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经典语录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0dea1b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8.png)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字经经典语录
![三字经经典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75024b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f.png)
三字经经典语录以下是三字经中的一些经典语录:(一)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二)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三)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去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四)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关键在于专心一致,始终如一。
(五)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六)教子孙,须严谨。
学谦恭,非愚笨。
解释:教导子孙,必须严谨,学习谦虚恭敬,并不是愚笨。
(七)读圣贤,明道理。
学做人,方立志。
解释:读圣贤书,明白道理,学会做人,树立志向。
(八)扬名声,显父母。
光大门楣,为父母。
解释:扬名声,显扬父母的名声,光大门楣,为父母争光。
(九)山川美,自然静。
人伦常,世代传。
解释:山川风景美,自然平静,人伦道德准则,世代相传。
(十)爱护幼,尊长辈。
和为贵,忍为先。
解释:爱护年幼者,尊敬长辈,以和为贵,忍耐为先。
这些经典语录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对于教导子孙后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4bc95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d.png)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请教解: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相似的,通过学习的方式,性格会有所不同。
如果不进行教育,性格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的方式要以专注为贵。
孟母是孟子之母,选择了优秀的邻居来居住。
她的儿子不学习就断织机。
窦燕山是有行义之人。
教育五个儿子,名声都很好。
没有教育的结果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不严格,是教师的懒散。
儿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年轻时不学习,老了就会后悔。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无法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义。
做为人子,虽然年幼,要尊敬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
九岁的时候,就能为长辈暖床。
对亲人要孝顺,这是应该坚持的。
融四岁的时候就能让果子给别人吃。
对待兄长要尊重和顺从,应该提前知道这些。
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是要学习知识和见多闻多。
要知道某个数字,识别某种文字。
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三才是指天、地、人,三光是指太阳、月亮、星星,三纲是君臣、父子和义务。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a113f1f0b4c2e3f57276332.png)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三字经全文及解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21f484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9.png)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用来教导儿童学习基本的道德和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逐句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观点,即认为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意味着虽然人的天性本来是相似的,但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会有所不同。
苟不教,性乃迁。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进行良好的教育,人的性情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方法应当专注于一种道德规范或学问,而不是零散地学习各种知识。
昔孟母,择邻处。
——这句话引用了孟子的故事,孟子的母亲选择了一个良好的邻居,以便让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
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像断了织布机一样,生活就会变得艰难。
窦燕山,有义方。
——这句话引用了窦燕山的故事,他为人正直,有道义。
教五子,名俱扬。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五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名声就会传扬开来。
养不教,父之过。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如果不好好教育子女,就是父母的过错。
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如果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
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不好好学习,长大后会后悔。
玉不琢,不成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正义。
为人子,方少时。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时候,是在年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结交朋友,学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这句话引用了香港的故事,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孝于亲,所当执。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应该坚持的。
融四岁,能让梨。
——这句话引用了融的故事,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弟于长,宜先知。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兄长,要学会尊重长辈。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11c5ba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a.png)
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经过读《三字经》,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解释 1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874012bf5335a8102d220ad.png)
三字经全文解释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译文+讲义
![《三字经》译文+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08a5e0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2.png)
《三字经》译文+讲义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旳时候都是好旳,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旳学习环境不同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旳差别。
(想象有一种刚出生很纯真旳婴儿旳画面)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好好教导,性格就会变迁,教孩子旳道理,最贵重旳就是要专一。
(想象有一只狗没有好好教导,为了使它不变坏,它旳主人就要用心一致地教育它)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旳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旳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旳布来教子。
(想象夕阳下旳母亲选择邻居来搬家,由于她儿子不学习,她就砍断了织布机上旳布。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措施,他教育旳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步科举成名。
(含着豆子旳燕子飞回山里有一种好措施,用来教育5个儿子,儿子都名声远扬了)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子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爸爸旳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规定就是做老师旳懒惰了。
(想象有一对很顽虐旳子女,爸爸在认错,老师在睡懒觉)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当旳。
一种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旳时候既不懂做人旳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想象孩子不学习,飞走了蓑衣,幼儿园里面不学习,老了又有何作为)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旳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美玉不好好刻琢,不能成为一种仪器。
人不好好学习,不能懂得礼仪。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子女旳,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旳礼节和知识。
(作为人家旳儿子,方世玉少年时就喜欢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爸爸,替爸爸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旳人都应当实行和效仿旳。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6f050c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f.png)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虽然篇幅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解释
![《三字经》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ab860ebb8f67c1cfad6b852.png)
《三字经》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6bca9a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b.png)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三字经的译文大全及解释
![三字经的译文大全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94c196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e.png)
三字经的译文大全及解释三字经的译文大全及解释如下: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三字经(带解释版)
![三字经(带解释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dba9c248d7c1c709a14566.png)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子登科”故事的概括]3、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4、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6、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95280f45901020206409c6d.png)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三字经》全文及解析
![《三字经》全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5d952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f.png)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与⼈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为准则,就是君王与⾂⼦的⾔⾏要合乎义理,⽗母⼦⼥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三字经:⽈春夏,⽈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
16、三字经:⽈南北,⽈西东。
此四⽅,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是指各个⽅向的位置。
这四个⽅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位定出来。
17、三字经:⽈⽔⽕,⽊⾦⼟。
此五⾏,本乎数 【解释】⾄于说到“五⾏”,那就是⾦、⽊、⽔、⽕、⼟。
这是中国古代⽤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产⽣的。
18、三字经:⼗⼲者,甲⾄癸。
⼗⼆⽀,⼦⾄亥 【解释】“⼗⼲”指的是甲、⼄、丙、丁、戊、⼰、庚、⾟、壬、癸,⼜叫“天⼲”;“⼗⼆⽀”指的是⼦、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叫“地⽀”,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三字经:⽈黄道,⽇所躔。
⽈⾚道,当中权 【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太阳⼜围绕着银河系中⼼运转。
太阳运⾏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圆圈,这就是⾚道。
20、三字经:⾚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道地区,温度最⾼,⽓候特别炎热,从⾚道向南北两个⽅向,⽓温逐渐变低。
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三字经:⽈江河,⽈淮济。
此四渎,⽔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物博的国家,直接流⼊⼤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这四条⼤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2、三字经:⽈岱华,蒿恒衡。
此五岳,⼭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名⼭,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西岳华⼭、中岳嵩⼭、南岳衡⼭、北岳恒⼭,这五座⼭是中国⼤⼭的代表。
23、三字经:⽈⼠农,⽈⼯商。
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646ef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7.png)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作者一般认为是宋代的王应麟。
这部书以简短的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到常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三字经》的内容及其释义和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释义: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彼此相近,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习惯和性格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释义: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的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释义: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好的邻居,三次搬家。
当孟子不愿意学习时,孟母就割断织布的机杼来教育他,表明学习的重要性。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释义:五代时期的窦燕山,教育他的五个儿子都有很好的方法,结果这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声远扬。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释义:只是养育孩子而不教育他们,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孩子而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释义:小孩子不愿意学习,是不应该的。
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又能够做什么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和道理。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释义:作为别人的儿子,在年幼的时候。
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和知识。
9.香九岭,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释义:香九岭,能够温暖席子。
对父母孝顺,是应该坚持的道德。
10.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兄,宜先知。
释义:融四岁,就能够把梨让给哥哥。
对兄长的尊敬,是应该首先了解的。
《三字经》的内容涵盖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常识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读物。
通过这些简短的三字句,儿童可以学习到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道理。
完整版《三字经》经典语录及解释
![完整版《三字经》经典语录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daec5f6227916888586d762.png)
《三字经》经典语录及讲解《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示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间,《三字经》是最简易易懂的读本之一。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会认识到好多生活知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以下是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完整版,大家能够复制收藏,也许到空间里! 1.人之初性本善性周边习相远【讲解】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可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人生下来本来都是相同,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和蔼的本性就会变坏。
因此,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适用的人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讲解】可是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可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散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路子。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诚然是做父亲母亲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儿女的也应该理解父亲母亲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解】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乔迁,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切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孟子因此能够成为历史上出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适用的人才。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解】五代时,燕隐士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可是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能够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平共处,都很孝顺父亲母亲、而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5.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讲解】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处学习到好多为人做事的礼仪和知识。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停地丰富自己的脑筋。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讲解】若是从小不好好教育,和蔼的本性就会变坏。
三字经 注释译文
![三字经 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7f4a6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0f.png)
三字经注释译文
《三字经》注释译文
一、原文摘录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
二、字词注释
1. “初”:读音为“chū”,名词,本义是开始、开端。
2. “性”:读音为“xìng”,名词,指人的本性、天性。
3. “善”:读音为“shàn”,形容词,美好的意思,这里表示善良。
4. “苟”:读音为“gǒu”,连词,如果、假设的意思。
5. “迁”:读音为“qiān”,动词,改变、变迁。
6. “专”:读音为“zhuān”,形容词,专一、专注。
三、语法句式注释
此段无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
四、典故出处注释
此段无典故引用。
五、文化背景注释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在古代教育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古代非常重视教育对人性的塑造作用,认为人出生时本性善良,但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
这种观念反映了儒家倡导的通过教育来培养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在当时社会,教育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通过家庭、私塾等教育机构,由长辈或教师向晚辈或学生传授知识和道德规范。
六、译文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虽然相近,但是由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差异就会变得很大。
如果不进行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的方法,贵在专心致志。
七、参考文献
[1] 《三字经全解》,岳麓书社出版。
[2] 相关学者对《三字经》研究的学术论文若干(可从知网等学术数据库查找)。
三字经的原文及解释
![三字经的原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d204d1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e.png)
三字经的原文及解释一、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东西。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二、三字经解释1.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就是啊,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呢,本性都是善良的。
大家刚生下来的时候,性情其实都差不多,但是因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不一样,就会变得很不一样啦。
就像咱在不同的家庭、学校环境里长大,慢慢就有了不同的性格和习惯。
2.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要是不接受教育呢,人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而教育呢,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
就好比咱们学习一门技能或者知识,如果总是三心二意的,肯定学不好,只有专注地去学,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3.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以前孟子的妈妈呀,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就不停地搬家挑选邻居呢。
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这是在告诉孟子,学习就像织布一样,要一点一点坚持,要是中途放弃,就会前功尽弃。
《三字经》全文及词汇详解全解
![《三字经》全文及词汇详解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de23e45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8.png)
《三字经》全文及词汇详解全解《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由王鼎编著,以三字一句的形式,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
下面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词汇解释。
1. 人之初,性本善。
——人们刚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
2. 性相近,相远。
——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惯会使他们产生差异。
3. 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会发生变化。
4.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之道在于专注。
5. 昔孟母,择邻处。
——古代的孟母为孟子选择了一个良好的邻居。
6. 子不学,非所宜;——孩子不研究是不合适的;7. 幼不学,老何为。
——幼年不研究,老年将会后悔。
8.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9. 人不学,不知义。
——人不研究,就不了解道义。
10. 为人子,方少时。
——作为人子,还年幼时。
11. 亲师友,礼仪。
——尊敬师长和与友共处,研究礼仪。
12. 香九龄,能温席。
——九岁的小孩已经能够给床铺席席。
13. 孝于亲,所当执。
——孝顺父母,应该坚持。
14. 融四岁,能让梨。
——四岁的小孩已经能够把梨分给大人吃。
15. 弟于长,宜先知。
——对长辈要尊敬,应该先知道这个道理。
16. 首孝弟,次见闻。
——首先做到孝顺和尊敬朋友,然后才能研究知识。
17. 知某数,识某文。
——要知道一些数学和识别一些文物。
18. 一而十,十而百。
——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百。
19. 百而千,千而万。
——从百数到千,再从千数到万。
20. 三才者,天地人。
——三才指的是天、地和人。
......这是《三字经》的部分内容及词汇解释。
通过阅读和理解《三字经》,我们可以获得古代智慧和重要的道德准则,促进我们的人格发展和素质提升。
请注意,文中内容仅供参考,没装载着一些非官方的言论或解释,请自行核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经典语录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会了解到许多生活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以下是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完整版,大家可以复制收藏,或者到空间里!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5.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启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
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
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
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
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1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
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世界太大了。
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15.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
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
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18.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启示〗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
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启示〗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0.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启示〗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解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启示〗我国地处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
冷热均匀,冬天结霜,夏天结露,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
若你面向南方,那么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启示〗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
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3.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
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
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解释】州: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
行省:行政区域,简称省。
〖启示〗古代周朝分为九州:冀州、幽州、并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
秦抬皇统一中国后废九州改成郡县,到宋朝把郡县改成府,到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主持全国政务,各地区设中书省,称为行省,简称省。
三个五省,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划九省加收回台湾省,连原二十八省,共三十五省。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启示〗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
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7.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启示〗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启示〗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29.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
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30.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启示〗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
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
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启示〗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
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