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邹平一中张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3)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导入新课: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为什么会分为这么多的流与派呢?主要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这里首先弄清楚两个哲学范畴:你认为思维包括哪些内容?---认识、思想、态度、看法、计划等等。存在包括哪些内容?思维以外的所有的一切对与我们的意识来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存在简单地讲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教师:既然是关系那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呢?
2.基本内容: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教师:本原是啥意思?---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
教师:这个问题又可以称作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一性在哲学上理解为先有谁后有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两个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大家看这个问题: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
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在动?
学生:风动,幡动,心也在动
教师:是先有心动还是先有幡动?是心动引起的幡动还是幡动引起的心动?
学生:回答什么的都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思考深入的学生倒认为是心动引起了幡动)
教师:幡动与心动放映了主观与客观两个世界的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支持哪一种世界观?--
学生:唯物主义
教师:在这里站错的队列不要紧,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持有了错误的世界观,那就可能和他一样倒霉-----(课件《神父是怎么死的?》)
学生:因为太相信上帝了,这里也证明了上帝是不存在的,即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教师:上面我们研究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这也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
(2)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同一性也就是指我们的主观世界能不能与客观世界完全吻合起来,即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形成了两种完全对立的世界观,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案例探究:《惠庄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问题:你支持谁的观点?
学生讨论:各方都有支持者。需要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可知论的两个代表---休谟与康德
材料一:休谟,大卫(Hume,David 1711~1776)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
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是心理的知觉和感觉,感知以外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物质的实体还是精神的实体,究竟是否存在,我们是无法解答的。他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
材料二:伊曼努尔·康德,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
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
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墓碑铭文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物”,并认为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之物的真实反映。
教师:康德的观点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比如这水是热的还是凉的?
学生:摸一下不就知道了?
教师:那是你手的感觉,不是水的热度。它到底是多好度?
学生:用温度计测一下不就知道了?
教师:那温度计测出来的有没有误差?
学生:有。
教师:还是水的精确温度还是不知道。所以世界是不可知的。
教师:到底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水的温度能不能精确是认识?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误差会越来越小,所以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没被认识是事物,这是马克思主义可知论的观点。比如以前的癌症--痨病,现在不也被正确认识,能彻底治愈了吗。也就是说虽然现在还有那么多癌症但随着实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可以被认识的。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可知论。
教师:以上我们探讨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现在来探讨一下它为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3.为什么?
看课本探究:
问题:①材料中提到的哪些属于意识范畴,哪些属于物质范畴?
②由此看出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
板书(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问题探究:
①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谁?---世界
②面对这一事物,我们要研究它哪些问题?首先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通过分析得出,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这一问题。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与方向,决定着对其他问题的回答。(板书)(2)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这一问题。
(3)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与方向,决定着对其他问题的回答。
小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巩固训练:见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