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元素
客家建筑元素概述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它以客家人民的居住特点、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客家建筑元素主要包括建筑布局、材料选用、雕刻装饰和彩绘等方面,它们体现了客家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家族血脉的传承。
一、建筑布局客家建筑的布局通常是以一个或多个汉字的形状来设计的。
一般来说,客家建筑有三进两院的布局,中间的院落称为“天井”,两侧的院落称为“前厅”和“后厅”。
天井往往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同时也是家庭祭祀和排练活动的场所。
前厅和后厅则用于起居和客人接待。
二、材料选用在材料选用方面,客家建筑更多的采用了木材和石材。
木材被用来搭建房屋的骨架,而石材则用来修建墙体和地基。
这种结构设计不仅使建筑物更加坚固耐用,同时也使室内外的温湿度得到良好的调节,以适应客家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
在木材的选用上,客家建筑通常使用原木,以保持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色彩。
而在石材的选用上,则注重选用色泽均匀、质地坚硬的石材,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外观和结构稳定。
三、雕刻装饰客家建筑的雕刻装饰充满了浓厚的民俗色彩,常常以花卉、鸟兽、人物等形象作为主题。
这些雕刻形象既富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又传递着客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在雕刻技法上,客家建筑主要采用凿刻和雕琢的方式。
凿刻是一种常见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刻痕和凿孔来表达图案的细节和层次感。
雕琢则是一种高级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刻削和打磨来表现出更加精细的雕刻效果。
四、彩绘彩绘是客家建筑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增加建筑物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客家建筑的彩绘通常以红色、黄色和蓝色为主调,这些色彩不仅象征着喜庆和吉祥,还能够与建筑的架构和雕刻装饰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彩绘的内容通常包括花卉、动物、人物和字画等,它们富有变化和层次感,将客家建筑装饰得栩栩如生。
同时,彩绘也起到了保护建筑物的作用,它可以防止阳光和雨水对建筑物外墙的侵蚀,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客家聚居建筑的室内特征
客家聚居建筑的室内特征文/林皎皎客家人是受战乱影响.在不断南迁中逐步形成的民系。
客家聚居建筑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民居之一。
虽然客家聚居建筑在形制上有所差异.但其室内却呈现出相同的特征。
在空间布周上.客家聚居建筑讲究中轴对称;在装饰手法上。
客家人注重铺地.窗产、木结构构件以及门楼的设计;此外.客家人还使用楼名、楹联,为聚居建筑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客家人是受战乱影响,在不断南迁中逐步形成的民系。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客家人选择了聚居的模式,建造了一种巨型住宅,这里统称为”客家聚居建筑”。
客家聚居建筑形式多样,各地的叫法也各有不同.根据建筑的基本造型.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单层建筑,包括俗称的”门堂屋”和”围垅屋”;单层与多层混合建筑.即俗称的”五凤楼”和”围屋“;多层建筑,即俗称的”土楼”或’围子”。
虽然建筑形制有所差异,但在客家聚居建筑背景下.其室内却呈现出相同的特征。
一.空间布周客家聚居建筑讲究中轴对称,除了少数特例外,各种形制的聚居建筑的内部厅堂布局,卧房配置、楼梯的分布.边门的开设都是严格对称的,给人一种平衡稳定的感觉。
客家聚居建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聚族而居的空间核心——祠堂建筑特别发达,通常被设置在建筑主轴线的中心位置,属于开敞空间。
I图1)和贵楼(方搂)承启楼(圆楼)图1中轴对称的客家聚居建筑数量最多的房间是客家聚居建筑中的封闭空间。
同一建筑内的房间大多采用统一的形式和尺寸。
最常见的平面形式有矩形和曲边梯形两种(图2),其中曲边梯形房间俗称”斧头问”,仅见于圆形或少数异形建筑中。
矩形房间和曲边梯形房间的面积通常为12平方米.少数房间面积可达15平方米,主要是供家庭成员起居之用,此外也有部分房间用作储藏室.厨房等。
由于面积的限制,房间的布置相当简单.卧房通常仅安放一床,一桌、一柜和数张椅。
在斧头间中,家具一般靠两条直线边摆放,墙壁上也没有装饰.直接用灰刷白。
图2房间平面图在聚居建筑内.一个独立的小家庭也往往拥有数个房间.但这些房间都是独立的,只有通过公共交通空间——廊或楼梯.才能相互联系。
浅谈客家传统民居建筑
浅谈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本文简要介绍了客家围龙屋的形式、建筑构造和使用功能。
标签:围龙屋;形式;厅;景观客家,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先贤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在艰苦卓绝的迁徙和开拓中,淬炼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客家文化中,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围龙屋尤其具有代表性。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客家围龙屋的形式主要有方形、圆形。
不论是采用方形还是圆形的平面布局,大部分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
这种严格的对称和谐关系的追求所展现出来的严肃、井井有条,是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在围龙屋空间构成中的展现,是为人的生活而设的理想空间。
这种空间序列的完整性、布局位序的规整性、内院弹性空间的公共性,不仅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满足了住户的需要,又能唤起客人和睦亲近的心理。
同时,客家人将这种“天地方圆”的思想體现在建筑造型上,也是一种“幸福”、“美满”的象征。
从建筑美学上讲,庄严美丽,有安稳完美之感。
另外,出于防卫的本能需求,客家民居建筑也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的产物。
围龙屋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半部分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者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于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又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杠二横”,一围层;有“三杠四横”,二围层,规模大的甚至达到“三杠十横”,五围层。
浅谈客家文化和客家传统建筑
浅谈客家文化和客家传统建筑客家的由来源自一个很古老的并被客家人认可的传说,略有史料记载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正是这一种善于学习及尊重当地文化的特性让客家人很快地就能融入当地居民,并用本家族累积的经验去发展农业,牧业,和建造适合客家,适合当时情况的特殊建筑种类-"客家建筑"。
一、客家人的由来说到客家人,人们马上会问:何谓"客家"?"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
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
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
客家人以此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客家建筑物特点简介
客家建筑物特点简介客家建筑特点简介一、客从何处来客家先祖曾陷入困境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早在晋元帝时候,对于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形成了“客家制度”。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中原遭遇“五胡乱华”。
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至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到鄱阳湖、赣南山区。
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这股潮流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先后爆发“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将第一次南迁的汉人推向了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这次南迁,延续到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发生在两宋之际,由于金人和蒙古铁骑南下,文天祥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其余先民被迫继续南迁。
第四次大迁徙清初到同治年间,由于满族南下和人口膨胀等影响,第二、第三次迁移的旧客家人往广东中北部、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地方扩散,其中也包括清政府主动发起的“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第五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
之后发生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客家人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二、客家人主要集聚地全世界有客家人约8000万人[4-7]。
其中国内5000万人[5-6],国外有3000万人左右[8]。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客家侨都——广东惠州客家古邑——广东河源客家摇篮——江西赣州客家首府——福建汀州客家人占台湾人口18.1%,约419.7万人,最多是新竹县71.6%,其次是苗栗县64.6%是客家人。
然后是桃园市39.2%,再来是花莲县31.7%,新竹市是30.1%,之后是屏东县23.7%,台东县是19.9%,台中市是16.4%,台北市是16.4%,南投县为16.0%、新北市为14.1%,高雄市为11.6%,基隆市为10%。
在台湾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省嘉应州的嘉应(梅县)、镇平(蕉岭)、兴宁、长乐(五华)、平远。
客家建筑的特点
客家建筑的特点客家人是中国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客家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之一,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客家建筑的特点,带您领略客家建筑精髓的魅力。
一、凝聚传统与实用的结合客家人以务实而著称,他们的建筑风格同样表现出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
客家建筑注重功能和实用性,追求经济合理的设计,使每一个建筑都能充分满足家庭的需要。
在材料选择上,客家建筑多采用木材、石材和泥土等当地资源,这既是出于经济考虑,也是一种环保的表现。
与此同时,客家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固和耐久性,以应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挑战。
二、坡屋顶与天井的独特设计客家建筑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坡屋顶的设计。
坡屋顶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水流滴漏,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让室内保持凉爽。
坡屋顶的造型通常呈现出双峰或多峰的形态,给人一种高大、挺拔、古朴的美感。
另外,客家建筑中常常设置有天井,天井除了起到采光和通风的作用,还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场所,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场所。
三、围龙巷与土楼的独特布局在客家建筑中,围龙巷与土楼是两种典型的建筑形式,它们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围龙巷是一种由多幢住宅围成一个四方形的院落,形成“一围、二堂、三楼、四石头”(一围是指外围建筑,二堂是指公共活动场所,三楼是住宅楼,四石头是指庭院中四块石头)的布局。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客家人对家庭生活的尊重,又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而土楼是客家建筑中最为壮观的建筑形式之一,它外部采用圆形或方形的形状,内部则采取环形或正方形的布局。
土楼通常有三到五层,外墙厚度达到数米,可抵御外力的侵袭,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
四、彰显家族文化的雕刻和装饰客家建筑中的雕刻和装饰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客家建筑的门楣、柱子甚至内部家具上,都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这些雕刻经常以自然界的图案、符号和人物形象为主题,既体现出客家人对自然环境的崇拜,又表达了对家族的敬意和尊重。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广东河源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客家文化的地方,而客家围屋建筑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的特有建筑形式,融合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宗族观念和建筑艺术,展现了客家人的独特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外观特征、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进行探究,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一、外观特征客家围屋建筑外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风格和材料上。
客家围屋的形式独特,通常呈长方形或方形,四面用土坯砌筑而成,屋顶用青瓦覆盖,整体造型简洁而稳重。
屋顶呈马背形状,边角翘起,有利于排水并能够更好地抵御台风袭击。
屋顶的设计既考虑了实用性,又兼顾了美学效果,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客家围屋的风格朴实稳重,外墙一般为素墙,没有花纹和浮雕,窗户和门廊的设计也较为简洁,注重实用性。
客家围屋建筑在建材的选择上,通常采用当地的土木材料,既符合环保理念,又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客家人对环境的尊重和热爱。
二、建筑结构客家围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客家围屋通常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其中前厅用作客厅和起居空间,中厅作为主要的生活空间,后厅则被用作厨房和卧室。
整个建筑采用了通风采光和布局合理的设计,使得室内空间较大,并且采光通风效果良好。
在建筑结构上,客家围屋通常采用了榫卯结构和木结构,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牢固耐用。
客家围屋还采用了天井设计,使得室内外的空间得到了很好的连接,增加了整个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和层次感。
三、文化内涵客家围屋建筑不仅体现了客家人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客家围屋建筑展现了客家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族观念。
客家人非常重视家族观念,客家围屋是整个家族居住的场所,是家族凝聚力和精神支柱的象征。
在客家围屋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祭祀和祭祖的场所,这些场所凸显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和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浅谈客家建筑的艺术特色
浅谈客家建筑的艺术特色作者:吴智华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1期客家人的祖先源自华夏中部,迁移使得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相溶发展并在这中原地上休养生息发展昌盛。
大多长久习惯生活在丘陵山坡地带,这样地形铸成特有的客家文化,也被叫做“生活在丘陵上的民族”。
特别是在古代明代后期跟清代初时期,江西省跟广东省相交地带匪盗猖狂,社会民不聊生,客家的有钱人家为了能更好保住自己财产。
慢慢开始有了意识要怎么组织起来不被匪盗杀害,他们就开始用房屋的坚韧墙面来抵御,能发挥到自我安全作用的藏身地。
这就是客家人的智慧体现,是我们现在为之叹官的建筑体,也是拥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客家建筑形成过程及文化背景在历史发展中为的是解决温饱,家族兴旺,但随着人口的增多,不得不面临着房子居住的困难。
就要去解决居住问题,他们开始思考,用些什么材料来铸造这房子。
在当时看来没有大型的机械工程,只能开采更容易的材料,那就是泥土跟树木。
在现有的资料无法知道第一个人是怎样子开采发明。
在当时看来没有大型的机械工程,只能开采更容易材料那就是泥土跟恋前史情愫、美艳绝伦的巧夺天空想法和根据当下自然环境件结合的产物。
不管怎么说以前客家人跟现在比,建成的第一座土楼很不美观,也不完善,更沒有现在的壮观、漂亮,很不完整;看起来那楼房就像以前的稻草屋,很是窘迫。
但是经过岁月长河中,有才的“客家佬”不满于现状,追求更高的艺术,不断尝试创新,用的泥土技术越来越娴熟高超,审美也不断提高,就像一个艺术家不断地进步,楼房一个比一个高大,里面的装饰也不断更新,房展变化出庞大、稳固、美丽精美的土建筑楼。
首先,方便开采更加的环保,房子开始有了颜色,大大加强了视觉的审美。
二、古代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艺术的影响(一)探讨人文自然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客家土楼是以独特的建筑特色在整个地球上别有一番特色。
在建筑邻域是跟地域环境人文息息相关。
要是客家人不在就不会出现客家土楼,要是没有五次的战乱迁移就不会有内心得害怕而出现围屋土楼的出现,小到一堆红土大到五六层土楼,这些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成果。
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
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一、客家围屋建筑的特征1.宏伟壮观:客家围屋建筑多呈四合院状,外形庞大,建筑面积通常在1000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千平方米。
整个围屋由多个楼阁、房舍组成,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2.坚固耐用:客家围屋建筑采用木材和砖石等天然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
围屋的墙壁厚实,屋顶覆盖有瓦片或石板,能够有效抵御风雨和其他自然灾害。
3.多层结构:客家围屋一般分为多层,最高可达三至五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一楼主要用于储存粮食和谷物,二楼用作起居和饮食,顶楼供人居住。
多层结构能够节约用地,并方便舒适的生活。
4.防御性强:客家围屋建筑的墙壁厚实,并设置了各种防御设施,如天井、堡台、望楼等。
这些设施能够提供有效的防御和保护,帮助客家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和山区盗匪。
5.环境友好:客家围屋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建筑的布局通常遵循地势起伏和山水环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照、风力和水资源。
围屋常常建在山腰、河边或坡地上,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客家围屋建筑的传统文化特色1.家庭观念强:客家人重视家族和家庭的重要性,围屋作为家庭居住的象征,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价值观。
围屋内部分为多个房舍,每个房舍由不同的家庭成员居住,但又共享一个院落和共同的生活空间。
2.文化保护意识:客家人崇尚传统文化,尊重历史和祖先。
在围屋中,可以见到许多代代相传的家族文物、文献和古董,如家谱、家书、字画等。
这些物品代表着客家人对传统的热爱和守护,是他们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3.社区凝聚力:客家围屋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了社区的凝聚和交流。
围屋的庭院是社区的活动中心,家庭成员和社区居民可以在这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家族聚会和集体活动。
这种社区凝聚力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4.孝道文化:孝道是客家人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围屋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
客家围屋的多层结构让老年人住在顶楼,以便他们享受阳光和空气,并方便年轻人照顾。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客家围屋是广东河源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代表了客家人的独特文化和建筑艺术。
围屋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结构和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前来探寻,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
在这里,我们将探究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客家围屋的特点客家围屋是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它是将一片土地包围在四周,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而围在这个院落周围的就是围屋。
在平面布局上,客家围屋的主要特点是呈现出一个四合院的形状。
围屋通常是由四座独立的建筑物组成,它们围绕着一个中央的庭院而建。
这种布局既满足了客家人对家族生活的需求,也为家族成员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这种围屋式的建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的家族观念和家庭观念。
在建筑结构上,客家围屋也有其独特之处。
围屋的建筑多采用土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石、木材和石灰等。
围屋的墙体一般采用厚实的土砖,而屋顶则多为青瓦或者木瓦。
其建筑结构简洁而稳定,传统的木质榫卯结构使围屋在地震频繁的客家地区有很好的防震功能。
客家围屋的外观通常呈现出简洁朴实的特色。
围屋的外墙大多为素色石灰或土黄色,屋顶覆盖着深色的瓦片,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古朴而典雅。
围屋的中心庭院通常布置有花园或者小池塘,使得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宁静和优美。
二、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客家围屋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客家人文化内涵的载体。
在客家社会中,围屋是家族的象征,代表了家族的荣耀和传统。
围屋内部的布局和结构也体现了客家人的家族意识和家族规范,在围屋内,不同世代的家族成员各有自己的活动区域,同时也有共同使用的空间,这种布局有助于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客家围屋建筑中,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元素。
在围屋的门楼上通常都会镶嵌上红色的门框,门框上会雕刻一些祥云、龙凤和其他吉祥图案,寓意着家族的兴旺和发达。
围屋的庭院通常会有一些花草树木,以及一些传统的装饰物品,如陶瓷器具、花瓶、宣纸画等,这些装饰给围屋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掀开客家土楼的神秘面纱
掀开客家土楼的神秘面纱客家土楼,位于中国福建、广东和台湾一带,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既宏伟壮观,又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防御性能。
除了建筑本身的魅力外,客家土楼还有许多神秘的故事和传说隐藏在它们的背后。
客家土楼的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古代,客家人经常面临战乱和盗匪的威胁,因此他们需要能够提供安全居所的建筑。
土楼的特殊结构具有防御功能,能够抵挡火灾和外敌攻击。
它们通常建造在山坡上,周围环绕着河流或湖泊,以增加其防御能力。
土楼的墙壁采用的是厚重的土砖和石头,外加上下平行排列的木桩支撑,非常坚固。
土楼的入口通常设在二楼以上,需要使用梯子才能进入,从而增加了外敌进入的难度。
这些防御措施使得客家土楼成为了天然的城堡,为客家人民提供了安全和保护。
客家土楼还被认为是富有灵性的建筑。
土楼内部通常分为多个层次,每个楼层都有自己的功能。
一楼通常用于储藏粮食和家畜,二楼是客厅和床铺,三楼是厨房和餐厅,最上面的楼层则是祭祖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土楼的设计和布局非常注重风水和宇宙奥秘的平衡。
所有的楼层都朝向不同的方位,以吸收最大的阳光和风水之气。
土楼顶部通常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天窗,被认为是通向天空和神灵的连接。
据传说,土楼的居民经常能够感受到神灵的存在,并从中得到庇护和保佑。
客家土楼还有许多与鬼魂和鬼神有关的传说。
据说,在深夜,土楼的墙壁和楼梯上会出现鬼魂的形影,这些鬼魂通常是土楼的祖先或其他被厄运折磨的灵魂。
一些土楼的居民相信,这些鬼魂是他们祖先的灵魂,他们保护和指引土楼的居民,在重要的时刻给予他们警示和启示。
土楼的居民经常会举行祭祀和仪式,以感谢祖先的庇佑,并祈求他们的保护。
客家土楼是中国建筑文化中一颗瑰宝,它们不仅是华南地区的代表性建筑,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土楼背后的神秘故事和传说更加增添了它们的神秘色彩。
这些传说和神秘故事使得客家土楼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研究对象,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客家风格建筑方案说明
客家风格建筑方案说明客家风格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源于中国南方的客家族群,后发展为一种与地域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形式。
客家风格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材料使用而闻名于世。
客家风格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构建材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的整体形式简洁、稳重,富有雄健之美。
在设计上,客家风格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空间的流动感和舒适度。
建筑外观常常采用斜坡屋顶,以应对雨水,同时也是为了美观和方便通风。
屋顶上覆盖厚重的瓦片,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厚重有力。
在建筑的内部设计上,客家风格建筑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客家人生活着世世代代,居住在彼此紧密相连的大宅子中。
因此,建筑内部往往设计有多个功能区,如厅堂、客厅、起居室、卧室等,以满足不同的生活需求。
另外,客家风格建筑的室内通常采用木质家具和装饰品,展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审美观。
客家风格建筑的色彩搭配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整体上,客家风格建筑以土色、暖色调为主,给人一种温暖、朴实的感觉。
建筑外墙通常以自然灰、暖黄、褐色为主,搭配绿色的植物装饰,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感觉。
在室内,客家风格建筑更注重木材的原色,让人感受到纯朴的自然气息。
在客家风格建筑中,还有一些独特的构建元素和特色。
例如,建筑常常会有庭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元素,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同时,在建筑的立面设计中,也常常采用对称的手法,以表现出建筑的庄重和稳重。
最后,客家风格建筑还注重与社会和人文环境的融合。
在大宅子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常常需要整个社区的人共同努力,体现了客家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这种建筑的独特性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使得客家风格建筑成为一种被世人所推崇和喜爱的建筑形式。
总之,客家风格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材料使用和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
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设计上注重和谐与流动感。
客家风格建筑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构建材料,简洁、稳重而富有雄健之美。
客家建筑调研报告
客家建筑调研报告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什么是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是指中国南方华南地区的一种特色建筑风格,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省份的客家地区。
客家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结构和装饰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客家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富于实用性。
由于客家人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他们的房屋需要具备耐久、防火、防水、隔热等功能。
因此,客家建筑通常采用木材和砖石等材料,以及独特的结构设计,使房屋能够适应各种气候条件和环境要求。
其次,客家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隐密性和安全性。
由于客家人在历史上经常受到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他们的房屋常常被设计成有某种防御作用的样式。
比如,客家围龙屋是一种典型的客家建筑形式,其外部呈尖顶形状,可以起到护城镇的作用。
其次,客家建筑的装饰和雕刻也是其独特之处。
客家人崇尚传统文化,善于木雕、石雕、壁画等艺术形式,因此他们的房屋经常被装饰得富丽堂皇。
外墙常常雕刻有龙、凤、花鸟等吉祥图案,内部则常常悬挂着别致的各种壁画和纸质装饰物,以展示主人的品味和社会地位。
最后,我们来看看客家建筑的亲子关系。
客家建筑以其多功能、多代同堂的特点而闻名。
客家人一般喜欢围合式建筑,即在一座房子中,包括父母、子女以及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多个世代的人居住在一起。
这使得客家建筑成为了一个亲密、团结的家庭象征,也体现了客家人血脉相承、家族重视的传统观念。
总的来说,客家建筑是中国南方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客家建筑以其实用、安全、装饰精美以及亲子关系的特色而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通过对客家建筑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对客家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论述题,5分] 试述客家土楼的特点。
客家土楼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建筑结构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被誉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
一、外观特点客家土楼的外观独特,呈现出浓厚的客家文化特色。
其建筑外墙常采用石块、土坯等材料构筑,色彩深沉,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外围有环形或方形的走廊,整体呈现出一种严密有序的结构风格。
而且土楼的墙体非常厚实,能够防御外部的强烈风雨和侵袭,耐久性极高。
这种独特的外观特点,使得客家土楼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一大文化景点。
二、建筑结构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耐用,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
其内部多为多层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为畜栏,中部为住宅,上部为储粮。
整个建筑结构分工明确,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起到了完善的生活作用。
土楼内部空间设计合理,采光通风良好,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
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变通性。
三、文化价值客家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客家人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
土楼建筑中融入了客家人的传统信仰、生活习俗和家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土楼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客家乡愁、家风、家韵,了解到客家人生活的丰富内涵。
客家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旅游胜地。
总结客家土楼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建筑价值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外观特点、坚固耐用的建筑结构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客家土楼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外观特点、建筑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展现了客家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活智慧。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分析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分析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客家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是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结晶。
它是由千百年来硕果累累的先民文化积淀,关东南海岸与内陆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漫长岁月中先民们对生存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所形成的。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讲究严谨、实用、美观与宜居等多方面的特点,是客家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瑰宝。
首先,在建筑结构上,福建客家土楼分为圆形、正方形、八角形和直角四种形状,其中圆形土楼为客家土楼的第一种形式,但圆形土楼数目少,主要以正方形土楼、八角形土楼以及直角土楼形式居多。
客家土楼外建高墙,其中包括守衞室等守衞於楼厦之前的防卫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古代城堡的特色。
室内各楼层均采用了老虎窗和棂板窗互相配合的方式,窗户面积很小,底下通常都设有墩根,以增强其承重力。
福建客家土楼的墙体采用石灰、黄土、杨木和黄草等材料粘合而成,非常坚固耐久,还能防潮、防震及防火,特别适合作为抗击灾害的依托建筑。
其次,在装饰方面,福建客家土楼以木雕、石雕、彩绘和园林景观等手法作为装饰,以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和文化内涵。
客家土楼的木雕、石雕及彩绘题材都非常丰富,包括客家历史、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祭祀和风俗等内容,以独特的客家文化风格体现出来。
同时,福建客家土楼还可以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环境,规划合理的园林景观,如石阵池、假山、流水构成的园林景观,促使客家土楼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最后,在居住方面,福建客家土楼注重实用性,在设计结构上兼顾了宜居性、光照性和通风性等诸多因素。
客家土楼内部分为不同层次,一般主楼两层、三层,附楼一层、两层,不同的楼层设有各种房间,有厨房、卧室、卫生间等等,非常适合人类的生活和居住需要。
建筑内部有精心规划的庭院和走廊,这些元素不仅美观而且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流通量,减少湿度,提高整个建筑物的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在结构、装饰和居住方面都具有严谨、实用、美观和宜居等特点,是客家先民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闽南和闽西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是客家人特有的乡居建筑。
土楼通常位于山区,是客家人在长期发展和生存中积累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场所。
下面就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四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进行简单的分析。
建筑形式福建客家土楼是一种集合式建筑,是由圆形或多边形的土墙围合成的高大建筑,楼高多数在 3 至 5 层,甚至高达 7 层和 8 层。
土墙采用了厚度超过一米的夯土墙结构,外表光滑、平整,不用任何外墙材料。
土楼内的房间可以随意进行划分,形成多个住户居住。
土楼的墙面采用的是土石夹杂,土质坚硬,不仅可起到隔热、隔声、保温等作用,还具备很强的抗震性能。
结构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有很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建筑技艺,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形式。
它的楼梯从内向外螺旋上升,贯穿整座楼房,如同一条巨龙盘旋而上。
在楼梯旁还有一道或几道直径较小的穿墙阳台,供人们休憩、观景、晾晒物品。
土楼的节约经营和防御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扼丧保卫的墙壁及防御塔尖是其结构特点之一。
而客家土楼采用了集中式厨房烟筒系统,随着楼层逐渐收窄,逐渐演化出上宽下窄、密封好燃烧系统的独特设计。
空间布局福建客家土楼布局紧密,建筑体量相对庞大,其中所包容的空间多数常规且重复,令人感受如同深处魔鬼城堡的氛围。
土楼里是一层一卦,先卦为榻房、二卦为客厅、三卦为饭厅和卫生间、四卦为主人的住所。
土楼里的房间多数都选用了中央空地布局,空地与门前城墙相距不远,严密的防御意识仍可见出。
彩绘装饰福建客家土楼的颜色多数体现了节日的气息和人们怀念过去的情感意愿,大部分屋顶和外围都准备漆成绚丽多彩的颜色,以符合节日的需求而漆成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色彩。
而在土楼的外观上,经常会装饰一些精美的图案,如鸟、兽、花卉等纹饰,流露出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福建客家土楼在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方面,都体现了客家人民特有的生活风貌与文化信仰,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种宝贵遗产。
浅谈客家土楼建筑的魅力
TECHNOLOGY TREND土楼的建筑处理包括屋顶、墙身、窗洞、木构件的装饰处理。
通过认识建筑局部的艺术处理,更能体会土楼建筑的整体美。
土楼屋顶给人庄重完美的印象,尤其是五凤楼与方楼的“九脊顶”。
圆楼屋顶优美而和谐的比例,也极具艺术魅力。
质朴粗犷的土筑墙身是福建土楼最大的特色。
墙身的美感,是出于不加粉饰、夯土造成的厚重质地,以及卵石砌筑墙脚的自然装饰效果。
这些建筑处理都是使福建土楼焕发光彩的原因:1庞大庄重的屋顶福建土楼的九脊顶———五凤楼和方楼的九脊顶是独具风格的屋顶形式。
整个屋面坡度平缓(坡度45%),檐口平直,出檐极大,正脊微微升起。
整个屋顶虽然庞大,却不觉得压抑。
巨大的山花墙面上,通常开两个长方形的通风气窗。
由于山花墙面较大,如不加以装点,势必觉得空白和平淡,这简简单单的通风窗是装饰与功能有机的结合。
山尖的悬鱼也不加雕饰,只是用杉木平板锯成朴素的鱼形轮廓。
屋檐转角处的“角叶”,又称“角鱼”或“角眉”,既有保护封檐板的功能,又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是福建民居特有的装饰构件。
土楼屋顶出檐极大,常见出檐二三米长,甚至更长。
巨大的出檐与高大的土楼形成良好的比例关系。
其檐口两端微微上翘,这样克服了平直的檐口在视觉上给人两端下垂的错觉,这是土楼工匠多年经验的总结。
由于视觉误差的调整,两端微微上翘的檐口看起来反而更加挺直。
圆楼屋顶的特色———福建圆楼的屋顶是震撼人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圆形的屋顶是最有表现力的形状。
进入圆楼内院,环形瓦顶檐口所形成的天际轮廓,起到突出的控制性的作用。
黑灰色的瓦顶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把整个圆楼形象从天空中勾画出来。
在方楼与圆楼共存的村庄里,人们从远处一眼望去,视线不由自主地会转向圆楼,就是由于这巨大的环形瓦顶形象奇特,有强烈的吸引力。
2朴实粗犷的墙身不加粉饰的夯土外墙———福建土楼的外围土墙以其不加粉饰的本来面目表现了夯土结构的质感。
夯土墙每皮之间留下横缝和水平各筛之间错开的竖缝,以及窗洞上预埋的长长的杉木过梁,都是结构特性的自然体现。
客家建筑文化浅见
客家建筑文化浅见【摘要】提及中国建筑立刻会想到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提及中国建筑文化就会想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大都因地制宜,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世代相沿,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所体现的建筑文化更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客家建筑更是独具特色。
【关键词】客家文化;建筑形制;空间1 引言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源源流长,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在与大自然的不断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营建经验,创造了极富感染力的生存场所。
当提及中国建筑立刻会想到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提及中国建筑文化就会想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大都因地制宜,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世代相沿,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所体现的建筑文化更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客家既是汉民族的一支,与传统汉民族血脉相连,又具有其独特的民族个性与文化,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建筑更是独具特色。
2 客家历史文化背景2.1 客家的民族、文化渊源: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是汉民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先民的主体成份是中原衣冠氏族,多属于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的中原旧地。
他们在自北往南迁徙——定居——再迁徙——再定居的过程中,一方面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旧有文化,崇尚礼仪,家族意识、民族意识、民系意识极其强烈;另一方面又努力适应南方新环境,开拓进取,创造新经验,培育出新文化——客家文化。
因此,客家文化是在与当地土著文化的排斥和融合中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由于客家人念念不忘中原,因而客家文化在保持中原汉文化的基础上,具有秩序性、整体性和怀旧性的特征。
它作用于建筑则直接影响到客家民居建筑的形制。
2.2 客家民系基本特征:客家作为汉民族五大民系之一,受到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展转汲取了丰富的地域文化,拥有了以下的几点基本特征,这些文化特征是其建筑形制的根源:2.2.1 客家民系与古中原汉族有着直接的血缘和历史地缘关系,与古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强烈的宗法礼制观念,注重族望门阀、族谱、族祠。
浅谈客家建筑
SHANDONG WATER POLYTECHNIC
浅谈客家建筑
Discuss about KeJia Construction
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学科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年月日
导语: 在一个学期的紧张有序的学习中,我对中外的建筑史算是有了初步上的认识,各地独特
的建筑技术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得不说古今中外的的劳动人民是充满了智慧、美感的。作 为专修民用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我对建筑的一切报以最强烈的学习兴趣,在 中外建筑史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进一步体会到了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美。我坚信建筑 是博大而又充满艺术美的,在课堂上我们以轻松愉快的形式学习知识,建筑史的课堂上充满 了难忘的回忆。其中课堂上,有一次张老师给我们播放的一个关于客家建筑的教学视频,以 生动、深入的引导我见识了客家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又通过去图书馆和 上网查了不少资料,现在综合我所了解到的浅谈一下客家建筑中的民居。 一、概况
客家民居具有相对稳定的建筑模式,同时其建筑类型又十分丰富。 从平面上看,客家民居有圆形、椭圆形、半月形、马蹄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形、 八角形、曲尺形、方圆组合、三环同心圆组合、多列半环形组合等。在名称上讲,又有圆楼、 方楼、五凤楼、八卦楼、半月楼、交椅楼、围龙屋、三合楼、五角楼、雨伞楼、四点金、走 马楼、二杠楼等等。因其种类丰富而外延又相互交叉,只能大致将其分为圆楼、方楼、五凤 楼、围龙屋、殿堂式等五种典型,分别描述如下: 1、圆楼 又称圆寨,是客家先民早期迁徙到南方的建筑形式。平面为圆形,建筑呈圆筒状。体量 庞大,高二至五层,十至二十米,平面直径最大可达 70 米,房间总数达三百多间。以粘土、 细石、竹木筋夯筑而成,外环墙厚实坚固,厚可达一至二米。外围封闭而内部开敞,内院保 证通风,采光良好。中间为平屋,建祠堂,为族人议事、祭祀丧喜等公共活动用。聚族而居, 可住数百至上千人。 圆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赣南也有一些,主要集中在福建省永定、南 靖、平和三县交界处。 2、方楼 方楼主要指方形土楼。除建筑为方形外,其他方面如体量、材料、功能都与圆楼近似。 一些方楼四角外凸建炮楼,用以向四周警戒、瞭望、射击,称“四点金”。还有在二三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殿堂式 典型地继承了古代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民居形式。布局谨严,秩序工整,讲究中轴线对 称,大堂多,天井多。沿中轴线进入为上、中、下三个大堂,左右对称为厢房,即居住场所, 以花厅为中心分成许多生活单元。加上门前池塘和屋后“花头茔”。为半月形土丘,用于种植 花木,调节小气候且可防风沙侵袭。 这类民居形式较讲究做工,工艺精美。以门楼、围墙区分内外。 5、围龙屋 是圆楼的发展变革形式,由全封闭变为半封闭形式;也是殿堂式的扩大形式,即在其外 围加一圈或数圈马蹄形“围龙”,形成半封闭形式。 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为龙厅,正对上堂祖龛,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厅。 在围屋与正堂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空地,称“花头”,或“化胎”。一般种植花木,以鹅卵石 或火砖铺盖地面。 在中轴线上为上、中、下三堂,正对中轴大门。上堂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为议事、宴 会场所,下堂为婚丧礼仪时乐坛和轿夫席位。 上堂与中堂、中堂与下堂之间左右两厅,上为南北厅用于停尸;下为花厅,用于会客。 并排在上、中、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堂靠横屋的正房为花厅间,是本族 子弟读书场所,内设小天井、假山、花圃等。 围屋前面与池塘之间为禾坪,是打谷、晒谷场地。在池塘前进入门坪处,择方位设门楼, 与外围墙相接。 围龙屋主要分布在广东东北部的一些县市。 三、风格特点 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极为独特的一支,个性鲜明。其突出的防御性能、极端内向 的空间形式,以及聚族而居的庞大体型,都是其他民居所无法比拟的;而其所运用的高超绝 伦的夯土版筑技术,更是令人击节叫绝。 概括起来,客家民居有以下特点: 1、突出的防御性能 防御性能是客家居民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特别是早期客家民居,所体现出来的防御性 能最为明显。对防御的要求高于一切,是中国传统民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 客家人早期从中原迁徙至闽、粤、赣交界的山区,环境恶劣、野兽出没、匪患甚多,且 与当地土著冲突激烈,宗族械斗也较频繁。因此,防御性能便成为最高要求。为了在这样的 环境中生存下去,客家人将住宅建成易守难攻的设防楼堡,聚族而居。 客家民居的防御性能主要表现在:外围封闭,墙体坚固厚实,围楼高大、防卫设备齐全。 如圆楼,以坚实的外环墙围合成对外封闭的形式,底层和二层一般均不开窗,三、四层 窗洞内大外小,并加设木栅栏,甚至采用条石窗框。外围一般只设一道大门,门板厚实,包 有铁皮,门上甚至还设置了防火水柜;此外,有的围门还增设了闸门,确保门户无虞。墙体 坚硬厚实,厚达一米以上,且外围多以卵石勒脚,高 1.5 米以上。楼高可达十余米,易守难
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民居建筑中有重要的地位,与北京四合 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阑式”建筑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独具特色。气势恢宏的圆楼、错落有致的五凤楼、 组合奇妙的围龙屋极富魅力;而其突出的防御性能、庞大的体量形式、高超的夯土技术更是 令人叹为观止。
又如土楼,其方圆组合形式也是由风水而定。又如围龙屋中,三堂屋与天并高低水小, 开间进深,都依照一定的尺寸,要合乎“吉数”。厨房开向与炉灶位置也必须依风水而定。而 横属尽头伸出两三间“伸手廊”,意即接住财源。
可见,在客家民居中,风水观念的影响无处不在。 5、优美独特的造型 客家民居造型独特,有较高的艺术性。客家民居群体组合的特点使造型层次丰富,气韵 生动。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造型,产生了丰富多变的艺术效果。如土楼 群体中的“五朵金花”式,由一幢居中的方楼和环绕的三幢圆楼与一幢椭圆楼组合而成,显得 和谐优美。又如八卦形围屋,环环相围,组合奇特,变化多端,群体造型生动而协调。再如 五凤楼,三堂屋在中轴线上依山势渐次增高,两翼横屋重叠的山墙面也随之增高,层次分明, 在主立面上形成独具一格的秩序构图,富于韵律感与节奏感。而从侧翼看,横屋瓦顶层叠而 上,飞檐突起,错落有致,如五风展翅,气韵生动,相当优美。 总之,客家民居的群体组合变化丰富,高低错落有致,整体造型和谐完美。而圆楼造型, 则以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于山岭之间,圆顶外形与天奇呼应,厚实的土墙与大地相接, 融于自然之中,气度超群而又宛若天成。圆楼古老斑驳的黄褐高墙,白灰勾缝的灰黑色卵石 勒脚,加上黑色滚圆的一脊两坡屋顶,高挑的宽大出檐,显得雄伟、古朴、粗犷、凝重,极 具阳刚之美。 总之,客家民居以其特有的整体气势与古朴风韵,形成了与南方各地民居迥异的独特风 格。 6、高超绝伦的版筑技术 客家民居以普通的黄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沿袭了传统的生土建筑形式。运用得较多的是 版筑墙建筑,即俗称的“干打垒”。它是以木板为模具,中填湿度适宜的泥土,以“杵”筑实为 墙,层层加高,筑至所需高度为止。客家夯土墙建筑,一类为以一般粘土加竹木筋夯筑而成; 一类为以三合土夯筑而成,即以石灰、黄泥、沙三种材料,或石灰、沙、卵石三种材料,或 石灰、黄泥、卵石三种材料接加红糖、糯米饭、桐油等粘性物夯筑而成。 三合土夯筑墙,材料配方比例与湿度十分讲究,因此十分坚固,硬度强度都很好。许多 三合土夯筑墙,坚硬得连铁钉都难于插入,其硬度强度毫不逊色于水泥混凝土。许多土楼墙 体高大结实,高近 20 米均以人工夯筑而成,而且数百年屹立不倒,甚至经过地震、炮击仍 完好如初,令人惊叹。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思想智慧和客家文化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满足了客家人的 基本生活需要、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得以 生存、发展,保存至今。 客家民居除了上述造型壮观优美、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还有坚固、实用、安全、经济 等优点。 (1)坚固 客家民居外围墙都十分厚实,土楼墙厚常达一米以上。墙体多以大块卵石筑基,再在石 基上以三合土或加以竹筋、木条等材料夯筑而成。因而十分坚固,既耐压又抗拉,且无缝可 插,不怕风雨侵蚀。
客家民居在技术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艺术上别具一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深刻。因 此,它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渗透地区,即福建西南,如永定、龙岩、南靖、 平和、诏安等县市;广东东北部,如梅州、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等市县;江西南部、 如龙南、定南、安远会昌、石城等县市;广西贺州、合浦、贵港、陆川、博白等市县。 二、类型
客家民居具有相对稳定的建筑模式,同时其建筑类型又十分丰富。 从平面上看,客家民居有圆形、椭圆形、半月形、马蹄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形、 八角形、曲尺形、方圆组合、三环同心圆组合、多列半环形组合等。在名称上讲,又有圆楼、 方楼、五凤楼、八卦楼、半月楼、交椅楼、围龙屋、三合楼、五角楼、雨伞楼、四点金、走 马楼、二杠楼等等。因其种类丰富而外延又相互交叉,只能大致将其分为圆楼、方楼、五凤 楼、围龙屋、殿堂式等五种典型,分别描述如下: 1、圆楼 又称圆寨,是客家先民早期迁徙到南方的建筑形式。平面为圆形,建筑呈圆筒状。体量 庞大,高二至五层,十至二十米,平面直径最大可达 70 米,房间总数达三百多间。以粘土、 细石、竹木筋夯筑而成,外环墙厚实坚固,厚可达一至二米。外围封闭而内部开敞,内院保 证通风,采光良好。中间为平屋,建祠堂,为族人议事、祭祀丧喜等公共活动用。聚族而居, 可住数百至上千人。 圆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赣南也有一些,主要集中在福建省永定、南 靖、平和三县交界处。 2、方楼 方楼主要指方形土楼。除建筑为方形外,其他方面如体量、材料、功能都与圆楼近似。 一些方楼四角外凸建炮楼,用以向四周警戒、瞭望、射击,称“四点金”。还有在二三楼
指龙脉分出的山峰,要求似公堂格局,旗鼓相当,印案俱全,坐镇基地。认为“局”主功名显 赫。“水”指前方水势,求水势回环,忌直来直去。认为“水”主财源涌现。因此常在屋基前方 填坝、植树“筑水口”,使水口回环,拦住财源。因此,只要见到“后龙”与“水口”,便可知必 有村落。
在围屋中,除了取势定位,开门定向也都由八卦而定。如八卦形围屋,其外围如八卦形 状,楼角分明,围门便是按八卦定向定位的。有的则按八卦图顺序集资建成八个厅堂围绕中 央大厅,犹如八卦图中四周八卦维护中心太极。此外还有“九龙托珠形围屋”,“盆形围屋”, “灯盏窝围屋”,都是以八卦定位布局的。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SHANDONG WATER POLYTECHNIC
浅谈客家建筑
Discuss about KeJia Construction
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学科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年月日
导语: 在一个学期的紧张有序的学习中,我对中外的建筑史算是有了初步上的认识,各地独特
的建筑技术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得不说古今中外的的劳动人民是充满了智慧、美感的。作 为专修民用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我对建筑的一切报以最强烈的学习兴趣,在 中外建筑史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进一步体会到了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美。我坚信建筑 是博大而又充满艺术美的,在课堂上我们以轻松愉快的形式学习知识,建筑史的课堂上充满 了难忘的回忆。其中课堂上,有一次张老师给我们播放的一个关于客家建筑的教学视频,以 生动、深入的引导我见识了客家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又通过去图书馆和 上网查了不少资料,现在综合我所了解到的浅谈一下客家建筑中的民居。 一、概况
2、聚族而居的庞大体形 作为中国建筑史上典型的大型民居,客家民居聚族而居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客家人南 迁,是在动荡的社会条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因此很自然地群聚一起,合族协力,抵御各 种侵袭,共谋生存。而客家人牢固的宗族观念则使其稳固地保留了传统的封建家庭结构,以 自力劳动的同财共居为主要形式,以父系血缘关系将家庭成员联结起来,数代同堂,数百乃 至上千人聚族而居。因此能够合族协力建成体型庞大,向心围合的大型民居。客家民居体型 之大,所住人口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民居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如福建永定的“承启楼”,高 12 米,直径 62 米,共四层,有 300 多间房,可住百户人家,近千人。 圆楼体量最大者直径可达 80 米,高 5 层共 18 米高。体量如此庞大的民居在世界建筑史 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方楼如江西龙南的“燕翼围”,四方形,每一边长 50 多米,高 12 米,共四层,至今仍住 有 800 余人。同处龙南的徐家新围子,边长各 100 多米,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三进 三横,九井十八厅,聚居着徐姓千余人。 而围龙屋规模大者有三围环形围屋围成,占地数千平米,500 多间房,五代同堂,千人 共居。 3、向心内聚的空间形式 客家民居无论何种类型、规模大小均聚族而居,因此住宅往往成为家庭力量的象征。四 周墙垣环绕,内向的院落具有强烈的向心性,大堂和天井明确而无可置疑地成为全宅的中心, 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家庭强大内聚力的体现。 大堂是供奉祖先灵位、祭祖和供典的神圣场所,居于全宅中心,有着至尊无上的地位。 客家民居有明显的中轴贯穿,强调中心所在,左右严格对称,主次分明,结构严谨。 在围龙屋、五风楼中,下堂、中堂、上堂沿轴线渐次升高。中轴线上最高的上堂,放置 祖宗牌位,是一屋的中心所在。这一中心,不仅在平面布局上显著,而且在立面上也明显可 见。整个住宅中每个房间的地位都以相对于这一中心的位置而定,如越近中心的居所,由辈 份、地位越高的人居住。 在圆楼平面布局中,也隐藏着三堂屋的中轴意识,而且祖里居于整个圆楼中心,也表明 了其至尊的地位。 总之,客家民居强烈的向心内聚形成,反映了聚族而居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尊卑秩序,是 封建伦理在建筑上典型的再现。 4、风水观念的具体体现 客家人营造房屋极讲究风水,认为一族一人的成败兴衰,与屋宇及祖坟的风水息息相关。 因此客家人建屋前必须先堪舆,择阴阳方位,取势,定向,接龙脉,合阴阳,成形状。而且 建房前必须先选定吉日良辰,祭祀“杨公”,方可破土动工。竣工之后还要赶鬼“出破殡”,祈 求平安。 客家人常为建屋择地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寻求风水宝地,苦心经营,以求功成名就、 人财兴旺、庇佑子孙。期望通过住宅与地形地物的某种暗合,获得通达顺利的运道。 在选址择地上讲究“龙”、“局”“水”三字。“龙”指山势之脉络,要求发脉雄壮,奔腾有势。 认为“龙”主人丁兴旺。因此围屋后的“后龙山”总是树木成林,郁郁葱葱,即为接应来龙。“局”