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一:你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什么是比较文学?
答:比较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产生与人类长期通过“比较”探索文学现象间联系的逻辑密切相关。
因为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机制,包括人们对比较文学形成的共识是在“跨越”前提下进行的文学研究。
问题二:比较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一般教材概括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综合生,3、族际性,4、语际性,5、科际性,6、比较法不是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法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作为应对克罗齐挑战的策略,把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缩小到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并提出一个非常名的界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基亚说:‚比较文学并不是文学比较,比较只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谈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说:‚那‘比较’是只在于把那些从各国不同文学中取得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文章等并列起来,从而证明它们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而除了得到一种好奇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以及有时得到一种爱好上的批判以至于高下等级的分别之外,是没有其他目标的。
这样地实行‘比较’,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有兴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却一点也没有历史的含义,它并没有由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学史推进一步‛(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7页)。
这里克罗齐、基亚、梵〃第根对‚比较‛的理解,都是从方法论(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层面上把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混同起来。
实际上,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较:首先,比较文学的比较是有‚跨文化‛的前提;其次在操作上,‚‘比较文学’的‘比较’不是简单的对比,不是表面化的类比,不是单纯比较异与同,而是寻求世界各国文学之间各种复杂的内在关系‛(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P7);最后,更重要的是,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仅仅是方法论层面的比较,它是对文学进行跨文化研究中的一种‚视野‛,一个立场,一种观念,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东西。
既然‚比较‛在比较文学中是一种如此重要的成份,我们就得肯定比较文学的‚比较性‛,只是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这种比较性的内涵。
问题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历史事实关系
这是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所倡导的。
梵〃第根认为:‚整个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计划‘经过路线’,刻画出有什么文学的东西被移到语言学的疆界之
外这件事实‛(《比较文学论》P74)。
也说是以两种或多种文学的事实联系,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这种关系的研究内容:从文学影响的起点考证放送国的放送者,从文学接受的到达者考证接受国的接受者,然后从两者之间的事实材料考证经过路线,再从经过路线追踪传递者。
总之,两种或多种文学的影响一接受的历史事实关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2.美学价值关系
这是美国比较文学学者最早倡导的。
其研究内容:把历史上没有事实联系的两种或多种坏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看作人类文化的审美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存在着共同的价值结构之中,追求它们之间共同的美学价值关系。
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既存在于有事实联系影响研究,也存在于毫无事实联系文学现象或类型的平行研究。
他说:‚对中国的、朝鲜的、缅甸的和波斯的叙事方法者抒情形式的研究,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这例同东方倡然接触之后产生的作品的影响研究同样重要‛(《比较文学的名与实》)要类文化是多元的,但人类在思维情感、心理和审美诸多方面则表现出人类的共通性,这就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学表现出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的相似性。
因而在没有材料证明具有事实联系的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共同美学价值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3.学科交叉关系
这一关系最早完整提出的是美国学者雷马克。
他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以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教材P137。
人类在思维、情感、心理和审美等方面表现的人性共通性,不仅表现在不同文学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
而且从人类知识的整体看,人类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学科的划分只是对这个大系统的内在结构的理性把握,各学科也就构成这个大系统下的众多子系统,并且互为对象。
美国学者拉兹洛在《系统、结构和经验》一书中认为:‚其中每个系统的环路必须在某些方面对其对象来说是开放的。
‛因而各子系统之间,也就是各学科之间具有边缘性交叉。
通过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当然更能深入认识把握文学的特质和规律。
因而,文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问题四:比较文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标志:(1)名称提出;
(2)讲座、课程开设;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里昂设立,由戴克斯特担任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讲授‚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从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创办杂志;1877年匈牙利的梅次尔在布达佩斯创办了《比较文学学报》(后来改名为《比较文学杂志》),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4)出版专著: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书出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之手,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一部专著。
时间:19世纪后半期
主要发源地:法国: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文化成因: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2)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3)自然科学:进化论(达尔文)、比较解剖学(居维叶);4)比较宗教学的影响。
问题五:对比较文学可比性的认识。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影响研究可比性,表现为寻求两种或两种有上文学的同源性关系。
它建立在对文学影响联系的事实考证的基础上,无论流传学、还是媒介学,其间的影响联系总存在于起点与终点这一历史事实关系的两端。
因而探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相互影响的起点、终点与经过路线等事实联系,因此,影响的种类、流传途径与接受方式,构成了影响运动状态的全部内容。
这些都是影响研究可比性的内容。
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是寻求同类性。
平行研究是无事实联系的跨文化文学现象内在关系的研究,因而运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对其相似或相异进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平行的对比,分析、综合、阐释等,这些构成其可比性的内容。
这种研究对象之间,从逻辑上讲,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功能作用或者说价值上的相通,尤其美学价值的相通,属于同类;从时间上讲,虽然有时间上的先后,但这种先后对比较研究来说没有意义,只是一种共时的研究。
总之,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是确定两个或两个有上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现
象的同类性,在同一个基点(层面、范畴、角度)上进行比较。
换句话说,平行研究是对两个或多个事实上不相干的文学现象作共时性的价值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得找到它们之间价值关系的共同基础。
找到了这个共同基础(即同类性),平行研究就有了科学保证。
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初始阶段,由于中国传统诗学解读逻辑的相对不足,以及对新兴文体的无能为力,研究者运用拿来主义的眼光,引入国外的文学理论进来,以便更加条理化地阐释中国的文学现象,这种研究模式被称为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法是阐发研究的类型的主要方法。
总而言之,阐发研究法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间的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和文学间的互相阐发。
阐发研究因具备跨民族、跨文化的性质因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类型。
阐发研究法的核心是跨文化的理解因而具普遍意义,民族文学通过阐发,由传统转向开放因而具有世界性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还为民族文学间的对话开辟道路所以几乎是用于一切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
阐发研究如果不注意文本的实证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则容易走向科学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