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总结(前半篇)
中国医学史重点前四章
中国医学史重点前四章绪论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远古到春秋。
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2.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4.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早期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住、衣着、食物和用火、导引、婚配(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与医学起源关系密切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三、针灸术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中国医学史知识纲要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一节卫生保健衣、食、住、行、婚姻一、住有巢氏时代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二、衣“衣其羽皮” 骨针三、食(用火)熟食—扩大食物种类,促进营养吸收,加速脑髓的发育,消毒杀菌,减少胃肠疾病。
第二节医药知识一、药物有关药物起源传说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成九针,以拯夭枉焉。
”《帝王世纪》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淮南子》黄帝—“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帝王世纪》植物药的起源,动物药的起源,矿物药的起源二、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砭,以石刺病也”。
《说文解字》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箴石—针石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夏至春秋)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
雨疾、降疾、疾年—流行病的记载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二、病因学“六气致病说”秦医和为晋侯诊病时所发的一段言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认为六气太过则导致疾病,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代表着当时医生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认识水平,对后世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第三节药物知识一、药物知识的积累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桃仁、杏仁、郁李仁。
二、酒的应用及意义酒的医疗作用: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溶媒性能。
“鬯其酒” “酒为百药之长”第四节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一、卫生保健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事制度: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第三章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朝代更替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屈原《离骚》西汉辞赋,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西汉《周髀算经》张衡浑天仪地动仪东汉蔡伦造纸哲学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医学影响较大的:儒家—对古代医德形成的影响道家—精气理论、自然观、“虚其欲”阴阳家—战国邹衍“阴阳五行说”西汉—提倡道家清静无为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节诸汉墓出土的医书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1、《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2、《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载方280多个,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方书。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中国医学史》第一、二章学习要点(供大陆本科班使用)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火的使用为哪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2. 何谓“导引”?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
3. 何谓“针法”、“砭石”、“灸法”?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灸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4. 原始社会的婚配方式有什么特点?男女杂游,不媒不娉---血缘家庭---群婚状态---一夫一妻制5. 人类对于矿物药的认识开始于何时?原始社会末期6. 根据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出土实物的研究,一般认为针灸术的起源于新时期时代7. 原始外治法包括哪些内容?止血法按摩治疗热熨法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1. 现存最早的关于疾病的记载见于古代文献甲骨卜辞。
记载多达40多种2. 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首见于甲骨文3. 《周礼·天官》中所载“五药”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草木虫石谷4. 《左传》中的成语“病入膏肓”提出了哪些治法规范?攻(灸)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攻”“达”“药”5. “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分别最早见于哪两部古籍?《周易》《尚书·洪范》6. “天人关系”包括哪两方面内容?顺应天地天人同构7. 受到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医学理论强调实用念,而缺少对纯粹知识的追求。
8. 《左传》中提出的“六气致病说”的内容是什么?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眀淫心疾9. 成语“防患于未然”出自哪部著作?《周易·既济》10. 何谓“藏冰”、“变火”?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榨榴之火,冬取槐檀之火11. 应用“国人逐瘛狗”的方法预防狂犬病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12. 现存先秦文献中关于药物记载的两部非医学专著是什么?《诗经》《山海经》13. 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哪几类?近似乎今日的哪类医生?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营养医生、内科医生、伤科医生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 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剂学资料是《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导引图》_;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___;最早的导引术专著《引书》___;最早的诊断专书是《阴阳脉死候》_;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脉书》___;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胎产书》_,书中对于胎教的记载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论述。
中国医学史(全)
中
•明清(1369~1840)
国
医
学 四、中国医学近现代发展部分
史
•1840-1949-现在
中国医学史部分
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
中国医药学萌芽和奠基时期
中国古代的医学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一、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春秋)
国
医
学
史
朝代年限:(695年)
晋:265~420==156年
西晋:265~317(280年灭吴后统一)
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89==170年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386~581年
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
隋:581(灭北周)~589(灭陈——统一中 国)~618==38年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中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石刀:有锋刃, 用于破痈排脓。
国 外治法
新石器时代。
医
学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
史
等的做法。
伏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中
唐:618~907==290年
国 医 学
五代:907~960==53年(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史
文明发展概况
1、科学文化发展:
(1)文化——多元化发展:
绘画、书法、唐诗、晚唐五代词一一宋词之先河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 《发展医学教育》:太医局(宋);专司医学教育-太医院(元)2 《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3 《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5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
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 《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外、不内外因)7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为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 《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
9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是一部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
10 《察病指南》: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11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
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2 《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13 王惟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4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提出“针灸需药”。
中国医学史
2.骨科学元代战争的频繁客观上促进了骨科的发展,元代太医院为此设立了正骨兼金鏃科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是现存记述骨科最详细的著作,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并且首次运用悬吊复位法这一创举性的方法。对手术中曲针的使用,堪称伤科史上的重要发明。对麻醉法的记述,是我国最早的记录全身麻醉法的文献
21
3.妇产科学宋代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太医局设立了妇产科妇产科专著的出现:杨子建《十产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十产论》详述了横产、倒产、坐产、碍产等各种难产形式和助产方法《妇人大全良方》共24卷,原分8门。前3门对妇产科学的医、诊、治、方诸方面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后5门为产科,从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5门对胎儿形成、发育、孕期疾病、分娩、难产、产后护理及治疗、妊娠用药禁忌等均有较详细的叙述。
(七)中外医学交流
唐代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被阻隔。到宋金元时期,由于我国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上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医药交流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中国与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阿拉伯地区都有广泛的医药交流。
28
中国医学史
明代到近代以前
29
(一)医学书籍的编撰
19
1.外科学辩证施治进一步用于外科治疗,提出“内消”和“托里”等原则,强调外病内治的原则,使外科的处理更加重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治疗手段也日趋于完备。陆续出现了一些外科专著,如李迅的《集验背疽方》、齐德之《外科精义》、陈自明《外科精要》对肿瘤的病因及防治积累了很多合乎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首创了“癌”字。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最早论述了癌症的特性
13
(四).中药与方剂学的发展
1.中药学的发展北宋统治者重视医药,多次由国家组织本草修订工作。同时,私人本草著作大量产生,使得宋代本草学有很大发展。官方本草著作的诞生:《开宝本草》: 开宝六年,宋政府诏令翰林医官刘瀚、马志等人,在《新修本草》和《蜀本草》的基础上,以《本草拾遗》为参考,编撰了《开宝新详定本草》。第二年经李昉等人重新校勘颁行,形成《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医书局官员对《开宝本草》加以校正补注,形成《嘉佑本草》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篇一:中国医学史心得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现在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中医呢?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大概对中国医学史也有了浅显的了解。
中医号称岐黄之术,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它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辩证记治为治疗依据。
中医的基础理记是阴阳五行学说。
传统医学以整体和辩证轮值治观念,也以阴阳五行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发病及病机治则养生等为中医基础理论遵行自己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的交互作用。
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
这也是我所听说的最早的关于中国医学的故事。
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独立的医学,因为有悠久历史的传承。
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不断发展,才不断进步。
学了医学史,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名医大家。
像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他们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医学巨作,是中医史上的一大奇迹。
从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良好高尚的医道。
虽然他们的专项不同擅长的从哪一方面着手看病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医学的奠基者。
把自己的医学达到顶峰自己的医学知识已经很好的,但是并不自傲自满向其他人请教,我们后世的人把他们的不同的方面研究的加以结合吸取精华,我们同样应该学习他们对于医学的这种精神和对于医学知识的追求,和那种处之泰然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西游、水浒、红楼,但现在我知道了中医的四大经典,《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许是带着那份好奇,对医学史也有了空前的兴趣,学到很多不同的知识,学习这门史学也感到很幸运。
中国医学史1-2
〈绪 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 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课程性质:基础理论课 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
历史
现实
未来
第一章.原始社会 的医疗活动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原始人的疾病 第二节 最早的卫生保健 第三节 原始医疗的起源 第四节 多种中医药起源论 第五节 医药学传说
【背景资料】 旧石器时期--远古至1万年以前
元谋猿人、 北京猿人、丁村人、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期--1万至4千年以前
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传说:燧人氏、有巢氏、伏羲、神农、黄帝
第一节 原始人的疾病
口腔疾病:牙周病、龋齿、齿槽脓肿
创伤性疾病 孕产和小儿疾病
第二节 最早的卫生保健
医药知识
一、内服药物
起源:尝百草的传说——“神农
氏”、“伏羲氏”
医药知识
植物药
大 黄
瓜 蒂
神 农
伏 羲
医药知识
动物药
“河罗之鱼……
“有鸟焉……
食之已痈”, 名曰青耕,可以御疫”
(《山海经》)
矿物药:芒硝、盐水、硫黄、水银 实践中认识:采集、渔猎、采矿
医药知识
二、外治法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
距今1-2万年
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距今5-7千年)
图 1 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图 2 图 3
圆形大房子复原图
半 穴 居 建 筑 复 原 图
陕北窑洞
河姆渡遗址
左:复原“干栏式”建筑 右:出土大量木构
件
河姆渡木构水井遗址
竹 楼
三、 衣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9.23
二、针灸 针刺疗法
“砭,以石刺病也”
(《说文解字》) “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 石”。(《素问· 异法方宜论》) 唐代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中也有“故其已为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 所取也”。 《灵枢· 玉版》
考古发掘的形态各异ຫໍສະໝຸດ 砭石和骨针灸法三、外治法
四、医食同源
食是本能,医非本能。
相同存在不能与相同内容。
就本质和规律而言,医药实践 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分化来的,正 如恩格斯说“科学一开始就是由生 产决定的”
第五节 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一、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因素
不同的自然环境,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 生活资料,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产品。不 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观念。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 历史的基础,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 界而发展的。 中国以山海为屏障,早期难与外界交往—中原( 水源、气候)农业为主(靠天吃饭)—顺应自然( 保守)相应理论。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170万年前
元谋人 使用简单的工具 20万年前—5万年前 北京人 保留和使用火 2万年前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能力和技术水 平提高 7000年前—5000年前 原始畜牧业、种植业 、手工业 5000年前 父系氏族社会 原始部落
第一节 考古与神话传说
思考题
如何思考中国古代人文、地理环境对中医学
术体系形成的影响?
始祖神话:女娲造人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轩辕氏
伏羲、女娲造人
第二节
卫生保健
一、居处
医学史重点前四章
医学史重点前四章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绪论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远古到春秋。
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2.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4.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着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着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早期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住、衣着、食物和用火、导引、婚配(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与医学起源关系密切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三、针灸术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的发明和意义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伏羲《史记》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汤剂的发明和意义《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最早的医事制度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3.医师主管各科疾病的医疗事务,“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根据医士的医疗效果进行考核,并据此制定级别和俸禄.4.有关负责卫生保健的官职,责任范围涉及王室人员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六气致病说”成为后世病因学说的萌芽.《五十二病方》该书分为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该书记述的药物,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次之,矿物药居末.记载方剂大多是由2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五十二病方》真实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治百病方》武威汉简又称《治百病方》,较详细记载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药方法等.用药方法多种多样.针灸记载三里、肺俞、泉水等穴位及用针法、禁忌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医药的真实情况.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重视综合治疗,有“六不治”的行医之道.其中“信巫不信医不治”,是对扁鹊注重实际、反对迷信的最好概括.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东汉杰出的医家.华佗医术以外科著称,用麻沸散应对针药不能奏效的病人,是中医外科鼻祖.他治疗内科疾病,强调辨证论治. 淳于意,姓淳于,名意,西汉时期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医家.又称仓公.淳于意的“诊籍”包括病人的姓名、贯里、职业、症状、诊断、病理分析与治疗预后等内容,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共162篇.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素问》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灵枢》着重介绍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两者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三因制宜等辨证论治原理,体现人体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念.《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创立脏腑经络学说,后世称该书为“医家之宗”.《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以问答释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全书以基础理论为主,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注.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该书最早提出“奇经八脉”的名称,并提出“左肾右命门说”和“无形三集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作出贡献.《伤寒杂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出独创的见解,对40多种杂病的防治作了系统阐述,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六经辩证的原则治疗外感热病,用脏腑辩证的原则治疗内伤杂病.《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反映我国东汉以前药物的经验与成就.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开创以分类法研究本草之先河,是我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方法,概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1.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2.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3.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4.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脉经》魏晋时期,王叔和撰成《脉经》,奠定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脉经》10卷98篇,包括脉诊、脉形、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脉诊与临床治疗结合.《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为后世针灸对的发展奠定基础,该书共12卷,128篇.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1.补充新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2.方便临床,提出“诸病通用药”;3.重视炮制,详论药物加工修治方法.《本草经集注》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本草著作,初步确立本草著作的编写新体例和中药分类新方法,在本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本草学著作.《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敩的《雷公炮炙论》.1.记载多种炮制方法;2.药物修治规定详细;3.炮制范围涉及广泛.系统总结南北朝以前有关中药加工炮制的经验,成为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专著.中药传统炮制工艺“炮制十七法”,就是在《雷公炮炙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炼丹中国炼丹术,是制药化学的前身,随金属冶炼业一起发展,源于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炼丹家是晋代葛洪,代表作《抱朴子》,陶弘景是葛洪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炼丹家,他整理总结炼丹经验,著成《合丹法式》.《肘后方》又称《肘后备急方》、《肘后方》,东晋葛洪著,记载一些常见病症的简便疗法和急救疗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临床实用手册.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肘后救卒方》是现存最早的急症诊治专著,“肘后”是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突出简、便、廉、验的用药特点.《肘后方》第一次准确而详细地描述天花的症状;首次记载了隔物灸,为后世灸法的发展作出贡献.《刘涓子鬼遗方》又称《神仙遗论》,《痈疽方》,东晋刘涓子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著,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主要成就,主要内容包括金创战伤、痈疽疮疡、皮肤疥藓、瘰疬瘘疮等.《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陈延之撰,是南北朝一部实用价值较大的方书,被后代医家奉为绳墨.从理论上提出伤寒、温病分治学说,明确指出伤寒、温病、时行的不同,还提出“伏温成温说”,突破“伏寒化温”的局限.首次明确记载瘿病,详细描述脚气病的症状.强调用药节度,提倡简便廉验.《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又名《黄帝太素》,简称《太素》,唐代杨上善编撰,杨氏整理和注释《内经》有三个特点:(1)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研究;(2)尊重古传本而不妄改;(3)其训释多据《说文》,《尔雅》,《广雅》,《释名》,并汇通医理而阐发.王冰号启玄子,又名启元子.(1)对原书卷篇次序重新编次;(2)补亡续断;(3)注释发挥.《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唐代王焘编撰,,主要成就如下:(一)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二)搜索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三)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撰.《千金方》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医药学名著,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步临床百科全书,主要医学成就如下:(一)注重医德修养;(二)集唐以前医方大成;(三)重视妇儿疾病;(四)积累丰富药物经验;(五)强调综合治疗;(六)积极倡导养生.《新修本草》又名《英公本草》,《唐本草》,苏敬鉴于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主要成就:(1)新增药物114种;(2)纠正以往草本书药物记载的错误;(3)该书的药图,是中国医学史上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形态和颜色特征,作为识药标准的一种创造.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较系统地总结唐以前药物学成就,是图文并茂的药物学专著.《本草拾遗》又名《陈藏器本草》,主要成就:(1)新增药物692种;(2)方剂功效分类的创新;(3)纠正旧说之讹误;(4)拓充药物的功用,主治,用法.《食疗本草》唐代孟诜所撰.该书原为孟诜编撰的《补养方》,后经其弟子张鼎补丁,因以食物药治病为主,故改名为《食疗本草》,主要成就:(1)总结并丰富了食疗药物;(2)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食治原则;(3)重视食疗药物宜忌;(4)重视动物脏器要用的价值.《海药本草》五代李珣编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记载外来药物为主的本草著作,因外来药物主要通过海舶自国外输入,故称“海药”.突出成就:(1)广收海药,稽其源委;(2)旁征博引,内容详细;(3)记载岭南药物.《海药本草》荟萃五代以前外来药物之精华,是中外医药文化交流的产物,对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既有文献价值,又有临床价值的骨伤科专著,主要论述骨折与关节脱臼的治疗.主要成就:(1)较为系统地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包括骨折部位冲洗,牵引,复位,敷药,夹板固定等具体步骤;(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胛骨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首创;(4)收载40余首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治法,成为后世骨伤病治疗的典范.《经效产宝》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出现在唐代末年,论述妊娠杂病,难产诸病及多种产后病症,并具体介绍临证多种治法.该书所载的“四物散”,适用于妇科诸病,后世易散为汤,历千年临床检验而成为“妇科圣药”.《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最早提出小儿“纯阳”体质学说,首次记载用烙脐法有效预防小儿脐风,该书采用鳖甲治疗小儿骨蒸的方法,疗效较好,沿用至今.鉴真6次渡海,历时10载,在唐天宝十四载抵达日本奈良.鉴真使用的脚气入腹方,诃黎勒丸等,为丹波康赖《医心方》收录.鉴真在日本奈良招提寺圆寂,日本民众赞誉他为“过海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