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 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诸侯争霸、战国崛起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春秋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对于春秋时期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名称,对于其具体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诸侯争霸的意义,以及战国崛起对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掌握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和战国崛起的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难点:诸侯争霸的意义,战国崛起对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战国崛起的意义。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讨论和汇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到春秋五霸的崛起、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以及周王室的衰落。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历史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相对较为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以及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掌握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2.难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以及周王室的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自主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辅助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辅助资料,如历史书籍、论文、文章等。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和案例。
3.板书设计:准备板书设计,包括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以及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你们听说过春秋时期吗?你们认为春秋时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和案例,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开始、周王权的衰落、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的出现以及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事实来加深对春秋时期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春秋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掌握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图等PPT幻灯片。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的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与春秋时期相关的参考书籍、论文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者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幻灯片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通过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战国时期的分裂;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战国时期的分裂。
三、教学难点: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回想或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动荡时期,如战国时期、五代十国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新课:(1)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动荡原因,如贵族的斗争、邻国的侵略等。
(2)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分组讨论并汇报:在春秋时期,各国为什么会频繁发生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3)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春秋时期的动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意义?3.巩固扩展:(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各国争霸、贵族政治等。
(2)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设计相关问题,如《春秋》是如何成为一部史书的?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与中国封建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五、课堂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了解春秋时期的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并制作一份PPT或写一篇小论文,进行总结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动荡的春秋时期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和战国时期的分裂,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巩固扩展环节中,设计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深入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通过课堂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春秋时期的时间、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1.2掌握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
1.3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3.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进步需要付出代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时间、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的诸侯国,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诸侯国?2.讲解春秋时期背景2.1讲述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如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国的崛起等。
2.2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诸侯国的数量和范围。
3.春秋五霸3.1介绍春秋五霸的概念及其事迹。
3.2分析每个霸主的特点,如齐桓公的改革、晋文公的称霸等。
3.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春秋五霸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4.1讲述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4.2分析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兼并战争导致土地集中、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
5.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背景1.1周王室地位下降原因1.2诸侯国的崛起2.春秋五霸2.1齐桓公2.2晋文公2.3宋襄公2.4秦穆公2.5楚庄王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3.1农业3.2手工业3.3商业4.春秋时期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征。
2.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认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征。
2.春秋时期的政治,伯服之乱、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政治变革及其作用。
3.春秋时期的经济,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难点1.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2.阐述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来接受课程内容。
2.通过教学PPT,进行知识讲解。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0分钟)1.盘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线下作业呈现与解析。
(二)新课讲解1. 背景和特征(10分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前后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标志着中国从建立封建制度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2. 政治(25分钟)A. 伯服之乱B. 齐桓公的政治变革C. 晋文公的政治变革3. 经济(25分钟)商鞅变法的背景与内容、商鞅变法与中国古代经济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20分钟)通过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下列问题的讨论。
1.伯服之乱对春秋时期的影响是什么?2.齐桓公的政治变革主要有哪些?3.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四)课堂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回顾课堂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要点突出、内容全面,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背景、特征、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适当加强实际案例的应用,让学生在跟随文本阅读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公开课教案_1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观察分析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变化,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初步掌握基本社会发展规律.教学重难点1.农业2.诸侯争霸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
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之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史称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主预习时间:前770~迁476年1、生产力发展状况:青铜工具广泛使用,铁器开始出现。
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政治局面:2、周王室日渐衰微,无力控制局面。
3、较大的诸侯国不断发动战争,先后起来争霸。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生产工具的改变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的影响有那些. 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诸侯争霸、礼乐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到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對於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特点可能还不太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深入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而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礼乐制度、诸侯争霸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阐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掌握诸侯争霸的基本情况,认识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2.难点:诸侯争霸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秋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春秋时期与其他时期的历史特点,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提问:春秋时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呈现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等。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二、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春秋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的变化2.通过分析材料,对比西周与东周时期不同的社会状况,理解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新的社会关系的变化3.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理解春秋时期动荡中伴随着民族融合、争霸中伴随着统一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2.难点:王室衰微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夏商西周东周战国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那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2.教授新课(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在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材料】“铁器坚利,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 —《盐铁论·水旱》问:请你说说图片工具使用年代和材质?根据材料说说铁农具为何会代替之前的工具?问:图片及材料反映春秋时期人们耕作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2.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也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教师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地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所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各地是指各诸侯国,那周王室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二)王室衰微材料研读:“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教师提问:材料中的“方波”指一方诸侯智障。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课标要求】明白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变。
【教学目标】1. 把握铁制耕具、牛耕的推行和利用。
明白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第一称霸等史实。
2. 通过对春秋争霸战争背景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春秋争霸事实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慢慢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式。
3.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成绩霸业的学习,熟悉到国家壮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材,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到这一时期的诸侯纷争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一起制造。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进展、诸侯争霸难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利弊【教学手腕】多媒体教学【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讨【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东周时期。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转变?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如何?什么缘故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一.春秋时期的经济进展1.铁制耕具和牛耕的显现材料一《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耕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利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先文字记载。
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挖掘出一批铁制耕具。
材料二春秋时期,冶铁技术慢慢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制耕具慢慢代替青铜工具而普遍利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用耒耜翻土的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不同功能的耕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进展。
材料三铁犁牛耕,这是指耕种的方式,而二牛抬杠是铁犁牛耕中大多数的形式,犁衡左右各一轭,各挽一牛,此即所谓“二牛抬杠”。
春秋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重大变革。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动荡以及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详细讲解和生动的形象展示,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春秋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和视频等途径,自主探索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重要事件;3.学生对于春秋时期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动荡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2.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3.视频播放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5.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2.图片和视频资料;3.教学课件;4.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春秋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5分钟)讲述春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重点介绍春秋五霸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巩固,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课题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单元第二单元学科中国历史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与后果。
3、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春秋争霸难点春秋争霸的特点和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播放《周平王东迁》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师:通关观看视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动荡的春秋时期这节新课。
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利用视频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产生探知欲望讲授新课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先用时间线索让学生清楚社会发展的概括,从夏——商——西周——东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2、农业展示农耕全景图,引出农耕中使用到的工具,引出铁制农具和其他农具性能上的比较,铁制农具的优点:铁制农具性能优越,更加锐利、耐用;成本低廉,便于广泛的使用。
思考: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发展什么作用呢?(点拨: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带来的作用影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手工业、商业师: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提高学生对历史线索的串连能力通过图片和教材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变化展示各种行业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如各种用途的青铜器、冶铁制造过程图、煮盐制作过程图、货币的图案等等。
二、王室衰微1、师: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应该是使社会得到前进的,为什么经济发展却会带来王室的衰微呢?(点拨: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制以外的荒地被开垦为私田,诸侯视这些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上耕作的奴隶减少,都去帮诸侯开垦私田,周天子在井田制上所收的赋税减少,导致权威日趋下降,分封制就逐渐瓦解了)2、展示《西周、东周变化的对照表》,从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变化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概括出周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归纳:1、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面积大为缩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新人教版
①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分封制的衰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等。
②春秋五霸的成就: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
③春秋五霸的争霸过程:齐桓公首霸、晋文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吴越争霸等。
④春秋时期的历史影响:为战国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等。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例如,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五霸的成就等以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词语呈现,使学生在观看板书的同时,能够直观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此外,还可以采用色彩鲜艳的字体和背景,增加板书的视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
然而,我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讲解春秋五霸的争霸过程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的理解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通过更加生动的例题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此外,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另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够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掌握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认识这一时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哪些国度也到场了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骤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场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查看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
4.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是,任用为相。
5.在春秋争霸的历程中,一些强盛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出现了大范畴的。
探究尝试:
1简述春秋时期经济成长的概况农业生产力水平进步的标志是什么?
(1)农业上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兴修水利工程;手产业范畴扩大农业化程度进步;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到场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团缔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环境怎样?哪位同砚能说说看?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1、战国时期是一个别才辈出的时代,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明白桂陵、马陵之战。
五、课后总结:
歌谣印象:
春秋农耕铁农
战国时期遍地面。
春秋末年采取农耕,
农业史上大革命。
齐国君主齐桓公,
任用丞相叫管仲。
“尊王攘夷”为口号,
第一霸主逞威风。
四、讲堂检测
一、达标稳固:
1.东周开始于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770年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教案(1)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导入: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郑庄公的“九鼎八簋”。
这套鼎发掘于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祭祀坑,大家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鼎?按照周朝礼制,只有帝王,也就是周天子死后,才能陪葬九鼎八簋。
作为诸侯国君只能陪葬“七鼎六簋”;然而春秋时期诸侯王为什么敢使用九鼎?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动荡的春秋时期。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用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郑庄公作为诸侯却使用“九鼎八簋”,给学生带来认知的冲突,为本课题“动荡”一词埋下伏笔。
一、经济大发展:铁器牛耕欣欣向荣展示“烽火戏诸侯”和“平王东迁地图”教师讲解:第一幅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周幽王被杀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70年,因为内乱少数民族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了镐京,周幽王的继承人周平王东迁洛邑,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那么春秋、战国的由来是什么呢?请同学翻阅书本p29和p33的注释部分。
教师过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力量变化无常,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变革的时期之一,如此动荡的时期,它又是从什么领域开始变化呢?1.农业:牛耕[师生互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器”,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析下这件青铜器的用途?同时仔细观察这个器物的外型,它有什么突出特点?[教师讲解]:这件器物出土于山西浑源,名叫“牺尊”,根据它的形制,我们推测这个应该是一件温酒器,因为这件器物它牛腹中空,中间有一个像“锅”一样的腹部,推测就是放置炭火,作温酒的用处。
下面回到第二个问题,大家从外型上看,有没有发现什么突出特点?我们看,牛的鼻子上有鼻环,鼻环就是人类驯服牛的一个标志。
呈现材料: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用在田间劳作)——《国语·晋语》(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教师讲解]:而根据同一时期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春秋时期确实存在将原先的“宗庙之牺”变为犁耕的“畎亩之勤”的现象。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春秋时期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特征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通过课堂活动来巩固和提升他们的历史知识。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具备时空观念,能够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同时,学生需要具备史料实证的能力,能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历史解释的能力,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评价。
3. 全面评价学生:除了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分析:请学生选择一个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图霸等,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
《动荡的春秋时期》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第三个课时。
第二单元前两课涉及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西周分封制以及灿烂的青铜文明的代表——青铜器和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内容在第二单元中是一个转折点。
春秋时期,西周原有的制度被打破,又为战国更深层次的变革奠定基础。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动荡”主要表现在: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下共主”的局面不复存在,分封制瓦解;而强大的诸侯为了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
从更深层次看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争霸过程中原“诸华”“诸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与冲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
只有将这一课时中的春秋之“变”讲清楚、讲透彻,才能更好地理解第7课中战国时期的“变”和第8课思想层面的“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争霸带来的社会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材料: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
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
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诸侯争霸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诸侯争霸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诸侯争霸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共同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动荡的春秋时期》的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
2.多媒体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材料:准备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对春秋时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社会变革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掌握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社会变革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以拓展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社会变革,掌握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社会变革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
2.难点: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社会变革等。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春秋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等相关资料。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五霸、孔子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春秋争霸战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孔子在春秋时期的思想和教育活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春秋五霸和孔子等历史人物。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春秋五霸和孔子等历史人物;掌握春秋争霸战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五霸和孔子等历史人物,春秋争霸战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难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孔子思想的精髓。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春秋五霸和孔子等历史人物。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春秋争霸战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分析孔子在春秋时期的思想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五霸、孔子等内容的课件。
2.图片:准备春秋时期的历史图片,如春秋五霸的肖像、孔子的画像等。
3.资料:收集有关春秋争霸战争和孔子思想的资料,供学生讨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春秋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和孔子等历史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三、教学策略
1.重点突破:通过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材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伴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各个诸侯国由于地理位置、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出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国利用优势相继争霸。
2.难点突破:通过对比铁器和石器、青铜器的优劣,让学生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突破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烽火戏诸侯》,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
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
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
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
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起去了解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知识建构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网络。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
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
自主学习完成后,小组之间交流答案,并互相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找出疑惑。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把握有效信息,并学会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
1.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争战不休而得名。
2.列表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小组讨论
(1)铁农具与以前的青铜器、石器相比较有哪些优势?有什么作用?
与青铜器、石器相比较,铁农具更加锋利,而且比较便宜、可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各地经济得到发展,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
设计意图: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生产工具的变化,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下一步学习分封制的衰弱奠定基础。
4.阅读材料,论从史出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思考: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
答案: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阅读课本,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
王室衰微的表现:
(1)分封制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分析与总结能力,体现论从史出的观点。
5.小组讨论并总结诸侯争霸和齐桓公争霸的原因
诸侯争霸的原因:
(1)王室衰微
(2)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3)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1)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3)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扩充疆界。
6.讨论: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春秋争霸,既要看到其弊端也要看到其客观作用)
一方面: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
另一方面: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与此同时,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既认识到春秋争霸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同时认识到它给社会带来的客观作用,全面客观评价春秋争霸。
(四)反馈拓展,总结收获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二是周王室衰微,三是诸侯争霸,要梳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得到发展,开始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开始进行争霸战争,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六、板书设计: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王室衰微
1.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衰微
三、诸侯争霸
1.诸侯争霸的背景
2.齐桓公首先争霸的原因
3.诸侯争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