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课程作业 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塑性力学课程作业 1 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 答:请参见教材第一章。
2. 答: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比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更为广泛,是几何尺寸和形态都不受任何 限制的物体。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两者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的不同。
3. 答:弹塑性力学与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是否同属固体力学的范畴,它们各自求解的主要问
题都是变形问题,求解主要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相同的。这一基本思路的主线是:(1)静 力平衡的受力分析;(2)几何变形协调条件的分析;(3)受力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分析; 4. 答:“假设固体材料是连续介质”是固体力学的一条最基本假设,提出这一基本假设得意
义是为利用数学中的单值连续函数描述力学量(应力、应变和位移)提供理论依据。 5. 答:请参见本章教材。 6. 答:略(参见本章教材)
7. 答:因为物体内一点某微截面上的正应力分量 σ 和剪应力分量τ 同材料的强度分析 问题直接相关,该点微截面上的全应力则不然。
8. 答:参照坐标系围绕一点截取单元体表明一点的应力状态,对单元体的几何形状并不做 特定的限制。根据单元体所受力系的平衡的原理研究一点的应力状态。研究它的目的是: 首先是了解一点的应力状态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进一步了解该点的主应力、主方向、 最大(最小)剪应力及其作用截面的方位,最终目的是为了分析解决材料的强度问题。 9.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10. 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11. 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这样分解的力学意义是更有利于研究材料
的塑性变形行为。
12. 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纳唯叶 (Navier) 平衡微分方程的力学意
义是:只有满足该方程的应力解和体力才是客观上可能存在的。
13. 答:弹塑性力学关于应力分量和体力分量、面力分量的符号规则是不一样的。 它们的
区别请参见教材。
14、答:弹塑性力学的应力解在物体内部应满足平衡微分方程和相容方程(关于相容方程
详见第3、5、6章),在物体的边界上应满足应力边界条件。该应力解才是客观的、真 实存在的唯一的解。
二、填空题:
1、 6 ; zx yz xy z y x τττσσσ、、、、、 ; 2. 平衡微分方程 ; 0=+'i j j i F σ ;
三.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
2、C ;
3、D ;
4、D ;
5、A ;
6、A ;
7、A ;
8、D ; 9. C ; 10. C ; 11. C ; 12. B ; 13. A ; 14. B ; 15. D ; 16. C ; 17. D ; 18. D ; 19. A ; 20. D ; 21. B ; 22. C ; 23. C ; 24. B ; 25. A ; 26. B ; 27. D ;
四、解:
⎪⎪
⎪⎪
⎭⎪
⎪⎪⎪
⎬⎫=+∂∂+∂∂+∂∂=+∂∂+∂∂+∂∂=+∂∂+
∂∂+
∂∂ 0 0 0
z z
yz xz y zy y xy x zx
yx
x
F z y x F z y x F z
y x στττστττ
σ
五.计算题
1.解: 2.53
3
x y z
ii m a σσσσσ++=
=
=
0()0
0()
()m x m xy
xz
ij ij m
ij m
yx
y m yz
m zx zy z m S σσσττσδσστσστσττσσ⎡⎤
-⎡⎤⎢⎥
⎢
⎥=+=+-⎢⎥⎢⎥
⎢⎥⎢⎥-⎣⎦⎣
⎦
2.5000.50
3.50 2.5000.520
2.5
3.52 2.5a
a
a a a a a a a
a ⎡⎤
⎡⎤
⎢⎥⎢⎥=+--⎢⎥⎢⎥⎢⎥⎢⎥--⎣⎦⎣⎦
m ij σδ球应力张量作用下,单元体产生体变。体变仅为弹性变形。ij S 偏应力张量作用下单
元体只产生畸变。塑性变形只有在畸变时才可能出现。关于岩土材料,上述观点不成立。
2、解:(1). 左端面的应力边界条件为:据圣文南原理
题五、2图
00,
0,
00,
0h
x x h
h y xy
h h
x h F dy F dy P m y dy σσσ---⎫∑==⎪
⎪∑=+=⎬⎪⎪∑=⋅⋅=⎭
⎰
⎰⎰
3. 解(1): 1224x y z x x I σσσσσ=++=++=+;
2
2
2
2x y
y z
z x
xy yz zx I σσ
σσ
σσ
τττ=---+++2420404x x x σσσ=---+++=-
22232x y z xy yz zx x yz y zx z xy I σσστττστστστ=+---404000x x σσ=+---=
321230n n n I I I σσσ---=
即:32(4)40n x n x n σσσσσ-++= , 2[(4)4]0,n n x n x σσσσσ-++=n σ' 将:2n σ''=代入上式解得:2x σ=;故知: 268(2)(4)0;n n n n σσσσ-+=--=
2;4;n n σσ'''''== 由:123σσσ≥≥知: 14;σ= 22;σ= 30;σ=
3.又解(2): 代入教材、公式:2n σ=代入
123123123()0()0()0x n xy xy xy y n xy zx xy z n l l l l l l l l l σστττσστττσσ⎫-++=⎪+-+=⎬⎪++-=⎭
2323(2)0000(22)2002(22)0x l l l l l σ-++=⎫
⎪
+-+=⎬
⎪
++-=⎭
由:2221231l l l ++=,且由上式知:2式知30l =,由3式20l =,故0l ≠,则知:2x σ=;(由1式)
再由:
(2)
000(2)
200
2
(2)
n n n σσσ--=-展开得:
(2)(2)(2)4(2)0n n n n σσσσ-----= ; (2)[(2)(2)4]0n n n σσσ----= 则知:2n σ=; 由:22(2)(2)4(2)2n n n σσσ---=--(22)(22)0n n σσ=---+= 即:0n σ=;4n σ=; 再由: 123σσσ≥≥ 知:1234,2,0;σσ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