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经典语录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字经经典语录
三字经经典语录以下是三字经中的一些经典语录:(一)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二)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三)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去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四)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关键在于专心一致,始终如一。
(五)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六)教子孙,须严谨。
学谦恭,非愚笨。
解释:教导子孙,必须严谨,学习谦虚恭敬,并不是愚笨。
(七)读圣贤,明道理。
学做人,方立志。
解释:读圣贤书,明白道理,学会做人,树立志向。
(八)扬名声,显父母。
光大门楣,为父母。
解释:扬名声,显扬父母的名声,光大门楣,为父母争光。
(九)山川美,自然静。
人伦常,世代传。
解释:山川风景美,自然平静,人伦道德准则,世代相传。
(十)爱护幼,尊长辈。
和为贵,忍为先。
解释:爱护年幼者,尊敬长辈,以和为贵,忍耐为先。
这些经典语录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对于教导子孙后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请教解: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相似的,通过学习的方式,性格会有所不同。
如果不进行教育,性格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的方式要以专注为贵。
孟母是孟子之母,选择了优秀的邻居来居住。
她的儿子不学习就断织机。
窦燕山是有行义之人。
教育五个儿子,名声都很好。
没有教育的结果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不严格,是教师的懒散。
儿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年轻时不学习,老了就会后悔。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无法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义。
做为人子,虽然年幼,要尊敬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
九岁的时候,就能为长辈暖床。
对亲人要孝顺,这是应该坚持的。
融四岁的时候就能让果子给别人吃。
对待兄长要尊重和顺从,应该提前知道这些。
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是要学习知识和见多闻多。
要知道某个数字,识别某种文字。
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三才是指天、地、人,三光是指太阳、月亮、星星,三纲是君臣、父子和义务。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三字经全文及解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用来教导儿童学习基本的道德和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逐句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观点,即认为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意味着虽然人的天性本来是相似的,但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会有所不同。
苟不教,性乃迁。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进行良好的教育,人的性情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方法应当专注于一种道德规范或学问,而不是零散地学习各种知识。
昔孟母,择邻处。
——这句话引用了孟子的故事,孟子的母亲选择了一个良好的邻居,以便让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
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像断了织布机一样,生活就会变得艰难。
窦燕山,有义方。
——这句话引用了窦燕山的故事,他为人正直,有道义。
教五子,名俱扬。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五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名声就会传扬开来。
养不教,父之过。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如果不好好教育子女,就是父母的过错。
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如果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
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不好好学习,长大后会后悔。
玉不琢,不成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正义。
为人子,方少时。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时候,是在年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结交朋友,学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这句话引用了香港的故事,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孝于亲,所当执。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应该坚持的。
融四岁,能让梨。
——这句话引用了融的故事,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弟于长,宜先知。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兄长,要学会尊重长辈。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经过读《三字经》,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解释 1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译文+讲义
《三字经》译文+讲义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旳时候都是好旳,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旳学习环境不同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旳差别。
(想象有一种刚出生很纯真旳婴儿旳画面)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好好教导,性格就会变迁,教孩子旳道理,最贵重旳就是要专一。
(想象有一只狗没有好好教导,为了使它不变坏,它旳主人就要用心一致地教育它)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旳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旳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旳布来教子。
(想象夕阳下旳母亲选择邻居来搬家,由于她儿子不学习,她就砍断了织布机上旳布。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措施,他教育旳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步科举成名。
(含着豆子旳燕子飞回山里有一种好措施,用来教育5个儿子,儿子都名声远扬了)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子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爸爸旳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规定就是做老师旳懒惰了。
(想象有一对很顽虐旳子女,爸爸在认错,老师在睡懒觉)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当旳。
一种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旳时候既不懂做人旳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想象孩子不学习,飞走了蓑衣,幼儿园里面不学习,老了又有何作为)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旳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美玉不好好刻琢,不能成为一种仪器。
人不好好学习,不能懂得礼仪。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子女旳,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旳礼节和知识。
(作为人家旳儿子,方世玉少年时就喜欢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爸爸,替爸爸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旳人都应当实行和效仿旳。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虽然篇幅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解释
《三字经》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三字经的译文大全及解释
三字经的译文大全及解释三字经的译文大全及解释如下: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三字经(带解释版)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子登科”故事的概括]3、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4、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6、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三字经》全文及解析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与⼈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为准则,就是君王与⾂⼦的⾔⾏要合乎义理,⽗母⼦⼥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三字经:⽈春夏,⽈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
16、三字经:⽈南北,⽈西东。
此四⽅,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是指各个⽅向的位置。
这四个⽅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位定出来。
17、三字经:⽈⽔⽕,⽊⾦⼟。
此五⾏,本乎数 【解释】⾄于说到“五⾏”,那就是⾦、⽊、⽔、⽕、⼟。
这是中国古代⽤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产⽣的。
18、三字经:⼗⼲者,甲⾄癸。
⼗⼆⽀,⼦⾄亥 【解释】“⼗⼲”指的是甲、⼄、丙、丁、戊、⼰、庚、⾟、壬、癸,⼜叫“天⼲”;“⼗⼆⽀”指的是⼦、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叫“地⽀”,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三字经:⽈黄道,⽇所躔。
⽈⾚道,当中权 【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太阳⼜围绕着银河系中⼼运转。
太阳运⾏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圆圈,这就是⾚道。
20、三字经:⾚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道地区,温度最⾼,⽓候特别炎热,从⾚道向南北两个⽅向,⽓温逐渐变低。
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三字经:⽈江河,⽈淮济。
此四渎,⽔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物博的国家,直接流⼊⼤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这四条⼤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2、三字经:⽈岱华,蒿恒衡。
此五岳,⼭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名⼭,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西岳华⼭、中岳嵩⼭、南岳衡⼭、北岳恒⼭,这五座⼭是中国⼤⼭的代表。
23、三字经:⽈⼠农,⽈⼯商。
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作者一般认为是宋代的王应麟。
这部书以简短的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到常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三字经》的内容及其释义和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释义: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彼此相近,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习惯和性格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释义: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的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释义: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好的邻居,三次搬家。
当孟子不愿意学习时,孟母就割断织布的机杼来教育他,表明学习的重要性。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释义:五代时期的窦燕山,教育他的五个儿子都有很好的方法,结果这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声远扬。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释义:只是养育孩子而不教育他们,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孩子而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释义:小孩子不愿意学习,是不应该的。
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又能够做什么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和道理。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释义:作为别人的儿子,在年幼的时候。
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和知识。
9.香九岭,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释义:香九岭,能够温暖席子。
对父母孝顺,是应该坚持的道德。
10.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兄,宜先知。
释义:融四岁,就能够把梨让给哥哥。
对兄长的尊敬,是应该首先了解的。
《三字经》的内容涵盖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常识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读物。
通过这些简短的三字句,儿童可以学习到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道理。
完整版《三字经》经典语录及解释
《三字经》经典语录及讲解《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示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间,《三字经》是最简易易懂的读本之一。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会认识到好多生活知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以下是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完整版,大家能够复制收藏,也许到空间里! 1.人之初性本善性周边习相远【讲解】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可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人生下来本来都是相同,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和蔼的本性就会变坏。
因此,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适用的人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讲解】可是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可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散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路子。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诚然是做父亲母亲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儿女的也应该理解父亲母亲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解】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乔迁,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切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孟子因此能够成为历史上出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适用的人才。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解】五代时,燕隐士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可是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能够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平共处,都很孝顺父亲母亲、而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5.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讲解】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处学习到好多为人做事的礼仪和知识。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停地丰富自己的脑筋。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讲解】若是从小不好好教育,和蔼的本性就会变坏。
三字经 注释译文
三字经注释译文
《三字经》注释译文
一、原文摘录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
二、字词注释
1. “初”:读音为“chū”,名词,本义是开始、开端。
2. “性”:读音为“xìng”,名词,指人的本性、天性。
3. “善”:读音为“shàn”,形容词,美好的意思,这里表示善良。
4. “苟”:读音为“gǒu”,连词,如果、假设的意思。
5. “迁”:读音为“qiān”,动词,改变、变迁。
6. “专”:读音为“zhuān”,形容词,专一、专注。
三、语法句式注释
此段无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
四、典故出处注释
此段无典故引用。
五、文化背景注释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在古代教育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古代非常重视教育对人性的塑造作用,认为人出生时本性善良,但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
这种观念反映了儒家倡导的通过教育来培养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在当时社会,教育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通过家庭、私塾等教育机构,由长辈或教师向晚辈或学生传授知识和道德规范。
六、译文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虽然相近,但是由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差异就会变得很大。
如果不进行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的方法,贵在专心致志。
七、参考文献
[1] 《三字经全解》,岳麓书社出版。
[2] 相关学者对《三字经》研究的学术论文若干(可从知网等学术数据库查找)。
三字经的原文及解释
三字经的原文及解释一、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东西。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二、三字经解释1.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就是啊,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呢,本性都是善良的。
大家刚生下来的时候,性情其实都差不多,但是因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不一样,就会变得很不一样啦。
就像咱在不同的家庭、学校环境里长大,慢慢就有了不同的性格和习惯。
2.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要是不接受教育呢,人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而教育呢,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
就好比咱们学习一门技能或者知识,如果总是三心二意的,肯定学不好,只有专注地去学,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3.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以前孟子的妈妈呀,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就不停地搬家挑选邻居呢。
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这是在告诉孟子,学习就像织布一样,要一点一点坚持,要是中途放弃,就会前功尽弃。
《三字经》全文及词汇详解全解
《三字经》全文及词汇详解全解《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由王鼎编著,以三字一句的形式,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
下面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词汇解释。
1. 人之初,性本善。
——人们刚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
2. 性相近,相远。
——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惯会使他们产生差异。
3. 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会发生变化。
4.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之道在于专注。
5. 昔孟母,择邻处。
——古代的孟母为孟子选择了一个良好的邻居。
6. 子不学,非所宜;——孩子不研究是不合适的;7. 幼不学,老何为。
——幼年不研究,老年将会后悔。
8.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9. 人不学,不知义。
——人不研究,就不了解道义。
10. 为人子,方少时。
——作为人子,还年幼时。
11. 亲师友,礼仪。
——尊敬师长和与友共处,研究礼仪。
12. 香九龄,能温席。
——九岁的小孩已经能够给床铺席席。
13. 孝于亲,所当执。
——孝顺父母,应该坚持。
14. 融四岁,能让梨。
——四岁的小孩已经能够把梨分给大人吃。
15. 弟于长,宜先知。
——对长辈要尊敬,应该先知道这个道理。
16. 首孝弟,次见闻。
——首先做到孝顺和尊敬朋友,然后才能研究知识。
17. 知某数,识某文。
——要知道一些数学和识别一些文物。
18. 一而十,十而百。
——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百。
19. 百而千,千而万。
——从百数到千,再从千数到万。
20. 三才者,天地人。
——三才指的是天、地和人。
......这是《三字经》的部分内容及词汇解释。
通过阅读和理解《三字经》,我们可以获得古代智慧和重要的道德准则,促进我们的人格发展和素质提升。
请注意,文中内容仅供参考,没装载着一些非官方的言论或解释,请自行核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经典语录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会了解到许多生活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以下是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完整版,大家可以复制收藏,或者到空间里!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5.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启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
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
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
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
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1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
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世界太大了。
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15.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
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
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18.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启示〗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
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启示〗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0.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启示〗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解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启示〗我国地处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
冷热均匀,冬天结霜,夏天结露,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
若你面向南方,那么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启示〗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
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3.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
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
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解释】州: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
行省:行政区域,简称省。
〖启示〗古代周朝分为九州:冀州、幽州、并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
秦抬皇统一中国后废九州改成郡县,到宋朝把郡县改成府,到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主持全国政务,各地区设中书省,称为行省,简称省。
三个五省,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划九省加收回台湾省,连原二十八省,共三十五省。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启示〗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
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7.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启示〗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启示〗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29.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
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30.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启示〗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
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
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启示〗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
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