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级《基础心理学》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解释

1、心理学

2、反射

二、填空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建立第一个开始的。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和两部分,前者包括、和;后者包括、、和。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和。

4.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客观”是就其反映的而言;“主观”是就其反映的而言。

5.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也有分工。枕叶与有关,颞叶与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6.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类,既和。其中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7.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和。

三、选择: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于心理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是()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D、反射

4.“谈虎色变”属于()。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D、反射

5.下列哪一种属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见风流泪

B、乐极生悲

C、谈梅生津

D、望梅止渴

6.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A、谢切诺夫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D、培因

7.听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8.普通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A、所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B、个性心理及其规律

C、正常人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心理学基本原理D、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9.( )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A、亚里士多德B、笛卡尔C、冯特D、赫尔巴特

10.下列哪一种属条件反射?()。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11.在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示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调查法

12.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及原因。他用的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13、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14、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D、反射

四、判断

1.心理现象是异常复杂的,因而也是神秘莫测的。()

2.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说明只要有外界刺激,人就会作出一定的反映。()3.如果将新生儿置于一个完全缺乏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的环境中喂养长大,他就不会有人的心理。()

4.心理在反射中发展。()

5.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6.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条件反射。()

7.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就有人的心理。()

8.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科学。()

9.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

10.问卷法常用来测量智力和个性特征。()

五、问答

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条件对立统一的产物?

2.学习《心理学教程》有什么意义?

3.你对心理的实质是怎样理解的?

4.简述心理过程(知、情、意)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一、解释

1、感觉

2、知觉

3、观察

4、注意

二、填空

1、注意品质包括、、、。

2、人在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和。

3、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的注意叫做。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的注意叫做。

4、由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叫感觉;的反映叫知觉。

5、感受性即的能力,不同的人有感受性。

6、知觉具有、、、等特性。

7、空间知觉包括知觉、知觉、知觉和知觉。

8、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 观察力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由外部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和。

10、由内部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和。

11、教师在课堂上过早出示教具会分散学生的,待使用时又失去了教具的。

12、视敏度俗称,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岁时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三、选择题:

1、有自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A、有意后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答案都不是

2、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 ) 。

A、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起伏D、注意的分配

3、()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4、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特征。

A、对比B、暗适应C、明适应D、疲劳

5、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称之为“双子叶植物”,画家称之为“写生对象”,木匠称之为“优质木材”,这是因为人们的知觉具有()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6、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A.视觉B.听觉C.肤觉D.运动觉

7、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阶段。

A.个别对象B.空间联系C.因果关系D.对象总体

8、听觉的发展包括()。

A.纯音听觉的发展B.语音听觉的发展

C.纯音听觉的发展和语音听觉的发展D.听觉敏感度的发展

9、“万绿从中一点红”之所以引人注目,这是由()引起的。

A.刺激对比B.刺激强度C.刺激新奇D.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10.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11.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属于()。

A、心理过程

B、认识过程

C、个性动力系统

D、心理状态

12.属于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的是()。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13.夜空中的流星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是由于刺激物的()。

A、强度

B、新异性

C、运动变化

D、对比

14.从注意的规律来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B、不良的品质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

15.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这属于注意的()。

A、分散B、分配C、转移D、广度

16.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是注意的( )。

A 、分配B、范围 C 、稳定性D、转移

17.人在每一瞬间,将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些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这一特点指的是注意()。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目的性

D.能动性

18.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 、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分散注意

19.指出下列事例哪个是有意注意()。

A、观看别出心裁的广告

B、专心做功课

C、奇装异服引人注意

D、围观车祸现场

20.“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始不能成”,这说明了()。

A、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B、注意分配的规律

C、人不能同时干两件事情

D、动机定律

21.人脑对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

A、感觉

B、知觉

C、色觉

D、错觉

2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立即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

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

2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下列哪种心理现象?( )

A、知觉

B、嗅觉

C、嗅觉适应

D、嗅觉感受性

24.教师讲课时要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25.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属于知觉的( )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26.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27.在人群中,一下就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朋友,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28.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心理现象是()。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表象

29.在旅游业中加强导游工作是为了增强旅客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30.教学中,重点部分要加大声音,放慢速度,使之从其他内容中突出出来,这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31.在学习中读到残缺的字句,我们能根据经验补足其残缺部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32.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哪种特性?()。

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33.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