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畅_3110101454_医学史期末论文
从气血论治产后抑郁症
从气血论治产后抑郁症
罗敏;王薇华
【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年(卷),期】2016(0)S2
【摘要】目的:探讨从气血论治产后抑郁症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从心理和病理因素两方面分析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并分型论治。
结果: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是引起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因病机。
以调治气血为基础治疗产后抑郁症能取得较好疗效。
结论:调气养血,补虚祛瘀,解郁安神是治疗产后抑郁症大法。
【总页数】2页(P339-340)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调理气血;中药
【作者】罗敏;王薇华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7
【相关文献】
1.浅析《济阴近编》产前与产后病从气血论治特色 [J], 张丽;叶平;王欢欢;叶骞
2.奶牛产后爬卧不起的中医论治——气血双补气重于血 [J], 杨英;刘成旺
3.中药补益通络增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论治分析 [J], 王素美;朱容容
4.基于气血理论从肠道菌群角度防治产后抑郁症 [J], 费国娟;杨芙蓉;申雅玲;李兴
宏;汪鸣
5.从气血论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J], 宋珂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经》血脉循环理论探讨
《内经》血脉循环理论探讨
王峰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7(13)11
【摘要】文章以《内经》理论体系为依据,结合先秦时期的相关记载,提出了血脉循环理论。
认为《内经》血脉循环理论是以心脏为血脉循环中心;以阴阳经脉为血脉循环通道;以四街为阴阳经脉循环交会末端;以心、肺、肝为血脉循环的控制模式的血脉循环理论。
通过对《内经》血脉循环理论的探索,为血脉循环理论勾画出了一个理论架构。
【总页数】3页(P3-4)
【关键词】内经;心脏;血脉循环;控制模式
【作者】王峰
【作者单位】古蔺县中草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黄帝内经》"血脉"理论发微 [J], 张会永;张哲;杨关林
2.《内经》"心主血脉"理论对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指导意义 [J], 徐放;于峥;敖丽英
3.从《内经》相关理论谈气血脉形辨证 [J], 宋福印
4.《内经》“血脉气化”之探讨 [J], 关晓光;李同军
5.《内经》毛脉循环理论探讨 [J], 王峰;王孝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鞠汤加减治疗乳癖临床观察论文
越鞠汤加减治疗乳癖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越鞠汤加减治疗乳癖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384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6例,给于越鞠汤加减,对照组48例,给于乳癖消片口服。
结果:治疗组336例,治愈率71.13%,总有效率96.72%。
对照组48例,治愈率58.33%,总有效率8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越鞠汤加减治疗乳癖,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越鞠汤乳癖六郁乳癖可见于西医学的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囊性增生、乳房纤维瘤等疾病。
西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如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的分泌相对增高。
用越鞠汤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患者384例,均为女性,其中未婚者10例,随机分为两组(按7:1抽样分组)。
越鞠汤组336例,年龄18~58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15个月。
其中双侧乳腺增生282例,右侧乳腺增生10例,左侧乳腺增生44例。
有乳腺炎病史者56例,哺乳期15例,伴乳头溢液者26例,疲倦乏力者180例。
对照组48例,年龄18~55岁,平均32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13个月。
其中双侧乳腺增生25例,右侧乳腺增生8例,左侧乳腺增生15例。
有乳腺炎病史者5例,哺乳期2例,伴乳头溢液者3例,疲倦乏力者21例。
两组患者均经x线、乳腺红外线检查,然后行针吸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确诊。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越鞠汤加减,主方由苍术、神曲、栀子、川芎、香附组成。
每次150ml,早晚温服。
于每次月经前7天左右口服,至月经来潮停服。
对照组用乳癖消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连服3个疗程。
服药期间禁服其他药物,避免过劳及情致刺激。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各项检查正常,1年以上未复发。
②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乳透透光度略低于正常组织,细胞及组织学检查明显改善,剧烈活动时偶有疼痛。
中药抗瘢痕增生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抗瘢痕增生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王畅;高永翔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动物及离体实验均发现多种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提取成分及中药复方制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瘢痕增生作用,有部分实验还从信号传导通路等层面对其抗瘢痕增生的机理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本文对近年来中药抗瘢痕增生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31-32,35)
【作者】王畅;高永翔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R275
【相关文献】
1.中药抗肝损伤作用实验研究进展
2.中药复方胶囊抗实验性口腔溃疡作用的实验研究
3.中药单体抗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
4.中药单体成分抗白念珠菌实验的研究进展
5.单味中药抗痫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分析
肺 功 能检查 是 以 呼吸 生 理 为基 础 的现 代测 量 技术 , 也是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诊 断 和疗 效 评 估 的重 要 部 分 。 当肺 功 能 测 定 有 F E V1 / F V C % 降 低 或 据 临 床表 现疑 有 气 道 阻 塞 表 现 时 … , 需 要 做 支 气 管 舒 张试验 , 以判 断气道 阻 塞 的可 逆 程 度 , 临 床 上应 用 广泛 , 针对 性强 , 对 气流 受 限 的 可逆 性 改 变 具有 重 要 的临床诊 断 意义 和 治疗 指 导 价 值 。本 文 收集 了 本院 2 0 1 1 年 1 月 一 2 0 1 2年 1 2月 共 1 0 2例 病人 进 行分 析 , 结 果报 告 如下 。
支 气 管舒 张试 验 结 果 分 析
王 广 岚
( 江 苏省 徐 州 医学 院附属 第三 医 院
2 2 1 0 0 3 )
[ 摘要] 目的 了解 支 气管 舒 张 试 验 在 临床 中 的应 用 , 为 呼 吸 系统 疾病 的 诊 断提 供 依 据 。 方法 对 本 院 2 0 1 1年 1月一2 0 1 2年 l 2月的病人 进行 分 类 整理 , 并 对其 结 果进 行 分析 。结 果 支 气 管舒 张 实验 共有 1 0 2例 , 其 中, 支 气 管舒 张 试 验 阳性 的 为 1 0例 , 占9 . 8 %; 可 疑 阳性 的 为 l 1 例, 占1 0 . 8 %; 阴性 的为 8 l例 , ( 其 中有 5例肺 功 能无 受损 , 占6 . 1 %, 其余 的 7 6例 , 均有 小气道 不 同程度 受损 , 占9 3 . 8 %) , 占7 9 . 4 % 。结论 支 气管舒 张试验 在 支 气管 哮喘 和慢 性 阻塞 性 肺疾 病 的诊 断和指 导 治疗 中具有 重要 的临床 意 义。 [ 关键 词 ] 肺 功 能检 查 ; 支 气管舒 张 实验 ; 结果 分析
《黄帝内经》药学思想探析
《黄帝内经》药学思想探析
李祖伦
【期刊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6(19)4
【摘要】认为《内经》药学思想最突出之处是提出了系统的五味学说以及探索药效成分的气味学说,揭示了药物作用的根本原理在于药中精微物质的存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并指出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与药物的使用目的直接相关。
《内经》在药学理论一些基本问题上的较详细论述,反映了中医学早期发展阶段的药学思想。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药学;五味学说;气味学说
【作者】李祖伦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黄帝内经》四气五味药学理论探析 [J], 陈伟昌
2.《黄帝内经》审因论治思想探析 [J], 王佳柔;王皓朔;姜德友;韩洁茹;李富震;王兵;陈斌;王书惠
3.《黄帝内经》审因论治思想探析 [J], 王佳柔;王皓朔;姜德友;韩洁茹;李富震;王兵;
陈斌;王书惠
4.《黄帝内经素问》之养生思想探析 [J], 张欢
5.由傅山辨治月经病探析其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J], 孙瑞英;崔轶凡;王志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槐花染色应用研究的综述
PROCESS AND TECHNOLOGY关于槐花染色应用研究的综述王畅(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槐花种植历史悠久且应用范围广。
在染整技术方面,槐花自古以来就常作为植物染料使用。
本文将主要对中国古代及目前槐花染色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槐花;应用;染色中图分类号:R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7)13-0048-01作者简介:王畅(1994~),女,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史专业。
《后汉书·舆服志》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
①”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寓意中,乾指天,坤指地,天上地下,天尊地卑,并以玄、黄二色象征天地。
自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自此黄色就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涵义。
到了明代,黄色更是作为皇室专用色。
明代用于染黄的植物有黄檗栌木、山栀、姜黄、槐米、虎杖等,其中槐米因其价格便宜、取材方便,故被作为重要的染黄染料。
通过查阅大量现代文献发现,目前对槐花的研究角度多集中在医用与食用两大方面,而针对槐花染整技术方面的研究甚少,而翻阅悠悠千载中国植物染织史,槐花常作为染黄染料使用。
“槐花未开时状如米粒,采取曝干、炒过、煎水染黄甚鲜。
②”槐米除可直接染黄外,还可“槐蓝如槐,染青③。
”即与靛蓝套染而成青、绿色系列,即天青色、葡萄青色、豆绿色等。
“帛藉,黄檗而染红,或炒槐花入苏木。
④”采用和苏木套染染红,此外,通过加入或调节不同种类的矾的用量,还能媒染出褐、橙等色。
1槐花染色研究槐花,为豆科落叶乔木槐树的花蕾。
槐米,为豆科植物槐树的干燥花蕾。
槐花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即黄色素,是一种传统的染色原料。
据考证,我国宋代就采用槐米作黄色染料,用于织物染色。
目前,系统针对槐花染整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槐花的色素提取及作为植物染料的使用方面。
1.1色素提取槐花中含丰富黄酮类物质即黄色素。
沈国强等《槐花黄色素的提取工艺》⑤、《槐花黄色素的分离纯化》⑥两文确定了获得较纯槐花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治体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治体会
陈革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1998(13)6
【总页数】2页(P24-25)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作者】陈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05
【相关文献】
1.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体会 [J], 莫念华
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体会 [J], 胡珂;纪云西;符小聪;张涛
3.针药结合分型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的临床观察 [J], 马葳; 孙秀清; 田浩君
4.六经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太阴脏寒腹满证临床观察 [J], 闫立娜
5.从心肝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探讨 [J], 陈程;王伟松;刘建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卡吾赛·阿曼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2(000)019
【摘要】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各方面解释PBL教学法在护理专业民族班生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总页数】1页(P92)
【作者】卡吾赛·阿曼
【作者单位】新疆伊宁卫生学校专业基础学科新疆伊宁 8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WPBL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J], 黄小平;邓冰湘;曾辉;唐标;文菊华
2.PBL教学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周蓉;李迎春;陈蕾
3.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姚哲;胡静;
4.基于微信平台的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J], 王芹;刘卉;宋鸣子;朱莹
5.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J], 冉大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根治术后恢复期的辨证施护
乳腺癌根治术后恢复期的辨证施护
王畅;颜梅
【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1(007)009
【摘要】做好乳腺癌根治术后恢复期的护理可直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
率.1996年至1999年我院外科收治乳腺癌81例,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总页数】2页(P704-705)
【作者】王畅;颜梅
【作者单位】邹平县人民医院,山东,邹平,256200;邹平县人民医院,山东,邹
平,25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乳腺癌根治术后的辨证施护 [J], 高明焕
2.人性化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恢复期心理状态的影响 [J], 费小茹;庄薇
3.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恢复期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价值评估 [J], 刘志霞;刘玉;黄梅华
4.拇指药罐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上肢功能障碍病人的影响研究 [J], 刘晶晶;张文娟;游佳;李晶;邢肖玥
5.中医辨证施护联合康复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谭茹;陈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乳络通胶囊的镇痛抗炎及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论文[共五篇]
谈乳络通胶囊的镇痛抗炎及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论文[共五篇]第一篇:谈乳络通胶囊的镇痛抗炎及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论文中医认为乳腺增生主要为肝郁气滞,痰瘀瘟结于经络,从而形成“ 乳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房纤维性瘤,乳腺囊性,临床症状主要为乳房出现肿块,疼痛等。
乳络通主要有香附、丹参、柴胡、白芍、栝楼、路路通6 味药组成,本文采用急慢性炎症动物模型和疼痛模型评价了乳络通的抗炎、镇痛及改善微循环作用,旨在为其治疗乳腺增生提供药效学依据。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药物乳络通胶囊(乳络通),由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050901,规格: 0.2g /粒,用量: 每次3~ 4 粒,每天3 次。
乳康片,由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 20050518,规格: 0.35g × 24 片,用量: 一次3 片,一日3 次。
1.2 动物大鼠,Wistar,雌性,清洁级,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 0001640。
小鼠,昆明种,雌性,清洁级,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 DK0509096。
1.3 试剂硫化钠,由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提供,批号: 2003021-16,规格: 500g。
1.4 仪器BZ-2000 微循环观察系统,由成都泰盟电子有限公司提供。
FA(N)/JA(N)系列电子天平,由上海民桥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提供。
YLS-6A 智能热板仪,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设备站提供。
1.5 方法1.5.1 乳络通对热板法致痛小鼠的影响取18 ~ 20g 的清洁级昆明种雌性小鼠,用智能热板仪(56℃)测定它们的初始痛阈值,以小鼠舔后足跖为痛阈出现的指标,进行小鼠筛选标记。
再取痛阈值在5 ~20S 的合格小鼠50 只,随机分为5 组。
分别灌胃高、中、低剂量的乳络通混悬液(0.60g /kg、0.30g /kg、0.15g /kg)、乳康片混悬液(0.53g /kg),及同体积的生理盐水。
《基于“三焦”水液停聚模型的桑白皮、葶苈子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三焦”水液停聚模型的桑白皮、葶苈子代谢组学研究》一、引言“三焦”水液停聚模型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概念,其涉及人体水液代谢的异常状态。
桑白皮和葶苈子是中医常用的药物,具有疏风清热、利水消肿等功效。
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基于“三焦”水液停聚模型,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桑白皮、葶苈子对水液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用桑白皮、葶苈子为研究对象,均购自正规药材市场。
实验动物选用SD大鼠,饲养于SPF级动物房。
2. 实验方法(1)建立“三焦”水液停聚模型:通过饲料饲养法建立大鼠“三焦”水液停聚模型。
(2)给药处理: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桑白皮组、葶苈子组,分别进行相应的给药处理。
(3)代谢组学分析:采集各组大鼠的血样,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血样进行检测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1.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我们发现桑白皮、葶苈子处理后,大鼠血样中多种代谢物的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模型组相比,桑白皮组和葶苈子组的代谢物谱存在明显差异。
2. 代谢途径分析通过对代谢物进行途径分析,我们发现桑白皮、葶苈子主要影响了大鼠体内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等途径。
其中,桑白皮主要促进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而葶苈子主要影响脂类代谢和水液代谢。
3. 药效物质基础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初步确定了桑白皮、葶苈子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并进一步探讨了它们的作用机制。
其中,桑白皮中的黄酮类成分和葶苈子中的三萜类成分是主要的药效物质,它们通过调节相关酶的活性、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等途径,发挥疏风清热、利水消肿等作用。
四、讨论本研究基于“三焦”水液停聚模型,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桑白皮、葶苈子对水液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桑白皮、葶苈子能够调节大鼠体内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等途径,从而发挥疏风清热、利水消肿等作用。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作为其中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型,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连陈汤的研究深入,其在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基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二、连陈汤及其药理作用连陈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陈皮等中草药。
它具有清热燥湿、化痰消脂等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机体内部的湿热平衡,从而对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患者起到治疗作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连陈汤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比例,从而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
三、肠道菌群与肥胖T2DM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体内重要的微生物群落之一,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肥胖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人存在差异,有害菌群数量增多,有益菌群数量减少。
这种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对于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具有重要意义。
四、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连陈汤在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患者服用连陈汤后,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体重也有所减轻。
此外,连陈汤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比例。
这种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可能是连陈汤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重要机制之一。
五、结论综上所述,基于肠道菌群的角度,连陈汤在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连陈汤能够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糖、血脂等指标,减轻体重。
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探讨连陈汤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其中,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型。
传统中医治疗中,连陈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常被用于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肠道菌群分析连陈汤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性及临床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一)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中医认识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是中医常见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肥胖、乏力、多痰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内阻与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节等有关。
(二)连陈汤的组成与作用连陈汤由连翘、陈皮、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化湿、消痰化瘀的功效。
传统上常用于治疗湿热痰瘀所致的肥胖和糖尿病等。
(三)肠道菌群与健康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可影响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与肥胖、T2DM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三、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符合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连陈汤。
(三)肠道菌群分析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一)临床疗效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体重、血糖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也明显降低。
(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益菌群增加,有害菌群减少。
而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无明显变化。
五、讨论与结论(一)讨论连陈汤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改善了患者体内的代谢环境,从而起到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作用。
此外,连陈汤中的中草药成分可能还具有直接调节血糖、降低血脂等作用。
同时,肠道菌群的改善也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变实验报告为试验报告
变实验报告为试验报告
王畅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3)002
【摘要】常规教学试验对实验报告写作的要求会束缚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文章通过对实验报告形式内容、记录过程以及交流互动三个方面的建议,重新定位和认识实验报告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王畅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阜阳,236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变!变!变!价格为什么变? [J], 老安
2.超级变!变!变——技嘉网卡巧变无线AP [J], 喻平
3.变!变!变!三星百变存储详解 [J],
4.变须有道本岂可戕——论中医学术发展的道路兼与《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商榷 [J], 吴弥漫
5.谈中医之“变” 谈“变亦变不变亦变”后有感 [J], 张镜人;颜德馨;夏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口服制剂的掩味技术研究概况_王畅
苦味的 产 生 机 制 大 致 分 为 三 个 步 骤, 首 先 苦 味受体蛋白与溶解在液相中的苦味质结合并活化, 该受体主要分布于味蕾中味细胞顶部的微绒毛上; 然后活化后的受体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进一步 导致味觉细胞膜发生去极化效应,从而引发神经 细胞突触后兴奋; 兴奋性信号的传导方向是沿面 神经、舌咽神 经 或 迷 走 神 经 进 入 延 髓 孤 束 核, 更 换神经元到丘脑; 最后在大脑中央后回最下部的 味觉中枢经过整合后产生苦味感知[1 - 3]。根据苦味 产生的机制, 诸 多 学 者 各 抒 己 见, 主 要 有 以 下 两
要的掩味研究方向。 2. 2. 1 包衣技术 包衣技术是指在中药固体制剂 的表面涂上一定量的包衣材料,避免药物与味蕾 直接接触来达到掩味的目的。包衣技术是在包蔽 技术领域中 应 用 较 早、 应 用 范 围 较 广、 能 在 达 到 掩味目的同时实现不同用药目的的一种技术。羟 丙基 甲 基 纤 维 素 ( HPMC) 、乙 基 纤 维 素 ( EC) 、 丙烯酸树脂 ( Eudragit) 等包衣材料不仅可以掩盖 药物的苦味及其他刺激性气味,而且还可以提高 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同时又能降低药物对胃的刺 激作用。 流 化 床 包 衣、 熔 融 包 衣、 超 临 界 流 体 包 衣等是 目 前 广 泛 应 用 的 方 法[12]。Patil Arun 等[13] 采用热熔包衣技术,以蜂蜡和十六烷基醇作为掩 味基质制备盐酸溴苄环己铵和硫酸沙丁胺醇小丸, 探究结果显示它们的苦味浓度临界值约为 300μg / mL。以 5min 内所有小丸的总释放度是否低于苦味 浓度临界值为评价指标,如果低于苦味浓度临界 值则证明此药物达到了很好的掩味效果。对经过 热熔包衣后的小丸采用小样本连续研究法进行研 究。实验结果显示,当包衣的增重量在 2% 和 3% 的情况下,约有 80% 的志愿者感受不到苦味; 当包 衣的增 重 量 达 到 5 % 时,没 有 志 愿 者 能 感 受 到 苦味。 2. 2. 2 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是在范德华力的作 用下,使客分子进入主分子的空穴内,通过避免 药物分子在口腔中与味蕾的直接接触实现掩味。 优点在于减少对胃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的同时还 能增强药物的溶解度,改善药物的稳定性,非常 适用于固体制剂的掩味。β - 环糊精 ( β - CD) 、 羟丙基 - β - 环糊精 ( HP - β - CD) 、磺丁基醚 - β - 环糊 精 ( SBE - β - CD) 等 是 常 用 的 包 合 辅料,其中 β - CD 包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施钧 瀚等[14]选取穿心莲、龙胆、黄柏等 6 种苦味中药 的水煎液和小檗碱水溶液为研究对象,以不同质 量分数的 β - CD 作为掩味剂进行考察,试验发 现 β - CD 对 多 种 苦 味 中 药 有 较 好 的 掩 味 效 果。 王 睿 等[15]以 包 合 物 的 苦 味 作 为 评 价 指 标 , 对 龙 胆 草提取物采用研磨法进行 HP - β - CD 包合试验, 最终通 过 正 交 试 验 的 方 法 确 定 出 最 佳 的 包 合 工 艺。试验结果发现龙胆草提取物与 HP - β - CD 所形成的包合物可以很好的掩盖龙胆草液体制剂 的苦味。 2. 2. 3 微囊 / 微球技术 微囊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或 合成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 裹成微小胶囊,微球技术是指药物被分散或被吸
CT用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60329㊁81860304)㊂[第一作者]王畅(1998 ),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在读硕士㊂研究方向:胸腹部影像学诊断㊂E -m a i l :w a n g c h a n g 980422@163.c o m [通信作者]金光玉,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放射科,133000㊂E -m a i l :k i m g u a n g y u @163.c o m [收稿日期]2022-02-14 [修回日期]2022-04-07C Tf o r i m m u n e c h e c k po i n t i n h i b i t o r -r e l a t e d p n e u m o n i t i s WA N GC h a n g ,X UK a i x u a n ,L IX i a o yu ,L I UY a r u ,G U OY u z h u ,Z HA N GZ h u o ,J I NG u a n g yu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m a g i n g ,Y a n b i a nU n i v e r s i t y H o s p i t a l [Y a n b i a n H o s pi t a l ],Y a n ji 133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o b s e r v et h ev a l u eo fC Ti n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f i m m u n ec h e c k p o i n t i n h i b i t o r -r e l a t e d p n e u m o n i t i s (C I P ).M e t h o d s C l i n i c a l d a t aa n dC Ti m ag i n g f i n d i n g so f 7p a t i e n t sd i a gn o s e dw i t hC I Pa f t e r t r e a t e dw i t h p r o g r a m m e dc e l ld e a t h p r o t e i n1(P D -1)/p r o g r a m m e dd e a t hl i ga n d1(P D -L 1)w e r eob s e r v e d .T h ev a l u eo fC T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I Pw a s e v a l u a t e d .R e s u l t s T h e r ew e r e 1c a s e o f c l i n i c a l g r ade 2,4c a s e s of gr a d e 3a n d 2c a s e s o f g r a d e 4a m o n g 7c a s e s o f C I P ,w i t h l e s i o n s i n v o l v e dm u l t i p l e l o b e s a n d s e g m e n t s o f b o t h l u n g s .S y m m e t r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l e s i o n sw e r e f o u n d i n 3c a s e s ,w h i l e a s y m m e t r i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w a s o b s e r v e d i n 4c a s e s .T h e i m a g i n g t y p e s i n c l u d e d 3c a s e s o f g r o u n d -g l a s s t y p e ,2c a s e s o f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t y p e (1c a s e o fm u l t i p l e p a t c h s u b t y p e a n d 1c a s e o f p u l m o n a r y co n s o l i d a t i o n s u b t y p e )a n d2c a s e so f g r i dt y p e .F i v ec a s e s w e r ef o u n d w i t h p l e u r a lt h i c k e n i n g ,5w i t h m e d i a s t i n a ll y m ph n o d e s i n v o l v e m e n t s ,3w i t ht r a c t i v eb r o n c h i e c t a s i s ,2w i t hi n t e r l o b u l a rs e p t a l t h i c k e n i n g ,2w i t h m u l t i p l ei n t e r l o b u l a rc e n t r a l n o d u l e s a n d1c a s e w i t h p l e u r a le f f u s i o n .C o n c l u s i o n C T c o m b i n e d w i t ht h eh i s t o r y o fi m m u n ec h e c k po i n ti n h i b i t o r t r e a t m e n t c o u l da s s i s t d i a g n o s i s o fC I Pa n d p r o v i d eb a s i s f o r t r e a t m e n t p l a n .[K e yw o r d s ] p n e u m o n i a ;c h e c k p o i n t ;t o m o g r a p h y ,X -r a y c o m p u t e d D O I :10.13929/j.i s s n .1672-8475.2022.07.007C T 用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王 畅,徐凯旋,李晓宇,刘雅茹,郭雨竹,张 卓,金光玉*[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放射科,吉林延吉 133000][摘 要] 目的 评价C T 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 I P )诊疗中的价值㊂方法 观察7例经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 D -1)/程序性死亡配体1(P D -L 1)治疗后诊断C I P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 T 影像学表现,评价C T 用于诊疗C I P 的价值㊂结果 7例C I P 的临床分级包括2级1例㊁3级4例及4级2例;均见多发病灶累及双肺多叶㊁多段;3例病灶呈对称分布,4例呈非对称分布㊂影像学分型包括磨玻璃型3例㊁实变型2例(多发斑片亚型㊁肺实变亚型各1例)及网格型2例;5例伴胸膜增厚,5例纵隔淋巴结受累,3例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2例伴小叶间隔增厚,2例伴多发小叶中心结节,1例伴胸腔积液㊂结论 C T 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史可辅助诊断C I P ,为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㊂[关键词] 肺炎;免疫检查点;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 R 563.1;R 81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475(2022)07-0411-0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 m m u n e c h e c k po i n t i n h i b i t o r s ,I C I )又称免疫系统反制点抑制剂,可靶向特定分子增强免疫应答,主要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 r o gr a m m e d c e l l d e a t h p r o t e i n1,P D -1)抑制剂纳武单抗和帕姆单抗㊁程序性死亡配体1(p r o g r a m m e dd e a t h l i ga n d1,P D -L 1)抑制剂阿特珠㊃114㊃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2年第19卷第7期 C h i n J I n t e r v I m a g i n g Th e r ,2022,V o l 19,N o 7单抗和德瓦鲁单抗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 y t o t o x i c T l y m p h o c y t e a s s o c i a t e d p r o t e i n4, C T L A-4)抑制剂替西木单抗和易匹木单抗[1];通过阻断C T L A-4㊁P D-1㊁P D-L1肿瘤免疫逃逸通路,激活自身免疫系统㊁增强T细胞免疫㊁杀伤肿瘤细胞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2]㊂临床上部分患者经I C I治疗后可出现I C I相关性肺炎(c h e c k p o i n ti n h i b i t o r-r e l a t e d p n e u m o n i t i s,C I P)㊂本研究观察C T用于诊疗C I P的价值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 2021年11月7例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接受P D-1/P D-L1治疗后发生C I P患者,男6例㊁女1例,年龄49~66岁㊁中位年龄64岁;原发肿瘤包括肺癌3例㊁肝癌2例㊁结肠癌及下咽癌各1例;I C I治疗时间为1.5~13.0个月,中位时间6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5例㊁胸闷4例㊁咳嗽2例㊁咳痰1例,2例伴恶心㊁吞咽不适及纳差等消化道症状㊂1.2仪器与方法采用T o s h i b aA q u i l i o nO N E320排动态容积C T机㊂使患者仰卧,头先进,指导其吸气后屏气接受扫描;采集肺部轴位C T图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双侧肋膈角下部,参数:管电压120k V,管电流140m A s,层厚7m m,重建层厚1m m㊂1.3 C I P分级与分型参照美国临床肿瘤学会I C I 治疗患者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管理标准[3]进行分级与分型㊂1.3.1临床分级依据临床表现㊁病灶累及肺脏面积及耗氧量进行分级:1级,无明显临床症状,病变范围<全肺的25%或仅局限于1个肺叶;2级,原有临床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吸氧需求升高;3级,临床症状严重,病变范围>全肺1/2或累及全部肺叶,伴自理能力受限;4级,出现危及生命的呼吸损伤㊂1.3.2影像学分型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观察C T所示病灶位置㊁分布㊁面积㊁有无胸腔积液㊁胸膜增厚㊁淋巴结受累及支气管扩张等,意见存在分歧时经讨论达成一致㊂①磨玻璃型:片状㊁絮状稍高密度影于双肺局限性或弥漫分布,密度介于正常肺与血管㊁软组织之间,呈 磨玻璃 改变,其内支气管血管束仍可见(图1);②实变型:散在斑片亚型,病灶呈结节状㊁斑片状致密影,局限于1个肺叶或肺段,早期多位于胸膜下,病变范围<全肺1/4,其内见透亮的支气管影,可伴胸腔积液;多发斑片亚型,病变范围ȡ全肺1/4,表现为双肺多发斑片状㊁索条状及结节状致密影,常伴胸腔积液和胸膜增厚(图2);肺实变亚型,由散在斑片影及多发斑片影逐渐发展而成,于1个或多个肺叶内出现斑片状㊁片状致密影,肺组织呈实质性改变;③网格型:早期可局限于单个肺叶或肺段,呈细网格状高密度影,随病程进展,病变范围增大并呈蜂窝状,肺间质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囊状结构相互叠加,常伴支气管扩张(图3)㊂2结果2.1 C I P分级与分型7例C I P临床分级包括2级1例㊁3级4例及4级2例;病灶均累及双肺多叶㊁多段, 2例仅累及双肺下叶;3例呈对称㊁4例呈非对称分布;影像学分型包括磨玻璃型3例㊁实变型2例(多发斑片亚型㊁肺实变亚型各1例)及网格型2例;5例伴胸膜增厚,5例纵隔淋巴结受累,3例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2例伴小叶间隔增厚,2例伴多发小叶中心结节,1例伴胸腔积液㊂见表1㊂2.2典型病例序号6患者,男性,49岁,于结肠癌[溃疡型中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P M S2(-),M L H1(-),M S H2(+),M S H6(+),图1序号2患者,男,65岁,原发肿瘤为肺癌经信迪利单抗治疗1.5个月后,胸部C T图示双肺弥漫分布片状磨玻璃影,影像学分型为磨玻璃型图2序号4患者,男,66岁,原发肿瘤为肝癌经信迪利单抗治疗1年后,胸部C T图示双肺多发斑片状㊁条片状致密影,影像学分型为实变型(多发斑片亚型)图3序号3患者,男,64岁,原发肿瘤为肺癌经卡瑞利珠单抗治疗2个月后,胸部C T图示双肺胸膜下弥漫分布斑片状㊁网格状致密影,影像学分型为网格型㊃214㊃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2年第19卷第7期 C h i n J I n t e r v I m a g i n g T h e r,2022,V o l19,N o7K i -67(70%+),病理分期p T 3N 0M 0,Ⅱ期]根治术后5个月出现上腹部痛,P E T /C T 提示吻合口复发并小肠转移,予3个周期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㊁贝伐珠单抗全身治疗3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疾病进展,予1个周期免疫治疗联合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全身化疗,后因无法耐受化疗而接受免疫治疗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术后15个月拟再行外科手术治疗,继续予4个周期免疫治疗;现为根治术后21个月,因胸闷㊁乏力7天入院㊂胸部平扫C T :双肺弥漫性分布结节状致密影和斑片状磨玻璃影,病变范围>全肺1/2,纵隔见多发细小淋巴结(图4A );根据既往病史㊁治疗史,考虑为C I P ,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甲泼尼龙2m g /k g 体质量),以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激素相关消化道溃疡及出血㊂治疗5天后胸闷症状改善,复查胸部C T 显示双肺弥漫分布斑片状磨玻璃影较前减少(图4B )㊂治疗2周后将激素用量改为1m g /k g 体质量,继续治疗1个月;再次复查胸部C T ,双肺弥漫斑片状磨玻璃影及致密影基本消失(图4C )㊂3 讨论C I P 常见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I C I 治疗后2~3个月,中位发病时间为I C I 后2.8个月[4],发病率约为3%~6%,3级或4级C I P 发病率约0.67%[5],可能与I C I 用量无明显相关[6]㊂C I P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㊁胸闷㊁胸痛㊁气短㊁咳嗽及活动耐量降低,查体可闻及呼吸音增粗[7],约1/3可无临床症状[1];本组7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呼吸道症状或胸闷表现,部分伴消化道症状㊂一项针对18715例接受P D -1/P D -L 1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患者的荟萃分析[8]结果显示,C I P 发病率约2.79%,其临床㊁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各异㊂另有研究[9]表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C I P 高危人群,可能因此类人群多有长期吸烟史和肺部疾病史,如肺结节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间质性肺疾病等㊂诊断C I P 需同时满足以下3项[1]:①I C I 治疗史;②影像学表现,于I C I 治疗后出现新发斑片影㊁磨玻璃影及结节状致密影,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扩张等;③排除放射性肺炎㊁肺水肿㊁肺栓塞等㊂J O H N S O N 等[10]报道,磨玻璃型为C I P 最常见类型,发生率为87%;其次为实变型(39%),网格影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㊁小叶间隔增厚和小结节影相对少见㊂C I P 常累及双肺多叶㊁多段,呈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少数仅累及单侧表1 7例C I P 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患者序号性别年龄(岁)原发肿瘤I C I 治疗时间(月)临床表现临床分级影像学分型主要影像学表现病灶对称分布胸膜增厚淋巴结受累支气管扩张1男49肺癌6.0呼吸困难㊁恶心㊁吞咽不适㊁纳差3级网格型是有纵隔淋巴结有2男65肺癌1.5呼吸困难㊁发热㊁咳嗽㊁咳黏痰3级磨玻璃型否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有3男64肺癌2.0呼吸困难㊁胸闷3级网格型是有无有4男66肝癌12.0呼吸困难㊁胸闷4级实变型(多发斑片亚型)否有纵隔淋巴结无5女66肝癌7.5胸闷㊁气短㊁乏力㊁恶心㊁纳差2级磨玻璃型是无无无6男49结肠癌13.0胸闷㊁乏力3级磨玻璃型否无纵隔淋巴结无7男57下咽癌2.0呼吸困难㊁咳嗽4级实变型(肺实变亚型)否有纵隔淋巴结无图4 序号6患者,男,49岁,原发肿瘤为结肠癌 A.P D -1抑制剂治疗1年余,胸部C T 图示双肺弥漫分布的结节影及斑片状磨玻璃影;B .甲泼尼龙治疗5天后复查,胸部C T 示双肺磨玻璃影较前减少;C .甲波尼龙减量治疗1个月后复查,胸部C T 示磨玻璃影基本消失㊃314㊃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2年第19卷第7期 C h i n J I n t e r v I m a g i n g Th e r ,2022,V o l 19,N o 7或单叶[11]㊂本组C I P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肺部局限性或弥漫性斑片状磨玻璃影㊁实变影及索条状影,多分布于外周带,均累及双肺多肺叶㊁多段,3例病灶呈对称分布,4例呈非对称分布,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㊁小叶间隔基底部和周围增厚㊁局部胸膜增厚和小结节影等多种表现混合存在,类似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表现,与上述研究[10-11]基本相符㊂C I P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尚无相关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12],应结合临床病史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①放射性肺炎,多为局限于放射区域内的模糊影,慢性期可出现肺纤维化㊁肺不张;②肺水肿,多见肺门两侧蝴蝶状阴影,也可局限于一侧或一叶;③肺栓塞,肺野可见楔形密度增高影㊁条状或带状高密度区,中心肺动脉扩张,远端血管分支减少或消失;④癌性淋巴管炎,多见小叶间隔串珠样增厚,肺血管增粗,支气管壁增厚㊂C I P是I C I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3]㊂对于接受I C I治疗者,若胸部C T发现肺部出现新的炎性病灶,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考虑C I P并进行分级,根据等级及早进行干预㊂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多数C I P患者预后良好,疗程约6~8周,可随症状㊁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改善而逐渐减量,但在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即难治性C I P[14];目前对于难治性C I P尚无明确治疗指南,临床可依据经验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㊂综上,C I P为临床罕见但可能致命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胸部C T对于诊断C I P具有关键性作用,并有助于准确分级㊁分型和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㊂但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小,且无病理结果支持,有待进一步观察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11820-825 2刘佳邱建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036914303 B R A HM E RJ R L A C C H E T T IC S C H N E I D E R B J e ta lM a n a g e m e n t o f i m m u n e-r e l a t e d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i n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 w i t h i m m u n ec h e c k p o i n t i n h i b i t o rt h e r a p y A m e r i c a nS o c i e t y o f C l i n i c a lO n c o l o g y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g u i d e l i n e J J C l i n O n c o l 201836171714-17684王晓斐张秋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肺部不良反应的诊治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21204343-3485 K HU N G E R M R A K S H I T S P A S U P U L E T I V e t a lI n c i d e n c e o f p n e u m o n i t i sw i t h u s e o f P D-1a n dP D-L1i n h i b i t o r s i n n o n-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t r i a l s J C h e s t20171522271-2816 A N T O N I AS J V I L L E G A SA D A N I E LD e t a l D u r v a l u m a b a f t e rc h e m o r ad i o t he r a p y i n s t a g eⅢn o n-s m a l l-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J NE n g l JM e d2017377201919-19297S U R E S H K N A I D O OJ L I N C T e ta l I m m u n ec h e c k p o i n t i m m u n o t h e r a p y f o r n o n-s m a l l c e l ll u n g c a n c e r B e n e f i t s a n d p u l m o n a r y t o x i c i t i e s J C h e s t201815461416-14238 WA N G Y Z H O US Y A N GF e t a l T r e a t m e n t-r e l a t e d a d v e r s ee v e n t s of P D-1a n d P D-L1i n h i b i t o r s i n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s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 J J AMA O n c o l20195 71008-10199 N I S H I N O M G I O B B I E-H U R D E R A H A T A B U H e t a lI n c i d e n c e o f p r o g r a m m e dc e l l d e a t h1i n h i b i t o r-r e l a t e d p n e u m o n i t i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a d v a n c e d c a n c e r 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 J J A M AO n c o l20162121607-161610J O HN S O N DB T A Y L O R KB C O H E NJV e t a l A n t i-P D-1-i n d u c e d p n e u m o n i t i s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p e r s i s t e n ti m a g i n ga b n o r m a l i t i e s i n m e l a n o m a p a t i e n t s J C a n c e r I m m u n o lR e s20197111755-175911 D E L A U N A Y M C A D R A N E LJ L U S Q U EA e t a l I m m u n e-c h e c k p o i n t i n h i b i t o r sa s s o c i a t ed w i t h i n te r s t i t i a l l u n g d i s e a s e i n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J E u rR e s p i r J201750170005012 D E L A U N A Y M P RÉV O TG C O L L O TS e t a l M a n a g e m e n to f p u l m o n a r y t o x i c i t y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i m m u n e c h e c k p o i n ti n h i b i t o r s J E u rR e s p i rR e v20192815419001213 WA N G D Y S A L E M JE C O H E N J V e ta l F a t a l t o x i ce f f e c t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i m m u n e c h e c k p o i n t i n h i b i t o r s 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 J J AMA O n c o l20184121721-172814 W A N G H G U O X Z H O U J e t a l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i m m u n e c h e c k p o i n t i n h i b i t o r-a s s o c i a t e d p n e u m o n i t i s JT h o r a cC a n c e r2020111191-197㊃414㊃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2年第19卷第7期 C h i n J I n t e r v I m a g i n g T h e r,2022,V o l19,N o7。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其中,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是中医常见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痰湿内盛、阻滞气机,治疗上需注重调和气血、化湿祛痰。
连陈汤作为传统中医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用于治疗此类病症。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连陈汤对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其临床疗效。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连陈汤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12周。
3. 检测指标包括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肠道菌群结构等。
通过粪便样本分析,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三、研究结果1. 临床疗效经过12周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
连陈汤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显著。
2. 肠道菌群变化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数量增加,有害菌群(如大肠杆菌等)数量减少。
而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不明显。
3. 肠道菌群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通过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数量,从而改善患者的代谢状况,达到治疗目的。
四、讨论连陈汤作为传统中医方剂,具有调和气血、化湿祛痰的功效。
本研究发现,连陈汤能够显著改善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等指标,同时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数量。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连陈汤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肥胖与T2DM(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而其中痰湿内阻型更是我国中医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这一类病症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
其中,连陈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肠道菌群与肥胖、T2DM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连陈汤作为一种具有调节体内痰湿、促进新陈代谢的中药方剂,其治疗肥胖T2DM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连陈汤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其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连陈汤治疗组。
在试验开始前、治疗后及随访阶段,对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和分析。
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以评估连陈汤的治疗效果。
四、研究结果1. 肠道菌群分析经过连陈汤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数量增加,有害菌群(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数量减少。
这一变化在治疗后及随访阶段持续存在,表明连陈汤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2. 临床疗效评估连陈汤治疗组患者在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上均有所改善,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及随访阶段,治疗组患者的体重下降、血糖降低、血脂改善的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
这一结果说明连陈汤具有较好的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与调节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连陈汤通过增加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改善了肠道微生态环境,进而促进了患者的体重降低、血糖降低和血脂改善。
这可能与连陈汤中的药材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现代医学没有产生在中国?王畅,3110101454(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工科试验班(工学)1133班)摘要:中国,千年文明古国,曾经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许多重要贡献,中国传统医学也曾盛极一时。
可是现代医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原因何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几方面都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哲学整体性、笼统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束缚人们思想与创造力的封建文化和高压专制的封建制度等对华夏大地未能催生出现代医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哲学思想;文化;社会制度;中图法分类号:R-09文献标识码:AWhy did modern medicine not develop in China?WANG Chang, 3110101454(Qiushi Academ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Abstract:China, possessing a splendid civilization of thousands of years, has made many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ever prevailed in the world for a certain period. Why did modern medicine not develop in China? The though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ocial system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is problem. The macroscopic and general view of world and methodolog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feudal culture which confined people’s thought and creativity and the autocratic and high-pressure feudal social system have definitive effects on the matter that modern medicine failed to arise in China.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odern medicine; Philosophy; Culture; Social system;引言中国传统医学自上古起源,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
几经辉煌,甚至远播海外,如今却偏于一隅,看现代医学占据医学大半江山。
为什么有着那样灿烂文明的中国没有开创出医学新纪元?为什么现代医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回溯医学史,可以看到,历史是复杂的。
现代医学发展到当下,其中各种因果错综复杂,有必然因素,又有各种偶然因素掺杂。
然而,现代医学没能在中国产生却是可悲的必然。
为什么?通过反思中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我觉得,至少有三大因素在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一、哲学思想哲学思想影响现代科学的发展,进而影响现代医学的发展。
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自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不同的思想。
历史演进到现代医学诞生之时,在我们国家,统治思想界的无论是哪一流派,无论是儒、道、释、法、墨,这些传统哲学思想观察和解读世界的方法和视角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整体性的思维。
他们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无限的、互相关联、和谐有序的整体,即“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它对世间万物发生发展的解释是笼统、宏大、圆融的。
面对现实的问题,它是唯经验的,依靠顿悟、灵犀,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加以感性的解释。
在中国,几千年前,上古之神神农尝遍百草,开中医先河,后世医家摸索实践,将其发扬光大。
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基本形成,已经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汤药、砭石、针刺、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治疗方法也已广泛运用。
时至两汉魏晋南北朝,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均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已经有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至今仍被视为中医医学集大成之作的理论巨著。
其中1:阴阳五行图与中医最主要的一个原理就是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人体生理。
几千年过去了,于中医学而言,时光的流逝似乎和现实的时代不在同一个时空层:中医的坐堂医生们用的仍是望闻问切,给的还是小柴胡汤们,除了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手段,无论从理论还是技术上,中医学本身可以说是凝滞了。
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医在几千年中基本没有发展。
在中国哲学思想宏观、圆融、笼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与指导之下,中医理论始终停留在笼统、虚无、宏观的层面上,这种体验派缺少实证的经验主义,导致了中医学严重缺乏细致的、微观的研究、实验与探索。
很显然,这种思维方式和思想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往往无法加以具体分析,不去刨根问底,追问表象背后的真理,同样也无法指导具体实践。
中医的发展也被围困在了混沌中。
更遑论现代医学的产生、发展。
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在许多领域,中医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然而,中华民族阔达、虚无、圆融的哲学思想使得我们缺少科学的实验、归纳、演绎。
而科学的研究与创新,恰恰离不开科学演绎和归纳。
就此,爱因斯坦说过:那些相信理论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理论家是多么的错误,甚至伟大的牛顿也不能摆脱这种错误。
同时他又指出:纯粹的逻辑思想不能给我们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
这两段话道出了理论和经验的关系:理论来源于经验,依赖于经验,要善于从经验中归纳总结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不能单纯的归纳经验,要有思辨,要有理论的构造,要演绎。
归纳和演绎辩证的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科学。
在近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史上,上述思想得到完美的体现与印证:思想的变革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在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倡观察实验,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提倡从实践中归纳总结经验。
同时代,在法国,唯理论代表笛卡尔将人的思维能力提升到极致,他的研究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从中提升出科学概念和方法,这些科学概念和方法都是理性的和非经验主义的。
两位哲学巨匠在那个时代就已经预见到,科学将会导致医学和各种技术领域的进步。
他们认为:以实验或经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知识的进步,而知识的进步必然会带来新的实用发明,应用于人类的健康福祉上,必然会使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
现代医学发展的历史印证了先哲的伟大。
围绕人体基本构造和功能进行的各种西方医学实践,始终是明确的、客观的,循证的。
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各种科学仪器、设备、研究方法不断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实践中。
数、理、化、天、地、生等各个学科领域中,科学的成果都带动了医学界的大发展。
各学科间互相交叉融合,同样的,针对个体的临床医学中,医学诊断的手段不断丰富,治疗方法融会、涵盖了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种种手段。
2:达芬奇绘制的人体解剖图西方医学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逐渐对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有了基本的正确认识,又通过结合病人的临床观察及尸解构建起病理及病理生理基础,使医学科学化。
现代医学植根于科学,有严谨客观的实验基础,必然会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进步。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和实践工具,使现代医学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各方面都得到飞跃发展。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医学模式已经由仅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的健康和疾病观念进化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的内涵更丰富,境界更高远。
所以说,作为世界观方法论的中国哲学思想无法成为现代医学的孵化器。
二、文化医学科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开始阶段,医学只是一种技艺,由一些神职人员或从事体力劳动的匠人操持。
所以,医学被认为是低格的,上不了台面的。
在中国重人文轻科技的传统文化形态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知识分子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下等人的作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而儒家文化对华夏千年的思想统治,使古代文人一味遵循师法,不能也不敢求异创新,失去了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为了前途,文人士子唯有读书才能取士,这个读书读的是经史子哲,做的是八股文章,自然科学和所谓的雕虫之技都被排斥在大雅之堂之外。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被关在了大门之外。
科学都不在了,现代医学何谈发展。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打破了封建思想和神权的统治,人们解放思想,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新兴知识阶层开始关注到蕴藏在所谓低级工艺技术中的科学价值。
人性得到解放,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求异创新的精神成为此时西方文化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在这基础上,科学得以健康发展。
医学作为科学的一份子,乘着科学大发展的东风落地开花,繁荣发达起来。
可见,彼时中国传统文化格局无处搁置现代医学。
三、社会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控制着社会秩序,人们的社会生活都在制度规范的轨道中运行。
战国以降,我国历经了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
千百年的思想行为教育与高压专制统治,把民众的思想僵化掉。
综观我国封建社会,诸如儒道墨法等各派,无一不尊大一统的思想。
统治者为了满足维护自己的正统秩序的需要,肆意宣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皇权至上思想,这种既定的禁锢人们思想活跃的精神枷锁束缚了创造力。
没有自由的思想,科学又何以生成。
在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根深蒂固。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将广大劳动者束缚在土地上,甘于安逸,不思变革、冒险。
同时,政治上,统治阶级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在儒家以农为本的思想影响下的重农轻商政策更加剧这种求稳不思变的小农意识,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思想,扼杀了创造力,创新突破的科学精神被泯灭。
封建专制使得民众思想驯化,自由意志受到压制,难以伸展,科学遭到排斥。
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而相应采用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如科举制度把做学问束缚在古籍八股中,探索自然,创造发明被斥为“奇技淫巧”。
没有民主开放的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启蒙了的民众民主自由的思潮盛行,权威破除,思想新生。
民众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所以民主是科学的基石,民主制度的建立大幅度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显然,严酷的社会制度扼杀了现代科学,更无法催生现代医学。
结论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生物化学专家、汉学家李约瑟先生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种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发问:为什么近现代科学发生、发达在西方?现代医学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