方法逐渐被世界各地所接受,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和普及化。
中国医学史(全)
中
•明清(1369~1840)
国
医
学 四、中国医学近现代发展部分
史
•1840-1949-现在
中国医学史部分
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
中国医药学萌芽和奠基时期
中国古代的医学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一、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春秋)
国
医
学
史
朝代年限:(695年)
晋:265~420==156年
西晋:265~317(280年灭吴后统一)
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89==170年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386~581年
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
隋:581(灭北周)~589(灭陈——统一中 国)~618==38年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中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石刀:有锋刃, 用于破痈排脓。
国 外治法
新石器时代。
医
学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
史
等的做法。
伏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中
唐:618~907==290年
国 医 学
五代:907~960==53年(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史
文明发展概况
1、科学文化发展:
(1)文化——多元化发展:
绘画、书法、唐诗、晚唐五代词一一宋词之先河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中国医学史是指追溯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历程。
它包括了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医学、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到近现代的西医影响下的转型等阶段。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原始医学时期:原始人类根据经验积累了一些医疗知识,采用草药、动物器官等进行治疗。
在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一些古代医疗工具,如石针、骨针等。
2.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已经开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有黄帝内经和难经。
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包含了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等理论。
3.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发展迅速,包括《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的产生。
这些经典对中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4.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这一时期医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医学知识开始系统化。
在学术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大学士医官论》、《本草纲目》等。
5.西医影响下的转型时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医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医的解剖学和病因学等理论开始影响中国医学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兴起。
除了上述知识点,中国医学史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如针灸、推拿、脉诊等独特的诊治技术,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医学教育的演进等。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学派,如张仲景、于谦、杨继洲等,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医学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与领域。
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摘要:1.中国医学史概述2.中国医学史的发展阶段3.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4.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贡献正文:【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其起源悠久,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中国医学发展全过程。
【中国医学史的发展阶段】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最初的医学活动。
当时的医学主要以巫术、信仰和经验为主,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它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汉代时期:汉代是中国医学史的又一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伤寒杂病论》等重要的医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鼎盛时期,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如《千金翼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实践发展。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又一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本草纲目》等重要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巨著,它对中国医学的药物学、方剂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包括:1.理论体系:中国医学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方法等。
2.药物学:中国医学史发展出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等。
3.方剂学:中国医学史形成了独特的方剂学理论,包括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等。
4.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史在临床医学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领域。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导引一、中国医学史概念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1、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2、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李时珍
世界影响
该书集明及历代本草之大成,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之一。
世界地位
1596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朝鲜、南洋、欧洲等地,被公认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之一。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医药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所著的《傅青主女科》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妇科医学著作,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妇科临床经验,对后世妇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
主要论述杂病的辩证论治,涉及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药物学经典
成书于东汉时期,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中药学成就。
1
《难经》
2
3
成书于东汉至三国时期,主要论述了脉诊、针灸、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中医理论。
经典医著
将脉象归纳为27种,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对后世中医脉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医学典籍
内容丰富
影响深远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前者侧重理论阐述,后者侧重实践应用。
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四部经典”之一。
03
《黄帝内经》
02
01
东汉张仲景所著,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创立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医学巨著
主要论述伤寒病的辩证论治,为后世中医治疗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补土学派
总结词:研究脾胃病及内伤虚损病
主要著作:《脾胃论》
代表人物:李杲
学术特点:重视脾胃,主张“补土生金”,强调饮食调理
滋阴学派
总结词:研究内伤阴虚病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是一本关于中国医学史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最早的医学文献
是《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关于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的经典著作。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方面,中国医学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医理论还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的原则,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保持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在诊疗方法方面,中国医学主要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中药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种类繁多,功效各异,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拍打等手法来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医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中医药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中药提取技术、针灸电子化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医药在现代化医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医学史大纲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它全面介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医学史以及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种,新增144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国医学史话
中国医学史话摘要:1.中国医学史简介2.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3.中国医学的主要成就4.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正文:【中国医学史简介】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医学的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国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古代医学: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这一时期的医学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
2.汉代医学:汉代是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都在这一时期问世,如《难经》、《伤寒杂病论》等。
同时,汉代还设立了太医监,使医学成为了官方认可的学科。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医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新修本草》的编纂、麻沸散的发明等。
此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孙思邈、扁鹊等。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如温病学的发展、针灸学的成熟等。
同时,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景岳全书》、《本草纲目》等。
【中国医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主要包括:1.理论体系:中国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2.诊断方法:中国医学发展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
3.治疗手段:中国医学拥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4.药物学:中国医学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本草纲目》、《新修本草》等药物学著作。
【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受到了中国医学的深刻影响。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国医学史概述2.中国医学史的主要阶段3.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4.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启示正文【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医学史是对中国医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
中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包括道教、佛教等。
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医学史的主要阶段】中国医学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2.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等。
3.汉代:汉代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如《伤寒杂病论》等。
4.唐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药物学和外科学。
5.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开始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自身的特色。
6.现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医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开始接受和融入西方医学。
【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包括:1.理论体系的建立:《黄帝内经》等著作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等药物学的著作,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外科学的发展:如华佗的外科手术,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
4.针灸学的发展: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中国医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启示】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特别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脏•器官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舗齿的最早记载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5、《尚书》中《甘誓》、《洪》两篇,是最早岀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
汤液的岀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岀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o8、《黄帝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2、《神农本草经》主要容:载药365种,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釆集加工方法,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论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河北阳原,山西芮城和湖北大冶等地,发现猿人化石。
猿人牙齿化石和石器。
在陕西蓝田和北京周口店出土的有关猿人的化石和石制工具。
第一节:龋齿,牙周,动物咬伤,击伤,刺伤及骨伤,难产及新生儿。
一,口腔疾病,二,创伤性疾病,三,孕产和小儿疾病。
第二节: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这对于人类自身的进化,健康的维护和最终脱离动物界,具有深远影响。
使原始人开始不恐惧黑夜。
潮湿处所导致的风湿病。
火的使用和发明,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
由生食到熟食可对食物起到一定的消毒杀菌杀虫作用。
熟食使难以下咽的“鱼鳖螺蛤”,都可“燔而食之”,从而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
优质动物蛋白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火的使用和发明,也为热熨,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半地穴式。
北方多采用土木结构的穴居,半穴居建筑形式。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半地穴式房基。
第三节:神农。
北京人遗址,有几十种哺乳动物骨骼化石,仅肿骨鹿遗骸就有2000多个,山顶洞人遗址,河姆人遗址。
砭石,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在伤口流血的情况下,树叶,草茎,泥灰涂敷在伤口上,同时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止血止痛作用。
第五节:一,伏羲,二,神农,三,黄帝。
第二章:甲骨文研究揭示,殷商时期对人体部位已经有了部分认识以及定位和命名,对疾病的认识十分朴素,其中提到的“降级”,“雨季”,“疾年”等,是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
第一节:甲骨文又称卜辞。
一,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二,对疾病的认识,三,治疗方法,四,卫生习俗。
第二节:二,《山海经》,先秦时。
药物学专书产生之前载有较多药物的一部重要典籍。
“礼不娶同姓”和“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等。
近亲结婚对繁衍后代不利,对优生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具有积极意义。
四,《周礼》原名《周官》,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儒家经典。
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
该书虽非药物学专着,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8、《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之下设有府、史、徒、士,各有专任。
9、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表示身体出现不适或功能障碍。
10、作为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时期医疗水平的宝贵史料。
11、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名:疾首、疾耳、疾目、疾自(鼻)等。
甲骨文中出现的专门的病名:疟、疥、蛊、龋等。
甲骨文中出现的个别关于疾病症状的描述:耳鸣、下痢、失眠、病软、病骨、病旋(眩晕)等。
12、《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书中记载药物数量一般认为共126种。
13、一般认为,汤液创制于商代。
汤液不仅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起效迅速,可加入多种药物发挥综合作用,促进后世复方药剂的发展。
多种药物之间的适当配合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也拓宽了用药范围,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进步。
14、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
详细论述八卦内容并使其流传后世的典籍是《周易》。
15、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这就是着名的“六气”致病说。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我国药物学专着中最早的药物分类法是三品分类法。
2、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3、《五十二病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以前我国临床医学和方药学的发展水平。
4、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导引图。
5、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着是《却谷食气》。
6、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妇产科专着是《胎产书》。
7、《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散佚,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着作。
8、已知古籍中最早用流水和户枢比喻运动有益人体健康的着作是《脉书》。
9、《黄帝八十一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10、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神农本草经》。
11、以其在中医学上的卓越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家是张仲景(张机)。
12、论述杂病病因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学着作是《金匮要略》。
13、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着作是《伤寒杂病论》。
14、《伤寒杂病论》全书载方269首(去除重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故被誉为方书之祖。
15、朱丹溪(朱震亨)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
后之欲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
”16、我国先秦时期影响最大的医学家,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是扁鹊。
17、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18、“起死回生”的典故,出自扁鹊治愈虢太子尸蹶证的这一史实。
19、西汉时期,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人称“太仓公”或“仓公”的医家是淳于意。
20、《史记》中记述了淳于意曾经治疗过的25个病人的姓名、性别、里居、职业、疾病、治疗、疗效及预后等情况,当时称为诊籍。
21、华佗以其高超的外科医术,受到人们的尊敬,被誉为“外科鼻祖”。
22、华佗发明的全身性麻醉药叫麻沸散。
23、华佗仿照五种动物的动作而创制的导引术叫五禽戏。
24、“虎守杏林”的传说出自三国时期着名的中医学家董奉的生平事迹。
25、《神农本草经》主要成就有: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理论,论述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介绍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方法,阐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26、《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较为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将治疗八法运用于方剂之中,剂型多样,煎服法严格。
27、《伤寒杂病论》方剂中运用的治疗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温法、和法、补法、消法、清法。
28、《伤寒杂病论》对辨证论治的贡献: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完整示范了辨证论治过程;总结四诊八纲,三因致病论,治疗八法。
29、《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包括: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着作;以六经辨治伤寒;提出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范例;奠定后世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石。
30、《金匮要略》全书25篇,载方262首,确立了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辨证体系,主要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科和外科。
31、《难经》在脏腑学说方面的贡献有:指出了三焦的部位;论述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论述了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强调五脏六腑不可伤;首次记载了胰脏并归之于脾。
第四章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1、我国已知最早对《内经》进行注释的文献是齐梁年间全元起的《素问训解》。
2、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3、《黄帝内经太素》首创《内经》全面分类研究。
4、在《素问》的诸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代王冰的《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5、晋代医家王叔和首开整理编次《伤寒论》之先河。
6、孙思邈对《伤寒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7、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是王叔和所撰的《脉经》,整理归纳出24 种脉象。
8、《针灸甲乙经》是魏晋时期皇甫谧所着,他系统厘定腧穴349 个。
9、《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着。
10、《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11、《本草经集注》首次创立了“诸病通用药”的药物分类法,以病为纲,类列药物。
12、《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
13、《新修本草》共载药844 味。
14、唐代较全面的营养学和食疗专着是孟诜所撰的《食疗本草》。
15、李珣所着《海药本草》是我国最早论述外来药的专书。
16、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现存最早的炼丹理论着作。
17、我国第一部药物炮炙学专着是《雷公炮炙论》。
18、我国现存最早的急症诊治专着为晋代葛洪所撰《肘后救卒方》。
19、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着是《刘涓子鬼遗方》。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着是唐代蔺道人所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1、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着是唐代昝殷所撰《经效产宝》。
22、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着是《颅囟经》。
23、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是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24、鉴真6次东渡日本,为中日医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25、《脉经》的主要成就包括:确立了“寸口诊脉”和脏腑分部定位;整理归纳了24种脉象;记述了危重病人的异常现象;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26、《针灸甲乙经》的主要成就包括:归纳厘定腧穴349个;提出分部画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系统阐释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针灸治疗经验,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200多种。
27、《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主要成就包括:系统地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书中收载40余方。
28、《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主要成就包括:详论医德规范;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对药物学的深入研究;重视妇儿病,将其列于卷首。
29、《外台秘要》的主要成就包括:最早记载消渴病人的特征;记载了黄疸的鉴别诊断方法(小便);记载运用金针拨内障的手术方法。
30、《经效产宝》的主要成就包括:较为详细地归纳了妊娠、难产、产后常见证候与施治方药;妊娠期主张以养胎、保胎为要;产期出现难产,提出“内宜用药,外宜用法”;记载血晕的淬醋急救法。
31、《颅囟经》的主要成就包括:最早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详论小儿脉法;记载“小儿变蒸”之说。
32、《诸病源候论》在病因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广泛记载各科病的病候,覆盖范围广泛;提出“乖戾之气”的概念;详细描述多种寄生虫病;认为月经病与任脉、冲脉、心经、小肠经紧密相关;首次提出疾病的发生与体质禀赋有关。
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1、宋代众多医家对《内经》进行了整理、校勘和专题发挥,有一定影响的有刘伯舒的《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滑寿的《读素问钞》等着作。
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影响较大的医着分别是《伤寒微旨论》、《类证活人书》、《伤寒总病论》、《伤寒发微论》、《伤寒补亡论》、《注解伤寒论》。
3、朱肱潜心研究伤寒20年着成“无求子伤寒百问方”,后由张蒇增改为《类证活人书》(又名《南阳活人书》)。
此书深入浅出地阐明《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开创了以方类证、从证论方的先河。
4、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