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许多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建筑物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

的裂缝,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是长期困扰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难题。

结构的破坏和倒塌也是从裂缝开始的,故而人们对裂缝往往产生一种破坏前兆的恐惧感。不错,裂缝的扩展是结构物破坏的初始阶段;相对的一些裂缝其承载力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威胁;结构物的裂缝也可能引起渗漏、引起耐久性降低,保护层脱落、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等。所以常识的概念、一些验收规范和某些工程现场都是不允许结构物出现裂缝的。

近代科学关于混凝土强度的细观研究以及工程实践经验表明,结构物的裂缝不可避免,裂缝是人们可以接受的材料特征。对建筑物抗裂要求过严,必须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科学上要求将有害的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工程实践中的许多裂缝现象往往无法用荷载的原因加以解释。大批高层建筑地下室施工期间出现早期裂缝,其宽度及数量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并未发现荷载的变化。

因此我们重点探索由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问题。主要包括:温度(水化热、气温、生产热、太阳辐射等)湿度(自生收缩、失水干缩、碳化收缩、塑性收缩等)地基变形(膨胀地基、湿陷地基、地基差异沉降等)。

按照现代国际上发展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工程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极限理论:承载力的极限状态(Ultimate limit states)、使用极限状态(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

从国内外有关规范及一些重大工程设计看出,对待建筑物结构变形作用引起的裂缝问题,客观上存在两个学派:第一类是设计规范规定的很灵活,没有验算裂缝的明确规定,设计方法留给设计人员自由处理。对伸缩和沉降缝的设置没有严格的规定,基本上按经验留置。许多工程不留伸缩缝、沉降缝,采取“裂了就堵、堵不住就排”的处理手法。一些有关裂缝的计算则只做参考而不做规定(多见于美、日、英等国家)。第二类是设计规范有明确规定,对于荷载裂缝有计算公式并有严格的允许宽度限制对于变形引起的裂缝没有计算规定,只按规范每隔一定距离留一条伸缩缝,荷载差别大,留沉降缝就认为问题不存在了,即留缝就不裂的原则(多见于苏联、中国、德国、东欧一些国家)。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留缝与否并不是决定结构变形开裂与否的唯一条件,留缝不一定不裂,不留缝不一定就裂。结构裂缝与许多因素有关。

把工程建设的安全和防水完全寄托在补裂和堵漏上也是靠不住的。因为并不是任何裂缝都能顺利堵住。有些开裂经过长期多次反复堵漏也不成功,其影响生产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超过土建投资的若干倍。有些裂缝虽然没达到建筑物倒塌的程度,由于精神作用以及建筑装修及美观方面的原因,也常常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

控制裂缝应该防患于未然。尽量预防有害裂缝,防不住就堵,堵不住再排,重点在防。

2、裂缝的基本概念

裂缝是固体材料中某种不连续的现象。分为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

微裂缝主要有三种:①粘着裂缝:指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面上的裂缝,主要沿着骨料周围出现②水泥石裂缝:指水泥浆中的裂缝,出现在骨料与骨料之间③骨料裂缝:指骨料本身的裂缝。前两种较多,骨料裂缝较少。混凝土的微裂主要是指粘着裂缝和水泥石裂缝。微裂的存在对混凝土的基本物理性能:弹塑性、徐变、各种强度、变形、泊松比、结构刚度、化学反应等有重要影响。

荷载试验表明,当混凝土受压,荷载在30%极限强度以下时,微裂几乎保持不变;30%~70%荷载时,微裂开始扩展和增加;70%~90%荷载时微裂显著扩展并迅速增多,微裂之间相互串联,直至破坏。

由于微裂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沿截面是非贯穿的,故具有微裂的混凝土是可以承受拉力的。但是在结构的某些受拉力较大的薄弱环节,微裂在拉力作用下很容易扩展并串连起来,从而较早地导致断裂。另外,混凝土材料的非均匀性对混凝土抗拉很敏感。所以抗拉强度的离散程度远比抗压大。实际工程结构的裂缝绝大多数由抗拉强度和抗拉变形不足而引起。但以往在这方面大都是围绕抗压强度方面进行研究,而在抗拉方面研究较少。

微裂的原因按混凝土的构造理论加以解释。混凝土是骨料、水泥石、气体、水分组成的非均质材料。在温湿度变化的条件下,混凝土逐步硬化,同时产生体积变形。水泥石收缩较大、骨料收缩较小;水泥石的热膨胀系数大、骨料较小。他们的变形是不自由的产生相互约束力。假定圆形骨料不变形且均匀地分布在均质弹性水泥石中,当水泥石产生收缩时引起内应力,这种应力可引起粘着的微裂和水泥石变裂。

混凝土的微裂是肉眼不可见的。肉眼可见的裂缝范围一般以0.05mm为界(实际最佳视力可见0.02mm)。大于0.05mm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是微观裂缝扩展的结果。

一般工民建中宽度小于0.05MM的裂缝对使用都无危险性。故假定具有小于0.05mm的裂缝结构为无裂缝结构。所谓不允许裂缝设计也只能是相对的无大于0.05mm初始裂缝的结构。

混凝土有裂缝是绝对的,无裂缝是相对的,所谓结构的抗裂质量只是把裂缝控制在一定范围而已。近代混凝土亚微观的研究认为:微裂的扩展程度就是材料破损程度的标志。同时,微裂的存在也是材料本身固有的一种物理性质。

热拌混凝土新工艺可使混凝土在硬化前的塑性状态时沿着截面受热,促进水化。混凝土各组分产生不均匀热膨胀几乎处于自由状态,从而减少了内部初始应力,具有减少微裂的优点,这是发展热拌混凝土的最早理论基础。蒸养的混凝土承受初凝后的剧烈温差,硬化过程中的不均匀热膨胀受到显著的约束,所以含有较多的裂缝。而处于长期潮湿状态下养护的混凝土初始内应力较小,因收缩差别较轻,收缩率较低,故微裂较轻。

3、裂缝产生的原因、广义荷载及其特点

结构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承受两类荷载,有各种外荷载和变形荷载(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陷),统称广义荷载。其中静荷载、动荷载和其他荷载称为第一类荷载,变形荷载称为第二类荷载。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中:

①由外荷载(静、动荷载)的直接应力,即常规计算的主要应力引起的裂缝。

②由外荷载作用,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

③由变形引起的裂缝(第二类荷载)。结构由温度、收缩、和膨胀、不均匀沉降等

因素引起的裂缝。

建筑物的裂缝也可能由于特殊的变形变化引起,如地震引起的裂缝可看作是地基的动态变形变化;滑坡、地基的水平位移引起建筑物裂缝也是由于地基的变形引起的,可能是缓慢地徐变变形,也可能是突然的失稳变形。

两大类原因中哪一种是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呢?

工程实践中结构的裂缝原因,属于由变形变化引起的占80%以上;由荷载引起的裂缝不到20%。80%的裂缝中也包括变形变化与荷载的共同作用,但以变形变化为主所引起的裂缝;同时在20%的裂缝中也包括变形变化与荷载共同作用,但以荷载为主所引起的裂缝。

4、裂缝的形式与质量控制

裂缝按其形状分为表面的、贯穿的、纵向的、横向的、上宽下窄的、下宽上窄的、枣核形的、对角线的、斜向的、外宽内窄的和纵深的(深度达1/2厚度)等等。裂缝的形状与其受力状态有直接关系。一般裂缝的方向同主拉应力方向垂直。但在砌块结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